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训练
- 格式:pdf
- 大小:243.59 KB
- 文档页数:2
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生理、代谢特征以及与运动的关系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骨骼肌是人体最常见和最重要的肌肉类型之一,具有重要的运动功能。
骨骼肌由许多细长的细胞组成,这些细胞称为纤维。
根据其收缩速度、力量产生和代谢特征的不同,骨骼肌纤维可分为快速肌纤维、慢速肌纤维和中速肌纤维三种类型。
这些不同类型的纤维在形态、生理和代谢特征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对骨骼肌纤维进行分类,并详细描述各类纤维的形态特征;接着探讨不同类型纤维的生理特征,包括肌收缩机制、力量产生能力以及柔韧性等方面;随后介绍不同类型纤维的代谢特征,如线粒体密度、能量消耗、糖原储备等;最后讨论骨骼肌纤维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包括运动类型对纤维比例和功能的影响,以及训练对纤维类型转变和适应性的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对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生理、代谢特征以及其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概述,并探讨骨骼肌纤维在运动中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特征和关联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肌肉系统的功能和运动能力,为运动训练、康复治疗和运动表现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本文还将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探索提供指导。
2. 骨骼肌纤维的分类2.1 快速肌纤维快速肌纤维是一种类型的骨骼肌纤维,主要用于快速而强大的运动。
这类肌纤维具有较高的收缩速度和力量产生能力。
它们能够迅速地收缩和放松,以适应需要快速反应的活动,例如爆发力训练、瞬间加速或迅速改变方向等。
快速肌纤维还分为两个亚型:ⅡA型和ⅡB型。
ⅡA型快速肌纤维具有较高的氧化磷酸化能力和耐力表现,使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较高的功率输出能力。
而ⅡB型快速肌纤维则更多地依赖无氧代谢方式,并且疲劳性更强,因此其表现为爆发力较强但耐力较差。
2.2 慢速肌纤维慢速肌纤维是另一种类型的骨骼肌纤维,也被称为Ⅰ型纤维或氧化性纤维。
这类肌纤维具有较慢的收缩速度,但却能够提供持久且稳定的力量输出。
运动锻炼对骨骼肌的影响一、运动锻炼对骨骼肌的生理变化运动锻炼对骨骼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肌肉结构和功能方面。
通过运动锻炼,骨骼肌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包括肌纤维增粗、肌细胞增多和肌肉纤维类型的改变等。
1. 肌纤维增粗:运动锻炼可以促进肌纤维的增粗,提高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长期进行力量训练的人骨骼肌横断面积会增大,肌肉纤维直径增加,从而增加肌肉收缩力。
2. 肌细胞增多:持续的运动锻炼可以促进肌细胞的增多。
运动锻炼刺激着肌肉细胞的增殖和增长,提高了肌肉组织的重量和数量,进而增强了肌肉的功能。
这种肌细胞增多现象常见于力量型运动如举重和冲刺运动员。
3. 肌肉纤维类型的改变:运动锻炼还可以改变肌肉纤维的类型。
骨骼肌主要包括慢肌纤维和快肌纤维两种类型。
慢肌纤维适合进行长时间的低强度运动,而快肌纤维则适合短时间的高强度运动。
通过不同类型的运动锻炼,可以使肌肉中的慢肌纤维和快肌纤维的比例发生改变,以适应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运动负荷。
二、运动锻炼对骨骼肌的功能影响运动锻炼对骨骼肌的功能影响主要表现在力量、耐力、灵活性和协调性等方面。
1. 力量:运动锻炼能够显著提高骨骼肌的力量。
力量训练通过增加运动肌纤维的数量和增粗,提高了肌肉的收缩力,从而使骨骼肌在进行抗阻力运动时更强大。
2. 耐力:运动锻炼可以增强骨骼肌的耐力。
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等可以提高肌肉的耐力,延缓疲劳的发生,使肌肉能够长时间保持高负荷的工作状态。
3. 灵活性:运动锻炼对骨骼肌的灵活性有积极影响。
例如瑜伽和拉伸训练可以改善肌肉的柔韧性和关节范围,使骨骼肌更加灵活,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
4. 协调性:运动锻炼还可以提高骨骼肌的协调性。
例如平衡训练和舞蹈等项目可以增强肌肉的协调性和身体的控制能力,使骨骼肌在动作执行过程中更加准确和稳定。
三、运动锻炼对特定人群的骨骼肌影响不同人群的骨骼肌对运动锻炼的反应有所差异。
以下是一些特定人群的骨骼肌影响情况。
1. 儿童和青少年:运动锻炼对儿童和青少年的骨骼肌有重要的影响。
骨骼肌类型与运动的关系人类骨骼肌由不同类型的肌纤维混合而成,通常根据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可将其分为慢肌纤维和快肌纤维两类,人体骨骼肌纤维分为Ⅰ和Ⅱ两个类型,Ⅱ型中又分为三个亚型。
即Ⅰ型为慢缩红肌,Ⅱ型为快缩肌,Ⅱa型为快缩红肌,Ⅱb型为快缩白肌,Ⅱc型为一种未分化的较原始的肌纤维。
骨骼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的关系(一)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1、时间短、强度大的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快肌纤维百分比大;2、耐力性运动项目的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大;3、对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需求均较高的运动员其两类肌纤维分布接近。
(二)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1、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的转变的影响:“遗传学派”,“训练—适应学派”。
2、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的面积和数量的影响:肌纤维增粗,即肥大;肌纤维数目增多。
3、训练对肌纤维代谢特征的影响(1)训练对肌纤维有氧能力的影响;(2)训练对肌纤维无氧能力的影响;(3)训练对肌纤维影响的专一性,即训练所引起的肌纤维的适应性变化。
各类骨骼肌形态特征:快肌纤维直径较粗,肌浆少,肌红蛋白含量少,呈苍白色;其肌浆中线粒体数量和容积小,但肌质网发达,对钙离子的摄取速度快,从而反应速度快;快肌纤维接受脊髓前角大运动神经元支配,大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大,轴突粗,与肌膜的接触面积大,一个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肌纤维数量多。
慢肌纤维直径较细,肌浆丰富,肌红蛋白含量高,呈红色;其肌浆中线粒体直径大、数量多,周围毛细血管网发达;支配慢肌纤维的神经元是脊髓前角的小运动神经元,其胞体小,轴突细,神经肌肉接点小,终末含乙酰胆碱的囊泡数量小,一个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肌纤维数量小。
2)代谢特征。
快肌纤维无氧代谢能力较高。
表现为肌纤维中参与无氧氧化过程酶的活性较慢肌纤维高,肌糖原含量较高。
慢肌纤维有氧氧化能力较高。
表现为线粒体数量多,体积大,氧化酶活性较高,甘油三酯含量高。
毛细血管丰富,肌红蛋白含量高。
3)生理特征。
快肌纤维收缩的潜伏期短,收缩速度快,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大,但收缩不能持久、易疲劳。
骨骼肌的分型和特征骨骼肌是由肌肉纤维组成的一种肌肉组织,在人体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它们使我们能够进行各种运动和活动,包括行走、跑步、举重、跳跃等等。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历程中,骨骼肌的分型和特征不断发展,以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和需求。
本文将重点介绍骨骼肌的分型和特征。
一、骨骼肌的分型骨骼肌按其纤维类型可分为两种:慢肌纤维和快肌纤维。
慢肌纤维又称红色肌纤维,因其含有大量的线粒体和肌红蛋白,呈现出深红色。
快肌纤维又称白色肌纤维,因其含有较少的线粒体和肌红蛋白,呈现出浅白色。
两种肌纤维在运动中的表现也有所不同。
1. 慢肌纤维慢肌纤维的收缩速度较慢,但是可以持续不断地进行运动,因此适合进行耐力型的运动,如长跑、游泳、划船等。
慢肌纤维的特点包括:(1)氧化能力强:慢肌纤维含有许多线粒体,可以大量消耗氧气来产生能量,因此在长时间的运动中可以持续不断地提供能量。
(2)疲劳度低:慢肌纤维的疲劳度相对较低,可以进行长时间的运动而不至于疲劳。
(3)力量较弱:慢肌纤维的力量较弱,适合进行低强度、长时间的运动。
2. 快肌纤维快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快,但是容易疲劳,因此适合进行爆发力强、持续时间短的运动,如短跑、举重、跳跃等。
快肌纤维的特点包括:(1)氧化能力弱:快肌纤维的线粒体较少,无法大量消耗氧气来产生能量,因此在高强度、短时间的运动中需要依靠肌酸磷酸来提供能量。
(2)疲劳度高:快肌纤维容易疲劳,因此在高强度、短时间的运动中需要进行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3)力量较强:快肌纤维的力量较强,适合进行高强度、短时间的运动。
二、骨骼肌的特征除了纤维类型的不同,骨骼肌还有许多其他的特征,包括:1. 肌肉纤维类型的混合在人类的骨骼肌中,通常不会出现纯粹的慢肌纤维或快肌纤维,而是会出现两种类型的混合。
这种混合的比例会根据运动的要求和个体的生理特征而有所不同。
2. 肌肉纤维的大小和数量肌肉纤维的大小和数量也会根据运动的要求和个体的生理特征而有所不同。
骨骼肌分类骨骼肌是人体内最常见的肌肉类型,它们负责人体的运动和姿势维持。
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的不同,骨骼肌可以分为四种主要类型:缓慢肌纤维、快速肌纤维、心肌纤维和多重肌纤维。
缓慢肌纤维是一种主要用于长时间持续运动的肌肉类型。
它们富含线粒体,这是细胞内的能量生产中心,能够提供持久的能量供给。
缓慢肌纤维的收缩速度比较慢,但它们具有较高的耐力,能够持续工作较长时间。
这种肌肉主要用于长跑、骑车和其他需要持续运动的活动。
与之相反,快速肌纤维是一种能够迅速产生力量的肌肉类型。
它们收缩速度快,但耐力较低。
快速肌纤维主要用于短时间的高强度运动,如举重、冲刺和跳跃。
这种肌肉类型能够迅速产生大量的力量,但疲劳较快。
心肌纤维是一种特殊的肌肉类型,仅存在于心脏中。
与其他肌肉不同,心肌纤维是自主收缩的,这意味着它们不受意识控制。
心肌纤维的收缩推动了心脏的跳动,使血液得以循环。
这种肌肉类型的疲劳会导致心脏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多重肌纤维是一种结合了缓慢肌纤维和快速肌纤维特点的肌肉类型。
它们同时拥有较高的耐力和较高的力量输出能力。
多重肌纤维可以适应不同的需求,根据不同的训练方式和运动方式来改变其比例。
这种肌肉类型在运动员和健身爱好者中较为常见。
总结一下,骨骼肌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缓慢肌纤维、快速肌纤维、心肌纤维和多重肌纤维四种类型。
缓慢肌纤维适合长时间持续运动,快速肌纤维适合短时间高强度运动,心肌纤维只存在于心脏中,而多重肌纤维则结合了缓慢肌纤维和快速肌纤维的特点。
了解这些不同类型的骨骼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运动和健康的重要性。
探索肌纤维类型与运动培训的联系作者:解长青单位:徐州机电工程高等职业学校1(略)2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对许多项目运动员肌纤维组成进行研究指出,运动员的肌纤维组成具有项目特点,优秀运动员两类肌纤维的百分组成与其专项运动成绩存在明显的依存关系。
世界级百米运动员FT可高达97%,ST仅有3%,快肌纤维百分比占绝对优势;既需要速度也需要耐力的中距离跑运动员,肌肉中FT%与ST%基本相当;马拉松运动员FT仅为8%,ST则高达92%,慢肌纤维百分比占明显优势。
可见,参加时间短、强度大项目的运动员,肌肉中快肌纤维百分比(FT%)较耐力项目运动员高。
相反,参加时间长、强度小项目的运动员,肌肉中慢肌纤维百分比(ST%)较速度、力量项目运动员高[3]。
不同的运动形式时,两类肌纤维收缩力量不同,在动力性收缩(肌纤维缩短或拉长)中,快肌纤维比慢肌纤维产生的力更大;在等长收缩(肌纤维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中,快肌纤维与慢肌纤维产生的力相同。
不同的运动强度时,两类肌纤维的募集次序和程度不同。
在进行低强度或轻负荷运动时,优先使用ST,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或负荷的加大,FT-A和FT-B纤维依次被募集,当强度或负荷最大时,FT-A和FT-B纤维被募集的百分比大于ST。
3肌纤维类型的测定自1962年首次开创针刺活检肌组织,采用组织化学酶染色技术研究人体骨骼肌纤维以来,人们先后发明了电刺激法,表面肌电图参数法,回归模型测定法等。
由于操作复杂,尤其给受试者带来一定的心里压力和身体损伤,所以不能大面积推广。
目前,在基层运动训练实践中,常采以下两种间接估算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利用肌肉类型与负荷力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估算,首先,测量人体某一肌肉群的最大力量(全力仅仅能完成一次练习的重量)。
然后,以最大力量80%的负荷重量进行练习,测出这一肌肉群竭尽全力能重复练习的次数。
重复次数少于7次,肌肉群中快肌纤维的组成大于50%;重复次数大于12次,肌肉群中慢肌纤维的组成大于50%;重复次数在7次至12次之间,肌肉群中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所占比例基本相等。
肌肉活动第一章01骨骼肌纤维的分布特征人体骨骼肌肌纤维类型的分布是混杂的,不同肌肉中快慢肌纤维的比例有较大差异。
骨骼肌纤维的分布特征骨骼肌纤维类型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骨骼肌纤维类型组成的年龄变化。
遗传因素对骨骼肌纤维类型分布的影响。
01020304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以维持身体姿势为主的骨骼肌中慢肌纤维所占比例较高。
以动力性工作为主的骨骼肌中慢肌纤维所占比例较低。
骨骼肌纤维类型男子的I、Ⅱ型肌纤维较女子粗大,尤其是Ⅱ型纤维;男子的Ⅱ型纤维较1型纤维粗,而女子则相反。
研究发现,从青少年时期到老年阶段,随着年龄的增加,I 型肌纤维的比例增加,而Ⅱ型肌纤维百分比相应减少。
02运动单位募集运动单位募集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一组肌纤维。
运动单位募集是运动过程中不同类型运动单位参与活动的次序和程度。
运动单位募集为了增进快肌纤维的代谢能力,训练内容必须由大强度的练习组成,才能够保证快运动单位在训练中充分活动。
要增强慢肌纤维的代谢能力,训练必须由强度低、持续时间长的练习组成,才能保证慢运动单位在训练中优先使用。
运动时人体骨骼肌运动单位募集的特征就募集的运动单位数量而言,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小,募集的运动单位数量就少:产生的张力大,募集的运动单位数量就多,此乃运动单位募集的大小原则。
低强度运动,Ⅰ型肌纤维被优先募集;运动强度增大,Ⅱa型肌纤维被动员参加活动;最大强度运动,Ⅱb型肌纤维成为主要活动纤维。
以上不同类型纤维随运动强度增加而表现出来的募集模式也称为肌纤维类型的选择性募集(顺序性募集) 。
运动单位募集肌肉接受刺激收缩时,并不是以整块肌肉为单位参与工作,也不是以单个肌纤维为单位参与工作,而是以一个神经元及其支配的一组肌纤维(也就是运动单位)为单位参与活动。
如果支配的是快肌纤维,就叫快运动单位,如果支配的是慢肌纤维,就叫慢运动单位。
03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力量、速度型项目:FT%高耐力型项目:ST%高速度耐力型项目:慢肌、快肌各一半04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运动训练会引起骨骼肌纤维类型产生适应性变化肌纤维面积肌肉酶活性(1)肌纤维选择性肥大是指不同形式的运动训练可优先造成主要运动肌内部某类型肌纤维的肥大。
骨骼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的关系(一)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1、时间短、强度大的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快肌纤维百分比大;2、耐力性运动项目的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大;3、对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需求均较高的运动员其两类肌纤维分布接近。
(二)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1、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的转变的影响:“遗传学派”,“训练—适应学派”。
2、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的面积和数量的影响:肌纤维增粗,即肥大;肌纤维数目增多。
3、训练对肌纤维代谢特征的影响(1)训练对肌纤维有氧能力的影响;(2)训练对肌纤维无氧能力的影响;(3)训练对肌纤维影响的专一性,即训练所引起的肌纤维的适应性变化。
血液的组成(一)血浆(无形成分):占血液总量50%~60%。
(二)血细胞(有形成分):占血液总量40%~50%。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三)红细胞比容(或称为压积):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健康成年男子红细胞比容约为40%~50%,女子约为37%~48%四、血液的机能(一)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二)运输机能1、运输气体;2、运输营养;3、运输代谢产物;4、运输热量。
(三)参与调节激素随血液循环运送到相应的靶细胞,以调节其机能活动。
(四)防御与保护机能1、白细胞→吞噬分解作用→细胞防御;2、血浆中免疫物质→免疫→化学防御;3、血小板→凝血和止血→保护作用。
心脏泵功能的评定(一)心输出量1、每搏输出量:左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简称搏出量。
2、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百分比。
3、每分输出量:左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通常所说的心输出量是指每分输出量。
4、心指数:空腹、安静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5、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包括心率贮备和搏出量贮备。
6、心脏作功量(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1、影响搏出量(1)前负荷(心室充盈量);(2)后负荷(动脉血压);(3)心肌收缩能力。
2、心率的影响在一定的范围内,心率与心输出量呈正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