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与环境概论共45页
- 格式:ppt
- 大小:4.72 MB
- 文档页数:45
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保护摘要:资源和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
中国农业与农村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农业自然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是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
本文通过农业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农业生产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等问题的阐述,论述了合理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发展生态农业。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我国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农业资源生态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正文:农业是对自然资源、环境的影响和依赖最大的经济部门,《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领域和根本保障。
”1 农业资源的分类农业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的总称。
1.1农业自然资源农业自然资源指自然界可被利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含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的自然环境要素,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不包括用以制造农业生产工具或用作动力能源的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和风力、水力等资源。
查明不同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的状况、特点和开发潜力,加以合理利用,不但对发展农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且有利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和发展国民经济。
1.1.1气候资源气候资源包括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等气候因子的数量及其特定组合。
气候资源是地球上生命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太阳辐射是农业自然再生产的能源,植物体的干物质有90~95%系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
农业气候资源通常是采用具有一定农业意义的气象(气候)要素值来表示。
气候资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农业生产的布局、结构以及产量的高低和品质的优劣。
1.1.2水资源即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较低可溶性盐类而不含有毒物质的水分来源。
通常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
这是一种动态资源,包括地浅层地下水、地表水和土壤水,而以大气降水为基本补给来源。
地表水指河川、湖泊、塘库、沟渠中积聚或流动的水;土壤水指耕层土壤土粒的吸湿水和土壤毛管水;地下水指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地壳岩石或土壤空隙(孔隙、裂隙、溶洞)中可供开发利用的水。
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概述:农业资源是指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种自然和人造资源,包括土地、水、气候、生物、劳动力等。
农业环境是指农业生产和农业活动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密切关联,相互影响,正确认识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环境,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资源的类型与特点农业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水资源、气候、生物资源和劳动力等。
其中,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气候对农作物生长和发育有重要影响,生物资源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对象,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动力。
农业资源具有可再生性和非可再生性的特点:土地和水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气候和生物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
因此,在利用农业资源时,应采取措施实现可持续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破坏,以保证农业持续发展。
二、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农业资源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对农业生产起着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
农业资源的利用水平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土地的规模化利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的气候调控、生物资源的多样化利用和劳动力的科学组织,都是农业生产取得高产、高效的重要保障。
因此,农业资源必须得到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三、农业环境的形成与演变农业环境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的一种特定的农业生态环境。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农业环境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农业生产中,由于技术水平较低,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污染和水资源的浪费。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农业化肥、农药和养殖废水等对农业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凸显,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改善农业环境质量。
四、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的矛盾与冲突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冲突。
一方面,农业生产对土地、水资源等农业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容易导致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造成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
另一方面,农业活动所产生的农药、化肥和养殖废水等排放物污染了土壤、水源和大气环境,导致农业环境质量下降。
农业资源与环境论文资源与环境概论论文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摘要:根据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具有很强的交叉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并结合我校多年实践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分层次、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农业资源与环境;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将原土壤与植物营养(部分)、农业环境保护(部分)、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部分)以及农业气象(部分)合并为农业资源与环境,隶属于环境生态类。
这次专业目录调整对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三个面向”,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各高校学科门类、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和所处环境等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不可能完全按照一个模式开办该专业,各高校应在教育部颁布的基本框架下,结合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适应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要求,从有利于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两方面着手构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结合西部特点和四川农业大学多年的实践讨论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按照教育部专业规范要求,结合我校地处资源比较丰富,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且我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由土壤与植物营养和农业环境保护专业合并而成的现状,确定了我校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土地、环保、农资等部门或单位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微生物及其应用等领域进行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应用研究型人才。
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实行了将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并举,以大众教育为主体,对优质生源进行精英人才培养,使学生能够找到适应于自身的培养渠道,以充分发挥学生个性。
第四章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保护一、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资源:参与物质生产过程的物质要素,分为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资源两大类,自然资源一般更受重视。
1、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区域,是由地貌、土壤和植被等多种因素构成的自然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基础。
按利用类型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宜垦荒地、宜林荒地、沼泽地、工矿交通城镇用地、沙漠石山地、永久积雪冰川等。
我国耕地面积很少,必须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的现象。
气候资源:包括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空气及其运动要素。
一、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1、自然资源 水资源:地球上的水主要包括海洋水、河川水、湖泊水、沼泽水、地下水、冰川、永久积雪、土壤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其中,除生物水外,浅层地下水、湖泊淡水、土壤水、大气水和河川水的淡水量通称水资源。
海水淡化后也可成为淡水资源。
生物资源:地球是一个由人类、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生命世界。
其中,除人类外,目前可以被人类利用的或确知有潜在利用价值的部分,统称为生物资源。
包括陆地生物资源(野生动植物、驯化动物、栽培植物、微生物)和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动植物、海洋养殖物、海洋微生物等)。
一、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1、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中富集起来,达到工业利用的要求,称之为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一般是不可再生的,且其数量有限,所以既要珍惜现有资源,又要不断扩大更多的有用矿物和寻找新的替代品。
能源资源: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转换运动过程均可称之为能源。
人类利用的能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太阳的辐射能,二是来自地球本身的能量,如热能和原子能,三是来自地球与其他天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能量,如潮汐能等。
一、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1、自然资源 海洋资源:是指来源、形成和存在方式都直接与海水有关的物质或能量。
可分为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水中所含有的大量的化学物质和和淡水)和海洋动力资源(海流、潮汐、温度差、压力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