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急性乳腺炎诊治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浅谈急性乳腺炎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是乳腺导管内和周围结缔组织的炎症。
任何年龄段的女性均可患病,但最常见于产后哺乳期的妇女,尤其是以初产妇多见,急性乳腺炎初产妇患病约占50%。
通常发生在产后三个月之内,特别是产后第三周或第四周最多见,因而亦称为产后乳腺炎或哺乳性乳腺炎。
本病可发生于乳房的各个象限。
其感染细菌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先天性乳头内陷或各种原因导致的后天性乳头内陷可致乳晕周围反复出现急性炎症病变,发病痛苦,难以治愈。
一、急性乳腺炎的发病因素:1、乳汁淤积:是急性乳腺炎发病的重要因素。
乳汁是富含乳糖的一类培养基,乳汁的淤积将有利于入侵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淤积的因素包括:乳汁分泌过多或婴儿吸乳少,哺乳间隔时间太长或错过喂奶导致乳汁不能完全排空;总是使用同一侧乳房喂奶,会导致另一侧乳汁淤积;乳管不通畅,影响乳汁的排出;紧身上衣,包括胸罩等可能导致乳房受压过大引起乳汁淤积;乳头发育不良(乳头过小或乳头内陷),妨碍哺乳,导致排出不畅,乳汁淤积。
2、细菌入侵:乳头破损或皲裂,使细菌沿淋巴管入侵也是乳腺感染的主要途径。
另外,婴儿口腔感染时,吸乳或含乳头睡眠,致使细菌也可直接侵入乳管,上行至乳腺小叶而引起感染。
3、乳腺导管扩张也可引起非哺乳期乳腺炎,随着乳腺导管扩张,粘稠分泌物在导管中积聚,刺激乳腺导管壁,引起乳腺炎的发生,常常发生在更年期的女性。
二、急性乳腺炎的危害:1、急性乳腺炎的早期。
乳房部位有时可摸不到明显肿块,可能会出现乳头破裂,常有局部不适感,有时会感到一侧乳房轻度疼痛不适,或一侧肩背部发沉、酸胀,甚至牵涉到该侧的上臂。
这时,往往乳房皮肤会出现改变,有的患者皮肤会出现隆起,有的患者皮肤会出现橘皮状等。
感觉疼痛稍轻,少数有阵发性隐痛、钝痛或刺痛。
肿块可有可无,皮肤红、热不明显。
有的通常一侧乳房局部疼痛,疼痛部分皮肤稍发红或皮温增高。
2、急性乳腺炎的初期。
一般表现为乳房体积增大,可触到局限性边界不清的肿块,甚至局部发红、发烫,有明显压痛。
急性乳腺炎病历范文病历。
姓名,张三性别,女年龄,30岁。
主诉,右乳房疼痛、红肿、发热3天。
现病史,患者3天前开始出现右乳房疼痛、红肿,伴有发热,无明显诱因。
疼痛性质为钝痛,程度逐渐加重,伴有乳房组织明显肿胀。
患者未进行任何自行治疗。
既往史,无乳腺相关疾病史,无手术史,无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月经规律,无婚育史,无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
家族史,无乳腺相关疾病史。
体格检查,患者神志清楚,面色苍白,全身无黄染及皮肤瘀点。
体温38.5摄氏度,心率9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80mmHg。
右乳房皮肤明显红肿,局部温热,触之有明显疼痛。
右腋下淋巴结肿大明显。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5×10^9/L,中性粒细胞占比85%;C反应蛋白,阳性;乳腺超声,右乳腺明显增厚,内部回声不均匀。
诊断,急性乳腺炎。
治疗方案,1. 抗生素治疗,头孢类抗生素联合氟喹诺酮类抗生素,静脉滴注,每日2次,持续7天。
2. 止痛镇痛,对疼痛症状给予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如布洛芬等。
3. 密切观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发热加重、红肿蔓延、乳腺脓肿形成等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术前准备,如病情不好转,需行乳腺脓肿引流术。
随访计划,患者出院后每周复查一次,直至症状消失,随访期间避免乳房受到挤压及外伤,避免性生活。
定期复查乳腺彩超,观察病情变化。
患者教育,1. 合理调整饮食,增加蛋白质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2.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心情愉快。
3. 避免乳房受到挤压及外伤,避免性生活。
4. 定期复查乳腺彩超,及时就诊。
5. 如有不适症状加重,及时就诊。
医师签名,日期,XX年XX月XX日。
以上是一份典型的急性乳腺炎的病历范文。
急性乳腺炎是一种常见的乳腺疾病,多发于哺乳期妇女,但也有发生于非哺乳期妇女和男性的情况。
患者常出现乳房疼痛、红肿、发热等症状,严重者可形成乳腺脓肿。
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红外线超声治疗急性乳腺炎的疗效分析急性乳腺炎是乳房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发于产后哺乳期,孕期对乳房护理不当,哺乳初期新生儿吸吮时由于产妇惧怕疼痛,往往不能使新生儿做到早吸吮和有效吸吮,乳汁积滞在乳腺小叶中。
易致乳腺炎。
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舯.热.痛和畏寒.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
乳腺炎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细菌生长繁殖.形成脓肿,给患者造成痛苦,严重影响产后哺乳质量及产妇的康复。
对28例急性乳腺炎患者在抗生素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红外线照射治疗,疗效显著。
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2007年2月~2011年9月收治经外科.妇产科确诊并接受治疗的急性乳腺炎患者58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28例中,初产妇24例,经产妇4例;年龄23~35岁,平均28.6岁;单侧乳腺炎22例,双侧乳腺炎6例,病程1~10天。
对照组20例,初产妇18例,经产妇2例;年龄23~37岁,平均28.4岁;单侧乳腺炎18例,双侧乳腺炎2例;病程3~10天。
两组年龄.病程.单侧及双侧患病.初产妇或经产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局部热敷.手法挤奶.抗生素药物治疗,静滴青霉素800万u,每日1次。
青霉素过敏者改用克林霉素0.9g 静滴治疗等常规疗法,7天为1个疗程,进行1~2个疗程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yk-9000a红外线照射治疗,距患侧乳房的红.肿.热.痛部位30cm,治疗时间20~30分/次,每日2次,3次为1个疗程,进行1~2个疗程治疗。
两组每次治疗后按母乳喂养的原则,剩余的乳汁用吸奶器吸净或手法排奶。
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肿块消退,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正常;②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接近正常;③无效:症状.体征加重或发展为乳腺脓肿,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结果两组治疗时间比较:治疗组的治疗天数为3.29±1.93天,对照组为5.9±2.27天,治疗组的治疗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护理研究摘要: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在哺乳期妇女中,属于比较常见的疾病,特别是初产妇,发病率更高。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发病时间一般在妇女生产后的4w左右,或者是婴儿处于萌芽期的时候。
由于母乳是喂养婴儿的最佳食物,因此对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和护理非常重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发病原因以及护理方法,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护理;临床疗效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在哺乳期妇女中,属于比较常见的疾病,特别是初产妇,发病率更高。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发病时间一般在妇女生产后的4w左右,或者是婴儿处于萌芽期的时候。
发病原因主要是乳汁淤积、细菌入侵,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是患者高热、寒战,乳汁难以顺利排出,患侧乳房的皮肤出现微红、微热等情况,而且会有局部肿胀的现象,以及疼痛感。
因此哺乳期急性乳腺炎不但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还影响了婴儿的正常母乳喂养。
所以对患者进行及时治疗和有效的护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了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发病原因以及护理方法,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借鉴。
1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发病原因及诊断标准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发病原因:通过对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有三点:①患者的乳汁淤积;②患侧乳房受到细菌的感染;③产妇生产后身体抵抗能力较差。
因为乳汁在淤积以后的分解产物,是细菌生长的培养基地,而且初产妇的乳汁中含有很多脱落的组织碎屑以及上皮细胞,因此更容易导致乳管发生堵塞。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诊断标准:患者乳房疼痛、发热,局部有肿胀;经检查后,乳房有触痛、红肿等现象;患者产后有哺乳式,且乳头皲裂;血白细胞偏高。
2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护理措施2.1产后及时开奶让婴儿早吮吸,勤吮吸,防止乳房过度充盈带来的肿胀感;对婴儿哺乳时,对于哺乳次数以及哺乳量可不进行明确规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如果婴儿饿了,产妇就应该及时哺乳,如果产妇觉得乳汁肿胀,也要及时哺乳,要保证每次哺乳之后能够将乳汁排空;如乳汁过多,婴儿吮吸不彻底,产妇要借助吸乳器或者用手将多余的乳汁排空。
疏肝清胃汤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临床观察Clinical Observation on Shugan Qingwei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actation Acute Mastitis段燕君Duan Yanjun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新乡453000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Xinxiang City,Xinxiang,Henan,China453000摘要:目的:探讨疏肝清胃汤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60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采用疏肝清胃汤内服和仙人掌外敷治疗。
结果:痊愈42例,占70%,痊愈最短时间3d;症状好转12例,占20%;无效6例,占10%,全组病例无1例发生乳瘘等并发症,平均愈合时间8.2d。
结论:疏肝清胃汤内服和仙人掌外敷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疗效较好。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Shugan Qingwei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actation acute mastitis.Meth-ods:60cases of lactation acute mastitis were given Shugan Qingwei decoction for oral administration and cactus for external application.Results:42cases were cured,accounting for70%and the shortest healing time was3d;symptoms were improved in12cases,account-ing for20%;6cases were not getting any better,accounting for10%.No complications such as mammary fistula were found in all the cases and the average healing time was8.2d.Conclusion:Shugan Qingwei decoction for oral administration and cactus for external ap-plication can achieve better curative efficacy in the treatment of lactation acute mastitis.关键词:急性乳腺炎;疏肝清胃汤;仙人掌外敷Key words:acute mastitis;shugan qingwei decoction;cactus for external application中图分类号CLC number:R259.558文献标识码Document code:A文章编号Article ID:1674-8999(2012)10-1375-02哺乳期妇女,尤其是初次产妇最容易发生急性乳腺炎,即乳房急性化脓感染[1]。
个体化母乳喂养指导对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干预效果作者:李倩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23年第12期【摘要】目的观察哺乳期急性乳腺炎产妇开展抗炎联合个体化母乳喂养指导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医院2021年6月- 2022年12月收治的60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年龄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两组,每组30例。
对照组(予以抗炎+常规教育)及观察组(采用抗炎联合个体化母乳喂养指导),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结果个体化母乳喂养指导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8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母乳喂养率(96.67%)高于对照组(86.67%),疾病复发率(3.33%)低于对照组(1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虽然由于本次观察的样本量较小,两组各项观察指标均未达到有统计学意义的水平,但观察结果表明,哺乳期急性乳腺炎产妇开展抗炎联合个体化母乳喂养指导具有临床可行性,并且显示出具有减少乳腺炎复发,提高产妇母乳喂养率的趋势。
【关键词】哺乳期产妇;急性乳腺炎;母乳喂养指导;炎症因子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3)23--03哺乳期急性乳腺炎作为临床女性群体常见疾病之一,以初产妇发生率最高,一般多发生于产后4~6周,大约有20%哺乳期女性曾患哺乳期急性乳腺炎[1],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乳汁淤积和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引起。
若不及时治疗或护理不当,会使病情进一步进展,形成乳腺脓肿,严重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及婴儿的生长发育,不利于持续母乳喂养。
目前临床针对该病所采取的治疗方案主要为抗生素,但单纯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复发率较高,几乎可以达到48%[2]。
且单纯抗生素治疗并未彻底解决患者乳头皲裂、乳汁淤积等诱因,导致乳腺炎容易复发。
研究发现在临床常规抗炎基础上实施个体化母乳喂养指导,能够明显提高治愈率,降低回乳率及复发率,提高哺乳的意愿及行为[3]。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的两种治疗方法关键词急性化脓性乳腺炎针吸穿刺排脓青霉素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是由乳汁瘀积和细菌侵入乳腺组织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而引起。
急性乳腺炎占乳腺感染性疾病的75%,绝大多数发生在哺乳期,给患者身心带来巨大的痛苦。
传统的方法是脓肿一旦形成,即行脓肿切开引流。
2007年3月~2011年8月收治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患者34例,采用针吸穿刺排脓的方法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收治急性乳腺炎患者68例,均为初产妇,年龄25~35岁,且发生在产后5个月内。
患者有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患侧乳房有红、肿、热、搏动性疼痛体征,肿块3cm×3cm左右,均已形成脓肿。
血常规示白细胞>1.0×109/l。
并排除早期乳腺炎及炎细胞性乳腺炎等其他疾患。
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4例。
治疗组年龄25~35岁,病程4~6天,右侧乳腺炎28例,左侧乳腺炎16例。
对照组年龄25~34岁,病程3~6天,右侧乳腺炎24例,左侧乳腺炎20例。
两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均停止哺乳,且借人工协助排乳。
治疗组先行手法排乳,50%硫酸镁热敷患处后再行穿刺排脓,1次/日。
对照组在局麻下沿乳头行放射状切口,乳晕脓腔行弧形切口,切开脓肿排出脓液;创面定期换药。
两组均静滴青霉素800万u,每日1次。
青霉素过敏者改用克林霉素0.9g,静滴治疗。
两组均以治疗7天为1个疗程。
共治疗4个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各疗程结束后行疗效评定。
①痊愈:体温降至正常,乳房硬结消散,局部无红、肿、热、痛等炎性体征,白细胞降至正常,伤口i期愈合;②有效:体温降至正常,乳房硬结缩小,局部无红、肿、热、痛等炎性体征,白细胞检查好转,伤口未完全愈合;③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伤口未愈合。
结果两组各疗程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诊治
摘要:急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妇女的常见病,多发于初产妇,也有一部分经产妇,一般发生在产后3~4周。
中医称本病为“乳痈”,意为生长在乳房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发病急、病情变化快,不但影响产妇正常哺乳,也给产妇造成很大痛苦,对母婴都很不利。
因此,应积极预防和治疗急性乳腺炎,减轻产妇痛苦,提高母乳喂养的效果,对产妇的健康和婴儿的发展都有好处。
关键词:急性乳腺炎;哺乳期;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277.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349-02
1病因
主要原因是乳汁淤积和细菌入侵。
1.1乳汁淤积:很多初产妇缺乏哺乳经验,哺乳方法不当,未能将乳汁排空,造成乳汁淤积,引起乳腺管阻塞。
另外,乳头发育不良,如乳头内陷和乳头小,或者既往手术造成乳管粘连,都会造成乳汁淤积。
1.2细菌入侵:乳头破损或皲裂,则使细菌从破损处沿淋巴管入侵而致感染;或经乳管进入腺体内感染。
婴儿口腔有炎症,也会在哺乳时传染病菌。
按照中医理论,乳头属足厥阴肝经,乳房属足阳明胃经。
肝主疏泄,可调节乳汁分泌,若情志内伤,则肝郁气滞;郁久化热成脓。
饮食不节,则胃热壅滞,气血凝滞,乳络阻塞而生痈肿。
乳汁郁积,
乳络闭阻不畅;日久败乳蓄积,化热成痈。
感受外邪,亦可使乳络闭塞而生痈肿[1]。
2临床表现和诊断
急性乳腺炎病情从初起到发展以中医理论可分为郁滞期、成脓期、溃后期。
2.1郁滞期:乳房局部肿胀疼痛,或有结块,乳汁郁积而排出不畅;同时伴有发热、畏寒、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对症治疗后,若2~3日内寒热消退、肿消痛减,将会痊愈。
2.2成脓期:乳房肿块渐大,皮肤发红灼热,压痛明显,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并伴有高热。
红肿热痛约10日,肿块渐软,按之有波动感,穿刺可抽吸出脓液。
2.3溃后期:脓肿自然溃破或手术排脓后,一般肿消痛减,寒热减退,病将渐愈。
若脓排不畅,肿痛不减,身热不退,将有可能形成袋脓或“传囊乳痈”,并发败血症。
若久治不愈,乳汁从疮口溢出,会形成乳漏。
2.4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超过,中性粒细胞高于75%。
应用红外线乳腺诊断仪、b超或彩超可进一步确认脓肿。
3鉴别诊断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诊断并不困难,但应与炎性乳癌、浆细胞性乳腺炎、乳发相鉴别。
3.1炎性乳癌:炎性乳癌比较少见,但也会发生在妇女哺乳期内。
发病后乳房迅速增大,并很快波及到对侧乳房。
病变皮肤大面积暗
红色或紫红色,毛孔深陷呈橘皮样,触之硬韧,同侧腋窝淋巴结非炎性肿大。
可通过细胞学病理检查进行确诊。
3.2浆细胞性乳腺炎:该病多发于非哺乳期,但哺乳期也有发生。
在乳晕部有肿块,多有乳头内陷、皮肤红肿现象;有瘙痒或灼烧感,后期转为疼痛;乳头会溢出红棕色、绿色液体;在乳晕下区可摸到边缘不清软结节,偶为硬结节。
3.3乳发:乳发在西医称为乳房蜂窝组织炎,细菌感染至皮下脂肪层状如蜂窝而得名。
起病较急性乳腺炎更迅速,病程阶段不清;成浓后有皮肤湿烂、发黑溃腐现象。
血检白细胞总数超过,中性粒细胞高于80%。
4治疗
4.1治疗原则:由于急性乳腺炎病程阶段较为清楚,应当根据不同的病程阶段对症治疗。
郁滞期应通乳消肿,尽早治疗;成脓期以排脓引流为主;溃后期当益气和营,促进愈合。
4.2郁滞期治疗:在成脓之前,畏寒发热开始这两三日内应抓紧治疗。
治疗应以按摩排乳为主,局部外敷和理疗。
按摩时先清洁乳头,然后轻轻牵拉乳头,使乳头突起,再以两手小鱼际部夹住乳头,轻轻按摩一两分钟,随后并拢手指,一手放在乳房上面,另一手放在乳房下部患肿处,以手的食指到无名指之间的掌面,反复由患肿处向乳头方向轻柔推挤,将积乳逐渐排尽[2]。
外敷可用金黄膏或玉露膏敷贴;或以鲜蒲公英、鲜野菊花、去
刺仙人掌捣烂外敷。
理疗方法按仪器说明书进行。
内服瓜蒌牛蒡汤加减。
通乳加山甲、王不留行、漏芦、木通;气郁加橘叶、川楝子;恶露未尽,加归尾、川芎、益母草;乳房肿块明显,加当归、赤芍、桃仁等。
当乳汁淤积超过3日,皮肤红肿、热、痛,但无明显脓肿波动感,产妇伴有高热、腋下淋巴痛时,应采用抗生素治疗。
病菌一般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应用耐药性低的青霉素类药静脉滴注。
并结合局部冷敷。
4.3成脓期治疗:乳房脓肿确诊后,应做引流手术。
乳房脓肿可分为乳晕部脓肿、乳腺脓肿、乳房深部及后脓肿,应根据脓肿部位特征采取适宜的引流方法。
4.3.1乳晕部脓肿:在脓肿部位进行局部浸润麻醉,沿乳晕边缘做弧形切口,再刺入脓肿,切开不超过2cm的切口,以蚊式血管钳插入脓肿并轻轻撑开,使脓排出。
脓液排净后放入油纱条填压引流,无渗血后包扎。
4.3.2乳腺脓肿:较小、单个脓肿,全身炎症不明显,可采用穿刺抽脓、腔内注药治疗。
较大、多个脓肿仍应切开引流。
切口为以乳头为中心的放射状切口,先在切口部位做标记,局部浸润麻醉,然后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进入脓腔并插入蚊式血管钳,撑开切口排脓。
检查脓腔有间隔时,要用手指分开隔膜。
脓腔较大时,应作双口引流。
脓液排尽,以生理盐水清洗脓腔,填塞油纱布条并包扎。
4.3.3乳房深部及后脓肿:引流切口应选择乳房下褶皱处,麻醉可采用全身麻醉或在乳房与胸大肌间隙内注入麻醉药液。
切口切开后,沿胸大肌筋膜向上摸索,找到脓腔,分开隔膜,排尽脓液。
切口用凡士林纱布填塞止血、引流。
成脓期内服药以清热托透为原则,引流前用透脓散加味。
4.4溃后期治疗:内用托里消毒散加减,促进愈合。
若有袋脓现象,可在脓腔下部垫棉加压,防止脓液潴留。
有乳汁在疮口溢出,可在患处垫棉束紧,排出乳汁。
若已成传囊乳痈者,则应另开一切口。
形成乳漏者,以五五丹药捻插入窦道,脓液减少后改用九一丹药线,脓净后用生肌散纨条,直到愈合。
5预防
本病预防重于治疗,早治好过晚疗。
在妊娠和哺乳期应做好保健。
5.1乳房保护:妊娠四至五个月,经常用温热水擦洗乳头及乳晕;每日牵拉、按摩乳头。
5.2哺乳期保健:指导产妇合理哺乳,定时哺乳;哺乳后应排空乳汁,可使用吸乳器帮助排空。
保持乳头清洁和婴儿口腔卫生。
产妇还应合理饮食,控制情绪,保持精神舒畅。
参考文献
[1]陆德铭. 中医外科学[m].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85-87
[2]许怀瑾. 乳腺病的诊治第1讲乳房炎症——急性细菌性化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