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例肝豆状核变性病例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79.17 KB
- 文档页数:3
肝豆状核变性22例临床分析刘晓玲;刘晓燕;万闽劼【摘要】@@ 1999~2009年,我院收治肝豆状核变性22例.现报告如下.rn临床资料:22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男13例、女9例,平均年龄17岁.首发症状为步态不稳、四肢扭动16例,肝硬化4例,声音嘶哑、构音不清2例.其中3例患者有家族史.患者化验血铜蓝蛋白均低于0.2 g/L,裂隙灯下可见K-F环.【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1(051)013【总页数】1页(P40)【作者】刘晓玲;刘晓燕;万闽劼【作者单位】抚洲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西抚洲,344000;抚洲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西抚洲,344000;南昌大学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1999~2009年,我院收治肝豆状核变性 22例。
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22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男 13例、女 9例,平均年龄 17岁。
首发症状为步态不稳、四肢扭动 16例,肝硬化4例,声音嘶哑、构音不清 2例。
其中 3例患者有家族史。
患者化验血铜蓝蛋白均低于 0.2 g/L,裂隙灯下可见K-F环。
5例头部磁共振示双侧基底节区及丘脑对称性异常信号影,15例 B超或上腹部 CT 示肝硬化。
患者均以 D-青霉胺为主要治疗药物,伴有四肢抽动者加用安坦。
其中4例患者在 D-青霉胺治疗 3a后自行停药,半年后病情明显加重,出现明显神经系统症状;2例以肝硬化为首发症状患者在服用D-青霉胺 2 a后出现进行性粒细胞减少、脾肿大、黄疸加深、血糖升高、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症状,遂停用 D-青霉胺后行脾切除。
讨论: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以原发性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好发于青少年。
其发病机制为胆道排铜障碍及铜蓝蛋白合成障碍导致过量铜在肝脏、豆状核、角膜等处沉积引起肝脏损害、神经精神障碍和K-F环等症状为主的多系统多器官病变。
铜在脑内沉积部位主要在豆状核和尾状核,但大脑皮层黑质、齿状核也可受累,临床表现为少动强直综合征等锥体外系损害和(或)精神症状;铜沉积于肾脏引起近端肾小管损害和肾脏重吸收功能障碍,出现氨基酸尿、钙尿、蛋白尿等。
肝豆状核变性(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为Wilson病(Wilson s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的铜代谢缺陷病,发病率仅0.5/ 10 万~3/10 万,其基因定位于13q14. 3,编码1 个P 型ATP 酶,此酶参与铜跨膜转运的代谢过程。
目前研究多认为由于WD 基因突变使其功能降低或丧失而导致铜代谢异常,肝合成铜蓝蛋白速度减慢,胆汁排铜明显减少,铜沉积于肝、脑、肾、角膜、血细胞和关节等组织中,引起了相应脏器损害的临床症状。
铜蓄积可导致肝细胞坏死、肝纤维化;从坏死的肝细胞释放的大量铜可导致溶血,并逐渐沉积在脑、肾、角膜、骨关节部位,引起多器官受累。
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损害,脑退行性病变和角膜边缘有铜盐沉着(K-F环)为其临床特征。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避免严重的不可逆的组织器官损害,常可获得与健康人一样的生活和寿命。
1921年Hall首先分析68例有血缘关系的HLD病人,其中34例至少与另一名患者有血缘关系,且绝大多数是表(堂)亲。
因此Hall确信HLD属遗传性疾病,并且指出是由2个不同的隐匿性代谢缺陷的基因传递所致,其传递形式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相一致。
我国调查167例HLD 先证者的家系,615位先证者及其同胞中,278人证实为HLD,按Hardy-Weinberg公式计算;(278-167)/(615-167)=0.248。
此值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预期值0.25极接近,统计学无显著差异(P>0.05),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先天代谢缺陷病。
其病理生理基础是铜代谢呈正平衡。
全身组织内有铜的异常沉积。
本病散见于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
从遗传学说研究估计本病发病率约为人口的16万分之一。
我国(包括台湾)的不完全统计有220例。
大多数在少年或青年期发病,以10~2 5 岁最多,男女发病率相等。
幼儿发病多呈急性,在数月或数年内死亡,30岁以后发病多属慢性型。
肝豆状核变性并发肝性脊髓病5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王佳炜,方明娟,刘力生,王训,杨任民,胡文彬摘要:目的 分析肝豆状核变性(HLD)并发肝性脊髓病(HM)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2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诊断为HLD并发HM的5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辅助检查、诊治及转归,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5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1例;HM发病年龄16~32岁。
5例患者均有肝硬化失代偿期表现,3例患者有TIPS病史;2例患者脊髓MRI示胸髓异常信号;3例患者肌电图异常;4例患者脑电图示背景脑电明显变慢。
2例行肝移植术治疗,2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1例患者因上消化道出血死亡,余4例患者病情均不同程度地恢复。
结论 HLD并发HM患病率极低,高铜状态、高氨血症、TIPS、贫血、低蛋白血症和门静脉高压与HM的发生有直接关系。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肝性脊髓病;临床特征中图分类号:R742.4 文献标识码:A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complicated by hepatic myelopathy: a clinical analysis of 5 cases and literature re⁃view WANG Jiawei, FANG Mingjuan, LIU Lisheng, et al.(Affiliated Hospital of Neurology Institute, Anhu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Hefei 230061,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with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HLD) com⁃plicated by hepatic myelopathy (HM).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the clinical features, auxil⁃iary examination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outcomes of 5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HLD complicated by HM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8 to February 2023, an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was reviewed.Results Among the 5 patients,4 were male and 1 was female; the age of onset of HM ranged from 16 to 32 years. All 5 patients had manifestations of de⁃compensated cirrhosis, and 3 patients had a history of 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 (TIPS). The spinal MRI showed abnormal signals in the thoracic cord in 2 patients.Electromyography showed abnormalities in 3 patients,and electroencephalography showed significantly slower background brain waves in 4 patients.Two patients underwent liver transplantation, and 2 patients received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ne patient died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the other 4 patients had varying degrees of recovery.Conclusion The prevalence of HLD complicated by HM is very low. High copper status, hyperammonemia, TIPS, anemia, hypoproteinemia, and portal hypertension are directly associ⁃ated with HM.Key words: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epatic myelopathy;Clinical feature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铜代谢障碍疾病,临床以肝脏和神经系统受损为主要表现。
274例儿童肝豆状核变性临床分析花代平;汪瀚;孙兰婷【期刊名称】《医学研究杂志》【年(卷),期】2024(53)5【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关注。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2年10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74例肝豆状核变性儿童的临床资料。
结果274例肝豆状核变性患儿中,年龄3~15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88∶1,发病中位年龄为5.6岁。
临床分型:肝型204例(74.5%)、脑型19例(6.9%)、混合型41例(15.0%)、其他型10例(3.6%)。
发病年龄:肝型<其他型<混合型<脑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74例患儿初诊原因主要为体检、家族史及呼吸道感染发现转氨酶升高,其中无症状转氨酶升高患者135例(49.3%)。
274例患儿中,血清铜蓝蛋白及24h尿铜异常率分别为100%、96.7%。
肝胆脾脏超声、肾脏超声、颅脑磁共振检查异常率分别为81.0%(204/218)、15.6%(34/218)、41.7%(48/115)。
肝胆脾脏超声及颅脑磁共振检查异常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肾脏超声及颅脑磁共振检查异常率与临床分型相关。
结论儿童肝豆状核变性发病年龄小、首发症状各异、临床表现多样,与年龄及临床分型密切相关,与性别无关。
对于可疑患儿应完善相关检查,以达到早期诊治的目的。
【总页数】5页(P98-101)【作者】花代平;汪瀚;孙兰婷【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8【相关文献】1.儿童肝豆状核变性临床分析2.儿童肝豆状核变性38例临床分析3.150例儿童肝豆状核变性临床分析4.儿童与成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特征和生存分析5.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资料与ATP7B基因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20例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分析
张华军;鲍远程
【期刊名称】《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年(卷),期】2005(19)8
【摘要】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8~14岁及14~29岁年龄显著高于其它年龄段(P<0.05);以肝脏症状和锥体外系症状为首发的患者显著高于其它首发症状的患者(P<0.05);铜蓝蛋白或铜氧化酶降低占98.19%;30%以上患者谷草转氨酶升高、血清蛋白电泳异常。
另外,肝脏B超总阳性率为93.43%。
结论:肝豆状核变性多见于青壮年首发,肝脏和锥体外系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肝脏B超可作为辅助诊断手段,且在出现症状时多已经有肝功能不同程度损害。
【总页数】3页(P566-567)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诊断;铜代谢
【作者】张华军;鲍远程
【作者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2.4
【相关文献】
1.肝豆状核变性的肝脑影像学分析及临床价值(附9例分析) [J], 毛志群;刘建滨;郭一清;刘鹏
2.二巯丙磺钠致肝豆状核变性药疹48例临床分析 [J], 孙丹丹; 舒山; 汪炜民; 薛本春; 韩永升
3.肝型和脑型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及MRI分析 [J], 赵铁牛;练远书;胡雪梅;谭文婷;邓国宏;刘赫;胡晓飞
4.脑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 [J], 黄叶青;古玉梅;刁胜朋;刘爱群;洪铭范
5.1例早发脑型肝豆状核变性家系ATP7B基因突变和临床表型分析 [J], 钱南南;王久香;裴培;杨悦;杨文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儿童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表型及ATP7B基因突变关联性分析陆怡;王建设;俞蕙;王晓红【摘要】目的了解汉族儿童肝豆状核变性(WD) 患儿的临床表型与ATP7B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以2005年7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确诊WD患儿为研究对象,按起病部位分为肝病型和神经型,以临床表现分为临床型和亚临床型.采用PCR技术扩增ATP7B基因全部外显子并直接测序.提取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的信息;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52个无亲缘关系家庭的53例WD患儿进行分析.肝脏损害52例(98.5%).肝病型41例,神经型12例;临床型19例,亚临床型34例.①肝病型ALT升高明显;神经型24 h尿铜水平、胆汁酸水平和K-F环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肝病型;亚临床型起病年龄、ALT或AST异常率显著高于临床型;24 h尿铜水平、胆汁酸升高比例和K-F环阳性率显著低于临床型.②53例WD 患儿ATP7B基因外显子序列分析发现致病性突变等位基因97个,突变频率为91.5%.纯合突变8例,复合杂合36例,杂合突变9例.错义突变23种,插入/缺失突变8种,无义突变2种,剪接突变3种.③错义突变与非错义突变,纯合突变与杂合突变患儿在起病年龄、K-F环阳性率、铜蓝蛋白水平、24 h 尿铜水平和ALT、AST 异常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3种高发突变p.Arg778Leu(35.0%,34/97)、p.Pro992Leu (15/97,15.5%)和p.Ala874Val/Pro(5/97,5.2%)在临床型和亚临床型、肝病型和神经型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⑤纯合、错义和错义+剪接突变在临床型和亚临床型、肝病型和神经型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WD患儿几乎均有肝脏受累,多以肝病表现起病.ATP7B常见突变为p.Arg778Leu、p.Pro992Leu和p.Ala874Val,常见基因型和临床表型间未发现显著相关性.p.Ala874Val/Pro突变患儿起病年龄较低,剪接突变对血清铜蓝蛋白影响较小.【期刊名称】《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年(卷),期】2013(008)005【总页数】6页(P346-351)【关键词】儿童;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特征;ATP7B基因【作者】陆怡;王建设;俞蕙;王晓红【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童肝病中心,上海,201102;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童肝病中心,上海,201102;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童肝病中心,上海,201102;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童肝病中心,上海,201102【正文语种】中文肝豆状核变性(WD)系编码铜结合性P型ATP酶的ATP7B缺陷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肝豆状核变性24 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为早期诊断该病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4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过程。
结果 24例患者中kf环检查阳性21例(87.5%);血清铜蓝蛋白均降低(100%),24 h尿铜测定19例升高(792%),血清铜18例下降(75%),头部ct/mri检查,基底节病变10例,双侧丘脑、脑干异常信号3例,8例脑萎缩,5例未见异常,经治疗1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好转,10例患者病情无明显变化,1例患者病情较前加重,1例患者治疗期间因肝脏衰竭死亡。
结论肝豆状核多青少年发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较高,应提高对本病认识,早期诊治该病。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临床检查;临床分析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d),是一种铜代谢紊乱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铜代谢障碍沉积到大脑豆状核、肝脏等脏器,从而损害了的这些脏器的功能,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由于损伤脏器较多,故其临床表现也复杂多样,前期诊断尤为困难,误诊率较高。
本研究对我院于2000年1月到2012年7月收治的24例w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达到早期诊断本病的目的。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0年1月至2012年7月肝豆状核变性患者24例,男18例,女6例,发病年龄5~48岁,平均(16.32±1028)岁。
1.2 诊断标准①具有肝损害的临床表现或震颤、肌张力增高、智力减退等神经系统症状。
②裂隙灯下查角膜kf环阳性。
③血清铜蓝蛋白降低。
④阳性家族史、实验室检查如24 h尿铜排泄增多、血清铜减少等以及d青霉胺治疗有效。
符合以上两项诊断标准即可确诊,本研究所选患者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1.3 辅助检查①眼科检查所有患者都在裂隙灯下进行检查。
②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抽血检查血清铜、铜蓝蛋白及常规生化等检查,并查24 h尿铜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