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精品教学设计:20 古代诗歌五首
- 格式:doc
- 大小:303.50 KB
- 文档页数:13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胡适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部编最新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古代诗歌的学习重在诵读,老师要在这一课中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可以采用自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要注意体会五首诗歌的哲理和蕴含的感情,教学中可以按照“理解基本内容,体会诗人情感,补充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实际”这样的学习线索,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哲理和情感,注意落实背诵默写,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3.背诵默写古诗词,用正楷默写,体会书写的美感;4.在写作中可通过引用诗句,增加文采。
【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3.背诵默写古诗词,用正楷默写,体会书写的美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1.多媒体课件;2.布置预习,熟读或背诵诗歌。
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导入: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
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
二、初读《登幽州台歌》。
提示:《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请同学们齐读,争取读出诗中的情感。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分析诗歌内容:请一名同学说说诗歌大意。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教师补充分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20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五首》这一章节收录了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五首经典古代诗歌,分别是《春晓》、《宿建德江》、《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雪》和《渔歌子》。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到古代社会的风貌,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章节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对诗歌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分析诗歌的韵律和意象,体会诗歌的美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分析诗歌的韵律和意象。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如图片、音频、视频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好笔记本,记录学习心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20古代诗歌五首课题古代诗歌五首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 2 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响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详尽感知的交流显现及当堂检测。
可合适调治。
知识与技术1.品味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教 2.认识五首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学过程与方法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目 2.品味诗句,感觉诗歌的境地美。
标感情、态度与培育学生的审美情味,以及不惧困难、胸怀天下的优秀质量,成立价值观热爱祖国、兴我中华的远大理想。
陈子昂 ( 约 659—700) ,字伯玉,射洪人,唐代文学家。
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坐牢,两次从军边塞,后被县令段简损害,冤死狱中。
陈子昂是唐诗改革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充足,语言刚健朴素,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有诗集《感遇诗》《陈伯玉集》等传世。
杜甫( 712— 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 、“杜少陵”等,河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课被称为“诗史”。
他忧国忧民,人格崇敬,约1400 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前作者艺精深,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尊敬,影响深远。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预简介等。
习王安石( 1021— 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闻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谥号“文” ,世称王文公。
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委宛深邃、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陆游( 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一世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豪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辈影响深远。
代表作有《剑南诗稿》《放翁逸稿》等。
龚自珍( 1792— 1841),字璱人,号定庵。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读出节奏和音韵美。
2.能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能背诵默写古诗词,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1.用自读、齐读等形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课文图画PPT。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登幽州台歌(一)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燕国的国都,今大兴县。
燕昭王执政后,励精图治,为了使燕国逐渐强大,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广招贤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
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
(二)作者介绍陈子昂,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
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
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
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迫害,冤死于狱中。
陈子昂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他反对唐初靡丽诗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
他的一些诗,风格苍凉激越,是初唐诗歌革新的前驱者。
(三)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燕昭王为广招贤士而建的幽州台,极度苦闷忧愤,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四)体悟感情出示任务: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反馈指导: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导语】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忧考⽹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学习知⼈论世的阅读诗歌的⽅法。
教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查找作者的简介和每⾸诗的写作背景。
反复诵读诗歌,结合思考探究⾃主探究诗歌。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学习《登幽州台歌》 1、激发兴趣,导⼊古诗 同学们,有这样⼀位诗⼈,他胸怀⼤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位诗⼈,他屡受排挤,报国⽆门;有这样⼀位诗⼈,他独上⾼楼,难寻知⾳。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我们⼀起⾛进唐代诗⼈陈⼦昂的内⼼世界。
板书课题《登幽州台歌》。
2、展⽰⾃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陈⼦昂,唐代⽂学家。
字伯⽟,梓州射洪(今属四川)⼈。
少任侠。
举光宅进⼠,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
后世因称陈拾遗。
敢于陈述时弊。
曾随武攸宜征契丹。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狱,忧愤⽽死。
于诗标举汉魏风⾻,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
是唐代诗歌⾰新的先驱,有《陈伯⽟集》传世。
2)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昂请求遣万⼈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昂⼜向武进⾔,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3、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朗诵录⾳,然后⼤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读准下⾯字⾳。
怆然(chuàng)涕下(tì) 2)读出韵味和节奏。
20古代诗歌五首教课方案【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
2.借助说明,初步理解古诗粗心,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涵的哲学道理。
【过程与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掌握,朗读赏析,意会感情,拓展延长。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露出的激烈感情。
导语设计设计 1:(文本导入)同学们,在我国积厚流光、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襟弘愿,博学多才;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斥,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己。
于是他感慨万千,不由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日老师将和同学们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会中华古诗的魅力。
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边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设计 2:(视频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感觉奇异不奇异?山上为何会有这样的一座山呢?今日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设计 3:(激发兴趣)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可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述你印象中的泰山1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课方案_20 古代诗歌五首教课方案1 / 12呢?(简单评论后转入杜甫的《望岳》)设计 4:(背景导入)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以前富强的大清帝国行将衰败。
腐败的清政府对外奴颜婢膝,对内大举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生凋零。
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今日我们要学的这首诗—《己亥杂诗》。
第 1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
(要点)2.借助说明,初步理解古诗粗心,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朗诵诗歌,初步感知1. 板书课题(提示学生认真看老师书写的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教课提示】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谁来谈谈课题的意思。
要修业生在幽州台在哪儿?究竟是如何的感觉呢?读诗的过程中结登上幽州台的感觉,神清气爽、英气、空阔、不如融入自己的想象合课下说明或查再读课题。
20 古代诗歌五首【导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
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受益无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陈子昂、杜甫、王安石、陆游、龚自珍这五位大诗人的心灵吧!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1)字音怆然(chuànɡ) 决眦(zì) 夫(fú) 足鸡豚(tún)岱宗(dài zōnɡ) 不畏(wèi) 叩门(kòu)(2)词义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20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
2.学习赏析名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之美,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方法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性地设问,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的诗句,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料和优质音频资料。
生:课前预习古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登幽州台歌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内心世界。
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怆.然(chuàng)涕.(tì)(2)理解词义①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②怆然:悲伤的样子。
③涕:眼泪。
2.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
他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
反对浮艳颓靡文风,重视散体。
有《陈伯玉集》。
3.背景探寻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但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得他心情非常苦闷。
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陈子昂作为参谋,屡次向武则天进言,屡遭降职,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登幽州台歌》。
整体感知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五首》是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五首古代诗歌,包括《春晓》、《宿建德江》、《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江雪》。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诗歌风格和艺术成就。
通过学习这五首诗歌,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欣赏古代诗歌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五首古代诗歌,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掌握诗歌的阅读和欣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五首古代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代诗歌,使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和分析五首古代诗歌,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掌握诗歌的阅读和欣赏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五首古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
2.互动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欣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五首古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五首古代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对诗歌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古代诗歌五首
上课素材
主题解说
《登幽州台歌》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不重用贤才的不满以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登飞来峰》表达了诗人登上最高层的壮志和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高瞻远瞩、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游山西村》一诗中,诗人用真挚的感情,明朗的笔调,描绘了山村景物和农家习俗,生活气息十分浓郁。
《己亥杂诗(其五)》全诗抒发了自己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1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赏析名句,积累名句,默写诗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会诗词的意境美,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词的意境美。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
2
朗读音频、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心灵吧!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人称“诗骨”。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
3
“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
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2.生难字词
(1)字音
怆.然(chuànɡ)决眦.(zì)足鸡豚.(tún)
(dài zōnɡ) 不畏.(wèi) 叩.门(kòu)
岱宗
..
(2)词义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4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未了】不尽。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神奇和秀丽。
【曾】同“层”。
【眦】眼眶。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闻说】听说。
【望眼】视线。
5
【缘】因为。
【豚】小猪,诗中指猪肉。
【若许】如果这样。
【闲乘月】趁着月明来闲游。
【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浩荡】无限。
【吟鞭】诗人的马鞭。
吟,指吟诗。
【东指】东方故里。
【即】到。
【天涯】指离别京都的距离。
【落红】落花。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引导学生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