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20古代诗歌五首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

二、教学新课

登幽州台歌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明确: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明确: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而涕下”?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

寞孤独的愁苦情怀。

目标导学三:分析形象,体会特点

1.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明确: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2.这首诗看起来比较消极,但其实不然,它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3.写作特色。

明确: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望岳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理解内容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赏析诗句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你能说说诗中是怎样写“望”岳的

吗?

明确:首联是远望;颔联是近望;颈联是细望;尾联是俯视。

2.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明确:雄伟高大、神奇秀丽。从“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些诗句中可看出。

目标导学三:结合背景,把握情感

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却看不出作者有任何科举失败后消极颓废的情绪,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目标导学四:仔细品味,理解写法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明确:(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富,有一种哲理美。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3)虚实相生。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一、二句实写,三、四句虚写,五、六句实写,七、八句虚写,虚实交错,意蕴悠长。(4)诗歌情景交融,写景有序。先集中写景,后集中抒情;先远望,后近看,再凝望。

登飞来峰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感知诗意

1.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汉族,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2.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3.全体学生齐读并根据注释揣摩诗意。

4.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目标导学二:探讨质疑,体悟哲理

1.《登飞来峰》前两句和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明确:一、二句描写景物——充满生机;三、四句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明确:①本诗的哲理是借登飞来峰过程中所见所想提炼出来的。②本诗的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的哲理: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不畏艰难,立志革新

的政治抱负。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三、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后不见:时间无限

地悠悠:空间无穷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空老一生怆然涕下主题: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的寂寞

特色:气势磅礴,胸怀宏伟

望岳

远望

近望

细望

俯视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写景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抒情

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

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

第2课时《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指名三名学生分别背诵古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后两首。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

1.解诗题,知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2.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根据注释明晓诗歌内容。

目标导学二:分析研讨,明晰诗意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读诗,正音。

3.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进行指导。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客人是谁?哪个字尤其可看出农家饭食“丰盛”?表现了什么?

明确:山西村农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客人是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足”字可看出饭食的丰盛,表现了农家的热情和朴实。

(2)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地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诗人已被山民这份纯朴,这份热情深深地打动了,郁闷的心情顿时豁然开朗,内心充满喜悦。

(3)第三、四句写什么?这“又一村”指什么?

明确:写作者回忆来时路上的经历。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像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又一村”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4)第五、六句写了什么画面?

明确:写村中所见所闻。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戴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这两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5)最后两句诗写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明确: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启你们的家门的。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非常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目标导学三:背诵诗歌,迁移拓展

1.背诵、默写《游山西村》。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的意思的。

己亥杂诗(其五)

目标导学一:背景介绍,营造氛围

1.诗人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清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2.背景介绍。

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己亥杂诗》。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感知诗意

1.老师范读后,学生自由读诗,看看通过自读,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之后提出问题大家共同研究。

①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②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名读,评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3.汇报交流。

4.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教师梳理归纳: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辞官告别寄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离别的伤感,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的信念。

目标导学三: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诗人是怎样写愁绪的?

明确: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

映衬离愁。下笔一个“浩荡”,形容愁思无穷无尽,生动形象,使人仿佛看到诗人心中的愁绪翻滚而来,又以夕阳西斜为背景,更渲染出一种日暮途穷的伤感。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的“落红”指什么?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赏析这两句诗。

明确:“落红”指“落花”,暗指自己辞官。

诗人以花自喻,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甘愿为后人贡献余力的愿望,表现出无私奉献的精神。“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现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这两句表明了自己的心志,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首联:叙事(盛情款待)

颔联:写景(景色迷人)

颈联:叙事(农社风俗)

尾联:抒情(赞美向往) 景美人更美,蕴含哲理

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

白日斜

天涯→离愁离别的伤感

回归的喜悦

落红象征奉献护花寄寓爱国情怀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 古代诗歌五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0 古代诗歌五首 课题古代诗歌五首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品味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不惧困难、胸怀天下的优质品质,树立 热爱祖国、兴我中华的远大理想。 课 前 预 习 作者 简介 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射洪人,唐代文学家。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两次从军边塞,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陈子 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 大,有诗集《感遇诗》《陈伯玉集》等传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 等,河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 被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 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等。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世称王文公。其诗擅长 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 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20.古代诗歌五首 优秀教案

20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一)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标】 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品读诗人的形象。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教学难点】 品读诗人的形象。 【课文导入】 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课堂环节导航】 一、出示目标 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品读诗人的形象。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2.背景透视:《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预习反馈 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四、初读感知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2017-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五首 学习目标 1.熟读诗歌,了解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古诗。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学习诗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3.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一、作家作品 1.《登幽州台歌》 (1)作者简介:陈子昂,代家。字,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传世。 (2)写作背景: 2.《望岳》 (1)作者简介:杜甫,字,自号。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是代最伟大的主义诗人,被尊为“”,与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对穷苦人民寄予,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 《》传世。 (2)写作背景: 3.《登飞来峰》 (1)作者简介:王安石,字,号,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著名的家、家、家。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获谥“”,故世称。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名列 “”,有《》《》等存世。 (2)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读准下列字音。 怆.然( ) 涕.下( ) 岱.宗( ) 青未了.( ) 决眦.( ) 千寻.塔( ) 自缘.( ) 2.结合注释或工具书读懂诗文大意,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3.你能不能把《登幽州台歌》中登台的这个情景详细地描述出来呢? 4.反复诵读《望岳》,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杜甫登上泰山时的心情如何,说说诗人此时的心境。 5.请同学们反复吟读《登飞来峰》,联系王安石的生平及其时代,想象自己就是那个年轻气盛,抱负不凡的文学家王安石,当王安石登上飞来峰时,心境是怎样的。 三、品读诗文 1.《登幽州台歌》 (1)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3)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己亥杂诗》 【学习内容】 课本:《己亥杂诗》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气节和拳拳爱国之心。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气节和拳拳爱国之心。 【学习过程】 一、反弹琵琶,导入新课 播放“落花”图片,让学生自由谈感受。 教师引导:古人说,落花是凄美的,“满地落花,似点点有情泪。”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落红不是无情物,它在诗人的笔下展现出别样的芳华。我们一起去领略一番。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wǔ)其长官,赋归来”。他辞官南归,在归途中写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 二、读诗韵,把握基调 1.学生先自读一遍诗歌。 2.学生展示朗读,纠正读音。 3.读出韵律,还要考虑诗歌的节奏、停顿。练读后,学生展示,教师评价。

4.尝试背诵这三首诗。 三、感诗意,理解内容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再加上这三首诗本身素面朝天, 平和本色,理解并不困难。教给学生一种新的方法,来感知诗意。 方法: 1.以诗人为第二人称——你。 2.与诗人展开心灵对话。可以询问诗人,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敬仰、理解、祝愿等多种情感。 答案示例: 啊,龚自珍,你离开京城,看着西方的落日,你心里在想些什么? 啊,寒菊,你独立疏篱,为什么还能感到趣味无穷? 四、品诗境,诗絮飞扬 1.总有一个字(词),让我们怦然心动。 先让学生通过圈点批注的方法进行品味赏析,之后进行展示交流。 答案示例: “抱香” 大家有没有注意过菊花枯萎时是什么样?它的花瓣不会被风吹落,而是在枝头上凝成生命的永恒。由此可见,菊的清新淡雅让作者欣赏,而它那种傲骨才更让作者心动。于是菊花便成了中国文化的传说。 2.总有一处风景,让我们心潮起伏。 答案示例: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一池春水边,一树树杏花盛开,娇艳的繁花和水中花影各占春光。 理解赏析 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

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2019最新修订)

20古代诗歌五首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把握欣赏诗歌的方法,培养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与诗歌有关的文学常识。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认真揣摩诗人的情感,学习诗人通过写景来抒情的方法。 2、能品味重要诗句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法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语言揣摩法,改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登幽州台歌》 一、朗读指导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朗读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涕:古时指眼泪。 二、作者介绍 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射洪人。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望岳》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望岳》 导学案 3.词语释义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指山色。 未了:不尽。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割:分。 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决眦入归鸟: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杜工部集》传世。

【文题解说】 “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献身精神。 望岳

古代诗歌五首精品公开课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20古代诗歌五首 1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 ................................ 二、教学新课 登幽州台歌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 —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明确: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 “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20 古代诗歌五首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背诵默写古诗词,并引导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难点:体会书写的美感,并提示在写作中可以通过引用诗句增加文采。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这五首古诗词都是名篇,具有丰沛的情感且都有流传千古的名句。《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叹;《望岳》中“一览众山小”的豪迈;《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慷慨;《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达;以及《己亥杂诗》中“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都值得在教学中去引导学生细致品读。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诵读法、感悟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直接导入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诗的国度,历代优美的诗词是文学宝库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这些诗词精品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饱含作者深挚的情感,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今天就来品读五首精美的古诗。 (二)知识预览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2.写作背景 陈子昂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在政治上拥护武则天。他在二十九岁时曾向武则天上书《答制问事八条》,主张轻刑罚、用贤才、纳谏士、赏功勇、减徭役,提出了许多符合百姓愿望的主张。但武则天当时忙于称帝改制,有自己一套施政方针,不但没有重视陈子昂这个文学小臣的意见,反嫌他上疏议政太过多事,罢了他的职。 几年之后陈子昂重新出仕,又因曾随左仆射乔知之北征并结为密友,牵连进乔知之一案,陷于狱中。出狱后在洛阳任右拾遗(拾遗:以谏为职的官员称作谏官,又形象地被称作言官,但言官亦指监察官员。类似于谏议大夫、补阙、正言、司谏之类的官员,专挑皇帝的毛病)。当时东北边境上住着契丹人,虽然势力并不强大,却是潜在威胁。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镇守东北的松藩总督李尽忠背叛朝廷,企图割据,契丹人便乘机举兵南侵,连陷幽、冀、营三州。武则天选派了一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草包军事统帅武攸宜领兵北伐,陈子昂也随军北上,任参知军事。但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才一接敌,便大败亏输,先锋王孝杰全军覆灭。陈子昂屡献破敌策略,武攸宜概不理睬。而敌人来势汹汹,不容坐视;陈子昂便请分军万人为前锋,以阻敌势。武攸宜这次不但不采纳他的意见,还将他降职处分。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子昂偶尔登上了幽州台,放眼河山,极目苍莽,便有了纵临千载、旷视四海的无穷感慨。 [设计意图]补充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课文学习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2.字词学习。 3.朗读指导。 (指导学生划分朗读节奏)

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20古代诗歌五首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 二、教学新课 登幽州台歌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明确: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明确: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而涕下”?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己亥杂诗》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己亥杂诗》导学案 1.易错字 璱人(sè)定庵(ān) 2.词语释义 己亥:己亥年,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 吟鞭:诗人的马鞭。 天涯:指离别京都的距离,亦可翻译成天边,形容很远的地方。 落红:落花。 化作春泥:变成春天的泥土。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道光九年(1829)进士。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在诗、文、词方面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文题解说】

《己亥杂诗》:“己亥”是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中己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1839)。这年四月,诗人因不满朝政,辞官回杭州故乡,九月又北上接家眷,历时八九个月。在此期间,写成了诗歌315首,结成集子,总称《己亥杂诗》。 【创作背景】 《己亥杂诗》:《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315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己亥杂诗》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心情,表现了诗 人不畏惧挫折,不甘心沉沦,始终都要为国家效力的奉献精神。 己亥杂诗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 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的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20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把握欣赏诗歌的方法,培养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与诗歌有关的文学常识。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认真揣摩诗人的情感,学习诗人通过写景来抒情的方法。 2、能品味重要诗句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法学法:诵读法,合作交流,难点探究法,语言揣摩法,改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学习《登幽州台歌》 一、朗读指导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朗读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涕:古时指眼泪。 二、作者介绍 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射洪人。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三、感知诗歌 诗歌大意 前两句:(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后两句: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登幽州台歌——古诗译文 意译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望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望岳》是部编版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托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望岳》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通过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托物言志,表现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具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以前也接触过杜甫的诗歌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但是都比较简短易懂。对于像《望岳》这样的五言律诗,写景的诗句有点理解难度,所以要通过引领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再感受诗人托物言志寄托自己的情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熟读成诵。 2.理解诗歌大意,学会托物言志的手法。 3.体会诗人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胸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诗歌大意,学会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胸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多媒体、音频、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望岳》,感受他笔下泰山的雄姿及诗人寄寓的情感。 1.解题 《望岳》“望”是看,“岳”是山,这里是指五岳之首的泰山。 2.深入了解作者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代表诗作《绝句》《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二、朗读 1.出示停顿及易错字音,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感情,抑扬顿挫、重音、延长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dài)夫(fú)了(liǎo)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原文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朝代】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望岳 【作者】杜甫【朝代】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石【朝代】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 游山西村 【作者】陆游【朝代】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己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自珍【朝代】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 登幽州台歌 一、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二、故事背景 《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课文翻译 前:过去。 古人: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2020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标: 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一、文学常识: 1.这是一首古诗,很少格律限制,形式自由灵活。 2.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 二、读:断句,语速,语调,节奏 三、释题,背景 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四、赏析 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时时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最新语文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4

最新语文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 计4 授课日 期:年月日总课时: 15 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 ①了解 诗词 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唐诗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 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A.观沧海曹操 一、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 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 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 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 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 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 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 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三、合作交流,讨论明确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 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 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四、品读赏析 学生谈诗歌基调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 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 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B.次北固山下王湾 一、导入新课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学案设计

20 古代诗歌五首 学习目标 1.熟读诗歌,了解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古诗。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学习诗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3.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一、作家作品 1.《登幽州台歌》 (1)作者简介:陈子昂,代家。字,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传世。 (2)写作背景: 2.《望岳》 (1)作者简介:杜甫,字,自号。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是代最伟大的主义诗人,被尊为“”,与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对穷苦人民寄予,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传世。 (2)写作背景: 3.《登飞来峰》 (1)作者简介:王安石,字,号,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著名的家、家、家。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获谥“”,故世称。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名列“”,有《》《》等存世。 (2)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读准下列字音。 怆.然( ) 涕.下( ) 岱.宗( ) 青未了.( ) 决眦.( ) 千寻.塔( )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精品教学设计:20 古代诗歌五首

20古代诗歌五首 上课素材 主题解说 《登幽州台歌》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不重用贤才的不满以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登飞来峰》表达了诗人登上最高层的壮志和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高瞻远瞩、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游山西村》一诗中,诗人用真挚的感情,明朗的笔调,描绘了山村景物和农家习俗,生活气息十分浓郁。 《己亥杂诗(其五)》全诗抒发了自己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1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赏析名句,积累名句,默写诗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会诗词的意境美,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词的意境美。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 2

朗读音频、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心灵吧!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人称“诗骨”。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 3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20 古代诗歌五首 学案及答案【新版】

作者简介: 陈子昂(659~700),唐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任侠。开耀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击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死于狱中。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课文赏析: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问题探究: 1.《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 3、诗人为什么“独怆然而涕下”,“独”字有什么作用? 4、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5.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课堂练习:一、按要求填写。 1、诗歌中抒发诗人对明君的渴望之情的诗句是:,。 2、诗歌中抒发诗人怀才不遇,悲伤凄凉的诗句是:。 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人生悲歌。 B、一二句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明君和贤臣。 C、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乐观积极的思想感情。 D、第三句登楼远眺,写空间的辽阔无限和感叹生命的短暂。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俯仰古今,既写出时间的绵长,又表现了诗人要承前启后干一番事业的抱负。 B、前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C、第四句用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D、后两句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是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营造出一种苍茫孤独的意境。 《登幽州台歌》导学案参考答案: 1.《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实录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实录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实录1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观沧海曹操 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研读与赏析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古代诗歌五首 1.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标: 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一、文学常识: 1.这是一首古诗,很少格律限制,形式自由灵活。 2.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 二、读:断句,语速,语调,节奏 三、释题,背景 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四、赏析 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时时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3.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登到高处面对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许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陈子昂登临幽州台,面对无限的时空,不免产生一种孤寂悲凉之感,再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便产生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5.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6.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7.写作特色:气势磅礴,胸怀宏伟 ——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板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