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循经按摩、中药外敷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临床效果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314.41 KB
- 文档页数:2
中药导入配合捋推乳房治疗哺乳期早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目的整理我院哺乳期早期乳腺炎产妇的临床治疗资料,探讨中药导入配合捋推乳房方法治疗哺乳期早期乳腺炎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162例哺乳期早期乳腺炎产妇,将其随机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每组各81例产妇,对西医组产妇进行西医的常规治疗,对中医组产妇进行中药导入与捋推乳房进行治疗。
以1个月为1个疗程,待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产妇的治疗效果。
结果中医组治疗有效率为96.29%,西医组产妇的治疗有效率为90.12%,两组产妇的治疗有效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哺乳期早期乳腺炎产妇通过中药导入配合捋推乳房治疗的效果十分明显,治疗有效率得到广泛的提升。
标签:哺乳期早期乳腺炎;中药治疗;乳房捋推;西医治疗乳腺炎是女性疾病中患病几率较高的疾病,其主要的发病时间多数于产妇哺乳期发病,其主要的发病原因是由于产妇哺乳不当而使产妇的乳汁排出不通畅,进而引起产妇乳腺的急性炎症[1]。
在产妇患有哺乳期早期乳腺炎时,会出现乳房局部红肿、热痛。
在产妇患病期间,可以对产妇进行乳房按摩,帮助其排出乳汁,减少产妇的乳汁淤积。
中医通过中药导入以及乳房捋推进行哺乳期早期乳腺炎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通过对所选162例产妇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162例哺乳期早期乳腺炎产妇,将其随机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每组各81例产妇。
中医组产妇年龄18~39岁,平均年龄(35.38±3.53)岁。
西医组产妇年龄20~42岁,平均年龄(36.23±5.58)岁。
所有产妇均在我院分娩,并在哺乳期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哺乳期早期乳腺炎。
产妇的主要症状均为乳房胀痛、并伴有头痛、发热等症状,产妇在哺乳期间乳汁排出不畅通或不能排出,较严重的产妇出现乳房局部红肿。
中药外敷治疗肿块郁滞期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应用研究吴冬娣武彪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江西南昌330006[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外敷治疗肿块郁滞期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7年8月30日〜2019年 8月30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00例肿块郁滞期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传统治疗组和中药外敷组,每组各100例。
传统治疗组实施中医手法通乳和抗生素治疗,中药外敷组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中药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肿块大小及回乳率。
结果中药外敷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传统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中药外敷组患者的VAS评分低于传统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外敷组患者的肿块范围小于传统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药外敷组患者的回乳率低于传统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肿块郁滞期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局部中药外敷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状况,改善患者肿块范围,降低回乳率。
[关键词]中药外敷;肿块郁滞期哺乳期乳腺炎;临床疗效;疼痛;肿块范围[中图分类号]R271.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21)6(a)-0160-04 Clinical application study on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lactation mastitis during mass stagnation stageWU Dong-di WU BiaoDeparLmenL of General Surgery, L h e FirsL AffiliaLed HospiLal ofNanchang UniversiLy, Jiangxi Province, Nanchang 330006,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L h e clinical applicaLion value of exLernal applicaLion of Chinese medicine in L h e L reaL- m enL of lacLaLion masLiLis during mass sLagnaLion sLage. Methods A L o L al of 200 cases of lacLaLion m asLiLis paLienLs during mass sLagnaLion sLage in L h e FirsL AffiliaLed HospiLal of Nanchang UniversiLy from AugusL 30, 2017 L o AugusL 30,2019 were selecLed as L h e research objecLs. The paLienLs were divided inLo L h e LradiLional LreaLm enL group and L h e Chinese medicine exLernal applicaLion group by L h e random number Lable meLhod, w iL h100 paLienLs in each group. The LradiLional LreaLm enL group was LreaLed w iL h milking of LradiL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Lhod and anLibioLics, and L h e Chinese medicine exLernal applicaLion group was LreaLed w iL h Ruyi Golden Powder on L h e basis of L h e LradiLional L reaLm enL. The L o L a l response raLe,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score before and afLer LreaLm enL, mass size and raLe of breasL reflux were compared beLween L h e L w o groups. Results The L o L al effecLive raLe in L h e Chinese medicine exLernal applicaLion group was higher Lhan L h a L in L h e LradiLional LreaLm enL group, and L h e difference was sLaLisLically significanL (P<0.05). The VAS score in L h e Chinese medicine exLernal applicaLion group was lower Lhan L h a L in L h e LradiLional L reaL-m enL group, and L h e difference was sLaLisLically significanL (P<0.05). The mass range of L h e Chinese medicine exLernal applicaLion group was lower Lhan L h a L of L h e LradiLional LreaLm enL group, and L h e difference was sLaLisLically significanL (P<0.05). The raLe of breasL reflux of L h e Chinese medicine exLernal applicaLion group was lower Lhan L h a L of L h e LradiLional LreaLm enL group, and L h e difference was sLaLisLically significanL (P<0.05). Conclusion I l has good clinical applicaLion value for paLienLs w iL h lacLaLion m asLiLis during mass sLagnaLion sLage L o add local exLernal applicaLion of Chinese medicine LreaLm enL on L h e basis of LradiLional LreaLm enL, which can effecLively relieve L h e pain of paLienLs, improve L h e mass range of paLienLs, and reduce L h e raLe of milk regurgiLaLion.[Key words] ExLernal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LacLaLion masLiLis during mass sLagnaLion sLage; Clinical efficacy; Pain; Mass range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产妇越来越多,意味着哺乳期乳腺炎发病亦随着增加,有文献报道哺乳期急[基金项目]江西省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科研课题(2017A080) 性乳腺炎多发生于产后3~4周,以初产妇为多,发生160 CHINA MODERN MEDICINE Vol. 28 No. 16 June 2021率可达33%[1],且该疾病对处于哺乳期的妇女生理还 有心理造成比较大的痛苦,使得一些妇女因为过于疼 痛或者出现化脓的情况而停止喂养,与我国提倡的母 乳喂养不符,所以对于产妇预防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 和早期积极治疗哺乳期乳腺炎尤为重要。
乳痈(急性乳腺炎)的中医治疗乳痈即急性乳腺炎,是发生于乳房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以乳房部结块、肿胀疼痛,或伴有全身发热,溃后脓出稠厚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生于哺乳期妇女,尤以尚未满月的初产妇多见,其不但给产妇带来极大痛苦,而且影响婴儿喂养。
【中医诊断】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初期乳房内有疼痛性肿块,皮肤不红或微红,排乳不畅,可有乳头破裂糜烂。
化脓时乳房肿痛加重,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溃破或切开引流后,肿痛减轻。
如脓液流出不畅,肿痛不消,可有“传囊”之变。
溃后不收口,渗流乳汁或脓液,可形成乳漏。
2.多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不适等症。
3.患侧腋下可有臖核肿大疼痛。
4!患者多数为哺乳妇女,尤以未满月的初产妇为多见。
【临床分期】根据《中医外科学》,依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分为以下三期:郁乳期:患者感觉患侧乳房肿胀疼痛,并出现硬块(或无硬块),多在乳房外下象限,乳汁排出不畅;同时伴有发热、寒战、头痛骨楚、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经治疗后,若2~3日内寒热消退、肿消痛减,病将痊愈。
成脓期:上述症状加重,硬块逐渐增大,继而皮肤发红灼热,疼痛呈搏动性,有压痛,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并有高热不退,此为化脓的征象。
若硬块中央渐软,按之有波动感者,表明脓肿已熟。
但深部脓肿波动感不明显,需进行穿刺才能确定。
溃脓期:自然破溃或切开排脓后,一般肿消痛减,寒热渐退,逐渐向愈。
若脓流不畅,肿热不消,疼痛不减,身热不退,可能形成袋脓,或脓液波及其他乳囊(腺叶),形成“传囊乳痈”,亦可形成败血症。
若有乳汁从疮口溢出,久治不愈,则可形成乳漏。
【鉴别诊断】本病须与炎性乳癌、浆细胞性乳腺炎相鉴别。
炎性乳癌:本病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多发生于年轻妇女,尤其是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表现为乳房迅速增大,常累及整个乳房,并可迅速波及到对侧乳房。
其皮肤颜色为一种特殊的暗红或紫红色,毛孔深陷呈橘皮样或猪皮样改变,局部肿胀,有轻微触痛。
检查患侧乳房多无明显肿块可触及,患侧腋窝常出现转移性肿大淋巴结,全身的炎性反应较轻微。
针灸合金黄散外敷治疗急性乳腺炎临床观察曹露尹【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中针灸合金黄散外敷联合治疗急性乳腺炎的疗效.方法:将70例急性乳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运用针灸合金黄散外敷联合治疗,对照组运用金黄散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灸合金黄散治疗急性乳腺炎优于单用金黄散治疗急性乳腺炎.【期刊名称】《大众科技》【年(卷),期】2018(020)002【总页数】2页(P34-35)【关键词】针灸;金黄散;急性乳腺炎;观察【作者】曹露尹【作者单位】南宁市妇幼保健院,广西南宁 5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R655乳痈是以乳房红肿热痛、排乳不畅,以致结脓成脓为主症的病症,中医认为足阳明胃经经过乳房,足厥阴肝经至乳下,多因过食厚味,胃经积热;或忧思恼怒,肝经郁火,或乳头皮肤皲裂,外邪火毒侵入乳房等,导致乳房脉络不通,排乳不畅,郁热火毒与积乳互凝,从而结肿成痈。
本病主要在胃肝两经,以初产妇为多见,好发于产后3~4周,西医学认为本病为细菌感染所致,乳汁过多不能及时排空成为急性乳腺炎。
黄帝内经:经络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近年来对针灸的研究和探讨不断地深入,证实针灸在治疗疾病方面确有明显疗效。
南宁市妇幼保健院乳腺保健科在运用针灸配合金黄散治疗急性乳腺炎,取得比较明显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本组共70例,均为南宁市妇幼保健院乳腺保健科门诊患者,时间为2016年3月至2016年5月,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30岁,初产妇44,经产妇26例。
病程最短2天,最长 7天,均为单侧乳房发病,外上象限多发。
症状为患侧肿块红肿热痛,肿块明显,无波动感,无脓肿表现。
实验室数据均有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RP升高。
全身症状有畏寒、发热、口干口苦症状。
体温38.5℃至39.6℃之间。
中药内服外用加手法疏通在早期急性乳腺炎治疗中的应用及优势评价瞿真邓大一2*(1.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护理科,上海201800;2.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外科,上海201800)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内服外用加手法疏通在早期急性乳腺炎治疗中的应用及优势评价。
方法:将2016年10月到2019年10月在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治疗的70例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阿莫西林抗感染治疗,观察组使用内服中药+手法疏通+中药外敷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疼痛及红肿评分变化、生活质量。
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红肿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躯体功能、睡眠情感、社会生活、精力等NHP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药内服外用加手法疏通在早期急性乳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消除红肿疼痛,加快炎症的消退,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急性乳腺炎;早期;中药内服;中药外敷;手法疏通;应用效果中图分类号:R248.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351(2021)01—0036—02急性乳腺炎是女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表现为乳房红肿胀痛,可伴有乳房肿块、触痛、发热等症状。
本病好发于产后哺乳期妇女,且初产妇的发病率较高,多因乳汁排出不畅、乳腺管堵塞或感染引发炎症导致发病[1]。
西医治疗本病多采用抗生素治疗,虽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炎症,但乳腺局部易形成僵块,日久难消。
中医药治疗本病有丰富经验,中药内服、外敷以及手法疏通等,均有良好效果,能够行气散结,清热通乳,有效抑制炎症,避免乳腺僵块的形成⑵。
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中药内服外用加手法疏通在早期急性乳腺炎治疗中的应用及优势,现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6年10月到2019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70例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护理研究摘要: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在哺乳期妇女中,属于比较常见的疾病,特别是初产妇,发病率更高。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发病时间一般在妇女生产后的4w左右,或者是婴儿处于萌芽期的时候。
由于母乳是喂养婴儿的最佳食物,因此对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和护理非常重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发病原因以及护理方法,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护理;临床疗效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在哺乳期妇女中,属于比较常见的疾病,特别是初产妇,发病率更高。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发病时间一般在妇女生产后的4w左右,或者是婴儿处于萌芽期的时候。
发病原因主要是乳汁淤积、细菌入侵,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是患者高热、寒战,乳汁难以顺利排出,患侧乳房的皮肤出现微红、微热等情况,而且会有局部肿胀的现象,以及疼痛感。
因此哺乳期急性乳腺炎不但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还影响了婴儿的正常母乳喂养。
所以对患者进行及时治疗和有效的护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了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发病原因以及护理方法,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借鉴。
1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发病原因及诊断标准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发病原因:通过对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有三点:①患者的乳汁淤积;②患侧乳房受到细菌的感染;③产妇生产后身体抵抗能力较差。
因为乳汁在淤积以后的分解产物,是细菌生长的培养基地,而且初产妇的乳汁中含有很多脱落的组织碎屑以及上皮细胞,因此更容易导致乳管发生堵塞。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诊断标准:患者乳房疼痛、发热,局部有肿胀;经检查后,乳房有触痛、红肿等现象;患者产后有哺乳式,且乳头皲裂;血白细胞偏高。
2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护理措施2.1产后及时开奶让婴儿早吮吸,勤吮吸,防止乳房过度充盈带来的肿胀感;对婴儿哺乳时,对于哺乳次数以及哺乳量可不进行明确规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如果婴儿饿了,产妇就应该及时哺乳,如果产妇觉得乳汁肿胀,也要及时哺乳,要保证每次哺乳之后能够将乳汁排空;如乳汁过多,婴儿吮吸不彻底,产妇要借助吸乳器或者用手将多余的乳汁排空。
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中国社区医师2021年第37卷第3期乳漏是中医病名,分为乳房部漏和乳晕部漏。
哺乳期乳漏属于乳房部漏[1],多因乳痈失治或切开不当,损伤乳络,乳汁从疮口溢出,以致创口迁延难愈。
临床上治疗哺乳期乳漏,治疗周期长,也常伴发终止哺乳、回乳等转归,不利于母婴健康。
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施治及中医内外合治法治疗哺乳期乳腺炎经验丰富,颇有心得;对哺乳期乳漏的治疗有独到的经验和体会,现将临床上较典型的哺乳期乳漏的案例3则介绍如下。
热毒炽盛证患者,女,31岁。
因产后3个月,左乳胀痛不适13d,破溃流脓2d 就诊。
饮食及二便正常。
既往体健。
专科查体:查体见左乳外侧一肿物,范围约3cm×3cm,皮肤表面见一溃疡缺损面,直径约1.5cm,溃疡面肉芽鲜活,可见白色乳汁溢出。
舌质红,苔白,脉弦。
实验室检查:2018年8月19日行乳腺彩超示,双侧乳腺符合哺乳期改变,左乳外侧混合性病灶,考虑乳腺炎伴脓肿形成,左腋窝淋巴结肿大,考虑炎性改变。
中医诊断:乳漏(热毒炽盛证)西医诊断:乳腺脓肿破溃后。
治以清热解毒,托毒排脓为法,予透脓散加减。
外治法:予行左乳脓肿排脓祛腐术,术后予三角纱块加压空腔,辅敷料覆盖溃疡面;嘱正常哺乳,定期排空乳汁。
2~3诊:8月28-31日伤口换药,溃疡皮肤周围可见少许湿疹,溃疡面仍有白色乳汁溢出,创面组织鲜活,予碘伏消毒皮肤后,TDP 灯照射溃疡面,蝶形胶布拉拢溃疡面,干敷料覆盖溃疡面,适当加压包扎;嘱正常哺乳,定期排空乳汁。
4~8诊:9月5-19日伤口换药,见创面组织鲜活,肉芽组织及创口周围皮肤红肿明显,可见乳汁从创口漏出,给予创面TDP 照射,然后改良垫棉法加压术腔区域,创口予引流纱条引流,嘱正常哺乳,定期排空乳汁预防乳汁淤积。
9诊:9月24日复诊,伤口愈合良好,正常哺乳。
本病例出现乳漏到治愈,治疗时间近1个月。
治愈后随访1年,患者持续正常哺乳,奶量充足,未再发乳腺脓肿。
针刺治疗周期性乳痛症研究进展
申斌;于川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24(22)7
【摘要】周期性乳痛症是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患者因疼痛影响正常工作学习及社交活动。
文章从针刺取穴方案、针刺治疗方法入手,总结针刺治疗周期性乳痛症的临床研究进展,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同时提出“调周舒筋”针刺法治疗周期性乳痛症的思路。
以“调周”为原则,指导穴位处方。
经前期气血充盈,以疏肝养心为取穴原则;经后期血海空虚,以建中滋阴为取穴原则。
乳腺组织归属中医“筋”的范畴,以“舒筋”为原则指导针刺手法。
从取穴、手法角度论述针刺治疗周期性乳痛症,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思路。
【总页数】3页(P152-154)
【作者】申斌;于川
【作者单位】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针灸科【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
【相关文献】
1.中药辨证治疗配合耳穴治疗周期性乳痛症36例
2.中药熏蒸治疗周期性乳痛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3.针刺治疗周期性乳痛症临床观察
4.乳康汤治疗周期性乳痛
症的临床疗效观察5.定紫膏穴位贴敷治疗肝郁气滞型中重度周期性乳痛症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学院学院专业学生姓名学号年级级指导教师教务处制表二〇一五年三月二十日中药毕业论文题目一、论文说明本团队长期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专科本科论文300起,具体信息联系二、论文参考题目中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及安全性分析TRIPs协议的药品专利制度与中药专利保护中药熏洗结合运动手法、针灸理疗对颈肩腰腿痛治疗的临床体会从ADR报告谈中药注射剂的问题及对策用《组合中药学》的理论开发新型中药(英文)中医医院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研究探讨复方中药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临床观察处方分析在中药调剂中的作用研究中药治疗硬皮病文献分析中药产业化的关键问题及其对策1、一种中药含药血清及五种杀微生物中药制剂抗HIV-1作用2、乙酰水杨酸铜对HCT-116细胞生长的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中药方剂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观察《组合中药学》及其理论系统的建立—种基于寒性对照抗原的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方法中药外敷治疗静脉炎的疗效观察与护理中药电泳指纹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加入WTO条件下中药行业发展对策研究中药电导入对关节影响的实验研究中药质量控制多维指纹图谱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双指标序列分析法研究液相色谱和光谱法结合化学计量学用于中药指纹图谱研究中药安全性问题探悉论中药的专利保护论中药的双向调节攻下清热活血中药对重症胰腺炎大鼠胰腺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基因表达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中药的安全性评价研究现状中药超微细化及有效成分溶出特性研究肝外DHBV复制治疗学意义及中药体外抗肝纤维化筛选平台的探讨抗IBDV中药筛选、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中药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作用干预的实验研究中药细胞级微粉碎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针刺中药联合治疗在围绝经期失眠症中的临床研究基层医院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探讨中药(新药)临床疗效综合评价的方法学研究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分析中药治疗下肢骨折术后肿胀118例临床疗效探讨中药企业创新路径选择——以香港维特健灵和培力为借鉴浅谈中药制剂标准化与质量控制科学化面向新版GMP的中药饮片生产质量管理研究薄层扫描色谱在中药质量评价中应用的研究中药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补肾中药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中药公司投资价值分析中药外敷及口服扶他林联合微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护理2007~2008年国内期刊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回顾性研究我院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和不良反应的分析中药骨康对破骨细胞活性及凋亡的影响中药对LPS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差异蛋白质分析中药四性的研究(Ⅰ)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药对细胞色素P450影响的研究进展术前、术后使用中药结合外剥内扎治疗混合痔的临床效果观察三伏天应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拟除虫菊酯生殖毒性及中药干预作用的研究三种中药有效成份抗人绒癌耐药细胞JAR/MTX作用的体外研究中药“通腑洁肠汤”对不全性肠梗阻结直肠癌术前肠道准备的效果观察两种中药方剂联合甲氨喋呤治疗异位妊娠的作用探讨中药四气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源性疾病成因及防治方法探析大黄素等中药单体对HT-29细胞TLR4表达及MAPKs信号通路的影响中药斗谱编排规则与京深两地中药饮片调剂规程探讨背部排罐配合中药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86例观察卡马西平联合中药治疗外伤性癫痫临床疗效观察益气活血中药复方与CVB3对乳鼠心肌细胞葡萄糖转运体2表达的影响中药保留灌肠并超短波、中药液离子透入治疗慢性盆腔炎不同药性清热中药体外抗产ESBLs大肠埃希菌效果及分析中药来源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的筛选直肠滴入疗法与中药外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0例分析中药炮制和用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研究中药灌肠配合微波治疗盆腔炎临床研究中药注射剂在我院的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预防手法配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8例中药调剂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关注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基于“十八反”的中药配伍禁忌理论基础研究中药专利保护制度研究研究中药注射液临床效果的方法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一种基于全电性离子色谱的中药药性蛋白质分子标记研究的新方法抗肿瘤中药有效部位及化学成分研究进展推拿配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发作30例观察不同性味中药复方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代谢及病理变化的影响当前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扫描电镜应用于植物类中药鉴定的研究进展中药创新的源泉——有效部位及其制剂中药口服与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的观察与护理中药结合抗生素联合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小包装与散包装中药饮片的利弊活血化瘀中药对老年耐药细菌性肺炎细胞因子的影响中药配合催眠法治疗失眠中药解毒生肌膏治疗大鼠糖尿病足的实验研究中药肾区渗透控制多囊肾病(PKD)进展124例疗效观察中药2号方促进肝细胞再生的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研究辽宁省中药饮片加工产业现状分析及战略选择中药抗真菌颗粒内服治疗小鼠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的研究中药复方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早期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种基于热性对照抗原的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方法复方中药对运动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有毒中药饮片炮制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自拟中药方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中药骨康对骨质疏松骨吸收与骨形成影响的研究中药企业专利保护与品种保护研究复方中药制剂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一种基于寒/热性对照抗原的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方法中药联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245例疗效观察中药足疗对早期糖尿病足干预的护理研究米非司酮配合中药终止早孕362例的观察如何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中药不良反应引发因素与临床药学服务预防对策中药加护理干预对化疗患者恶心呕吐预防效果观察中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慢性结肠炎中药保留灌肠的护理对策中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分析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降糖中药制剂中含有的西药成分中药对猪蓝耳病的预防试验中药912液对脓毒症大鼠心肌损伤保护的实验研究中药结合ET-SPACE~(TM)-Ⅰ全身热疗治疗54例肺癌临床疗效观察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护理体会中药剂型改革探讨EMT模型大鼠低妊娠功能及中药治疗机理的研究益气健脾中药小肠隐窝干细胞分子药理研究中药临床试验重复测量设计与分析方法的探讨论完善我国中药专利保护法律制度之探析中药专利保护若干问题研究中药发明的创造性审查的研究中药国际市场环境分析及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对策中药化学实验室实习生培养的几点建议中医中药辨证施治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临床分析腹腔镜联合米非司酮和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观察中医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益气滋阴中药配方颗粒对糖耐量低减干预的观察中药浓缩液代替择期胆囊术前留置胃管临床分析中药RHU抽提剂逆转肿瘤多药耐药及诱导凋亡的实验研究中药的专利保护浅论中药发明专利的保护我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中药防治小儿喉乳头状瘤病复发的疗效分析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研究现状和进展中药滋阴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副反应的对照研究多种中药动脉灌注治疗转移性肝癌的临床研究中药生地马钱丸配合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疗效及安全性中药治疗尿毒症血透患者功能性消化不良40例273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预防对策调颈手法结合中药外敷治疗各型颈椎病280例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6例中药熏洗及手法治疗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疗效中药联合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临床观察中药外敷加理疗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的护理中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及安全性分析TRIPs协议的药品专利制度与中药专利保护中药熏洗结合运动手法、针灸理疗对颈肩腰腿痛治疗的临床体会从ADR报告谈中药注射剂的问题及对策用《组合中药学》的理论开发新型中药(英文)中医医院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研究探讨复方中药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临床观察处方分析在中药调剂中的作用研究中药治疗硬皮病文献分析中药产业化的关键问题及其对策1、一种中药含药血清及五种杀微生物中药制剂抗HIV-1作用2、乙酰水杨酸铜对HCT-116细胞生长的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中药方剂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观察《组合中药学》及其理论系统的建立—种基于寒性对照抗原的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方法中药外敷治疗静脉炎的疗效观察与护理中药复方与氟西汀治疗影响卒中后抑郁神经功能分析中药联合莫西沙星治疗老年性肺炎临床疗效观察中药熏洗坐浴与盐水坐浴用于肛肠病人术后的疗效观察中药配合护理治疗肠易激综合征108例中药的药物咨询浅析中药处方调配中的差错及对策中药灌肠联合金水宝胶囊治疗中晚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中药的压榨处理对汤剂质量的影响中药注射引起临床反应的原因分析中药中生物胺类成分及氨基酸的衍生化分析化瘀涤痰通路中药调控肾上腺髓质素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的研究中药通光藤活性成分的研究乳腺增生病与血管生成因子表达的关系及中药干预作用的研究中药进入美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基于中药产业国际化的技术创新研究中药国际营销战略分析中药提取物A对四氯化碳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中药熏蒸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偏瘫后肩痛临床研究中药熏蒸配合西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评价及护理中药治疗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研究进展门急诊病人静脉输注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护理干预中药外敷综合治疗糖尿病合并腹泻的护理中药热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我国中药产业国际化战略研究中药针剂自动搅拌器的设计中药系列制剂治疗CGI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我国中药专利保护中药专利保护法律问题研究中药饮片用量调研分析及其标准研究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中药科技进步与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研究20种中药及其复方抗真菌实验与临床研究中药复方“益糖康”对类Ⅱ型糖尿病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的影响中医透表解毒法结合现代血清药物化学在抗SARS病毒中药研究中的实践盆腔炎治疗仪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抗癌、抗心血管病、抗糖尿病中药药效与量子(群子)统计力学参数的关系——关于中药传统理论的当代化学物理及量子统计力学理论的诠释(Ⅶ) 我国中药药药药展策略研究中药注册制度比较与完善研究536名就诊者中药合理使用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多维多息指纹图谱的中药药性特征标记模式识别研究我国中药专利制度面临的困境及出路中药专利保护若干问题研究中药国际化中的技术壁垒及其法律对策研究中药饲料添加剂对半放养优质鸡保健功能及其机理研究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对策及策略研究早期应用生长抑素联合中药胃管注入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分析介入合并中药治疗肝癌的疗效及并发症观察电针配合中药治疗颈性眩晕92例观察艾灸疗法加中药对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观察及护理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中晚期肺癌77例临床观察中药湿热敷治疗老年患者静脉炎的疗效观察中药治疗痛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循证研究中药复方提取液对牙周可疑致病菌和人牙周膜细胞作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专利视角下的中药国际化与标准化战略中药股密葆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机理研究抗新城疫病毒中药筛选及其复方的动物试验中药现代化与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中药专利保护问题研究中药新药降血糖新药研究进展神经营养类中药的研究进展中药足浴联合艾灸治疗多发性跖疣临床观察针灸推拿配合中药治疗早期膝骨性关节炎的效果分析子午流注针灸法配合中药治疗失眠疗效分析宫腔镜下插管通液联合中药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疗效观察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郁证的观察与护理手法配合中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中药熏洗在四肢关节内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浅议中药国际化中的技术壁垒提按手法复位配合中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研究中药复方血糖宁有效部位的研究我国中药专利保护问题研究中国中药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我国中药工业产权保护的法律对策复方中药在艾维茵肉鸡生产上应用研究中药的抑菌特性及细菌对中药的抗药性研究泛珠三角中药产业知识产权问题研究中药炮制前后微量元素的测定和比较研究中药对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临床试验研究中药的专利保护研究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中药益气养阴方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机理的研究中药教学方法探讨《中药学》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探讨我国中药出口遭遇的壁垒及对策分析经皮双头加压螺钉固定结合中药熏洗治疗腕舟状骨骨折疗效分析复方中药提取物对训练大鼠不同状态下脑组织自由基代谢的影响环状混合痔外剥内扎松解成形封闭术结合中药坐浴换药330例疗效观察改良式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观察中药指纹图谱学体系在中药创制中的作用割烙术联合服用中药治疗翼状胬肉临床研究我国中药专利创造性的现状分析从单方成药到“分子中药学”和“组合中药学”中药有效成分分析的新方法新技术研究中药质量一致性评价模式的建立与应用中药归经理论的发生学研究膝骨关节炎软骨病理改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中药干预研究中药新药研发现状及研发过程中的法律制裁体系浅析中药治疗痛风的系统综述和方法学研究中药注射剂技术发展初探TRIPs协议下我国中药专利保护问题研究中药活性成分定量结构药效相关研究中药专利保护策略的研究中药红花通络对大鼠急性脑缺血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中药912液对急性重症感染患者血流动力学、氧代谢影响的研究浅析影响中药疗效的因素壮阳复方中药制剂对运动大鼠心肌组织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三种中药注射液的不溶性微粒考察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配合中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新形势情况下中药注射剂与中药现代化关系的思考建立中药知识产权三维保护体系的构想中药熏蒸治疗颈椎病的效果观察及护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山区经济——贵州中药产业发展研究中药制剂生产过程全程优化方法学研究脾虚证胃动力障碍的ICC特征及健脾中药干预研究中药不良反应病例数据分析系统的建立与应用情况分析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中药发明专利“三性”审查标准研究中药四性实验方法的建立及对黄连等六味药材药性的研究新形势下我国中药饮片产业的发展战略研究中药治疗急性乙型肝炎的系统综述以及序贯META分析检验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藤类中药的文献研究关于进一步推进中药现代化的战略思考中药中微量元素的原子荧光光谱分析研究从中药成分超分子“印迹模板”探中药药理学学科自然属性中药广谱抗癌性的外科临床验证(32例)离子交换纤维在生物制药及中药提纯方面的应用常用中药灭菌技术比较及其新技术介绍慢性肾小球肾炎中药疗法临床研究论中药治疗慢性胃炎45例临床观察中药灌肠加内服治疗慢性结肠炎疗效观察1981—2009年我国含铅类中药致铅中毒的文献分析中药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中药注射剂与中药现代化中药制剂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概况中药外敷配合红外线照射护理臌胀患者的研究中药治疗鼻窦炎63例中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外用中药治疗压疮的临床观察“舒爽”中药口腔护理液的临床效用研究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观察与护理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前提和关键中药标准化和中药专利保护与中药现代化中药活性组分的细胞膜色谱筛选和靶标鉴定方法学研究台湾地区慢性咽炎流行病学调查暨中药临床疗效评估北京市零售药店中药饮片经营管理质量研究中药与骨髓源干细胞联合治疗缺血再灌脑损伤大鼠的实验研究中药专利审查标准研究生物样品及中药制剂中中药活性成分的联用色谱分析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系统评价中药煎剂对猪毛囊毛发生长及阿霉素诱导的猪毛囊细胞损伤的影响中药止痛膏在癌性疼痛控制中的应用研究中药生物活性评价技术体系规范化研究与应用浅谈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中药产品“多维结构过程动态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Ⅰ) 中医中药治疗产后恶露的临床研究中药药性实验检测方法的探索和建立中药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浅见活血化瘀中药对实验性肝硬化犬门静脉压力与胃粘膜血流的影响肝纤维化的中医中药治疗基于研发和市场的中药现代化战略研究基于统计方法模型分析的中药复方专利保护研究基于国际专利数据的中药相关专利国内外比较分析中药内服外敷对下肢静脉性溃疡治疗疗效的临床研究穷举建模策略用于中药药性特征标记的统计模式识别模型研究10种中药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及ESR波谱研究微米中药功能衬材对家兔骨折愈合的影响阿维A联合中药复方治疗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中药功效术语的规范化研究基于核心专利分析的中国中药生产企业专利战略研究广州地区中药炮制饮片使用情况的调查及实验研究欧洲德语区草药文献整理及奥地利中药处方分析中药专利申请文本中权利要求书的英文翻译探讨中药提取物中胰岛素受体激酶激动剂的筛选几种不同中药成分体外抗病毒作用的活性研究中风病急性期中药辨证治疗与预后关系的研究我国中药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中药质量标准现代化中药熏洗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56例中药药性实验检测方法的探索和建立中药配合针灸治疗肩周炎58例临床观察干扰素α-2α联合中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中药降血压液体奶的口味、稳定性的研究中药复方多糖的优化提取及其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中药复方多糖的提取方法优化及对雏鸡免疫功能的影响中药的专利保护研究中药专利保护现状与专利审查若干问题探析基于价值观的OTC中药消费态度研究医用三氧与中药对醋氨酚犬中毒性肝病的保护作用新世纪中药研发的对策研究中药不良反应数据分析系统的开发及应用多味中药对IBDV的抑制作用及其组方对IBD防治效果研究中药制剂联合激光照射治疗斑秃疗效观察中药治疗慢性胃炎87例疗效分析研发人员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实证研究——以中药研发人员为例红外线照射中药溻渍疗法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分析中药治疗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36例观察慢性乙肝的中药治疗两组不同产地中药X射线图谱对比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及方法学评价研究中药对引起奶牛乳房炎病原菌耐药性消除作用的研究艾灸配合辨证中药防治化疗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研究中药的专利保护研究阿维A联合中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单味中药脱色及复方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人A375黑素瘤细胞黑素代谢影响的研究论中药发明专利的充分公开中药对人工感染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及尿酸清除率的研究广东省中药新药创制中的产学研结合创新研究《中国药膳大辞典》《中医食疗方全录》中文献来源、药膳食疗常用中药应用情况研究中药复方止痛胶囊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中药复方对犬实验性肝损伤的影响肝动脉栓塞结合中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分析中药改善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研究中药复方益糖康对大鼠胰岛细胞凋亡的影响DNA分子标记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中药复方“病毒克"总化学成分(浸膏)提取工艺研究中药内服外治治疗骨关节80例临床观察先进技术在中药制药行业分析中的应用中药的安全性及临床合理应用分析中药肝毒性与四气、五味及归经的相关性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结合口服中药治疗慢性肝功能衰竭的研究突破中药传统用量局限,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分子中药学”内涵与现代中医药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发展展望剖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急性乳腺炎的中医治疗进展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最常见于哺乳期妇女,尤其是初产妇。
哺乳期的任何时间均可发生,而哺乳的开始最常见。
临床上以局部硬结、红、肿、热、痛伴发热等全身症状为特征。
其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常见。
乳汁淤积和细菌入侵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急性乳腺炎属于中医学“乳痈”范畴,俗称奶疮。
多因乳头破碎,风邪外袭,或乳汁淤积,乳络阻滞,郁而化热所致,以乳房部结块、肿胀疼痛,溃后脓出稠厚为主要表现的痈病类疾病。
中医治疗急性乳腺炎,内治无论是经方化裁还是自拟组方,以及中医外治方面如针灸、推拿、中药外敷等,都是建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起到清热解毒、疏肝解郁、通乳消肿等作用,达到缓解症状、改善预后的目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1中医内治11郁滞期郁滞期为急性乳腺炎的早期阶段,以肝郁气滞较为常见。
治疗目标为排出淤乳,疏通乳管,消除症状,继续哺乳。
乳腺以通为用,以堵为逆,以塞为因,治疗以消为贵。
内服药以“通”为主,“通”能荡涤淤乳,使败乳、毒热排出,疏表邪以通卫气,通乳络以去积乳,和营血以散淤滞,行气滞以消结块,通腑实以泻胃热,清肺热以通大肠,均属“通”的具体运用。
具体用药可选理气、通乳、活血、散结、通便之品。
常用药物有炮山甲、王不留行、路路通、漏芦、桔梗、郁金、陈皮、丝瓜络、柴胡、青皮、牛蒡子、通草等。
张金华以“通”为大法治疗早期乳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常在清热之中配合通乳、疏滞、消积、散瘀、活血之品以提高疗效。
唐玉根等认为早期乳痈治疗方法宜通宜清,自拟知丹消乳汤治疗早期乳腺炎,方中取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丹参活血祛瘀、凉血消痈;乳香、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可消除肿块;穿山甲活血通经、消肿排脓、下乳,有效疏通乳腺管,使乳汁流出通畅;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预防疾病进一步发展;瓜蒌润肺化痰、滑肠通便。
此外,唐汉钧认为乳痈初期以肝气郁结,乳汁郁积为主,治疗应以通为顺,重在疏肝理气通乳,常用药物有柴胡、枳壳、郁金、牛蒡子、香附、川楝子等。
中药外敷治疗急性乳腺炎40例
孙永强
【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
【年(卷),期】2011(019)007
【摘要】@@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和畏寒、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中医诊断为乳痈,认为是风毒之邪入络,肝气郁结,厥阴之气失之疏泄,郁而化热所致.患者往往因要继续哺乳而不愿应用抗生素治疗,求助于中医.我院2008年3月~2010年11月采用中药外用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总页数】2页(P19-20)
【作者】孙永强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港西医院,26432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药外敷治疗急性乳腺炎121例 [J], 安凤山;张涛
2.艾灸加中药外敷治疗产后早期急性乳腺炎102例效果观察 [J], 朱银萍;丁扣珍;仇中叶
3.中药外敷治疗早期哺乳期急性乳腺炎50例的护理体会 [J], 王红耐;张彩芬;孟惠茹
4.消痈散配合中药外敷治疗急性乳腺炎32例 [J], 冉瑞梅
5.艾灸加中药外敷治疗产后早期急性乳腺炎102例效果观察 [J], 朱银萍;丁扣珍;仇中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敷内治急性乳腺炎50例疗效观察
孙任苓;肖春玲
【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导报》
【年(卷),期】2001(7)6
【摘要】将 1 0 0例急性乳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 50例以中药外敷、按摩、消痈通乳汤治疗 ,对照组 50例用青霉素治疗。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84%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
两组起效时间为治疗组( 1 .8± 0 .9)天 ,对照组( 2 .5± 1 .1 )天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 ,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中医药疗法治疗急期乳腺炎有显效。
【总页数】2页(P312-313)
【关键词】急性乳腺炎;中医药疗法;外治法;内治法;按摩疗法
【作者】孙任苓;肖春玲
【作者单位】深圳市中心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1.440.5
【相关文献】
1.痛风的单纯中药内治及内治外敷结合34例疗效观察 [J], 赵琼;
2.手法排乳联合中药外敷治疗急性乳腺炎早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J], 黄敏仪
3.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结合治伤散外敷治疗闭合性胫腓骨骨折疗效观察 [J], 张卫国
4.自制通乳散结膏外敷联合揉抓排乳手法对哺乳期郁滞型急性乳腺炎的疗效观察[J], 李娟
5.乳通散外敷加通乳手法治疗急性乳腺炎初起气滞热壅型患者疗效观察 [J], 李桃花;祝东升;钟馨;李以良;赵立娜;梁晨;李巍;翟臻;贾瑞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外治联合手法推拿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黄荣;罗延肃;周秀梅;唐晗【期刊名称】《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年(卷),期】2022(7)29【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外治联合手法推拿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50例,中药外敷+乳腺疏导推拿)和参照组(50例,乳腺疏导推拿)。
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费用、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及干预效果。
结果试验组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的疼痛消退时间、体温恢复时间、硬结消退时间、白细胞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的干预总有效率为98.00%(49/50),明显高于参照组的82.00%(41/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外治联合手法推拿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促使各项症状快速消退,节约住院费用,且操作简单、不需要停止哺乳,极易使患者接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总页数】3页(P196-198)【作者】黄荣;罗延肃;周秀梅;唐晗【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科;陕西省安康市妇幼保健院产房【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6【相关文献】1.穴位按摩联合中医推拿在鼻部术后疼痛患者护理中的效果2.针对性护理在哺乳期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3.手法通乳联合中药内服及外熏在早期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治疗中的应用4.消炎止痛膏外敷联合乳腺疏导推拿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5.刺络拔罐联合平衡舒筋手法推拿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刺联合循经按摩、中药外敷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临床效果探讨
发表时间:2016-05-14T11:07:23.807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21期供稿作者:张忠德[导读]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延寿县安山乡中心卫生院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是哺乳妇女的常见疾病,主要见于初产妇。
张忠德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延寿县安山乡中心卫生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774)【摘要】目的:探讨针刺联合循经按摩、中药外敷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90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数字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循经按摩、中药外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对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采用针刺联合循经按摩、中药外敷等中医综合治疗可以迅速清除炎症,减轻患者的痛苦,疗效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刺;循经按摩;中药外敷;哺乳期急性乳腺炎;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1-0135-02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是哺乳妇女的常见疾病,主要见于初产妇。
主要因乳汁淤积、细菌感染导致乳腺化脓性感染,患者主要表现为乳房疼痛、肿块、高热、头痛、厌食等症状。
临床将急性乳腺炎分为急性单纯乳腺炎、急性化脓性乳腺炎、脓肿,脓肿容易引起炎性乳腺癌[1]。
对母婴健康产生了严重不利影响。
所以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提高对乳房保健及卫生知识对改善急性乳腺炎症状有明显作用。
临床对进行乳腺炎主要采用中医治疗,因为哺乳期患者采用西医抗生素治疗会影响哺乳[2]。
中医治疗无副作用,治疗安全,不影响患者的正常哺乳,更符合患者的实际需求。
中医治疗方法有针灸、推拿、汤剂、刮痧等,本文探讨采用针刺联合循经按摩、中药外敷对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效果,现将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0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90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进行观察,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得我院伦理会批准。
年龄20~32岁,平均年龄25.9±1.5)岁。
初产妇65例,经产妇25例,双侧乳房病变12例,左侧病变42例,右侧36例。
对照组45例患者采用循经按摩、中药外敷治疗,观察组45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循经按摩、中药外敷治疗,循经按摩:(1)按摩穴位主要对足阳明胃经上的腧穴结合局部阿是穴进行按摩,主要穴位有乳根、阿是穴、肿块部位、风池、膻中、肩井、膈俞等。
患者取端坐位,推拿介质为滑石粉。
用大拇指顺时针点按揉乳房肿块部位、乳根等穴位,然后向周围进行推揉,以有微热感、酸胀感为度。
20min/次,3次/d。
(2)排除淤积乳汁洗净双手,用双手托住乳房,由乳根向乳头部位进行均匀有力的挤压,可以使用推法、揉法,促使排除所有乳汁,减少乳汁淤积,3次/d。
(3)挤捏肿块用大拇指、食指、中指对肿块沿乳根至乳头处进行反复均匀有力的挤捏,疏通乳腺口,有利于提高排乳能力,降低乳汁淤积发生率。
(4)牵拉乳头,减少乳头内陷。
中药外敷:将大黄、柴胡、丹参、芒硝、川芎、王不留行、赤芍等药物研为粉末,用甘露醇调成薄的圆饼状。
外敷于乳房上,用无菌纱布、胶带固定,每晚睡觉时贴敷,治疗1周。
观察组联合针刺治疗,针刺的穴位有肩井、肩嵎、足临泣、膻中、合谷、阴谷、期门、照海、侠溪等,用针刺泻法为主,主要通过泻法将病邪、痈积的脓液排除。
对肩胛骨下方的淤血点使用三棱针进行挑刺,针刺膻中时进行横刺。
留针30min,连续治疗3~7天。
1.3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无疼痛。
显效:临床症状减轻,肿块体积缩小,偶有胀痛。
无效:患者的疼痛依然明显,无好转迹象。
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讨论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多为单纯性乳腺炎,主要见于初产妇缺乏哺乳经验,对乳房卫生和保健意识不足导致乳汁淤积、炎症入侵从而出现疼痛、肿胀、硬块等症状,不仅不能正常哺乳,而且给患者的身心都造成了严重困扰[3]。
中医将进行乳腺炎归于“乳痈”,主要因胃热肝郁、病邪入侵、情志不舒导致经络淤阻从而使乳汁淤积在乳腺内,堵塞乳腺口。
另外、乳头卫生状况不良、婴儿口腔传递的细菌导致炎症侵入。
所以,做好乳房护理,排除淤积乳汁、消除炎症是进行乳腺炎的主要治疗原则。
按摩足阳明胃经穴位可以调畅胃经气血,改善胃热症状。
对局部肿块、阿是穴进行点按揉、推法、弹拨法可以消瘀散结、增强局部血液循环。
外敷药物中大黄泻火解毒、活血化瘀;柴胡疏肝解郁、镇痛解表;丹参补血活血;芒硝破血痛经、消肿止痛;川芎行气活血,祛风止痛;王不留行通经下乳;赤芍散瘀止痛、清热凉血。
通过外敷可以直接渗透到乳腺部位,行气活血、消除肿块、促使乳汁排泄。
针刺穴位可以通过泻法促进病邪渗出,使气血通畅,从而消除患者的炎症症状。
本文观察结果中,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针刺联合循经按摩、中药外敷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疗效安全可靠,无需口服药物,无副作用,可以迅速消除患者的炎症症状,保证正常哺乳,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彭清.针刺联合循经按摩、中药外敷为主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25例[J].中国针灸,2014,34(5):481-482.
[2]钟春嫦,刘洁玲,郭海云等.自制中药外敷法对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12):1960-1961.
[3]王艳阳,孙倩.瓜蒌连翘汤联合针刺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60例[J].中医研究,2014,27(4):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