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及防治
- 格式:pdf
- 大小:311.77 KB
- 文档页数:3
2012年4月*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县人民医院药剂科(713400)2012年2月14日收稿不动杆菌广泛分布于外界环境中,易在潮湿环境中生存,还可存在于健康人皮肤、咽部、结膜、唾液、胃肠道及阴道分泌物中。
不动杆菌分为6种,即醋酸钙不动杆菌、鲁菲不动杆菌、鲍曼不动杆菌、溶血不动杆菌、琼氏不动杆菌和约翰逊不动杆菌。
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ii ,AB )为条件致病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败血症、泌尿系感染、继发性脑膜炎等。
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病例数日益增多,而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该菌多重耐药现象日趋严重。
通常把对常用的7种抗假单胞菌的抗生素(包括抗假单胞菌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四环素类、磺胺类)中的至少3类耐药的AB 菌株称之为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MDR —AB ),而对上述7类抗生素全耐药的AB 菌株称之为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PDR —AB )。
本文就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和治疗对策进行综述。
1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目前关于AB 的耐药的机制已有很多文献报道,主要集中在产生抗菌药物的灭活酶、外膜蛋白缺失和外膜通透性下降、基因及细胞功能突变和菌体自身存在的药物主动外排系统等。
1.1产生抗菌药物的灭活酶:在A 类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研究中发现,这类酶是对广谱头孢菌素产生耐药最主要的原因;其在鲍曼不动杆菌中也被分离到。
它通常由质粒介导,可使细菌对青霉素和第1~3代头孢菌素以及单环菌素耐药[2]。
产生氨基糖苷类钝化酶是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
目前发现的钝化酶有乙酰转移酶、核苷转移酶和磷酸转移酶[3]。
1.2外膜蛋白缺失、外膜通透性下降:近年来,有关碳青酶烯类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报道越来越多,其耐药机制主要为产生碳青酶烯酶,外膜孔道蛋白的表达下降,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
Li -mansky 等[4]证实,由于相对分子质量为29000的外膜蛋白丢失导致AB 菌株对亚胺培南耐药。
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与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防治策略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近年来临床上出现了泛耐药菌株日趋增多,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笔者就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病学、耐药机制、基因分型、防治对策及病原治疗等作了综述。
标签: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泛耐药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的应用以及介入性医疗操作,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成为医院感染和机会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并且临床上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日趋增多,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
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多重耐药菌比例可高达70%以上,泛耐药菌比例可高达50%以上,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发生率由4.6%上升至14.3%,最高可达到42.1%。
笔者就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病学、耐药机制、基因分型、防治对策及病原治疗等问题作一综述。
1 泛耐药菌定义及流行病学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是指分离菌株对临床常用药物绝大部分或全部耐药,但多黏菌素类除外。
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孢菌同样都是需氧的不发酵糖类的革兰阴性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属于条件致病菌,医院中呼吸机、蒸馏水容器、瓶装水、静脉营养液、湿化器吸引管、冲洗液人工通气装置等可能受到该菌污染。
其还是住院患者常见的病原体,尤其是有免疫缺陷和ICU监护室的患者。
主要引起医院获得性肺炎,尤其是呼吸机相关肺炎、菌血症、尿路感染、伤口感染、继发性脑膜炎,亦可引起腹膜炎、心内膜炎、眼内炎等。
2 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的耐药机制2.1 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均可产生染色体介导头孢菌素酶(AmpC酶),某些抗生素的应用可能选择出抑制高产AmpC酶的突变株导致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第3代头孢菌素等多种抗生素耐药。
此外这两种菌尚可产生多种其他J3一内酰胺酶以及丝氨酸或金属碳青霉烯酶(IMP、VIM酶)等。
中国卫生产业193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研究及感染治疗控制方面的新进展邝咏云云南楚雄州人民医院,云南楚雄 675000[摘要] 鲍曼不动杆菌是临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分布在自然和医院环境中,它有极强环境适应能力和获得外源性耐药基因的能力,易在医院内引起暴发流行。
近年来,多重耐药及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医院感染增多,可引起呼吸道相关性肺炎、尿路感染、菌血症等,由于临床治疗困难,引起了广泛关注。
泛耐药菌株几乎无药可治,病死率极高,因此它们被称为21世纪革兰阴性杆菌中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 SA )”[1]引起广泛关注。
本文主要就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流行情况、耐药机制研究及临床感染治疗控制方面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临床治疗;医院感染[中图分类号] R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3)10(c)-0193-02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近年来的感染在增多,且其耐药性日益严重,已引起临床和微生物学者的严重关注。
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也可引发败血症、泌尿系感染、继发性脑膜炎等。
鲍曼不动杆菌在医院的环境中分布很广且可长期存活,对危重患者和CCU 及ICU 中的患者威胁很大,也将此类感染称做IC U 获得性感染。
国内耐碳青霉稀类的鲍曼不动杆菌发展很快,在最近发现的“多重耐药”与“耐碳青霉烯类”的鲍曼不动杆菌(M DR A B )和(CR A B ),在我国内地很多地方均已出现,所以要引起高度警惕,并要及时采取重要措施。
1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现状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 DR A B ),通常指的是对抗绿脓的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抗生素复合制剂、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五类抗菌药物中三类以上耐药的菌株,泛耐药菌株鲍曼不动杆菌(PDR A B )通常指对以上抗菌药物均耐药的菌株[2]。
目前,我国临床分离的M D R A B 和P D R A B 有逐年上升趋势,根据2010年中国耐药监测网数据[3]显示,鲍曼不动杆菌位于临床分离阴性菌的第三位,5523株不动杆菌属(鲍曼不动杆菌占89.6%)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为57.1%和58.3%,其中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从2009年17.0%升到21.4%。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防控近来年,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呈总体上升趋势,在某些病房已成为首位的病原菌。
该菌属于条件致病菌、耐药性高,正常人也可能携带,存在于正常人体的皮肤、呼吸道和泌尿道,也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水及土壤中。
在非发酵菌的感染中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近年有上升趋势。
随着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肿瘤化疗药物的广泛使用。
该菌引起的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日益突出。
其多重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困难。
一、鲍曼不动杆菌来源及感染率鲍曼不动杆菌属非发酵革兰氏阴性菌,鲍曼不动杆菌是个已命名的杂交群之一,其氧化酶呈阴性、无动力,能在44℃环境生长。
近年来,不动杆菌在的医院感染不断增高。
不动杆菌已成为医院肺部感染的重要致病菌。
在下呼吸道感染中占第2位。
鲍曼不动杆菌往往与其它病原菌如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真菌等形成混合感染,容易被忽视。
约70%阳性标本来自呼吸道、尿液、分泌物、血液、脓液、脑脊液、甚至胸、腹水中也有检出鲍曼不动杆菌的报道。
由于不动杆菌为人体的正常菌群,常寄生于皮肤、泌尿生殖道及肠道,约7%的正常人咽喉部能检出不动杆菌,医务人员手部的带菌率约29%。
此外,在水、土壤、医院等环境均有广泛的分布。
鲍曼不动杆菌对湿热、紫外线、各种化学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常规消毒只能抑制其生长而无法将其彻底杀灭)。
因此,家属、探访者、医护人员甚至消毒不力的医护用具都可能携带该菌。
当各种原因导致病人体内菌群紊乱形成菌群替代及进行侵入性操作尤其是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时,不动杆菌易成为致病菌,导致下呼吸道感染。
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70年代初,不动杆菌对庆大霉素、头孢菌素类较为敏感,以后后耐药性逐渐增高,因内外资料均显示鲍曼不动杆菌能够产生β-内酰胺酶,而导致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能携带多种耐药基因,还能传递、接受耐药基因而获得多种耐药谱,因此,临床多见多重耐药菌株。
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高,对多粘菌素、妥布霉素及阿米卡星等抗生素的敏感性也相对较高,临床控制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不能单凭经验与习惯盲目应用,尤其不能盲目地大量使用各种广谱、超广谱抗生素,以避免先造成抗生素选择压力下的细菌耐药。
鲍曼不动杆菌相关耐药机制(一)对ß-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1)质粒介导或染色体突变使细菌产生ß-内酰胺酶通过水解或非水解方式破坏ß-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活这是大多数病菌对ß-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
金属酶属Ambler B类ß-内酰胺酶属于Bush功能分类3群。
根据金属ß-内酰胺酶的底物特征将其分为3a、3b、3c三个亚群。
不动杆菌产生的能水解碳青霉烯类的金属酶属3a亚群。
目前报道的有IMP一1、IMP-2、IMP-4、IMP5及VIM1、VIM2等。
该类酶能介导碳青霉烯类、头孢他啶、拉氧头孢等抗生素耐药性而对哌拉西林和氨曲南敏感性不受影响。
其活性不被克拉维酸等抑制剂抑制但可被乙二胺四乙酸(ED-AT)所抑制。
2)碳青霉烯水解酶(OXA)即苯唑西林水解酶为染色体介导。
OXA型酶为Ambler分子结构分型为D类ß-内酰胺酶属Bush功能分类2d群。
D类OXA型酶可使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失活但其水解活性明显低与金属ß-内酰胺酶[32]。
但是随着插入序列ISAbal的发现对OXA型碳青霉烯酶介导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作用有了新的认识研究发现鲍曼不动杆菌特有的插入序列ISAbal常与OXA-23,OXA-51组基因关系密切其与基因传递关系密切并且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强这些耐药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介导不动杆菌对ß-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高水平耐药[33]。
一些OXA酶能够水解广谱头孢菌素比如OXA型超广谱酶有些OXA型酶能水解碳青霉烯抗菌药物。
最早在鲍曼不动杆菌中发现的具有碳青霉烯酶活性的OXA酶是OXA-23在1985年苏格兰一株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种发现当时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尚未在临床开始使用。
之后陆续在英国、巴西、玻里尼西亚、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出现。
现已确认为OXA-51/69-like是鲍曼不动杆菌染色体天然携带的一组碳青霉烯酶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