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成整理
- 格式:docx
- 大小:22.47 KB
- 文档页数:4
70年代人卫出版的中医类的书简介本文将介绍70年代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医类书籍。
70年代是中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人民卫生出版社在这一时期出版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中医类书籍,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人民卫生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是中国卫生系统的专业出版机构之一。
该出版社自成立以来,致力于中医药学科的研究与传播,出版了大量的中医类书籍,其中包括了许多在70年代出版的重要著作。
重要著作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医学的圣典。
人民卫生出版社在70年代出版了该书的新版,对经典文献进行了整理和修订,使其更符合当代中医学的要求。
该书以系统的理论体系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药物学著作,被誉为中医药学的巨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在70年代出版了该书的精装版,对其内容进行了修订和注释,使其更易于理解和应用。
该书收录了大量的草药和药物的信息,对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 《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针灸学著作,被誉为中医针灸学的经典之作。
人民卫生出版社在70年代出版了该书的新版,对其内容进行了整理和修订,并增加了一些现代针灸的内容。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针灸学的基本理论、技法和临床应用,对中医针灸学的研究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研究中医诊断的理论和方法。
人民卫生出版社在70年代出版了该书的新版,对中医诊断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修订。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对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5. 《中药学》《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学科之一,研究中药的药理学、药物化学和药物制剂学等内容。
人民卫生出版社在70年代出版了该书的新版,对中药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修订。
•406*北京中医药 2021 年4 月第 40 卷第 4 期Beijing J<»'irnal of I'raditional C hiii^e Medicine, April,2021 ,V-基于《针灸大成》探讨太渊穴配伍及临床应用刘裔荣土世广(北京中庚医院顺义医院针灸科,北京101300)通信作者:王世广,E-mail: ***************【摘要】通过对《针灸大成》中太渊穴相关条文进行整理,并结合现代研究,对太渊穴的腧穴定位、穴性、刺灸方法、配穴规律、临床应用等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
太渊穴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距离桡动脉约1cm处。
其治疗方法有刺 法及灸法。
其穴性为肺之原穴、脉会、五输之俞土穴。
其配穴主要有列缺、太溪、足三里、合谷、人中、曲池、肺俞、三 阴交、鱼际、颊车。
其主要治疗痛症、肺系疾病、鼻目疾病。
对痛症的治疗,以头痛、肢体痛、心胸痛、胃腹部疼痛及牙 痛为主,可治疗风痰咳嗽、久嗽不愈、咳唾血痰、寒痰咳嗽、干咳、喘、肺胀等肺系疾病及鼻流清涕、喷嚏不止、鼻窒、鼻痔、眼痛及目赤肤翳等鼻目之疾。
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及总结临床证据。
【关键词】太渊穴;针灸大成;穴位配伍;临床应用D O I:10. 16025/j. 1674-1307. 2021. 04. 021《针灸大成》[1]为中医针灸学集大成之作,有 很高的文献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太渊穴书中多 有记载。
本文通过对《针灸大成》中太渊穴相关 条文进行整理,结合现代文献对于太渊穴的研究,通过归纳、分析,对其腧穴定位、穴性、刺灸方 法、配穴规律、临床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总结。
1概述在《针灸大成•手太阴经穴主治•考正穴法》中太渊穴的定位为“掌后内侧横纹头,动脉中”与《经络腧穴学》[2]“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 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大体相合。
现代解剖研 究[3]证实,太渊穴位于距离桡动脉约1cm处。
古代针灸的七大名著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
千百年来,针灸对捍卫中华民族健康,有卓越的贡献,直到如今,其疗效已被世界认可。
提到学习针灸,阅读古籍是最好的途径,仿佛可以与先贤直接交流,下面就推荐7本针灸学必读的古籍。
灵枢经《黄帝内经·灵枢》,简称《灵枢经》,《灵枢》是一部中医理论著作,是中医经络学、针灸学及其临床的理论渊源。
《黄帝内经》则是现存最早最重要的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奠基之作。
《灵枢》与《素问》同为《黄帝内经》之组成部分。
《灵枢》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全书共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
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
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
<inherit>作者皇甫谧,总结了魏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吸收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做了十分繁重的选材整理工作,并加入了自己的实践经验而著成本书。
原书根据天干编次,内容主要论述医学之理论和针灸之方法技术,故命名为《针灸甲乙经》。
可谓是针灸学必读之书。
针灸大成《针灸大成》由明代杨继洲原著、靳贤补辑重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刊行。
所述内容十分广泛,堪称针灸学的集历代大成之作。
<inherit>作者杨继洲,由于针法精妙,曾任明世宗侍医、太医院医官等职。
他总结了《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的精髓,又从《医经小学》、《针灸聚英》、《标幽赋》、《金针赋》、《神应经》、《医学入门》、《古今医统》等20余种医籍中,节录部分针灸资料予以编辑及注解,考绘“铜人明堂图”,并附以自己的针灸治疗病案,编撰成《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中公孙穴的临床应用探析
徐晓月;安声潘;何新芳
【期刊名称】《中医药导报》
【年(卷),期】2018(24)10
【摘要】探究公孙穴在《针灸大成》中的临床应用规律,为现代临床提供更多思路。
整理书中公孙穴的相关文献,发现公孙穴可用于治疗脾胃、肝胆、心系、妇科、肢
体经络等病证,运用广泛。
【总页数】2页(P66-67)
【关键词】《针灸大成》;公孙穴;临床应用
【作者】徐晓月;安声潘;何新芳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
【相关文献】
1.《针灸大成》中膻中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J], 朱俐娜; 徐思思; 叶一林; 王曙辉
2.《针灸大成》中列缺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J], 贺煜竣; 杨凌毓; 宋伯骐; 张亚兰;
刘未艾
3.基于《针灸大成》探析外关穴的临床应用 [J], 范雨洋;吴清明
4.《针灸大成》中神门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J], 翟东子;余欢;谭晨光;涂秋月;李金
香
5.《针灸大成》中尺泽穴临床应用探析 [J], 周男;林梦园;白丰淇;冯国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介绍穴位的经典著作有许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和《黄帝内经》等。
这些著作不仅是针灸学的瑰宝,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详细阐述了人体穴位的相关知识,从穴位的名称、位置、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描述。
在这些经典著作中,《针灸甲乙经》是最早的针灸学专著,其
成书年代可追溯到晋代。
这本书对人体的穴位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和总结,将全身的穴位分为了六十九个经络,并且详细介绍了每个穴位的位置、主治病症以及针刺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可以说,《针灸甲乙经》是针灸学的奠基之作,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针灸甲乙经》之外,《针灸大成》也是一部重要的针灸
学经典著作。
这部书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整理,并且结合了作者自己的实践经验,对穴位的主治病症进行了更加详细的分类和描述。
同时,《针灸大成》还注重临床应用,提供了许多实用的针灸治疗方法,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黄帝内经》也是介绍穴位的经典著作之一。
这部书作
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不仅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穴位的治疗作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它认为,人体内的各个穴位都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刺激不同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之,介绍穴位的经典著作对于针灸学和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这些著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实用的临床治疗方法。
通过学习和研究这些经典著作,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穴位的本质和作用,从而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针灸学笔记第一局部一、针灸开展简史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6、最早的色彩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二、经络系统的组成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
手三阴经:太厥少。
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4、奇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
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缺少。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沟通腹部经气。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沟通背部经气。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
沟通全身经气。
6、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刻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体表的阳经经脉〔合〕。
7、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
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主要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
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中医针灸学课程重点整理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针灸学概念针灸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运用针刺、艾灸及其它作用于腧穴的方法,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调整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针灸的特点:适应症广、疗效明显、操作简便、经济安全、副作用少。
针灸最早是:砭石针灸书籍(按时间排)《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黄帝内经》分为《灵枢》(针经)与《素问》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北宋王惟一创铸了两具铜质人体经穴模型(这个人我们老师很喜欢说)明杨继洲《针灸大成》(这个也是)清没落禁止使用第二章经络总论经络概念经络=经脉+络脉。
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内部的脏腑同外部的各种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人体各部的功能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
经络组成十二经脉:手三阴太阴肺厥阴心包少阴心手三阳阳明大肠少阳三焦太阳小肠足三阴太阴脾厥阴肝少阴肾经脉足三阳阳明胃少胆阳太阳膀胱十二经别经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络脉:十五络、孙络、浮络十二经脉的走向有规律手三阳手外头手三阴胸内手足三阳头外足足三阴足内腹十二经脉的流注有规律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脏腑经络的表里属络关系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与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奇经八脉的特点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表里有规律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奇经八脉的作用:沟通了十二经脉间的联系对十二经脉有蓄积渗灌作用经络的作用:内属脏腑外络枝节防御外邪反应病候运行气血营养全身平衡阴阳调理虚实第三章俞穴总论组成腧穴=十四经穴+经外奇穴(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阿是穴(无)作用近治作用(足三里治脚病)远治作用(足三里治胃病)特殊作用(足三里啥都治)定位方法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分寸法指寸定位法骨度分寸法胸骨上窝——胸剑结合9寸胸剑结合——脐8俩乳之间8脐——耻骨联合上缘5腋窝顶点——11肋12肩胛骨——后正中间3腋窝横纹——肘横纹9肘横纹——腕横纹12胫骨内侧可——内踝13腘横纹——内踝16指寸定位法拇指同身法1寸中指同身法1一夫法3寸(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第四章各论(掌握30穴位位置归经)肺经:尺泽:肘横纹,肱二头肌腱桡侧少商:在拇指末节桡侧,指甲角0.1寸心包经: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间心经:神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浅析《针灸大成》中的后溪穴
周洋;黄雪;赵征宇
【期刊名称】《中医药临床杂志》
【年(卷),期】2022(34)5
【摘要】通过对《针灸大成》中后溪穴的定位、刺法灸法、临证用穴及配伍规律整理,发现后溪穴位于手第五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可针可灸,其为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可治疗经络肢节疾病、头面五官疾病、心神疾病、气血津液病以及外科疾病等,运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他穴使用,且多配伍阳经腧穴,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页数】4页(P830-833)
【作者】周洋;黄雪;赵征宇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
【相关文献】
1.《针灸大成》中申脉穴文献浅析
2.浅析《针灸大成》中内关穴的临床应用
3.《针灸大成》后溪穴临床应用浅析
4.《针灸大成》治疗泄泻浅析
5.《针灸大成》气海穴临床运用规律浅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灸大成》中照海穴探析章洁珊;林志超;何新芳【摘要】通过查阅《针灸大成》中关于照海的相关记载,探讨其临床应用特点.照海为肾经腧穴,通阴跷脉,为“阴中阳穴”,具肾气归聚似海的特性.有清热利湿、疏通肢体气血、滋阴益肾、固肾束带、利咽明目等作用,可治脾胃、肢体经络、妇科、五官、津液等病症,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年(卷),期】2019(035)004【总页数】3页(P56-58)【关键词】针灸大成;照海;临床应用【作者】章洁珊;林志超;何新芳【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080;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080;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4.2《针灸大成》为明代靳贤在杨继洲《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补辑重编而成,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内经》《难经》中有关针灸的论述及针灸歌赋选、经络腧穴、刺灸法、针灸证治、杨继洲医案等,对明代以后的针灸学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现笔者通过对《针灸大成》中照海的文献整理,以了解明代之前对照海的认识及应用,为现代针灸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命名与定位命名上,《说文·火部》记载:“照,明也”。
“照”为明亮、光明之意。
肾属水脏,以海喻之。
天一生水,水生万物,泽被四海,如日月所照,故名照海。
可见照海为肾气归聚之穴,为阴中之阳穴。
另《针灸大成·穴同名异类》曰:“照海:一名阴跷”,《针灸大成·标幽赋》曰:“阴跷脉……照海是也”[1]54。
照海通于奇经八脉之阴跷脉,故亦命名为阴跷。
关于定位方面,《针灸大成·百穴法歌》载:“少阴肾兮安所觅?……照海踝下四分的”[1]82,而《针灸大成·足少阴肾经考正穴法》载:“足内踝下四分,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软骨,其穴居中”[1]291。
其定位与现代第九版《经络腧穴学》定位的“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基本相符,均为内踝下凹陷处。
山东中医药大学近年《针灸学》研究生复试论述题整理附标准答案《黄帝内经·灵枢》第一次总结。
《针灸甲乙经》记录349个腧穴第二次大总结《针灸大成》载有359个经穴第三次大总结。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观全身。
隶属于六脏的经脉为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在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经在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隶属于六腑的经络为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在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在下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手足三阳经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手足三阴经上肢内侧是手三阴经其排列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下肢内侧是足三阴经其排列为内踝上8寸以下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循行交接规律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奇经八脉定义系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8条故统称奇经八脉。
腧穴的分类1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且具有固定名称和位置的一类腧穴。
是腧穴的主要部分。
这类腧穴具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
共362个2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一类腧穴又称“经外奇穴”。
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
常用奇穴共有40多个3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指既无固定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
阿是穴无一定数目。
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是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与邻近组织、脏器的病证的作用。
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如耳区的听宫、听会、翳风诸穴均能治疗耳病眼区及其周围的睛明、承泣、攒竹、瞳子髎诸穴均能治疗眼疾。
《针灸大成》中膻中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朱俐娜; 徐思思; 叶一林; 王曙辉【期刊名称】《《云南中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42)002【总页数】4页(P75-77,87)【关键词】膻中; 针灸大成; 临床应用【作者】朱俐娜; 徐思思; 叶一林; 王曙辉【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广东深圳51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膻中位于任脉,为心包经募穴,又为气会,有宣肺、宽胸、降逆的作用,现代医家将其广泛用于呼吸、心血管、消化等系统疾病以及产后无乳、乳痈等病证。
《针灸大成》[1] 为明朝著名针灸医家杨继洲所著,是在祖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增辑而成。
全书共10 卷,汇集了明以前针灸著作及各家经典学说,系统论述了针灸临床的理、法、方、穴。
该书阐述详实、博采众长、见解独到,不仅对明以后针灸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也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膻中始见于《灵枢·根结》:“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
”《难经·二十六难》云:“玉堂下一寸六分,两乳见陷者。
”现代针灸词典[2]解释:“膻中为两乳之间,此穴在其所,故名膻中。
”本文通过整理《针灸大成》有关膻中穴的论述,意在剖析其运用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及指导。
1 腧穴定位关于定位,《针灸大成》中有关记载大致相同。
如《针灸大成·任脉经穴主治考正穴法》曰:“膻中(一名元见)横量两乳间陷者,仰而取之。
”[1]365《针灸大成·百穴法歌》记载:“膻中两乳中间索。
”[1]94《针灸大成·穴法》中的定位为“在两乳间,折中取之,有陷是穴,仰而取之。
”[1]405 现代新世纪第2 版《经络腧穴学》定位为:“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同时,参照《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等著作中有关膻中的定位方法[3],可知古今定位相同。
针灸学笔记第一部分一、针灸发展简史1、最早的针灸学文件:《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标记着针灸学理论系统的形成:《内经》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5、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朝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7、初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朝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二、经络系统的构成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
手三阴经:太厥少。
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 8 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 寸以上)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重新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尾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互相连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尾端交接: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⑶互相连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4、奇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拘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脉:调理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理六阳经经气阴阳涩脉:调理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
增强表里两经的外面联系,增补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分布于腹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俞老谆谆细语,言及针灸学习入道之法,全是肺腑之言,其推荐的针灸参考书籍,实为针灸学子仙人指路,有拨云见月之功,慨叹佩之,唯有闻思精修共勉之。
俞云教授1、《灵枢经》《灵枢经》,又称《灵枢》、《针经》、《九针》,是中国传统医学重要著作之一,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等内容,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东周战国时期。
共九卷,八十一篇,与《素问》九卷合称《黄帝内经》,在针灸学上有着绝对权威。
切脉针灸就是来源于《黄帝内经》,是《灵枢经》的临床应用,并有俞老的思考与发扬,是中医针灸学习的第一要著。
2、《针灸大成》《针灸大成》由明代杨继洲原着、靳贤补辑重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刊行。
共10卷。
所述内容十分广泛,首论《内经》、《难经》中有关针灸的论述,其次有针灸歌赋选、经络腧穴、刺法针法、灸法、针灸证治、杨继洲医案和小儿按摩法。
《针灸大成》总结了明代以前中国针灸的主要学术经验,尤其是收载了众多的针灸歌赋;重新考定了穴位的名称和位置,并附以全身图和局部图;阐述了历代针灸的操作手法,加以整理归纳,如“杨氏补泻十二法”等;记载了各种病证的配穴处方和治疗验案。
本书较全面论述针灸理论、操作手法等,并考定腧穴名称和部位,记述历代名家针灸医案,为对明以前针灸学术的又一总结,是学习研究针灸的重要参考著作,也是切脉针灸临床应用的针灸基础。
3、《 难经 》《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其内容和体例是针对《黄帝内经》的某些问题设难答疑,以对这些问题进行解释和发挥。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难经》是采用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编撰而成的,是中国古代医学家探究医学理论,申明己见,辨证是非的经典著作,《难经》是中医古典名著之一,它继承了《内经》理论并有所发展。
前二十二难是讲脉的内容,后面五十九难讲具体应用,内容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特别是对脉诊的论述,更为精要,“独取寸口”诊脉法是其创造性立说,确立了以手腕寸、关、尺为三部,再分别每部之浮、中、沉为九候的“三部九候”脉诊法。
杨继洲《针灸大成》捻转补泻整理周璐20140321041标幽赋迎夺右而泻凉,随济左而补暖金针赋(杨氏注解)原夫补泻之法,妙在呼吸手指。
男子者,大指进前左转,呼之为补,退后右转,吸之为泻,提针为热,插针为寒;女子者,大指退后右转,吸之为补,进前呼之为泻,插针为热,提针为寒。
左与右各异,胸与背不同,午前者如此,午后者反之。
是故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
搓而去病,弹则补虚,肚腹盘旋,扪为穴闭。
重沉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
一十四法,针要所备。
补者一退三飞,真气自归;泻者一飞三退,邪气自避。
补则补其不足,泻则泻其有余。
及夫调气之法,下针至地之后,复人之分,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欲补先呼后吸,欲泻先吸后呼。
补泻雪心歌(聚英)行针补泻分寒热,泻寒补热须分别。
拈指向外泻之方,拈指向内补之诀。
泻左须当大指前,泻右大指当后曳。
补左次指向前搓,补右大指往上曳。
如何补泻有两般,盖是经从两边发。
补泻又要识迎随,随则为补迎为泻。
古人补泻左右分,今人乃为男女别。
男女经脉一般生,昼夜循环无暂歇。
两手阳经上走头,阴经胸走手指辍。
两足阳经头走足,阴经上走腹中结。
随则针头随经行,迎则针头迎经夺。
更为补泻定吸呼,吸泻呼补真奇绝。
补则呼出却入针,要知针用三飞法。
气至出针吸气入,疾而一退急扪穴。
泻则吸气方入针,要知阻气通身达。
气至出针呼气出,徐而三退穴开禁。
此诀出自梓桑君,我今授汝心已雪。
正是补泻玄中玄,莫向人前轻易说。
针法歌先说平针法,含针口内温,按揉令气散,掐穴故教深。
持针安穴上,令他嗽一声,随嗽归天部,停针再至人。
再停归地部,待气候针沉,气若不来至,指甲切其经。
次提针向病,针退天地人,补必随经刺,令他吹气频。
随吹随左转,逐归天地人,待气停针久,三弹更熨温。
出针口吸气,急急闭其门,泻欲迎经取,吸则内其针。
吸时须右转,依次进天人,转针仍复吸,依法要停针。
出针吹口气,摇动大其门。
内经补泻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处。
泻必用圆,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逆之,摇大其穴,气出乃疾。
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神气乃存,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泻必用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
补必用圆者,圆者行也;行者移也。
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故圆与方非针也。
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
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努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已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所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神应经补泻泻诀直说宏纲陈氏曰:取穴既正,左手大指掐其穴,右手置针于穴上,令患人咳嗽一声,随咳内针至分寸,候数穴针毕,停少时,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谓之催气。
约行五六次,觉针下气紧,却用泻法如针左边,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以针头轻提往左转。
如有数针,俱依此法。
俱转毕,仍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针,却用食指连搓三下(谓之飞)。
仍轻提往左转,略退针半分许,谓之三飞一退。
依此法行至五六次,觉针下沉紧,是气至极矣。
再轻提往左转一二次,如针右边,以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依前法连搓三下,轻提针头向右转,是针右边泻法。
欲出针时,令病人咳嗽一声,随咳出针,此之谓泻法也。
补诀直说凡人有疾,皆邪气所凑,虽病人瘦弱,不可专行补法。
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如患赤目等疾,明见其为邪热所致,可专行泻法。
其余诸疾,只宜平补平泻,须先泻后补,谓之先泻邪气,后补真气,此乃先师不传之秘诀也。
如人有疾,依前用手法催气取气,泻之既毕,却行补法,令病人吸气一口,随吸转针。
如针左边,捻针头转向右边,以我之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食指向前,大指向后,仍捻针深入一二分,使真气深入肌肉之分。
如针右边,捻针头转向左边,以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食指向前,大指向后,仍捻针深入一二分。
如有数穴,依此法行之。
既毕,停少时,却用手指于针头上,轻弹三下,如此三次,仍用我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连搓三下(谓之飞)。
将针深进一二分,以针头向左边,谓之一进三飞。
依此法行至五六次,觉针下沉紧,或针下气热,是气至足矣。
令病人吸气一口,随吸出针,急以手按其穴,此谓之补法也。
凡针背腹两边穴,分阴阳经补泻。
针男子背上中行,左转为补,右转为泻。
腹上中行,右转为补,左转为泻。
女人背中行,右转为补,左转为泻。
腹中行,左转为补,右转为泻。
盖男子背阳腹阴,女子背阴腹阳,故也。
南丰李氏补泻今细分之,病者左手阳经,以医者右手大指进前(盐指退后),呼之为随(午后又以大指退后为随,进前即经之从外,退后即经之从内),退后吸之为迎。
病者左手阴经,以医者右手大指退后,吸之为随,进前呼之为迎。
病者右手阳经,以医者右手大指退后,吸之为随,进前呼之为迎。
病人右手阴经,以医者右手大指进前,呼之为随,退后吸之为迎。
病者右足阳经,以医者右手大指进前,呼之为随,退后吸之为迎。
病者右足阴经,以医者右手大指退后,吸之为随,进前呼之为迎。
病者左足阳经,以医者右手大指退后,吸之为随,进前呼之为迎。
病者左足阴经,以医者右手大指进前,呼之为随,退后吸之为迎。
男子午前皆然,午后与女人反之。
凡针起穴,针芒向上,气顺行之道。
凡针止穴,针芒向下,气所止之处。
左外右内,令气上行,右外左内,令气下行。
或问午前补泻,与午后相反,男子补泻,与女人相反。
盖以男子之气,早在上而晚在下,女人之气,早在下而晚在上,男女上下,平腰分之故也。
至于呼吸,男女人我皆同,何亦有阴阳之分耶?盖有自然之呼吸,有使然之呼吸,入针出针,使然之呼吸也。
转针如待贵人,如握虎尾,候其自然呼吸。
若左手足候其呼而先转,则右手足,必候其吸而后转之;若右手足候其吸而先转,则左手足必候其呼而后转之,真阴阳一升一降之消息也。
故男子阳经午前以呼为补,吸为泻。
阴经以吸为补,呼为泻,午后反之。
女人阳经午前以吸为补,呼为泻,阴经以呼为补,吸为泻,午后亦反之。
或者又曰:『补泻必资呼吸,假令尸厥中风,不能使之呼吸者,奈何?』曰:『候其自然之呼吸而转针,若当吸不转,令人以手掩其口鼻,鼓动其气可也。
』四明高氏补泻神针八法心无内慕,如待贵宾,心为神也。
医者之心,病者之心,与针相随上下,先虑针损,次将针尖含在口内,而令其温,又以左手按摩受疾之穴,如握虎之状,右手拈针,如持无力之刃,是用针之一法也。
左拈九而右拈六,此乃住痛之二法也。
进针之时,令病人咳嗽而针进,进针之三法也。
针沉良久,待内不胀,气不行,照前施之,如气来裹针不下,乃实也,宜左捻而泻其实,如不散,令病人呼气三口,医者用手抓针自散;如针进无滞无胀,乃气虚也,令病人吸气,针宜右捻而补其虚,此补泻之四法也。
其泻者有凤凰展翅:用右手大指、食指捻针头,如飞腾之象,一捻一放,此泻之五法也。
其补者有饿马摇铃:用右手大指、食指捻针头,如饿马无力之状,缓缓前进则长,后退则短,此补之六法也。
如病人晕针,用袖掩之,热汤饮之即醒,补之七法也。
如针至深处,而进不能,退不能,其皮上四围起皱纹,其针如生在内,此气实之极也,有苍蝇丛咬之状,四围飞延,用右手食指,向皱纹皮处,离针不远四围前进三下,后退其一,乃泻之八法也。
出针时,即扪其穴,此补之要诀。
三衢杨氏补泻九、指捻者:凡下针之际,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
外捻者,令气向上而治病;内捻者,令气至下而治病。
如出至人部,内捻者为之补,转针头向病所,令取真气以至病所。
如出至人部,外捻者为之泻,转针头向病所,令侠邪气退至针下出也。
此乃针中之秘旨也。
捻针指法不相同,一般在手两般穷,内外转移行上下,邪气逢之疾岂容。
脏腑阴阳,呼吸内外,捻针补泻手法外拈随呼补脏虚,吸来里转泻实肥,六腑病加颠倒用,但依呼吸病还除。
女人补虚呵内转,吸来外转泻实肥,依经三度调病气,但令呼吸莫令疏。
(男子补虚呵外转)(女人吸来外转泻实肥)(男子吸来内转泻实肥)(女人补虚呵内转)捻:捻者,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
外捻者令气向上而治病,内捻者令气向下而治病。
如出针,内捻者令气行至病所,外捻者令邪气至针下而出也。
此下手八法口诀也。
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杨氏)问:『补针之要法。
』答曰:补针之法,左手重切十字缝纹,右手持针于穴上,次令病人咳嗽一声,随咳进针,长呼气一口,刺入皮三分。
针手经络者,效春夏停二十四息。
针足经络者,效秋冬停三十六息。
催气针沉,行九阳之数,捻九撅九,号曰天才。
少停呼气二口,徐徐刺入肉三分,如前息数足,又觉针沉紧,以生数行之,号曰人才。
少停呼气三口,徐徐又插至筋骨之间三分,又如前息数足,复觉针下沉涩,再以生数行之,号曰地才。
再推进一豆,谓之按,为截、为随也。
此为极处,静以久留,却须退针至人部,又待气沉紧时,转针头向病所,自觉针下热,虚羸痒麻,病势各散,针下微沉后,转针头向上,插进针一豆许,动而停之,吸之乃去,徐入徐出,其穴急扪之。
歧伯曰:『下针贵迟,太急伤血,出针贵缓,太急伤气。
』正谓针之不伤于荣卫也。
是则进退往来,飞经走气,尽于斯矣。
问:『泻针之要法。
』凡泻针之法,左手重切十字纵纹三次,右手持针于穴上,次令病人咳嗽一声,随咳进针,插入三分,刺入天部,少停直入地部,提退一豆,得气沉紧,搓拈不动,如前息数尽,行六阴之数,捻六撅六,吸气三口回针,提出至人部,号曰地才。
又待气至针沉,如前息数足,以成数行之,吸气二口回针,提出至天部,号曰人才。
又待气至针沉,如前息数足,以成数行之,吸气回针,提出至皮间,号曰天才。
退针一豆,谓之提,为担、为迎也。
此为极处,静以久留,仍推进人部,待针沉紧气至,转针头向病所,自觉针下冷,寒热痛痒,病势各退,针下微松,提针一豆许,摇而停之,呼之乃去,疾入徐出,其穴不闭也。
问:『子午补泻。
』答曰:此乃宣行荣卫之法也。
故左转从子,能外行诸阳,右转从午,能内行诸阴,人身则阳气受于四末,阴气受于五脏,亦外阳而内阴也。
左转从外则象天,右转从内则象地,中提从中则象人,一左一右一提,则能使阴阳内外之气,出入与上下相参往来,而荣卫自流通矣。
男子生于寅,寅,阳也,以阳为主,故左转顺阳为之补,右转逆阳为之泻。
女子生于申,申,阴也,以阴为主,故右转顺阴为之补,左转逆阴为之泻,此常法也。
然病有阴阳寒热之不同,则转针取用出入,当适其所宜。
假令病热,则刺阳之经,以右为泻,以左为补;病寒则刺阴之经,以右为补,左为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