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甲烷的结构特点和取代反应,掌握甲烷的物理、化学性质。
以甲烷的结构为例,认识有机物分子的立体结构,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
2.过程与方法运用模型制作、实验探究、观察、交流讨论等手段,结合多媒体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运用能力和形成有机化学的学习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能源危机及可燃冰开发情况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科学与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甲烷的结构特点和取代反应。
难点:建立甲烷的立体结构模型,从化学键的层面认识甲烷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常见的有机化合物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图片。
师从今天起,我们将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知识。
板书第三章有机化合物师有机化合物与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在衣、食、住、行、医疗、能源、材料、科学技术及工农业生产等领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有机化合物名字有何而来?展示故事驿站生:读故事驿站师具体认识有机化合物,请大家阅读课文58页,思考:1、什么是有机物?2、有机物的组成元素有哪些?3、什么叫烃?组成烃的元素是什么?生觉大多数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化合物但碳的单质及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碳酸氢盐金属碳化物等看作无机物。
如CO、CO2、CaC2以及H2CO3、CO32-、HCO3-等生除碳外,常有氢、氧,有时含有氮、硫、卤素和磷等。
师仅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烃。
(动画)由“碳”“氢”两个字的底部偏旁组成“烃”。
过渡烃中最简单的是甲烷,。
师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已学过的甲烷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什么?展示天然气、可燃冰,瓦斯爆炸图片师其主要成分是什么?生回忆、讨论并集体回答:天然气、沼气、坑气、油田气的主要成分均为甲烷。
今天我们来学习甲烷板书: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师有机中强调结构决定性质,先来认识甲烷的结构读课本60页师过渡甲烷的分子式和电子式怎么写呢?师一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练习。
龙源期刊网 高中化学甲烷的教学案例设计及反思作者:彭光明来源:《文理导航》2018年第17期【摘要】甲烷是重要的能源之一,西气东输的天然气,农村的有机物发酵所产生的沼气,其主要成分都是甲烷,甲烷与人们的生活生产联系十分密切。
可是甲烷的实验室制备是一个难做的实验,教学效果都不太理想。
因此本文结合教学过程及反思,总结了该实验探究的一些方法及经验。
【关键词】高中化学;甲烷;实验;教学设计一、高中化学甲烷的教学导入设计甲烷是一种重要的绿色能源。
在高中化学课程导入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现象来进行引入,这样不仅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还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提问的品质。
师:在农村里我们煮饭烧菜时往往看不到管道煤气,也不再使用浓烟滚滚的柴火。
大家知道从灶里面冒出来的是什么气体吗?以生活實际出发,进行课堂的导入,再引进新课学习,有利于学生从身边出发去探索发现化学知识。
等学生开始想进一步了解这一可燃气体时,教师再顺势进行教学内容的介绍:天然气、沼气和煤矿坑道里产生的坑气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
其中,在我们国家天然气已经进入大部分城市家庭,沼气也已成为很多农村家庭主要的能源。
现在世界石油资源争夺战越演越烈,甲烷可以作为一种非常好的替代能源,目前有些城市的汽车已经以天然气作为燃料。
那么,甲烷具有怎样的性质呢?带着问题引导学生走进堂课的学习当中。
二、以问题为“向导”,探索化学奥秘、动手实验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作为“向导”指引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进高中化学的探索殿堂。
巧设疑问则是教师充分发挥教学艺术的方法之一,因此,在动手探索化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将设疑作为一块块学生“过河”探索的石头,让学生踩着石头过河探索发现。
例如通过课本预习,学生了解实验1中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在实验2可以发现:甲烷燃烧时火焰明亮并呈淡蓝色,在气体燃烧的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烧杯,观察烧杯壁有液滴生成,迅速倒转烧杯,向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学情分析:初中化学就介绍了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也介绍了部分物质结构的知识,为学好本节内容提供了前提条件。
本节课将主要介绍以甲烷为代表的烃的分子结构、性质和主要用途,以及它们的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让学生掌握好甲烷这一节的知识,能为学生学习烃及烃的衍生物等有机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堂课几本达到了我的预期效果,甲烷是学生即将系统的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怎么让学生觉得有机化学有趣,不难学,而且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本节课的设计显得非常重要。
同时本节课的重难点也是我上课重点考虑懂得。
从课堂反馈的信息可知,学生本堂课掌握的还可以,但对取代反应概念有些模糊不清。
需课后通过练习强化理解。
教材分析:1、地位和功能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内容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
选取的代表物如:甲烷等这些物质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听到的,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即一方面为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认识到有机化学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最基本的知识基础、帮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深入学习的欲望。
2、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时要求,本章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学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主要是选取典型代表物,介绍其基本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较少涉及到有机物类概念和它们的性质。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教材增加了章图、结构模型、实验实录图、实物图片等,丰富了教材内容,提高了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典型物质的有关反应、结构、性质与用途等知识,教材采用了从科学探究或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
第三章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第二课时烷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烷烃的组成、结构和通式,学会烷烃结构简式的书写方法,知道烷烃的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和烷烃化学性质的相似性;(2)知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概念,能根据结构式或结构简式判断它们是否为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2.过程与方法:(1)通过一些烷烃的结构模型的制作和观看动画等实践活动,增强结构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2)通过课本图表的讨论分析,学会分析数据、提取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初步渗透有机物“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思想。
【教学重点及教学处理】教学重点: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的概念烷烃的化学性质教学处理:(1)对于同系物概念、同分异构体概念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制作并分析结构模型,从而亲身体验概念的含义(2)对于性质的教学,利用代表甲烷进行延伸。
【教学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学难点:烷烃的结构特点、同分异构体。
突破方法:采用学生动手制作结构模型,然后教师逐步设置有梯度的思考供学生充分讨论,最后概括归纳的方法进行突破。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实践活动、讨论、分析归纳、讲授、练习。
2.教学手段:实物球棍模型材料。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烷烃1、烷烃的结构特点:5、烷烃的性质:价键饱和(1)物理性质:2、同系物:(2)化学性质:结构相似,组成相差取代反应3、同分异构: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4、结构简式:在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烷烃的代表物甲烷的结构与性质,对于有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在学生的复习情况来看,学生对于甲烷的结构掌握还是可以的,但是对于甲烷的化学性质,尤其是取代反应掌握还不行,在书写时,不写光照条件的,不分步取代的比较多,说明学生对有机反应的特点还不是很熟练。
本节课的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等概念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尤其是同分异构现象,如何寻找同分异构体、如何判断同分异构体都是很难的一部分内容,如果直接利用结构式去寻找和判断,学生很难理解,而从模型上理解会比较形象些。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遵循了生活→化学→生活的学习线路。
从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物质入手,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探究的欲望,再过渡到有关物质的学习,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标签:中学;化学;甲烷;教学设计一、教学过程二、教学反思新课程改革的实质,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达到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就本课来说,有以下体会:1.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遵循了生活→化学→生活的学习线路。
从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物质入手,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探究的欲望,再过渡到有关物质的学习,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同时学习了物质的性质后及时与现实生活结合,不但巩固学生的知识,而且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是有趣的而且是有用的,这样就能使兴趣持续,从而去学习更多的化学知识。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微观机理的宏观化,对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反应机理帮助很大。
3.学生的实验探究,在新课程学习中得到很高的重视,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在“做中学”远比教师只做演示实验印象来得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设计些适合学生探究的实验,以便更好地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更乐于学习化学。
4.充分利用了动画、硬纸板、球棍模型等多种教学手段,不但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而且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降低了关键知识点的理解难度,效果较好。
5.通过课后练习发现,学生对取代反应本身还是掌握得较好,但对于它与置换反应及复分解反应的判断仍然容易混淆,须课后再加以强化。
6.老师受旧观念的束缚仍然较大,在课堂上还是会不由自主的担心学生能否得出理想的结论,能否找到合适验证方法等等,导致在课堂上铺垫过多,给学生思考空间还是不够,因此我还要在理念上还需进一步调整,努力缩短自己与新课程的距离。
参考文献[1]杨文斌.谈建构主义理论与中学化学教学[J].化学教育,2004(5).[2]陈周芹.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问题教学谈建构主义理论与中学化学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3).。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甲烷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甲烷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了解甲烷的结构式及分子式;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对实验中安全操作的重视。
二、教学重点:
1. 甲烷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2. 实验室中安全操作。
三、教学难点:
1. 甲烷的制备方法的操作技巧;
2. 实验室中的实验安全。
四、教学内容:
1. 甲烷的性质:无色无臭、易燃、燃烧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2. 甲烷的制备方法:碱金属与卤代烃反应、还原性杂环化合物与碱金属反应;
3. 实验室制备甲烷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导入,引出甲烷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2. 学习:展示甲烷的结构式、分子式,并讲解甲烷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3. 实验操作:实验室进行制备甲烷并观察其性质。
4. 总结:让学生总结甲烷的性质和制备方法,并将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六、教学资料:
1. 实验室设备:烧瓶、燃烧瓶、管道、管夹等;
2. 实验试剂:碱金属、卤代烃等。
七、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1. 实验中保持安静并注意操作规范;
2. 燃烧时保持距离,注意安全;
3. 确保实验室通风良好。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甲烷为例,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甲烷的性质和制备方法,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实验安全,保障学生的安全是首要任务。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更加深入地掌握甲烷这一化学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操作技能。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甲烷的化学式、结构特点和物理性质。
2. 让学生掌握甲烷的制备方法、燃烧反应及其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甲烷的化学式、结构特点和物理性质。
2. 甲烷的制备方法和燃烧反应。
三、教学难点1. 甲烷的结构特点及其燃烧反应的原理。
2. 甲烷的应用及其环境保护意义。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教案。
2. 甲烷模型、化学试剂。
3. 视频资料:甲烷的制备和燃烧实验。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PPT展示甲烷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是什么?2. 讲解甲烷的化学式、结构特点和物理性质:引导学生了解甲烷的化学式为CH4,结构特点为正四面体结构,物理性质为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
3. 演示甲烷的制备实验:利用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反应制备甲烷,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 讲解甲烷的燃烧反应:引导学生了解甲烷与氧气的燃烧反应,掌握燃烧产物的组成。
5. 演示甲烷的燃烧实验:利用甲烷模型进行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6. 讲解甲烷的应用:引导学生了解甲烷在能源、化工等领域的应用。
7. 讲解甲烷环境保护意义:引导学生了解甲烷对环境的影响,掌握甲烷的减排措施。
8.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甲烷的知识。
9.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甲烷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0.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甲烷化学式、结构特点和物理性质的掌握情况。
2. 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在甲烷制备和燃烧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3.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甲烷制备方法、燃烧反应及其应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讲座,分享甲烷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和最新研究动态。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甲烷作为替代能源的潜力及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甲烷》教学设计《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以典型有机物甲烷为切入点,从结构的角度适当加以深化,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
学生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已经对甲烷的分子式、存在和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本节课是学生在高中阶段首次接触有机物结构与性质方面的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目的是使学生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甲烷的性质,为以后的有机教学打下一个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既有一定的理性思维和空间想象又有实验的感性认识,同时引入了一个新的反应类型——取代反应。
教材重点:甲烷的结构和取代反应。
教材难点: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和取代反应发生的实质。
2、学情分析所面向的学生是胜利油田所在地东营市高中的学生,几乎每家都是用天然气作燃料。
学生在初中已经了解了甲烷是天然气、沼气、煤矿坑道气等的主要成分。
在元素周期律这一章中,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有关物质结构的上位概念,应当在有机化合物的学习中抓住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头脑中逐步建立起有机物的立体结构模型,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打好基础。
二、教学方案设计1、教学目标②_x0001_通过情境教学,了解确定有机物分子式的研究思路;②通过理论假设、实物西红柿桔子模拟模型、动画展示,掌握甲烷的正四面体构型,能初步构建有机物的空间结构;③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并掌握甲烷的取代反应原理,体会有机反应与无机反应的区别,并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教法与学(1).教学方法“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并与实验探究、多媒体有机的结合,营造出师生互动和谐的课堂。
(2).学习方法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充分的进行探究和讨论、交流。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特点。
3、教学思路采用板块教学,分为四个学习板块。
即:板块一:甲烷的物理性质;板块二:甲烷的结构探究;板块三:甲烷的氧化反应;板块四:甲烷的取代反应。
《甲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概念。
2.使学生记住甲烷的物理性质及存在、用途。
3.使学生学会通过甲烷的分子结构,认识甲烷的化学性质。
4.通过动手搭建模型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甲烷的结构与化学性质难点:甲烷的结构三、教学方法自主预习合作学习探究演习四、教学过程【导入】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
【展示目标】组织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过渡】学生观察几种常见物质的组成,初步感知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学习新知】1.引导学生明确有机物的组成元素。
2.设计文字游戏:从“碳”、“氢”这两个汉字中各取一部分组成一个汉字“烃”,以及它的发音,从而引导学生认识烃的概念。
3.推理甲烷是最简单的烃,引导学生了解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巩固练习】组织学生完成巩固练习,深化对有机物知识的认识。
1.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A. COB. CO2C. H2CO3D. CH3CH2OH2.下列物质中属于烃的是:()A.H2OB.C2H2C.C2H5OHD.金刚石(C)【过渡】组织学生书写甲烷的化学式、电子式、结构式,激发学生对甲烷分子机构的探究欲望。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依据甲烷的结构式,利用老师提供的圆球和牙签制来作甲烷的结构模型。
当学生完成甲烷的结构模型后,点评学生制作的模型,提出问题,再利用气球模型来验证,最后总结得出甲烷的分子结构:正四面体结构。
介绍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甲烷的分子结构。
【检测】组织学生完成检测题,巩固认识甲烷的分子结构。
3.下列关于甲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烷分子具有正四面体结构B.甲烷分子中4个C-H键是完全等同的键C.甲烷分子中含有非极性键共价键D.甲烷分子中均是极性键共价键【学习指导】组织学生阅读课本61页第2.3.4自然段,了解甲烷的相关知识,思考完成下列任务:1.记忆甲烷的物理性质。
2.了解甲烷的稳定性。
3.书写甲烷与氧气反应的方程式。
甲烷教学反思
篇一:甲烷>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有机物的开端,以最简单的物质引领学生进入有机化学的世界。在引入课
题时,用了一段新闻视频《西气东输工程全线胜利建成》,使学生感到有机化学就在他
们的实际生活中,体会到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要意义,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介绍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情况,也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西气东输。 正式
进入课题后,关键是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以及培养其建立模型的空间思
维能力,体现在本节课上便是甲烷空间构型的建立。通过实践活动(模型制作)、探究
实验、模型、图表、图片、甲烷的多媒体动画等,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
科学的精神;通过讲授、讨论、小组合作、学生制作等教学方法和实验条件控制、比较、
类比、模拟、抽象、模型等科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用新
概念理解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
可能的规律的能力。
本教案将其设计成探究活动,通过同学们亲身参与到模型的制作以及探究,帮助学
生对此重点内容的掌握,通过甲烷分子结构的探究去猜测甲烷到底具有什么性质,从而
培养学生质疑,探讨验证事物的一种能力。
篇二:甲烷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有机物的开端,以最简单的物质引领学生进入有机化学的世界。在引入课
题时,用了一段新闻视频《西气东输工程全线胜利建成》,使学生感到有机化学就在他
们的实际生活中,体会到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要意义,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
介绍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情况,也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西气东输。
正式进入课题后,关键是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以及培养其建立模型
的空间思维能力,体现在本节课上便是甲烷空间构型的建立。通过实践活动(模型制作)、
探究实验、模型、图表、图片、甲烷的多媒体动画等,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
探索科学的精神;通过讲授、讨论、小组合作、学生制作等教学方法和实验条件控制、
比较、类比、模拟、抽象、模型等科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培养学
生用新概念理解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根据实验现
象得出可能的规律的能力。本教案将其设计成探究活动,通过同学们亲身参与到模型的
制作以及探究,帮助学生对此重点内容的掌握,通过甲烷分子结构的探究,解析其可能
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来证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且在实验
研究中培养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结构解析、推
测可能的性质、设计实验、观察现象、解析现象、得出结论,再辩证地解析结论的适用
范围。结合甲烷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关系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普
遍规律的观点的教育;通过动手实验,使其体会理论上的理解和亲手实验的不同,而且
实验不总是每次都能成功。解析教训、总结经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态度、认真仔细、
实事求是的作风。
研究甲烷结构时,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评价课前学生制作的甲烷模型,课堂气
氛轻松活泼,学习效果较好;当学习到甲烷的性质──氧化反应时,及时解释了新闻报
道中煤矿的矿井发生瓦斯爆炸的原因,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资料卡片等教学资源,
让学生认识到甲烷点燃前必须检验其纯度。
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及难点的内容——取代反应,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由于取代
反应的实验现象不是很明显,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既用了视频片段让学生清楚地
看到反应的过程,也用真实的实验予以支撑,并设置了相关探究问题,以期望学生能够
积极参与近来。但是其具体实施过程还不能够完全让学生参与进来,所以还不能完全体
现探究的成果。此方面需做进一步的改进和再设计,以达到学生最大程度理解和掌握的
目的。从课堂上反馈的信息可知,学生对取代反应和初中学过的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概念模糊不清,须课后通过练习强化。
总而言之,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内容,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学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
教材的起点低,强调知识与应用的融合。以典型有机物甲烷为切入点,从学生已有的生
活背景知识出发,介绍甲烷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不盲目扩充
代表物的性质和内容,不涉及类物质的性质,从结构的角度适当加以深化,建立有机物
“结构—性质—用途” 的认识关系。
篇三:甲烷教学反思
本节是有机物的开始,从学生了解的天然气成分入手,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有机化学
的方法,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利用甲烷的球棍模型,比例模型,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其
结构,进一步探究其性质。
课堂设计成功之处,模型教学是突破有机教学难点的有效方法,尤其是讲授取代反
应是,用模型演示,使复杂的反应变得直观,也理解了有机反应多的原因,所以写方程
式时不能用等号而是用箭头。这节课通过模型的运用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更有效的
辅助理解。通过课后检测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课后感到有些地方需要再深入,如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的分
子构型及极性,结合模型适当再深入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