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507.75 KB
- 文档页数:4
卫星城相对中心城市的优化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随着城市经济、人口的快速增长,卫星城已经成为现代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北京市这样的大型都市中,卫星城的发展举足轻重。
在卫星城的规划中,相对中心城市的优化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通过对北京市卫星城相对中心城市的优化规划进行研究,探究如何实现卫星城与中心城市的协同发展。
一、卫星城的优化规划意义卫星城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化规划不仅能有效优化城市布局结构,改善人居环境,还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与中心城市相比,卫星城往往具有更好的自然环境和较低的房价水平,对于疏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缓解中心城市的拥堵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同时,卫星城的建设还能进一步拓展城市的空间范围,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因此,对于卫星城的优化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二、卫星城与中心城市的协同发展对于卫星城的优化规划,我们应该明确一个核心的问题,那就是卫星城与中心城市的协同发展。
卫星城与中心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的地理、政治和经济联系,两者关系密切,互为依存,要想实现优化规划,就必须实现卫星城与中心城市的协同发展。
1、建立起健康的互动合作机制卫星城和中心城市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协同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合作。
而要实现合作,就需要建立起健康的互动合作机制。
可以通过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平台,积极创造良好的合作氛围,推进卫星城和中心城市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结成互为补充的良好关系。
2、推进城市的逐步分流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心城市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城市发展受限。
因此,在卫星城优化规划中,帮助中心城市实现逐步分流,有效解决中心城市的压力成为了当务之急。
这一点可以通过疏导中心城市的人口和企业,将人口和资源分散到卫星城中来实现。
3、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是逐步实现卫星城和中心城市协同发展的重要前提,如果城市基础设施不能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那么协同发展就无从谈起。
在卫星城的规划中,要重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卫星城和中心城市服务能力,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其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及其与世界级城市的比较当前,北京人口拥挤、产业过度集聚等“大城市病”日益突显。
诸多学者将北京作为一个整体对象在宏观尺度上研究其空间结构,并比较与东京、纽约、伦敦三大世界级城市的空间结构差异,进而分析北京大城市病产生的原因。
然而对北京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具体问题以及与世界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具体差异研究不足。
本文在北京建成区范围内重点研究其内部的常住人口、产业的空间分布结构,并基于可获得的东京、伦敦与纽约三大世界级城市的相关数据,比较北京与三大世界级城市的空间结构差异,为北京人口疏解、行业布局优化、用地合理配置、缓解“大城市病”提供针对性建议。
首先基于空间尺度效应,提出降尺度、变阈值提取城市建成区的新方法,进而利用GF-2遥感数据提取北京与三大世界级城市的建成区。
其次,分析北京建成区街道单元的常住人口分布,构建街道单元的常住人口数量与居住建筑体积的关系模型,模拟北京建成区百米格网的常住人口分布;利用点密度指标生成常住人口点密度分布图,分析北京精细尺度的常住人口空间分布结构。
第三,利用电子地图兴趣点大数据,模拟北京建成区主要行业的点密度分布,分析主要行业的空间分布结构。
第四,结合生成的北京建成区常住人口点密度与行业点密度数据,利用偏离度指数分析北京建成区常住人口与主要行业空间分布的偏离度。
第五,基于东京、伦敦与纽约小地域尺度的人口普查数据,模拟其百米格网的常住人口分布,比较北京与三大世界级城市精细尺度的常住人口空间分布结构差异;基于土地覆盖分类数据,利用景观格局相关指数比较北京与三大世界级城市的用地结构差异。
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北京建成区常住人口呈现为“M”型的空间分布结构,距离城市中心1-3千米、5-10千米的环带为常住人口集聚的峰值区域,常住人口数量分别为314.1万人、532.1万人,距离城市中心10千米范围内的常住人口共1077.3万,超过北京建成区常住总人口的80%;北京建成区常住人口密度的空间差异大,四环以外的部分区域常住人口点密度低于5000人/平方千米,四环以内的部分区域常住人口点密度超过2.5万人/平方千米。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0所重点发展的城市新城《北京都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明确了通州、顺义、亦庄是面向以后进展的三个新城。
近十年来,北京市政府公共服务设施投入的50%以上都集中在这三个新城。
这些区域都将成为承接北京中心区功能的主阵地。
除此外,北京其他区同样肩负着都市副中心的使命,北京市政府正在加紧建设,使其功能越来越完善、越来越适宜民众生活。
重点进展的都市新城顺义新城定位北京重点进展的新城之一。
引导进展现代制造业,以及空港物流、会展、国际交往、体育休闲等功能。
重点区域1、潮白河以西地区为顺义中心区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包括顺义仁和镇、马坡镇和牛栏山镇。
2、天竺空港区包括空港工业区、北京天竺空港出口加工区和后沙峪地区,重点进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以空港为依靠的物流业。
3、潮白河以东地区包括北小营镇和南彩镇,要紧为都市远期进展预留空间,适时启动建设。
亦庄新城定位北京重点进展的新城之一。
引导进展电子、汽车、医药、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制造业,以及商务、物流等功能,积极推动开发区向综合产业新城转变。
重点区域1、亦庄在现状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连续向东南方向进展,大力完善都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2、永乐为都市远期进展预留空间,将在永乐镇的现状基础上要紧向西北方向进展,成为京津城镇进展走廊的重要节点。
其他都市新城大兴新城定位北京以后面向区域进展的重要节点,在北京进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引导进展生物医药等现代制造业,以及商业物流、文化教育等功能。
重点区域1、重点向西进展。
2、东部地区结合麋鹿园、团河行宫建设南部郊野生态公园,同时应建设并爱护好南中轴沿线地区的绿色开敞空间。
房山新城定位北京面向区域进展的重要节点,引导进展现代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石油化工、新型建材),以及物流、旅行服务、教育等功能。
重点区域重点整合良乡与燕房两个组团的用地资源,良乡组团空间上重点向南进展,和谐好城镇建设与小清河分洪区的关系。
《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活圈的规划与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基于时空间行为的研究方法,探讨城市生活圈的规划策略,旨在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生活品质。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北京市作为我国政治、文化、科技中心,人口密集,资源丰富,城市发展迅速。
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城市生活圈的规划与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
因此,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时空间行为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北京市的地理信息、人口数据、交通数据、经济数据等,运用GIS技术、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城市生活圈的时空分布、人口流动、交通状况等进行深入研究。
四、时空间行为分析1. 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分析北京市各区域的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状况、产业分布等,揭示城市生活圈的时空分布特征。
2. 人口流动特征:通过分析人口流动的数据,了解北京市人口流动的规律和趋势,为城市生活圈规划提供依据。
3. 交通状况分析:结合交通数据,分析北京市交通拥堵状况、交通节点分布等,为优化交通网络提供支持。
五、城市生活圈规划策略1. 优化空间布局:根据时空间行为分析结果,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分配土地资源,促进城市各区域的均衡发展。
2. 完善交通网络: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交通网络布局,提高交通效率,缓解交通拥堵。
3. 提升生活品质:关注居民的生活需求,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生活品质。
4. 绿色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六、北京市城市生活圈规划实践结合时空间行为分析结果和规划策略,对北京市的城市生活圈进行规划实践。
具体包括确定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等,为北京市的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七、结论与展望本研究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深入分析了城市生活圈的时空分布、人口流动、交通状况等,提出了优化空间布局、完善交通网络、提升生活品质、绿色发展等规划策略。
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城市空间布局在北京市域范围内,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两轴: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
两带:指包括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和包括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发展带”。
多中心: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等。
在“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
中心城是北京政治、文化等核心职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
其范围是上版总体规划市区范围加上回龙观与北苑北地区,面积约1085平方公里。
新城是在原有卫星城基础上,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具有相对独立性。
规划新城11个,分别为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
镇是建制镇的简称,是推动北京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重点镇和一般镇。
第二节次区域的划分与发展策略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为统筹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不同区域的现状发展特征、资源禀赋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划定次区域,通过对次区域的限制条件、开发强度、开发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分类指导,实施分区域的城市发展策略。
次区域的划分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划分四个次区域,并进一步划定管制区。
(1)中心城次区域:即中心城的规划范围(不含石景山五环路以西地区)。
(2)东部次区域:包括通州、顺义、亦庄以及怀柔、密云、平谷等的平原地区。
(3)西部次区域:包括大兴(除亦庄地区以外地区)、房山山前平原、丰台河西地区、门头沟山前平原、海淀山后地区和昌平(不包括回龙观、北苑北地区)的山前平原、延庆平原以及石景山五环路以西地区。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8)06-0035-04北京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研究陈 鹭 王淑芬摘 要 北京城城址几经移动,城市位置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代北京城市的生长与变化也不可避免。
建国以来,对现代北京城市的位置定位与选择,进行了多次探讨与激烈论争。
在论争中形成的诸多城市定位方案,既是今天城市发展的重要参照,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当时的历史局限性。
需要从生态的角度对北京城市今后位置的迁移与选择进行探讨,从超越城市本身的宏观空间角度对新的城市位置进行思考。
从生态屏障的角度来看,北京城市的位置不应当向西北部移动,而应当向东南部移动。
同时要严格保护北京城市的西北农田、森林和城市水源地,形成城市与西部山区间的缓冲地带,使北京城市的发展对西北部山区生态屏障不至于产生严重的负面扰动。
关键词 北京;生态屏障;城市;移动方向中图分类号 TU 982 21 文献标识码 A作者简介 陈 鹭(1973 ),男,汉族,福建厦门人,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系讲师,博士;王淑芬(1964 ),女,汉族,河北鹿泉人,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道路景观。
收稿日期 2007-12-24 修回日期 2008-01-25一 北京城址的历史变迁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北京就存在大量人类定居点,但还不能称为城市。
最初的城市,是3000多年前的 蓟 ,位置在今房山琉璃河。
古人逐水草而居,这对尚未进入农耕时代的人类更为重要。
永定河虽然时常泛滥,水位也不稳定,却为先民提供了水源,更成为联系周围定居点的水路交通枢纽,城市就此诞生。
这最初城址的选择明显具有生态意义。
秦汉时的蓟城位置尚不能确定,但大约在今宣武区一带。
这一城址位置一直延续到隋唐以后直至辽代。
这时候的城市仍然和天然的河流湖泊息息相关,城市建设在永定河冲击形成的冲击扇上,利用了西湖(今莲花池)水系。
城市选址仍然有明显的生态意义。
金代时的都城中都,比前时略向西移动。
中都的中心位置大约在今广安门一带。
中都的水源有三:一是古代的洗马沟水,发源于中都西北的西湖(今莲花池);二是玉渊潭一带的湖水;三是中都正北方的高梁河水。
可见,当时的城市位置仍然带有生态意义。
此外,金代初步整理了北京西北郊的水系,如引瓮山水济高梁河等。
元大都位于中都东北,以今北海琼华岛为中心建设,这里风景十分优美。
大都城市基址的移动,仍然是城市生态的需要。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一个时期,大都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城市。
人口数量大增,使原来中都的水源不能满足要求。
城市对物资的更多需求,也要求更加便利的漕总第155期城市问题2008年第6期运,于是充分利用通惠河和城中的积水潭,解决了漕运问题。
明清北京城较大都向南移动。
清代又在西郊西山附近大规模建造园林,形成了著名的 三山五园 。
纵观历史上北京城市位置的移动,可看出,城市移动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城市规模的变化对水源提出的新要求所致。
从根本上说,也是城市生态的要求。
北京城的西北郊区水源十分丰富,但是无论城市位置怎样移动,这里始终保留了比较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没有被作为城市的选址。
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西北郊地区地势稍高,不便接济漕运;其二,西北郊地区风景秀丽,作为城市的郊野风景区,具有很高的风景价值,是城市的后花园;其三,西北郊植被茂盛,生态作用重大,对于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古人来说是城市的依托,不能开发。
二 当代北京城的移动建国后,北京城市建设逐步步入正轨。
1950年代,对北京城市中心的选址发生了争论。
梁思成先生等专家提出,以今天万寿路一带为轴线,也就是在明清北京城西侧,建设一个新城,将旧北京城完整保留下来。
按照这一方案,北京城将整体向西移动,但这一方案未能实施。
对这一方案,应当实事求是地客观分析。
如果能够保留下明清的北京古城,将留下一笔世界遗产级的宝贵财富。
但也要考虑到当时的主客观条件。
1950年代,国家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如果兴建新城,投资巨大,国家很难承受。
规划中新的城市中心以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在人民生活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大量建设办公楼,也不适宜。
而适当利用旧城中原有的建筑办公,无疑是比较经济的。
当时,周恩来总理就说,只要他当一天总理,就不盖政务院大楼。
另外,方案从建筑上是可行的,但在城市规划上有很高价值的同时,亦有值得研究之处。
当时市区人口较少,只有200万人左右,而方案对以后的城市人口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预测不够充分,更想不到几十年后的今天,北京的人口规模已经接近2000万人。
试想,如果今天的北京城,完全压缩在明清旧城以西,将会何等局促?彭真市长对发展的速度有比较清醒的预测,他在1960年代初,就设想了将来北京可能会出现交通拥堵的情况。
对这种历史局限,绝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而要客观地加以分析。
至于城市向西移动在生态上的不可取之处,将在下面专门论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梁思成先生提出的城市双轴线思想,或者城市的双核结构,与 摊大饼 式的环路扩张模式明显不同,很值得思考和借鉴。
1970年代后期以后,北京开始大规模城市建设,城市急剧扩张。
由于采用了围绕旧城 摊大饼 的规划方案,城市基本呈环形扩张。
在建设中,也提出了多中心的设想,但是由于整个城市是近似圆形的平面形态,实际仍然存在城市的几何中心。
对多中心思想的探讨,最初是设想在北京周围建设若干卫星城,对中心城区进行分散。
后来,又提出在城市周围建设十多个边缘集团或组团,边缘组团与中心城区之间以及边缘组团之间用大面积绿化带分隔。
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利益驱动,主城区周围的这些边缘组团之间的绿化用地被大量蚕食,实际保留下来的绿地不足原规划的一半。
结果是,边缘组团之间以及边缘组团与主城区又连成一片,大饼越摊越大。
在北京城向周围扩张的同时,城市位置逐渐向西北移动。
向市场经济转轨后,由于经济利益驱动,开发商更多地把眼光放在城市的上风上水区域,于是城市向西北发展的速度加快。
加上亚运会和奥运会主要场馆集中在北部,加剧了城市向西北的扩张。
目前,北京市区的南部,基本尚在南四环内,而北部则已经扩展到五、六环之间。
西部的开发量也比较大,特别是大量的居住建筑,已经接近香山脚下。
从目前北京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功能结构上采用多中心是可行的,但空间结构上多中心的提法却值得商榷。
因为北京城市中确实存在若干功能副中心,例如海淀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城的金融中心区,朝阳的CBD区等不同的城市功能中心,但整个城市是一块近乎圆形的大饼,空间上的副中心似乎并不明确。
事实上,南北中轴线的延续和保护,对旧城的保护,都要求明确在城市空间上仍然以北京旧城,特别是以紫禁城和其中轴线以及中轴线的延长线为城市的空间中心。
三 西北部生态屏障对北京的意义研究北京城市空间的发展,有必要把视野放得更加广阔,从更大的空间层次上对北京城市进行展望。
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北京和天津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
北京和天津的互补性很强,天津有入海口,北京则有现代化国际空港。
未来的环渤海经济圈将是以京津为中心的城市带。
从大北京空间格局看,西部、北部多是山区,空间比较局促,而东部、南部平原广阔,有较好的发展空间。
这些都应当成为未来北京城市移动的考虑因素。
根据这些因素,北京城市应当向东南方向移动。
更重要的因素是城市生态因素。
生态资源是一个城市赖以存在的重要基础,而今天北京城市面临的生态问题很严重,如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严重、城市热岛现象明显。
这首先是因为北京的城市人口规模过大,也与城市空间布局有关。
例如,如果能够坚决贯彻多中心的规划原则,严格控制城市无序蔓延,将城市边缘划分为多个组团,或许今天的城市生态会相对好一些;如果能够严格控制对城市绿化隔离地区的蚕食,保留绿化隔离地区,北京的城市生态问题或许不至于这么严重。
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明确了西部地区的生态意义,但对西北部区域的生态意义还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本文认为,西北部区域是整个北京城市的生态屏障,在城市和西北山区之间应当建立城市生态缓冲区,必须制止城市过度向西北部地区发展。
西北山区的存在,对改善整个北京城市环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里处于北京的上风上水之处,城市的水源多发源于这里,保持这一区域的原生环境不受到破坏,对整个北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从整个城市发展战略考虑,对这一区域从总体上进行生态保护和建设,远远比对这一区域进行开发利用产生的效益高。
因此,在未来城乡统筹发展中,西北山区应该逐步从一般产业发展转向生态产业发展上来。
山区建设要走生态化的道路,摒弃过去招商引资建厂的传统模式,更多地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等产业。
对西北部山区的生态建设要肯于投入,要认识到这种投入是对整个城市未来的投入。
仅仅保护西北山区本身还不够,在西北部山区和市区之间,必须建立生态缓冲带。
西山缓冲带的位置大约在西山到颐和园之间一线,燕山缓冲带大约在昌平到回龙观一线。
在缓冲带内,主要进行生态建设,建议主要以城市森林为主,形成城市和西北山区之间的生态过渡。
在生态缓冲带内,应当严格禁止大规模的开发和建设,进行产业调整,控制人口规模,逐步建成包围北京西北部的城市生态防护体系。
必须制止城市大规模建设向西北发展的态势。
从古代北京城市位置移动的情况看,一直在城市和山区之间留有过渡地带。
这一过渡地带,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目前由于西北区域的风景和环境比较好,大量的开发项目集中向西北山区附近逼近。
这是经济利益驱动的必然结果。
但是,西山是整个北京的西山,西部优美的环境应该保护起来归全体城市成员所有,而不应当成为少数人的专有。
从对整个城市长远发展负责的角度,从对子孙后代负责的角度,还是把整个西部区域保护起来更为有利。
如果北京城市已经蔓延到西山脚下,恐怕城市的格局就真的很成问题了。
西部地区的城市建设,目前已经逼近颐和园附近。
颐和园周围,历史上本来是大面积的水稻田。
作为对世界文化遗产的颐和园的保护,本来应当和周围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
但是,原来在万寿山上向下俯瞰时的万亩平畴,现在已经不见踪影,代之而起的是大量的开发项目,实际上已经严重影响到对颐和园的保护。
现在的问题是,要制止这些建设项目继续大量向西发展,严格控制城市的边界,保护颐和园以西的生态缓冲区不再受到蚕食。
四 北京城应向东南发展从现在的北京城市规模看,由于西北部地区空间相对局促,向西北发展已经不可能。
前面也已经提出,西北区域应当成为城市生态保护区。
因此,北京城市向东南移动应当成为城市发展的首选。
首先,向东南发展,对保护整个北京城市的生态体系是有利的。
西北部上风上水区域,是城市的水源和新鲜空气的来源。
因此,从城市总体布局的角度看,这里属于生态敏感区域,应当加以保护。
对这一区域的保护,实际上就是对整个城市生态的保护。
如果仅仅从短期的经济利益出发,放弃对这一区域的保护,将会给城市未来的发展带来很大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