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 第三节 地层油气藏
- 格式:ppt
- 大小:3.47 MB
- 文档页数:30
地层油气藏地层圈闭是指沉积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即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
油气在其中聚集就成为地层油气藏。
地层圈闭是狭义的,是指储层上倾方向直接与不整合面相切被封闭所形成的圈闭,不包括由于沉积条件的改变或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性圈闭。
尽管地层圈闭也属构造成因,但因其主要是强调由于储层上、下不整合接触,储层遭风化剥蚀后,又能被盖层封盖而成,与前述构造油气藏是不同的。
它主要分为三类: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和地层超覆油气藏和生物礁块油气藏。
BCD EF图地层油气藏及其与非地层油气藏之间的区别示意图一、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一)定义:剥蚀突起和剥蚀构造被后来沉积下来的不渗透性地层所覆盖而形成的圈闭,油气在其中的聚集就称为…。
分为潜伏剥蚀突起圈闭及其油气藏和潜伏构造圈闭及其油气藏。
(二)形成机理地壳运动→抬升→风化剥蚀→凹突地形、破碎溶蚀带→沉降→接受盖层沉积。
(c)图地层不整合遮挡圈闭示意图(三)形成条件地壳升降较频繁,沉积间断多,基底断裂发育。
主要分布在地台区。
我国的任丘、渤海湾盆地、准噶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均有分布。
二、地层超覆油气藏1.形成:水进→超覆→退积层序水退→退覆→进积层序水进时,沉积范围不断扩大,较新沉积层覆盖了较老地层,原在坳陷边部的侵蚀面沉积了孔隙性砂岩,后来在其上沉积了不渗透性泥岩,就形成了地层超覆圈闭。
油气在其中的聚集就形成了地层超覆油气藏。
图金家油田构造及油藏剖面图图超覆与退覆示意图注意:这种油气藏不能形成于盆地边部(通天砂),除非断层遮挡,或有不整合面存在。
仅在盆地内部的隆起边缘可有这种情况。
三、生物礁油气藏生物礁是指由造礁生物珊蝴、层孔虫、苔藓虫、藻类、古杯类等组成的、原地埋藏的碳酸盐岩建造。
生物中,除造礁生物外,尚掺有海百合、有孔虫等喜礁生物。
生物礁圈闭是指礁组合中具有良好孔隙—渗透性的储集岩体被周围非渗透性岩层和下伏水体联合封闭而形成的圈闭。
生物礁分为前礁、主体和后礁相,最为有利的储集体为前礁和主体—其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均发育,构成良好的储存空间;而且除其本身具良好的生油条件外,邻近的油源可提供充足的油源。
油气藏名词解释
油气藏是地球上存储着石油和天然气的地层结构。
油气藏的形成一般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有机质丰富的沉积物、含水层和相对稳定的地质构造。
油气藏的研究是石油地质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于石油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油气藏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天然气藏、原油藏、凝析油藏和储层气藏等。
其中,天然气藏是指地下存储着天然气的地层;原油藏是指地下存储着原油的地层;凝析油藏则是指地下存储着凝析油的地层;储层气藏则是指地下储存着天然气的地层,这种气体被吸附在岩石微孔和间隙中,通常为干气。
油气藏的勘探开发需要进行地质勘探和地震勘探等技术手段。
地质勘探主要是通过地质学的综合研究找出有可能存在油气藏的地质区域,然后通过地震勘探等技术手段来确认油气藏的具体位置和规模。
油气藏的开发需要进行钻井、采油、储运等工作。
钻井是指通过钻孔的方式将井口与油气藏相连,采油则是将油气从地下开采出来,储运则是将采出的油气储存和运输。
总之,油气藏是石油资源的重要来源,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和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含油气盆地中的油气聚集
一、油气聚集带
含油气盆地是地壳中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最基本单元,而背斜、断层等构造是油气聚集的最小单元,在沉积盆地中,这些构造往往是成群成带出现的。
油气聚集带:在沉积盆地中,受同一个二级构造带所控制或有成因联系、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称为油气聚集带。
常常用聚集带表示构造型的油气聚集,用油气趋向带表示地层型油气聚集。
油气聚集带的分类
根据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的地质因
素进行分类,主要类型:
1、背斜型油气聚集带
强烈—中等褶皱的背斜油气聚集带;
长垣、平缓褶皱的背斜油气聚集带;
穹隆背斜型油气田群。
2、断裂型油气聚集带
断块型油气聚集带;
同生正断层—逆牵引背斜型油气聚
集带;
同生逆断层—挤压背斜油气聚集带;
逆冲断裂型油气聚集带。
3、礁型油气田带
二、油气田
油气田:在地表同一产油面积上地下所有油气藏的总和,我们称为油气田。
油气田的分类
按成因关系可把油气田分为三种类型:
构造油气田:受单一构造因素控制。
如背斜油气田、断块油气田。
地层油气田:受单一地层因素控制。
如上倾尖灭岩性油气田、礁型油气田、不整合油气田等。
复合油气田:受构造和地层等多因素控制。
如盐丘型复合油气田、礁型复合油气田、潜山型复合油气田、侧向叠
合型复合油气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