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5
【经贸教育】新时代金融类课程教学创新设计莫 媛 孙光林(南京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摘 要]发展本科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务,课程改革被视为本科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围绕金融类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的忽视学的过程、课程内容含“水”、缺乏价值输出等问题,遵循坚持以本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聚焦于关注学生课堂反应、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评价六方面阐述了金融类课程教学的创新路径,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金融类;课程设计;创新;课程思政;在线教学[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22)06-0132-04Analysis of Innovative Teaching Design of Financial Curricula in the New EraMo Yuan Sun Guanglin(Finance School,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Nanjing Jiangsu 210023) Abstract: Develop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urgent task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new era. There are three main problems in financial courses teaching, such as igno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providing simple content and lack of output value. This article follows the idea that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hould be centered on students' development, and focuses on students' classroom response, stimul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core qualities, and expounds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path from teaching mod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activities, teaching organization,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The conclusion has the value of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Key Words: Financial; Curriculum Design; Innov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line Teaching全国教育大会及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要求,聚焦教学创新,全面推进高等教育“质量革命”。
探索中学经济学教学方案的创新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经济学在中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关于如何教授这门课程,相关的教学方案一直是教育界和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探讨探索中学经济学教学方案的创新。
一、传统教学面临的挑战在当前的中学经济学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传统教学方法和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首先,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的传递,缺乏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
这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经济概念和原理,并且无法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践。
其次,传统教材内容繁杂,学生需要背诵大量的定义和公式,而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除此之外,经济学的内容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学生需要面对大量的知识点,导致学习负担较重。
二、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鉴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我们可以探索一些新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将抽象的经济概念与具体的实例结合起来。
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经济问题,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让学生能够分析不同观点之间的利弊,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以增加他们对经济现象的直观认识和实践经验。
三、教材内容的创新与优化除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外,教材内容的创新也是中学经济学教学方案的关键。
首先,教材需要进行优化,减少内容繁杂性,突出重点。
将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
其次,教材内容需要与时俱进,紧密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问题。
引入一些最新的经济案例和研究成果,让学生能够更加贴近社会发展和实际问题。
此外,教材还可以引入一些互动的学习资源,例如在线模拟经济市场和游戏,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经济学的理解。
四、评估方式的创新中学经济学教学方案的创新还需要考虑评估方式的创新。
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实践研究摘要:以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群的平台课《经济法》为例,系统设计和实施模块化教学。
通过组建由专兼职教师和专业律师组成的结构化教学团队,优化课程内容、构建满足各专业需求的课程模块,按课程模块落实教学任务,实施以过程考核为主的多元化、多形式模块化考核模式,以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落实校企双主体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块化教学模式以“MES” (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和“CBE”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两种流派比较具有代表性。
两者都是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都强调实用性和能力化。
不同的是前者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是从职业具体岗位工作规范出发,侧重于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后者是以执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是从职业普遍规律和需求出发,侧重于职业基础通用能力。
一、我国高职院校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现状我国对模块化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早于“项目化”教学,大概从上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进行探索。
该教学模式具有灵活性、针对性、现实性、经济性的特点,与职业教育非常契合。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职教界尝试以专业岗位需求为背景、对专业进行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与专业岗位群相对应,按照专业岗位的需求设置课程、开展教学,总结出了相对适合我国国情的“宽基础、活模块”教学模式,通过模块课程间灵活合理的搭配,首先培养学生宽泛的基础人文素质、基础从业能力,进而培养其合格的专门职业能力。
目前,许多高职各专业模块化课程及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已相对完善,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如师资力量、教学任务安排等),模块化教学的实施不尽人意,模块化教学只是停留在模块化课程的形式上,只是将课程内容按一定标准划分为多个功能模块、按模块考核,实际教学中但仍然是一位老师负责该课程所有模块的教学任务,按课程安排教学任务,换汤不换药,并未有效落地,模块化教学改革没有形成取得显著效果。
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方案引言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教育改革一直是各个国家关注的热点话题。
而作为教育的核心部分,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创新方案。
一、为什么需要课程教学改革?1. 适应现代社会需求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需要获取和应用新知识的要求。
因此,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除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学生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
通过改革课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使他们在未来能够适应各种挑战。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原则1. 学生主体性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原则是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并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而不是简单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2. 融合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依赖于课本和讲义,而现代教学模式应该融合多种媒体和互联网资源。
通过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可以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1. 更新课程内容第一,课程内容应与时俱进。
教师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加入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知识。
第二,课程设置要注重实用性。
课程内容应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相匹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创新教学方法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教师应该采用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项目学习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查找和分析能力。
四、提高教师教育水平教师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
为了推动课程教学改革,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培训和研讨会,提供更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高校经济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作者:罗雪梅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第04期作者简介:罗雪梅,广西财经学院国贸系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品牌营销,广西南宁。
530003摘要:目前高校经济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存在诸多弊端,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应是变教师的“教”为“导”,变学生“学会”为“会学”,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具体措施有:丰富教学手段、重视讨论课和交流课及合作学习、注重个体化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知识面的拓展和基本能力的提升等。
关键词:高校本科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思路现行的一些高校经济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考试作为教与学效果的检验手段。
尽管近年来各种传媒大力宣传大学应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健全人格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但在实践中却很少触动到深层次的课程教学改革。
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仍然主导着整个教学过程方法,调查研究、社会实践、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环节都处于辅助地位。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现代大学生的人才培养。
一、现行经济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存在诸多弊端(一)对高等教育的目标认识滞后,传统教育观念落后不少高校领导和教师对高等教育教学的功能理解狭隘,只知道教育是教人读书,不懂得教育是在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
高等教育的核心就在于致力于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
教是为了不教,这才是现代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二)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教师决定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前认真备课,不断充实讲课内容,并且强调讲课方法包括黑板的板书内容的规范,系统讲授精心整理的知识,学生照搬黑板内容作为课堂笔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课上依赖教师,课后依赖教材的习惯,对教师传授的知识不加反思地接受,什么问题也不提或根本提不出问题,学生在教学中完全处在被动、从属的地位。
浅谈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作为培养国际贸易人才的重要途径,也需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围绕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展开讨论,希望能够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能力。
国际贸易是跨国界的商业活动,涉及多种不同的文化、法律、经济体系等因素,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国际案例、开设国际商务英语课程、组织国际实习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和了解国际贸易中的各种文化差异和商业实践,培养其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化思维。
还可以引入最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领域的最新动态和趋势,提高他们的国际化竞争力。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需要与国际市场需求相结合,注重实践教学。
国际贸易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领域,教学内容应该与国际市场需求相结合,注重实践教学。
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开设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国际贸易展会、举办国际贸易模拟实训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了解国际市场的运作规律和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还可以引入国际贸易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需要注重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也应该注重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可以通过引入多媒体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吸引力。
还可以引入问题导向、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需要与国际认证和标准接轨,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国际认证和标准逐渐成为了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准。
基于双引擎驱动的BOPPPS教学模式之探索与实践——经济类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摘要: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以经济类高等数学课程为例,探索并实践了基于双引擎驱动的BOPPPS教学模式,通过总结实践结果与教育教学理论指导相结合,以期在经济类高等数学课程中取得创新性的教学成果。
一、引言经济类高等数学课程是经济学、金融学等专业中必修的基础课程,具有较高的理论性和抽象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被动接受,缺乏互动和合作等因素的引入。
为了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双引擎驱动的BOPPPS教学模式,通过引入案例教学和问题导向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二、BOPPPS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原则BOPPPS教学模式由五个环节组成,即预热、目的、概念检查、主体教学和归纳总结。
在每个环节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设计。
2.1 预热环节:在课程开始前,教师通过介绍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际案例或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需求。
2.2 目的环节:教师在本环节中明确课程的目标和重点,让学生清楚知道他们将会学到什么内容,并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3 概念检查环节:该环节通过提问学生已学概念和知识点,并给予简短的回顾和巩固,帮助学生将课程中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4 主体教学环节:教师在本环节中引入案例教学和问题导向学习,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现实背景和实际意义的案例,将学生置于实际情境中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讨论与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5 归纳总结环节:在本环节中,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实际应用与教学效果在经济类高等数学课程中,我们运用BOPPPS教学模式进行了实际应用与实践。
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创新研究文章指出了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结合新时期和新形势,就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创新提出对策,主要包括采用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研究式教学。
文章还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参考。
标签: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不足;变革与创新新时期,整个社会对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提高知识应用技能,以更好适应就业市场需要。
为顺应这种趋势,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方式创新,让学生有效融入学习活动,促进知识应用技能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1)坚持以任课老师为中心。
一些任课老师过分强调讲解理论知识,教师作为课堂活动主体,对基本概念、定理等进行讲解,学生通过做笔记、听课获取知识。
这种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师生间缺乏课堂互动,会阻碍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2)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
忽视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课堂互动局限于简单的提问和回答,情境教学局限于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演示教学情境,教学方式比较单一,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于教学方式单一,任课老师采用以老师讲解为主的方式授课,整个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学生的主动性难以被调动起来,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1)启发式教学。
注重启迪学生思维,善于应用教学案例,采用口头方式或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演示教学案例,引入教学情境,启迪学生思维。
例如,学习“新产品开发原则”知识时,“利用资源开发原则”环节可引入某企业利用原材料优势开发产品的案例。
“满足市场需求原则”环节可引入某企业利用当地广阔的市场开发产品的案例,利用案例启迪学生思维。
学生既能掌握所学内容,还能加深印象,應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一、引言在21世纪这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我国现有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等。
为了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改革措施。
二、课程设置改革1.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并重。
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平衡。
一方面,要系统地讲授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规律;另一方面,要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外贸单证实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技能。
2.拓宽知识领域,注重跨学科交叉。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跨学科的知识体系。
因此,课程设置应增加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如金融学、管理学、法学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动态调整课程内容。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外贸的发展,课程内容应不断更新,以适应新的形势要求。
教师应关注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的最新动态,将前沿理论与实践融入课堂教学。
三、教学方法改革1.案例教学法。
通过分析具体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精选案例,注重案例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2.模拟实训教学。
通过模拟实际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流程和操作技能。
如开展外贸模拟谈判、模拟操作进出口业务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互动式教学。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可采用提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实践环节改革1.加强实验室建设。
投入资金和人力,建立国际经济与贸易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和模拟实训的平台。
2.拓展实习实践基地。
与企业、政府部门、外贸交易所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机会。
经济学教育的教育改革与政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的变革,经济学教育在培养人才、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传统的经济学教育模式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迫切需要进行教育改革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来适应时代的要求。
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1. 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经济学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的经济学人才,而传统的经济学教育缺乏培养这些能力的机制和方法。
2. 增强实践能力:传统的经济学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但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重要方法,经济学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实际操作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3. 促进跨学科交叉: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合作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
但目前的经济学教育往往只注重经济学本身的教学,忽视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二、教育改革的策略1. 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开设实践课程、实习和项目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建立实践基地和实验室,提供真实环境下的实践机会。
2. 注重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资源。
引导学生参与经济研究和实践项目,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打破学科壁垒:积极推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综合素养。
开设跨学科课程,鼓励学生选修其他学科的课程,并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研究。
4. 引入国际化视野:建立与国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机制,引进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拓宽视野,增强全球竞争力。
5. 深化评价体系:改革经济学的评价体系,不仅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能力。
三、政策支持的重要性1. 资金投入:加大对经济学教育的资金投入,提供良好的教学设施和实践平台。
支持教师参与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经济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摘要:经济类课程的教学模式要与经济类学科的特点相适应,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
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首先是教学理念的提升;其次是新型教学模式建构和实施,主要有团队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和案例学习教学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四个方面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教学模式;模式创新;目队合作教学;案例教学
在现实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后续影响,长期以来我国许多高校的经济类课程的教学依然围绕教师、教材和课堂三个中心开展,教师以教材为依据,以课堂为中心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通过课堂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源自于教材的知识。
这种方式导致了教师讲课没有创造性,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教学效果没有务实性。
这种教学模式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在被动、僵化和单调的教学氛围下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提高的能力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从而出现企业渴求经济管理人才与高校毕业生难以适应经济实践活动之间的矛盾。
要改变这一现状,要改革经济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经济类课程的教学模式,使之与经济类课程的学科特点相适应,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
一、创新教学模式的思路及其基本要求
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首先是教学理念的提升,如果没有教学理念的提升,教学模式就不可能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校经济类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要求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与之相适应。
本科教学应以素质教育为主,强调四个“基本”,即基本知识、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教学模式的创新就是要将教学方法从传统的“注入知识式”向现代的“探索素质式”转变:教师授课方式由“连续型细节式”向“跳跃型平台式”转变;教学形式由“单一课堂教学”向“多形式的交互教学”转变;教学氛围由“被动、消极”向“主动、积极”转变。
创新教学模式就是要寻求一种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
其基本理念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知识为桥梁,以探究实践为基础,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强调经济类学科的特殊性,在分析经济类学科的内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的理解与概括——实践技能的形成一一创新思维的发挥——创新活动的实施”四个阶段的运行,最后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职场,从书本到市场的顺利转化,以达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的目的。
经济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关键在于结合经济学专业的教学目标,在考虑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教学对象本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三个提升:即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新发现”,使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使学生自主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学生对知识进行“实践应用”,把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二、新型教学模式及其基本内涵
经济类课程的实践性强,具有“知易行难”的特点,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上要采用相应的教材形式、授课方式、讨论形式、作业类型、实践训练和考核方式,以建立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
从经济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出发,经济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可以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模式。
1.团队合作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和实务操作方面的能力是经济类课程教学的共同目标。
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单个学生作为教学对象,使学生的学习脱离了与人合作的环境氛围,同时现在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本身缺乏与人沟通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导致许多课程的学习没有真正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团队合作教学模式,就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团队的协作,引导学生共同学习,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并实现个人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学习进度,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般以五至八人为一个基本学习单位,形成一个学习团队或讨论小组,进行讨论式学习和解决问题式学习。
讨论式学习,要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环境。
为了保证讨论能符合教学的要求,通常由专业教师监控学习过程,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发言,并组织学生对发言进行再次讨论,以达成共识,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解决问题式学习,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基于真实问题的项目环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协作解决问题或进行项目开发,并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和技能的结合与提高,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团队合作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对经济类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逐步提高。
2.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采用实例分析来强化知识的应用,其主要功能在于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索或者与同学商讨来解决管理问题,最后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思考与分析问题的方法。
案例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尝试欲望,同时,对案例的分析和问题的解决,要求学生对已学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因而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辨别和分析能力。
案例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
(1)选择案例
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第一步。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找到很多与经济活动相关联的案例,案例教学具有真实性和时代性的特征,这就决定了教学活动中所选择的案例也必须来自于实践活动,并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企业规模不同,生产的产品不同,企业文化不同,运作手段不同,运作模式也不一样,形成的案例差别就不同。
通常在教学中应选择那些国内外著名公司的经济活动或者重大经济事件为案例,以保证案例的代表性、针对性和时效想。
(2)分析案例
分析案例就是教师事先把选择好的案例预先告诉学生,并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提出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分析,并得出学生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这个过程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团结协作并完成任务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语言组织的能力。
(3)应用案例
应用案例就是教师通过多种案例分析方法的运用,与学生共同探讨案例的价值和给我们所带来的启示。
由于案例大都没有固定的答案,教师的工作只是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鼓励必要的讨论和观点创新,让学生在讨论中总结观点,形成结论,教师则在讨论的最后进行总结性发言,重点评价案例讨论的思路是否正确,分析方法是否得当,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等等。
应用案例,还可以采用模拟情景或者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过程,对接受的理论知识形成客观的评价。
案例教学模式采用实例的讨论方式来提高学生临场解决问题的能力,同传统的讲授方法相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学生的内在素质和能力。
三、新型教学模式实施的基本环节
经济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
根据经济类课程的学科特点,结合课程在教学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总结教学经验,并分析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使新的教学模式真正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1.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实施新型教学模式的前提
经济类课程的创新模式必须以人才的准确定位为前提,以人才的培养为目标,没有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没有创新的模式。
要从实际出发,以当前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出发点,确定本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悉心把握人才的需求状况及其变动的情况下,对经济类人才市场进行必要的细分,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确立经济人才培养的最佳目标。
2.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实施新型教学模式的关键
实施新型教学模式,对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课件的制作,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内容的安排,都与教师的创新能力有关。
因此,必须重视对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一方面要允许,鼓励和帮助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要完善学校的教师评估和评价体系,注重教师创新能力的考察。
3.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平台是实施新型教学模式的重要工具
经济类课程的时效性强,对信息的需求量大,要求学生掌握最新最全面的资料,这就决定了这一课程的教学必须要借助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平台这一重要工具。
高校应当针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为新型教学模式实施和应用提供必要的条件。
4.经济实践活动是实施新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条件
经济类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实施和应用,主要目标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经济管理人才。
教学模式是否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能
够得到社会的认可,最终都要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
因此,高校必须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让更多的学生投入到更多的经济实践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总之,经济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实施与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
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教学模式的创新确定了方向;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是教学模式创新的关键;良好的交流与互动平台,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刘宝玲,山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