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职能分工及互补性的比较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72.81 KB
- 文档页数:7
2006年11月总第48期第6期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THE JOUR NAL OF HARB IN CO MMITTEE S C HOO L OF THE C C PNov,2006Serial No.48No.6#经济探求#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比较刘欣(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哈尔滨150080)摘 要:都市圈是中国城市化最有效率和效益,最切合实际的模式。
它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促进地区之间共同发展。
目前,在我国主要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三大都市圈,各都市圈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和竞争优势。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都市圈;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京津唐都市圈;发展模式;竞争优势中图分类号:F061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520(2006)06-0016-03收稿日期:2006-07-09作者简介:刘欣(196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经济(工商)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一、珠江三角洲都市圈狭义珠江三角洲都市圈即指原广东位于东南沿海的珠江三角洲都市圈,广义珠江三角洲都市圈(简称/大珠江三角洲0)包括狭义珠江三角洲都市圈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区内的深圳、广州、珠海等是作为我国开放较早、开放度较大的地区,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发展制度。
而香港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信息、旅游中心,澳门则是一个具有特色的中小城市,旅游博彩、出口加工、地产建筑、银行保险是其主要支柱产业。
11/四小龙0发展模式。
珠江三角洲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来自我国香港、台湾和澳门的资本推动,珠江三角洲经济是典型外向型经济。
我国出口前四位的城市有三个在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经济主要靠外贸,产业以家电等轻化工业和新型服务贸易的第三产业为主。
由于其发展模式类似于/四小龙0发展模式一)外向型的出口加工,因此通常称珠江三角洲都市圈发展模式为/四小龙0模式。
但是,由于受到南岭阻隔,经济腹地狭小,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尤其在加入W TO 后,随着内地尤其长江三角洲的市场化进程加快,国际资本流向已有所改变,市场因素将代替地缘和人缘因素,一些外商异地搬迁;在20世纪80年代后主要依靠国家的优惠政策发展的优势也逐渐减弱。
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及功能定位分析一、从战略视角深刻审视我国区域经济协作趋势由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京津唐都市圈的发展所引发的我国区域经济协作正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同时展开,并且呈不断深化之势。
我国目前对区域经济协作的理论研究方面,比较侧重于不同区域经济之间的比较。
当然,这一方法比单个城市之间的比较显得有深度和厚度,但是这种比较仅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是有缺陷的。
缺陷在于缺乏战略的高度,更没有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出发和谋划。
我国的区域经济协作如果脱离了经济全球化和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大背景,其意义是要大打折扣的,并且对区域经济协作的推进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区域经济协作过程中,如果缺乏清晰目标的引领,我国刚刚起步的区域经济协作将从一开始就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不但区域之间、而且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也进行相互抑制性的竞争,并且乐此不疲。
其根本原因在于忽视区域经济协作是服务于经济全球化中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而不是仅仅服务于区域经济,更不是服务于区域中的某一城市。
那么,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我国区域经济协作如何推进?以什么目标来引领?一个越来越清晰的迹象为,在经济全球化势头日益增强的环境下,在不断加大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我国将改变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的分散化发展倾向,在有效的市场基础上对地区经济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走集聚化、规模化、综合性的发展道路,并加快营造若干具强劲竞争力的区域性经济高地,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我国区域经济协作的发展具有若干层次性要求。
第一层次为区域内的合作。
以目前发展比较成熟和先进的城市和地区为核心,在我国搭建若干经济社会文化综合发展的区域性高地,使其不但具有拉动国内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而且应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断对外拓展,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
第二层次为区域间的协作。
以若干区域性都市圈为节点,建设和形成功能互补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
其意义在于都市圈和区域经济协作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国民经济组织水平和竞争能力,是为更大范围的经济协作联动、资源要素组合提供一个高效率的平台。
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都市经济圈比较城市经济圈是一国经济的重心区和增长极。
所谓重心区是指它对国民经济的重要程度,就像生命体的“心脏”一样;所谓增长极是指它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带动作用,可以比作是机械运动中的“发动机”。
在中国,具有“重心区”和“增长极”意义的城市经济圈,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经历了重大的变迁。
现在通常认为,有三大城市经济圈,即以上海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圈;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城市群构成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圈;以及以北京、天津、唐山、沈阳、大连、济南、青岛等城市构成的环渤海城市经济圈。
这三大经济圈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最高水平,也担负着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重任,因此对这三大经济圈的解析,从中发现我国经济的发展的一些规律,用以指导我国及我国某些地区的政策制定,及其他经济带的产业规划,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本文中,我将从三大经济圈的发展条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发展趋势来比较三大经济圈。
第一节三大经济圈发展条件的比较(一)三大经济圈的基本情况比较珠三角城市群覆盖的空间地域范围包括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5个地级市和肇庆、惠州等县级市。
其土地面积为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0.23%;人口为2625万人,占全国的2.04%。
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本区域总人口的3.9%。
(见表1-2)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地域范围涉及两省一市,包括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市:南京、杭州、宁波;11个地级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共15个城市。
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人口757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9%。
其中科技人员占区域总人口的3.8%。
(见表1-1)环渤海城市群的空间地域范围涉及两市一省,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唐山、保定、廊坊3个地级市,以及秦皇岛、张家口、承德、沧州等县级市。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职能分工及互补性研究郭倩倩【摘要】应用对应分析法,运用SPSS生成城市职能分工的点聚图,并得出反映城市间潜在职能互补性的统计量“总惯性”,对2005年和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内城市职能分工体系特征、格局及变化进行分析,并对区域内2005-2014年城市职能互补性及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10年间,长三角城市群内的信息服务、商贸、金融等高端服务业逐渐转变为专业化职能,并向区域内核心城市集中,与此同时,工业制造业也向苏锡常及宁波都市圈集聚,转变为都市圈专业化职能,区域内分工格局得到优化.长三角城市群总惯性的演变特征呈“波峰波谷”交替的模式,总体上显示区域内城市间潜在职能互补性不断提高,但相对来说城市间职能分工水平仍较低.【期刊名称】《科技与管理》【年(卷),期】2017(019)001【总页数】6页(P31-36)【关键词】长三角城市群;职能分工;互补性;对应分析【作者】郭倩倩【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商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6.3城市群是区域空间上具有网络性特征的发展实体,是开放性的复杂系统,其包含了一定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1]。
良好的区域分工是一个地区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2],城市群内部的合理分工能够使城市群整体产出效应大于各个城市之和,并且能够有效发挥集聚和专业化带来的效益,同时还可以避免城市蔓延等问题[3-5]。
城市群内部合理分工通常建立在职能的互补性基础之上,职能分工的互补性有利于形成地方化及专业化的集聚经济,凸显比较优势,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6]。
区域城市职能分工一直是区域经济及区域规划的研究热点,当前国内学者对城市群范围内的城市职能分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职能分类方面[7-10],对城市群内城市职能体系及互补性的整体测度研究相对较少,其中李佳洺等[11]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3大都市圈核心城市的职能分工体系特征、格局以及职能互补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京津冀潜在的职能互补性在3大都市圈中是最高的,但是由于产业梯度过大、区域协调机制不够完善等原因,互补性优势并未得到很好的发挥。
中国三大城市群发展比较由于我国东部沿海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生产发达以及科技水平相对较高,逐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经济总量最大,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区,而且是我国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最能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大经济区,犹如三个动力强大的引擎,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正发挥着引领全国发展的作用。
一、三大城市群发展现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都市圈是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和江苏的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等16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
目前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城镇分布密度极高的地区,在10万平方公里内有大中小城市54个,建制镇1000多个,且城市等级序列十分完善,呈宝塔型特征。
2005年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生产总值达到33963亿元;实现贸易总额5024亿美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263亿美元,占全国的41.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72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607元,比全国高出48.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109元,是全国的2.2倍。
珠三角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江门、中山、东莞等城市。
珠三角城市群毗邻国际大都市香港,改革开放以来接受了香港的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投入,不仅促进了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促进了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地域结构的重大变化。
目前,珠江三角洲已初步形成一个以广州为枢纽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交通运输及通信网络,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并正在兴建广珠铁路、广州地铁及轻轨网络、岭澳核电站等一大批重要基础项目,初步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和生活圈。
珠三角城市群形成了三大具有特色的产业带。
一是珠江三角洲东岸的东莞、深圳、惠州以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的“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走廊,”这里也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信制造业基地;二是珠江三角洲西岸的珠海、中山、顺德、江门的以家庭耐用与非耐用消费品、五金制品为主的产业带;三是珠江三角洲中部的广州、佛山、肇庆是传统的电气机械、钢铁、纺织、建材产业带。
(发展战略)我国三大均市圈的发展及功能定位分析我国三大均市圈的发展及功能定位分析壹、从战略视角深刻审视我国区域经济协作趋势由长江三角洲均市圈、珠江三角洲均市圈、京津唐均市圈的发展所引发的我国区域经济协作正于实践和理论俩个层面同时展开,且且呈不断深化之势。
我国目前对区域经济协作的理论研究方面,比较侧重于不同区域经济之间的比较。
当然,这壹方法比单个城市之间的比较显得有深度和厚度,可是这种比较仅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是有缺陷的。
缺陷于于缺乏战略的高度,更没有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出发和谋划。
我国的区域经济协作如果脱离了经济全球化和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大背景,其意义是要大打折扣的,且且对区域经济协作的推进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于区域经济协作过程中,如果缺乏清晰目标的引领,我国刚刚起步的区域经济协作将从壹开始就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不但区域之间、而且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也进行相互抑制性的竞争,且且乐此不疲。
其根本原因于于忽视区域经济协作是服务于经济全球化中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而不是仅仅服务于区域经济,更不是服务于区域中的某壹城市。
那么,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我国区域经济协作如何推进?以什么目标来引领?壹个越来越清晰的迹象为,于经济全球化势头日益增强的环境下,于不断加大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我国将改变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的分散化发展倾向,于有效的市场基础上对地区经济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走集聚化、规模化、综合性的发展道路,且加快营造若干具强劲竞争力的区域性经济高地,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我国区域经济协作的发展具有若干层次性要求。
第壹层次为区域内的合作。
以目前发展比较成熟和先进的城市和地区为核心,于我国搭建若干经济社会文化综合发展的区域性高地,使其不但具有拉动国内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而且应能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断对外拓展,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
第二层次为区域间的协作。
以若干区域性均市圈为节点,建设和形成功能互补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
城镇化建设中的城市功能定位与分工研究--以湖北省荆门市为例何玉芹【摘要】在城镇化建设中,城市职能决定了打造什么样的城市空间,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建设什么样的城市。
在城市群主导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释放经济活力的时代,只有准确定位城市职能,才能宏观把握荆门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荆门必须适当拔高定位,在外部形成标签化、形象化的城市职能,而在内部又适当调整,形成差异化、完善化的城市职能。
为此,荆门必须努力形成富有特色的产业分工,全力构建层次分明的体系结构,大力建设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致力打造发达一体的交通网络。
【期刊名称】《荆楚学刊》【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5页(P60-63,68)【关键词】城市功能;外部职能;内部职能【作者】何玉芹【作者单位】中共荆门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湖北荆门 44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1.1所谓城市功能(又称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所承担的任务和发挥的作用,又分为对外功能和对内功能。
所谓对外功能,是指城市对城市以外的区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城市最有特点的功能,是城市的标签,它反映城市在区域中的分工[1]。
对内功能的内涵较广,国外一般把人们在城市中进行的各种生产、服务活动(包括第一产业)均纳入城市职能的范畴,它通常是指城市现状的功能,可以根据预期的外部功能来做相应的调整[2]。
城市功能取决于城市自身发展基础、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比如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城市空间布局怎样,本区域有什么资源可用,交通条件如何,周围同类城市采取了什么发展战略,得到了国家哪些政策支持,与周围同类城市相比本区域综合竞争力怎样等等。
在城镇化建设中,城市功能决定了打造什么样的城市空间,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建设什么样的城市。
只有形成职能完善、分工合理的城市功能,才能使每个城市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时,在方便生活、服务生产、传承文化中高效地发挥作用;也才能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四城并举作为一个整体时,让不同规模的城市主体在资源配置、产业分工、文化传播等方面形成具有互补功能和良好协调机制的城市共同体。
中国三大城市群全面对比,北上广深谁是最佳群主CFIC导读:01科技创新北京、深圳悄悄盖过上海从卫星灯光图和跨城出行轨迹图中,可以明显地展现出三大城市群在城市发展方面的不同。
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明显,各大城市已连成一体;反观京津冀城市群发展集中于北京、天津,其他城市散点式分布周边,城市发展明显失衡。
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推进科技创新,成为首要目标。
三大城市群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需要在科技创新领域持续突破。
但目前为止,粤港澳城市群中,深圳凭借对科创产业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可以说深圳已经处于全国科创领域的龙头地位。
反观长三角城市群,上海从2014年就提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但成果寥寥。
而合肥依托4座国家实验室、2座国家级实验室、6个大科学装置、7大中心与平台、3所双一流大学和学科,以及在量子通信、超导技术、雷达、智能语音、核聚变等方面的创新成果,获得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殊荣,在长三角城市群的科技创新领域风头隐隐盖过了上海。
而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为主,依托国家资源在科技创新领域,在科技创新领域不亚于深圳。
市场化程度低成为制约北京科技创新发展的最大问题。
02优势与不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同质化竞争矛盾突显长三角城市群,属于中国规模最大,经济总量最大、一体化程度较高的顶级城市群。
26个城市之间发展相对平衡,上海以超过3万亿GDP位居全国第一的同时,也有4个城市超过1万亿,7个城市超过5000亿。
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将继续围绕上海为核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持续深入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但对照国外知名顶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仍存在不少问题。
1、城市功能分工仍不明确。
目前长三角范围内不少城市呈现出“大、全、散”的基本特征,产业同构的现象依然存在。
2、网络化的交通格局尚未形成。
3、距离区域统一大市场还有差距。
在现行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制度下,区域共荣与地方利益矛盾时有发生,各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带有一定的行政区利益特征,仍无法摆脱同质化竞争的模式。
(发展战略)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及功能定位分析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及功能定位分析壹、从战略视角深刻审视我国区域经济协作趋势由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京津唐都市圈的发展所引发的我国区域经济协作正在实践和理论俩个层面同时展开,且且呈不断深化之势。
我国目前对区域经济协作的理论研究方面,比较侧重于不同区域经济之间的比较。
当然,这壹方法比单个城市之间的比较显得有深度和厚度,可是这种比较仅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是有缺陷的。
缺陷在于缺乏战略的高度,更没有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出发和谋划。
我国的区域经济协作如果脱离了经济全球化和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大背景,其意义是要大打折扣的,且且对区域经济协作的推进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区域经济协作过程中,如果缺乏清晰目标的引领,我国刚刚起步的区域经济协作将从壹开始就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不但区域之间、而且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也进行相互抑制性的竞争,且且乐此不疲。
其根本原因在于忽视区域经济协作是服务于经济全球化中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而不是仅仅服务于区域经济,更不是服务于区域中的某壹城市。
那么,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我国区域经济协作如何推进?以什么目标来引领?壹个越来越清晰的迹象为,在经济全球化势头日益增强的环境下,在不断加大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我国将改变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的分散化发展倾向,在有效的市场基础上对地区经济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走集聚化、规模化、综合性的发展道路,且加快营造若干具强劲竞争力的区域性经济高地,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我国区域经济协作的发展具有若干层次性要求。
第壹层次为区域内的合作。
以目前发展比较成熟和先进的城市和地区为核心,在我国搭建若干经济社会文化综合发展的区域性高地,使其不但具有拉动国内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而且应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断对外拓展,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
第二层次为区域间的协作。
以若干区域性都市圈为节点,建设和形成功能互补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
现代营销上旬刊XDYX 一、城市群及三大城市群的界定(一)城市群的概念美籍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最先在20世纪50年代明确提出城市群的概念,他认为,城市群是在一定地区内集中分布的由多个城市聚集而成的多层次、多核心的大型城市集团,是城市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
城市群一般拥有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相邻的城镇与核心城市有着紧密的社会和经济联系,且呈圈层式分布。
它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点,也是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战略高地。
(二)我国三大城市群的区域界定目前,我国规模较大、发展较成熟的主要有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三大城市群。
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在内的11个地级市以及河南省的安阳;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苏省的9市、浙江省的8市、安徽省的8市在内的26个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在内的9市,外加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二、三大城市群的特征(一)资源特征1.京津冀城市群。
京津冀城市群总面积21.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4%。
总人口数量1.2亿人(2021年底),占全国总人口的8.1%,人口密度537人/平方公里。
在资源方面,北京市对河北地区的依赖非常明显。
河北省蕴藏丰富的铁矿、铝土矿等矿产和一定量的油气资源,长期以来是京津两市矿产、水、电和农产品等资源的供应地,而以北京和天津为枢纽的交通系统也覆盖了河北省大部分区域,对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反哺作用。
2.长三角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总面积21.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2%。
总人口数量1.7亿人(2021年底),占全国人口的11.7%,人口密度788人/平方公里,是我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长三角地区土地肥沃,河湖众多,水资源充沛,有大量的非金属矿产和一定数量的金属矿产,但其能源资源短缺,所需要的原油、天然气、煤炭,几乎全部依赖省外输送和进口。
长三角拥有长江流域广大的经济腹地,可以通过海陆交通与东北、东南及华北交流,能够有效地集聚资源和资金并向外扩散。
主题3 大都市的对外辐射——以上海为例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上海是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对外联系紧密的现代化大都市。
截至2021年1月,上海以拥有6913家咖啡馆居全球城市首位,咖啡馆已成为人们休闲、会友和商务交流的重要场所。
其中,某品牌连锁咖啡馆以839家独占鳌头,且多分布在商业繁华地段、高级写字楼和高级住宅区附近。
2020年3月,该品牌母公司宣布在昆山市建设包括咖啡烘焙和智能化仓储物流在内的咖啡创新产业园,计划于2022年落成。
下图示意该品牌连锁咖啡馆在上海的分布及昆山市的位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近年来,该品牌咖啡馆目标消费群体迅速增加,主要原因为()A.国际人口迁移B.地域文化变迁C.区域产业升级D.生育政策变化2.关于该品牌母公司选择在昆山建设咖啡创新产业园,体现了()A.昆山市咖啡烘焙技术高于上海B.昆山市咖啡市场潜力高于上海C.上海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功能D.上海交通拥挤不利于物流仓储受上海大都市辐射的影响,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一核五圈四带”的区域空间组织。
一核指上海,五圈指南京都市圈等五大都市圈,四带指沿海、沿江等四个发展带。
下图示意长三角城市群。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上海对长三角不同城市的辐射强度不同。
辐射强度苏州比常州大主要是由于苏州()A.交通更加便利B.距离上海市更近C.城市等级更高D.信息网络更发达4.上海市对外辐射可以()A.促进五大都市圈产业趋同B.解决南京市产业过度集聚问题C.解决上海市环境污染问题D.促进上海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构建上海大都市圈,2022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编制并印发了《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这是沪、苏、浙三地深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全国首个跨区域、协商性的国土空间规划,规划范围包括上海、无锡、常州、苏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舟山在内的“1+8”市城行政区域,如图为上海大都市圈功能体系规划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三大城市圈由于我国国土面积极大,地形分布不均匀,平原面积较少,导致我国人口分布的不均匀。
自古以来,由于政治、历史和地形的原因,天然形成了一些大城市,城市间又逐渐形成了一些城市群,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人口的聚集也会促进城市的基础建设,人口聚居区也是文化的中心,我国人民也有往大城市跑的习惯。
换句话说,这些都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均衡发展第一个城市,来满足全国人口的生活发展需要。
又由于工业化发展需要大规模,城市化以形成规模,跨越式建设和发展才是我国的根本出路。
结合传统和现实,我国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圈。
2.长三角城市圈长江三角洲的城市体系已比较完备,也是我国区域发展最为均衡的地区,已形成了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县城、县属镇和乡级镇组成的七级城镇体系,城镇等级齐全,类型多样,各类城市的数量也呈现出"宝塔型"的特点。
这样一种城市体系结构,有利于控制核心城市人口的盲目膨胀,实现各级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发挥城市带的整体优势,是比较合理的。
但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解决的重点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对策思路有以下几条:第一,加强上海作为区域核心城市的综合功能,特别是要着力培育作为区域以及更大范围内要素配置中心的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
第二,增强区域内次中心城市南京、杭州的经济实力,提升其在各自范围内的集聚、辐射能力,确定城市功能特色,促进城市功能的互相衔接。
第三,理顺城市关系在整个区域范围内,推进分层次的人口和经济要素的集中,逐步理顺地级市、县级市的关系,并解决小城镇过于分散的问题,使城市体系空间布局合理化。
(1)城乡一体化对长三角城市圈的促进城乡一体化以现代化交通体系为依托,建设一体化城市体系,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建设。
长江三角洲地区跨区域交通体系建设,一是要围绕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主要是建设主枢纽港(大小洋山港),建设集疏运系统,促进形成各港口的合理分工;二是要与城市体系的完善紧密结合,基本目标是使三角洲地区任何两个地级城市之间的行车时间都能控制在4 个小时以下,其中上海到各个地级城市在3 个小时以下。
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发展与合作——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文磊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北京100871摘要:评述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北京和天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京津的产业结构和发展阶段。
在滨海新区崛起的背景和环渤海经济圈战略的指导下,提出京津两市的合作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建设意见。
关键词:城市群,产业分工,合作发展Abstract: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re the core city Beijing and tianjin 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he function,analysi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rise of binhai new area and the bohai economic rim,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trategy,and puts forward the city of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of the two basic ideas and opinions construction.Keywords:urban agglomeration,industrial division,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引言城市群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它的出现和发展有利于解决行政区划分割造成的区域经济联系松散、产业分工不合理,、生态环境治理缺乏整体性等问题。
以大都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已经成为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并开始主导国家经济乃至全球经济。
城市群与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策略及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城市群与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策略,强调了生态空间保护、绿色发展与低碳转型以及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的重要性。
通过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启示,探讨了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划目标与实施策略。
文章还分析了当前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文章强调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优化空间布局与资源配置、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以及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等未来发展趋势。
这些策略和建议对于推动城市群与都市圈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第一章引言 (1)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二、研究目的和方法 (1)三、论文结构概述 (2)第二章城市群与都市圈概述 (3)一、城市群与都市圈定义及特点 (3)二、国内外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现状 (4)三、城市群与都市圈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5)第三章国土空间规划策略 (5)一、国土空间规划原则与目标 (5)二、城市群国土空间规划策略 (6)三、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策略 (7)第四章区域协调发展影响分析 (8)一、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 (8)二、推动人口合理分布和城市化进程 (9)三、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可持续性 (10)第五章案例分析与实践探索 (10)一、国内外典型案例介绍及启示 (10)二、本地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规划实践 (11)三、面临的挑战和解决对策 (12)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13)一、研究结论总结 (13)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建议 (14)第一章引言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全球化和工业化的双重推动下,城市化进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
这一过程中,城市群和都市圈以其独特的聚集效应和辐射能力,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引领城市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它不仅涉及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更关系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中国城市群核心城市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特征申玉铭1,柳坤1,邱灵2(1.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100048;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38)摘要:服务业正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保持适度增速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强劲动力,城市群核心城市则是中国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本文采用区位熵、对外服务流模型、熵值法,对2003年和2012年中国20个城市群32个核心城市的服务业专业化程度、外向服务功能、综合发展水平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核心城市服务业地域分工明显,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较高;核心城市服务业对外服务功能与城市规模等级具有显著相关性,多数属于生产性服务功能主导型,少数属于生活性服务功能主导型以及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功能并重型;核心城市服务业内部行业外向功能的空间集中性差异较大,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中性普遍高于生活性服务业;核心城市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显著,与城市群的功能定位较为一致。
关键词:服务业;外向功能;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核心城市;城市群1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普遍采取效率优先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以提升国家参与全球化的整体竞争能力,城市群成为非均衡发展、实现效率优先的主要空间载体(樊杰,2014)。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以城市群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发展服务业与推进城镇化相结合、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从工业经济加速向服务经济转型,2011年服务业就业比重首次超过农业,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首次超过工业;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首次超过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
因此,服务业正在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保持适度增速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强劲动力,城市群核心城市则是中国服务业大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对城市群服务业空间结构(李学鑫等,2006;宋吉涛等,2009;李佳洺等,2010;张旺等,2012)及其功能分工(齐讴歌等,2014;邱灵等,2014;汪阳红,2014)的研究发现,城市群不同城市以及服务业不同行业的空间集聚水平差异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