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肺结核与肺部炎症、肺癌的影像学鉴别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肺结核的影像学特征肺结核的影像学特征肺结核(tuberculosis,TB)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感染人体的呼吸系统,尤其是肺部。
影像学技术在肺结核的诊断和随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肺结核的常见影像学特征,并阐述不同类型肺结核在影像学上的表现。
1. 常见肺结核的影像学特征1.1 病灶分布肺结核病灶通常主要分布在肺尖、肺尖后段和上叶后段,并可累及其他肺叶。
肺结核病灶多呈片状、斑点状或结核球状,大小不一。
同一患者可见单发或多发病灶。
1.2 肺段支气管阻塞征肺结核的病变可导致细支气管痉挛、狭窄或阻塞,进而出现肺段或肺叶的支气管扩张。
这种现象称为肺段支气管阻塞征,通常在X线胸部透视图上表现为肺段或肺叶的透亮影。
1.3 钙化灶肺结核病灶中的结核球在病程进展过程中可发生钙化。
钙化灶在X线胸片上呈结节状高密度影,CT扫描可清晰显示,有助于结核球的诊断。
1.4 弥漫性粟粒型结核弥漫性粟粒型结核是肺结核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影像学特征为大量粟粒状结节病灶分布于双肺,并可伴有胸膜和纵隔淋巴结的增大。
在胸部X线片上呈现为密度均匀增高,类似于粟粒散布于胸廓。
2. 不同类型肺结核的影像学表现2.1 原发性肺结核原发性肺结核通常指初次感染结核杆菌的病例。
影像学上,原发性肺结核可表现为以下特征:- 肺门淋巴结增大:原发性肺结核时,肺门周围的淋巴结往往首先受到感染,可出现淋巴结增大。
- 核心型肺炎:病灶位于肺尖或肺尖后段,呈结节状高密度影,周围可有炎症性浸润和病灶周围卫星灶。
- 肺内斑点状病灶:出现在肺总末梢的小片状病灶,大小约为1-5mm,呈小点状高密度灶。
2.2 继发性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通常是指病程迁延的、病灶转移的或反复活动的肺结核。
影像学上,继发性肺结核可表现为以下特征:- 空洞形成:病灶坏死液化,形成空洞,直径多为1-4cm。
空洞的壁薄而光滑,周围常有较多的纤维增生和瘢痕形成。
- 闭塞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病灶累及支气管,导致支气管狭窄或阻塞,形成闭塞性支气管炎表现。
肺结核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但以肺结核最为常见。
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潜伏期4~8周。
其中80%发生在肺部,其他部位(颈淋巴、脑膜、腹膜、肠、皮肤、骨骼)也可继发感染。
本病病理特点是结核结节和干酷坏死,易形成空洞。
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少数可急起发病。
常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和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
肺结核的影像学诊断与肺炎、肺癌的诊断较难,需要我们影像工作者进一步研究。
在肺结核的诊断中,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或胸膜活检是检查肺结核的重要方法。
发现病变与其他疾病的鉴别、疗效观察均离不开影像检查,胸片是诊断肺结核的基础影像检查方法,胸部CT是鉴别诊断常用检查方法。
影像表现相同的结核病,病理、病变性质可不同。
①肿块或球形阴影,在病理上可为纤维组织包裹形成结核球。
②肺段、肺叶实变影,其病理性质可为渗出性、干酪性、增殖性或支气管内膜结核引起的肺不张。
③双肺内多发结节影或球形影,可为渗出性、增殖性、干酪性病变。
④空洞阴影,在病理上表现为干酪性空洞、纤维空洞、净化空洞。
空洞内有球形内容物可为霉球菌或坏死组织。
⑤肺门纵淋巴结肿大,可分为干酪性或增殖性,不同性质的病变抗痨效果不同。
胸部CT诊断肺结核的依据与胸片相同,病灶多发生与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表现为多部位、多密度、多形态、多钙化灶(斑片、球形、空洞等),是诊断继发型肺结核的主要依据。
肺门淋巴结肿大是诊断原发型肺结核的主要依据。
胸部CT在显示胸片隐蔽部位的结核灶比较有优越性。
胸部CT可显示肺段、肺叶支气管狭窄及管腔增厚,有助于支气管内膜结核的诊断。
球形或肿块形结核灶借助增强效果对于病灶边缘和密度的分析有助于肺炎与周围形肺癌的鉴别。
CT观察肺门及纵隔淋巴节增大较X线片准确。
CT密度均匀或环形增强有助于淋巴结核的诊断。
胸片、CT 均根据影像表现反映病理变化,根据影像推断病变性质。
放射科常见疾病的影像学鉴别诊断放射科作为医学影像学的重要分支,主要通过利用不同的放射线、超声、磁共振等医学影像学技术,对人体进行非侵入性的成像检查。
在放射科的工作中,医生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常见疾病,对于这些疾病,准确的影像学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放射科常见的疾病进行阐述,并探讨其影像学鉴别诊断。
一、肺部疾病的影像学鉴别诊断1. 肺炎肺炎是常见的肺部感染疾病,其影像学特征主要包括肺实变、肺叶实变、病灶大小和密度不一、胸膜反应等。
与其他疾病相比,肺炎在影像学上常表现为炎症较为明显,密度相对较高。
2. 肺结核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其影像学特征主要包括肺内结节状病灶、干酪样坏死区、纵隔淋巴结增大等。
与肺炎相比,肺结核在影像学上常表现为肺内结节状病灶较多,且常伴有坏死和纵隔淋巴结改变。
3. 肺癌肺癌是肺部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影像学特征主要包括肺内结节状病灶、肺实变、胸膜改变等。
与其他肺部疾病相比,肺癌在影像学上常表现为结节状病灶较大,且常不规则,肺实变范围广。
二、消化系统疾病的影像学鉴别诊断1. 胃癌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影像学特征主要包括胃内病变、壁增厚、胃溃疡等。
与其他胃部疾病相比,胃癌在影像学上常表现为胃内病变较大,病变周围壁增厚,且常伴有溃疡形成。
2. 胆囊炎胆囊炎是胆囊常见的炎症性疾病,其影像学特征主要包括胆囊壁增厚、胆囊结石、胆囊壁充血等。
与其他胆囊疾病相比,胆囊炎在影像学上常表现为胆囊壁增厚较明显,胆囊内充血明显。
3. 肝癌肝癌是肝部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影像学特征主要包括肝内结节状病灶、肝脏肿大、肝内血供改变等。
与其他肝部疾病相比,肝癌在影像学上常表现为结节状病灶较大,肝脏肿大明显,肝内血供异常。
三、泌尿系统疾病的影像学鉴别诊断1. 肾结石肾结石是泌尿系统常见的疾病,其影像学特征主要包括肾内结石、输尿管结石等。
与其他泌尿系统疾病相比,肾结石在影像学上常表现为不同大小的结石影,以及可能伴随的输尿管积水等。
肺结核的影像学特征肺结核的影像学特征引言: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其影像学特征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详细介绍肺结核的影像学特征,帮助医生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一、胸部X线片1.基本特征:肺结核在胸部X线片上表现为特定的病灶,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病灶。
1.1 原发性病灶:表现为小的均一阴影,位于肺门或双肺野中央,常伴有淋巴结增大。
1.2 继发性病灶:多发性病灶,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边缘模糊。
2.病灶位置特征:2.1 肺尖区:病灶常出现在上叶胸膜下或上叶尖后段。
2.2 肺门区:肺门周围淋巴结增大,病灶多见于右侧。
2.3 中央区:病灶可位于支气管旁或胸膜侧隐窝。
2.4 常见并发症:空洞性肺结核、巨大支气管侧隐窝肿块。
二、高分辨率胸部CT扫描1.优点:益于评估肺结核的分布、范围和并发症。
2.特点:2.1 病灶特征:钙化病灶、空洞性病灶、斑点状病灶等。
2.2 淋巴结特征:增大的中央区支气管旁淋巴结、钙化的肺门区淋巴结等。
三、胸部MRI扫描1.适应症:对于肺结核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有好处。
2.特点:2.1 病灶表现:MRI可显示病灶的形状、大小和边缘特征。
2.2 淋巴结评估:有助于评估淋巴结的增大和钙化情况。
四、胸部超声检查1.适应症:主要用于指导穿刺活检。
2.特点:超声检查可以发现肺部病变的内在结构和形态特征,并且能够准确评估病变和淋巴结的良恶性。
五、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包括:1.肺结核影像学示例图片。
2.结核菌培养和药敏结果报告。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结核菌:结核分枝杆菌是引起肺结核的病原体,属于革兰阳性杆菌。
2.肺尖区:指肺组织上端的部分,包括肺尖和尖后段,位于肺上叶前部和上缘的区域。
3.空洞性肺结核:指由于治疗不当或免疫功能不全引起的肺结核病灶内部坏死形成的空腔。
4.斑点状病灶:指肺部影像学上呈圆形或类圆形的小病灶。
肺结核的影像学诊断一、胸部 X 线检查胸部 X 线检查是肺结核诊断中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之一。
在肺结核的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肺部上叶的局部浸润影,或者是肺门淋巴结的肿大。
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典型的影像学表现。
原发性肺结核在 X 线上常表现为“哑铃状”阴影,即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肿大的肺门淋巴结形成的典型影像。
继发性肺结核的表现则更为多样,常见的有渗出性病变,在X 线上呈现为云絮状或片状的阴影,边缘模糊;增生性病变表现为结节状阴影,密度较高,边界清晰;干酪样坏死则可形成空洞,在 X 线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透亮区,洞壁较厚,有时可见液平。
此外,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在 X 线上可看到一侧或两侧上肺有多发的厚壁空洞,周围伴有广泛的纤维条索状阴影和散在的新老病灶。
二、胸部 CT 检查胸部 CT 检查对于肺结核的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是在发现隐蔽部位的病变、判断病变的性质和评估治疗效果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肺结核的早期,CT 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出肺部的微小结节和粟粒状阴影。
对于空洞性病变,CT 能够准确地显示空洞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洞壁的情况。
同时,CT 还可以发现纵隔和肺门淋巴结的肿大,以及支气管的受累情况。
在肺结核的进展期,CT 可以显示出病变的范围和程度更加准确,对于判断是否有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等并发症也更加清晰。
在治疗后的随访中,CT 可以观察到病变的吸收、好转情况,以及是否有新的病灶出现。
三、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 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相对较少,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有一定的价值。
例如,对于纵隔和肺门淋巴结的评估,MRI 可以提供更多关于淋巴结内部结构和组织特性的信息。
然而,由于肺部含有大量的空气,导致 MRI 信号衰减,对于肺部实质病变的显示不如 X 线和 CT 清晰,因此一般不作为肺结核诊断的首选方法。
四、影像学诊断的综合分析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生往往需要综合多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以做出准确的诊断。
肺结核影像学诊断与鉴别(一)肺结核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传染病,具有极高的传染性,尤其在一些贫困山区,社区以及旅游区域,肺结核患者的感染率相对较高。
而影像学检查一直被认为是可以放心使用的诊断方法,经过多年研究,已经确证了在诊断肺结核方面影像学的准确性。
本文将从影像学常见的检测方式以及如何鉴别进行详细讲解,以期对肺结核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提供参考。
一、影像学检测方式1.常规X线检查:肺结核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
通过X线检查,一般可发现由中央结构向边缘扩散的散在、不规则的小斑点状阴影,结节、斑片、空洞和弧形或线形痕迹等。
此外,还可以观察到肺部广泛浸润,肺纹理增多、粗细不均、(见于活动期结核)、肺部钙化灶等。
2.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CT检查采用层面成像技术,可以更加精细和准确地观察到肺部不同部位的细节,从而使对肺结核的诊断有更高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此外,CT检查还可以检查到怀疑肺结核并发症的情况如肺膜炎、胸膜炎、胸腔积液、肺不张等等,可以为及时预防并发症提供指导。
二、鉴别诊断1.肺癌:肺癌一般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单发肺结节或者肺部团块,其边缘比较光滑,而且可以表现为液体样低密度影或高密度影,肺部的纵隔和肺门淋巴结也会受到突出。
而肺结核多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斑点状影,其边缘不够明显,呈结节状和不规则形、环形和龟裂状阴影等。
2.肺水肿:肺水肿表现出来的阴影密度比较均匀,但是肺内会有大量的肺泡内液体,所以边缘比较模糊。
而肺结核呈不规则的斑点状影,边缘影像分明有节理和纹理。
3.非结核性分枝杆菌感染:与肺结核相比,非结核性分枝杆菌感染的影像表现形式是一个明显的软组织结构,边缘不规则,肺内本身的纵隔和肺门淋巴结也会受到突出。
4.肺梗塞:肺梗塞特征性的影像特点是一条细长的、有边缘的、亚段性(斑块状,条状状)或全节段的肺动脉不同程度闭塞引起的局灶性肺缺血,而与肺结核的影像表现则差异较大。
综上所述,采用影像学检查进行肺结核的诊断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肺炎、症结核、肿瘤在CT及胸片上的区别在医学影像学中,肺部疾病常采用胸部CT和胸片检查。
其中,肺炎、症结核和肿瘤是比较常见的疾病。
本文将对于这三种疾病在CT及胸片上的区别进行简单介绍。
肺炎肺炎是由细菌、病毒、真菌等引起的肺部感染。
在CT上,肺炎表现为肺部密实影,且一般为多发性病灶。
在胸片上,肺炎表现为肺部浸润影,且密度较肺实质高,边缘模糊。
此外,肺炎病灶常常会呈现斑点状或片状病灶,也可出现大片实变。
在肺炎的早期,胸片上可能只有轻微的肺部纹理模糊和减少,但是随着病情的进展,肺部炎症明显增多,密实度增加,甚至可能形成空洞。
症结核症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在CT上,症结核表现为肺部多发结节、局限性病灶和钙化灶,以及肺纹理增加和纤维化改变。
在胸片上,症结核的表现可能比较类似于肺炎,但是病灶较小,边缘清晰。
在症结核早期,胸片上病灶通常为斑片状浸润及肺纹理增加,但是随着病情的进展,肺部结节和钙化部分会增加,甚至可能形成肺门多发性或广泛性肺纤维化。
肿瘤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一般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
在CT 上,肺癌表现为肺部实性结节或肿块,边缘不规则,并可伴有胸膜肥厚和纵隔淋巴结肿大。
在胸片上,虽然肺癌灶密度较肺实质高,但是由于其生长缓慢,在早期可能难以被发现。
一般而言,胸片上肿瘤灶边缘比较模糊,但也有一些肿瘤会呈现为较清晰的肿块。
对于一些比较明显的肿瘤,其存在可以导致肺部产生阴影,甚至会压迫肺叶或支气管。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在CT和胸片上,肺炎、症结核和肿瘤有着不同的表现。
肺炎主要表现为肺部密实影,而症结核表现为结节、局限性病灶和钙化灶,并可伴随肺部纹理增加和纤维化改变。
肺癌一般呈现为边缘不规则的实物或肿块。
通过对比这三种疾病在影像学上的不同表现,医生可以对病情加以判断,从而提供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有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并听从专业医师的建议。
肺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引言:肺部疾病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类疾病,影像学检查在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肺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以及如何进行鉴别诊断,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肺部问题。
一、影像学诊断方法1. X线胸片X线胸片是最常见且最经济实惠的肺部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通过X射线在人体组织内的吸收程度不同,可以获得肺部结构和异常变化的信息。
对于一些表现典型的肺部疾病,如寻常性肺炎、支气管哮喘等,X线胸片具备良好的识别能力。
2. CT扫描CT扫描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三维图像,相较于X线胸片有更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可以清晰显示出血管、气道和结构细节。
对于复杂或需要更详细信息的情况下,CT扫描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它在进行鉴别诊断和评估肺实质病变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3. 磁共振成像(MRI)MRI通过核磁共振原理生成高分辨率图像,对某些与X线或CT扫描相互补充的情况下尤为有益。
例如,MRI对于肺部间质性纤维化和特定肿瘤的评估具有一定的优势。
然而,受成本和时间限制,MRI并不常用于一般肺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二、肺部疾病常见影像学表现1. 肺炎肺炎是最常见的肺部感染性疾病之一,其胸片和CT表现多种多样。
在胸片上可以观察到感染区域出现密度增高、模糊边界、浸润阴影等特征;而CT扫描可以提供更详细信息,显示出感染区域内液体积聚、束粒中心性分布等特点。
2. 肺结核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在影像学上通常表现为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空洞形成以及弥漫性病灶。
X线胸片可以显示出局部或弥漫性的增白影,而CT扫描能更清晰地显示结核球、干酪样坏死性改变等。
3. 肺血栓栓塞症(PE)PE是由肺动脉主干或分支阻塞所引起的非常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情况。
在胸片上,肺动脉扩张和右心室增大是提示PE的特征;而CT扫描则显示了血栓断面图像,对于诊断和评估PE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
三、肺部疾病的鉴别诊断1. 肺癌与结核肺癌和结核在影像学上具有一些相似的特点,如空洞形成、淋巴结增大等。
肺癌与肺炎在肺CT和增强C特征性表现肺癌根据解剖位置不同,可分为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现主要讲一讲周围型肺癌的一般表现:肺平扫CT特征性表现1.分叶征:肿瘤边缘较为明显的凹凸不平的多个弧形表现,以分叶部分的弧度为标准,主要用纵隔窗观察。
CT图像上周围性肺癌边缘呈分叶状,甚至形成较深的脐样切迹。
此征虽然不是肺癌的绝对特异性表现,但边缘呈分叶状的良性肺结节仅占少数。
此种征象系肿瘤在各个方向上生长速度不均或受支气管、血管阻挡所致。
2.毛刺:肿块边缘不同程度棘状或毛刺状凸起,仅见于肿块和肺实质交界面。
宜用肺窗观察。
粗毛刺:一般较长,粗细不均,数目较少,可有扭曲。
病理上除明显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外,多可见到癌组织沿支气管、血管或小叶间的浸润生长。
细毛刺:数目较多,短而直,围绕肿瘤呈放射状排列。
近端略粗浓而清晰,远侧逐渐变细并模糊以至消失。
3.棘状突起:介于分叶和毛刺中间的一种较粗大而钝的杵状结构,显示于纵隔窗。
表现为自肿瘤边缘向肺野内伸出的尖角状软组织密度阴影。
数目不一,密集排列者可呈锯齿状外观,变换成肺窗可见由棘状突起向外延伸为毛刺,可见此棘状突起即为毛刺的根基部,系肺泡间隔与肿瘤表面重叠构成,其意义与毛刺相同。
4.胸膜凹陷征:肿瘤与胸膜之间的线形成三角形影像,发生率约50%,腺癌和细支气管肺泡癌多见,形成条件:瘤体方向的纤维化收缩,胸膜无增厚粘连,瘤体内纤维化是根本动力,瘤体与壁层胸膜的距离是影响因素。
4.空泡征:结节内小灶透光区,直径小于5 mm,多见于腺癌和细支气管肺泡癌,CT 检查发生率约 24%-48%。
空泡形成的病理基础:未被肿瘤组织占据的肺组织,未闭合细支气管,乳头状癌结构间的含气腔隙,未闭或溶解、破坏、扩大的肺泡腔。
5.细支气管充气征:细条状、直径约 1 mm 的空气密度影,发生率约 33.3% 左右,病理基础:扩张的细支气管。
7.钙化:发生率约 6% -7%。
表现为细砂粒状、小结节状,偶有大块,分布弥漫或偏于一侧。
继发性肺结核与肺部炎症、肺癌的影像学鉴别继发性肺结核包括浸润性肺结核、纤维空洞结核和干酪性肺炎。
而浸润性肺结核是继发性肺结核中的一个主要类型, 在肺部可以表现为浸润渗出性病变、不同程度的干酪性病变、也可形成空洞。
此外, 结核球也属于此范畴。
由于此型肺结核包括范围较广, 在临床最为常见, 因此肺结核的特异性浸润渗出性病变与非特异性炎症的鉴别, 结核球或球形干酪团块与周围型肺癌的鉴别, 以及部分肺结核空洞与肺癌空洞的鉴别等, 一直是肺结核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最为常见的问题。
(一、继发性肺结核影像表现1、多种性状病灶影共存:综合文献所述, 肺结核的各种基本病变都可以在浸润型肺结核中出现。
其原因:①结核病患者除急性渗出性肺结核或干酪性肺炎因有明显的症状而就诊外, 很少于早期阶段得以发现。
②在病变的发展过程中, 不论是进展或好转都是从一种病变逐渐移行到另一种病变。
因此, 使一个病灶可以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理改变。
浸润型肺结核病程复杂, 好转和进展交叉进行, 一个病灶可以好转后又恶化, 当老的病灶好转时新的病灶又可出现。
因此在病理上同时可见渗出、增殖、干酪、空洞或纤维化等多种改变, 一般以 2种或 2种以上改变共存为特点。
在 X 线影像上主要表现为斑片状、多发小片状和大片状阴影, 多发结节状影或单发球形影, 往往伴有空洞及支气管播散性病灶等, 即多种性状病灶影像共存为特点, 且往往以某种性质病灶影像为主。
此外, 在病变位臵上大多局限于一侧或两侧肺尖和锁骨下区(上叶尖后段及两肺下叶尖段。
2、融解、空洞征像:干酪性坏死灶的融解液化或经支气管排出后空洞形成, 也是浸润型肺结核中的常见征像。
一般认为在大片状密度浓密的阴影中, 若能见到多个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局限低密度区或无壁空洞时,便可作出浸润型肺结核的诊断。
空洞是肺结核病变的一种常见表现。
尽管可分为多种类型,但在影像上主要表现为:①急性或亚急性常呈厚壁,内缘不规则,形态不整。
肺癌与肺结核的影像学鉴别诊断【正文】一、引言肺癌和肺结核是两种常见的肺部疾病,其影像学鉴别诊断对于临床医生的准确诊断和治疗选择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影像学表现、病因、病程、治疗等多个方面详细介绍肺癌与肺结核的鉴别诊断。
二、肺癌的影像学表现1:影像学表现详细描述:肺癌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包括肺实质结节、肺实质肿块、肺门淋巴结增大、肺实质浸润,等。
其中,肺实质结节可呈现边缘模糊、大小不均、密度不均匀等特征。
2:影像学特征:%等等:::三、肺结核的影像学表现1:影像学表现详细描述:肺结核的影像学表现包括原发性结核、继发性结核和空泡性结核等。
其中,原发性结核可表现为肺实质结节、肺门淋巴结增大等;继发性结核可表现为肺实质肿块、纵隔淋巴结肿大、空洞等。
2:影像学特征:%等等:::四、肺癌与肺结核的影像学鉴别诊断1:影像学鉴别诊断方法:通过对肺癌和肺结核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合临床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进行准确的诊断。
2:影像学鉴别诊断要点:- 对比影像学表现,注意肺癌和肺结核的特征;- 结合病程和病因,肺癌多为恶性肿瘤,而肺结核为感染性疾病;- 结合临床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如抗酸杆菌涂片、痰培养等。
:::五、治疗选择1:肺癌的治疗选择:根据病灶性质、分期以及患者整体状况,肺癌的治疗可选择手术切除、化疗、放疗或综合治疗等方法。
2:肺结核的治疗选择:肺结核的治疗常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如异烟肼、利福平等,同时结合其他辅助治疗方法。
:::【附件】本文档附带影像学图片,便于读者深入理解肺癌与肺结核的影像学表现。
【法律名词及注释】1:肺癌:指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来源于肺组织的恶性肿瘤。
2:肺结核:指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肺部以及其他器官。
:::【全文结束】。
肺癌与肺炎、肺结核X线影像检查鉴别诊断
邵聪华
【期刊名称】《世界今日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6(007)001
【摘要】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已成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居全身恶性肿瘤之首。
而肺炎、肺结核在临床工作中又十分常见,因此如何采用X线影像检查来鉴别肺癌、肺炎、肺结核,对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是十分重要的。
【总页数】2页(P70-71)
【作者】邵聪华
【作者单位】云南省鲁甸县人民医院放射科,657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4.2
【相关文献】
1.血清ADA、LDH和CRP联合检测在肺结核、肺炎、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阮婷;叶辛幸
2.血清铁、镍检测对社区获得性肺炎、肺结核及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J], 张建华;吴戌年;李华珍
3.血清CA125在肺癌肺结核肺炎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J], 刘学军
4.血清铁检测对社区获得性肺炎肺结核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J], 李健;刘大鹰
5.肺结核、肺癌、肺炎的CT误诊分析及鉴别诊断(附28例报告) [J], 张玉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病例】肺炎型肺癌的影像诊断及鉴别一例肺炎型肺癌是近年来对以肺炎样为主要影像表现的肺癌的命名,属于弥漫型肺癌的其中一种,也被认为是支气管-肺泡癌的一种类型。
它的影像学表现十分类似肺炎肺实变,二者鉴别困难,极易误诊和漏诊。
下面是炎型肺癌的一些影像学表现的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肺炎型肺癌的胸部平片多表现为某一肺段、肺叶的小片状或大片状密度增高影,密度均匀,边缘模糊不清,有时可见“空气支气管征”,少数病例可见斑点状钙化灶,钙化灶多位于肺实变的边缘处,肺实变多见于两肺中、下部,肺门影一般无明显增浓增大。
图1 胸部正侧位片显示右肺上叶前段可见大片状实变影,密度均匀,边缘不清,肺门未见明显增大增浓。
肺炎型肺癌的CT诊断多表现为实变为按肺段、肺叶分布的高密度影,累及1 个肺叶或肺段的大部分,或相邻肺叶、肺段,可见“空气支气管征”; 部分病人可见特殊CT 征象---枯枝征,是指含气的支气管壁僵直或不规则增厚,管腔不规则狭窄,分支残缺、中断。
增强扫描约有三分之一的病人出现“血管造影征”。
“血管造影征”是指在增强扫描时无强化的均匀性实变区内可见明显强化的肺血管分支阴影,且血管分支阴影不规则变细或不同程度扭曲变形,CT 值95 ~128HU。
不过有资料显示“血管造影征”无特异性,需结合其他影像学表现综合判断。
图 2 CT 肺窗和纵隔窗显示右肺上叶前段可见大片状实变影,密度均匀,边缘清楚,其内可见斑点状钙化灶。
增强扫描病灶轻度强化。
不同类型肺炎型肺癌的影像选择根据肺炎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大多数可分为三类,分别是肺段型肺癌、早期中央型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
患者女,45岁,干咳3月余,三月前胸片,两肺斑片状模糊影,以两下肺明显,病炤边缘界限不清。
经活检为支气管肺泡细胞癌。
图3 支气管肺泡细胞癌右下肺1例和左上叶1例肺泡细胞癌,其A内见实变及小囊状透亮区图4 支气管肺泡细胞癌肺段或肺叶型肺癌因肿块本身较小或肿块与其远端的阻塞性肺炎混合在一起,X 线平片及CT 检查很容易误诊为肺炎,此时作CT 增强扫描及薄层重建诊断价值较大,能清楚显示相对低密度的肿块及病变肺段的近端支气管狭窄闭塞。
继发性肺结核与肺部炎症、肺癌的影像学鉴别继发性肺结核包括浸润性肺结核、纤维空洞结核和干酪性肺炎。
而浸润性肺结核是继发性肺结核中的一个主要类型,在肺部可以表现为浸润渗出性病变、不同程度的干酪性病变、也可形成空洞。
此外,结核球也属于此范畴。
由于此型肺结核包括范围较广,在临床最为常见,因此肺结核的特异性浸润渗出性病变与非特异性炎症的鉴别,结核球或球形干酪团块与周围型肺癌的鉴别,以及部分肺结核空洞与肺癌空洞的鉴别等,一直是肺结核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最为常见的问题。
(一)、继发性肺结核影像表现1、多种性状病灶影共存:综合文献所述,肺结核的各种基本病变都可以在浸润型肺结核中出现。
其原因:①结核病患者除急性渗出性肺结核或干酪性肺炎因有明显的症状而就诊外,很少于早期阶段得以发现。
②在病变的发展过程中,不论是进展或好转都是从一种病变逐渐移行到另一种病变。
因此,使一个病灶可以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理改变。
浸润型肺结核病程复杂,好转和进展交叉进行,一个病灶可以好转后又恶化,当老的病灶好转时新的病灶又可出现。
因此在病理上同时可见渗出、增殖、干酪、空洞或纤维化等多种改变,一般以2种或2种以上改变共存为特点。
在X线影像上主要表现为斑片状、多发小片状和大片状阴影,多发结节状影或单发球形影,往往伴有空洞及支气管播散性病灶等,即多种性状病灶影像共存为特点,且往往以某种性质病灶影像为主。
此外,在病变位臵上大多局限于一侧或两侧肺尖和锁骨下区(上叶尖后段)及两肺下叶尖段。
2、融解、空洞征像:干酪性坏死灶的融解液化或经支气管排出后空洞形成,也是浸润型肺结核中的常见征像。
一般认为在大片状密度浓密的阴影中,若能见到多个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局限低密度区或无壁空洞时,便可作出浸润型肺结核的诊断。
空洞是肺结核病变的一种常见表现。
尽管可分为多种类型,但在影像上主要表现为:①急性或亚急性常呈厚壁,内缘不规则,形态不整。
慢性期则洞壁变薄,内壁光整,或演变为纤维硬壁空洞。
②一般无明显液平。
③多数病例空洞附近有散在的卫星病灶。
④与空洞相邻的胸膜常有粘连或增厚等。
3、“腺泡”影(玫瑰花结影):支气管播散灶亦是肺结核的另一特点,它可出现在空洞出现之前或之后。
在X线影像上主要表现为散在腺泡影或点彩样阴影。
腺泡为直径约7MM的肺实质单位,由终末细支气管及其所属的肺组织构成。
当腺泡内的空气为液体或组织取代时,则显示为边缘比较清晰,略不规则的小结节影。
通常认为腺泡影在支气管播散性结核中可以见到,但在大部分肺泡性疾病中见不到的时候为多。
其原因被认为是引起肺泡实变介质的粘性不同有关。
肺炎球菌所致的炎性水肿、粘性低,容易通过肺泡间孔播散。
反之,结核菌所致的水肿,由于粘性高而不易发生肺泡间孔之间的播散。
此外,又认为腺泡完全实变时X线上呈玫瑰花结形状,而腺泡不完全实变并弥漫分布时,则在X线上产生点彩样阴影。
但在CT影像上通常将这种支气管播散性病灶称之为小叶中心性阴影。
引起腺泡影的疾病有细菌及病毒性肺炎,支气管播散性肺结核、肺水肿、吸人性肺炎、肺泡内蛋白沉积症等,肺泡细胞癌偶尔也可呈腺泡病变类型X线表现。
但在浸润型肺结核中,渗出性改变和增殖性改变均同时存在,尤其是在急性进展阶段,其中的增殖性病变,常常呈肺腺泡性排列,从而形成玫瑰花结状,边缘略清,密度稍高,较长时间内改变甚微,因此,我们可借助于此特征与其它炎症或其它肺部疾病鉴别。
4、具有卫星病灶的结节或球形影结核球(又称结核瘤)是指纤维包裹的干酪病灶直径在2.0cm以上者。
其形成:①是由干酪性病灶的局限,纤维化而形成。
②数个结核性肉芽组织干酪样坏死,并相互融合而成。
③由阻塞性空洞充满干酪物质而形成。
结核球属于浸润型肺结核范畴,其影像表现: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多光滑,无分叶或有浅分叶,病灶内部有时可见小点状钙化之高密度影,或可见局限性融解空洞,周围肺野有时可见小斑点或小片状卫星病灶及病灶周围炎,部分可伴有胸膜凹陷征等。
值得注意是部分结核球的表现与肺癌之表现极其相似,有时病灶周围缺少卫星病灶和病灶周围炎等。
(二)、继发性肺结核的鉴别诊断众所周知肺部病变的影像表现是肺部病灶大体解剖的形态表现。
虽然不同病变大体解剖形态的影像表现有时非常相似,其影像学鉴别诊断极其困难,但正确理解不同病变的病理解剖学形态构成和把握病变的不同进展方式,则是准确分析其影像特点的关键。
因此从病理解剖学角度分析理解其影像表现,可谓是诊断肺结核病变以及鉴别其它病变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1、浸润性肺结核与肺部非特异性炎症浸润性肺结核在病理上可以为渗出性病变、增殖性病变、干酪性病变、空洞性病变或纤维性病变等,并随着病变的进展或好转趋势由一种病理状态向另一种病理状态转变,且以2种或2种以上病理改变共存为特点。
因此在影像上可同时表现为斑点状,小片状、结节状,索条状影或大片状阴影,有时还可见有空洞等表现,即“多种病理性状阴影共存”为特点。
无论在传统X线影像上或是在CT影像上,我们多是立足于判断这种多种病理性状影像共存的特点来确定肺结核的诊断,同时也以此种影像特点来鉴别肺部的非特异性炎性病变。
肺部非特异性炎症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肺泡内充满炎性细胞和渗出物,是肌体对急性炎症的反应。
在X线影像上主要表现为片状阴影,边缘模糊,与正常肺组织分界不清。
由于这种炎性病变病程多较短,在病理上又多以渗出性病变为主,故所构成的X线影像密度相对均一,略高密度的结节状阴影较少。
我们在临床上正是运用这种“病灶密度相对均一性”的影像特点,来确定此病变为肺部的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同时也是运用这一影像特点来与肺结核病变相鉴别。
尽管肺结核的早期阶段也表现为肺部非特异性炎症,但由于肺结核与肺部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肺泡实变介质的粘性不同,故在肺结核的片状阴影周边部常可见到散在的边缘较清的腺泡结节影,以及多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增殖性改变的腺泡影或玫瑰花结状改变等,仍不同与一般的肺部非特异性炎症。
但值得注意是,肺部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在经过抗炎治疗后处于部分吸收状态时,病灶边缘部分可出现少许结节状或索条状阴影,与肺结核的影像特点较为相似,但结合肺部炎症典型的临床表现进行鉴别并不困难。
此外,值得注意是在X线影像上表现为片状阴影,边缘不清或部分边缘,密度相对均一者,还应与肺癌相鉴别,尤其是注意与表现为亚段性、段性或肺叶浸润性肺腺癌相鉴别,应结合临床资料,痰化验检查及白细胞升高与否等加以鉴别,必要时可在CT导向下经皮肺部病灶穿刺活检诊断。
干酪性肺炎在病理上为变质性炎症,即组织坏死较为彻底。
由于坏死组织蛋白凝固,病理大体形态上呈浅黄色,凝固均质状,形似奶酪。
在X线影像上多表现为多发性、片状或大片状密度浓密的阴影,边缘不清。
此外,由于白细胞浸润和蛋白溶解酶活化等多种原因,使干酪性肺炎的凝固状态又易于液化,而在X线影像上可见局限性低密度区或无壁空洞,若在大片状浓密的阴影中见到多个局限性低密度区或无壁空洞,则为干酪性肺炎的典型表现,与肺部非特异性炎症的淡片状或片状阴影明显不同,也不同于肺泡细胞癌的密度相对均一性改变。
2、肺结核球(球形干酪团块)和周围型肺癌结核球为纤维包裹的干酪病灶,直径大于2.0CM时称之。
从结核球的病理构成和形成机理分析,无论是局限干酪坏死灶纤维包裹或是空洞病灶其引流支气管阻塞充填而形成的结核球,在影像上多表现为圆形或类圆阴影,边缘多清楚,大多数无分叶征象。
一般依据此病灶轮廓和边缘征象特点,可初步确立为此病灶为良性病变。
若传统病灶体层或CT影像发现病灶内部局限融解或空洞形成,或者可见散在点状或小条状钙化的高密度阴影,则结核球的诊断成立。
值得注意是局限干酪坏死灶纤维包裹而形成的结核球往往卫星病灶不明确,而正处于进展状态的结核球多伴有病灶周围炎。
当多个干酪坏死灶融合纤维包裹而形成的结核球(包括部分球形干酪团块),在影像上多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块状阴影,其边缘往往呈波浪状,有时也可构成较浅的分叶征象,与肺癌的影像表现相似。
在影像分析时首先必须正确区分是波浪状边缘或是分叶状形态,继之利用CT密度分辨率高的优点,重点分析病灶内部征象特点和病灶周围改变而确定诊断。
此外,CT增强扫描肺结核球的包膜线样强化或病灶边缘强化,中心干酪病灶不强化,或多灶融合的分隔状强化等,可以认为是诊断肺结核球的特征性表现。
周围型肺癌是需与肺结核球鉴别的最常见病变。
据多数文献报道发生于周围肺野的肺癌组织类型约88%为肺腺癌和肺鳞癌,即非小细胞肺癌。
病理研究结果证实肺鳞癌病灶通常以“充实性生长”生长方式进展扩大,而肺腺癌病灶通常以“浸润性生长”生长方式进展扩大。
“充实性生长”是指癌灶边缘的癌细胞通过肺泡间孔氏孔侵入相邻的肺泡,以及通过呼吸性支气管和Lambert管扩展至相邻的肺小叶,癌灶呈实体的巢状排列,并在一定程度上按肺小叶结构排列,故癌灶边缘形态带有肺小叶的结构特点,再加上癌细胞的不等速增长,增长较快的部位几个肺小叶可合并为一体,形成一个较大的分叶状形态。
故肺鳞癌的影像表现多有较为典型的分叶征象。
而“浸润性生长”是指癌灶边缘的癌细胞沿着肺泡壁呈单层或复层状向外浸润扩展,同时合并肺泡间隔间质组织的反应性增生,这两者就构成了毛刺征象的病理基础。
我们通过50例肺腺癌显微镜下的测量,这种癌细胞浸润生长延伸长度大多数在1—2.5MM,所以肺腺癌的毛刺征象常呈“短细状”。
但有时很难评价其征象,仅在肿瘤的病灶边缘表现为“具有向外生长的趋势”,显然不同于不典型肺部脓肿性病变的粗长毛刺影。
综上所述,肺鳞癌和肺腺癌病灶边缘部分无论在病理构成上或是在X线和CT影像表现上两者相去甚远,亦和肺结核球或球形干酪团块的表现迥然不同。
此外,肺癌病灶周围肺野清晰,腺癌多有胸膜凹陷征和支气管血管集束征,两者往往多有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性肿大等。
CT增强扫描肺癌通常表现为病灶的均匀或不均匀完全强化,增强上升值多大于25HU,显然不同于肺结核球或球形干酪团块的影像表现。
尽管如此,在CT导向下经皮肺部病灶穿刺活检仍然是诊断部分疑难病例的一种最具价值方法。
3、肺结核空洞与肺癌空洞肺癌空洞的形成机理虽然不同于肺结核空洞,但均表现为组织的缺损。
在X线及CT影像上肺癌空洞洞壁多较厚,内外壁多不规则,但部分肺腺癌空洞不同于肺鳞癌的空洞,洞壁参差不齐,呈虫噬状是其特点。
虽然肺结核空洞与肺癌空洞的影像表现明显不同,易于鉴别,但部分肺癌空洞的影像表现较为特殊,尤其在平片上多表现为斑片状、索条状和不典型的空洞形态,或有时因组织的重叠只显示不完整的空洞壁,有时甚至表现为2种或2种以上病理性状影共存的特点,与肺结核病变极其相似,以至容易误诊为肺结核病变。
值得提出是CT 扫描检查是诊断此类肺癌空洞的一种有价值方法,CT影像可以清楚显示肺癌空洞的内外壁状况,与周围肺野的关系,以及有无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等特征性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