《 开会啦》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7
新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开会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开会啦》是新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的一单元,主要讲述的是认识图形和它们的基本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识别和比较不同的平面图形,理解图形的名称和特征,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还不能准确地表达出图形的特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深入理解图形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识别和比较不同的平面图形,理解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识别和比较不同的平面图形,理解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2.难点: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图形的特征。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游戏,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不同形状的图形卡片。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和播放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创设一个开会的情境,邀请学生参加。
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形的特征。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各种平面图形的名称和特征,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等。
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套图形卡片。
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比较不同图形的特征,并填写一份图形特征的记录表。
4.巩固(5分钟)邀请几组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图形特征记录表,并简要介绍他们的比较结果。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哪里可以看到这些图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图形的应用。
《开会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
2、学生能够通过数一数、画一画等方法,正确计算得数是 0 的减法算式。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减法的含义,掌握得数是 0 的减法算式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圆片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展示主题图:动物们正在开会。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动物们的会议。
瞧,这里有好多小动物呀!(引导学生观察图片)2、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二)探索新知1、理解减法的含义(1)师:原来有 3 只小兔子,走了 1 只,还剩几只?引导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得出:3 1 = 2 (只)(2)继续出示图片:又走了 1 只兔子,现在还剩几只?让学生再次用小棒操作,得出:2 1 = 1 (只)(3)师:那如果最后这 1 只兔子也走了呢?学生思考并操作,得出:1 1 = 0 (只)此时,教师讲解:像这样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要用减法来计算。
2、认识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以 3 1 = 2 为例,介绍减号和算式的读法,“3”是被减数,“1”是减数,“2”是差。
3、探究得数是 0 的减法(1)师:刚才我们知道了 1 1 = 0 ,那你能想一想还有哪些算式的结果是 0 吗?(2)学生思考并回答,如:0 0 = 0 ,4 4 = 0 等。
(三)巩固练习1、基础练习(1)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写出减法算式。
(2)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直接计算得数是 0 的减法算式。
2、拓展练习(1)创设生活情境,如“妈妈买了 5 个苹果,吃了 5 个,还剩几个?”让学生列式计算。
(2)小组合作,互相出题,互相解答。
(四)课堂小结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减法的含义和得数是 0 的减法算式。
北师大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4《开会啦》一. 教材分析《开会啦》这一节内容主要围绕“认识时间”展开,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和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时间的概念,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时间。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时间观念,能够认识钟表和时间。
但是,对于时间的长短、快慢等概念,学生可能还不是很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和理解时间的长短和快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时间,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时间。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时间,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时间。
2.难点:理解时间的长短、快慢等概念。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故事情境图片、钟表模型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的钟表、作业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和发现时间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组图片,图片中的人物正在进行各种活动,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活动发生的时间。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初步感受时间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拿出自带的钟表,观察并描述当前的时间。
然后,教师出示一些时间词汇,如“早上7点”、“下午4点”,让学生找出对应的钟表时间。
这个环节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时间的表达方式。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一份关于时间的调查表。
调查表内容包括:家庭成员的起床时间、放学时间、睡觉时间等。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对时间概念的理解。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非常高兴能够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一节公开课。
这个公开课的主题是《开会啦》。
请允许我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会议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包括会议的种类、会议的主持、会议的议程编制以及会议中的礼仪用语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开会的要素,提高自己的会议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更好地参与到会议中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会议的种类和主持技巧。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电影片段的引入,学生将会更加直观地感知到各种会议的氛围和场景。
同时,我们将运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分组学习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解决一些实际的会议问题,从而体验和掌握会议中的议程编制和应变技巧。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在互动中学会有效沟通和协作。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采用小组互动,让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注重师生互动、同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环节1、引入环节(10分钟)通过播放电影片段《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团队会议”场景,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个正式的会议是什么样子的,从场景中了解会议的现场氛围、人员角色、交流方式等。
同时,通过大家的集体讨论,让学生针对片段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与他人交流,激发学生对会议的兴趣。
2、知识介绍环节(20分钟)通过PPT讲解,向学生介绍各种类型的会议、主持人的角色职责、会议的流程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
在介绍过程中,采用图片、动画、演示等多种形式,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同时,教师将向学生传授一些在会议中的礼仪、用语等技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会议中去。
3、案例分析环节(30分钟)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会议的实际操作技巧,本节课还将设置小组互动环节。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将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工合作,通过模拟会议的形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个实际的案例,让学生组成小组根据案例中的情况进行角色扮演,并根据情况制定议程和解决方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开会啦》一. 教材分析《开会啦》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二十七课,主要内容是通过一个会议的场景,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长短、高低、宽窄等进行比较,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比较。
但是,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如长短、高低、宽窄等,他们可能还不是很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的语言和直观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用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长短、高低、宽窄等进行判断,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践等方法,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会用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长短、高低、宽窄等进行判断,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长度、高度、宽度等抽象概念,并能够正确运用比较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表达能力。
2.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性的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比较的方法。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图片,如桌子、椅子、书本等,用于展示和比较。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一些日常物品,如铅笔、尺子等,用于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会议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会议桌、椅子、书本等物品,并提出问题:“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些物品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自由发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比较会议桌、椅子、书本等物品的长短、高低、宽窄等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XX学校的一年级数学教师,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开会啦》。
这是一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课,我将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及意义,培养学生数感。
2.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周围事物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开会啦》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小动物们开会的图片,发现并理解10以内数的组成及意义。
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1. 数一数:让学生数一数图片中有多少只小动物,培养学生数数的能力。
2. 说一说:让学生说说图片中各种小动物有几只,培养学生用语言表达数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上课之初,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小动物们开会的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看看动画中有多少只小动物?它们都在干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 数一数首先,我会让学生自己数一数图片中有多少只小动物,并记录下来。
然后,我会邀请几名学生上台演示如何数数,并分享他们的数数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发现数的规律,如:有些小动物是成对出现的,有些是单独出现的等。
3. 说一说接着,我会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小动物,数一数这种小动物有几只,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讨论结束后,我会邀请各组代表进行分享。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4. 总结在学生充分交流、分享后,我会引导学生总结10以内数的组成及意义。
如:1和9组成10,2和8组成10,3和7组成10,4和6组成10,5和5组成10。
同时,我会强调在生活中要注意数数,关注周围的事物。
5. 拓展最后,我会设计一个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10以内数的组成。
如:我会准备一些小动物的卡片,让学生按照数的组成进行分类。
第1单元第4节《开会啦》(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一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开会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能够通过会议等方式有效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问题;3.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开会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教学难点:如何有效地开会和进行团队协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课题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开会的概念和重要性。
教师可以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开会吗?开会有什么作用?”2.概念讲解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开会的概念和意义。
教师重点讲解会议的种类和开会的流程。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如何高效地开会,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你在主持一个会议时,如何让大家愉快的参与其中?”4.模拟会议在小组内进行模拟会议,学生主持会议并就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如何通过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可在会议后对小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并对学生表现给出建议。
5. 合作总结小组内合作总结,各小组代表向全体汇报小组的讨论情况和经验,以及收获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向学生讲解如何将小组的经验应用于实际生活及团体活动。
四、教学方法1.问答法2.导入法3.讨论法4.模拟法5.实际应用法五、教学评估1.学生分组讨论情况的观察记录;2.小组总结的汇报情况分析;3.学生个人表现和团队协作能力分析。
六、课堂反思1.教师需要在课前仔细备课,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和教学方法;2.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和模拟会议时,教师应密切注意学生表现,及时给出指导和建议;3.教师需要做好备课和评估工作,并根据评估结果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4《开会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开会了》教学设计课题开会了单元第一单元学科数学年级一年级教材分析《开会了》是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第4节。
本课是学生借助《开会啦》的情境,第一次学习比较意义下的减法。
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这节课主要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将这一类问题转化为用减法来计算,从而丰富学生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演一演等方法更好地理解一一对应,知道两种数量比多比少时用多的减少的。
学习目标1.学习目标描述:通过具体情景和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可以用减法计算,丰富对减法意义的认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
2.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十几减9、8、7、6”的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复习课。
为了突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一难点,教学时运用学具让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一摆,从而体会到要求还缺几把椅子,只要用学生人数与椅子数相减,所得的差就是相差的数量,也就是还缺的椅子数量。
这样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重点理解“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用减法计算。
难点理解减法“比多少”的意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复习旧知1.小兔回家。
2.看图填一填。
二、导入新课师:春天到了,学校准备组织同学们走进大自然,感受春天。
为了让这次春游活动有意义、有规划,班干部们来到了教室准备召开班干部会议,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开会了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奠定基础。
通过交流谈话,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与求知欲望。
讲授新课一、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课件出示:师:请大家认真观察上面的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重要的数学信息?师:有11个学生要开会,只有7把椅子。
《开会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理解“差几”的问题。
2、经历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品多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差几”的问题,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2、教学难点: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品的多少,并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教师展示一个会议室的场景图,图中有一些桌子和椅子。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了一个会议室,这里正在准备开会呢。
大家看看,桌子和椅子够不够呢?(二)探究新知1、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数一数有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学生观察后回答:有 7 张桌子,8 把椅子。
师:那桌子和椅子哪个多,哪个少呢?引导学生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
2、动手操作,解决问题(1)请同学们拿出学具,用圆片代表桌子,三角形代表椅子,摆一摆,看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请学生展示自己的摆法,并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生:我把桌子和椅子一一对应,发现椅子多了 1 把。
3、列式计算师:那多了几把椅子呢?我们可以用算式来表示。
因为椅子有 8 把,桌子有 7 张,8 7 = 1(把),所以椅子比桌子多 1 把。
(三)巩固练习1、教材“练一练”第 1 题(1)展示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信息。
(2)让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并列式计算。
2、教材“练一练”第 2 题(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说一说解题思路。
(四)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品的多少,还学会了列式计算“差几”的问题。
谁能来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五)作业布置1、回家数一数家里的碗筷,比较一下哪个多,哪个少,并算一算差几个。
2、完成练习册上相关的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创设会议室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