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全册精华知识点整理(2022新版)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二单元我们自己1.我们的身体一、判断题1.皮肤是我们身体的“保护膜”。
()2.指甲剪短后不可以再生长。
()3.我们的身体是上下对称。
()4.肺是我们的呼吸器官。
()5.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身体结构,我们人类也一样。
()二、选择题1.人体的外形左右是( )。
A.重合B.分开C.对称2.在“翻拍手”游戏中,我们用到了( )3.用手摸一摸胳膊、小腿等部位,我们会感觉皮肤下面有骨头、关节和( )。
A.肌肉B.血液C.空气4.手机用手指解锁的原理是( )A.每个人手上的温度不同B.每个人手上的指纹不同C.每个人手上的汗液成分不同5.我们身体的外部结构包括( )A.头、胸、腹B.头、颈、身体、上肢、下肢C.头、颈、躯干、四肢2.发现生长一、判断题1.每个人的生长速度都是均匀的。
( )2.男女生的生长情况没有多大差异,都是从10岁开始生长速度加快。
()3.头发剪短后可以再生长。
()4.我们出生后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学会走路和说话,并且在不断生长。
( )5.小时候的衣服和鞋袜现在穿不进去了,说明我们长大了。
()二、选择题1.下列工具中,( )是我们在测量身体时不会使用到的工具。
A.体重称B.剪刀C.软尺2.小明同学今年上二年级,身高是125cm,他六年级时的身高可能是( )A.120cmB.125cmC.155cm3.下列测量方式不正确的是( )。
A.测量身高时挺直后背B.背着书包测量体重C.测量身高时不能带帽子4.人的生长发育的最后阶段在( )A.幼儿期B.童年期C.青春期D.青年期5.以下不能证明我们的身体在生长的证据是( )A.从前的衣服穿不上了B.头发变长了C.会刷碗了3.游戏中的观察一、判断题1.在“抓尺子”游戏中,我们只用到了手。
()2.抓尺子游戏中,我们需要用眼睛看对面同学的手势,尺子的位置,大脑判断后,命令手去抓。
()3.抓尺子游戏中,我们的左右手的反应速度是一样的。
( )4.翻拍手的游戏玩一次就能判断一个人的反应速度。
4.气味告诉我们【教材简析】本课通过引导学生用闻气味的方法来观察物体,知道鼻子也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够帮助我们认识物体的特征。
本课的活动主要分为两个:1.闻一闻橘子皮、花椒、洋葱、大蒜的气味,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汇来描述气味特征(如刺鼻、清香等),了解不同的物品具有不同的气味。
2.将这些物体装入封口的布袋中,用闻的方法辨别物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发现仅靠鼻子这种感觉器官难以正确辨别物品,从而提出还需要用舌等感觉器官来帮忙。
研讨活动环节提出了“通过闻气味,我们都判断对了吗”“除了眼睛,如果还可以选择一种感觉器官帮忙,你会选择哪一种?为什么”两个问题,这些既是对两个探究活动的总结,也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单靠一种感觉器官,往往很难全面观察物体,只有更多的感官参与,才能更加全面观察物体的特征。
拓展部分其实是生活中的应用,把上课学到的观察方法去辨别生活中的水果等物品,激发学生课后继续探究的热情。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几课,尤其是《游戏中观察》一课的学习后,学生已经知道,生活中,我们需要借助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得信息,判断事物,同样也可以通过其他感官来判断事物。
在学习的方法迁移上,学生的学习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是借助感官描述事物的特征是学生的难点,尤其对于低段的孩子,一下子很难用具体的形容词进行描述。
根据调研,很多学生经常这样描述:“像橘子的味道”、“是苹果的气味”、“有点像香蕉的气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用丰富的语言、词汇来描述事物的特征。
所以,本课教学中,可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和词汇来描述气味特征。
【学习目标】1.通过闻物品气味的活动,知道不同的物品具有不同的气味。
2.通过装袋辨物的活动,发现依靠单一嗅觉也能帮助我们分辨物品。
3.记录并分析装袋辨物的观察结果,知道单一感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认识到多感官参与能更准确地获得信息。
4.通过运用味觉辨别水果的拓展活动,知道其他感官也可以辨别物品,激发继续探究的热情。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精华知识点整理(2022
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精华知识点整理(2022新版)
1. 科学知识的获取方式
- 观察法:观察现象、记录信息、描述特征
- 比较法:比较相同或不同的现象、物体或过程
- 实验法: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得出结论
2. 物体的性质
- 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材料等
- 物体的质量和重量
- 物体的硬度和韧性
- 物体的透明度和光泽度
- 物体的热传导性和电导性
3. 状态变化
- 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气态)
- 物质的状态变化(融化、凝固、汽化、凝华、升华)
- 物质的温度和热量
4. 食物营养
- 均衡膳食:五大类食物的比例(谷物、蔬菜、水果、乳制品、肉类)- 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
- 饮食习惯:少油少盐、不挑食、多喝水
5. 植物和动物的特征
- 植物的结构和功能(根、茎、叶、花、果实)
- 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 动物的结构和功能(头、身体、四肢、触角、鳞片等)
- 动物的生长和繁殖
6. 生态环境与保护
- 生态系统:生物圈、生态位、食物链、能量流
- 污染物: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污染等
- 环保行为:垃圾分类、节约用水、节约用电、植树造林等
以上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的精华知识点整理,希望对广大学生有所帮助。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总结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总结 1时间过的真快,转眼一学期的工作即将接近尾声,回顾一学期的工作,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为了在以后的工作中更上一个台阶,特总结、汇报工作如下:一、教师个人素质方面1.去别人的长处,去弥补自己的短处。
作为一名新老师,我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教学经验也不丰富,所以我要求自己去听老老师的课。
我觉得虽然科目不一样,但是课堂上各个科目的组织有共同之处。
从讲座中,我感受到了自己和其他老师的差距,也从他们身上收获了很多,感触很深。
2.多读专业书,及时给自己充电。
专业知识是一个人自身修养的重要体现,光听别人的课是学不到的。
一个人只有多读专业书,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尤其是理科老师。
理科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知识涵盖面很广,所以我经常利用周末去书店买理科教学方面的书来看。
3.参加活动,吸取精华。
小学的科学小制作和发明也很重要,我这学期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
二、课堂常规教学1、备好课。
做好上课前的充分准备。
我觉得作为老师,最基本的就是上好课,而上好课的基础就是备好课,我每个星期只需要备两堂课,所以每次我都会提前两个星期备好课,比如《种子发芽》这部分的内容,需要同学回家带东西的,就必须提前一周告诉学生带过来。
在备课的时候,我会充分的分析每课的重难点,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所以每次我都要自己备好课之后,再去看教参,备课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同时积极吸取别人的优秀经验等等。
2.好好上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课前充分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
上课认真听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
注重对学生的面对面辅导,出现问题时,不慌不忙,心平气和地解决。
3、课堂的管理方面记得以前我就想,如果学生能对我又爱又恨,我想这并不矛盾,而且应该是成功的表现,所以我也尽量的学习,在课堂上,纪律是课堂之本,我会严格要求学生,以幽默的形式加以引导,如,我看到有学生上课很久了,还没有拿出书来,其实我很生气,也觉得他很不尊敬我,但是我克制制了自己的“冲动”,我面带微笑的说,是不是今早上,学校早餐不行,所以一大早就把书吃了啊,那学生也知道我是笑里藏刀,乖乖的把书拿出来了,以后也都会做好课堂的准备。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通过感官来发现》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通过感官来发现》这篇课文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自己》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单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自我,探索人体的基本构造及其功能。
本篇课文特别关注于感官系统,即人类如何利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来感知外部环境。
课文首先介绍了五种感官的基本概念,随后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每种感官的功能。
例如,通过蒙眼触摸不同物品来感受触觉,通过品尝不同食物来体验味觉等。
通过《通过感官来发现》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到感官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而且能够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为今后的科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感官来发现》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1)我们的感官能帮助我们观察周围的世界,感官的观察可以让我们对事物有更多的了解。
(2)每个感官都有自己能做的事,也有不能做的事。
2.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综合运用感官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并能描述观察的结果。
(2)能够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征和变化。
3.科学态度目标(1)能如实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2)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同时人类的活动也会影响自然环境。
(2)意识到感官观察在认识世界中的重要性,要爱护自己的感官。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感官的作用,综合运用感官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
2.教学难点: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征和变化,描述观察的结果。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水果(苹果、香蕉等)、鲜花、不同材质的物品(如塑料、金属、木头等)、眼罩等。
2.学生准备:铅笔、橡皮等文具。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3分钟)(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和周围的世界打交道,那么我们是通过什么来认识这个世界的呢?(2)学生回答: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等。
最完整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精华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复资料整理1、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2、主要的观察方法:①看:颜色、形状、大小、是否透明、是否流动闻:气味手:摸一摸粗糙程度、掂一掂轻重②对比观察(两个物体进行比较和观察)3、比较物体轻重步骤:(1)先预测(2)掂一掂(用手掂量)(3)称一称(用简易天平称量)要求:(1)将所有物体两两组合(2)简易天平左端放称量的物体,右端放标准物(3)标准物可选用较小、较轻的回形针。
称量时,标准物要一个一个的放到天平里。
(4)实验结束后,数一数称量每个物体时所需要的回形针个数,然后根据回形针的数量就能比较出几个物体的轻重了。
4、比较物体轻重时,用称量的方法会更科学、更准确。
(材料不同)材料、形状都一样的橡皮,5、大小和形状都相同的两个碗,为什么轻重不一样?为什么轻重也不一样?(大小不同)6、物体的外形不同,它所占领的空间大小也会不同。
7、将下列物体分别平铺一层在盒子中,有哪些摆放的方法?哪种方法装的数量更多?每个面的外形都相同,所以它们在盒子中只有一种摆放方(1)小立方体和乒乓球式。
(2)螺母和橡皮每个面的形状不相同,所以它们在盒子中有多种摆放方式,并且螺母和橡皮立着放的数量会比横着放的数量更多。
根据物体不同的特征给物体分类,分类的结果会有所8、分类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不同。
9、根据不同的特征赐与下物体举行分类: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橡皮、文具盒、桌子、电视、空凋、黑板等等。
分类要求:(1)不遗漏(2)不重复(3)对于某项特征明显突出的物体,分类时绝不可以出错!(比如:按“软硬”分类时,玻璃珠、木块、塑料块、螺母等物体是比较明显“较硬”的物体,它们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大;泡沫块、塑料杯、纸片等是比较明显“较软”的物体,受个人因素影响也不大,所以这7个物体在分类时绝不能出错!而剩下的乒乓球、橡皮,由于个人感受差异较大,因此产生的结果会有所不同,所以这两种物体可以自由分类,不做强制要求。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观察与比较》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观察与比较》这篇课文是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自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自己身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比较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课文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观察自己:课文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身体,包括五官、四肢等,让学生了解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和基本功能。
通过观察,学生可以认识到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从而增强自我认识。
2. 比较与发现:在这一部分,课文鼓励学生与同伴进行比较,找出身体特征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了解人类的多样性,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 观察方法:课文介绍了基本的观察方法,如使用放大镜、观察记录等,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观察事物。
通过学习这些方法,学生可以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4. 实践活动:课文设计了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观察手的纹理、比较不同人的指纹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观察与比较的技巧,同时增强动手能力。
总体而言,《观察与比较》这篇课文通过观察和比较的方式,让学生认识自己身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比较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观察与比较》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观察与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2)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感官进行观察与比较,不同的感官观察到的信息不同。
2.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和比较事物的不同特征。
(2)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观察和比较的结果。
3. 科学态度目标(1)对观察和比较事物的特征表现出兴趣和好奇心。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观察和比较结果,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观察和比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我们身边的科学》的第一节《认识物体》和第二节《物体的分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体的分类方法。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的基本特征,学会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模型、图片等。
学具:学习卡片、画笔、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神秘的礼物盒,引导学生观察和猜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组内挑选一个物体进行观察,并记录下物体的特征。
4. 课堂讲解:讲解物体的分类方法,如按照形状、颜色、用途等进行分类。
5. 例题讲解:给出几个例子,让学生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并解释分类的依据。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分类方法,对学具卡片上的物体进行分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物体和物体的分类2. 板书内容:物体的基本特征:形状、颜色、大小等物体的分类方法:按照形状、颜色、用途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观察家里的物品,尝试用今天所学的分类方法对它们进行分类。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观察他们对物体特征和分类方法的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寻找更多物体进行观察和分类,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同时,引导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共同探索科学的奥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物体的分类方法。
2.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观察和记录物体特征。
3. 例题讲解:根据物体特征进行分类的讲解。
4. 作业设计:观察家庭物品并运用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一、教学难点解析:物体的分类方法1. 以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如文具、水果、衣物等,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一年级科学上册
精华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我们知道的植物》
1.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植物,比如(桂花树、狗尾草、青菜、萝卜)等。
2.塑料花(不是)植物。
第二课《观察一棵植物》
1.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2.观察植物时可以(用眼看、用手摸、用鼻闻)。
3.植物是(有生命的),我们要爱护植物。
第三课《观察叶》
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2.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3.银杏叶像一把(小扇子),械树叶像(手掌)。
第四课《这是谁的叶》
1.叶是多种多样的。
⒉.辨别植物的叶可以从(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观察,其中最主要是从(形状)进行辨别。
第五课《植物是“活”的吗》
1.植物生长需要(阳光和水分)。
2.植物是(有生命的),会长大。
第六课《校园里的植物》
1.在观察植物时,想要了解叶的气味可以用(鼻子)观察。
2.在校园里观察植物,可以带上(放大镜、记录夹、笔)等工具。
3.在校园里观察时,我们不拔起和不采摘植物,做到(不伤害)植物。
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
第一课《在观察中比较》
1.观察物体的相同处和不同点就是在进行(比较)。
2.我们从(长短、高矮、宽窄)等方面观察和比较物体。
3.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第二课《起点和终点》
1.青蛙跳远比赛,可以用(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来表示和比较。
2.两只小青蛙,谁离起点线(更远),就说明谁跳得更远。
3.(比较和测量)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方法。
第三课《用手来测量》
1.一扢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可以用来进行测量。
2.不同人一推的长度往往是(不同)的,同一个人挥的长度也会有(变化)。
3.用挥测量物体长度时,一推一拆要(相连)。
第四课《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1.(固定长度)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比如橡皮、小棒、回形针等。
⒉.测量同一物体,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更准确)。
,
第五课《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1.用小方块测量物体长度,要注意(首尾相连)。
2.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长条),测量长的物体时又快又准确。
第六课《做一个测量纸带》
1.使用小立方体测量(圆桶)边沿长度不方便。
2.和小立方体比较,测量纸带具有(方便携带、测量和计数)等特点。
3.可使用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
第七课《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1.(尺子)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工具。
2.常见的尺子有(卷尺、软尺、直尺、折叠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