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的历史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11
西夏文对照表西夏文是指西夏王朝在统治时期使用的文字系统。
该文字系统在11至13世纪期间在中国西北地区广泛使用。
西夏文是一种以汉字为基础,衍生出来的文字系统,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西夏文的基本构成是由汉字和象形字组成的,具有一定的象形特征。
它的字形结构简洁明了,具有很高的辨识度。
西夏文的字形特点与汉字有所不同,它的笔画比较简单,线条流畅,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感受。
西夏文在书写方式上也与汉字有所不同。
西夏文的书写方向为从左到右,字与字之间没有空格,行与行之间也没有分隔符号。
这种书写方式与现代汉字的书写方式相比较有所不同,但也给人一种古朴而独特的美感。
西夏文的语法结构与汉语相似,但有一定的差异。
西夏文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与汉语中的词类相对应,但它们的用法和词序上有所不同。
西夏文的句子结构比较简单,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通过词序和语态来体现。
西夏文在表达方式上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它善于使用修辞手法,通过词汇的选择和句法的运用来表达丰富的意义。
西夏文的词汇量较小,但它的词汇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西夏文的读音系统比较复杂。
它的读音系统是以汉字的读音为基础,通过增加一些特定的辅音和音节来表示西夏文的发音。
西夏文的读音系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一致性,但对于非母语者来说,学习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西夏文在历史上的使用时间不长,但它对于研究西夏王朝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研究西夏文,我们可以了解到西夏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于深入了解西夏王朝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西夏文是一种独特而有特色的文字系统,它在书写方式、语法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与汉字有所不同。
通过学习和研究西夏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西夏王朝的历史和文化,丰富我们对于中国历史的认识。
希望通过今天的文章,让大家对西夏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天龙八部》剧照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之后乔峰、段誉的兄弟虚竹娶了哪里的公主?(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阅读教材P29《北宋形势图(1111年)》,请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在地图上找出各政权名称,并说出各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等。
提示: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
2.引导深入思考:(1)契丹族和党项族的生活方式如何?(2)隋唐时期,他们与汉族的关系怎样?(3)与汉族的交往,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变化?3.读教材,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
提示:(1)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阅读教材“辽与北宋的和战”一目,概括辽宋关系的变化。
归纳:战→和→战→和。
2.史料解读材料一: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
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材料二:3.提出问题: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和影响各是什么。
提示:(1)背景:辽军攻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2)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4.分组讨论: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正确地评价澶渊之盟?提示: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一、辽与西夏1.辽(916-1125年)(1)政权建立: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立,定都上京。
(2)南北面官制:①原因:南北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根本),民族习俗,社会生活存在差异(直接)。
②内容:南北两套行政体系。
南面官负责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③特点:南北分制。
(“因俗而治”)。
④影响:缓解了民族矛盾,稳定了契丹的统治;促进了辽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加快了民族交融。
(3)四时捺钵制:皇帝和宫廷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4)灭亡:1125年,被金所灭。
2.西夏(1038-1227年)(1)政权建立:1038年,党项族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
(2)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3)灭亡:1227年,被蒙古所灭。
二、金朝入主中原1.政权建立: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金太祖)称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上京)。
2.与周边政权的关系:金灭辽、北宋;与南宋对峙;西夏向金称臣。
3.迁都:1153年,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
4.制度:沿袭唐宋制度,实行猛安谋克制。
(1)内容: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
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
(2)性质:兵民合一的制度,既是军事组织,也是地方行政组织。
(3)作用:①推进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
②节省了开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5.盛世:金世宗“大定之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金世宗被誉为“小尧舜”。
6.灭亡:1234年,被蒙古所灭。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1.蒙古族的统一与蒙古政权的建立:1206年,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
2.元朝的建立与统一: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定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
1276年,攻占临安,南宋灭亡。
1279年,击败南宋余部,统一全国。
3.元朝的统治:(1)中央:皇帝为全国的最高统治者,其下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设宣政院掌管全国的宗教事务,并管理吐蕃地区的军政事务。
西夏文破译-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西夏文是指西夏王国在其存在期间所使用的一种文字系统。
西夏王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政权,它位于今天中国的宁夏地区,在象泉河和黄河之间的广阔土地上繁荣发展了四百多年。
然而,由于历经战乱和时间的流逝,直到现在我们对西夏文的认识仍然相当有限。
因此,破译西夏文对于深入了解西夏王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西夏文的破译一直以来都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语言学家们的研究课题之一。
尽管西夏文在形态和结构上与其他语言完全不同,但它被认为是一种表音文字系统,每个字母代表一个音节。
与汉字相比,西夏文的构造相对较为简单,它使用了少量的基本字母和一些组合形式来表达不同的音节。
然而,由于缺乏相关的参考资料和史料,我们至今还未能完全解读出西夏文的意义和语法规则。
破译西夏文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还原西夏王国的历史和文化,还可以提供新的视角和线索,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全貌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了解西夏文的研究方法和进展,对于其他类似的未解之谜,比如其他历史时期的难解文字或符号系统,也具有借鉴和启示的意义。
目前,学者们在破译西夏文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由于西夏文的碑铭、石刻和文献遗存相对有限,加之时间的推移,许多文本已经损坏或无法辨识,这给破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因此,我们需要寻找更多的西夏文碑铭和文献遗存,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细致研究和分析,一步步逼近解读西夏文的目标。
总之,西夏文的破译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工作。
通过深入了解和解读西夏文,我们有望还原西夏王国的历史面貌,揭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同时,破译西夏文也将为其他难解文字或符号系统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推动人类对于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向前迈进。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中各个部分的组织和安排方式。
它们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以清晰、连贯的方式传达出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在本文中,文章结构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引言: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头,主要介绍西夏文破译的背景和意义。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1.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形成、发展及相互关系。
2.掌握辽、西夏、北宋三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3.能够比较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特点定位及历史地位,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结构和国际关系。
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 教学内容本课重点教学内容为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形成、发展及相互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1.辽国建立和扩张的背景和过程;2.西夏的兴起和存在的原因,以及西夏和北宋的关系;3.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北宋和辽、西夏的关系;4.辽、西夏、北宋三者的地位和历史地位。
3. 教学过程本节课采用讲授、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重点内容和步骤如下:第一步: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性左思右想,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你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政权?2.这些政权之间有什么关系?3.你知道辽、西夏、北宋全称吗?第二步:学习教材按照教材的内容,依次讲授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形成、发展及相互关系。
第三步:深入了解政权关系按照预设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讨论题目。
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尝试回答问题。
1.辽国与北宋之间有哪些历史事件?2.西夏为什么选择和平发展?3.你认为辽、西夏、北宋谁更强大,为什么?第四步:总结教学内容,展开交流老师将本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消化所学的知识。
同时,进行问答环节,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唤醒学生积极性。
4.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评价学生对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理解情况、问题思考能力、讨论互动能力等方面。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深入,学习难度较大,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以下几方面的调整。
1.导入的设计考虑到学生们往往对历史知识不感兴趣,以知识回顾的方式介绍了课程的内容,比如:“你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政权?”,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回顾,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学习。
北宋和辽、西夏的建立教案第一章:北宋的建立1.1 学习目标:了解北宋的建立背景和过程,掌握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1.2 教学内容:1.2.1 背景介绍: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政治动荡,战乱不断。
1.2.2 建立过程: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
1.2.3 政治特点: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皇帝的权力。
1.2.4 经济特点: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商业贸易。
1.2.5 文化特点:科技进步,文学艺术繁荣。
第二章:辽的建立2.1 学习目标:了解辽的建立背景和过程,掌握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2.2 教学内容:2.2.1 背景介绍:契丹族在北方崛起,统一各部落。
2.2.2 建立过程:阿保机建立辽国,定都上京。
2.2.3 政治特点:实行封建制度,设立官职体系。
2.2.4 经济特点: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开展对外贸易。
2.2.5 文化特点:吸收汉文化,创制契丹文字。
第三章:西夏的建立3.1 学习目标:了解西夏的建立背景和过程,掌握西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3.2 教学内容:3.2.1 背景介绍:党项族在西北地区崛起,受辽、北宋的压迫。
3.2.2 建立过程: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
3.2.3 政治特点:实行封建制度,设立官职体系。
3.2.4 经济特点: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开展对外贸易。
3.2.5 文化特点:吸收汉文化和吐蕃文化,创制西夏文字。
第四章: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4.1 学习目标:了解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掌握三国的战争和和平交往。
4.2 教学内容:4.2.1 北宋与辽的关系:战争与和平交替,最终达成澶渊之盟。
4.2.2 北宋与西夏的关系:战争与和平交替,最终达成和议。
4.2.3 战争原因:领土争夺、势力范围冲突。
4.2.4 和平交往:文化交流、贸易往来。
5.2 教学内容:5.2.1 北宋:统一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
5.2.2 辽:建立封建国家,推动北方经济发展,文化交流。
5.2.3 西夏:建立封建国家,保持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文化。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7、8、9课知识点汇总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识点宋朝的时代特点: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①兴起隋唐时期,契丹族与汉族联系日益密切。
唐末,北方汉人北出长城,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有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②建国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③发展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2、党项族①兴起:唐朝时期,党项族与中原文化的接触逐渐增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②建国:11世纪前期,元吴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③发展:元吴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战: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获胜的西夏也遭受损耗,人民困苦(2)和: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七下历史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知识点两宋时期各族政权比较表:二.金灭辽及北宋四、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①民族政权并立存在。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1)商业: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
①城市: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和杭州;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②乡镇: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草市。
③城乡市镇:城乡之间的市镇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2)海外贸易: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①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②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③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3)纸币出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辽西夏金的管理制度特点辽西夏金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段历史上发生了很多重要的事件,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政治方面,辽西夏金时期的管理制度也有着独特的特点,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管理理念。
下面将结合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就辽西夏金时期的管理制度特点进行深入探讨。
1. 地方政权和中央集权并存在辽西夏金时期,地方政权和中央集权并存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辽、西夏、金这三个王朝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在统一政权时,也给予了一定的自治权。
尤其是辽和金两个国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都实行了自治政策,允许当地的统治者继续管理当地的事务,同时要求他们对中央政权进行纳贡。
由于当地统治者在地方上的权力比较大,所以辽、金两个政权的中央集权的制度实际上并不是特别严格,这也给了辽和金两个国家一定的稳固基础。
2. 人民与贵族的政治参与在辽西夏金时期的管理制度中,人民与贵族的政治参与也是一个重要的特点。
在这个时期,封建统治体制下的贵族拥有很大的权力,他们可以直接参与政治决策,对国家的发展和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同时,人民也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参与政治,例如使用一些书信、上书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因此,辽西夏金时期的政治参与是多样化的,这也为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民生改善提供了可能。
3. 士族政治和平民政治并行在辽、西夏和金这三个王朝的管理制度中,士族政治和平民政治并行的情况比较普遍。
当时的社会制度体现出一种封建的特点,封建社会中的社会层级比较明显。
士族是统治阶层的一部分,他们具有世袭的特点,可以通过家世来继承一定的社会地位,对政治和经济有一定的影响。
而平民则是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他们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对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4. 严格的军事管理制度在辽西夏金时期,由于战乱不断,所以军事管理制度相对比较严格。
早在辽和西夏时期,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军事管理制度,对士兵实行较为严格的军纪,同时也建立了完善的军营管理系统,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士兵的士气。
中国古代历史概述中国古代历史是指自人类在华夏大地繁衍生息至公元1840年,即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之前的历史时期。
这段漫长的历史包含了中国的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明清等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重要事件。
本文将概述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时期和重要事件。
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起始阶段,约从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分裂和争霸的时代,政治形势复杂多变。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称王,争夺中央政权,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时代。
孔子和墨子等众多思想家的思想影响了后世。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巅峰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为中国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时期,中国进入“西汉开国盛世”,推行郡县制和科举制度。
汉朝也是丝绸之路开通时期,对外交流广泛。
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分裂时期,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形成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蜀汉、魏晋南北朝的建立又进一步加剧了政权地域分裂。
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长时间处于散乱状态,北方被胡族入侵,南方则政权更替频繁。
4.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再次统一时期,隋朝的统一使中国在政治上再次恢复统一,唐朝则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
唐朝时期政治稳定,社会经济达到顶峰,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唐玄宗时期,中国对外交流再次扩大,国力繁荣。
5. 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时期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动荡时期,这段时期主要是五代十国之间的鼎立和战争,政权更迭频繁。
宋辽西夏金元时期则是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北方与西方民族政权相继兴起,南方则是宋朝的统一。
6.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封闭时期,明朝最初由朱元璋建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中央集权的朝代。
明成祖时期,中国进行了七下西洋的航海事业,并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经济总量超过印度的国家。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政权的背景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掌握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简介辽、西夏与北宋三个政权的成立背景。
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
探讨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章:辽国的兴起与北宋的关系2.1 教学目标:了解辽国兴起的背景及其与北宋的关系。
掌握辽国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条约。
2.2 教学内容:讲述辽国的兴起背景和建立过程。
分析辽国与北宋之间的矛盾和战争原因。
介绍辽国与北宋签订的和平条约及其影响。
第三章:西夏的建立与北宋的关系3.1 教学目标:了解西夏建立的背景及其与北宋的关系。
掌握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外交往来。
3.2 教学内容:讲述西夏建立的背景和过程。
分析西夏与北宋之间的矛盾和战争原因。
介绍西夏与北宋的外交往来及其影响。
第四章:辽、西夏与北宋的互动4.1 教学目标: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互动关系。
掌握三个政权之间的战争、和亲和外交策略。
4.2 教学内容: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互动原因和方式。
讲述三个政权之间的战争、和亲和外交策略。
探讨辽、西夏与北宋互动的影响及其对后世的作用。
第五章:总结5.1 教学目标:总结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历史特点。
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5.2 教学内容:回顾本章所学的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历史背景和互动关系。
总结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历史意义和启示。
第六章:辽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6.1 教学目标:了解辽国的政治制度和组织结构。
掌握辽国的经济特点和成就。
探讨辽国的文化发展和对后世的影响。
6.2 教学内容:讲述辽国的政治制度和组织结构,如封建制度、官僚体系等。
分析辽国的经济特点,如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等。
介绍辽国的文化发展,如文学、艺术和宗教等,并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
试论西夏的历史特点西夏立国西陲,先后与辽·宋·金鼎足而立,持续时间近两个世纪(自1038年建国至17年灭亡,首尾190年)。
立国一如此长久的西夏,其历史究竟有何特点,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也是一个至今仍然被人们所忽视的问题。
本文拟就该问题略陈管见,以求教于方家。
我认为西夏历史最主要的特点有四个方面,下面试作一粗略的分析。
西夏历史特点之一,是政治上采用蕃汉联合统治。
所谓蕃汉联合统治,指的是以皇族鲜卑拓跋氏为核心,党项羌上层为主体,联合吐蕃上层,回鹘上层以及汉族地主阶级,共同治理西夏国家,剥削奴役着各族广大的劳动人民。
这种联合统治充分暴露了西夏国家的阶级压迫实质。
西夏的联合统治,并非自立国开始,而是早在李继迁重建夏州政权之时。
即已初见端倪.史载李继迁叛宋自立不久即潜设中官,尽异羌夷之体,曲延儒士,渐行中国之风。
这里的中官,即汉官,也就是根据当时的体情况,模仿宋朝官制而设立的一些官职。
当时李继迁究竟设了哪些官职呢?公元982年(宋雍熙三年)二月,李继迁袭据银州,在蕃族附者日众的情况下,为了团结蕃部首领共同抗宋,于是设官授职,以定尊卑,预署酋豪,各领州郡,他自称都知蕃落使,权知定难军留后,以张浦。
(刘)仁谦为左右都押牙,李大信、破丑重遇贵为蕾部指挥使,李光裙、李光允等为团练使,复署蕃酋折八军为并州刺史,折罗遇为代史刺史,嵬悉哔为辚州刺史,折御乜为丰州刺史,弟延信为行军司马,其余除授有差。
说明李继迁重建的夏州地方政权初步具有蕃汉联合统治的雏型。
这种联合统治的特点有二其一,从其人员的构成看,总数十一人,其中汉姓仅占三人,党项羌姓为四人,属于鲜翠拓跋姓者为二人,说明这时的联合统治以蕃为主,以汉为辅;其二,实授与预署并行,但以实授为主。
这种情况反映了李继迁在树立反宋旗帜后,不断扩大地盘的决心和信心。
李德明时期的蕃汉联合统治,明显有所发展。
他以左都押牙张浦兼行军左司马、绥州刺史,赵保宁兼右司马指挥使,贺承珍兼左都押牙,刘仁昂为右都押牙,破丑重遇贵为都知蕃落使,自文寿、贺守文为都知兵马使,何宪、白文赞为孔目官,郝贵、王曼为牙校,复以李继瑗为夏州防御史,李延信为,银州防御使,其余升赏有差。
这表明李德明对李继迁那套行之有效的统治机构,作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妞果将它同李继迁的那套机构比较,则有三点不同:任命名单虽然同为十一人,但其中蕃姓只占三人,汉姓却占八人,说明德明时期的联合统治是以汉为主;取消预署,均为实授;新增了孔目官。
西夏的蕃汉联合统治发展到景宗元昊时期已经初具规模,并日益巩固。
从元昊中央政府的机构看,其官分文武班日中书,日枢密,日三司,日御史台,日开封府,日翊卫司,日官计司,日受纳司,日农田司,日群牧司,日飞龙院,日磨勘司日文思院,日蕃学,日汉学。
这些机构显然是模仿宋朝的二十四司而设立的。
当然多少根据西夏的国情而有所变通。
从其对官员的任命看,采用的是蓉汉兼用的原则,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已下,皆分命蕃汉人为之。
按照这一原则,元昊以篼名守全、张陟、张绛、杨廓、徐敏宗、张文显辈主谋议,以钟鼎臣典文书,以成逋克成、赏都卧移、如定多多马、窦惟吉主兵马,野利仁荣主蕃学。
置十二监军司,委豪右势统其众。
元昊所建的官制,除了采用汉官名号外,还采用了诸如宁令、谟宁令、丁卢丁努、素赍、祖儒、吕则、枢铭......等蕃号官名。
但这种以蕃语命名的官称,并非只有党项人才能担任的专授蕃职?更不是与前者并存的两个系统,而是一种官职两种名号罢了。
从上述可知元昊时期的蕃汉联合统治有如下特点:(一)元昊所设官职,虽然并非照搬宋朝,而是参照吐蕃官制(如设监军司等),结合本国国情多少有所变通,但其主要内容仍是棋仿宋朝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二)采用一套官职蕃、汉两种名号;(三)所任官员总数十二人,汉占其七,蕃占其五,仍以汉人为主。
这点与继迁时相反,与德明时期大体雷同;(四)从中央到地方凡主兵马者均为党项人。
这表明西夏统治者认识到军权的重要性。
他们把军队当做命根子,在他们看来,只有将军队牢固地掌握在党项人手里,才能有效地行使西夏国家的统治权。
景宗元昊以后的蕃汉联合统治,就其基本特征和性质而言,大体上没有什么变化,但就其官制发展看,一同元昊时期相比,则有以下几点不同:(一)毅宗谅祚时新增设了各部尚书、侍郎、南北宣徽使、中书、学士等官,其蕃号官名也新出现了昂摄、昂星、谟个、阿尼、芭良、鼎利、春约、映吴、祝能、广乐、丁努等等。
此外,监军司也有变动,谅祚以威州监军司为静塞军,绥州监军司为祥裙军,左厢监军司为神猛军,更于西平府设监军司为翔庆军总领之;(二)乾顺亲政(公元1099年)以后,仅用汉官名号,而不再用蕃号官名(三)仁宗仁孝时进一步将政府机构分为五品:上品一中书、枢密;次品一殿前司御史、中兴府、三司、僧众功德司、出家功德司、大都督府、御节司、宣徽院、内宿司、护法功德司、阁门司、御膳司、匦匣司、西凉府、镇夷郡、番和郡;中品--大恒历司、都转运司、陈告司、都磨堪司、审刑司、群牧司、农田司、受纳司、边境监军司、宫前侍卫司、医人院、工技院,以及诸如鸣沙军、泾原县等地方机构;下品--行宫司、举荐司、南院行富三司、马院司,以及诸如灵武郡、银州、定远县、震武城等地方机构;末品一一刻字司、造案司、金工司、织绢院、番汉乐人院、仪容院、铁工院、木工院、造纸院、砖瓦院、出车院,以及诸如安远堡、讹泥寨等地方机构;不入品--纳言处、飞禽受纳处、秘书监、工技院总管、番汉大学院。
说明西夏蕃汉联合统治机构,经过多次补充,至此已臻完善和定型,进入了它的成熟时期。
西夏在实行蕃汉联合统治时,虽然蕃汉之间难免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矛盾,但他们之间的协调一致则是基本的和主要的。
这突出表现在西夏被派遣至宋朝的使臣,都能力争平等的礼仪相待,处处表现其不辱君命,忠于职守,忠于西夏国家。
兹以谅祚时期的使者为例。
宋仁宗去世,英宗即位,赵谅祚遣使者来致祭,延州差指使高宜押伴入京,宜言语轻肆,傲其使者,侮其国主,使者临辞自诉于朝臣,当时吕晦上言,乞加宜罪,朝廷忽略此事,不以为意,使其怨对归国,一国之人,皆以为耻。
当时谅祚所遣使人名叫吴宗,应属汉人,以汉人出使汉地,当宋臣对他傲慢无礼时,他据理抗争,得到了宋臣吕晦等人的同情和支持,这说明吴宗忠于西夏王朝,说明西夏蕃汉联合统治的稳固性。
西夏之所以产生蕃汉联合统治并非偶然,而是由于下列两种因素所造成。
其一,在西夏统治的疆域里,居住着党项、汉族、吐蕃、回鹘、以及鞑靼、吐谷浑等族。
这些族的统治者都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或者拥有一定数量的牧地和牲畜。
这些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各自的经济利益,镇压农牧民的反抗,都需要直接或问接(由其政治代表参加)参予政治,加入到蕃汉联合统治的各级政府中去,共同行使对被压迫阶级的统治权;其二,作为西夏国家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鲜卑拓跋氏,无论其统治经验和文化水平都不如汉族地主阶级,加上立国前后的一段较长时期里人才缺乏,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有效地维持并巩固其统治,仅仅让党项羌、吐蕃、回鹘等族上层参予政权是不够的,而必须让汉人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包括宋朝投奔、过来的)加入到各级政府中去。
这就决定了西夏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只能是蕃汉的联合统治。
西夏历史特点之二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其对外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依赖性。
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河之内外,州郡凡二十有二。
这个疆域虽然只有北宋的二分之一强,但却是辽的两倍,在这广阔的疆域里,各地经济存在着较大差异性,其发展水平很不平衡。
二+二州,大体上存在着三种经济状况:第一种状况是西夏的都城、州、县治所及其附近地区。
这些地区为蕃、汉集中居住的据点,是唐末五代以来早已封建化的地区,因此,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如号称畜牧甲天下的凉州(今甘肃武威),其所居住的吐蕃部落,多是华人子孙,侧会汉言,颇识文字,而作为西夏首都兴庆府屏障的灵州(今宁夏灵武县西南)其人习华风,尚礼好学。
不言而喻,这些州县治所及其附近的蕃,汉居民,其文化水准之所以较高,同这些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是密切相关的。
第二种状况,是靠近宋夏边界的蕃汉杂居的农牧地带。
如西夏东面均菠山,西面的天都山、马衔山一带,大体上就是属于这类地区。
其中横山多马宜稼......且有盐铁之利,夏人恃以为生。
这类地区随着西夏国家的建立,和党顶族日益向农耕化的道路迈进,其经济发展水平均有明显的提高。
第三种状况,是一些土地贫脊,人烟稀少,或者本来就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地区。
如西夏河套的地斤泽,兴庆府西面的腾格里,以及同蒙古接壤的广大北部地带,就是属于这类地区。
这些地区不仅存在着落后的游牧业,而且还保留着原始的狩猎业,可以说是西夏经济最落后的地区。
总之,在西夏统治拘范围内,存在着农业、畜牧业、半农半牧,以及狩猎等多种经济成分,其发展水平参差不一,反映了它在经济上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
西夏在经济方面的另一特点是对外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依赖性。
早在西夏立国之前,夏州地方政权对中原王朝在经济上就存在着严重的依赖性。
这种依赖性突出表现在周世宗用停止贸易的措施,迫使李彝兴撤兵谢罪的事件上。
(显德)元年五月,府州防御使折德哀入朝,世宗置永安军于府州,即以德康为节度,折氏晚出,彝殷恶其职与已埒,以兵塞路,不许通诏使。
世宗谋于宰相,对日:夏州边镇,朝廷每加优恤,府州褊小,得失不系轻重,且宜抚谕彝殷,庶全大体。
世宗日:德皋数年来尽力以拒刘氏,奈何一旦弃之,且夏州惟产羊马,百货悉仰中国,我若绝之,何能为!,乃遣供奉官齐藏珍赍诏责之,彝殷惶恐,撤兵谢罪。
彝殷的这一屈服于周世宗的事件表明,僻处一隅的夏州地方政权,在经济上对中原王朝存在着怎样严重的依赖性。
西夏立国后,随着疆域的扩大,社会生产的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的兴盛,这种依赖性多少有所减轻。
彼西人公则频遣使者商贩中国,私则与边鄙小民窃相交易,虽不获岁赐之物,公私无乏,所以得偃蹇自肆,数年之间似恭似慢,示不汲汲于事中国,由资用饶足,与中国时无以异故也。
这里说的是西夏由于同宋长期通过公私贸易而获得了极大的好处,从而使它的经济依赖性(公私无乏,资用饶足,同以前对比,相对面言)明显减轻,政治上变成了似恭似慢,不卑不亢了。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方面由于西夏经济比较脆弱,水平不高,加上受到战争的影响,发展缓慢,其生产物品不能满足生齿日繁的西夏人民、尤其是统治阶级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西夏在经济上不可避免地仍然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依赖性。
这明显表现在西夏对宋朝岁赐与和市的依赖上。
既绝岁赐,复禁和市,羌中穷困,一绢之直,至十余千。
......既通和市,复许入贡,使者一至,赐予不赀,贩易而归,获利无算,传闻羌中得此厚利,父子兄弟始有生理......。
绝岁赐,禁和市,使西夏物价飞涨,生灵困窘,反之,始有生理,两相对照,西夏对宋朝的经济依赖性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