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结节性痒疹的疗效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82.85 KB
- 文档页数:2
结节性痒疹的治疗方法*导读:结节性痒疹的患者最常见的病征是手脚剧烈瘙痒,并伴有结节性损坏。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体内蕴湿,痰湿凝聚,经络阻隔,气血凝滞,形成结节而作痒。
用中医中药治疗结节性痒疹是根据中医辨病与辨证的理论,结合具体症状,施以健脾清热利湿之剂,收到良好的效果。
下面为大家提供几个中医方面的治疗方法。
……结节性痒疹的患者最常见的病征是手脚剧烈瘙痒,并伴有结节性损坏。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体内蕴湿,痰湿凝聚,经络阻隔,气血凝滞,形成结节而作痒。
用中医中药治疗结节性痒疹是根据中医辨病与辨证的理论,结合具体症状,施以健脾清热利湿之剂,收到良好的效果。
下面为大家提供几个中医方面的治疗方法。
1.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药用:蜀羊泉30g,夜交藤30g,徐长卿15g,皂角刺9g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外治法:用大枫子30g,牡丹皮30g,白鲜皮30g,荆芥30g,苦参30g,紫草30g,大黄30g,用以上药材煎成药汤,外洗患处,但洗前要适当放凉,避免灼伤皮肤。
2.黑故子15克,鸦胆子、黄连各9克,冰片,雄黄各6克,轻粉3克,75%乙醇100毫升。
将以上药材捣碎,鸦胆子只取核仁,加入乙醇,密封浸泡7天后用面前蘸取药液涂在结节的表面,每天多次涂抹,但注意不要沾到周围正常的皮肤。
3.内服配制的蜂蜜、蜂胶、蜂王浆、蜂花粉,提高免疫力增加营养辅助治疗。
一日1-3次,一次1-2汤勺,饭前20-30分钟左右温水空腹冲服。
也可以在临睡前加服一次。
也可服用胶囊,一次吃10粒,一日3次。
有需要也可以使用外搽剂,每天涂患处2—3次。
4.将针用火烧过后,挑开患处,尽量深挖,注意要开放性的挑开就是说从一边扎进去,然后从另外一边穿出来,然后用力外拉,这样那块皮肤就拉破了。
之后涂上用黄连素、扑尔敏、头孢地尼、牛黄解毒片磨碎制成的药膏。
以上方法是针对一般的结节性痒疹,仅供参考,建议患者服用中药前先向中医师咨询。
结节性疹痒从中医分型辨治痒疹(prurigo)是指以风团样丘疹,瘙痒,结节为主要损害的皮肤病。
结节性痒疹(prurigo nodularis)是指以剧烈瘙痒和结节性损害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妊娠性痒疹(prurigo gestationis)是指女子在妊娠期间出现的一种剧烈瘙痒的小风团样斑丘疹及慢性疱疹样皮肤病。
(一)热伏瘀结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丘疹,丘疱疹,风团样丘疹,瘙痒。
2.辨证要点口渴,舌质黯红瘀紫,苔薄黄,脉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身热,或红斑,或夜间加甚,或苔藓样变,或坚实圆顶结节,或结节表面粗糙,或皮质增厚呈疣状等。
【治则】宣散郁热,活血化瘀。
(二)寒瘀阻结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丘疹,丘疱疹,风团样丘疹,瘙痒。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舌质黯淡瘀紫,苔薄白,脉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畏寒怕冷,或斑色黯红,或夜间加甚,或苔藓样变,或坚实圆顶结节,或结节表面粗糙,或皮质增厚呈疣状等。
【治则】温阳散寒,活血化瘀。
(三)郁瘀化热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丘疹,丘疱疹,风团样丘疹,瘙痒。
2.辨证要点口渴,因情绪异常加重,舌质黯红瘀紫,苔薄黄,脉弦或沉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急躁易怒,或身体烦热,或胸胁胀闷,或红斑,或夜间加甚,或苔藓样变,或坚实圆顶结节,或结节表面粗糙,或皮质增厚呈疣状等。
【治则】行气解郁,清热化瘀。
(四)郁瘀寒结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丘疹,丘疱疹,风团样丘疹,瘙痒。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因情绪异常加重,舌质黯淡瘀紫,苔薄白,脉弦或沉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手足不温,或急躁易怒,或胸胁胀闷,或斑色黯红,或夜间加甚,或苔藓样变,或坚实圆顶结节,或结节表面粗糙,或皮质增厚呈疣状等。
【治则】行气解郁,温阳化瘀。
(五)寒湿蕴结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丘疹,丘疱疹,风团样丘疹,瘙痒。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肢体困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滑。
3.可能伴随的症状手足不温,或头沉,或斑色灰褐,或夜间加甚,或苔藓样变,或坚实圆顶结节,或结节表面粗糙,或皮质增厚呈疣状等。
四联疗法治疗结节性痒疹的临床观察王冰;黄早发【摘要】目的:观察四联疗法(泼尼松片+雷公藤多甙片+维胺脂胶囊+内消瘰疬丸)治疗结节性痒疹的疗效.方法:选择84例结节性痒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四联疗法),对照组34例(泼尼松片+氯雷他定片+多塞平),15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记录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无差异性(x2=3.97,P>0.05);痊愈率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x2=1.08,P<0.05).治疗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x2=1.64,P<0.05);痊愈率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x2=8.74,P<0.01).结论:四联疗法治疗结节性痒疹疗效明显、副作用小.【期刊名称】《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年(卷),期】2013(013)004【总页数】2页(P43-44)【关键词】结节性痒疹;泼尼松;维胺脂;内消瘰疬丸【作者】王冰;黄早发【作者单位】江西省武宁县人民医院武宁332300;江西省武宁县人民医院武宁332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1结节性痒疹是皮损发生于四肢伸侧,奇痒难忍,顽固难治的慢性炎症性增生性皮肤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笔者2008年1月~2011年5月应用小剂量泼尼松加雷公藤多甙片、维胺脂胶囊、中成药内消瘰疬丸四联疗法治疗结节性痒疹50例,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1 入选标准(1)符合结节性痒疹诊断标准[1]:多见于中年妇女,可伴有昆虫叮咬史,好发于四肢伸侧,尤以小腿伸侧为多见,典型皮损为疣状结节性损害,自觉剧烈瘙痒,夜间及精神紧张尤甚。
(2)所有患者在治疗前1个月内均未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1周内未服用抗过敏药物。
(3)患者知情同意,愿意配合治疗及观察。
1.2 排除标准患有肝肾、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血液病等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和精神病、糖尿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火针治疗结节性痒疹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火针治疗结节性痒疹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住院及门诊结节性痒疹患者46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15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31例采用火针治疗,并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火针治疗结节性痒疹以软坚散结,除湿止痒,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荐。
【关键词】结节性痒疹;火针;瘙痒;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2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3-0105-02结节性痒疹是一种以结节为主要皮损,伴有剧烈瘙痒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一般认为患者多为过敏体质,与多种因素有关。
本病好发于四肢,尤以小腿伸侧为多见,严重者可累及全身。
由于瘙痒剧烈致患者经常搔抓,导致皮肤表皮剥脱、出血或结痂,结节周围皮肤有色素沉着及肥厚、苔藓样变,病程一般数月至数年不等,故又叫结节性苔藓。
结节性痒疹相当于中医病名:马疥,由于一般的常规疗法难以奏效,而皮疹的剧烈瘙痒又使患者禁不住去搔抓,故而病情常常迁延不愈,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心情和日常工作与生活。
目前西医常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二氧化碳激光、液氮冷冻、UVB光疗治疗等。
我科目前运用火针治疗结节性痒疹,收到很好疗效。
现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 观察对象纳入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住院及门诊结节性痒疹患者,入选标准:无糖尿病、严重心脏疾病,恶性肿瘤,并可耐受疼痛的患者,接受本治疗。
排除标准:患严重心脏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患者。
共纳入患者46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同意火针治疗患者31例(观察组),其中男10例,女21例,年龄21.2~62.3岁;同意常规治疗患者15例(对照组),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17.6~58.7岁。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口服抗组胺药物:咪唑斯汀缓释片、地氯雷他定片,外用糖皮质激素,嘱患者勿搔抓。
中医治疗结节性痒疹*导读:结节性痒疹是一种慢性皮肤炎症。
其发病原因一般为蚊虫叮咬,也有患者是由于肠胃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和遗传因素引起结节性痒疹。
西医一般通过服药治疗和物理疗法等治疗本病,有时会有治标不治本的现象。
中医认为结节性痒疹是由于风邪引起的,而风邪又是由血热引起的。
当患者受到风邪影响,致使体内阳热过盛,就会引起血热,从而风热不能外泄,皮肤就会出现结节和瘙痒的症状。
……结节性痒疹是一种慢性皮肤炎症。
其发病原因一般为蚊虫叮咬,也有患者是由于肠胃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和遗传因素引起结节性痒疹。
西医一般通过服药治疗和物理疗法等治疗本病,有时会有治标不治本的现象。
中医认为结节性痒疹是由于风邪引起的,而风邪又是由血热引起的。
当患者受到风邪影响,致使体内阳热过盛,就会引起血热,从而风热不能外泄,皮肤就会出现结节和瘙痒的症状。
中医主张以凉血解毒和祛风的方法治疗此病,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症状,采取内服清热解毒,祛风祛湿,内外结合,清除体内的湿热和毒性,阻断病源,以根治此病。
(1)蜀羊泉30g,夜交藤30g,徐长卿15g,皂角刺9g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外治法:用大枫子30g,牡丹皮30g,白鲜皮30g,荆芥30g.苦参30g,紫草30g,大黄30g,煎水外洗。
此外用药方有清热解毒和活血的作用。
(2)全虫方加减。
对难以康复的顽固患者宜活血化瘀,加红花、丹参,气虚的患者加黄芪入药。
也可选用四物消风散,除湿胃苓汤加减。
(3)石膏30克,水牛角丝20克,僵蚕10克,丹皮10克,生地15克,麻黄10克,桂枝10克,虫退10克,防风10克丹参20克,茜草15克,苦参20克,甘草10克,车前草15克,大黄6克,煎水服用。
(4)中成药治疗:可选用秦艽丸,除湿丸服用。
(5)外擦疗法:可用雄黄解毒散30克加百部酒100毫升擦于患处。
(6)内服蜂蜜、蜂胶、蜂王浆等,每日1-3次,饭前空腹冲服,可起辅助治疗的作用。
(7)黑故子15克,鸦胆子、黄连各9克,冰片,雄黄各6克,轻粉3克,75%乙醇100毫升。
结节性痒疹的中医治疗摘要:结节性痒疹在治疗上西医以临时抑制症状为主,常常存在停药后复发情况,长期使用对于患者存在一定身体伤害,从而限制了临床应用。
中医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治疗本病上积累的许多经验方法,有着广泛的中药可以应用,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现代医者结合历代医家的治疗经验,在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关键词:结节性痒疹中医病因治疗经验结节性痒疹,典型者为四肢多发的瘙痒性结节,散在孤立,数目不等。
皮损多位于四肢,下肢多见,病因尚未阐明,初起为红色丘疹,此时易误诊为丘疹性荨麻疹,大小不等的半球形结节,顶端多伴有结痂,成疣状,抓伤后常见出血、血痂、脱屑。
皮损周围常伴色素沉着。
夜间发作频繁,影响睡眠,可致使患者情绪焦虑、抑郁。
慢性过程,可长期不愈,愈后易反复发作。
结节性痒疹在现有古医书中并无记录,但以瘙痒、红色丘疹、结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却在古代经典医书中有所记录,如“马疮”、“血痂”、“粟疮”、“顽湿聚结”等。
这些病证的主要症状均与结节性痒疹极为相似。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书中写到:“患马疮的人,皮肤里有隐藏的根,但他们不知道痛苦。
”“嶙”,高的样子,高出皮肤,“墌”,筑土为基,根基之意。
在《医宗金鉴》中:“粟疮痒证属火生,风邪乘皮起粟形,风为火化能作痒。
”体现了结节样丘疹的病因病机和瘙痒的主要特点。
吴谦的《医经金鉴外科要诀》中记录“血疳形如紫疥疮。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以粟疮命名,其所起疮形如粟粒,色红,搔抓无法止痒,搔后不久复痒,久久无法消退,久病耗津液伤津血,皮肤干燥,脱屑。
赵炳南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将其称之为“顽湿聚结”。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写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由于心为阳脏,五行属火,又因为心藏神,主血脉,其充在血脉,热微则疮痒。
火热炽盛,深入肌肤血脉,空虚的人从风中感到邪恶,风和火相互扇动而致病。
所以痒、痛、疮皆与心的关系密切。
宋代陈无择认为结节性痒疹的治疗在于去除肠间积滞。
中医综合治疗结节性痒疹38例临床观察
黎华明
【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导报》
【年(卷),期】2005(11)1
【摘要】目的 :观察中医综合治疗结节性痒疹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确诊的结节性
痒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中医综合疗法,内服乌蛇三虫汤,外用中药熏洗。
对照组采用赛庚啶、西替利嗪内服 ,外用肤疾宁硬膏。
结果 :治疗组 38例中痊愈
10例 ,显效 13例 ,好转 7例 ,无效 8例 ,总有效率 78.95 %。
对照组 32例中痊愈
4例 ,显效 8例 ,好转 6例 ,无效 14例 ,总有效率 5 6 .2 5 %。
结论
【总页数】2页(P45-46)
【关键词】结节性痒疹;中医综合治疗
【作者】黎华明
【作者单位】浏阳市中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5;R758.31
【相关文献】
1.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结节性痒疹115例疗效观察 [J], 孙艳萍;刘力;李淑贞;孔德胤;李升香
2.结节性痒疹蒙医综合治疗的临床观察 [J], 乌日娜;高志清
3.中医火针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结节性痒疹78例临床观察 [J], 李珺莹;姚卫锋;乔树
芳;于旺;周可;张理涛
4.中医针灸综合治疗颈肩综合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J], 黄艳霞; 杨青; 周蓉蓉
5.中医综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观察 [J], 刘东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拟化湿散结汤治疗湿热毒瘀型结节性痒疹40例临床观察田优德【摘要】目的观察自拟化湿散结汤联合西药治疗湿热毒瘀型结节性痒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湿热毒瘀型结节性痒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予西替利嗪及多虑平口服;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自拟化湿散结汤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1个月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痊愈率为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痊愈率为2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拟化湿散结汤联合西药治疗湿热毒瘀型结节性痒疹的临床疗效肯定,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35)004【总页数】2页(P51-52)【关键词】结节性痒疹;湿热毒瘀;化湿散结汤;临床疗效【作者】田优德【作者单位】桂林市中医医院,广西桂林54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5.9;R752.9结节性痒疹是一种好发于四肢伸侧,以结节为主要皮损,伴有剧烈瘙痒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是皮肤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
其病程长,西医疗效不佳,治疗比较棘手,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笔者自2012年7月-2014年9月,采用自拟化湿散结汤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诊断标准[1]1.1.1 西医诊断标准(1)多见于成年妇女,病程缓慢;(2)好发于四肢,以小腿伸侧为多,严重时全身亦可发生;(3)皮损初为淡红色丘疹,很快形成高梁粒大或黄豆大半球形结节,顶端角化,表面坚实,呈灰褐色,周围可有色素沉着。
孤立或散在分布;(4)自觉瘙痒剧烈,结节顶部表皮常被抓破出血,结血痂,周围色素沉着,外围绕以红晕。
1.1.2 湿热毒瘀证诊断标准皮疹呈半球形隆起,色红或灰褐,散在孤立,触之坚实,剧痒时作。
伴心烦口渴,小便黄,大便不调。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涩。
1.2 纳入标准(1)符合诊断标准;(2)18岁≤年龄≤65岁;(3)治疗前1个月内未服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调节药,1周内未服用抗组胺药者;(4)患者自愿参加,并能在观察中积极配合者。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节性痒疹32例疗效观察
曾桂林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
【年(卷),期】2002(033)006
【摘要】@@我院从1999~2001年采用抗组胺类等西药联合疏风止痒、活血软
坚中药治疗结节性痒疹32例,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总结如下:rn 1 临床资料rn 门诊结节性痒疹患者60例,男19例,女41例,年龄20~74岁,病程最短为2周,最长3年。
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28例,两组病例在年龄、病程、症状体征方面无显著差异性。
……
【总页数】1页(P30)
【作者】曾桂林
【作者单位】江西省丰城市皮肤病医院丰城 331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8.3+10.5
【相关文献】
1.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节性痒疹8例临床疗效观察 [J], 彭子辉
2.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节性痒疹的临床价值 [J], 梁文珍
3.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节性痒疹疗效观察 [J], 马建国
4.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节性痒疹临床观察 [J], 张静
5.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节性痒疹42例疗效观察 [J], 张军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节性痒疹临床观察发表时间:2012-12-29T10:05:32.7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0期供稿作者:裴文元[导读]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节性痒疹的临床疗效。
裴文元(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古交矿区总医院 030200)【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节性痒疹的临床疗效。
方法结节性痒疹湿热证患者141例,分为西医对照组67例和治疗组74例,两组患者均以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浙江仙居制药),治疗组加用中药祛风止痒口服液(四川泰华堂制药)并外用中成药除湿止痒软膏(成都明日制药)封包治疗,均以10天为一个疗程,共用4个疗程。
分别于第2、4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随访半年观察复发情况。
结果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1.92,P>0.05)但其治愈率、近期疗效、远期复发率、和副作用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祛风祛风止痒口服液及除湿止痒软膏封包治疗对结节性痒疹具有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祛风止痒口服液治疗结节性痒疹除湿止痒软膏祖国医学认为结节性痒疹与风、寒、湿、热之邪外袭,客于皮肤,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热内生,湿热之邪循经下注,病久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以及情志不畅,郁而化火,肝火旺盛,灼伤阴血,发于皮肤有关。
皮损,发生于四肢伸侧,奇痒难忍,迁延数月或数年不愈,是一种顽固的皮肤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笔者2009年12月~2011年12月应用西药及祛风祛风止痒口服液口服加除湿止痒软膏封包治疗结节性痒疹141例,疗效满意,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①符合“结节性痒疹”诊断标准,中医辩证属”湿热证”,仅包括结节性痒疹患者,不包括急性痒疹、成人痒疹、妊娠性痒疹、小儿痒疹等患者;②年龄≥11岁;③排除严重心、肺、肝脏、神经系统疾病及糖尿病患者;④患者知情同意,愿意配合治疗及观察。
1.2 一般资料共150例患者均来自本科门诊,按第一次就诊日期每年单月单号及双月双号的患者纳入治疗组,单月双号及双月单号的患者纳入对照组,治疗组78例,对照组72例,治疗结束时,因各种原因退出治疗者分别为治疗组4例、对照组5例,完成观察的治疗组78例中男40例,女38例,年龄12~67岁,平均38.5岁病程3个月到20年,平均3.5年;对照组72例,男42例,女30例年龄17~70岁,平均39岁,病程7个月~15年,平均4年。
结节性痒疹不痒了,但疙瘩下不去
结节性痒疹不痒了,但疙瘩下不去。
结节性痒疹是一种病理周期长,且治疗难度大的疾病,一旦患上此病大家需要特别注意。
中医学上认为此病的产生多因气血凝滞,肝气郁结而痒;或因脾虚含湿,加之蚊虫叮咬,毒素聚集,经络阻隔而痒。
患有此病,大家的第一感觉便是瘙痒难忍,尤其是在夜间入眠时,浑身瘙痒不止,让人寝食不安。
但是也有很多人在治疗结节性痒疹上有较为显著的效果,通常将痒感暂时止住了,但是褐色疙瘩却消不下去,使人烦恼不已。
那么,中医针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治疗的呢?
经过中医把脉问诊后,根据个人证型,对症开方,内服中药或外洗来结合治疗。
在中医上主要认为此病是因肝郁、气滞、脾虚,加之外界蚊虫叮咬,毒汁进入体内,湿毒互结自然诱发。
此病初起症状为在皮肤某个部位发生红疹,抓挠后渗血,继而演变为坚实结节。
此时消除结节,采用除湿解毒疏风止痒的方法。
采集疏风止痒的中药,将其放在一起研成粉末,然后用纱布包裹好,加入适量的温水泡浴,每日进行沐浴,对于消除结节非常有效。
此药物在泡水之后也可用纱布进行外敷,双管齐下。
当然具体用药还需中医四诊合参后制定,切勿随意使用。
中药治疗皮肤病,无任何毒副作用,大家可安心治疗,但也要注意在服药期间或治愈后忌口,避免一切油腻腥发之物。
俗话说“病从口入”,若没有注意忌口,不但药物无法起到任何作用,还会使疾病复发。
以上就是“结节性痒疹不痒了,但疙瘩下不去”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若是有相关的皮肤问题,可在下方留言评论。
结节痒疹用什么药可以去除结节
结节痒疹用什么药可以去除结节。
结节性痒疹又被称为粟疮,多发生于成年女性身上,发病以四肢为主,尤其是小腿,伴有剧烈瘙痒,尤其是在夜间发作更为厉害。
患者皮肤表面泛有豆粒般大小的坚实结节,触摸有硬感,可迁延多年不愈。
中医学上认为此病发病原因为夏秋季节湿热聚集或蚊虫叮咬而成;少数人因忧思郁怒,七情所伤,营血不足,脉络瘀阻,肌肤失养所致。
中医治疗此病讲究分型论治,根据症状调理,对于消除结节有较为显著的效果。
结节性痒疹大致分为血瘀型和湿毒型两种。
一、血瘀
皮损坚硬,皮肤表面增生结节粗糙不堪,颜色暗淡,属于脉络瘀阻。
需活血化瘀,可选用皂角刺、夜交藤、土茯苓等药物消除结节。
二、湿毒
皮损浸湿,结节增生,颜色为灰褐色,瘙痒剧烈,舌红。
此证属湿热积聚,需除湿解毒,可选用药物黄柏、赤芩、丹皮、泽泻等治疗结节。
不论是以上何种证型,皮肤病发于外表,体内均是诱因,大家应以中药为主,祛除体内毒素,使身体机能恢复平衡,将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理顺,结节才有消除的可能性,并降低复发几率。
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瘙痒症疗效观察引言:皮肤瘙痒症是一类常见的临床症状,常见于多种皮肤疾病,如湿疹、荨麻疹、药疹等。
传统中医药学认为,皮肤瘙痒症是由人体内外多种因素引起的,如热湿、瘀血、风寒等。
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瘙痒症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旨在观察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瘙痒症的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
方法:选取符合中医辨证标准的皮肤瘙痒症患者50例,年龄范围25-60岁,男女各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
治疗组接受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
治疗方案: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根据患者的辨证类型,选用以下方药:1.热湿型:用黄连、黄芩、黄柏、苦参、葛根、车前子等清热燥湿药。
2.湿热型:用黄芩、黄连、黄柏、滑石等清热解毒、干湿化痰药物。
3.气滞型:用柴胡、香附、青皮、白芷等活血化瘀、疏肝理气药物。
4.血瘀型:用当归、川芎、红花、桃仁等活血祛瘀、调经药物。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总有效率、症状改善情况、病程缩短情况等。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
治疗组瘙痒症状改善明显,病程缩短,治疗后无复发现象;对照组瘙痒症状有所改善,病程相对较长,治疗后有复发现象。
讨论: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瘙痒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中医药治疗皮肤瘙痒症的机理主要包括清热燥湿、清热解毒、干湿化痰、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活血祛瘀等作用。
其治疗思路是要根据不同辨证类型,选用不同的药物组方进行治疗,以达到调整人体内环境、改善病理状态的目的。
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瘙痒症疗效可持久,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