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成针法
- 格式:doc
- 大小:13.13 KB
- 文档页数:5
倪师讲《针灸大成》笔录第一篇倪师在《针灸大成》课程一开始就明确地讲,“因为大家的层次都不一样,我把你们统统当作没有根基的学员来讲,所以我们从头开始讲”。
在《针灸大成》的课里面,我们就讲针灸的治症处方,不论中药。
同样的,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课程里面,我们也全部用中药来致病。
针灸的使用比中药早了约一千年。
从古到今,中医的针灸在施治上有几个大原则。
一、针的使用时机(一)针的禁忌1.遇到气血大虚:重病、刚刚失过很多血、病患完全没有元气的时候,这时候我们不下针。
2.刚行完房事后,也不针。
3.运动过后、大汗后也不针。
4.喝酒后,不针。
5.体力不够的时候,不下针。
(二)针的适用:可以用在所有的病上面,从感冒到癌症,都可以。
*************************************************************** *****当针力不足的地方,我们就会用到灸。
气血大虚不可针时,可以用灸的方式处理。
灸,就是“久”字下面一个火。
灸时我们用“艾绒”。
为什么要用这个艾?在古代,部队里没有西医,只有中医,那个时候都是中医。
那部队沿路开拔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补给,除了食物以外,最重要的是水。
没有水的话,部队就不能行动。
中医如何去找这个水呢?用艾草。
艾草它的生命力很强,再艰难的野外环境下都可以找得到它。
艾有一个特性,就是向下。
燃烧的艾会自己去找水,找到水以后烟就往上升。
如果部队要找水,就叫阿兵哥将艾草摊在土里烧,这时叫人到周围各处五里的范围去看看,看到地上有烟冒出来的地方,那个地方下面就有水。
二、几种灸法隔姜灸我们有几种灸法,最普遍的就是“隔姜灸”。
隔姜灸就是切一片大概五元硬币大小的生姜,先戳几个洞。
我示范给诸位看。
拿一些艾绒捏成金字塔状,再将它放在生姜上面,这样一个单位叫“一壮”。
用火去点,用香去点也可以。
在灸的时候,这个生姜片不用换。
不要灸五壮,就换五片生姜,烧到温热,不用烧到很烫,烧到病人感觉温热,不用很烫时就换一壮。
针灸大成针法针灸大成针法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名济时,编著有《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一书,后经扩充辑集为《针灸大成》十卷。
十二字手法及下手八法《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指捻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拔如梭。
”杨氏将针法的基本操作步骤总结归纳为十二种(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即: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退、指搓、指捻、指留、针摇、指拔。
同时又把进针时的一些基本操作归纳为“下手八法”,即:揣、爪、搓、弹、摇、扪、循、捻八种。
杨氏十二手法手法操作作用爪切左手大指爪甲重切其针之穴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不伤于营卫指持右手持针于穴上(准备进针)口温入口中温热(此法今已不用)进针神定、息匀,审穴在何部分,重切经络,少待方可下手(将针刺入)指循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沉紧爪摄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针下邪气滞涩不行者,其气自通行也针退分明三部,一部一部缓缓而退(由深出浅)指搓转针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泄气指捻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
……如出至人部,内捻者为之补,转针头向病所,令取真气以至病所;……外捻者为之泻,转针头向病所,令挟邪气退至针下出也行气,内外移行上下指留出针至于天部之际,在皮肤之间留一豆许,少时方出针(出针前稍作一停留)令营卫纵横散针摇以指捻针如扶人头摇之状泄法:使孔穴开大,邪气出如飞指拔待针下气缓不沉紧,用指捻针如拔虎尾(起针)下针八法表手法作用方法揣取准孔穴凡点穴,以手揣摸其处,以法取之,按而正之,以大指爪切掐其穴,于中庶得,进退方有准免伤荣卫刺荣掐按其穴,以针而刺;刺卫撮起其穴,卧针而刺爪宣散气血,欲使不痛爪而下之,左手重而切按,右手轻而徐入搓补泻搓而转者,如搓线之貌,勿转太紧,左补右泻弹补先弹针头,待气至,却进一豆许,先浅后深,自外推内摇泻先摇动针头,待气至,却退一豆许,乃先深后浅扪补欲补时,出针扪闭其穴循令气血宣散,邪气散泄凡泻针,必以手指于穴上四旁循之捻(行气)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
针灸大成精华总结简介针灸是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疗法,源远流长,历经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针灸的目的是通过针刺特定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本文将对针灸大成的精华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针灸疗法。
基本原理针灸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并恢复其自身的平衡状态。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存在着经络系统,经络是各种生理功能的通道,通过经络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和经络,平衡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改善健康的效果。
常用的针灸技术刺法刺法是指针刺入体表的方法。
根据针刺的深浅和角度,刺法可以分为浅刺、中刺和深刺。
浅刺主要针对体表和皮下组织,适用于一些表浅病变;中刺主要刺入肌层,适用于中深病变;深刺主要刺入筋间隙和穴位,适用于深部病变。
归纳法归纳法是指将针刺后的症状归纳为一定的规律,以指导针灸治疗。
常用的归纳法包括顺法、逆法、交针法和周身法等。
•顺法:顺应病因病机的发展规律,按照经络的走向和穴位的部位顺序来进行针刺。
•逆法:逆应病因病机的发展规律,按照经络的逆行和穴位的部位逆序来进行针刺。
•交针法:将多个穴位的针刺合并进行,以增强针灸治疗的效果。
•周身法:在远端穴位的基础上,选择一个近端穴位进行针刺,以加强针灸对近距离病变的治疗效果。
灸法灸法是指用艾条或艾炷燃烧,对特定穴位进行温灸的方法。
根据燃烧的时间和距离,灸法可以分为直接灸、间接灸和连灸等。
灸法主要用于寒湿内盛、阳气不足等病症的治疗。
主要适应症针灸主要适用于一些慢性病和功能性疾病的治疗,对于某些急性疾病也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以下是针灸主要适应症的简要介绍:1.疼痛病:包括头痛、颈肩腰腿痛、神经性疼痛等。
2.内科病: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3.妇科病:包括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不孕症等。
4.皮肤病:包括湿疹、银屑病、荨麻疹等。
《针灸大成》二节大椎,风门、肺俞,厥阴、心、督,膈、肝、胆、脾,胃俞、三焦,肾俞、气海,大肠、关元,小肠、膀俞,中膂、白环,上、次、中、下,膏肓、患门,四花六穴,腰俞、命门,穴皆可彻。
伏人尺寸图背部穴图腹部中穴歌天突、璇玑,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鸠尾,巨阙、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神阙、交、海,石门、关元,中极、曲骨,膀门二寸,侠脐天枢,期、章二门,不可不知。
仰人尺寸图腹部穴图中指取寸头部:前发际至后发际,折作十二节,为一尺二寸。
前发际不明者,取眉心直上行三寸。
后发际不明者,取大椎上行三寸。
前后俱不明者,折作一尺八寸。
头部直寸,并依此法取。
眼内眦角至外眦角为一寸,头部横穴,并依此穴寸法取。
神庭穴至曲差穴、曲差穴至本神穴、本神穴至头维穴各一寸半,自神庭至头维共四寸半。
背部:大椎穴至尾骶骨穴,共计二十一椎,通作三尺,故谓人为三尺之躯者,此也。
上七椎,每椎一寸四分一厘,共九寸八分七厘。
中七椎,每椎一寸六分一厘,共一尺一寸二分七厘。
下七椎,每椎一寸二分六厘,共八寸八分二厘。
第二行,侠脊各一寸半,除脊一寸,共折作四寸,分两旁。
第三行,侠脊各三寸,除脊一寸,共折作七寸,分两旁。
腹部:膺部腹部横寸,并用对乳间横折作八寸。
膺腹横寸取穴,悉依上法。
直寸取穴,依中行心蔽骨下至脐,共折八寸。
人无蔽骨者,取歧骨下至脐心,共折九寸取之。
脐下至毛际横骨,折作五寸。
天突至膻中,折作八寸,下行一寸六分为中庭,上取天突,下至中庭,共折九寸六分。
手足部、并背部横寸,并用中指寸取之。
中指同身寸图: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内廷,两横纹头相去为一寸。
取稻秆心量,或用薄篾量,皆易折而不伸缩为准,用绳则伸缩不便,故多不准。
素问九针论九针式帝曰:『针之长短有数乎?』歧伯对曰:『一曰镵针,取法于巾针,头大末锐,末平半寸卒锐之,长一寸六分。
二曰圆针,取法于絮针,筒其身而卵其锋,针如卵形,圆其末,长一寸六分。
三曰鍉针,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
《针灸大成》原文及翻译针灸大成简介针灸专著,又名《针灸大全》,10卷。
明杨继洲(济时)撰,刊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
杨氏根据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简称《玄机秘要》),参考明以前20余种针灸学著作,并结合作者针灸临床经验编成此书。
本书较全面论述针灸理论、操作手法等,并考定腧穴名称和部位,记述历代名家针灸医案,为对明以前针灸学术的又一总结,是学习研究针灸的重要参考著作。
《卷一·针道源流》原文《素问》十二卷,世称黄帝歧伯问答之书,及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而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
刘向指为诸韩公子所著,程子谓出战国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礼记》之萃于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
盖灵兰秘典、五常正大、六元正纪等篇,无非阐明阴阳五行生制之理,配象合德,实切于人身。
其诸色脉病名、针刺治要,皆推是理以广之,而皇甫谧之《甲乙》、杨上善之《太素》,亦皆本之于此,而微有异同。
医家之纲法,无越于是书矣。
然按《西汉艺文志》,有《内经》十八卷及扁鹊名。
白氏云:『《内经》凡三家,而《素问》之目乃不列。
』至《隋经籍志》始有《素问》之名,而指为《内经》。
唐王冰乃以《九灵》九卷,牵合《汉志》之数,而为之注释,复以阴阳大论,托为师张公所藏,以补其亡逸,而其用心亦勤矣。
惜乎朱墨混淆,玉石相乱,训诂失之于迂疏,引援或至于未切。
至宋林亿、高若讷等,正其误文,而增其缺义,颇于冰为有功。
《难经》十三卷,秦越人祖述《黄帝内经》,设为问答之辞,以示学者。
所引经言,多非灵、素本文,盖古有其书,而今亡之耳。
隋时有吕博望注本不传,宋王惟一集五家之说,而醇疵或相乱,惟虞氏粗为可观。
纪齐卿注稍密,乃附辨杨玄操、吕广、王宗正三子之非,周仲立颇加订易,而考证未明,李子野亦为句解,而无所启发,近代张洁古注后附药,殊非经义,王少卿演绎其说,目曰重玄,亦未足以发前人之蕴,滑伯仁取长弃短,折衷以己意,作《难经本义》。
《子午经》一卷,论针灸之要,撰成歌诀,后人依托扁鹊者。
《针灸大成》针灸口诀夫参博以为要,辑简而舍烦,总《玉龙》以成赋,信金针以获安。
原夫卒暴中风,顶门、百会;脚气连延,里、绝、三交。
头风鼻渊,上星可用;耳聋腮肿,听会偏高。
攒竹、头维,治目疼头痛;乳根、俞府,疗嗽气痰哮。
风市、阴市,驱腿脚之乏力;阴陵、阳陵,除膝肿之难熬。
二白医痔漏,间使剿疟疾;大敦去疝气,膏育补虚劳。
天井治瘰疬瘾诊,神门治呆痴笑咷。
咳嗽风痰,太渊、列缺直刺;尫赢喘促,璇玑、气海当知。
期门、大敦,能治坚痃庙气;劳宫、大陵,可疗心闷疮痍。
心悸虚烦刺三里,时疫痎疟寻后溪。
绝骨、三里、阴交,脚气宜此;睛明、太阳、鱼尾,目症凭兹。
老者便多,命门兼肾俞而着艾;妇人乳肿,少泽与太阳之可推。
身柱蠲嗽,能除膂痛;至阳却疸,善治神疲。
长强、承山,灸痔最妙;丰隆、肺俞,痰嗽称奇。
风门主伤冒寒邪之嗽,天枢理感患脾泄之危。
风池、绝骨,而疗乎伛偻;人中、曲池,可治其痿伛。
期门刺伤寒未解,经不再传;鸠尾针癫痫已发,慎其妄施。
阴交、水分、三里,蛊胀直刺;商丘、解溪、丘墟,脚痛堪追。
尺泽理筋急之不辛,腕骨疗手腕之难移。
肩脊痛兮,五枢兼于背缝;肘挛痛兮,尺泽合于曲池。
风湿传于两肩,肩髃可疗;壅热盛乎三焦,关冲最直。
手臂红肿,中渚、液门要辨;脾虚黄疸,腕骨、中脘何疑。
伤寒无汗,攻复溜宜泻;伤寒有汗,取合谷当随。
欲调饱满之气逆,三里可胜;要起六脉之沉匿,复溜称神。
照海、支沟,通大便之秘;内庭、临泣,理小腹之脂。
天突、膻中医喘嗽,地仓、颊车疗口喎。
迎香攻鼻窒为最,肩并除臂痛如拿。
二间治牙疼,中魁理翻胃而即愈;百劳止虚汗,通里疗心惊而即瘥。
大小骨空,治眼烂能止冷泪;左右太阳,医目疼善除血翳。
心俞、肾俞,治腰肾虚乏之梦遗;人中、委中,除腰脊痛闪之难制。
太溪、昆仑、申脉,最疗足肿之迍;涌泉、关元、丰隆,为治尸劳之例。
印堂治其惊搐,神庭理乎头风。
大陵、人中频泻,口气全除;带脉、关元多灸,肾败堪攻。
腿脚重疼渐筋骨、膝关、膝眼;行步艰楚,刺三里、中封、太冲。
針灸大成針法明代針灸學家楊繼洲,名濟時,編著有《衛生針灸玄機秘要》一書,後經擴充輯集為《針灸大成》十卷。
十二字手法及下手八法《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針法玄機口訣多,手法雖多亦不過:切穴持針溫口內,進針循攝退針搓,指撚瀉氣針留豆,搖令穴大拔如梭。
”楊氏將針法的基本操作步驟總結歸納為十二種(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即:爪切、指持、口溫、進針、指循、爪攝、針退、指搓、指撚、指留、針搖、指拔。
同時又把進針時的一些基本操作歸納為“下手八法”,即:揣、爪、搓、彈、搖、捫、循、撚八種。
楊氏十二手法下針八法表下手八法中爪、搓、搖、循、撚分別與爪切、指搓、針搖、指循、指撚五法相同。
揣,主要是“以手揣摸其處”,探明穴位得準確位置。
彈,是“先彈針頭”(針尾)再配合插針,是“補針之法”。
捫,是在“欲出針時,就捫閉其穴,不令氣出,使血氣泄,乃為真補。
”楊氏針法楊繼洲在繼承前人針法的基礎上,對補瀉手法進行了總結,並有所發揮。
《針灸大成·經絡迎隨設為問答》中論述了補針與瀉針之要法。
《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中,較為全面介紹了燒山火、透天涼、陽中隱陰、陰中隱陽、留氣法、運氣法、提氣法、中氣法(即納氣法)、蒼龍擺尾(即青龍擺尾)、赤鳳搖頭、龍虎交戰、龍虎升降、五臟交經、通關交經、膈角交經、子午搗臼、子午補瀉、子午傾針、進火、進水等法。
其中有些手法均源出於《金針賦》,其內容已見《金針賦·論針法》一節中,不再重複。
補針與瀉針要法楊氏將針法補瀉歸結有補針要法和瀉針要法,見於《針灸大成·經絡迎隨設為問答》中:“補針之法,左手重切十字縫紋,右手持針於穴上,次令病人咳嗽一聲,隨咳進針,長呼氣一口,刺入皮三分。
針手經絡者,效春夏停二十四息;針足經絡者,效秋冬停三十六息。
催氣針沉,行九陽之數,撚九撅九,號曰天才。
少停呼氣三口,徐徐又插至筋骨之間三分,又如前息數足,複覺針下沉澀,再以生數行之,號曰地才。
⼀代针灸⼤师的⼋⼤针法绝技⼀、郑毓琳总结的针刺⼋⼤绝技郑毓琳根据《针灸⼤成》载“⾚凤迎源”、“青龙摆尾”、“苍龟探⽳”、“⽩虎摇头”、“龙虎交战”等按动物形象描述的补泻⼿法,结合临床,不断揣摩,不断实践,总结出了⼋种临床针刺补泻⼿法,即⼆龙戏珠、喜鹊登梅、⽼驴拉磨、⾦钩钓鱼、⽩蛇吐信、怪蟒翻⾝、⾦鸡啄⽶、⿏⽖刺法⼋种⼿法。
1.⼆龙戏珠系指施针时操作⼿法似耍龙灯时⼆龙戏珠⼀样动作,故名⼆龙戏珠。
操作⽅法:施针时使针刺感觉分两条线传导,包围眼珠为⽬的。
如针刺太阳⽳时,左⼿⾷指紧按⽳,右⼿持针速针或捻转进⼊⽳,针到⼀定深度,得⽓后,针尖先向上眼睑的⽅向提插或捻转,使热胀或凉胀的感觉传到上眼睑,⾄⽬内眦处,再使针尖向下眼睑的⽅向提插或捻转,使热胀或凉胀感觉传到下眼睑,⾄⽬内眦处,包围起眼珠。
此法⽤于针太阳⽳治疗⼀切眼病。
虚证⽤热补法;实证⽤凉泻法。
2.喜鹊登梅系指施针时操作⼿法似喜鹊在梅树枝上歌舞,头尾上下活动⼀样动作,故名喜鹊登梅。
操作⽅法:虚证⽤热补法,实证⽤凉泻法。
3.⽼驴拉磨系指施针时操作⼿法似⽼驴拉磨⼀样的动作,故名⽼驴拉磨。
操作⽅法:施针时⽤推盘⼿法(与古法盘针术相似)。
如针头维⽳时,左⼿⾷指紧按⽳,右⼿持针速刺或捻转进⼊⽳,得⽓后,将针提到⽪下,似推磨⼀样的推转针体,可连续推转⼏次。
热补法推转9次,推转的⾓度⼩;凉泻法推转6次,推转的⾓度⼤。
此法针头维⽳治疗头痛,针期门⽳治疗肝⽓郁滞,针章门⽳治疗痞块。
虚证⽤热补法,实证⽤凉泻法。
4.⾦钩钓鱼系指施针的操作⽅法似游鱼吞饵,与鱼钩上提的动作⼀样,故名⾦钩钓鱼。
操作⽅法:施针时⾏⼩提抖术。
如针膻中⽳,得⽓后,右⼿拇、⾷、中三指持针柄向前捻转多些,即得滞针现象,此似游鱼上钩吃⾷⼀样;右⼿持针柄,提着滞针的肌肤微微的拉抖⼏次。
补法连拉9次,泻法连拉6次。
此法针阳⽩、颊车、太阳治疗⼝眼㖞斜,针膻中、中庭治疗肝郁⽓滞、胸痹。
5.⽩蛇吐信系指施针时操作⼿法似⽩蛇吐信⼀样,⽤两枚针齐刺⼊⽳位中,故名⽩蛇吐信。
针灸大成(倪师)20220728任督二脉灸尾有膏,禁灸可针。
络穴只可灸第14椎,正对神阙第7椎,平齐肩胛骨络穴不灸枕骨下方百会前1.5寸米粒灸鼻窦炎消渴,癫痫、不识尊卑、胡说八道、面肿任脉三寸长针,溺水急救人趴着,朝心脏方向扎会阴痛扎百会穴耻骨上方,平补平泻膀胱的募穴(开口),1寸以内丹田,小肠的募穴;心脏急救,下纪三焦的募穴,女子灸会绝育三焦的募穴;任脉少阴冲脉之会隔盐灸,青盐炒熟,填满肚脐中风、肠炎、肠鸣都可以灸水肿;单喝水,气化之处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胃的募穴,1寸针,印堂痛胃的络穴,四花灸治疗一切胃病(胃出血除外)心的募穴,1寸针,只针不灸,黄油就是膏,来自鸠尾任脉的络穴气会䐺中1.5寸下针天突,巨阙,关元,这三个针下去后,这个气会到第十椎下,第十椎下没有穴道,所谓第十椎下,就是第十一椎上,这个气会集中到这边。
我们再下到脊椎骨上面,把气导出来。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治疗心脏病的三个穴道天突和灸尾的中间甲状腺肿,喉咙肿痛督脉1寸针斜刺,治疗痔疮21椎下,很少用14椎下,正对肚脐,生命之门16椎下,很少用13椎下,三焦经过11椎下,脾脏,只针不灸10椎下,胆病压痛点9椎下,治癫痫狂7椎下,平齐肩胛骨底端,血会之处8椎下外开1.5寸,消渴穴6椎下,过多营养,血癌,禁针5椎下,心脏病压痛点3椎下,灸增加身高,最重要的脊椎第一椎下,是头椎和胸椎的区分点第一椎上,发烧感冒时,用三棱针放血病在脏取井穴病变于色取荣穴病在时间者取俞穴病变于音者取经穴病起于饮食取合穴五脏不平衡时用原穴1. 手太阴肺经2. 手阳明大肠经3. 足阳明胃经4. 足太阴脾经5. 手少阴心经6. 手太阳小肠经7. 足太阳膀胱经8. 足少阴肾经9. 手厥阴心包经10. 手少阳三焦经11. 足少阳胆经12. 足厥阴肝经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井荣输经合金水木火土阳木火土金水阴克生木火土水阳火:心脏;手少阴阴火:小肠;手太阳阳土:胃;足阳明阴土:脾;足太阴阳金:大肠;手阳明阴金:肺;手太阴阳水:膀胱;足太阳阴水:肾;足少阴阳木:胆;足少阳阴木:肝;足厥阴井荣输经合金水木火土阳木火土金水阴肺募穴对称治疗流鼻血肘筋外侧与横纹头中间合穴、子穴(水)肺实症泻之郄穴:消炎、痔疮脉会太渊(母穴:虚症(久咳))3寸主任脉,络穴(金)本穴可补可泻荣穴,火,乳癌井穴,木,放血扁桃体发炎、发烧(13鬼针)气喘吸入困难是肾吐气困难是肺井荣输经合金水木火土阳木火土金水阴手不能往前抬是大肠经手不能梳头是三焦经手不能往后摆是小肠经井穴,金,本穴,退烧点刺放穴荣穴,水,子穴,实症泻之俞穴,木三间透劳工原穴,麻醉(面口)经穴,火,撑手后凹洞络穴,郄穴2寸合穴、母穴(土)上半身皮肤痒2寸腰扭伤穴1寸1寸禁针,有动脉2寸中风大穴,阳跷脉之会禁针大筋鼻孔下方外开5分井穴,金,退奶,下牙去痛荣穴,水,输穴,木,原穴,动脉下面,1寸针经穴,火,母穴合穴,土,本穴胃病(吐血除外)禁灸鬓角下,张嘴取穴下巴脱臼,中耳炎中风,地仓透颊车不针,诊断眼翳1寸平齐水沟,治牙疼摸脉:胃气禁针、禁灸4寸2寸巨阙外开2寸上脘2寸长高长高大肠募穴水肿腹水,配合水分睾丸复位膝盖头上6寸很少用阴经阳经夜市工作,膝盖痛郄穴任脉阑尾穴,下约一寸男左女右压痛3寸乳房硬块肚脐以下硬块条口透承山,治五十肩;治脚麻;补法丰胸丰胸丰胸祛痰导痰两根大筋中间补井当补合泻井当谢荣2寸1寸3. 足阳明胃经甲状腺6寸中风预兆:1.手前三指头麻,6个月以内中风2.小腿麻,胃经足三里附近,2周内中风解决方案每天灸足三里,9壮或者15壮,灸到不麻配合使用4. 足太阴脾经人体的左侧主血,右边主气木,疝气,肠子下坠白带、经漏不止母穴,火,治蛔虫输穴,土,补泻都可公孙内关胃心胸子穴,金,助孕诊断淤血、肿瘤;少腹痛络穴,禁止灸天皇,合穴,水地皇,郄穴人皇痛经,痛时下针,一寸针几乎不用5寸主冲脉,络穴,任脉外开5分是冲脉曲骨外开4寸这里痛下云门对称治疗;下针取胎盘主全身络穴大都穴太白穴合穴,水经穴,金,络穴郄穴俞穴,土,失眠、惊悸、动悸荣穴,火,心脏病急救大穴井穴,木,手解穴大筋5.手少阴心经补井当补合泻井当谢荣井荣输经合金水木火土阳木火土金水阴3寸6.手太阳小肠经(火)井穴,金荣穴,水;握拳横纹头,奶水不够输穴,木;肩项问题导水;主督脉;母穴小天星骨,原穴,本穴,一寸针半寸,取穴手背向前,治疗眼睛,郄穴养老透间使治疗不能拧毛巾阳谷上5寸,络穴肠关,肝关,心关子穴,一寸针3寸肩胛骨正中间陶道外开4寸大椎外开2寸5-10分钟,一寸直针7. 足太阳膀胱经(67穴道)肉球旁边,掰开眼睛骨缝,透鱼腰晕眩近取穴五分针深骨会大枢,陶道外开1.5寸压痛是有骨病,骨裂输穴不分寒热内科用俞募治疗四肢经络用子泻、母补治疗心脏病心、肺、肝一起针膈俞胆俞四花灸治疗肺结核单锥痛,俞穴+子穴(肾俞+商丘)14椎下,志气在肾,其华在发,耳鸣、耳聋、听力不好16椎下,近取穴12椎下,胃病治此11椎下,水病治此,主开胃10椎下,胆病9椎下,肝病,阴部问题6椎下,针灸都可以,血癌7椎下,血会膈俞,贫血淤血内脏出血,活血化瘀5椎下,针灸都可,俞募治疗巨阙,先后无所谓7/8岁不讲话,针灸都可以,强心气4椎下,心包,治疗心脏病,针灸都可3椎下,20分钟后换正面云门骨会大枢,陶道外开1.5寸压痛是有骨病,骨裂2 脖子强硬,近取穴,可针可灸;治痈1.5寸13椎下,下利、大便带水、水肿,吃东西不消化15椎下,近取穴腰痛19椎下,近取穴腰痛,小便失禁21椎下,14椎下,志气在肾,12椎下,胃病治此11椎下10椎下,胆病9椎下,肝病6椎下,7椎下,5椎下,4椎下,5椎上1/3 是膏肓,肩胛骨要打开3椎下,可加强肺俞的效果第2椎下附分手足太阳之会1.5寸13椎下,乳癌,硬块;乳癌压痛点选穴最好13-14椎外开三寸半是痞根穴,下针19椎下,近取穴腰痛,小便失禁1.5寸20椎下,痔疮的近取穴,用的很多深针到骨,治疗坐骨神经痛承扶和委中的中间点,很少用两条筋的中间,针到骨解毒大穴,又名血郄合穴,土,腰背委中求筋的内侧,络穴(别络)上一寸治疗痞块的方式:行阳。
针灸大成的主要内容针灸大成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一种通过针刺等手段调节和改善人体健康的传统医学。
它不仅对于治疗疾病有明显疗效,也能够预防疾病和保健养生。
下面是针灸大成的主要内容。
1.经络理论。
经络是人体经过针灸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理反应的物质基础,是针灸治疗中的重要理论基础。
它包括经脉、络脉、气穴等。
经络理论是为了说明针灸的治疗效果底层机制,为深入研究针灸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
2.穴位。
穴位是经络上的特定点位,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穴位按照其治疗方向分为五脏六腑穴、经穴和奇穴等不同类型。
穴位在不同的部位上具有不同的刺激效果,能够调节不同的身体系统,所以针灸治疗中使用合适的穴位能够更好地发挥治疗疾病的效果。
3.针刺技法。
针刺技法是针灸治疗中非常重要的手段,有平衡技法、疾病导向技法、动态调整技法、加减法等几种针刺技术。
不同的针刺技法在治疗不同的疾病中有不同的效果,需要临床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4.针灸治疗原则和适应症。
针灸治疗必须遵循明确的原则和适应症。
治疗原则包括辩证施治、标本兼治、辨证论治等,适应症主要包括风湿类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针灸治疗需要根据个人的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否则会出现逆效果甚至不良反应的情况。
5.预防疾病和保健养生。
针灸并不仅仅是用于治疗疾病,还能够用于预防疾病和保健养生。
针灸预防疾病和保健养生是针对人体生理特点制定的,包括春季保健、夏季保健、秋季保健、冬季保健等。
正确的针灸保健能够强身健体、延缓衰老,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对于健康人群来说是一种很好的维护健康的方式。
针灸大成是中华民族瑰宝之一,涵盖内容广泛,临床应用广泛,不仅能够治疗疾病,更是保健养生的重要手段。
未来,随着人们对中医的认知不断深入和针灸临床疗效的不断提高,相信针灸大成会在医学界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针灸大成出现的文化背景是中国古代的医学文化。
中国古代医学文化自春秋战国时期至今,经历了奔波发展和不同学派的兴起和沉寂。
《针灸大成》穴法(神应经)◎神庭:在直鼻上,入发际五分。
灸七壮,止七七壮。
禁针。
◎上星:在直鼻上,入发际一寸。
针三分,以细三棱针,泄诸阳热气。
灸三壮,不宜多;多则拔气上,目不明。
◎顖会:在上星后一寸,有陷可容豆许。
灸二七壮。
◎前顶:在顖会后一寸五分,骨间陷中。
针一分,灸三壮。
◎百会:在顶中陷中,容豆许,去前发际五寸,后发际七寸。
针二分,灸七壮,至七七壮。
◎后顶:在百会后一寸五分,枕骨上。
针二分,灸五壮。
◎风府:在项后发际上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
针四分,禁灸,灸之,令人失音。
◎哑门:在项后入发际五分,宛宛中,仰头取之。
针三分,禁灸,灸之,令人哑。
◎睛明:在目内眦头外一分许。
针一分半,雀目者,久留针,后速出。
禁灸。
◎攒竹:在两眉头小陷宛宛中。
针三分,三度刺,目大明,宜用锋针出血。
禁灸。
◎丝竹:在眉后陷中。
针三分,宜泻不宜补。
禁灸,灸之,令人目小无所见。
◎角孙:在耳廓中间,开口有空。
针八分,灸三壮。
◎络却:在脑后,发际上两旁起肉上各一寸三分,脑后枕骨侠脑户,自发际上四寸半。
针三分,灸三壮。
◎翳风:在耳后尖角陷中,按之耳中痛。
针三分,灸七壮。
◎临泣:在目上,直入发际五分陷中。
针三分,不宜灸。
◎目窗:在临泣后寸半。
灸五壮,针三分,三度刺,目大明。
◎头维:在额角入发际,本神旁一寸五分。
针三分,禁灸。
◎听会:在耳微前陷中,上关下一寸,动脉宛宛中,开口取之。
针三分,不补。
日灸五壮,止三七壮。
◎听宫: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
针三分,灸三壮。
◎脑空:在承灵后一寸五分,侠玉枕骨下陷中。
针五分,灸三壮。
◎风池:在脑空下发际陷中。
针一寸二分,灸不及针,日七壮,至百壮。
炷不用大。
◎耳门:在耳前起肉当耳缺陷中。
针三分。
禁灸。
病宜灸者,不过三壮。
◎颊车:在耳下八分,近前曲颊端上陷中,侧卧开口有空。
针四分,灸日七壮,至七七壮,炷如大麦。
◎迎香:在鼻孔旁五分。
针三分,禁灸。
◎地仓:在侠口吻旁四分,外近下有脉微微动是。
针三分半,可灸日七壮,二七壮,重者七七壮。
针灸大成针灸治症笔记1针灸大成针灸治证:笔记1梅花针,用拍打,2,点刺放血一,头痛,治症总要(杨氏一论中风,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个月前,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
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后用生葱、薄荷、桃柳叶,四味煎汤淋洗,灸令祛逐风气自疮口出。
如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有灸疮为妙。
但人不信此法,饮食不节,色酒过度,卒忽中风,可于七处一齐俱灸各三壮,偏左灸右,偏右灸左,百会、耳前穴也。
〔第一〕阳症,中风不语,手足瘫痪者:合谷肩髎手三里百会肩井风市环跳足三里委中阳陵泉(先针无病手足,后针有病手足)。
〔第二〕阴症,中风,半身不遂,拘急,手足拘挛,此是阴症也。
亦依治之,但先补后泻。
〔第三〕中暑不省人事:人中合谷内庭百会中极气海。
问曰:“中暑当六、七月间有此症,八、九月,十月亦有此症,从何而得?”答曰:“此症非一,医者不省,当以六、七月有之,如何八、九、十月亦有之?皆因先感暑气,流入脾胃之中,窜入经络,灌溉相并,或因怒气触动,或因过饮、恣欲伤体,或外感风,至八、九月方发,乃难治也。
六、七月受病浅,风疾未盛,气血未竭,体气未衰,此为易治。
复刺后穴:中冲行间曲池少泽。
”〔第四〕中风不省人事:人中中冲合谷。
问曰:“此病如何而来?以上穴法,针之不效,奈何?”答曰:“针力不到,补泻不明,气血错乱,或去针速,故不效也。
前穴未效,复刺后穴:哑门大敦。
”〔第五〕中风口噤不开:颊车人中百会承浆合谷(俱宜泻)。
问曰:“此症前穴不效,何也?”答曰:“此皆风痰灌注,气血错乱,阴阳不升降,致有此病,复刺后穴:廉泉人中。
”〔第六〕半身不遂,中风:绝骨昆仑合谷肩髃曲池手三里足三里。
问曰:“此症针后再发,何也?”答曰:“针不知分寸,补泻不明,不分虚实,其症再发。
再针前穴,复刺后穴:肩井上廉委中。
”〔第七〕口眼喎斜,中风:地仓颊车人中合谷。
问曰:“此症用前穴针效,一月或半月复发,何也?”答曰:“必是不禁房劳,不节饮食,复刺后穴,无不效也。
针灸大成原文及白话文阅读1. 嘿,你知道《针灸大成》原文有多神奇吗?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健康的大门!比如说,里面提到的某个穴位,扎下去就能缓解疼痛,这多厉害呀!白话文阅读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还等什么,赶紧来看看呀!2. 哇塞,《针灸大成》原文那可是宝藏啊!好比一座等待挖掘的宝库。
就像有一次我看到关于调理气血的记载,简直太震撼了!白话文的解读更是让它变得通俗易懂,不来瞧瞧吗?3. 哎呀,《针灸大成》原文真的不简单呀!如同一个神秘的世界等你探索。
像其中关于经络的描述,多有意思啊!白话文阅读能带你走进这个世界,难道不想去体验一下吗?4. 嘿呀,《针灸大成》原文蕴含的智慧可多啦!就像满天繁星闪耀。
比如某个针法的讲解,真的让人惊叹不已!白话文阅读就是那照亮前路的明灯,还不快来呀!5. 哇哦,《针灸大成》原文绝对值得一读!仿佛是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窗户。
像有个章节讲的养生之法,超实用的!白话文阅读让我们轻松掌握,赶快行动吧!6. 哎呀呀,《针灸大成》原文真的好有趣呀!好像一个充满惊喜的百宝箱。
就说其中关于穴位功效的部分,太让人着迷了!白话文阅读让你轻松开启宝箱,不来试试吗?7. 嘿哟,《针灸大成》原文可太牛了!宛如一座巍峨的山峰等待攀登。
比如看到关于疑难病症的针灸方法,真的太神奇了!白话文阅读助你顺利登顶,还等啥呢?8. 哇,《针灸大成》原文简直太厉害了!如同一片广阔的海洋。
像其中论述的脉象知识,真的好深奥!白话文阅读就是那艘带你航行的船,一起出发吧!9. 哎呀,《针灸大成》原文太有魅力了!好似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
例如讲到的特殊针法,真的让人大开眼界!白话文阅读让你不错过任何精彩瞬间,快来吧!10. 嘿,《针灸大成》原文真的太神奇了!仿佛是一道照亮生命的光芒。
就像其中关于保健的内容,超级实用啊!白话文阅读让我们紧紧抓住这道光芒,还不快来感受一下!我的观点结论:《针灸大成》原文及白话文阅读真的非常有价值,能让我们深入了解针灸这一古老而神奇的医术,大家一定要去好好研读呀!。
针灸大成针法
《针灸大成》针法十二字手法及下手八法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指捻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拔如梭。
”
杨氏将针法的基本操作步骤总结归纳为十二种(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即: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退、指搓、指捻、指留、针摇、指拔。
同时又把进针时的一些基本操作归纳为“下手八法”,即:揣、爪、搓、弹、摇、扪、循、捻八种。
杨氏十二手法手法
操作
作用
爪切
左手大指爪甲重切其针之穴
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不伤于营卫
指持
右手持针于穴上
(准备进针)
口温
入口中温热
(此法今已不用)
进针
神定、息匀,审穴在何部分,重切经络,少待方可下手(将针刺入)
指循
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
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沉紧爪摄
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
针下邪气滞涩不行者,其气自通行也
针退
分明三部,一部一部缓缓而退
(由深出浅)
指搓
转针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
泄气
指捻
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
……如出至人部,内捻者为之补,转针头向病所,令取真气以至病所;……外捻者为之泻,转针头向病所,令挟邪气退至针下出也
行气,内外移行上下
指留
出针至于天部之际,在皮肤之间留一豆许,少时方出针(出针前稍作一停留)
令营卫纵横散
针摇
以指捻针如扶人头摇之状
泄法:使孔穴开大,邪气出如飞
指拔
待针下气缓不沉紧,用指捻针如拔虎尾(起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