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病比较表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1
病理学重点知识总结一、名词解释1.萎缩: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2.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3.细胞水肿(水变性):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起因于细胞容积和胞质离子浓度调节机制的功能下降4.脂肪变: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
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等5.窦道:组织坏死后形成的只开口于皮肤黏膜表面的深在性盲管6.瘘管:连接两个内脏器官或从内脏器官通向体表的通道样缺损7.虎斑心:脂肪变心肌呈黄色,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8.坏死: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中细胞的死亡9.凋亡:是活体内局部组织中单个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表现形式,是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主动性死亡方式10.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11.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淤血区)、黄(肝脂肪变区)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称为槟榔肝12.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13.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14.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滞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15.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16.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17.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素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和黏膜表面的过程18.肉芽肿:显微镜下以炎症局部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19.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20.异型增生(非典型增生):细胞增生并出现异型性,多用于上皮的病变,包括被覆上皮(如鳞状上皮和尿路上皮)和腺上皮(如乳腺导管上皮、宫内膜腺上皮)。
肺结核病历-回复“肺结核病历”文章主题中的内容是肺结核这一疾病。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一步一步回答有关肺结核的相关问题。
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它主要影响人体的呼吸系统,尤其是肺部。
这种疾病传播很容易,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许多疾病和死亡。
肺结核有多种类型,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结核病。
接下来,我将逐步探讨这些主题。
首先,原发性结核病是指初次感染结核杆菌时发生的肺结核。
通常,儿童和免疫系统功能较差的人更容易感染结核杆菌。
在原发性结核病的病历中,可能会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等信息。
原发性肺结核的症状可能不明显,有时甚至没有任何明显的征兆。
然而,当感染发展到活动性肺结核时,患者可能出现咳嗽、咳痰、胸痛、发热和体重下降等症状。
一旦疑似肺结核,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病史调查,包括疾病的持续时间、症状的发生和发展等。
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状况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射线或CT扫描,以了解肺部的病变情况。
在确诊肺结核后,治疗方案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典型的治疗方案包括使用多种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
但根据患者的耐药性和病情发展,治疗方案可能需要进行个体化调整。
另一方面,继发性结核病是指在个体曾经感染过结核杆菌的情况下,由于免疫功能下降或其他因素导致重复感染或活动性结核病的发生。
继发性结核病更常见于成年人和免疫系统功能受损的人。
继发性肺结核的症状可能与原发性肺结核相似,但更严重且持久。
针对继发性肺结核的治疗也需要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相比于原发性结核病,继发性结核病往往更难治疗,并需要更长时间的服药。
此外,抗结核药物的剂量和时间也需要进行个体化调整。
预防结核病的措施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高风险人群中。
疫苗接种和遵守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降低感染结核杆菌的风险。
此外,定期进行结核菌素试验、胸部X射线和其他相应的筛查也能帮助早期诊断潜在的结核感染。
结核病历的编写是肺结核患者治疗和跟踪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肺结核患者临床护理要点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肺部慢性传染性疾病。
结核分枝杆菌可侵及全身几乎所有器官,但以肺部最为常见,在21世纪仍然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
WHO于1993年宣布结核病处于“全球紧急状态”,动员和要求各国政府大力加强结核病的控制工作,并把每年3月24日定为“世界结核病防治日”。
在我国,结核病是成年人十大死亡病因之一,属于重点控制的重大疾病之一。
2000年统计显示,曾受到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人数达到5.5亿,城市人群的感染率高于农村;现有结核病患者500万,占全球患者的1/4,其中传染性结核病患者达到200万;每年约有13万人死于结核病;耐药结核病比例高达46%。
目前,我国将WHO制订和启动的全程督导短程化学治疗策略(directory observed treatment short-course,DOTS)作为国家结核病规划的核心内容。
一、病原学结核分枝杆菌分为人型、牛型、非洲型和鼠型4类,其中引起人类结核病的主要为人型结核分枝杆菌,少数为牛型和非洲型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如下。
1.多形性典型的结核分枝杆菌是细长稍弯曲,两端圆形的杆菌,痰标本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可呈现为T、V、Y字形以及丝状、球状、棒状等多种形态。
2.抗酸性结核分枝杆菌耐酸染色、呈红色,可抵抗盐酸酒精的脱色作用,故又称抗酸杆菌。
一般细菌无抗酸性,因此,抗酸染色是鉴别分枝杆菌和其他细菌的方法之一。
3.菌体成分结核菌菌体成分复杂,主要是类脂质、蛋白质和多糖类。
类脂质与结核病的组织坏死、干酪液化、空洞发生以及结核变态反应有关。
菌体蛋白诱发皮肤变态反应,多糖类与血清反应等免疫应答有关。
4.生长缓慢结核分枝杆菌的增代时间为14~20h,培养时间一般为2~8周。
结核分枝杆菌为需氧菌,适宜温度为37℃左右,合适酸碱度为pH为6.8~7.2,5%~10%CO,的环境能刺激其生长。
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病比较表
原发性TB 继发性TB
结核杆菌感染 初次 再次
发病人群 儿重 成人
对TB免疫力 无 有
或过敏性
病理特征 原发综合征 病变多样,新旧病灶复杂,较局限
起始病灶 上叶下部,下叶上部近胸膜处 肺尖部
主要播散途径 淋巴道或血道 支气管
病程 短,大多自愈 长,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