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训练与骨骼肌纤维类型
- 格式:doc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10
简述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特点骨骼肌纤维是构成人体骨骼肌的基本单位,其超微结构特点对于了解肌肉的功能和机制至关重要。
本文将简要介绍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特点,确保文章的清晰流畅并遵循相关要求。
标题:"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特点"正文:骨骼肌纤维是组成骨骼肌的基本单位,其超微结构特点对于理解肌肉的功能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简要介绍骨骼肌纤维的结构特点。
1.横纹肌纤维和纵纹肌纤维:骨骼肌纤维可分为两种类型:横纹肌纤维和纵纹肌纤维。
横纹肌纤维具有明显的横纹,是最常见的肌肉纤维类型。
纵纹肌纤维则没有明显的横纹,主要存在于特定的肌肉组织中,例如心肌。
2.肌纤维细胞:每个肌纤维细胞是由多个肌原纤维组成的。
肌原纤维是由肌原纤维蛋白组成的长条状结构。
肌原纤维蛋白又可分为两种类型:肌球蛋白和肌凝蛋白。
它们通过交错排列形成肌纤维细胞的主要结构。
3.肌节:肌节是肌纤维细胞中的重要结构。
它由一系列重复的功能单位组成,称为肌节单位或肌节片。
肌节中含有肌小节盘、肌小节线和肌节小管等重要组成部分。
肌节的构建使得肌纤维细胞对神经冲动的传导和收缩具有高效率。
4.肌纤维收缩机制:肌纤维内还存在着肌纤维收缩机制,即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
当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结合时,肌纤维收缩发生。
这种收缩机制是骨骼肌运动的基础,也是肌肉力量的产生方式。
总结: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特点对于了解肌肉的功能和机制至关重要。
了解骨骼肌纤维的横纹肌纤维和纵纹肌纤维、肌纤维细胞、肌节以及肌纤维收缩机制等方面的特点,有助于深入研究肌肉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注:本文标题与正文内容相符,正文内容没有包含任何广告信息、侵权争议、敏感词或不良信息。
正文语句完整,段落结构明确,保证了文章的流畅性和清晰性。
骨骼肌形态特点
骨骼肌是人体中最常见的一种肌肉类型,主要分布在骨骼上,包括四肢的肌肉和躯干的肌肉。
骨骼肌的形态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纤维排列:骨骼肌由许多纤维组成,这些纤维以平行排列的方式连接在肌腱上。
纤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红色缓慢收缩纤维(slow-twitch fibers)和白色快速收缩纤维(fast-twitch fibers)。
2. 随意控制:骨骼肌是主要由神经系统控制的肌肉类型,可以通过神经冲动来实现人体的运动功能。
这使得人们能够自主控制骨骼肌的收缩和松弛,从而实现各种复杂的动作。
3. 肌束结构:骨骼肌由许多肌束组成,每个肌束由许多肌纤维组成。
肌束与肌纤维之间通过肌膜相连,使得整个肌肉组织能够协同运动。
4. 肌肉纤维类型:骨骼肌包含两种主要的肌肉纤维类型,即红色缓慢收缩纤维和白色快速收缩纤维。
红色缓慢收缩纤维富含线粒体和血液供应丰富,适合进行长时间的持久运动。
而白色快速收缩纤维则适合进行短时间、高强度的爆发性运动。
5. 骨骼肌的收缩:当骨骼肌收缩时,肌纤维中的肌丝会与肌球蛋白结合,通过肌肉横纹的收缩来实现力量的产生。
这种收缩是通过肌兴奋传导过程中释放的Ca2+离子来调节的。
总的来说,骨骼肌在形态上具有纤维排列、随意控制、肌束结构、肌肉纤维类型和收缩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骨骼肌能够支撑和执行人体各种复杂的运动功能。
肌纤维对训练的影响分析安康学院体育系09级一班李刚2009217818 徐学成2009217819刘泽辉2009217820 何振东2009217821摘要: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围绕训练中骨骼肌纤维的结构、功能、代谢的适应性变化关键词:纤维类型的转变;肌纤维类型前言骨骼肌是人体最大的组织,大约占人体总重量的40-45%,然而骨骼肌大约占细胞群的70-80%,由于脂肪组织,骨组织和细胞外液体大约占体重的55%,其余的细胞群仅占体重的10%。
骨骼肌的主要功能是为身体活动提供动力,另外它有重要的代谢作用。
骨骼肌是人体主要的蛋白质和自由脂肪酸储存库(50%全身蛋白质)。
发生糖异生时,肌肉蛋白是葡萄糖来源的前体,肌肉蛋白质也是合成其他组织蛋白的来源。
运动员的骨骼肌该如何适应运动的反复刺激,很大程度上依赖着肌肉本身所固有的特性。
具体地说,组成肌肉的肌纤维类型对于运动员更好地适应训练计划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运动员比其他运动员在短跑中能跑得更快、肌肉更容易得到强化,而在长距离比赛中更容易坚持下来而无疲劳感的原因之一.1. 人体有三种不同的肌纤维类型1.1白肌纤维白肌纤维----收缩时间缓慢并具有强抗疲劳性的肌纤维称为白肌纤维(又称慢颤搐,ST或I型)。
从结构上看,它们有一个很小的运动神经元,纤维的直径较短,线粒体和毛细管密度较高,肌红蛋白含量较高。
从机能上看,它们提供肌酸(一种高能量基质,用于快速、爆发性运动)的数量较少,糖元含量低,甘油三酸醋的贮备量很丰富(脂肪的贮备形式)。
它们中几乎很少含有参与糖酵解的酶,但却含有大量参与氧化过程(克雷伯氏循环,电子运输链)的酶。
从功能上看,ST纤维主要用于要求低水平用力的有氧运动,如散步、保持原有姿势的练习等1.2 红肌纤维快速的收缩时间和抵抗疲劳性的肌纤维称为红肌纤维(又称快慢颤搐,FT或II 型)。
这两种肌纤维在收缩速度上的不同部分是由于肌浆网(钙在肌肉内的储存位置)的钙释放率和可收缩蛋白质的肌凝蛋白腺贰顶端内部分解ATP的酶的活动(肌凝蛋白腺贰三磷酸酶)来确定的。
体育生理学简答题简答题一1、你对反馈的概念及和体育运动的关系有哪些认识?1.答:当神经调节或体液调节控制效应器时,效应器活动的变化不仅在体内引起特定的生理效应,而且通过某些方式影响控制中心的活动。
受控部分持续向控制部分返回信息,改变其活动并成为反馈。
这些信息变成了反馈。
如果反馈信息的结果是改善控制部分的活动,则为正反馈;如果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减少控制部分的活动,则称为负反馈。
例如(省略)。
实际上,正常机体在环境因素不断干扰下,能保持良好的稳态。
进一步的研究已表明,干扰信号还可直接通过体内的感受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对输出变量可能出现的偏差及时发出纠正信号,做到防患于未然。
干扰信号对控制部分的这种直接作用称为前馈。
如运动员进入训练和比赛场地,通过各种视觉、听觉刺激,以条件反射方式发动神经系统对心血管、呼吸和骨骼肌等器官活动进行调整,以适应即将发生的代谢增强的需要,就是前馈性控制的表现。
2、何谓反馈?举例说明体内的负反馈和正反馈调节?2.答:当神经调节或体液调节控制效应器时,效应器活动的变化不仅在体内引起特定的生理效应,而且通过某些方式影响控制中心的活动。
受控部分持续向控制部分返回信息,改变其活动并成为反馈。
这些信息变成了反馈。
如果反馈信息的结果是改善控制部分的活动,则为正反馈;如果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减少控制部分的活动,则称为负反馈。
例如(省略)。
3、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有哪三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有何区别?3.A: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总是以整体活动的形式进行的。
为了使组织细胞的功能适应身体整体活动的需要,有必要不断调整细胞的功能。
神经调节是人体的主要调节机制,而实现这种调节的基本途径是反射。
体液调节主要由人类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完成。
这些激素分泌到血液中后,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主要调节人体的重要基本功能,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等。
骨骼肌的分型和特征骨骼肌是由肌肉纤维组成的一种肌肉组织,在人体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它们使我们能够进行各种运动和活动,包括行走、跑步、举重、跳跃等等。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历程中,骨骼肌的分型和特征不断发展,以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和需求。
本文将重点介绍骨骼肌的分型和特征。
一、骨骼肌的分型骨骼肌按其纤维类型可分为两种:慢肌纤维和快肌纤维。
慢肌纤维又称红色肌纤维,因其含有大量的线粒体和肌红蛋白,呈现出深红色。
快肌纤维又称白色肌纤维,因其含有较少的线粒体和肌红蛋白,呈现出浅白色。
两种肌纤维在运动中的表现也有所不同。
1. 慢肌纤维慢肌纤维的收缩速度较慢,但是可以持续不断地进行运动,因此适合进行耐力型的运动,如长跑、游泳、划船等。
慢肌纤维的特点包括:(1)氧化能力强:慢肌纤维含有许多线粒体,可以大量消耗氧气来产生能量,因此在长时间的运动中可以持续不断地提供能量。
(2)疲劳度低:慢肌纤维的疲劳度相对较低,可以进行长时间的运动而不至于疲劳。
(3)力量较弱:慢肌纤维的力量较弱,适合进行低强度、长时间的运动。
2. 快肌纤维快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快,但是容易疲劳,因此适合进行爆发力强、持续时间短的运动,如短跑、举重、跳跃等。
快肌纤维的特点包括:(1)氧化能力弱:快肌纤维的线粒体较少,无法大量消耗氧气来产生能量,因此在高强度、短时间的运动中需要依靠肌酸磷酸来提供能量。
(2)疲劳度高:快肌纤维容易疲劳,因此在高强度、短时间的运动中需要进行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3)力量较强:快肌纤维的力量较强,适合进行高强度、短时间的运动。
二、骨骼肌的特征除了纤维类型的不同,骨骼肌还有许多其他的特征,包括:1. 肌肉纤维类型的混合在人类的骨骼肌中,通常不会出现纯粹的慢肌纤维或快肌纤维,而是会出现两种类型的混合。
这种混合的比例会根据运动的要求和个体的生理特征而有所不同。
2. 肌肉纤维的大小和数量肌肉纤维的大小和数量也会根据运动的要求和个体的生理特征而有所不同。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1)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 (1)一、肌原我纤维和肌小节 (1)二、肌管系统 (1)三、肌丝的分子组成 (1)第二节;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一、静息电位 (1)二、动作电位 (1)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1)四、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1)五、肌电 (1)第三节;肌纤维的收缩过程 (1)一、肌丝滑行学说 (1)二、肌纤维收缩的分子机制 (1)三、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藕连 (1)第四节;骨骼肌特性 (1)一、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1)二、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及其兴奋条件 (2)第五节;骨骼肌收缩; (2)一、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2)二、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 (2)三、运动单位的动员 (2)第六节;肌纤维类型与收缩能力 (2)一、肌纤维类型的划分 (2)二、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机能及代谢特征 (2)三、运动时不同类型运动单位的动员 (2)四、肌纤维类型与运动项目 (2)五、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 (2)第七节;肌电的研究与应用 (2)一、利用肌电测定神经的传导速度 (2)二、利用肌电评定骨骼肌的机能状态 (2)三、利用肌电评价肌力 (2)四、利用肌电进行动作分析 (2)第二章;血液 (2)第一节;概述 (3)一、血液的组成 (3)二、内环境 (3)三、血液的功能 (3)第二节;运动对血量的影响 (3)第三节;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 (3)一、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3)二、运动对白细胞的影响 (3)三、运动对血小板的影响 (3)第四节;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3)一、血红蛋白的功能 (3)二、血红蛋白与运动训练 (3)第五节;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3)一、血液凝固和纤溶 (3)二、运动对血凝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3)第三章;循环机能 (3)第一节;心脏的机能 (3)一、心脏的一般结构 (4)二、心脏的生理特性 (4)三、心脏的泵血功能 (4)四、心电图 (4)第二节;血管生理 (4)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4)二、血压 (4)三、动脉脉搏 (4)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血量 (4)五、微循环 (4)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4)一、神经调节 (4)二、体液调节 (4)三、局部血流调节 (4)第四节;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 (4)一、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 (4)二、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4)三、测定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意义 (5)四、体育运动与心血管疾病 (5)第四章;呼吸机能 (5)第一节;呼吸运动与肺通气机能 (5)一、肺通气的动力学 (5)二、肺通气技能 (5)三、肺通气机能的指标 (5)第二节;气体交换与运输 (5)一、气体交换 (5)二、气体运输 (5)第三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5)一、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系统 (5)二、呼吸运动的发射性调节 (5)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5)第四节;运动对呼吸机能的影响 (5)一、运动时肺通气机能的变化 (5)二、运动时肺换气机能的变化 (5)三、运动时呼吸的调节 (6)四、运动时合理呼吸 (6)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 (6)第一节;物质代谢 (6)一、人体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6)二、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 (6)第二节;能量代谢 (6)一、基础代谢 (6)二、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与消耗 (6)第三节;体温 (6)一、正常人体温度 (6)二、体温调节 (6)第六章;肾脏机能 (6)第一节;肾脏的基本结构 (6)一、肾单位的基本结构 (6)二、肾脏的血液循环 (6)第二节;尿的生成过程 (7)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7)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7)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7)四、尿的成分、理化性质及尿量 (7)第三节;肾脏在保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7)一、肾脏在保持水平衡中的作用 (7)二、肾脏在保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7)第四节;运动对肾脏机能的影响 (7)一、尿量 (7)二、运动向蛋白尿 (7)三、运动性血尿 (7)第七章;内分泌机能 (7)第一节;内分泌概念 (7)一、内分泌与内分泌腺 (7)二、激素 (7)三、激素的作用机制 (7)第二节;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作用 (8)一、下丘脑与垂体 (8)二、甲状腺 (8)三、肾上腺 (8)四、胰岛 (8)五、甲状旁腺 (8)六、性腺 (8)第三节;激素分泌的调控 (8)一、激素分泌的内反馈调控 (8)二、激素分泌的调控功能轴 (8)内分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8)兴奋剂(参考内容) (8)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 (8)第一节;感觉器官 (8)二、视觉器官 (8)三、听觉与位觉 (8)四、本体感觉 (9)第二节;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 (9)一、神经系统概述 (9)二、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 (9)三、神经系统的运动整合作用 (9)四、脑的高级功能 (9)五、睡眠 (9)第九章;运动技能 (10)第一节;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和生理本质 (10)一、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 (10)二、运动技能的分类 (10)三、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 (10)第二节;形成运动技能过程及其发展 (10)一、泛化过程 (10)二、分化过程 (10)三、巩固过程 (10)四、动作自动化 (10)第三节;影响运动技能形成及发展的因素 (10)一、动机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0)二、反馈在运动技能形成及教学训练中的作用 (10)三、训练水平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10)四、大脑皮质机能状态在运动技能形成中作用 (10)五、感觉机能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10)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机能 (10)第一节;概述 (11)一、需氧量和摄氧量 (11)二、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 (11)氧债(参考内容) (11)第二节;有氧工作能力 (11)一、最大摄氧量 (11)二、乳酸阈 (11)三、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11)第三节;无氧工作能力 (11)一、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 (11)二、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 (11)三、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11)第十一章;身体素质 (11)第一节;力量素质 (11)一、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 (11)二、肌肉力量的可训练因素 (11)三、功能性肌肉肥大 (11)五、力量训练要素 (12)第二节;速度素质 (12)一、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12)二、速度素质的训练 (12)第三节;耐力素质 (12)一、有氧耐力及其训练 (12)二、无氧耐力及其训练 (12)第四节;灵敏和柔韧素质 (12)一、灵敏素质 (12)二、柔韧素质 (12)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规律 (12)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12)一、赛前状态 (12)二、准备活动 (12)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工作状态 (12)一、进入工作状态 (12)二、稳定工作状态 (13)第三节;运动性疲劳 (13)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 (13)二、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 (13)三、运动性疲劳产生的部位及其特征 (13)四、运动性疲劳的诊断 (13)第四节;恢复过程 (13)一、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 (13)二、机体能源储备的恢复 (13)三、促进恢复的措施 (13)第十三章;运动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 (13)第一节;概述 (13)一、运动训练学的生理学本质 (13)二、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特征 (13)三、运动负荷与训练效果的关系 (13)第二节;超负荷原则生理学分析 (13)一、基本概念与意义 (13)二、生理学分析 (14)三、超负荷原则在训练中的应用 (14)第三节;恢复原则生理学分析 (14)一、基本概念及意义 (14)二、生理学分析 (14)三、恢复原则在训练中的应用 (14)第四节;周期性原则生理分析 (14)一、基本概念及意义 (14)二、生理学分析 (14)第五节;个体化原则生理学分析 (14)一、基本概念与意义 (14)二、生理学分析及应用 (14)第十四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 (14)第一节;高原环境与运动能力 (14)一、高原应激 (14)二、高原服习 (14)三、高原训练的生理学适应 (14)四、高原训练的要素 (15)第二节;热环境与运动能力 (15)一、热应激与适应 (15)二、热病及其预防 (15)第三节;冷环境与运动能力 (15)一、冷应激与运动 (15)二、冷服习 (15)第四节;水环境与运动能力 (15)一、水环境与运动能力 (15)二、对水环境的适应 (15)第十五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 (15)第一节;运动训练对机体机能的影响 (15)一、安静状态下运动员的生物学特征 (15)二、运动时和恢复期运动员的生物学特征 (15)第二节;影响运动训练效果的因素 (15)一、运动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 (15)二、遗传因素 (15)三、年龄和性别差异 (16)四、生物节律因素 (16)第三节;人体机能的评定方式 (16)一、横向比较 (16)二、纵向比较 (16)三、不同机能状态的技能水平比较 (16)第四节;人体机能评定的常用指标 (16)一、身体形态学指标 (16)二、生理学评定指标 (16)三、其他技能评定指标 (16)四、机能评定的一般步骤 (16)第五节;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评定 (16)一、生理指标的检查 (16)二、运动员的自我感觉与教育学观察 (16)第十六章;少年儿童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功 (16)第一节;儿童少年生长发育 (16)一、基本概念 (16)二、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班规律 (17)三、影响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17)四、生长发育年龄阶段的划分与青春发育期 (17)第二节;儿童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和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17)一、骨骼 (17)二、关节 (17)三、肌肉 (17)四、血液循环 (17)五、呼吸系统 (17)六、神经系统 (17)七、内分泌系统 (17)第三节;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 (17)一、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规律 (17)二、儿童少年主要身体素质发展特点 (17)第十七章;女子的生理特点与体育运动 (17)第一节;女性生理特点 (17)一、女性生理阶段划分 (17)二、生理特点 (18)三、运动能力特点 (18)第二节;月经周期、妊娠与运动能力 (18)一、月经周期及其调节 (18)二、月经周期中运动能力的变化 (18)三、妊娠期运动能力 (18)第十八章;老年人生理特点与体育锻炼 (18)第一节;概述 (18)一、日历年龄与生物年龄 (18)二、衰老的概念及老年人划分标准 (18)三、衰老的机制 (18)第二节;老年人生理特点与健身作用 (18)一、神经系统 (18)二、运动系统 (18)三、心血管系统 (18)四、呼吸系统 (18)五、血液系统 (18)六、免疫系统 (19)七、抗氧化系统 (19)八、体成分和体重 (19)九、血脂代谢 (19)第三节;老年人健身运动原则 (19)一、适宜运动项目原则 (19)二、循序渐进原则 (19)三、经常性原则 (19)四、个别对待原则 (19)五、自我监督原则 (19)第十九章;运动处方的生理学基础 (19)第一节;概述 (19)第二节;运动处方的基本要素 (19)二、运动类型 (19)三、运动强度 (19)四、运动时间 (19)五、运动的时间带 (20)六、运动频度 (20)七、注意事项 (20)第三节;运动处方的制定 (20)一、制定运动处方的步骤 (20)二、运动处方的制定 (20)第四节;运动处方的实施 (20)一、实施过程的阶段性 (20)二、实施过程中的自我监控 (20)第五节;健身运动处方示例 (20)一、健身跑 (20)二、健身跑运动处方 (20)第二十章;生物节律与运动能力 (20)第一节;概述 (20)一、生物时间结构的基本成分 (20)二、生物时间结构的分类 (20)三、生物节律特殊研究方法 (20)第二节;运动员的生物节律特征 (21)一、血气指标和心肺功能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 (21)二、人体体能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 (21)三、激素水平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 (21)四、体温近似昼夜节律特征 (21)第三节;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21)一、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建立的主要步骤 (21)二、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应用 (21)第四节;人体生物节律的调整 (21)一、调整的方向和跨度 (21)二、调整方法 (21)三、标志节律 (21)四、时差调整 (21)第五节;激素变化节律与运动员选材 (21)一、某些激素的昼夜变化特点 (21)二、用激素调节选材的主要指标 (21)三、注意事项 (21)第二十一章;运动生理负荷的监测与调控 (22)第一节;概述 (22)一、基本概念 (22)二、运动生理负荷的基本要素 (22)三、运动生理负荷的决定因素 (22)第二节;运动生理负荷的监测与调控 (22)二、监测的基本内容 (22)三、监测的方法 (22)四、实时调控的方法 (22)第三节;运动生理负荷的实时分析 (22)一、实时分析的概念和基本要求 (22)二、实时分析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2)第二十二章;免疫机能与运动能力 (22)第一节;免疫系统概述 (22)一、免疫的概念 (22)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23)三、免疫反应 (23)第二节;运动性免疫机能 (23)一、运动负荷与免疫机能 (23)二、运动性免疫模式 (23)第三节;运动性免疫抑制 (23)一、运动性免疫抑制的可能机理 (23)二、运动性免疫抑制的生理意义 (23)三、运动性免疫抑制的调理 (23)第一章第一章;骨骼肌机能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二、肌管系统三、肌丝的分子组成第二节;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静息电位二、动作电位三、动作电位的传导四、细胞间的兴奋传递五、肌电第三节;肌纤维的收缩过程一、肌丝滑行学说二、肌纤维收缩的分子机制三、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藕连第四节;骨骼肌特性一、骨骼肌的物理特性二、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及其兴奋条件第五节;骨骼肌收缩;一、骨骼肌的收缩形式二、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三、运动单位的动员第六节;肌纤维类型与收缩能力一、肌纤维类型的划分二、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机能及代谢特征三、运动时不同类型运动单位的动员四、肌纤维类型与运动项目五、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第七节;肌电的研究与应用一、利用肌电测定神经的传导速度二、利用肌电评定骨骼肌的机能状态三、利用肌电评价肌力四、利用肌电进行动作分析第二章;血液第一节;概述一、血液的组成二、内环境三、血液的功能第二节;运动对血量的影响第三节;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一、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二、运动对白细胞的影响三、运动对血小板的影响第四节;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一、血红蛋白的功能二、血红蛋白与运动训练第五节;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一、血液凝固和纤溶二、运动对血凝和纤溶能力的影响第三章;循环机能第一节;心脏的机能一、心脏的一般结构二、心脏的生理特性三、心脏的泵血功能四、心电图第二节;血管生理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二、血压三、动脉脉搏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血量五、微循环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二、体液调节三、局部血流调节第四节;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一、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二、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三、测定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意义四、体育运动与心血管疾病第四章;呼吸机能第一节;呼吸运动与肺通气机能一、肺通气的动力学二、肺通气技能三、肺通气机能的指标第二节;气体交换与运输一、气体交换二、气体运输第三节;呼吸运动的调节一、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系统二、呼吸运动的发射性调节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第四节;运动对呼吸机能的影响一、运动时肺通气机能的变化二、运动时肺换气机能的变化三、运动时呼吸的调节四、运动时合理呼吸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第一节;物质代谢一、人体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二、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第二节;能量代谢一、基础代谢二、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与消耗第三节;体温一、正常人体温度二、体温调节第六章;肾脏机能第一节;肾脏的基本结构一、肾单位的基本结构二、肾脏的血液循环第二节;尿的生成过程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四、尿的成分、理化性质及尿量第三节;肾脏在保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一、肾脏在保持水平衡中的作用二、肾脏在保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第四节;运动对肾脏机能的影响一、尿量二、运动性蛋白尿三、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第一节;内分泌概念一、内分泌与内分泌腺二、激素三、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节;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作用一、下丘脑与垂体二、甲状腺三、肾上腺四、胰岛五、甲状旁腺六、性腺第三节;激素分泌的调控一、激素分泌的内反馈调控二、激素分泌的调控功能轴内分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兴奋剂(参考内容)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第一节;感觉器官一、概述二、视觉器官三、听觉与位觉四、本体感觉第二节;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一、神经系统概述二、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三、神经系统的运动整合作用四、脑的高级功能五、睡眠第九章;运动技能第一节;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和生理本质一、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二、运动技能的分类三、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第二节;形成运动技能过程及其发展一、泛化过程二、分化过程三、巩固过程四、动作自动化第三节;影响运动技能形成及发展的因素一、动机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二、反馈在运动技能形成及教学训练中的作用三、训练水平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四、大脑皮质机能状态在运动技能形成中作用五、感觉机能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机能第一节;概述一、需氧量和摄氧量二、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氧债(参考内容)第二节;有氧工作能力一、最大摄氧量二、乳酸阈三、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第三节;无氧工作能力一、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二、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三、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第十一章;身体素质第一节;力量素质一、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二、肌肉力量的可训练因素三、功能性肌肉肥大四、力量训练原则五、力量训练要素第二节;速度素质一、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二、速度素质的训练第三节;耐力素质一、有氧耐力及其训练二、无氧耐力及其训练第四节;灵敏和柔韧素质一、灵敏素质二、柔韧素质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规律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一、赛前状态二、准备活动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工作状态一、进入工作状态二、稳定工作状态第三节;运动性疲劳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二、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三、运动性疲劳产生的部位及其特征四、运动性疲劳的诊断第四节;恢复过程一、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二、机体能源储备的恢复三、促进恢复的措施第十三章;运动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第一节;概述一、运动训练学的生理学本质二、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特征三、运动负荷与训练效果的关系第二节;超负荷原则生理学分析一、基本概念与意义二、生理学分析三、超负荷原则在训练中的应用第三节;恢复原则生理学分析一、基本概念及意义二、生理学分析三、恢复原则在训练中的应用第四节;周期性原则生理分析一、基本概念及意义二、生理学分析第五节;个体化原则生理学分析一、基本概念与意义二、生理学分析及应用第十四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第一节;高原环境与运动能力一、高原应激二、高原服习三、高原训练的生理学适应四、高原训练的要素第二节;热环境与运动能力一、热应激与适应二、热病及其预防第三节;冷环境与运动能力一、冷应激与运动二、冷服习第四节;水环境与运动能力一、水环境与运动能力二、对水环境的适应第十五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第一节;运动训练对机体机能的影响一、安静状态下运动员的生物学特征二、运动时和恢复期运动员的生物学特征第二节;影响运动训练效果的因素一、运动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二、遗传因素三、年龄和性别差异四、生物节律因素第三节;人体机能的评定方式一、横向比较二、纵向比较三、不同机能状态的技能水平比较第四节;人体机能评定的常用指标一、身体形态学指标二、生理学评定指标三、其他技能评定指标四、机能评定的一般步骤第五节;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评定一、生理指标的检查二、运动员的自我感觉与教育学观察第十六章;少年儿童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功第一节;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一、基本概念二、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班规律三、影响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四、生长发育年龄阶段的划分与青春发育期第二节;儿童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和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一、骨骼二、关节三、肌肉四、血液循环五、呼吸系统六、神经系统七、内分泌系统第三节;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一、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规律二、儿童少年主要身体素质发展特点第十七章;女子的生理特点与体育运动第一节;女性生理特点一、女性生理阶段划分二、生理特点三、运动能力特点第二节;月经周期、妊娠与运动能力一、月经周期及其调节二、月经周期中运动能力的变化三、妊娠期运动能力第十八章;老年人生理特点与体育锻炼第一节;概述一、日历年龄与生物年龄二、衰老的概念及老年人划分标准三、衰老的机制第二节;老年人生理特点与健身作用一、神经系统二、运动系统三、心血管系统四、呼吸系统五、血液系统六、免疫系统七、抗氧化系统八、体成分和体重九、血脂代谢第三节;老年人健身运动原则一、适宜运动项目原则二、循序渐进原则三、经常性原则四、个别对待原则五、自我监督原则第十九章;运动处方的生理学基础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运动处方的基本要素一、运动目的二、运动类型三、运动强度四、运动时间五、运动的时间带六、运动频度七、注意事项第三节;运动处方的制定一、制定运动处方的步骤二、运动处方的制定第四节;运动处方的实施一、实施过程的阶段性二、实施过程中的自我监控第五节;健身运动处方示例一、健身跑二、健身跑运动处方第二十章;生物节律与运动能力第一节;概述一、生物时间结构的基本成分二、生物时间结构的分类三、生物节律特殊研究方法第二节;运动员的生物节律特征一、血气指标和心肺功能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二、人体体能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三、激素水平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四、体温近似昼夜节律特征第三节;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一、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建立的主要步骤二、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应用第四节;人体生物节律的调整一、调整的方向和跨度二、调整方法三、标志节律四、时差调整第五节;激素变化节律与运动员选材一、某些激素的昼夜变化特点二、用激素调节选材的主要指标三、注意事项第二十一章;运动生理负荷的监测与调控第一节;概述一、基本概念二、运动生理负荷的基本要素三、运动生理负荷的决定因素第二节;运动生理负荷的监测与调控一、监测的基本原则二、监测的基本内容三、监测的方法四、实时调控的方法第三节;运动生理负荷的实时分析一、实时分析的概念和基本要求二、实时分析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第二十二章;免疫机能与运动能力第一节;免疫系统概述一、免疫的概念二、免疫系统的组成三、免疫反应第二节;运动性免疫机能一、运动负荷与免疫机能二、运动性免疫模式第三节;运动性免疫抑制一、运动性免疫抑制的可能机理二、运动性免疫抑制的生理意义三、运动性免疫抑制的调理。
骨骼肌分类骨骼肌是人体内最常见的肌肉类型,它们负责人体的运动和姿势维持。
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的不同,骨骼肌可以分为四种主要类型:缓慢肌纤维、快速肌纤维、心肌纤维和多重肌纤维。
缓慢肌纤维是一种主要用于长时间持续运动的肌肉类型。
它们富含线粒体,这是细胞内的能量生产中心,能够提供持久的能量供给。
缓慢肌纤维的收缩速度比较慢,但它们具有较高的耐力,能够持续工作较长时间。
这种肌肉主要用于长跑、骑车和其他需要持续运动的活动。
与之相反,快速肌纤维是一种能够迅速产生力量的肌肉类型。
它们收缩速度快,但耐力较低。
快速肌纤维主要用于短时间的高强度运动,如举重、冲刺和跳跃。
这种肌肉类型能够迅速产生大量的力量,但疲劳较快。
心肌纤维是一种特殊的肌肉类型,仅存在于心脏中。
与其他肌肉不同,心肌纤维是自主收缩的,这意味着它们不受意识控制。
心肌纤维的收缩推动了心脏的跳动,使血液得以循环。
这种肌肉类型的疲劳会导致心脏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多重肌纤维是一种结合了缓慢肌纤维和快速肌纤维特点的肌肉类型。
它们同时拥有较高的耐力和较高的力量输出能力。
多重肌纤维可以适应不同的需求,根据不同的训练方式和运动方式来改变其比例。
这种肌肉类型在运动员和健身爱好者中较为常见。
总结一下,骨骼肌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缓慢肌纤维、快速肌纤维、心肌纤维和多重肌纤维四种类型。
缓慢肌纤维适合长时间持续运动,快速肌纤维适合短时间高强度运动,心肌纤维只存在于心脏中,而多重肌纤维则结合了缓慢肌纤维和快速肌纤维的特点。
了解这些不同类型的骨骼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运动和健康的重要性。
骨骼肌的分类及构成骨骼肌是人体内最主要的肌肉类型之一,它负责实现人体的运动功能。
骨骼肌通过与骨骼相连,使我们能够进行动作和运动,同时也起到支撑和保护骨骼的作用。
骨骼肌的分类和构成对于了解人体肌肉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骨骼肌可以根据其外观和组织结构的特点进行分类。
按照外观形状可以分为长肌、短肌和扁肌三种类型。
长肌指的是肌肉的长度大于宽度的肌肉,如大腿肌肉;短肌指的是肌肉的长度和宽度相近的肌肉,如肩部肌肉;扁肌指的是肌肉的宽度大于长度的肌肉,如胸肌。
骨骼肌可以根据其构成和组织结构的特点进行分类。
骨骼肌由肌纤维束组成,每个肌纤维束又由多个肌纤维组成。
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单位,它是由肌原纤维和肌原纤维束组成的。
肌原纤维是由肌原纤维细胞组成的,每个肌原纤维细胞都包含有许多肌纤维。
肌原纤维束是多个肌原纤维细胞通过结缔组织连接在一起形成的。
骨骼肌中的肌纤维由肌小节组成。
肌小节由肌小节膜、肌小节管和肌小节丛组成。
肌小节膜是包裹在肌纤维上的薄膜,它起到保护和支持肌纤维的作用。
肌小节管是一种细长的管状结构,它贯穿肌小节膜,将肌纤维内外环境连接起来,同时也是肌纤维收缩时所需的钙离子的储存和释放的地方。
肌小节丛是由肌小节管和肌小节膜组成的复杂网络,它将肌纤维连接在一起,使其能够协调运动。
骨骼肌的构成还包括肌肉纤维和肌肉纤维束。
肌肉纤维是肌肉的基本单位,它是由许多肌原纤维组成的。
肌肉纤维束是由许多肌肉纤维组成的,它们通过结缔组织连接在一起,形成肌肉的整体结构。
肌肉纤维束的数量和排列方式决定了肌肉的形状和功能。
总结起来,骨骼肌是人体内最主要的肌肉类型之一,它通过与骨骼相连,使我们能够进行各种动作和运动。
骨骼肌可以根据其外观和组织结构的特点进行分类,包括长肌、短肌和扁肌。
骨骼肌由肌纤维束、肌原纤维和肌小节组成,它们通过结缔组织连接在一起形成肌肉的整体结构。
了解骨骼肌的分类和构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肌肉系统的功能和结构。
运动训练与骨骼肌纤维类型 1 运动训练与骨骼肌纤维类型
一、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分类 ................................................................................................................................... 2 1.根据色泽和机能划分 ..................................................................................................................................... 2 2.根据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 2 3.根据代谢特征 ................................................................................................................................................. 2 4.根据基因蛋白划分 ......................................................................................................................................... 2
二、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形态、机能特点和运动特征 ........................................................................................... 2 1.形态特点 ......................................................................................................................................................... 2 (1)肌纤维直径 ................................................................................................................................................... 2 (2)肌浆网........................................................................................................................................................... 2 (3)毛细血管密度 ............................................................................................................................................... 3 (4)神经支配 ....................................................................................................................................................... 3 (5)线粒体........................................................................................................................................................... 3 2.机能特点 ......................................................................................................................................................... 3 (1)肌肉收缩力量 ............................................................................................................................................... 3 (2)肌肉收缩速度 ............................................................................................................................................... 3 (3)抗疲劳能力 ................................................................................................................................................... 3 3.代谢特点 ......................................................................................................................................................... 3 (1)能源物质含量 ............................................................................................................................................... 3 (2)代谢酶活性 ................................................................................................................................................... 4
4.运动时骨骼肌纤维的动员 ................................................................................................................................. 4
三、肌纤维的分布特征 ........................................................................................................................................... 4 1.动物骨骼肌纤维的分布特征 ......................................................................................................................... 4 2.一般人骨骼肌纤维分布特征 ......................................................................................................................... 5 3.运动员的骨骼肌纤维类型分布特征 ............................................................................................................. 5
四、运动训练与骨骼肌纤维类型 ........................................................................................................................... 6 1.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员选材 ..................................................................................................................... 6 2.骨骼肌纤维类型的无损伤测定 ..................................................................................................................... 6 (1)肌肉力量 ....................................................................................................................................................... 6 (2)耐力工作时间 ............................................................................................................................................... 6 (3)肌电图(EMG) ............................................................................................................................................... 6 3.肌纤维类型的无损伤推测 ............................................................................................................................. 7 4.骨骼肌纤维类型对运动训练的适应 ............................................................................................................. 7 (1)肌纤维面积 ................................................................................................................................................... 7 (2)肌纤维酶活性变化 ....................................................................................................................................... 7 5.运动训练与肌纤维类型转变 ......................................................................................................................... 8 (1)骨骼肌纤维类型决定于遗传 ....................................................................................................................... 8 (2)交又神经支配可引起肌纤维类型的转变 ................................................................................................... 8 (3)运动训练对肌纤维亚型的影响 ................................................................................................................... 8 (4)运动训练对快慢肌纤维的影响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