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85.73 KB
- 文档页数:2
关于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与财政税收探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事业单位作为公共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绩效审计成为了财政管理的热点问题之一。
财政税收作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也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就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以及财政税收进行探究与分析。
一、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审计1.1 基本概念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是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面审计的一种审计形式,旨在评估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效益和经济合理性。
绩效审计注重对事业单位的目标达成情况、资源利用效率和财务管理状况等进行审计,旨在推动事业单位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1.2 绩效审计的重要性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是财政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绩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绩效审计,可以全面了解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情况,及时发现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绩效审计的目标是评估事业单位的绩效目标是否实现,资源利用是否合理,管理水平是否达到要求,为事业单位提供改进的建议和措施。
通过绩效审计,可以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决策支持,促进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
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审计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和程序,确保审计的客观、公正和全面。
需要充分发挥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的作用,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监督和指导,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财政税收的探究2.1 财政税收的作用财政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公共事业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税收征收,国家可以筹集财政资金,用于国家的基本建设和公共服务。
税收也可以通过调节经济运行,促进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2.2 税收制度的优化当前我国税收制度主要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两种形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税收制度也需要不断优化和改革。
论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作者:姚志兰来源:《商情》2008年第06期[摘要] 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是我国审计制度融入世界审计主流的重要条件,也是促使我国走向审计现代化的重要一步。
其目的就是要对政府财政支出的资金节约度进行监督,通过绩效审计揭露问题、促进管理、推动改革、规范秩序、提高效益。
本文就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健词] 审计绩效审计审计项目审计标准一、绩效审计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绩效审计首见于美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提出的“经营审计”概念。
各国对于绩效审计名称不尽相同,但实质一样。
如英国、加拿大为“现金价值审计或价值为本审计”,澳大利亚为“效率审计”,瑞典为“效果审计”,也有“全面审计”、“综合审计”,香港为“衡工量值审计”,大陆在《审计法》中称为“效益审计”,而实践中称为“绩效审计”。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1986年第12届国际会议上,建议以“绩效审计”(Performance Auditing)统一名称,并提出绩效审计即“3E”审计,对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评价的审计。
绩效审计对于“3E”的重视充分体现了未来的审计是以传统的财务审计为基础,对资源耗用的经济效率进行评价,从而更全面、更有效地满足各方审计委托人多层次的需要。
目前,各国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比重也不一样,经济越发达,绩效审计呈现出的比重越高,如美国财务审计仅占审计总数的一成多,而绩效审计超过85%;英国、加拿大的绩效审计占40%左右,并且它们和西欧一些国家审计机关还实施绩效审计机构、资金、计划单列。
进入21世纪这种发展趋势越来越显著。
因此,绩效审计是财务审计的深化和发展,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时间不长。
2002年,深圳市审计局率先对12家市属医院的医疗设备采购、大型医疗设备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了绩效审计。
我国审计监督制度的不足与优化策略我国审计监督制度的不足与优化策略一、我国审计监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当今中国, 经济社会问题愈发呈现交叉性、整合性及动态性特征, 现行《审计法》已难以应对新问题及新趋向, 其固有困境使审计监督制度的发展潜力及功能扩大化得不到真正发挥, 导致运行中的价值混乱。
综而言之, 其主要之固有困境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 审计监督制度对审计监督权之设定存在理论认知偏差现行《审计法》在审计权力来源上存在理论认知偏差、过于粗放的问题, 导致审计独立性缺失。
虚置宪法委托的立法不作为和突破法律保留而致使法律专属权损害都导致审计独立性缺失。
其一,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 具有宏观性、抽象性等特点, 其所规定的调整事项属于国家最根本的治理内容。
《宪法》规定的公权力运行机制需要通过委托的方式将相关事项交给立法机关进行细化规定。
就《宪法》第91条规定而言, 该条文在技术上体现出委托立法之内涵, 然而现行《审计法》总则部分并未明确审计机关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内容、形式及程度等。
其二, 审计署的诸多职权由《审计法实施条例》规定, 实质上突破了法律保留原则, 形成了由国务院规定最高审计机关职责的事实, 这造成突破《宪法》规定的质疑, 无疑不利于审计署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存在审计监督权履行程度受国务院影响的弊害。
实践层面看, 尽管最高审计机关审计署的独立性能够得到足够保证, 但《审计法》之规定使审计机关作为行政机关内设机构的固有弊病在审计独立性和审计全覆盖背景下变得更加不合时宜, 有与《宪法》规定相左之嫌, 在当前制度设计的理论逻辑中无法获得合法性证成。
(二) 审计监督制度的双重领导体制难以保障审计独立性基于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 双重领导体制有利于加强业务指导和政府工作部署, 并在规范政府权力、实现反腐倡廉、促进良政善治等方面具备独特理论话语。
随着制度定位、价值和范式转变, 独立性缺失使其规制场域局限、发展空间受制等弊端愈发凸显。
浅析制约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因素及对策作者:徐静来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4年第9期徐静摘要:本文基于历史视角,比较、分析当前制约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同时为完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开展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政府绩效审计;影响因素;对策绩效审计不仅是当今世界审计界的主流,更是政府审计发展的方向。
开展绩效审计,不仅延伸了审计的范围,拓宽了审计领域,而且还进一步保证了审计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并通过立法修规建立健全有关审计制度,规范审计主体和审计客体的行为,从而实现绩效审计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提高我国审计理论研究的水平。
一、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相关理论(一)政府绩效审计的内涵《中华人民过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了政府审计的职责范围主要有两大类,即财政性资金(或称公共资金)支出和国有及国有资产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企业和金融机构。
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政府绩效审计实现了从产生、发展、改革,到现在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政府审计是否走向现代化、是否与时俱进、是否与世界各国政府审计接轨的标准之一,绩效审计的开展意义重大。
政府绩效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及其各隶属部门的经济活动的效益进行的审计。
该定义一改传统审计对经济性的评价,而是以审计的效果性为核心,从被审计单位管理活动的经济性、被审计单位相关资源的利用率及被审计单位的业绩效益等评价审计政府相关活动的最真实的结果。
绩效审计的目标:首先应当独立审查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开展情况;其次对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对象的不良行为产生的影响进行报告,并提供相关的评价意见。
最后应该综合评价审计对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判断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给出相关整改建议,改善政府绩效审计的实施机制。
(二)政府绩效审计的主体政府绩效审计中的审计主体就是对政府活动的绩效实施审计的一方,主要包括政府审计机关及其人员、部门和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和民间审计组织。
政府采购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近几年,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较为良好,在此背景下,政府采购的规模、金额以及数量都在逐渐地进行递增,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审计难度,使得政府采购审计逐渐呈现出一些问题。
为了可以有效解决政府采购审计当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政府采购审计效率和质量,本文针对政府采购审计的概念做出了分析,并且结合其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政府采购审计;问题;对策前言:现阶段,国内消费逐渐成为拉动内需的一股重要力量,甚至超过了投资以及出口,其中政府采购属于我国国民消费当中最为关键的组成内容,此项活动的开展有必要受到社会各界的监督。
而为了能够保证政府采购具备较为良好的公平性以及透明性,我国对其开展了审计工作。
但结合现状来看,政府采购审计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有必要对其做出分析和研究。
1.政府采购审计概念分析对于政府采购审计而言,其主要指的是审计机关切实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来对政府采购活动中的相应当事人以及采购全过程开展审计、监督、评价以及鉴证的一项活动[1]。
一般情况下,政府采购审计的对象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财政部门当中的一系列政府采购管理机构,例如:省市级财政部门当中的政府采购管理处(或者是管理科)等。
二是集中采购机构,通常情况下主要指的是各级政府采购中心。
三是采购单位,通常主要指各级国家机关以及实行财政预算管理的相应事业单位或者是社会团体等。
四是政府采购中介机构,主要指的是一些依法成立、具备一定招标能力以及法人资格,同时经过财务部门有效资格认定之后的一系列可以开展政府采购招标等各项中介业务的相应社会中介结构。
五是政府采购供应商,一般包括定点采购供应商以及协议供货方式的相应供应商等。
1.政府采购审计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一)覆盖面不全问题现阶段我国政府采购审计全覆盖仍然属于一项正在推进的政策,所以目前并没有完全实现对所有应审对象的覆盖。
这使得审计部门开展的政府采购审计工作往往只能停留在活动表面,未能扩大深度以及广度,所以比较容易忽略对政府采购实施全面审查[2]。
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瓶颈及对策作者:李梦芸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年第19期[摘要]政府绩效审计是一种可以直接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评价的审计方法,是促进政府规范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手段。
以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为主的绩效审计已经成为政府审计的重点发展方向,但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目前处于探索阶段,开展得比较晚,发展也相对缓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民主制度的推进,社会迫切要求加强政府绩效审计方面的建设。
[关键词]政府绩效审计;瓶颈性因素;解决对策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9. 016[中图分类号] F239.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9- 0024- 021政府绩效审计的涵义绩效审计的核心就是评价机构某项活动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
政府绩效审计也是如此,要清楚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现状,首先要弄清楚政府绩效审计的涵义,从而使政府绩效审计这一概念的外延更加清晰,并最终阐释它的现实意义。
本节先阐述绩效审计的涵义及政府绩效审计的运作方式,从而关注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过程。
1.1绩效审计的涵义关于绩效审计,目前国内外尚无公认的定义,学者们基于各自的学科视角对绩效审计予以不同的理解和界定。
本文赞同如下观点,即政府绩效审计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对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公共责任、政府公信力和公众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对其管理过程中投入与产出所反映的绩效进行评定和划分等级,以期提高政府行为绩效和增强控制的活动。
另外,绩效审计是指审计人员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客观地对政府、国家企事业单位的活动进行统计的一种方法,系统性地评价其活动的经济性与效用的过程,并针对评价的结果对于当前的工作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在我国,绩效审计又被称为经济效益审计、管理效益审计等,指对经济活动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审查、分析,对照一定标准评价经济效益的现状和潜力,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促进其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活动。
关于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几个问题 摘要:文中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我国现实国情的分析,指出了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结合我国实际,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涵义,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进行了探索,阐明了我国实施政府绩效审计必须解决的问题。关键词:绩效;政府绩效审计
文章编号:1003-6336(200001-0006-05 中图分类号:D630.1;F239.66 文献标识码:A 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第七届大会和第六届研讨会文件指出: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政府支出的迅速增加和多样化,导致了公共经济责任范围的扩大;随着对公共经济责任要求的提高,政府运作的节约、效率、效果如何,更为大众所关注,对政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环境中,各国国家审计机关应该大力加强效益审计的力度。绩效(效益审计作为政府审计的发展趋势,严肃而现实地摆在我国审计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的面前。本文试结合我国实际,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涵义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应该是指由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及其各隶属部门、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及资金使用效益进行的审计。
经济性审查指评价公共资源的占用和耗费是否节约和经济,考虑在哪些环节出现了浪费资源或不经济的现象。通常,要确定经营活动的经济性,就必须审查机构在制定工资标准和定员制度中所做的内部规定。检查范围包括:国家关于工资、人员配备等方面的规定,职业准则,“组织和方法”报告等。资源质量一经确定,审计人员就应验证是否以最低费用来取得这些资源。
效率性审查指对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审查,其审查内容主要是判明政府部门的经济活动是否经济有效,查明低效率的原因。最终要评价被审单位管理结构的合理性和管理职能发挥的有效性,寻求有利于提高效率的办法和措施,具体包括:管理效率、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三个方面。 效果性审查指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的审查,即审计产出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 果,是否获得了理想的效益,评价业务活动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是否符合预期要求,利用资源的具体方式和手段是否有效。审查时,主要从效果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进行。
关于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几个问题 摘 要:文中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我国现实国情的分析,
指出了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结合我国实际,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涵义,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进行了探索,阐明了我国实施政府绩效审计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绩效;政府绩效审计 文章编号:1003-6336(2000)01-0006-05 中图分类号:D630.1;F239.66 文献标识码 :A
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第七届大会和第六届研讨会文件指出: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政府支出的迅速增加和多样化,导致了公共经济责任范围的扩大;随着对公共经济责任要求的提高,政府运作的节约、效率、效果如何,更为大众所关注,对政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环境中,各国国家审计机关应该大力加强效益审计的力度。绩效(效益)审计作为政府审计的发展趋势,严肃而现实地摆在我国审计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的面前。本文试结合我国实际,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涵义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应该是指由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及其各隶属部门、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及资金使用效益进行的审计。 经济性审查指评价公共资源的占用和耗费是否节约和经济,考虑在哪些环节出现了浪费资源或不经济的现象。通常,要确定经营活动的经济性,就必须审查机构在制定工资标准和定员制度中所做的内部规定。检查范围包括:国家关于工资、人员配备等方面的规定,职业准则,“组织和方法”报告等。资源质量一经确定,审计人员就应验证是否以最低费用来取得这些资源。 效率性审查指对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审查,其审查内容主要是判明政府部门的经济活动是否经济有效,查明低效率的原因。最终要评价被审单位管理结构的合理性和管理职能发挥的有效性,寻求有利于提高效率的办法和措施,具体包括:管理效率、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三个方面。 效果性审查指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的审查,即审计产出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是否获得了理想的效益,评价业务活动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是否符合预期要求,利用资源的具体方式和手段是否有效。审查时,主要从效果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进行。 二、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我国自1983年建立社会主义审计制度以来,政府审计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合理性、打击贪污腐败、抑制奢侈浪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综合性的经济监督,我国的政府审计还有更为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较大空间。目前,我国的政府审计从总体上看仍处于传统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审计阶段。审计机关对非收益性支出即行政事业经费支出、公共工程支出、社会福利支出等为了满足政府行为和社会公共需要的资金的审计仍局限于合法性、真实性的审计,效益审计开展很少。对收益性支出如投入企业中的国有资金的审查则在进行财务收支审计的同时,适当开展 了经济效益审计。虽然近两年来,关于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时有文章,但是总的来看,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在理论上、实践上尚未受到重视,离真正意义上的政府绩效审计还相差很远。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应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 (一)开展的必要性 1.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审计制度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是社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 中占有一个特殊的地位——保证政治经济制度的正常运转,促进政治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很难设想如果没有审 计制度,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会达到现在这样完善的程度[1]。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对政府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切以人民名义取得的物质资财和人力资源的配置、消耗都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政府部门和机构工作效率 的高低、为人民服务责任履行的好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建立完善有效的政府绩效审计制度,有利于广大人民对公共收支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有效的监督,提高人民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完善和发展。 2.建立高效、精干、廉洁的政府机构的需要 目前,在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中,存在着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是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管理效率低下。经常是一个项目从立项到最终上马,需要经过层层审批,等到项目审批下来.却发现对项目进行投资已失去了意义。二是经费支出的控制弱化,浪费奢侈现象严重,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近几年来,行政管理费增长迅速,1991年的行政管理费为414.01 亿元,1995年为 996.54亿元[2],平均每年就要增加145.63亿元 。而经费支出的大幅度增加并没有带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