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

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

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
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

第六单元

第23课《三顾茅庐》

一、知识点汇总:

1.演义小说知识

2.字词积累

3.罗贯中生平及主要作品

4.对比的运用

5.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法

6.优美、典雅、精炼的语言特点

二、知识点解读与基础训练:

1.历史演义小说知识

历史演义小说是小说体裁之一,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开始出现这个名称。演义小说采用章回体形式,以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点。其篇幅较长,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材野史传说。

2.字词积累

字音、字形:熟练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字形,能准确拼读和书写。

拜谒(yè)今番(fān)叱(chì)侥(jiǎo)幸岂可相强(qiǎng)

纶(guān)巾鹤氅(chǎng)愧赧(nǎn)谬(miù)倾颓(tuí)

沔(miǎn)民殷(yīn)鄙贱(bǐ)

词义:理解文中重点词义,能准确解释并灵活运用。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贯,贯穿,进入。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经世,治理天下。

(1)根据拼音填入正确的词语。

A.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bài yè( ),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

B.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ào màn( )!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C.玄德曰:“大丈夫抱jīng shì qí cái( ),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

D.百姓有不dān shí hú jiāng( )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怀着崇敬的心情,到成都郊外去拜谒他的祠堂,祠堂门口高耸入云的柏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古柏光明正大与诸葛亮的忠心耿耿交相辉映。

B. 世上不知有多少人,为着疏懒误了自己的人生。

C. 作者能站在时代的制高点,用入木三分的文笔,针砭世道人心,揭示生活真谛,从而起到如雷贯耳的作用。

D. 先生三言两语的指点,使我顿开茅塞,找到了研究工作难于突破的关键所在。

3.罗贯中生平及主要作品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杭州人,祖籍太原。

(1)你还知道有关作者罗贯中的哪些方面,请介绍给大家。

(2)填空: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____(朝代)的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罗贯中,名_________ ,号 ____________ ,是中国 ___________________的鼻祖。

4.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法

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描写方法运用的多样性,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烘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

烘托: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文怎样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的。

5.优美、典雅、精炼语言特点

《三国演义》的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具有优美、典雅、精炼的特点。

结合课文具体语句,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三、知识综合与能力提升

1.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与规划,层层阐述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的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本文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重点写了刘备的礼贤下士,同时也表现了诸葛亮的高瞻远瞩。

D本文表现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如张飞脾气暴躁的特点,可以通过第一段中张飞的话“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看出来。

2.“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3.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来分析天下形势的?

四、知识延伸与拓展应用

1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有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等故事。其中我们所熟知的表现他忠、义、勇、谋、傲的五件事情分别是:千里、华容道义释、过五关、水淹、败走麦城。

2.《三国演义》)塑造了“智绝”諸葛亮的形象,你认为下面三个选项中哪个评价最能体现诸葛亮的智慧?请结合小说中的具体情节谈谈。

A刘备赞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B周瑜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C徐庶自叹不如:“有经天纬地之オ,出鬼入神之计,真当世之奇オ,非可小觑。”

(边院镇初级中学杨丽)

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知识点训练题参考答案

二、2、(1)拜谒傲慢经世奇才箪食壶浆(2)C

3、(1)关于他的生平,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后来朱元璋这样的“真主”一统天下,他的政治抱负落空,而致力于小说创作。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主要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最高。

(2)元末明初本湖海散人章回体小说

4.本文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来表现人物。

侧面烘托——作者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刻画刘备,多次用张飞的急躁鲁莽来侧面烘托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仁君形象。文章通过刘备两次拜访未见,反复渲染寻访孔明之不易,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莫测和雄才大略,为下文的正面描写作铺垫。

正面描写——作者对诸葛亮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从正面表现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如“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一肖像描写,生动地表现出诸葛亮具有君子之相貌、儒士之才华和隐士之风度。

5.如孔明的话“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在这个句子中,诸葛亮用“美玉”比喻司马德操和徐元直,用“顽石”比喻自己,优美、典雅的语言表现诸葛亮谦逊的品格。再如,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一个“笑”字,表现出诸葛亮在对刘备进行了诸多不动声色的考验之后,感到十分满意,只一个字就表现了人物的情状,可谓精炼。

三、1.B 2.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和写作技巧的能力。句子作用要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要看这句话所在的位置,放在开头部分的作用大致有:总领全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等。放在中间部分的作用大致有: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或铺垫作用;插叙,补充交代与文章内容有关的信息。通读全文,可以看出“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这句话的作用是照应前文司马徽、徐庶对诸葛亮的推荐;强调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不是像诸葛亮自谦的那样“年幼才疏”。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该题让学生在通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应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通读全文,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从以下方面分析天下形势的:曹操占有天时,不能与之争锋;孙权占有地利,可为援而不可图;刘备占有人和,大业可成:成三足鼎立之势。

四、1.走单骑曹操斩六将七军

2.【解析】本题考查对请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把握。答这种题,应该热读原著,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根据自己的掌握去答即可。

【答案】示例一我选A。曹操派夏侯惇进攻新野。诸葛亮运筹帷幄之中,在博望坡设下埋伏,令赵云诱敌深入,然后火攻。夏候惇果然中计,大败而归。

示例二我选C。空城计一回中,诸葛亮在兵少兵弱的情况下,独自在城楼上弹琴,吓退多疑的司马懿,这个计谋非一般人政为,的确出鬼入神。

九年级语文上册23三顾茅庐 (3)

23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3.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声朗读课文、快速浏览课文、默读等多层次的诵读方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刘备的求贤若渴和诸葛亮的超凡脱俗。 2.通过“品——悟——说”的形式,让学生体会本文的情节安排、人物刻画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并学会欣赏张飞、关羽等配角的优秀品质,多角度地了解人物性格。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掌握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难点:掌握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三顾茅庐”〕 刚才我们观看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历史上一段有名的佳话,电视剧生动地再现了刘备三请诸葛亮 出山的故事。那么,小说是如何讲述这一故事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作,共同去体会和感受其感人 之处。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 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依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2.文中相关人物介绍。 (1)刘备 蜀汉昭烈帝,字玄德。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建立者。公元221年称帝,建都于成都,国号汉。 (2)诸葛亮 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3.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殆.(dài) 拜谒.(yè) 纶.巾(guān) 胄.(zhòu) 鹤氅.(chǎng) 箪.食壶浆(dān) 愧赧.(nǎn) 存恤.(xù) 顿开茅塞.(sè) (2)结合文中的语境理解词意。 胄:帝王或贵族的后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

23三顾茅庐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顾茅庐》视频 刚刚所播放的小视频,正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故事——“三顾茅庐”。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然而古来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教学提示】 “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何久传不衰?点出此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该故事的来龙去脉,关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导入视频资源见光盘)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的喜爱,所以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叙》中形容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选文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目标导学二:梳理课文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默读文章,并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做简要概括。 明确: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因前两次拜谒不遇,关、张二人颇为恼怒,第三次适逢诸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立于厅前等待。这是三顾

九年级上册语文《三顾茅庐》教案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三顾茅庐》教案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三顾茅庐》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教案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朗读体会比喻的作用。 学习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 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具准备: 主要板书: 7、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引导学生接答:《三顾茅庐》,已板书好课题) 师:三顾茅庐这则故事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 师:第三次去隆中,刘备是凭什么打动诸葛亮. (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

(板书:诚心诚意) 教学板块之一 师: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 附:引导要点: 生一:上路之前:当张飞嚷着要用一根麻绳把诸葛亮捆来时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通过比较朗读突出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 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旨在让学生通过刘备的语言,理解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对贤才的渴求。 生:学生练读 指名读,其他学生评读 角色读,评读 生二:见面之前,刘备的所作所为。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引导学生读读,找出关键词语,反复诵读。从而领悟刘备对诸葛亮态度认真,恭恭敬敬,体会他尊重人才、呵护人才,求贤若渴的品质。) 你能找出一些关键词吗?(生找,师划) 这些词反映了刘备什么样的心情? 师:你们能读好这些话吗?请练几遍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 课文 回到住地新野,刘备派人去隆中打听。过了几天,得到回报,说诸葛亮回来了。刘备叫人立即备马。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刘备上马出门,关羽、张飞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张飞只得跟着走。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冈,刘备轻叩柴门,开门的还是上回那个书童。可是,家中只有诸葛亮的弟弟在读书,诸葛亮被人请走了。三人只得怏怏而回。 时间过得好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打算三访孔明。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张飞满口答应。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高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书童又出来了。书童告诉刘备,先生正在睡午觉。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门外站了

好长时间不见动静,便走进门来。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 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忙答礼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谈论国家大事。 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创立大业。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求教,就答应了。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教案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最新九年级三顾茅庐原文及翻译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

23《三顾茅庐》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顾茅庐》视频 刚刚所播放的小视频,正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故事——“三顾茅庐”。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然而古来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教学提示】 “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何久传不衰?点出此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该故事的来龙去脉,关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导入视频资源见光盘)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的喜爱,所以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叙》中形容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选文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目标导学二:梳理课文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默读文章,并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做简要概括。

最新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语文三顾茅庐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1.初步学会详略得当、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分析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字词,自读课文进行预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简介及作品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选文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二)梳理课文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1

23、《三顾茅庐》教案

23 《三顾茅庐》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了解古典白话小说的相关知识,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理解古人胸怀大志的思想。在生活中,学会以诚待 人;关注时事,做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 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几千字。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 二、介绍作者、作品: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的作者。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三国志通俗演义》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犹为深远。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三国演义》,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古典白话小说: 中国白话小说的前身是唐代的民间故事和所谓的“街谈巷语”。宋、元时期,开封、杭州等瓦舍勾栏处,“说话”艺术盛行,由此产生“话本小说”。明清时期,古典白话小说进入全盛期,这一时期,产生了演义小说、长篇章回体小说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 课文原文及教案 课文 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诸葛亮住的茅草屋。刘备上前敲门,里面走出一个书童,说:"先生今天早晨出门了。"刘备问:"上哪儿去了?"书童说:"我家先生行踪不定,不知道上哪儿去了。"刘备又问:"什么时候回来?"书童说:"那更说不定了。或者三五日,或者十几天,没准儿。"刘备、关羽、张飞失望地回去了。 回到住地新野,刘备派人去隆中打听。过了几天,得到回报,说诸葛亮回来了。刘备叫人立即备马。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刘备上马出门,关羽、张飞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张飞只得跟着走。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冈,刘备轻叩柴门,开门的还是上回那个书童。可是,家中只有诸葛亮的弟弟在读书,诸葛亮被人请走了。三人只得怏怏而回。 时间过得好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打算三访孔明。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张飞满口答应。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高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书童又出来了。书童告诉刘备,先生正在睡午觉。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门外站了好长时间不见动静,便走进门来。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 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忙答礼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谈论国家大事。 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创立大业。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求教,就答应了。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第23课《三顾茅庐》同步练习(含答案)

23*三顾茅庐同步练习 01 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拜谒.(yè)纶.巾(guān)末胄.(zhòu) 愧赧.(nǎn) 倾tuí(颓) 存xù(恤) 殆.尽(dài) 疏lǎn(懒) bǐ(鄙)贱 如雷guàn(贯)耳顿开máo(茅)塞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窗外日迟迟 ..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2)未审.得入览否审:明白,知道 (3)不胜愧赧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4)屏人促.席促:靠近 (5)奸臣窃命 ..窃命:篡夺国家权力 (6)而不知存恤 ..存恤:爱惜,体恤 (7)总揽 ..英雄总览:广为延揽 (8)惟将军图.之图:考虑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勤学可让人渐渐淬炼出无厚之刃,有时会使迟钝的人茅塞顿开 ....。 B.刘备思贤若渴 ....,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 C.他的一声大喝,如雷贯耳 ....,使偷盗者惊恐地转过身来,瞅准时机,越窗逃走。 D.当军队凯旋时,老百姓都箪.食壶浆 ...,热情地犒劳他们。 (解析:C.“如雷贯耳”形容人名气很大,与语境不符。)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争高低。 (2)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 业。 5.文学常识填空。 《三顾茅庐》选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人,该小说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来展开情节,为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众多鲜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塑造的新发展。 6.“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照应前文司马徽、徐庶对诸葛亮的推荐;强调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不是像诸葛亮自谦的那样“年幼才疏”。 7.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来分析天下形势的? 曹操占有天时,不能与之争锋;孙权占有地利,可为援而不可图;刘备占有人和,大业可成:成三足鼎立之势。 8.依据课文内容,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对联的下联。 上联:司马徽再荐名士

23 三顾茅庐 部编人教版九上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1 23* 三顾茅庐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该书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令后人叹服不已。 1.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 2.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抓住描写张飞的关键词语,感悟张飞的性格特点,学习侧面描写衬托人物特点的方法。 3.体会刘备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学会尊重他人、以诚待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质。 一、新课导入 诸葛亮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任何时候提到诸葛亮,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因为,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百分之百的中国的智多星。今天,我们将学习的“三顾茅庐”不过是诸葛亮众多故事之一,但是,仅仅从这一个故事中,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我们就可见一斑。(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 è) 纶.巾(gu ān) 末胄. (zh òu) 愧赧.(n ǎn) 倾颓.(tu í) 存恤. (x ù) 殆.尽(d ài) 疏懒.(l ǎn) 鄙. 贱(b ǐ) 如雷贯.耳(gu àn) 顿开茅. 塞(m áo)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窗外日迟迟.. :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未审. 得入览否:明白,知道。 不胜愧赧.. :因羞惭而脸红。 屏人促. 席:靠近。 奸臣窃命.. :篡夺国家权力。 而不知存恤.. :爱惜,体恤。 总揽.. 英雄:广为延揽。 惟将军图. 之:考虑。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高低。 ②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业。 2.作者链接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山东东原(今山东东平)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

九语上第23课《三顾茅庐》同步练习(附解析)

九语上第23课《三顾茅庐》同步练习(附解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同步练习(附解析) 专题23《三顾茅庐》同步练习 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拜谒(_____)纶巾(_____)末胄(_____)愧赧(____)倾tuí(____)存xù(____)殆尽(____)疏lǎn(____) bǐ(____)贱如雷guàn(____)耳顿开máo(____)塞 [答案] (1). yè(2). guān(3). zhòu(4). nǎn(5). 颓(6). 恤(7). dài(8). 懒(9). 鄙(10). 贯(11). 茅

[解析]本题中应注意“guān”“lǎn”的拼读以及“颓”“鄙”“茅”的书写。 2.根据提示,写出恰当的成语。 (1)勤学可让人渐渐淬炼出无厚之刃,有时会使迟钝的人_________________。(原来心里像被茅草塞住,现在忽然一下子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2)刘备____________,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想寻求贤才,如同口渴想喝水一样迫切。) (3)达·芬奇这个名字500多年来___________________,最初是因为他是绘画大师,到19世纪是因为他是建筑师、科学家、发明家。(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4)当军队凯旋时,老百姓都______________,热情地犒劳他们。(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指百姓欢迎犒劳军队。)

[解析]“茅塞顿开”的意思是原来心里像被茅草塞住,现在忽然一下子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所以(1)小题应填“茅塞顿开”。“思贤若渴”的意思是想寻求贤才,如同口渴想喝水一样迫切。所以(2)小题应填“思贤若渴”。“如雷贯耳”意思是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所以小题(3)应填“如雷贯耳”。“箪食壶浆”意思是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指百姓欢迎犒劳军队。所以(4)小题应填“箪食壶浆”。 3.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窗外日迟迟 (2)未审得入览否 (3)不胜愧赧 (4)此诚不可与争锋

【人教部编版】2018年秋季九上:第23课《三顾茅庐》同步练习(含答案)

23*三顾茅庐 01 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拜谒.(ya) 纶.巾(guān) 末胄.(zhòu) 愧赧.(nǎn) 倾tuí(颓) 存xù(恤) 殆.尽(dài) 疏lǎn(懒) bǐ(鄙)贱 如雷guàn(贯)耳顿开máo(茅)塞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窗外日迟迟 ..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2)未审.得入览否审:明白,知道 (3)不胜愧赧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4)屏人促.席促:靠近 (5)奸臣窃命 ..窃命:篡夺国家权力 (6)而不知存恤 ..存恤:爱惜,体恤 (7)总揽 ..英雄总览:广为延揽 (8)惟将军图.之图:考虑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勤学可让人渐渐淬炼出无厚之刃,有时会使迟钝的人茅塞顿开 ....。 B.刘备思贤若渴 ....,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 C.他的一声大喝,如雷贯耳 ....,使偷盗者惊恐地转过身来,瞅准时机,越窗逃走。 D.当军队凯旋时,老百姓都箪.食壶浆 ...,热情地犒劳他们。 (解析:C.“如雷贯耳”形容人名气很大,与语境不符。)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争高低。 (2)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 了帝王之业。 5.文学常识填空。 《三顾茅庐》选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人,该小说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来展开情节,为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众多鲜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塑造的新发展。 6.“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照应前文司马徽、徐庶对诸葛亮的推荐;强调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不是像诸葛亮自谦的那样“年幼才疏”。 7.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来分析天下形势的? 曹操占有天时,不能与之争锋;孙权占有地利,可为援而不可图;刘备占有人和,大业可成:成三足鼎立之势。 8.依据课文内容,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对联的下联。 上联:司马徽再荐名士 下联:刘玄德三顾茅庐 9.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举行了一个“读名著,知三国”的语文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含有数字的故事,如三让徐州、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等,你在阅读中积累了哪些呢?请再写出三个。 【示例】过五关斩六将、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三英战吕布等。(任选三个即可) (2)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有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等很多故事。其中我们所熟知的表现他忠、义、勇、谋、傲的五件事情分别是: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3)《三国演义》作为一部经典著作,一直为历代文人骚客所评说。让我们一起重温经典,回味经典。 ①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的是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

23 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顾茅庐》视频 刚刚所播放的小视频,正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故事——“三顾茅庐”。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然而古来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教学提示】 “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何久传不衰?点出此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该故事的来龙去脉,关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导入视频资源见光盘)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罗贯中生于元

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的喜爱,所以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叙》中形容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选文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目标导学二:梳理课文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默读文章,并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做简要概括。 明确: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因前两次拜谒不遇,关、张二人颇为恼怒,第三次适逢诸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立于厅前等待。这是三顾茅庐中的第三顾。 第二部分讲诸葛亮醒后,刘备咨以天下之事并邀之出山辅助的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知识点梳理

第23课《三顾茅庐》 一、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 -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黑暗腐败的封建政治很不满,痛恨暴君、暴政,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向往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 二、故事背景 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司马徽说:“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刘备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隆中,住茅庐草棚,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于是专程去拜访,便有了“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本文讲述的是刘备协同关羽、张飞第三次拜见诸葛亮的故事。 三、理解词义 1. 犹然:仍然。 2. 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3. 冠玉:原指装饰帽子的美玉,这里形容男子貌美。 4. 纶巾:古代用青色丝带做的头巾。 5. 鹤氅:用鸟羽制成的外套。 6.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7. 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诸葛亮)。屏,使回避。促,靠近。 8. 汉室倾颓:汉朝(的统治)衰败。 9. 用武之地:用兵之地。指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10.存恤:爱惜,体恤。 11.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12.避席:古人席地而坐,起身离席,表示敬意。 四、问题解疑 1.关羽和刘备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关羽劝说刘备不要再去拜访诸葛亮了,刘备坚决的态度表现了他思贤如渴的诚心和实意。 2.如何理解“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一举动?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一举动,表现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谦恭和诚意。 3.作者多次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谦恭态度,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写出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诚心和态度,另一方面从侧面交代了诸葛亮的“不俗”。 4.诸葛亮为什么称刘备为“俗客”? 诸葛亮故意称刘备为“俗客”,是为了再次对刘备进行考验。 5.“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诸葛亮用“美玉”比喻司马德操和徐元直,用“顽石”来比喻自己,表现了他谦逊的品德。 6.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为刘备指出了哪些策略? 本题运用文段内容概括法。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为刘备指出了三条策略:一是曹操势力大,不可与之抗争;二是团结孙权,作为后援;三是夺取荆、益二州,见机行事,成就大业。 7.刘备“泪沾袍袖,衣襟尽湿”,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的诚恳态度和真心实意。 8.如何理解诸葛亮对弟弟的嘱咐? 诸葛亮对弟弟的嘱咐,包含着对日后的打算,也表现了诸葛亮淡泊名利的品格。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课后作业_【补充习题】

23*三顾茅庐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侥.幸(jiǎo) 拱.立(gǒng) 半晌.(shǎng) 倾颓.(tuí) B.鹤氅.(chǎng) 存恤.(xù) 鄙.贱(bǐ) 末胄.(zhòu) C.教诲.(huì) 侍.立(shì) 造逆.(nì) 疏懒.(lǎn) D.纶.巾(lún) 愧赧.(nǎn) 殷.红(yān) 金帛.(bó)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思贤如渴玄德衣襟属咐 B.经事奇才豪杰造逆谬举 C.如雷贯耳拜揭犹然施礼 D.顿开茅塞鼎足荒芜避席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文学家,山西太原人。 B.罗贯中的主要作品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 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C.《三国演义》又称《三国志通俗演义》。 D.罗贯中是施耐庵的老师。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做任何事情都要按一定的步骤循序渐进 ....,否则会让自己陷入效率低下的忙乱中。 B.毕业晚会即将举行,一向热衷集体活动的明明同学上蹿下跳 ....,做着各种准备工作。 C.在青山绿水间浮光掠影 ....,在名篇佳作中流连忘返,都能让我们领悟美的真谛。 D.如果不想迷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就必须择善而从 ....,在真理的引领下前行。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成长的路上,挫折也伴随着我们快速成长,但只要认准方向努力,就能打出灿烂的明天。

B.炎炎夏日,我举目远眺:看到水鸟笨重的身躯掠过水面,羽毛划过水波发出 的好听的声音。 C.环保工人的善是他们在我们吹着空调的时候,顶着太阳,流着汗,鼻头上早 已挂满了汗珠。 D.你走过来,伸手一把把我从地上拉起来,紧紧地抱着我,拍着我的背说:“别 怕,有我在。” 6.学习了本文后,班级举行了“读名著,知三国”的语文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含有数字的故事,如三让徐州、桃园三结义、三顾 茅庐等。你在平时阅读中积累了哪些呢?请再写出三个。 (2)根据《三国演义》的相关内容,补出下面的歇后语。 ①刘备借荆州——( ) ②徐庶进曹营——( ) ③张飞穿针——( ) (3)“桃园结义”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请结合下面的材料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结交朋友。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

部编版九年级(上)《第23课 三顾茅庐》同步练习卷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同步练习卷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拜谒.纶.巾末胄.愧赧. 倾tuí存xù殆.尽疏lǎn bǐ贱如雷guàn耳顿开máo塞 2.根据提示,写出恰当的成语。 (1)勤学可让人渐渐淬炼出无厚之刃,有时会使迟钝的人。(原来心里像被茅草塞住,现在忽然一下子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2)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想寻求贤才,如同口渴想喝水一样迫切。) (3)达?芬奇这个名字500多年来,最初是因为他是绘画大师,到19世纪是因为他是建筑师、科学家、发明家。(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4)当军队凯旋时,老百姓都,热情地犒劳他们。(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指百姓欢迎犒劳军队。) 3.文学常识填空。 《三顾茅庐》选自《》,作者,名,号,人,该小说以为主线来展开情节,为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众多鲜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塑造的新发展。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窗外日迟迟 ..迟迟: (2)未审.得入览否审: (3)不胜愧赧 ..愧赧: (4)此诚.不可与争锋诚: (5)屏人促.席促: (6)奸臣窃命 ..窃命: (7)而不知存恤 ..存恤: (8)总揽 ..英雄总览:

(9)惟将军图.之图: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2)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6.“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7.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来分析天下形势的? 二、拓展阅读 8.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青梅煮酒论英雄 ①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二人乃不复言。 ②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 请使君便行。”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唬得玄德面如土色。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③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 “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