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9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语文《望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味。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3.感受泰山雄壮、神奇、秀丽的特点,体会诗人年轻时的雄心壮志。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泰山之美,体会诗人的雄心壮志。
教学流程:一、对比导入:陈子昂在他人生失意之时登临幽州台,而留下千年绝响,而一代诗圣杜甫落第之际,漫游齐赵之地,也留下了泰山千古绝唱,我们听听青年杜甫在无限风光中唱的一曲青春壮歌——《望岳》。
二、教学过程朗读诗歌: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象自己远眺泰山而挥笔写下这首即景抒情诗,大声投入地吟诵。
(一)知人论世解读诗歌1.诗人简介(1)八个关键词:杜子美:字,子美。
“甫”在中国就是美男子的意思。
“少陵野老”:自号,杜甫曾居于京兆(长安)杜陵,杜甫常以"杜陵"表示其祖籍郡望。
“杜拾遗”:(杜甫冒险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投奔肃宗,被肃宗授为左拾遗。
)“杜草堂”: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杜甫也被称为“杜草堂”。
“杜工部”:又因时任节度使好友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诗圣”: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所以被后世尊为“诗圣”。
“李杜”:与李白为唐朝诗人中最为璀璨的两颗双子星,合称“李杜”。
“诗史”:杜甫为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其诗真实地记录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历史中广阔的社会生活,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代表作“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以及《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等诗作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优秀的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优秀的教学设计11.登幽州台歌教学目标: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3.诗人的形象教学过程:导语:千金市骨。
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一、文学常识:1.这是一首古诗,很少格律限制,形式自由灵活。
2.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
二、读:断句,语速,语调,节奏三、释题,背景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
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
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四、赏析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时时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空间角度(天、地)。
空间无限辽远。
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0《古代诗歌五首《已亥杂诗》》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五首》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括《已亥杂诗》等五首诗歌。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本节课将围绕《已亥杂诗》进行教学,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诗,描绘了诗人晚年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已亥杂诗》这样的长诗,学生可能存在理解难度大、阅读兴趣不高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已亥杂诗》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提高古诗词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已亥杂诗》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已亥杂诗》的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设计教学环节和问题。
2.学生准备:预习《已亥杂诗》,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白居易的生平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已亥杂诗》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句朗读《已亥杂诗》,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朗读结束后,教师呈现诗歌的全文,让学生自主阅读。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上)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五首》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了《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春晓》、《宿建德江》、《登高》五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五首古诗,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代诗歌的美妙之处,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文的学习,对于古诗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和美学价值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挖掘。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诗歌的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古诗,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美学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2.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古诗。
3.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主题思想和美学价值。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古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进行讲解和分析。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3.示范法:教师对古诗的朗读和背诵进行示范,指导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技巧。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准备《古代诗歌五首》的课文文本,以及相关的注释和翻译资料。
2.多媒体: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素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
3.教学用具:准备黑板、粉笔、投影仪等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古代诗歌五首》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使用相关的多媒体素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古代诗歌五首》的课文文本,并对文本进行逐句解读和分析,讲解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20、古代诗歌五首
文本研读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望岳》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登飞来峰》通过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游山西村》诗人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 《己亥杂诗》把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斜晖,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这首诗同时以花为喻,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一、创意说明 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象,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 二、活动组织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山水,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执着,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风情万种,千古流芳。今天我们开启一段旅程,随着诗人的生花妙笔,随着诗人的生花妙笔,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登幽州台歌》 1、吟诵诗歌 学生先自读,探索技巧。 学生自读自评,教师点拨,也可示范,或网络优秀朗诵音频视频欣赏 注意字音、停顿和语调:语调:痛苦、孤独;语速:低沉、缓慢;重音:不见、悠悠、怆然、涕下。 2、译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 学生译读并展示,老师点拨。 3、品读诗歌 (1)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当补充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2)本诗言简意赅,但情感饱满,作者是怎样达到的呢? 学生小组讨论发言,老师点拨总结艺术特色: a、直抒胸臆,破空而来,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撼人心,具有苍凉悲壮的阳刚之气。 时间:俯仰古今,时间绵长。空间:宇宙寥阔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 b、社会意识、宇宙意识。 4、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时间:古 今 思想:怀才不遇 空间:天 地 心情:忧愤孤独 《望岳》 导入新课 由“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文化常识说及泰山。 1、吟诵诗歌 (1)老师范读并指导学生划分节奏。 (2)明确诗歌体裁:五言古诗。 2、译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 学生译读并展示,老师点拨。 3、品读诗歌 (1)全诗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2)作者分别从哪些视觉角度写泰山?写出了泰山的哪些特点? (3)你觉得这首诗歌中哪两个字用的最妙? (4)诗题是“望岳”,而诗中无一“望”字,那么“望”是怎样得以体现的? (结合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虚写最后一联的意图) 4、板书设计 望岳 ①远望泰山——巍峨高大 ②近望泰山——神奇秀丽 ③凝望泰山——心胸荡漾 ④俯瞰泰山——勇攀绝顶
【 - 小学作文】【篇一】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雨之歌》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执教者:太和中学夏晓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感受雨的形象特点,理解诗歌主题。
2.通过对比纠错,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掌握品味语言的技巧。
3.模仿写作,初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感受与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 通过模仿写作,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精读和细读相结合)、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雨,大自然的恩赐,它从遥远的国度而来,给人们带来缠绵的情思。
春雨多情温柔,夏雨热情奔放,秋雨飘逸清高,雨,感动了一颗又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灵。
聆听雨声,怎能不激起我们吟咏诗的激情,让我们一齐来朗诵写雨的佳句吧!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我们感受了诗人笔下多姿多情的雨,今天我们再来欣赏黎巴嫩文坛骄子、著名诗人纪伯伦用他敏感而多情的心灵演奏的《雨之歌》。
二、美文我来读听读,整体感知形象及作者情感。
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
请同学们美美地听读课文,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同时仔细对比文段(一),画出你认为与听到的内容不符的语句。
三、妙句我来品、美情我来悟(精读)默读仔细对比文段(一)和文段(二),小组探究:为什么这样改不好?为什么文段(二)的语言好,好在哪里?通过纠错对比,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注意掌握品味语言的技巧。
(一)表达美、语言美(要求学生有个性的朗读和表达)1.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巧妙。
2.动词、叠词和句式用得精妙。
……(二)意象美、形象美(自由朗诵、合作探究)1. 文章中作者用了那些事物来描绘雨?2. 诗中“雨”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20 古代诗歌五首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山水,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执着,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风情万种,千古流芳。
今天我们学习古代诗歌五首,随着诗人的生花妙笔,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交流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怆.然(chuàng)涕.下(tì)岱.宗(dài)决眦.(zì)2.作者简介(1)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任侠。
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
后世因称陈拾遗。
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
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
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
有《陈伯玉集》传世。
(2)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3)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
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人。
世人称“王荆公”。
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3.背景链接(1)《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古代诗歌,分别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杜牧的《秋夕》,李清照的《如梦令》。
这些诗歌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才华,感受到古代社会的风貌,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对诗歌的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和实践来提高。
此外,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有限,对于一些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掌握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2.难点: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问题引导、情景创设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古代诗歌的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依次呈现五首诗歌,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在学生朗读时,教师注意纠正发音和语气。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20、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和诗人情感。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 :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2.学会欣赏诗歌。 3.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感受生命的顽强、美好和永恒。 教学重点:了解诗词有关知识,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和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课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登幽州台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陈子昂的资料 2.教师补充并介绍写作背景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三、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四、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时间绵长、空间辽阔) 五、文章第四句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六、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从诗歌看,指诗歌本身看,指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八、作业布置: 背诵古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歌》·荆轲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李贺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前赤壁赋》·苏轼
望 岳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末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顸,一览众山小)。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了解艺术特色:教师导学: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这首诗歌以一“望”字统摄全诗,结构严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直接描写的自然景物,有诗人赋予的象征意义;描写、抒情、议论兼而有之;炼字炼句,正应其“语不惊人死不休”之论。请同学们深入研读,精心赏析。 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不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发言的同学可就上述某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课堂发言,大家集思广义。务必使学生参与的面大一些,最后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明确: 首句设问,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时兴奋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绘,令人顿生悬念。次句作答,总写泰山地域广阔,以上远望。 三句虚写,表面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以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内心感受,对泰山赏慕有加。四句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之高峻。以上两句近望。 五六句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诗人的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眼界因极目仰望而为之开阔。以上两句细望。 七八句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深化主旨:不止于望岳、登山而已,也表达诗人誓欲大展宏图于未来的雄心壮志。以上两句是诗歌的象征意义。 “钟”字拟人,写泰山独享“神秀”之天赋,也表现了作者的爱慕之情。“割”字,突现南阳北阴之景色,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跃然纸上。 (四)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加幻灯图片),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 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 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配乐)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岁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