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七校联盟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1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精品高考模拟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143.50 KB
- 文档页数:13
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书法不仅是视觉艺术,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笔法中的藏锋与露锋、回锋与出锋等技巧,传达出一种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内在美。
通过线条的起承转合,空间的留白处理,墨色的浓淡变化,产生了节奏与韵律之美,使每一笔都如同音乐中的旋律,疾徐交替、轻重缓急,展现出动态的节奏美,反映了书法家内心的情感波动与意境营造。
此为书法的内涵意蕴之美。
书法的内涵意蕴之美,在于墨韵、气韵和意境。
书法以玄黑的独特线条——墨韵,展示作品的多形态之美。
一幅作品墨色的浓淡、轻重、枯润、明暗、薄厚、清浊等形成不同的审美风貌,不宜完全一样。
笔意墨象使书法线条随时间展开而构成空间形式,又使人于空间形式中体悟到时间的流动。
这种时空的转换使点画线条、结字排列和章法布局产生了无穷的变化,呈现出种种审美意趣,使书法超越单纯字形,成为具备筋骨、血肉、刚柔、神情的生命意象。
对气韵境界的创造,则集中体现了中国书法的艺术精神。
在中国哲学中,“气”是一个多维的整体,书家之气与自然之气相通相感,凝结在笔意墨象中而成为书法作品的审美内容。
作为美学意义上的“韵”,最早用来品藻人物形态风度,其后才逐渐扩大到书画诗文中,并成为写意艺术流派的理想美。
韵在书法中,是超越线条之上的精神意态。
书法之韵,通常指一种或生动自然,或缜密洗练,或委曲含蓄、意味无穷的艺术氛围。
书法得其“韵”,即达到自然随化之境。
气与韵相依而彰,气是韵的本体,韵是气的表征。
书法艺术之美在于书中之精蕴和书外之远致。
天一小高考2024—2025 学年(上)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答案(1~3题,6~7题,11~12题,15题,每小题3分)1.答案 D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也不能帮助自己去感受”错误。
材料二最后一段是说“言语只能描述感受,却不能转移感受”,不是说“不能帮助自己去感受”。
2.答案 C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是因为……”以偏概全。
根据材料二第三段的相关表述,可知还可能有“粗心”的原因。
3.答案 B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思路点拨评者认为杜诗掌握了古今诗歌的各种气势风格,并且兼具各家之所长,即推崇杜甫是古今诗歌的“集大成者”。
但这只是杜甫在“诗歌”艺术中取得的成就,与“艺术本是相通的”观点无关。
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
答案①“三句不离本行”指具备“艺术通感能力”的艺术家,总会由其他艺术联想到自己从事的艺术,以自己的专业去理解、评价其他艺术。
②“一通百通”指一个人如果真正提高了某一类创作的欣赏能力,就会形成欣赏不同类别创作的能力。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5.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利用文本信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答案①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深入实际生活。
既要对书本知识保持好奇心,也要对实际生活怀有兴趣,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②要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学习。
艺术是相通的,很多学科也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学好其他学科对学好某一学科有很大作用,学好某一学科对学好其他学科也有很大作用。
③要用实践来促进学习。
艺术欣赏离不开实践,学习也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若答“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用心捉摸”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6.答案 A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
思路点拨 B.“主要突出了普通百姓的无奈”错误,曲解文意。
山东省春季高考研究联合体2025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2024.11本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卷一(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20个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请将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字母代号选出,填涂在答题卡上。
一、(本大题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是A.埋怨(mái)胳肢窝(gā)哗众取宠(huá)B.戛然(gá)空心砖(kōng)不屑置辩(xuè)C.明眸(móu)冠心病(guān)栩栩如生(xǔ)D.长篙(hāo)模特儿(mó)两肋插刀(lèi)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是A.嬉戏惆怅脸颊条理清晰B.门槛窈窕楔约藉断丝连C.调剂噘嘴撮合欢天喜地D.咀嚼穿梭收敛覆水难收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①绿色生活方式已是中国新时尚。
热爱自然的情怀,______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②文化保护是一场同时间的赛跑,因为随着时间______,那些留下的文物、遗迹都不可避免地日渐老化。
③______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______,只要探索出其中的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
A.凝结流失如果那么B.凝结流逝既然那么C.凝聚流逝既然那么D.凝聚流失如果那么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A.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B.昨天下午,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游过了那条河。
C.“感谢自己没有放弃,在迈向巴黎的路上,每一个脚印都有意义”陈梦说。
D.《文脉春秋》播出后,网络上也展开了别开生面的传播推介。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是A.这些年轻的科学家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B.突遇狂风,舰长临危不惧,从容指挥,我们顺利地驶过了这个危险区域。
绝密★启用前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卷)语文本试题卷共8页,六大题23小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缜.(shèn)密感喟.(kuì)紫蔷薇.(wēi)暗香盈.(yínɡ)袖B.镶.(xiānɡ)嵌驰骋.(chěnɡ)栀.(zhī)子花逸兴遄.(chuán)飞C.热忱.(chén)别.(bié)扭康乃馨.(xīn)积微成著.(zhù)D.菜肴.(yáo)酣.(hān)畅蒲.(pú)公英春风拂.(fó)面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商埠绰约扣人心弦扶老携幼B.博奕翘楚以逸待劳固若金汤C.笃信聪慧日臻成熟灸手可热D.溃乏矫情所向披靡汗流浃背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研究伊始,该团队选取了华北、西北地区生产的几十种马铃薯进行分析,从营养成分、、硬度等方面多次试验,确定了适合加工马铃薯面条的两个品种。
随后,又从诸多面粉种类中试验选取了的小麦粉加以调试。
A. 鉴别色泽终于适量B. 鉴别色彩终于适当C. 甄别色泽最终适当D. 甄别色彩最终适量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2015年3月1日正式实施了《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是我国首部关于全民阅读的地方政府规章,普通人的阅读权益因此获得了法律保障。
语文试题2024.9 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乡村产业振兴的目的在于提高村庄经济水平,并将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更多地留在村庄、惠及村民。
村民参与产业振兴的过程也是实现自我权力和利益诉求的过程,参与行为主要分为以实现自身权利价值的价值性参与和以满足自身利益诉求的工具性参与两类。
作为促进乡村建设和助推乡村发展的内生主体,村民在乡村产业振兴实践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如何动员村民有效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尤为关键。
其中,村民的价值性参与主要以实现自我价值为基本特征。
部分成长于乡村、旨在奉献于乡里的村民,不仅基于乡村内生认同而具备较高的村治参与意愿,同时也凭借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而具备较高的村治参与能力,因而也乐于在助推乡村发展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性诉求。
村民的工具性参与主要基于谋利属性,遵循利益最大化逻辑。
国家体制改革放活了公社单位社会中的村民群体,市场经济的物化倾向进一步加剧了村民自利取向。
村落共同体逐渐瓦解为利益最大化的村民个体,随之而来的乡村社会去组织化、集体经济渐趋空壳等问题日益凸显。
尤其在城乡关系由资源汲取向资源输入的转变过程中,大量项目资源下沉为乡村社会预留出更多谋利空间,这就使得部分村民基于精英俘获的谋利逻辑愈加明显。
(摘编自李丹阳、钟楚原《乡村产业振兴中“内外联动”而“内不动”问题探析》)材料二:赖州市为促进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采取“生态治理+产业发展”方式,在修复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充分考虑承载力,制定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规划,在修复好的废弃矿山上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打造绿色循环产业链;着力做活富硒资源,发展富硒产业,推动富硒蔬菜、富硒脐橙等发展;积极发展油茶、花卉、苗木、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生态特色产业,实现兴林富农;依据地方生态特色做优做强生态旅游,推动森林城市、特色小镇、生态旅游园区建设,带动经济发展,解决部分当地人民就业等问题,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群众畅享“生态福利”,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秘密★考试结束前 【考试时间:1月3日8:30-11:00】 贵州省七校联盟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卷 语 文 命题学校:贵阳六中 审卷学校:清华中学 联考学校:贵阳六中 清华中学 遵义四中 凯里一中 都匀一中 都匀二中 安顺一中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占据学术主流的是说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反映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诗人一生的历史就是同旧贵族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历史‛,还认定‚他的悲剧也就是楚国和楚国人民的悲剧‛。显然,这一时期屈原的形象塑造,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被高度意识形态化与政治伦理化了。在70年代初‚评法批儒‛运动中,又有人把屈原说成是与儒家相对立的‚法家诗人‛。80年代以来,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输入,有人则试图从心理分析的层面透视屈原,说屈原是一个有着幻视、幻听、幻觉、孤独症、自恋症、易装癖的病态狂人。 自从‚楚辞‛诞生以来,在其传播与接受中,屈原形象也处于不断变迁中,后人阅读古代文本所获得的只能是偶然保留下来的历史‚碎片‛,试图凭借这些并不完整的‚碎片‛去还原历史,在试图‚唤醒‛历史生命的过程中,人们必将自己的期待与想望悄然注入其中。因此,被‚唤醒‛的人物形象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在被‚唤醒‛人物的历史身影中,闪烁着现实文化的精神品格。‚西方诠释学重视经典文本与读者之距离,并讲求各种方法克服两者之差距‛,‚儒家读经传统强调解读者与作者心灵的遥契‛,是一种‚实践诠释学‛,不是或不只是‚哲学诠释学‛,是一种以经世为本的实践活动。诠释者往往将其诠释行为的目标指向人,以还原作者的意图为途径力图还原作者的历史形象,作为自己修炼和实践的榜样和目标。例如,在儒家诠释经典的历史中,从孔子开始,便以其塑造的周公形象作为修为的理想目标和境界。 “经典是时空的产物,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被反复考验、被反复选择和确认的产物”。对儒家经典之类“神圣性经典”进行诠释往往不是读者的个体行为,而主要是国家的群体行为,也就是说,“神圣性经典”的诠释权力主要在国家而不在个人。这种诠释比较程式化,具有封闭性,而且随着政治体制的变化甚至消亡,对这种经典的诠释就会随之发生变化,经典甚至失去其经典地位。但是,《楚辞》不是这种“神圣性经典”,这有利于诠释者个体的参与,其作为经典在历史中形成的普世价值对诠释者的约束力相对于“神圣性经典”而言比较小,诠释者所处的时空特性,如学术思想、政治际遇、文化心态、个性气质等,便具备更大的张力,对诠释的影响更大。正因为如此,魏学渠在其为明代李陈玉《楚辞笺注》所作的序中指出:“贞人谊士,读其词而感之,所为传注笺疏,岂徒合文义云耳,将以明其志,感其遇,恻怆悲思,结撰变化。”在学术思想比较活跃、士人际遇较为动荡之时,对《楚辞》的诠释往往就更热烈,更丰富多彩。 (摘编自《屈原形象的历史诠释及其演变》)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20世纪50年代,新兴阶级为达到政治企图,将屈原政治伦理化为“伟大的爱国诗人”。 B.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主流观点是:屈原的人生史是与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历史。 C.20世纪70年代初,在“评法批儒”运动中,有人把屈原看成与儒家对立的法家诗人。 D.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有人认为屈原是一个病态狂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试图凭借偶然保留下来的历史“碎片”去还原历史,其中必然包含着大量虚拟猜想的成分。 B.被“唤醒”的历史人物形象既源于古代文本,又结合当下需求,含有现实文化的精神品格。 C.“西方诠释学”与“儒家读经传统”实际上都是一种“实践诠释学”,而不是“哲学诠释学”。 D.“实践诠释学”是一种以参与政治以达到天下治平为根本的实践活动,诠释目标往往指向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儒家诠释经典的历史中可以看出,自从孔子开始,诠释者往往将他们各自塑造的周公形象作为修为的理想目标和人生境界。 B.因为“神圣性经典”的诠释权力主要在国家不在个人,所以这种诠释或许随着政治体制的变化而变化,经典可能会失去其经典地位。 C.因为《楚辞》不是依靠国家权力诠释的“神圣性经典”,利于个体诠释,诠释者所处的时空特性具备更大张力,对诠释的影响更大。 D.在学术思想活跃、士人际遇极为动荡时,对《楚辞》的热烈诠释,实际是诠释者探求理想、释放焦虑、自我确证和批判的心理历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典韦,陈留己吾人也。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有志节任侠。襄邑刘氏与睢阳李永为仇,韦为报之。永故富春长,备卫甚谨。韦乘车载鸡酒,伪.为候者,门开,怀匕首入杀永,并杀其妻,徐出,取车上刀戟,步出。永居近市,一市尽骇。追者数百,莫敢近。行四五里,遇其伴,转战得脱。由是为豪杰所识。 初平中,张邈举义兵,韦为士,属司马赵宠。牙门旗长大,人莫能胜,韦一手建之,宠异其才力。后属夏侯惇,数斩首有功,拜司马。太祖讨吕布于濮阳。布有别屯在濮阳西四五十里,太祖夜袭,比明破之。未及还,会布救兵至,三面掉战。时布身自搏战,自旦至日昳数十合,相持急。太祖募陷陈,韦先占,将.应募者数十人,皆重衣两铠,弃楯,但持长矛撩戟。时西面又急,韦进当之,贼弓弩乱发,矢至如雨,韦不视,谓等.人曰:‚虏来十步,乃白之。‛等人曰:‚十步矣。‛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惧,疾言:‚虏至矣!‛韦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布众退。会日暮,太祖乃得引去。拜韦都尉,引臵左右,将亲兵数百人,常绕大帐。韦既壮武,其所将皆选卒,每战斗,常先登陷陈。迁为校尉。性忠至谨重,常昼立侍终日,夜宿帐左右,稀归私寝。好酒食,饮啖兼人,每赐食于前,大饮长歠,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祖壮之。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太祖征荆州,至宛,张绣迎降。太祖甚悦,延.绣及其将帅,臵酒高会。太祖行酒,韦持大斧立后,刃径尺,太祖所至之前,韦辄举釜目之。竟酒,绣及其将帅莫敢仰视。后十余日,绣反,袭太祖营,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韦战于门中,贼不得入。兵遂散从他门并入。时韦校尚有十余人,皆殊死战,无不一当十。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余矛摧。左右死伤者略尽。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韦双挟两贼击杀之,余贼不敢前。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太祖退住舞阴,闻韦死,为流涕,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车驾每过,常祠以中牢。太祖思韦,拜满为司马,引自近。文帝即王位,以满为都尉,赐爵关内侯。 (选自《三国志·典韦传》)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伪.为候者 伪:假扮。 B. 将.应募者数十人 将:率领。 C. 谓等.人曰 等:其余。 D. 延.绣及其将帅 延:拖延。 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B.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C.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D.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典韦力气过人。军队的牙门旗又长又大,没人能举得动,典韦一只手就把它举了起来。 他好用大双戟和长刀等兵器,有一双八十斤的戟。 B. 濮阳之战曹军和吕布的军队交战几十回合相持不下,典韦率领应募的几十人,穿着厚重的衣服和铠甲,拿着盾牌和长戟冲入敌阵应战。 C. 典韦忠厚谨慎。白天在太祖身边整日侍立,晚上也在大帐附近歇息,很少回到自己的住 处。宴席上,太祖敬酒时,他手持大斧随侍于旁。 D. 典韦威势迫人。张绣谋反,太祖失利,典韦的手下死伤殆尽,他与敌军短兵相接,用双臂挟住两个敌兵将他们杀死,其他敌兵都不敢上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好酒食,饮啖兼人,每赐食于前,大饮长歠,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祖壮之。 (2)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 卢汝弼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8.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称这首诗“语意新奇,韵格超绝”,结合诗歌的第一、第二句,找 出生动传神的两个字,并作分析。(5分) 9.有人认为这首诗题虽名为“怨”,却毫无边怨哀叹之情,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情形的句子是 , 。 (2)《蜀道难》中引用了秦国开发蜀地的神话故事的句子是 , 。 (3)《虞美人》中写故国宫殿物是人非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雪 夜
(日本)星新一 雪花象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了。‛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