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源与环境概论

资源与环境概论

资源与环境概论
资源与环境概论

第一章环境与生态系统

第一节 环境

一、环境的定义

二、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第二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包括人类)与其周围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动态体系。

1、生态系统的组成

a.无机物

b.有机化合物

c.气候因素

d.生产者

e.消费者

f.分解者

2、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物组分: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

非生物组分:a.无机物b.有机化合物c.气候因素

3、生态系统的类型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

1、能量流动见P14图1-4

2、物质循环

3、信息传递 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c.营养信息d.行为信息

四、生态系统及其破坏

生态平衡定义:

1、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

(1)结构上的标志一级结构缺损和二级结构变化。

(2)功能上的标志能量流动受阻和物质循环中断。

生态系统失衡的表现

(1)土壤退化

(2)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3)森林锐减

(4)草场严重退化

(5)大气环境污染

(6)水体环境破坏

中国生态环境

1、国内各生态环境分区特点

2、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特点

第一节人口的增长过程

一、世界人口的发展

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 2.农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3.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4.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二、中国人口的发展

1.中国人口增长概况 (1)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2)当代中国人口发展

2.中国人口发展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压力

一、人口与土地资源以及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1.中国土地资源状况中国土地资源的严峻态势

二、人口与水资源 1.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2.水资源压力

三、矿产资源状况

四、生物资源状况

我国森林资源现状、特点及其人口压力

森林资源现状森林资源特点

(3)森林资源破坏对环境的影响我国森林资源破坏的原因

2.我国物种资源状况和环境压力

)物种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原因

第三节中国能源与环境

一、中国能源结构的特点

二、能源与环境问题

1.城市大气污染

2.矿物燃料的燃烧,增加了大气中CO2的积累,产生温室效应

3.酸雨固体废弃物

第四节城市化、工业化与环境变化

一、工业化与污染

1.乡镇工业带来的环境问题 2.乡镇工业对农村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城市化与环境变迁

1.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3.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

4.城市化过程中还造成噪声、电磁波

的污染

第五节环境资源的保护问题

一、生物资源的保护二、矿产资源的保护

第三章物理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噪声污染

一、噪声定义

二、噪声的声学特性

1.描述声波的物理量

a.频率、波长和声速

b.声能量、声功率、声强

c.声压

d.声强级和声压级

2.声音的叠加

L P=10 lg(10LP1/10+10LP2/10)

3.声音的频率和噪声的频谱

三、噪声的评价

1、人耳的声学特性和响度级

2、噪声评价量

(1)A声级 (2)连续等效A声级 (3)统计声级

3、噪声对人的影响

四、噪声标准

噪声治理的主要方法

噪声源→噪声传播途径→受声者

1.噪声源主要类型

(1)按噪声的功能分类

(2)按噪声的发声机理分类

噪声治理的主要方法

吸声、隔声和消声

第二节电磁污染

1、电磁污染定义

二、电磁污染的分类

1. 自然界的电磁污染源

2.人为的电磁污染源

三、电磁污染的评价工频电磁场射频电磁场

四、电磁污染的危害 1.对仪器设备的干扰影响 2.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五、电磁污染的防护

1. 电磁污染的传递途径

2. 电磁屏蔽装置或措施 a.屏蔽罩 b.屏蔽室 c.屏蔽衣

第三节光污染

光污染的定义

1、光污染的分类

1.白亮污染

2.人工白昼

3.彩光污染

二、光污染的危害及防治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光污染的其他不利影响

a.城市光污染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b.光污染对动物的影响

3.光污染的防治

第四节热污染

热污染的定义

一、热污染的形成

人类活动主要从3个方面影响自然环境,从而引起热污染:

1.改变了大气的组成,从而改变了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透过率

2.改变了地表状态与反射率,从而改变了地表和大气间的热交换过程

3.直接向环境放热、向大气放热

热污染的危害

1.大范围的干旱

2.全球变暖

3.热污染对水体产生不利影响

4.热污染全面降低了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

三、热污染的控制和预防

1、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搞好城市绿化是控制热污染的有效手段。

2、减少使用以煤为主的矿物燃料,大力开发利用天然气和沼气资源,在城市实行集中供热和连片供热。

3、为控制水体热污染,可采用冷却池或冷却塔,使水中废热逸散后循环使用。

第五节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的定义

放射性污染的定义

放射性污染的危害和影响

1.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居室内的放射性污染

3.5.2放射性污染的防治措施

1. 放射性废水的处理

2. 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处置

第四章生物污染与防治

4.1微生物污染

一、微生物定义

二、微生物污染定义

三、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1、病原微生物定义

2、水体中的微生物污染

四、微生物代谢产物与环境污染

1、微生物代谢产物

(1)硫化氢(2)酸性矿水(3)硝酸和亚硝酸2、微生物毒素

(1)霉菌毒素

(2)细菌毒素

(3)放线菌毒素

(4)藻类毒素

4.2生物入侵污染

生物入侵定义

4.3造成生物污染的原因

1、人为引种

2、偶然传入

3、生态平衡失调

4、气候变化

5、生物技术

4.4生物污染的影响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

4.5不可预测的生物污染

什么样的生物会成为成功的侵入者?

侵入者会在什么时候侵入?

侵入的范围如何?

4.6生物污染的全球化及控制对策

1、加强动植物检疫

2、尊重自然规律

3、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4、促进生物技术健康发展

第五章化学污染与防治

5.1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定义

5.1.1大气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

总悬浮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液体或固体微粒的总称)

氮氧化物(主要是NO和NO2)

3、硫氧化物(主要是SO2和SO3)

一氧化碳

5、可吸入性颗粒物(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

6、光化学氧化剂(有O3、H2O2和过氧乙酰硝酸酯等)

其它污染物(二恶英、氟里昂、二甲苯、铅和汞等)

大气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

它们最主要的来源是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和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5.1.2大气污染的危害

对人体的危害(可导致呼吸、心血管、神经等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对动植物的影响(发生中毒或死亡)

对材料的损害(腐蚀金属、侵蚀建筑材料、使有色金属退色,损坏艺术品等)4、对大气的影响(改变大气的正常性质和气候类型)

5.1.3全球大气环境问题

严重的大气污染(沙尘暴、泥雨,酸雾,光化学烟雾)

2、酸雨

3、臭氧层空洞

4、温室效应

5.1.4大气污染的防治对策

控制大气污染源

2、防止或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治理排放的主要污染物

4、污染的法制管理

5.2 水体污染

一、两个重要定义

1、水体污染的定义

2、水体污染的自净作用

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二、水体污染物的来源

1、自然过程

2、人类生产过程

3、人类生活过程

三、水体污染的危害

1、危害人体健康

2、影响工农业生产

四、水体污染的防治

1、水体污染的预防措施

(1)恢复城市的水生生态系统

(2)减少和延缓径流

(3)教育公众

(4)就地处理

(5)源控制和废物减量

(6)国家建立防治规划和制度

2、水体污染的防治办法

a、物理法

b、化学法

c、生物法

d、生态恢复技术

5.3 土壤污染

一、几个重要定义

1、土壤污染定义

2、土壤自净作用

3、土壤环境背景值

4、土壤环境容量

二、土壤污染的类型

1、水质污染型

2、大气污染型

3 固体废物污染型 4、农业污染型 5、综合污染型

三、土壤污染的危害

(1)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2)对人类和动物的影响致病、加速物种灭绝

四、土壤污染的修复技术

1、物理改良措施

2、生物改良措施

3、化学改良措施

5.4 环境公害及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一、环境公害的发展史

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

三、近几年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第六章环境规划、管理与环境法

6.1 环境管理

6.1.1 环境管理概念

1.狭义:环境管理主要是指控制污染行为的各种措施。

2.广义:

环境管理分类

A.从环境管理的范围来划分

(1)资源环境管理(2)区域环境管理 (3)部门环境管理

B.从环境管理的性质来划分

(1)环境计划管理 (2)环境质量管理 (3)环境技术管理

6.1.2 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

1. 行政手段

2. 法律手段

3. 经济手段

4. 技术手段

5. 宣传教育手段

6.1.3 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

1.宏观指导

2.统筹规划

3.组织协调

4.监督检查

5.提供服务

6.1.4中国的环境管理

1.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

环境保护的“三十二字”方针( P146)

“三同步、三统一”的方针

2.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

3.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

a.预防为主

b.谁污染谁治理

c.强化环境管理

4.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三同时”制度

3、排污收费制度

4、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6、排污许可证制度

7、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8、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5.跨世纪的环境保护目标和主要措施

6.2 环境规划

6.2.1 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

一、环境规划的含义

二、环境规划的原则

1.以生态理论和经济规律为依据,正确处理开发建设活动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为指导的原则。

3.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原则。

4.环境目标的可行性原则。

5.综合分析、整体优化的原则

6.2.2 环境规划的类型

1.生态规划

2.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3.自然保护规划

6.2.3 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及其编制程序

1. 编制环境规划的工作计划

2. 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

3. 环境预测分析

4. 确定环境规划目标

5. 进行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

6. 环境规划方案的申报与审批

7. 环境规划方案的实施

6.2.4 环境规划的作用

1、环境规划是实施环境保护战略的重要手段

2、环境规划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3、环境规划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基本依据

4、环境规划是改善环境质量、防止生态破坏的重要措施

6.3 环境保护法

环境保护法体系

环境保护法

6.3.1我国环境保护法体系的基本内容

组成:由宪法、环保法专门性法律、规范和加入的国际条约等组成

6.3.2我国环境保护法体系的基本内容

1.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范。 2.环境保护基本法律规范。

3.专门性环境保护法律规范。 4.环境标准。

5.其他法律部门中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 6.我国加入的环境保护国际条约。

6.3.3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规定的基本制度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三同时”制度。

3.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4.排污收费制度。

5.限期治理制度。

6.现场检查制度。

7.污染事故报告制度。 8.淘汰制度。

9.行政代执行制度、重点污染物排放量的核定制度、危险废物许可证管理制度等。

6.4 国际环境公约

一些当前公众关注的、重要的国际环境公约以及我国履行这些公约的基本情况

6.4.1 气候变化

6.4.2 臭氧层保护

6.4.3 生物多样性保护

6.4.4 危险废物的控制

6.4.5 海洋环境保护

第7章可持续发展战略

7.1 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含义

二、定义分类

1、从自然属性方面定义

2、从社会属性方面定义

3、从经济属性方面定义

4、从科技属性方面定义

5、从伦理方面定义。

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突出强调发展的主题。

2、坚持公平性原则。

3、体现持续性原则。

4、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5、强调环境与发展的整体性。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将环境保护纳入综合决策,转变传统的增长模式。

2、变革社会观念,发展适度消费的新大众消费模式。

3、开发同环境友善的技术,实现清洁生产,发展同自然相容的产业体系。

4、发展和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政策。

5、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文明。

五、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必然选择

2、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7.2 绿色技术和清洁生产

一、绿色技术

1、绿色技术含义

2、绿色经济含义

3、绿色技术特点

二、清洁生产

1、清洁生产概念

2、清洁生产的评价方法 a、技术评价 b、经济评价c、环境评价

3、实施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

1.资源的综合利用

2.改革工艺和设备

3.组织厂内的物料循环

4.加强管理

5.改革产品体系

6.必要的末端处理

7.组织区域内的清洁生产

4、实施清洁生产的步骤:

1.筹划与组织

2.预评估

3.评估

4.备选方案的产生和筛选

5.可行性分析

6.方案实施

7.持续清洁生产

5、产品生态设计

7.3 环境保护产业

一、环境保护产业概念

狭义的概念广义的概念

二、环境保护产业意义

第8章环境伦理

8.1 环境伦理观

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分析

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变化

三、环境伦理(人对自然的伦理)

环境伦理学的代表性观点

生命中心主义

地球整体主义

代际均等的环境伦理观

8.2 环境伦理学的主要内容

一、尊重与善待自然

二、关心个人并关心人类

三、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

8.3环境伦理与人类行为方式

1、环境保护政策中的环境伦理:

2、企业行为中的环境伦理

视生态系统为有效率的经济系统而加以尊重

谨慎对待罕见和脆弱的环境

尊重生命

尊重物种

尊重自然

爱地球如爱己

3、个人行为中的环境伦理

4、环境伦理观对发展观的影响

(完整版)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资料(完整版)

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 目录: 1、生态系统 2、最适温度 3、生物资源 4、水体自净 5、全球变暖 6、积温(活动和有效) 7、光合作用 8、光照强度 9、日较差10、气候生产力11、土壤环境容量 12、光能利用率 13、自然资源 14、农业自然资源(分类和特点)15、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 16、农业投入产出 17、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8、人类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 19、水资源 20、水循环21、三基点温度 22、生长期 23、种植业 24、森林资源 25、我国资源的总体特征 26、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27、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山西气候资源特点)28、生物资源的基本特性 29、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30、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31、农业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32、农业环境 33、水循环中的大小循环 34、最高温度 35、无霜冻期和无霜期 36、我国草地资源利用情况37、我国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其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包括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2、最适温度: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 3、生物资源: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它生物组成部分。 4、水体自净: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以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的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逐步恢复原有水质的过程。 5、全球变暖: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6、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生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7、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8、光照强度:指光照的强弱,以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来量度。简称照度,单位勒克斯。 9、日较差:一日内,气温、气压、湿度等气候要素观测记录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10、气候生产力:以气候条件来计算的农业生产潜力,指在土壤管理、农业技术等都处在最优状态,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等气候资源,某一作物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农产品的最大能力。 11、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或负荷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的起始值和最大负荷值之间的差值。 12、光能利用率:在植物生长期内,单位土地面积上光合产物贮存的能量与其冠层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比值。

环境保护概论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环境保护概论是为高等工科院校开设的全校公共基础课。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要保护人类的环境,首先要认识环境,了解环境是如何被污染的,生态是如何被破坏的。因此,加强环境教育、学习环境法规,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本课程正是以此为目的,对非环境专业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二、课程教学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评估环境质量和在本专业范围内处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并结合目前我国环境现状及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对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环境现状、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人类活动影响下主要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土壤等方面)的污染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行了较系统阐述。 主要内容可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第二:人类活动引起的各环境要素的污染过程、危害及污染控制原理和方法; 第三:全球环境问题。 课程的重点在第二、第三层面,即各环境要素(包括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过程、危害及污染控制原理和方法,以及全球环境问题。难点为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的控制原理和方法。因为这一部分涉及到环境专业学科基础课的相关内容,对于非环境专业学生来讲具有较大的难度。 四、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 第一章绪论 解释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介绍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环境要素、环境质量等概念,了解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1.1前言[2] 1.2环境及其组成[1]

《环境保护概论(林肇信)》总结复习

环境保护概论 第一章绪论 环境问题的定义: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统一,人类改造环境,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但要真正实现这种易傲杰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在通晓环境变化过程的基础上,预测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掌握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 要以环境制约生产,运用规律改造环境;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有计划地安排社会生产力,使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协调起来;要提高人类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使千百万人协调动作,为实现这种调节进行系统的自觉的努力 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可持续发展 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内涵:第一,强调公平性原则,包括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以及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第二,强调持续性原则,其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第三,强调共同性原则,即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实现这一目标,也必须是全球人民的共同行动。 应具备的特征: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提倡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3、可持续发展应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第五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排入大气、水、土壤中,并引起环境污染或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的及其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性污染物2生活性污染物3放射性污染物 污染物的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三类: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及生物性因素。 环境污染的特征: 1、影响范围大 2、作用时间长 3、污染情况复杂(因为环境污染具有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 4、污染治理难 第六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大气污染的涵义: 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转换和人类所从事总类繁多的生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出各种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环境容量)时,大气质量发生变化,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健康、精神状态、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遭到恶劣影响和破坏,此类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及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环境保护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B)

期末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25分,每题5分,共10题,任选5题回答,多做不得分) ?二、填空题(30分,共30空,每空1.5分) ?三、简答题(32分,每题8分,共8题,任选4题回答,多做不得分) ?四、论述题(13分) 《环境保护概论》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25分,每题5分,任选5题回答,多做不得分) 1、环境容量:一定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称为环境容量,即一定环境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2、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描述。 3、二次污染物:从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4、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系的一种平衡状态。也就是说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期地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 5、生物放大作用:在同一条食物链上,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大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 6、超城市化: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盲目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超城市化”。 7、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8、33211工程:重点治理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污染、两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控制区)的大气污染、着力强化一市(北京)、一海(渤海)的环境保护工程。 9、面源污染:指以面积形式分布和排放污染物造成污染的发生源。 10、水体自净作用:各类天然水体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排入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自然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 11、光污染:光污染泛指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正常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带来不利影响,损害人们观察物体的能力,引起人体不舒适感和损害人体健康的各种光。从波长10nm-1mm 的光辐射,即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在不同的条件下都可能成为光污染源。 12、水体污染: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13、城市热岛效应:由于人的活动和工业生产,使得城市温度比周围郊区温度高的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14、排污交易:指环境管理部门制定总排污量上限,按照此上限发放排污许可证,排污许

824资源与环境概论大纲资源与环境

824《资源与环境概论》大纲 一、资源与环境 1.资源、环境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2.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 3.资源科学与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方法与发展趋势 二、生物资源与生态系统 1.物种多样性与生物资源利用 2.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资源特性 3.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与保护 三、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 1.土壤、土地、土地资源的概念 2.土地资源的分布与特征 3.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及其变化 4.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与问题 5.土地评价、规划与管理 6.土地退化的的概念、主要类型与产生的原因 7.耕地质量的保持与恢复 四、水资源与水环境 1.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水量平衡原理 2.水资源的概念、分布、特征、利用中的问题、监测与评价 3.水体、水环境、水的生态服务、水生态服务的功能退化 4.水环境中物质的来源与去向

5.水体污染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五、气候资源与气象灾害 1.气候、气候资源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农业气候资源的特点、度量、类型、分布特点 3.农业气候资源评价、区划与气候障碍因素及利用 4.农业自然灾害类型、监测、预报与减灾对策 六、矿产资源与矿区生态恢复 1.矿产资源的概念、分类、基本特点、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能源资源的概念、分类、、开发利用问题及其对环境的影响3.矿区环境治理原则、矿区生态恢复的理论和方法、我国矿区生态恢复模式 七、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污染控制 1.农业、农业资源、农业环境、农业生态环境 2.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特点 3.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的干扰 4.种植业体系的非点源污染与控制(化肥、农药、塑料制品、温室气体) 5.养殖业体系的环境污染与控制 6.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 7.生物质的能源利用 八、大气环境与全球变化

2010研究生复试试题-农业资源与环境概论

《农业资源与环境概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40分) 1农业资源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资利用的各种资源。分类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通常农业资源主要指农业自然资源。即农用的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 6 资源科学: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化、数量、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和开发、利用、保育及其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发展关系的科学。 2农业环境指影响农业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农业用地、用水、大气、生物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中国法定环境范畴。 7 农业环境学:研究人类活动对农业环境质量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规律及其保护和改善的科学 3 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实际和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它生物组成部分。 8 土壤环境容量一般讲土壤所允许承纳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称为土壤环境容量 4 生物富集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9 农业环境保护法:指调整人们在保护、管理和改善农业环境、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以及防治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5 水体富营养化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和半封闭性水体中接纳过多的氮磷等营养元素。水体初级 生产力提高,某些特征性藻类(蓝藻、绿藻)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的过程。 10 农业环境监测:是运用物理、化学、生物手段获取农业(牧、渔)环境质量信息,并据此提出防治污染、保护农业环境对策的过程。

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完整版

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完 整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 目录: 1、生态系统 2、最适温度 3、生物资源 4、水体自净 5、全球变暖 6、积温(活动和有效) 7、光合作用 8、光照强度 9、日较差10、气候生产力11、土壤环境容量12、光能利用率13、自然资源14、农业自然资源(分类和特点)15、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16、农业投入产出17、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8、人类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19、水资源20、水循环21、三基点温 度22、生长期23、种植业24、森林资源25、我国资源的总体特征26、我国水资源的特点27、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山西气候资源特点)28、生物资源的基本特性29、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30、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31、农业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32、农业环境33、水循环中的大小循环34、最高温度35、无霜冻期和无霜期36、我国草地资源利用情况37、我国水资 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其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包括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2、最适温度: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 3、生物资源: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它生物组成部分。 4、水体自净: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以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的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逐步恢复原有水质的过程。 5、全球变暖: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6、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生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7、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和某些,在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利用,将和转化为,并释放出的生化过程。 8、光照强度:指光照的强弱,以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来量度。简称照度,单位勒克斯。 9、日较差:一日内,气温、气压、湿度等气候要素观测记录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10、气候生产力:以气候条件来计算的农业生产潜力,指在土壤管理、农业技术等都处在最优 状态,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等气候资源,某一作物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农产品的最大能力。 11、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或负荷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的起始值和最大负荷值之间的差值。 12、光能利用率:在植物生长期内,单位土地面积上光合产物贮存的能量与其冠层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比值。 13、自然资源:自然界存在的有用自然物。人类可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气候、生物、水、土地和矿产等5大资源。 14、农业自然资源:指自然界可被利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分类:A、气候资源:即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等气候因子的数量及其特定组合。 B、水资源:即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较低可溶性盐类而不含有毒物质的水分来源。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大纲2020

《环境保护概论》 教学大纲

(78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环境保护概论》是精细化工专业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开设的专业拓展性课程。课程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环境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拓宽知识面与提高素质相结合、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将其溶入到今后的工作生活当中,为适应我国各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本要求,使我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熟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了解环境保护的思想、理念、趋势、措施和方法,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观。 (一)知识教学目标 了解环境、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了解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了解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了解环境污染类型与防治;了解农业、城市、工业、旅游、经济与社会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可持续发展途径;重点理解并适当掌握化工行业,特别是精细化工领域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趋势、理念、措施和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了解环境一般性法律法规,能针对精细化工行业的工艺特点给出适当的环境治理建议,并能实际解决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2、具有与时俱进的正确心态。 3、树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齐达标的理念。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基础模块 一)绪论 明确环境的概念、类型和特性;了解环境问题及环境科学的概念、内容;掌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1)环境 (1)环境的概念 (2)环境的类型 (3)环境的特性 2)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及类型 (2)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发展 (3)环境问题的实质 3)环境科学

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

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

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 目录: 1、生态系统 2、最适温度 3、生物资源 4、水体自净 5、全球变暖 6、积温(活动和有效) 7、光合作用 8、光照强度 9、日较差 10、气候生产力 11、土壤环境容量 12、光能利用率 13、自然资源 14、农业自然资源(分类和特点)15、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 16、农业投入产出 17、人类目前面临的 主要环境问题 18、人类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 19、水资源 20、水循环 21、三基点温度 22、生长期 23、种植业 24、森林资源 25、我国资源的总体特征 26、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27、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山西气候资源特点) 28、生物资源的基本特性 29、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30、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31、农业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32、农业环境 33、水循环中的大小循环 34、最高温度 35、无霜冻期和无霜期 36、我国草地资源利用情况 37、我国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其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包括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2、最适温度: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 3、生物资源: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它生物组成部分。 4、水体自净: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以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的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逐步恢复原有水质的过程。 5、全球变暖: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6、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生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7、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8、光照强度:指光照的强弱,以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来量度。简称照度,单位勒克斯。 9、日较差:一日内,气温、气压、湿度等气候要素观测记录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10、气候生产力:以气候条件来计算的农业生产潜力,指在土壤管理、农业技术等都处在最优状态,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等气候资源,某一作物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农产品的最大能力。 11、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或负荷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的起始值和最大负荷值之间的差值。 12、光能利用率:在植物生长期内,单位土地面积上光合产物贮存的能量与其冠层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比值。 13、自然资源:自然界存在的有用自然物。人类可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气候、生物、水、土地和矿产等5大资源。 14、农业自然资源:指自然界可被利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分类:A、气候资源:即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等气候因子的数量及其特定组合。 B、水资源:即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较低可溶性盐类而不含有毒物质的水分来源。 C、土地资源:一般指能供养生物的陆地表层,包括内陆水域,但不包括海域。 D、生物资源:即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对象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及群落类型。

资源与环境概论_习题集(含答案)

《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习题集 一、简答题 1.简述农地保护的内容和措施。 2.解决农业用水危机的主要途径有那些? 3.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主要有那些? 4.化肥污染的控制方法有那些? 5.阐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6.简述全球性土地资源退化问题? 7.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是什么? 8.简述植物养分资源综合管理问题。 9.水体污染对作物的危害有哪些? 10.防治乡镇企业污染的对策是什么? 11.土地管理与保护的任务有哪些? 12.阐述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3.农药污染的控制方法有哪些? 14.酸雨的综合防治对策是什么? 15.大田作物的减灾对策有哪些? 16.如何加强农业水资源管理? 17.简述湿地的概念、类型、动植物及其保护。 18.防治乡镇企业污染的重要性是什么? 19.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的基本对策是什么? 20.生态农业的主要优点有哪些? 21.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和技术是什么? 22.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3.简述化肥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24.牧区畜牧业自然灾害的减灾对策是什么? 2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作是什么? 二、填空题 26.我国资源总体特征是() 27.土地的功能有() 28.影响水资源丰缺的主要因素是() 29.我国六大种植作物是() 30.我国肥料养分资源的特点是()

31.食物链的四种类型是() 32.对土壤环境质量影响的农业措施有() 33.按防治对象将农药分为七类是() 34.目前公认的全球三大环境问题是() 35.农业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 36.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主要问题是() 37.土地的自然与经济特性是() 38.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是() 39.资源动物主要类型有() 40.土壤养分资源的特征是() 41.水体人为污染源的类型有() 42.农业环境管理手段有() 43.农业生物灾害的特点是() 44.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有() 45.温室气体的主要种类有() 46.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是() 47.土地的经济用途类别有() 48.节水灌溉的主要形式有() 49.农业气候资源的特点是() 50.资源植物主要类型有() 51.沙漠化土地的改良措施是() 52.化肥中主要有害物质是() 53.“三同时”制度指() 54.森林火灾扑救原则是() 55.生态农业的技术措施有() 56.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是() 57.土地的分类有() 58.我国水资源21世纪面临的问题是() 59.按生态类型生物资源可分为() 60.植物所需七种微量元素是() 61.污染土壤的改良措施有() 62.水质的六个主要指标是() 63.我国生产使用氮肥的主要种类有() 64.农业环境监测的原则是() 65.自然灾害系统通常包括() 66.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 67.我国土地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是() 68.影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障碍因素是() 69.生态系统的四部分组成是()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参考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参考 一、名词解释 环境 :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 环境容量 :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质量 :一般是指一定范围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适宜程度。生物放大作用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 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 并通过食物链向下传递,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随生物的营养级的升高而升高,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放大作用,又叫生物富集作用,也叫生物浓缩。 超城市化 :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盲目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 超城市化” 。 水体自净作用 :在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降低,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光污染 :人类活动造成的过量光辐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形成不良影响的现象称为光污染。 排污交易 :它指在特定区域内,根据该区域环境质量的要求,确定一定时期内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在此基础上,通过颁发许可证的方式分配排污指标,并允许指标在市场上交易。 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是指超权主义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完整版)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题

2、最适温度: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 5、全球变暖: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6、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生育时期内有 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7、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 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8、光照强度:指光照的强弱,以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来量度。简称照度,单位勒克斯。 9、日较差:一日内,气温、气压、湿度等气候要素观测记录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10、气候生产力:以气候条件来计算的农业生产潜力,指在土壤管理、农业技 术等都处在最优状态,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等气候资源,某一作物将太阳 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农产品的最大能力。 11、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或负荷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的起始值和最大负荷值之间的差值。 12、光能利用率:在植物生长期内,单位土地面积上光合产物贮存的能量与其冠层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比值。 14、农业自然资源:指自然界可被利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分类:A、气候资源:即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等气候因子的数量及其特定组合。 B、水资源:即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较低可溶性盐类而不含有毒物质的水分来源。

C、土地资源:一般指能供养生物的陆地表层,包括内陆水域,但不包括海域。 D、生物资源:即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对象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类 及群落类型。 特点:①整体性:它们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的整体。如在一 定的水、热条件下,形成一定的土壤和植被,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动物和微生物 群落。 ②地域性:由于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及其运动特点,以及由于地球表面海陆 分布的状况和地质地貌变化,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水、热条件各不相同。如在水 田和旱地、平地和坡地、阳坡和阴坡,以及不同的海拔高度之间,也都有不同的资源 生态特点。 ③可更新性:与矿产资源随开发利用而趋减少的情况不同,农业自然资源是可 更新和可循环的。主要表现在土壤肥力的周期性恢复,生物体的不断死亡与繁衍,水分的循环补给,气候条件的季节性变化等。 ④可培育性:人类虽不能创造自然资源,但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 改变它的形态和性质。如通过改土培肥、改善水利、培育优良的生物品种等, 进一步发挥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 ⑤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地球上土地的面积、水的数量、到达地面的 太阳辐射量等,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都有一定的量的限制。 15、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 ①光、热条件优越,但干湿状况的地区差异大。②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按人 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③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④生物种属繁多,群落类型丰富多样。 16、农业投入产出:动植物(或者是植物种子)以及热量、光照、水、地形、土壤等 自然条件成为农业必要的投入。在这些投入的基础上,经过劳动者的劳动(即 投入劳动力),农业就可获得产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中,生产资料的投入比重逐渐增加。农业机械替代手工农具,解放了 劳动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化肥、农药等的投入,可促进农业的产出。在现代农业中,加大科技投入(如培育良种,改进灌溉技术,改良工作方式等),成为提高农 业产出的重要手段。 18、人类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

824环境保护概论考试大纲

824环境保护概论考试大纲 I.考察目标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环境保护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理论及实际问题。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与考查范围 1.生态学基础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类型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平衡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可持续发展战略 基本概念 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中国21世纪议程 3.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 基本概念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4.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基本概念 大气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 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 大气污染的防治 5.水污染及其防治

水质、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 水体污染与自净 水污染防治 6.土壤环境污染防治与土壤生态保护基本概念 土壤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土壤生态保护与土壤退化的防治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规划与管理 7.声学环境保护 基本概念 环境噪声评价 噪声污染控制技术 8.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基本概念 主要工矿业固体废物的利用和处理、处置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城镇垃圾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9.其他物理性污染及防治 放射性污染与防治 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治 10.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的意义及类型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11.环境管理 基本概念 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和内容 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和管理制度 中国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 12.环境经济 基本概念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特点 环境保护经济效益 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

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题_

2、最适温度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 5、全球变暖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6、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生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7、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8、光照强度指光照的强弱,以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来量度。简称照度,单位勒克斯。 9、日较差一日内,气温、气压、湿度等气候要素观测记录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10、气候生产力以气候条件来计算的农业生产潜力,指在土壤管理、农业技术等都处在最优状态,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等气候资源,某一作物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农产品的最大能力。 11、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或负荷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的起始值和最大负荷值之间的差值。 12、光能利用率在植物生长期内,单位土地面积上光合产物贮存的能量与其冠层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比值。 14、农业自然资源指自然界可被利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分类 A、气候资源即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等气候因子的数量及其特定组合。 B、水资源即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较低可溶性盐类而不含有毒物质的水分来源。 C、土地资源一般指能供养生物的陆地表层,包括内陆水域,但不包括海域。 D、生物资源即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对象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及群落类型。

东北农业大学803资源与环境概论2020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东北农业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03 科目名称:资源与环境概论 一、考试要求 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能够以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资源系统和环境系统中的物质与能量循环为重点,将资源科学与环境科学的各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系统地学习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掌握自然环境的现状、发生与发展规律,资源利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二、考试内容 1. 概述:地球五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系统;资源的概念、分类、属性;环境的概念、分类、特性;资源与环境概念的异同;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农业环境学;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与利用现状;资源科学与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方法。 2. 生物资源与生态系统:生物资源的概念、分类、特征;生态系统的概念、功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景观、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微生物、环境微生物学;微生物的资源价值;微生物资源的利用;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种植业生态系统的特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3. 水资源与水环境:水资源的概念、属性、类型;我国水资源特点;我国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水体、水环境、水体污染、水资源监测、水资源评价、水资源承载力、生物化学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总需氧量;水的生态服务功能;水生态服务功能退化表现;水体污染对农业环境的影响;主要水质指标。 4. 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土壤、土壤肥力、土壤生态系统、土壤资源、自然土壤、农业土壤、土壤有机质、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或碱化、土壤贫瘠化、土壤环境容量;土壤(土地)的养育功能;土壤质量及评价指标;进入土壤的污染物主要来源;耕地质量的保持与恢复措施。 5. 气候资源与气象灾害:天气、气候、三基点温度、积温、干旱、洪涝、霜冻;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农业气候资源的特点;大田作物的减灾对策。 6. 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污染控制:农业、农业资源、农业环境、农业生态系统、环境污染生物修复、环境污染微生物修复、生物质、生物炭;化肥中的有害物质;化学肥料污染环境的原因;微生物修复有机污染物的机理;微生物去除无机污染物的作用机理;生物质能的利用方式。 7. 大气环境与全球变化:大气、温室效应、臭氧层;人类活动产生大气污染的类型;造成大气污染的农业生产活动;全球变化及其包含的内容;全球气候变化的特征;未来气候变化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酸雨的危害;有关全球变化的国际公约。 三、考试形式 1.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 2. 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满分150分。 四、试卷结构 1. 概念题(共计20分、5道题,每题4分) 2. 简答题(共计80分、10道题,每题8分) 3. 论述题(共计50分、5道题,每题10分) 五、参考书目 《资源与环境概论》,王敬国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2版,2015年6月第3次印刷。 - 40 -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_各章重点

第一章 1.环境经济学:这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本质上讲,它是一门经济学的分支。 2.库式曲线: 3.环境经济学是基于资源的稀缺性而建立的。 4.环境的四种功能分别是,自然资源的提供者、废弃物的接受者、舒适的提供者、生命支持系统。 5.画图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损害之间有哪三种关系,并说明每种关系的含义。 ACDEF: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适用于 发达国家、实行先污染后治理。 ACG:不可持续发展曲线。经济发展—环境 恶化;退化超过阈值时,仍不采取保 护措施,导致环境急剧恶化,同时经 济发展也恢复到零点。 ABEF:在经济发展初期,人们就采取预防性措施保护环境,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良好状态,真正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对环境库式曲线的评价。 ①客观上鼓励先污染,后治理,代价惨重。 ②许多国家要达到$1200-2000这一水平所用时间太长。 ③发展过程中有些环境代价可以避免。 ④有些环境破坏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⑤国内环境可能改善,但问题也许转嫁到了国外。 7.为什么说环境经济学本质是经济学? ①所有损害环境的行为都有经济上的驱动力,不消除这种驱动力,环境保护将不可能是有效的。 ②一切较为普遍的,或长期存在的环境损害通常都有经济制度上的原因,这是有关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 ③与环保有关的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投入产出分析等,是环境保护的技术和工程不可或缺的。 第二章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2.帕累托最优: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臵,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差的情况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则称此时的资源配臵已处于帕累托最优。 3.帕累托改进:对于一种既定的资源配臵进行改变,改变的结果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而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差。这种重新配臵就是帕累托改进。意味着社会福利的增加。

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完整版

精心整理 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 目录: 1、生态系统 2、最适温度 3、生物资源 4、水体自净 5、全球变暖 6、积温(活动和有效) 7、光合作用 8、光照强度 9、日较差10、气候生产力11、土壤环境容量12、光能利用率13、自然资源14、农业自然资源(分类和特点)15、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16、农业投入产出17、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8、人类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19、水资源20、水循环21、三基点温度22、生长期23、种植业24、森林资源25、我国资源的总体特征26、我国水资源的特点27、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山西气候资源特点)28、生物资源的基本特性29、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30、 1 2 3 4 5 上升。 6 温。 7 8 9 10 最大能力。 11、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或负荷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的起始值和最大负荷值之间的差值。 12、光能利用率:在植物生长期内,单位土地面积上光合产物贮存的能量与其冠层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比值。 13、自然资源:自然界存在的有用自然物。人类可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气候、生物、水、土地和矿产等5大资源。 14、农业自然资源:指自然界可被利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分类:A、气候资源:即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等气候因子的数量及其特定组合。 B、水资源:即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较低可溶性盐类而不含有毒物质的水分来源。 C、土地资源:一般指能供养生物的陆地表层,包括内陆水域,但不包括海域。

D、生物资源:即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对象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及群落类型。特点:①整体性:它们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的整体。如在一定的水、热条件下,形成一定的土壤和植被,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动物和微生物群落。 ②地域性:由于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及其运动特点,以及由于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状况和地质地貌变化,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水、热条件各不相同。如在水田和旱地、平地和坡地、阳坡和阴坡,以及不同的海拔高度之间,也都有不同的资源生态特点。 ③可更新性:与矿产资源随开发利用而趋减少的情况不同,农业自然资源是可更新和可循环的。主要表现在土壤肥力的周期性恢复,生物体的不断死亡与繁衍,水分的循环补给,气候条件的季节性变化等。 ④可培育性:人类虽不能创造自然资源,但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它的形态和性质。如通过改土培肥、改善水利、培育优良的生物品种等,进一步发挥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 15 16 出。 17 18 (1 (2 (3 (4 (5 (6 19 江河湖泊中的淡水、土壤和浅层地下水等。 20、水循环:地球上的水从地表蒸发,凝结成云,降水到径流,积累到土中或水域,再次蒸发,进行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21、三基点温度:作物生命活动过程的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总称。 22、生长期:作物可能生长的时期或作物从播种到成熟的时期,前者称气候生长期,后者称作物生长期。 23、种植业:即植物栽培业。在中国通常指粮、棉、油、糖、麻、丝、烟、茶、果、药、杂等作物的生产。 24、森林资源: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以乔木为主体的生态系统的总称。 25、我国资源的总体特征 (1)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 (2)人均资源量低,生存空间狭小;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The bas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课程编号: 总学时数:16学时 学分:1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教材:《环境学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王岩,陈宜主编)。 参考书目: 《课程内容简介》: 《环境科学概论》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环境学概论》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 1.课堂教学 要求讲授具有严密的系统性,条理性,应紧密结合现实内容。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给予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 2.自学安排 要求参阅与环境有关的国内外论文杂志及报刊,及时了解世界环境问题新动态,应注意与本专业的环境问题有关的文章并作笔记。 3.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 计划参观淄博市污水处理公司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或参加环保公益活动。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表1 《环境科学概论》授课课时分配表 课程内容课内学时课程内容课内学时 1.绪论 2 8.全球环境问题 2 2.大气环境8 9.人口与环境 2 3.水体环境8 10.能源与环境 2 4.土壤环境 6 11.资源与环境 2 5.固体废物与环境 2 12.持续发展与环境 2 6.环境质量评价 4 7.环境规划 4 合计4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