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腹部影像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51.02 MB
- 文档页数:111
中国农村卫生54胸腹部创伤的CT 影像学表现及诊断分析赵希海1 靖立新2 李 骥1【摘要】 目的 分析胸腹部创伤的CT 影像学表现及诊断。
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6例胸腹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
对照组采用X 线检查,观察组给予CT 诊断,比较两组影像学表现。
结果 CT、X 线检查显示,两组均有骨折、气胸、纵膈血肿、脏器损伤。
观察组骨折、气胸、纵膈血肿、脏器损伤诊断符合率均比对照组高。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0.05)。
结论 发挥胸腹部创伤患者CT 影像学作用,可对创伤情况进行准确判断,使后续急诊救治更加具有针对性。
【关键词】胸腹部创伤;CT 影像学;X 线检查胸腹部创伤多因意外所致,损害部位是胸腹部皮肤、血管、胸腹腔内脏器组织等,严重者会发生腔内进行性出血、脏器破裂等,使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需要在第一时间救治[1]。
急诊救治之前,需要预先诊断,把损伤部位确定下来,评估严重程度,使治疗过程更加具体、有效。
依托影像学,观察患者胸腔、腹腔内有无血肿、骨折、积血等,增强急诊治疗有效性。
本报告选取病例探究胸腹部创伤的CT 影像学表现及诊断。
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实验时间:2018年1月-2018年12月;实验对象:66例胸腹部创伤患者。
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20-67岁,平均年龄(43.56±4.29)岁;观察组男17例,女16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4.12±4.33)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础临床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 >0.05),可比较。
1.2 方法 观察组进行CT 检查诊断,医护人员指导患者预先饮用适量水,保持仰卧位,应用飞利浦Brilliance16排螺旋CT,依次将管电压和管电流分别设置为120-140kV 和200-300mA,层距和层厚均为4mm。
第18章 AIDS肺弥漫 粟粒结节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艾滋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部的机会性感染,肺粟粒结节是常见的病变形态,肺弥漫粟粒结节是其表现形式之一。
肺内小结节指直径在10mm以下的结节病变,肺粟粒结节指直径在3mm以下的微小结节。
肺弥漫粟粒结节是肺弥漫性病变的一种,此征象见于多种疾病,其分布类型有随机分布及小叶中心分布,部分病例可以为二者并存;随机分布提示肺内病变为血行播散,小叶中心分布提示肺内病变为支气管播散,随机分布与小叶中心分布并存,提示肺内病变为血行播散与支气管播散并存。
文献报道非AIDS患者发生在肺内的多发小结节疾病以肺转移瘤、肺结核、结节病、尘肺等较多见,AIDS患者发生在肺内的多发小结节或弥漫粟粒结节以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Acute miliary pulmonary tuberculosis,AMPT)、血源性真菌感染多见。
笔者将本院近年收治的220例AIDS合并双肺弥漫粟粒结节患者中经培养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112例胸部HRCT表现进行分析研究,本研究中以结核分枝杆菌、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最多见。
肺结核是AIDS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肺结核可以发生在HIV感染后的任何阶段,AIDS合并AMPT常常发生在CD4+ T细胞计数降至200/ul以下时,肺弥漫粟粒结节以AMPT最多见。
本研究中有57例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AIDS合并肺弥漫粟粒结节,其弥漫粟粒结节分布类型以随机分布为主,部分为小叶中心分布,部分为随机分布与小叶中心分布并存。
其中38例出现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31例出现胸腔积液。
笔者2014年有关AIDS合并鸟-胞内分枝杆菌(MAC)感染的胸部影像学研究表明AIDS合并MAC也可出现双肺弥漫粟粒病灶,以随机分布为主。
AIDS合并肺部的真菌弥漫粟粒结节多为肺侵袭性真菌感染;真菌感染有一定的好发地域,如马尔尼菲青霉病即为与地理分布有关的特殊的机会性感染,由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所致,局限流行于东南亚以及中国南部地区,根据笔者所在医院统计,马尔尼菲青霉菌是最常见的条件致病真菌之一。
放射科常见病例的影像学诊断指南放射科在临床医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采用不同的放射学影像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许多疾病。
本文旨在提供一个放射科常见病例的影像学诊断指南,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和识别各种疾病。
一、胸部疾病1. 肺炎:在胸部X线片上,可见肺实质模糊,肺纹理增多,伴有磨玻璃样密度增高或实变灶。
而在CT扫描中,肺实质密度增高,出现斑片状或大片状密度减低区域。
2. 胸腔积液:在胸部X线片上,肺野中下区域出现模糊的膈下阴影,心影模糊或变小。
CT扫描中,可见胸腔内液体密度区域,可根据不同密度的积液进行进一步诊断。
3. 胸腔肿瘤:在胸部CT扫描中,可见肺实质内结节样或肿块样致密影像,边界清晰,伴有肺纹理增多。
并可通过增强扫描来评估肿瘤的血液灌注情况。
二、腹部疾病1. 肝脏疾病:在腹部CT扫描中,正常肝脏呈现均匀的低密度影像,肝实质内可见肝血管的分支。
而肝脓肿则呈现为密度较高的占位影像,边界不清。
2. 胰腺疾病:胰腺炎在腹部CT扫描中表现为胰腺密度增加,边界模糊,胰腺周围可见脂肪积液。
而胰腺癌则常呈现为胰腺内肿块样密度增高影像。
3. 肾脏疾病:在腹部CT扫描中,正常肾脏呈现为一对具有一定密度的器官。
肾脏肿瘤可表现为肾实质内结节样或肿块样致密影像,边界清晰。
三、骨骼疾病1. 骨折:通过X线片或CT扫描可以准确检测到骨折的部位、类型以及偏移程度。
骨折处表现为骨折线、骨片脱位等。
2. 骨肿瘤:在CT扫描中,骨肿瘤呈现为骨骼内局限性致密影像,边界清晰。
并可通过增强扫描来评估肿瘤的血液供应情况。
3. 骨关节炎:在X线片上,骨关节炎表现为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关节表面不规则。
而在CT扫描中,可见关节面软骨下骨硬化及囊样变,以及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
四、神经系统疾病1. 脑卒中:在脑部CT扫描中,急性脑卒中可表现为脑梗死区域的低密度影像,同时可检测脑出血的高密度影像。
2. 脑肿瘤:脑肿瘤在CT或MRI扫描中呈现为脑实质内占位性病灶,密度或信号异常。
常见医学影像检查阅片方法一、X线检查X线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方法,通过使用X射线照射人体,得到人体内部的影像图像,以便医生进行诊断。
X线检查可以用于检查骨骼、胸部、腹部等部位的病变。
在X线片上,骨骼会呈现出白色,软组织呈现出灰色,空气呈现出黑色。
医生通过观察X 线片的形态、密度等特征,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二、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通过使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来生成详细的横断面图像的影像检查方法。
CT扫描可以用于检查头部、胸部、腹部、骨盆等部位的病变。
在CT扫描中,患者需要躺在扫描床上,通过旋转的X射线束逐层扫描,计算机可以将这些层面的信息生成一个三维的图像。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这些图像来做出准确的诊断。
三、核磁共振检查核磁共振检查(MRI)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原理来观察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影像检查方法。
MRI可以用于检查头部、脊柱、关节、腹部、骨盆等部位的病变。
在MRI检查中,患者需要躺在磁共振机的扫描床上,机器会通过产生强大的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获取人体内部的信号,然后计算机可以将这些信号转化为图像。
MRI图像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对比度,可以清晰地显示组织和器官的细节。
四、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利用高频声波来观察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影像检查方法。
超声检查可以用于检查腹部、盆腔、心脏、血管等部位的病变。
在超声检查中,医生会将一种叫做超声探头的装置放在患者的皮肤上,探头会发出高频声波并接收回波,然后计算机可以将这些回波转化为图像。
超声图像是实时的,可以用于观察器官的运动和血流情况。
五、放射性核素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是一种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来观察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影像检查方法。
放射性核素检查可以用于检查骨骼、心脏、甲状腺、肺部等部位的病变。
在放射性核素检查中,患者需要注射一种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药物,然后通过放射性仪器来观察放射性同位素的分布情况。
放射性核素检查可以提供关于器官功能和代谢状态的信息。
六、内窥镜检查内窥镜检查是一种利用内窥镜来观察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影像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