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8.54 KB
- 文档页数:3
2024鲁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2课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鲁教版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2课《认识计算机》。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对计算机硬件的基本认识,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为后续学习计算机操作和编程打下坚实基础。
教材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直观地展示了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并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列举出计算机的主要硬件组成部分(如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
-学生能够简单描述各硬件部分的基本功能。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或图片,学会识别和区分计算机的各个硬件部分。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和交流对计算机硬件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精神。
-引导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应用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主要硬件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对计算机硬件的整体认识,避免对单个硬件功能的片面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动画等,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2. 引出主题:简要介绍计算机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认识计算机。
(二)、认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1. 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
-强调计算机硬件由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音响等组成。
-解释计算机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并简单介绍二者的区别。
2. 实物观察:展示实际的计算机设备,让学生观察并指出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计算机硬件的认识。
3. 互动问答: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检验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理解程度。
(三)、学习开机与关机1. 演示操作:教师现场演示正确的开机和关机方法,让学生明确操作步骤。
教育·现场“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文|陈金涛【教学背景】“认识计算机”是甘肃省小学信息科技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介绍计算机外观上的基本设备,主要包括:显示器(输出设备)、主机、鼠标(输入设备)、键盘(输入设备)和其他设备。
通过对这一系列设备的学习和了解,学生能够激发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准确辨识这些设备并了解其作用,为以后学习计算机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目标】(一)知识素养1.Word窗口操作学生能够熟练掌握Word窗口的基本操作,包括文字录入、修饰、插入图片、图形和表格等处理方法,以便灵活运用Word软件进行文档处理和电子板报的制作。
2.网络信息交流让学生正确了解网络信息交流方式,并掌握常用的信息交流工具,体验网络社区的生活,最终培养学生安全使用网络的意识。
3.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学生能够运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的个人网络学习空间进行在线学习与交流,熟练运用数字平台进行信息搜索和学科学习。
(二)能力素养1.制作电子板报学生通过计算机的实践操作,掌握Word软件的文字录入、图文处理技巧,最终能够独立制作电子板报,并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和创造能力。
2.信息科技兴趣培养通过实际操作和任务导向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信息科技的兴趣,使其乐于参与课程学习。
3.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拥有信息社会的责任感,理解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范畴并能防范一定的网络风险,养成积极向上的信息社会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电脑室提前安装、调试好所需应用软件,确保学生每人一台电脑;为优化作业设计提前制定“交互式微课视频课线上候课教学法”系统,并提供“信息科技四年级上册优化作业设计”。
与此同时,教师要认真备课,深入研究教材,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和方法,以确保教学的高效性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教学设计】1.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分钟)目标:在5分钟内,通过虚拟时光隧道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发展历程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时期计算机的特点,培养他们对科技变革的情感认知。
认识计算机教案教案认识计算机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2.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计算机的发展历程2.计算机的硬件组成3.计算机的软件系统4.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硬件组成、软件系统。
2.教学难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操作系统的作用与使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硬件组成、软件系统等。
2.演示法:演示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开关机、使用鼠标、键盘等。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计算机,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4.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计算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引起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
2.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介绍计算机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等。
3.讲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介绍计算机的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硬件设备。
4.讲解计算机的软件系统:介绍操作系统的概念、作用、分类等。
6.演示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演示开关机、使用鼠标、键盘等操作。
7.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计算机,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8.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
9.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相关知识。
六、课后作业:1.搜集计算机发展历程的相关资料,编写一份计算机发展简史。
2.列举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并说明各硬件设备的作用。
3.介绍操作系统的概念、作用、分类,并以Windows操作系统为例,说明其基本操作。
5.思考计算机未来发展趋势,撰写一篇关于计算机未来发展的短文。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
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精选15篇)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精选壹五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概念及其关系2、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各个组成部份及其作用3、知道存储器的分类、内存RAM与ROM的区别及其作用。
4、了解软件的分类知道常见的软件的类别。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让学生观察计算机的结构和主要部件了解计算机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2、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及其作用并归纳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结构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结构各主要部件的作用。
教学难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结构。
三、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计算机设备四、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师生问答法、讲授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课前先给学生提出谜语:不会说话会计算,不会想来却有脑,少了电源就睡觉,没有鼠标受不了。
谜底:计算机。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认识计算机。
二)讲授新课1、展示计算机设备学生观察计算机,认识各部件,说一说他们的名称及作用,教师及时更正、补充。
(出示显示器、主机、键盘、鼠标、音箱)2、出示幻灯片,展示计算机各个设备,让学生连线组成一台能够正常工作的计算机。
放大扫描仪,让学生认识,并说明其作用。
引出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3、出示幻灯片,展示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的概念,并简单说明。
4、让学生把自己所拿的设备加以区分,在幻灯片上加以标注,明确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5、外部设备,出示幻灯片,明确哪些属于外部设备。
6、了解神秘的主机拆开主机,展示内部图。
出示主板、CPU、光驱、内存条、硬盘,结合幻灯片,可以观察实物找出主机内的位置,也可以先看主机内部,认识名称及作用,说到内存条与硬盘时加以区别并引出内存储器、外存储器,并联系生活认识U盘、光盘、移动硬盘、软盘。
小学信息技术第2课认识计算机教案•课程背景与目标•计算机硬件组成•计算机软件资源•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培养目录•网络安全意识培养与规范上网行为引导•课堂互动环节设计•总结回顾与作业布置01课程背景与目标课程背景介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工具,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因此,从小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对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操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功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设定知识与技能目标01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各部分的功能以及计算机的应用领域;掌握鼠标和键盘的基本操作方法;学会启动和关闭计算机。
过程与方法目标02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和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03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使用计算机的观念。
计算机的启动和关闭正确的启动和关闭计算机是保护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重要措施。
学生需要了解启动和关闭计算机的正确步骤和注意事项。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包括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部分,每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办公自动化、图像处理、科学计算等。
通过了解这些应用领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鼠标和键盘的基本操作鼠标和键盘是计算机最常用的输入设备,学生需要掌握其基本操作方法,如单击、双击、拖动、复制、粘贴等。
知识点梳理02计算机硬件组成主机与外部设备主机包括主板、CPU、内存、硬盘等核心部件,是计算机的运算和控制中心。
外部设备如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等,用于与主机进行信息交互。
输入设备与输出设备输入设备将数据和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的设备,如键盘、鼠标、扫描仪等。
认识计算机教案范文计算机教案:计算机基础知识一、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定义、功能和分类;2.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各部分的功能;3.掌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操作;4.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使用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计算机的定义、功能和分类;2.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各部分的功能;3.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难点:1.计算机的工作原理;2.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举例引起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大家知道计算机是什么吗?它的主要用途有哪些?”二、知识讲解(20分钟)1.计算机的定义和功能:a.计算机是一种根据指令进行程序运行、自动处理数据的高速电子设备。
b.计算机的主要功能是进行信息处理、存储和传输。
2.计算机的分类:a.按规模:超级计算机、大型计算机、中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
b.按用途: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
3.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各部分的功能:a.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等。
b.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等。
c.主机:中央处理器(CPU)、内存、硬盘等。
d.存储设备:硬盘、光盘、U盘等。
4.计算机的工作原理:a.输入→处理→输出。
b.指令→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请举例说明计算机的使用场景和作用。
2.请列举一些常见的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四、操作演示(20分钟)1.打开计算机并登录操作系统。
2.演示如何使用键盘和鼠标进行输入操作。
3.演示如何使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和图像处理。
五、小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计算机的优缺点和应用范围。
2.每个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并由教师进行点评。
六、学习总结(5分钟)请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问题和感想。
七、拓展延伸(5分钟)作业:请学生按照所学知识,编写一篇关于计算机的文章,重点介绍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操作。
认识计算机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计算机基础知识中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基本组成、软硬件知识,以及工作原理,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为学习和运用计算机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
本节主要分为两个课时,本节课第一课时主要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以及硬件知识等,由于同学对计算机的硬件知识可以说是一点都不了解,在本节课中会运用flash小动画让同学们有个感性的了解,并运用实物让同学们有个更加直观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回顾计算机的发展简史。
(2)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知识。
(3)了解常见外存储器的特点。
(4)学会查看硬件的配置信息。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体验学习、模拟学习、探究学习、竞赛学习、合作学习、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亲历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合作竞争等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小组合作竞赛,鼓励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知识。
教学难点:容量单位的换算关系。
三、教学准备:
介绍计算机硬件知识的flash小动画、ppt教学课件、多媒体网络教室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导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计算机作为功能强大的信息处理工具,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享受计算机带来方便的同时,人们却经常被各种各样的软件、硬件问题所困扰。
那么你们了解计算机多少呢?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回答,师生互评。
老师展示教学课件,展现计算机精彩图片,并小结计算机的发展史。
计算机的发展史: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体积小、重量轻、功耗小、功能强、成本低)(二)新课讲授
教师引入:今天我们和大家一起来认识计算机结构组成,进一步认识计算机,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相信大家都会成为一位计算机小行家。
模拟学习:观看介绍计算机硬件的flash 小动画,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自主学习:学生结合所看小动画,学习教材中计算机硬件知识。
合作竞争学习:老师打开机箱,展现计算机实物部件,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知识抢答,师生互评。
体验学习:学生接触实物部件,给学生更直观的认识,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
同学们在抢答问题的过程中,完成计算机系统结构图。
老师板书:计算机系统结构图。
练习与提高:老师设计有关计算机硬件的问题,采用“学生抢答”或“小组竞赛”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教师总结计算机硬件知识:
计算机硬件从外观上看主要有主机箱、键盘和显示器;从逻辑功能上看,可以分为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个部分,一般地又把运算器和控制器合称为中央处理器。
判断一台计算机的性能主要看两个指标,第一是CPU的型号与主频,第二是总线类型。
打开计算机主机箱,里面有一块印刷电路板,这就是计算机的主机板(简称主板),一般地,计算机的重要控件都做在计算机的主板上。
主板的类型和品种很多,从类型上来说,它们都是以CPU来分类的,CPU芯片在主板上是可以插拔的。
主板上还许多部件,如ROM、RAM、总线槽、插座、电池等。
(1)CPU
CPU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的英文缩写,它是计算机的运算控制中心,是计算机中集成度最高、最贵重的一块芯片。
它是由几千~几千万个晶体管组成的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芯片。
计算机所有数据的加工处理都是在CPU中完成的。
CPU还负责发出控制信号,使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协调一致地工作。
(2)存储器
①内部存储器
内部存储器简称为内存,计算机要执行的程序、要处理的信息和数据,都必须先存入内存,才能由CPU取出进行处理。
内存一般可以分为随机读写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两种。
ROM中存储的数据只能读出,而用一般的方法不能写入。
它的最大优点是它保存的数据在断电后不会丢失,因此用来保存计算机经常使用且固定不变的程序和数据。
ROM中保存的最重要的程序是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这是一个对输入输出设备进行管理的程序。
RAM 中存储的数据可以随时取出来(称为读出),也可以随时存入新数据(称为写入)或对原来的数据进行修改。
RAM的缺点是断电以后所存储的所有数据都将丢失。
充当内存的集成电路芯片是做在一小条印刷电路板上的,称为内存条。
内存条可以很方便地插在主板上,其容量有8MB、16MB、32MB、64MB、128MB、256MB等。
目前,内存的容量有256MB、512MB、1GB等。
在选择内存条时,要考虑容量稍大一些的,但不要插满槽口,为今后的升级及内存的扩充留有余地。
②外部存储器
内存的容量有限,且价格较贵,关机以后内存中所存储的数据就消失了,因此计算机还必须有外部存储器(简称外存)来存储数据。
外存的特点是存储容量大、价格较低,所存储的数据在计算机关机后也不会丢失。
外存有软盘、硬盘、光盘等。
(3)输入/输出设备
输入设备就是把数据送入计算机的设备,它接受用户的程序和数据,并转换成二进制代码送入计算机的内存中存储起来,供计算机运行时使用。
输出设备就是把经过计算机处理的数据,以人们能够识别的形式输出的设备。
输入/输出设备就如同人有了眼睛可以看、耳朵可以听、嘴巴可以讲、手可以写字一样,输入/输出设备是计算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器、扫描仪、手写笔等。
键盘主要用来输入各种文字、数据和命令。
鼠标器主要用于绘图以及快速地移动光标进行选择或输入。
扫描仪用来将图形或图像资料输入到计算机中。
输出设备有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音箱等。
显示器,能显示计算机输出的文字、图形或图像;打印机能把计算机输出的文字、图形、图像等打印到纸上,
打印机的种类很多,有针式打印机、喷墨打印机、热敏打印机、激光打印机等;音箱能输出经过计算机处理的声音信息。
模拟操作:学生打开flash小动画进入计算机的模拟组装,了解计算机硬件的配置及详细安装,提高同学们更加感官的认识。
老师引入:在计算机硬件系统中,不管是内存储器还是外存储器,它们的容量大小是怎么衡量的呢?
师生探讨:老师展示教学课件,师生共同探讨教学内容,并由老师进行总结。
(1)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最小单位是比特,英文Bit,也就是一位二进制位(0或1);最基本的容量单位是字节,英文Byte,缩写为B,称为拜特;一个英文字符占1个字节,一个汉字占2个字节;常见的容量单位有比特、字节、千字节(KB)、兆字节(MB)、吉字节(GB)。
(2)换算关系:1Byte=8bit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3)查看存储器容量大小的方法:右击“我的电脑”,执行“属性”命令,在“系统属性”对话框中查看内存容量和CPU信息;双击“我的电脑”,单击盘符,在左边“详细信息”项中查看硬盘空间的使用情况。
小组合作讨论:讨论本节的“讨论学习”部分,完成教材中的表格。
师生互评,老师小结。
3.课堂小结
小结任务:小组合作讨论,同学们都学习了哪些计算机知识?
课堂评价:评选课堂发言最积极的同学“积极之星”以及发言最积极的小组“小组之星”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的是计算机硬件知识,同学们对于计算机的硬件知识不是很了解,所以本节课的特色是对于计算机的硬件知识通过flash小动画和计算机实物来让同学们有个更加感官与直观的认识,同时在课堂中让同学们进行知识竞赛,最后还让同学们运用flash小动画自己进行组装与模拟,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兴趣,也巩固了同学们在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只是由于时间有限,在本堂课中同学们只是学习了计算机的硬件知识,软件知识以及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并不能完成教学,要在下节课中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