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语篇的意识形态
- 格式:pdf
- 大小:179.91 KB
- 文档页数:2
nguistics),旨在把语言和语言使用与其意识形态意义联系起来的一种分析,使读者认识到语言和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
批评语篇分析本质上是对语篇特别是大众语篇和官方话语进行的一种社会分析,以提高读者对语言的敏感程度,使他们认识到语言和现代社会生活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语言运用和不平等的社会权力关系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促使读者实现批评阅读(critical reading)。
作为维也纳学派(Vienna School)的代表Wodak指出critical就是指不把任何语言理所当然化,就深入分析文本蕴含的复杂性,去除简化论,教条主义,二歧论乖影响,在研究中不断自省,使权力关系结构和透明化。
三、理论框架正如黄国文指出的,话语分析虽然没有公认的分析步骤,但语篇分析者都会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遵循一定的步骤进行研究。
同样的,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者们也往往会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分析。
CDA最初都是对西方主流语言学和早期社会语言学的批判,将文本分析和社会理论相结合,但因为语言学基础不同,分析的理论框架也不尽相同,国外批评语篇分析的主要流派包括以Fairclough为代表的兰卡斯特学派(Lancaster School)的社会变革论,以Wodak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Vienna School)的语篇历史法,以Kress和Van Leeuwen为代表的社会符号学,以Van Dijk 为代表的社会认知法等等。
国内代表有辛斌,陈中竺,丁建新,廖益清,田海龙,张迈曾,徐立新等,多是引进理论,并积极结合中国社会现状进行分析。
虽然各学派的语言学甚而不同,但共同的目标都是实现话语分析的批评性,以其中最有影响的Fairclough为代表的社会变革论。
Fairclough(1995)提出三维分析框架(three-dimentional framework),将包括系统功能语法在内的多种语言学、符号学理论与社会学理论结合起来。
言语行为理论下的网络新闻语言解读作者:林纲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11期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及其内涵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符号系统。
交际的本质就是进行信息交流和交换,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就是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是从研究日常语言的功能开始的。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在以言行事,来源于以下假设: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或其他任何表达手段,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
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行为。
言语行为的特点是说话人通过说一句话或者若干句话来执行一个或者若干个上面列举的行为,而且,这些行为的实现还可能给听者带来某些后果。
最早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是英国哲学家J.L.Austin,他认为,语言交际的单位不是句子,而是通过词与句子所完成的言语行为。
后来美国哲学家Searle对此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Searle认为,每个句子都具有一定的潜在言外之力,这种潜在的言外之力是句子意义的组成部分,每个有意义的句子借助于它所具有的意义都可以被用来实施一个特定的言语行为。
总之,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阐释了人们如何运用语言表达言外之力实施各种言语行为的语言功能观。
Austin把言语行为分为三大类:言内行为,表达特定的意义和所指的语言行为,实际指字面意思;言外行为,表达陈述、请求或承诺等的语言行为,实际指言外之意或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又称言外之力;言后行为,表达说话者对受话者产生影响的语言行为,是某一交际意图一旦被受话者所领会而对其产生的影响或者效果。
在言语行为中,一句无法验证的假设只要能够说明一个道理,从而说服一个固执的人改变自己的偏见,那么,这样的言语行为就是有意义的。
网络新闻语言与言语行为的关系言语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必然受到种种社会因素,诸如社会文化背景、礼貌要求、交际对象的地位等的制约。
网络新闻语言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语言,属于全民语言的社会功能变体。
作为特定的言语交际方式,网络新闻语篇同样存在着各种言语行为。
Discourse, Power and Ideological Manipulation: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Headlines in Foreign
Media
作者: 黄琳茵[1] 徐瑞[2] 许静[3]
作者机构: [1]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2]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江苏南京
210045 [3]苏州依顿国际学校,江苏苏州215011
出版物刊名: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36-140页
主题词: 新闻标题 意识形态 批评性话语分析 系统功能语法 语言意识
摘要:标题是新闻语篇的灵魂,具有统领全文的功能。
标题中不同语言形式的选择,反映了新闻报道不同的侧面与意义,体现媒体的立场和观点。
文章结合实例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的视角,以系统功能语法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在分类、及物性、情态和转换等方面对美英主流传媒
的新闻标题进行分析,揭示了新闻标题反映西方媒体的意识形态以及客观报道的相对性,指出
受众在解读外媒新闻标题时应注意培养批评性语言意识。
第34卷 第5期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Vol.34 No.5 2020年10月 Journal of Yanb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Oct. 2020·80·意识形态话语方阵视角下的“他者”解读——以《每日电讯报》新闻为例范文卿(扬州职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摘 要:本文解读了VanDijk 关于意识形态话语中群体关系范畴,阐释了意识形态方阵在群体关系范畴中的表征,从语义结构层面分析了意识形态话语方阵中“他者”在群体关系范畴的具体表征。
关键词:意识形态话语方阵;他者;话语构建;群体关系范畴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64(2020)05-0080-03VanDijk [1]在《话语与意识形态》一文中提出了“意识形态话语方阵”这一概念。
这一概念主要是在意识形态图式的“群体关系”范畴中体现的。
意识形态话语中的基本范畴对于微观层面剖析意识形态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态度、心理以及语篇结构等有重要的意义。
一、意识形态话语中的群体关系范畴 意识形态话语中的群体关系不仅有群体成员的认同与识别、群体成员的活动与价值观范畴,更有涉及群体的资源范畴。
群体的认同与识别影响了与群体有关的历史,属性和边界相关的话题。
群体活动要素也影响了群组成员在社会中的典型角色的行为方式。
在群体成员的意识形态话语中,大多数观点可基于每种意识形态中具体选择和经组合的规范和价值观,根据群体的利益,如言论自由、免于歧视等重新定义。
因此,凡提到什么是好或坏,或允许或禁止等,都是比较典型地受到这种话语范畴影响的具体表达方式。
此外,群体需要资源才能存在并再现。
没有信息的新闻工作者、没有知识的教授等不可能在社会上行使他们的权力。
因此,意识形态话语有时甚至通过暴力被用来捍卫我们的资源、特权等。
这种意识形态及其话语比较典型,在反抗意识形态和社会经济意识形态中尤其突出。
语篇分析与话语分析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保已成为全球的焦点。
本文将以环保为主题,通过语篇分析与话语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环境保护。
一、核心信息提取本文的核心信息是:环保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需要采取全人类共同行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以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二、语篇分析1、语言表达本文在语言表达方面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和对仗等。
例如,“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必须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
”这种比喻手法使得抽象的环境问题更加具象化,引起读者的共鸣。
2、句子结构本文在句子结构方面较为简洁明了,通过使用简单句和并列句,强调了环保行动的重要性。
例如,“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
”这种简短明了的句子结构使得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3、话语分析本文在话语分析方面较为清晰明了,每个段落紧扣主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
例如,在讨论环保问题的重要性时,文章从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呈现出话语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三、话语分析1、话语表达在话语表达方面,本文通过多个段落阐述了环保问题的严峻性以及解决措施。
例如,“环境问题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还关乎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来。
”这种表达方式突显了环保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话语内涵在话语内涵方面,本文通过大量数据和事实说明了环保问题的严重性,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
例如,“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这些建议为读者提供了实际操作的方向,使得话语内涵更具现实意义。
总之,本文从环保这一主题入手,通过语篇分析与话语分析,着重探讨了环保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解决措施。
在未来的环保事业中,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环保问题,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共同为美丽的地球贡献一份力量。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新闻报道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然而,人们在新闻的却往往忽略了新闻语篇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浅析新闻中的转述话语作者:孙川慧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23期一、引言语言并不是客观透明的中立传播媒介,而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秩序的一种永恒介入力量,它从各种角度反映现实,再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操纵影响社会过程。
批评性语篇分析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
本文简单分析新闻转述话语的一些基本特征,以便帮助读者更好地获取信息。
二、新闻中的转述话语(一)转述话语定义转述话语是“言语内的言语,话语内的话语,同时又是关于言语的言语和关于话语的话语”(Volosinov,1973:115)。
在Fairclough看来,新闻语篇中转述话语的使用呈现两种趋势:1、主要语篇(引语)与次要语篇(引述者话语)的界限模糊;2、日益关注语篇的概念功能。
新闻报道使用转述话语,这些话语往往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二)转述话语形式在新闻语篇中,报道者为了适应不同表达的需要,会使用更为复杂丰富的转述形式。
在文中主要是“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例如:A."Tm glad to see the move will also increase the yuan's acceptance in Asia " said Zhao Xijun,finance professor a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 Zhao said he was glad to see that...long run.By Wang Xu (China Daily)像A中的原话在B中转述就得不到更好的效果,结果只能提供一种意向。
Fairclough将转述话语归纳为四类:直接话语、蜕变的直接话语、间接话语和无转述标记的话语。
本文中将着重对前者进行分析和说明。
直接话语指报道者忠实地引述别人的原话,但并不能保证传递给读者的是消息来源的原话。
及物性视角下的英语新闻语篇分析作者简介:杨倩,(1987-),女,汉族,陕西宝鸡人,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10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应用语言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710128)摘要:本文运用概念功能中的及物性理论对国内英文官方报纸《中国日报》中的一篇新闻报道进行实例分析。
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帮助读者加深对新闻语篇的理解和探索其深层次的解读意义,并进一步验证及物性理论应用于新闻报道分析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概念功能,及物性,新闻语篇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1.引言批评语言学坚持以语言学为主体,以系统功能语法等语言学理论为工具,力图揭示隐藏在语篇里的意识形态意义。
新闻通常会受到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并控制着人们的思维,对人们的态度和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正是因为这一特点,新闻语篇一直就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兴趣所在。
而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理论给读者提供了处理语篇的思路和方法,使读者能够透过语篇的表面意义去寻求语篇背后所隐藏的态度和意义,因而自从早期的批评性话语分析著作开始以来就一直被视为揭示新闻中隐藏的意义的有效工具。
2.及物性理论20世纪60年代,韩礼德提出了系统功能语法。
韩礼德的及物系统表示的是说话人或听话人选择各种过程组成或解释语句的语义系统,是联系外界与语言的桥梁。
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加者和环境成分(姜洁,辜同清,2000)。
韩礼德在及物系统中把语言的表达分成了六个过程: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并研究与各过程相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
编辑部意识形态总结
编辑部的意识形态通常是与其所处环境、目标、价值观等密切相关的。
以下是一些可能存在于编辑部的意识形态的总结:
新闻中立性:
编辑部可能追求新闻报道的客观中立,努力避免主观色彩,以提供公正、客观的信息。
言论自由:
支持言论自由,鼓励多元观点的表达,提倡公共讨论和辩论。
公共责任:
认为自己有一定的公共责任,要服务社会,传递准确、有深度的信息,推动社会进步。
事实优先:
注重事实的真实性,强调事实报道,确保读者能够基于可靠信息做出理性判断。
读者导向:
关注读者需求,追求读者满意度,努力提供符合受众兴趣和期望的内容。
社会责任感:
对社会问题保持敏感,致力于揭示社会问题并促使社会关注、思考和行动。
创新和变革:
鼓励创新,不断调整和适应媒体环境的变化,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
独立性:
追求编辑部的独立性,不受外部压力的干扰,确保能够自主决策新闻报道和编辑政策。
文化多样性:
重视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文化和观念,力求在报道中展现多元性。
社群参与:
鼓励社群参与,与读者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倾听他们的声音,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些是一些可能存在于编辑部意识形态中的主要元素。
具体的意识形态会受到编辑团队成员的观念、管理层的理念以及媒体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语言研究新闻语篇的言语行为分析马梦瑶【摘 要】新闻语篇由不同的言语行为构成,本文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判断新闻语篇中运用的次言语行为类型,并对它们进行言语行为分析。
研究发现通过分析言语行为能更好的理解新闻语篇作者的交际意图。
【关键词】新闻语篇 言语行为 交际意图一、前言在交际活动中,若言语行为理论只研究单个句子的言语行为,离开相关的语境,比如社会语境、上下文等,那么交际意图难以判断,因此将其用于研究语篇非常合适。
在当今社会,新闻与我们密不可分,引起了许多语言研究者的关注。
目前,国内大部分学者主要将批评语言学和新闻语篇相结合,挖掘新闻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辛斌2000,戴炜华&高军2002),然而对新闻语篇的言语行为研究仍然较少,如林纲(2016)从语用、语言和语境三个层面对比新闻语篇中言语行为背后的意识形态。
新闻语篇作者是如何通过言语行为序列的组合来建构一个完整的新闻语篇的,本文以美国CNN的“Apple’s Tim Cook hopes China will ease VPN restrictions”的新闻报道为例,剖析不同的言语行为类型在新闻语篇中的体现,以及它们是如何以言表意的,帮助我们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
二、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上世纪50年代,言语行为理论创立者奥斯丁认为人们发出的每一个言语都同时完成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是说出具有一定的指称和意义的词、短语或者句子;言外行为是说话者会选择不同言语行为,如告知、拒绝、保证等,传达某种真正意图;言后行为是指说出一句话后产生的效果,比如可能影响甚至改变听话者的态度、思想或者行为。
塞尔进一步将言语行为细分为断言类、指示类、承诺类、表达类和宣告类。
“在特定的语境条件下,交际者实施的多种言语行为之间相互作用,形成更大的有意义的单位——语篇。
”(苗兴伟,1999)。
这种由多个言语行为组合成的特定序列称为一个“宏观言语行为”(Van Dijk,1977)。
一则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a News Report【摘要】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来揭示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其方法论主要建立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
本文旨在讨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概念、方法及其理论框架,并运用该理论框架,即从分类、转换、情态和消息来源四个方面分析了一则关于以色列对哈马斯袭击事件的新闻报导,揭示了英语大众语篇中某些形式和结构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意识形态Abstract: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s based on the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It aims to uncover the ideology hidden in the mass media discourse on the basis of Halliday’s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is paper takes a report from New York Tim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ideology by employing transitivity, modality and transformation.Key word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Ideology.一、引言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此概念首先由英国语言学家Roger Fowler和Gunther Kress提出,至今已有20年的发展历程了。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以下简称CDA)被认为是批评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它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学园l XUEYUAN 西方新闻语篇的分析方法 魏红霞河北农业大学
2014年第1期
【摘要】批评话语分析和语言评价系统是当今语言学领域的两大热点,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讨论的内容是对西方新闻语篇的话语分析。第一部分对批评话语分析进行探讨;第二部分介绍语言评价系统,找出与批评话 语分析在分析方法上的共同点;第三部分是结论,提出本文在话语分析方法上的新视角。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语言评价 西方新闻语篇
【中图分类号】H0一O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l0(2014)01—0064—02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也是人类传递情感信息的 一种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语言的认识不再停留在 表面,而是开始了新的探索和发现。语言学的诞生,使人们 对语言又有了新的发现。现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越来 越多的学者在关注语言学、研究语言学,同时,语言学的分 类也越来越广,分为: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话语分析 等。语言学不单是一个孤立的学科,也同人类学、生物学一 样,与众多其他社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批评话语分析方 法属于语言学中的话语分析,本文首先讨论批评话语分析, 然后探讨以Marin&White的评价理论为主的语言评价系统, 在分析中找出它们的共通之处,用于分析西方新闻语篇的原 因,最后得出结论和建议。 一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又称批评语篇分析,之所以有“话语” 和“语篇”的区别,在于中国学者采取的对于“discourse” 一词英译汉的不同译法。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对于“discourse”一词的翻译,不可避免地导致汉语译名 的差异性。例如田海龙采取的汉语译名是“语篇”,施旭采 用的是“话语”。在如何选用汉译名时,两位学者都给出了 自己的解释。辛斌在《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论》中用的也 是“语篇”。笔者认为,虽然每位学者采用的译名不同,但 是只要与英文的“discourse”的含义以及涉及的理论一致, 就没有必要纠结于译名的翻译。笔者在这里选用“话语” 一词。 批评话语分析(CDA)是一种研究方法,为研究分析提 供理论框架。CDA这个术语是从批评语言学(Critical 训,充分利用培训机构里的软硬件营造英语学习的环境,当 然,这种方式的投资费用是比较高的。另外,企业也可鼓励 员工通过网络接受远程培训,模拟真实课堂,有专家在线答 疑解惑,这一方式培训时间安排更为灵活,投资费用较低, 因此很受欢迎。 4.对培训过程进行监控 企业对员工进行英语培训的过程中实施监控是有必要 的。这种监控可使企业清楚当前培训的效果,如有需要也可 适时调整培训计划来更好地满足员工和企业对英语能力的 需求,监控的手段可以是通过考核进行评估等。 一64一 linguistics)发展而来。与传统的语篇分析不同的是,批评话 语分析关注的焦点不仅是本文的分析,如词汇、语法等,更 注重的是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它从产生到发展, 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主要的代表人物有 N.Fairclough,van Dijk,Ruth Wodak等。Fairclough提出的 三维分析框架,分为文本、语篇实践和社会实践,其中文本 包括词汇、句法、文本结构及人际成分的分析,这是三维分 析框架最内部的部分,也是微观的部分。在微观的文本分析 中,Fairclough运用系统功能语法对文本进行语言学描述; 在宏观的社会实践分析中,Fairclough结合社会结构的不同 层面(如机构语境和社团语境)来说明权力和意识形态如何 产生作用。Van Dijk的分析法是社会认知方法,他分析的出 发点也是解决社会问题。Ruth Wodak的分析方法是语篇历 史方法,她的这种分析方法源自对奥地利社会中存在的种族 歧视语篇的分析,此分析方法也对文本进行分析。与此同时, 还挖掘语篇中的策略,即说话者、演讲者通过何种方式构建 语篇,如何实现说话者、演讲者的目的。在进行文本分析中, 语篇历史方法虽然运用了修辞理论、辩论理论等进行分析, 但是也不能脱离系统功能语言学。可见,批评话语分析与系 统功能语言学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国内,有很 多学者开始关注批评话语分析。相比于西方的话语分析理论 的繁荣,中国学者的理论还处在研究、学习和发展的阶段. 然而,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研究话语,例如施旭、辛 斌、田海龙等,他们的理论和方法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参考。 笔者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输入“话语分析”后,有6798 条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缩小搜索范围,只搜主题“批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