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舞蹈专业人才模式改革与创新
- 格式:pdf
- 大小:302.57 KB
- 文档页数:3
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牵引促进高校舞蹈教育发展作者:曹宁来源:《艺术教育》2013年第11期伴随着中国艺术学专业的发展,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作为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和见证了中国艺术学的发展历程。
2013年第八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于9月27-28日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院(校)长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艺术“中国梦”的追求,探讨艺术人才培养的跨越发展。
在2013年9月27日下午的音乐与舞蹈分论坛中,与会专家就高等艺术院校舞蹈教育中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热点、现状与问题进行了讨论。
众所周知,在教学型高等艺术院校,艺术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准,而艺术人才培养的质量是由学院学科建设水平决定的。
艺术学院的学科建设是人才质量的重要保证,要提高艺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艺术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把学科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学科建设在高校的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1年,在艺术学科升级为独立门类后,音乐、舞蹈合为音乐与舞蹈学成为一级学科,在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后,这种合二为一的合理性与否,是否能够促进舞蹈教育的发展,也成为本届分论坛讨论的焦点。
这些探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中国艺术门类的发展,为艺术学科的建设和艺术教育的繁荣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力。
►把握学科发展新动向,完善学科建设体系创新舞蹈学科建设,以地域文化为基点地方高校要提高学科建设的水平,就必须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的特色,使之成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资源。
地方高校利用地域文化特色构建的学科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能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舞蹈系的学科教育中,专门有满族舞蹈研究,可以说充分突显出地域特色。
就学科建设特色而言,院长姚泳全抓住了满族文化、满族舞蹈专项课题这一地域特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谈到满族舞蹈研究的起源,姚泳全提到在与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史论专家王克芬的一次交流中,王克芬认为,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说,沈阳师范大学舞蹈系研究满族舞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非遗舞蹈进校园——舞蹈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摘要:大学作为重要的文化学习和交流的场所,不仅是能够更全面、更系统的学到相关的知识,而且它还有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职能。
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多样化的文明发展下,舞蹈教育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上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培养全面型的舞蹈人才,还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还有利于提升我国整体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非遗”舞蹈进校园,可以使我国优秀的传统舞蹈得到发扬和继承,还能成为舞蹈美育的创新模式。
本文主要以龙胜红瑶为主要的“非遗”代表舞蹈,通过分析相关的发展现状,指出舞蹈高等教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非遗舞蹈;龙胜红瑶非遗文化;舞蹈高等教育;传承与保护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在我国大学的高等教育中的职能之一通过将文化传承与创新和舞蹈艺术以及高等教育进行结合,从而使得舞蹈的高等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这些年来各个高校纷纷将“非遗”舞蹈文化融入到教学教育当中,很多原生态的非遗舞蹈逐渐在课堂中活跃起来,通过高等教育的平台,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除此之外,舞蹈教育也是美育的重要内容,随着舞蹈教育不断的发展,对于舞蹈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非遗舞蹈的融入可以更好的找到教育和文化之间的契合点,也是将传统舞蹈文化进行创新的重要途径。
2.“非遗”舞蹈在校园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策略2.1动律的规范化以及对传统舞踏文化的内涵的进一步认识广西龙胜红瑶舞蹈属于瑶族舞蹈的一种独特分支,最有代表性的则是它的长鼓舞,在整个瑶族舞蹈的发展上极具有影响力,本高校将瑶族的长鼓作为舞蹈素材的主要核心,例如广西艺术学院在舞蹈教材的编排上,将瑶族的长鼓舞总结为矮弹、拧弹和屈弹三大律动,这也成为了瑶族舞蹈在发展过程中动律的规范化发展,除此之外,在瑶族舞蹈动作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文化内涵,也是很多高校的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强调的重要内容。
2.2对于舞蹈中各支系文化差异进行重点研究和分析瑶族舞蹈的长鼓舞训练也在不断的规范和系统化,这使得其他知悉的舞蹈,也逐渐受到了重视。
2024艺考改革最新方案有什么_新规定有哪些各位考生,2024艺考改革最新方案: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实行“文化素质+专业能力”的考试评价方式。
2024年起,承认统考成绩的院校,依据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省级统考成绩按比例合成的综合成绩进行平行志愿择优录取,其中高考文化课成绩所占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2024艺考改革最新方案有什么1、统考加强、校考减少①严格控制校考范围和规模。
对于统考已覆盖的艺考招生专业,原则上招生高校要直接采用统考成绩。
②对于少数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较高的艺术院校,对考生艺术天赋、专业技能或基本功有较高要求的高水平艺术类专业,可按程序申请在统考基础上组织校考。
③组织校考的高校要积极采取线上考试或使用艺考省级统考成绩进行初选等方式,严格控制现场校考人数,原则上不超过相关专业招生计划的6—8倍。
2、艺考文化分逐步提高①使用艺考统考成绩作为专业考试成绩的艺术类专业,在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和统考成绩均达到艺术类专业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基础上,依据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和统考成绩按比例合成的综合成绩进行平行志愿择优录取,其中高考文化课成绩所占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②组织校考的艺考专业,在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达到我市普通类专业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统考成绩合格且达到学校划定的最低成绩要求基础上,依据考生校考成绩择优录取。
③2024年起,艺术史论、戏剧影视文学等高校艺术类专业,直接依据考艺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参考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
除组织校考的艺术类专业外,所有艺术类专业均应安排分省招生计划。
④根据不同艺考艺术专业人才选拔培养要求,分类划定、逐步提高艺术类各专业高考文化课成绩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舞蹈学类、表演专业可适当降低要求),逐步扭转部分高校艺术专业人才选拔“重专业轻文化”倾向。
组织校考的高校,对于极少数专业考试成绩特别优异或在相关专业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可依据相关规定制定高考文化课成绩破格录取办法。
2024年宁夏艺考改革新政策2024年宁夏艺考改革新政策要求明确省级统考专业范围2024年起,宁夏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开设音乐、舞蹈、表(导)演、播音与主持、美术与设计、书法6个科类,对于生源极少或考试组织确有困难的个别专业,采取与其他省份联合组织或“考评分离”等方式实施。
艺考生报名时须从省级统考6个科类中选择1个科类,不得跨类别兼报。
报考音乐类的艺考生,音乐表演类和音乐教育类允许兼报。
各科类省级统考的科目和分值、内容和形式、考试要求、考查范围等,执行《宁夏回族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省级统一考试说明(试行)》要求;省级统考涵盖专业及对应艺术类专业,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本科招生专业与统考科类对应关系一览表(试行)》为准。
戏曲科类的考试内容及考试形式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
原则上,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均应对省级统考成绩提出明确要求。
2024年宁夏艺考改革新政策要求严格控制校考范围和规模省级统考已涵盖的专业,鼓励在宁夏招生的高校直接使用省级统考成绩作为艺考生的专业考试成绩。
少数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较高的艺术院校,对艺考生艺术天赋、专业技能或基本功有较高要求的高水平艺术类专业,可按程序申请在省级统考基础上组织校考。
组织校考的高校要结合人才培养定位,加强与省级统考的衔接,科学合理确定校考形式。
要积极采取线上考试或使用省级统考成绩进行初选等方式,严格控制现场校考人数,原则上不超过相关专业计划的6至8倍。
2024年起,不再跨省设置校考考点,所有高校艺术类专业校考工作均在学校所在地组织。
2024年宁夏艺考改革新政策要求逐步提高文化课成绩要求根据不同艺术专业人才选拔培养要求,结合招生实际,分类划定、逐步提高艺术类各专业高考文化课成绩录取控制分数线,原则上不低于普通类专业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75%(舞蹈类、表演专业可适当降低要求)。
平行志愿批次的院校(专业),将依据文化课成绩和省级统考成绩按比例合成的综合成绩进行投档,其中:音乐类、舞蹈类、表(导)演类、美术与设计类、书法类高考文化课成绩所占比例为50%,播音与主持类高考文化课成绩所占比例为70%。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当前,高职院校正面临着来自社会和经济的巨大压力,迫切需要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与创新可以促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能够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一大批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不合理和不合时宜的地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设置和内容单一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内容都比较单一,只注重技术和实践,而缺乏传统文化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2.师资队伍水平不高很多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学科专业层次不齐,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成长。
同时,聘用方式和薪酬待遇差异较大,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
3.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很多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黑板、课本等,而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技术手段,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需要进行系统的创新和改革。
高职院校应该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实用性,不再单纯注重技术和实践。
除了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该增加传统文化、人文素质、职业教育、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课程设置,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2.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招聘和培养优秀的教师,提高教师的薪酬待遇和工作环境,增强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力。
同时,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科研水平的培养。
高职院校教学应该注重现代化、多元化和多媒体化,并推广信息技术和新型教学方法,提高交互式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应该加强校内和校外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和相关培训机会。
4.实践教学和就业指导的创新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实践教学和就业指导的质量和实效性。
应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校内校外的实践基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