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预防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3.35 MB
- 文档页数:51
四川省复员退伍军人医院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制度为进一步加强我院多重耐药菌管理,促进医院感染管理科、检验科、药剂科、临床科室多部门协作,做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根据《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等相关要求,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1、参加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科、检验科、药剂科工作人员,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组长,必要时邀请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任及相关人员参加。
2、时间安排由医院感染管理科牵头,每半年召开一次。
3、会议内容(1)各部门对上半年的多重耐药菌管理工作进行总结,介绍各自工作进展情况,用具体的数据说明管理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2)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具体措施及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4、各部门职责1)医院感染管理科: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进行监测,落实多重耐药菌控制措施:手卫生措施、隔离措施、无菌操作、保洁和环境消毒的监督。
负责每季度向全院公布检验科统计结果。
2)检验科:及时向临床科室反馈病原学培养结果及药敏报告,对多重耐药菌应做特殊说明;发现耐药菌时书面通知临床科室,电话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季度统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查变化情况。
3)药剂科:及时向检验科通报我院抗菌药物品规变化情况,参与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会诊,负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落实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根据细菌耐药情况发布抗菌药物的预警信息。
4)临床科室:及时、规范采集病原学标本,根据药物敏感试验合理选用或调整抗菌药物;对多重耐药感染或定植患者采取接触隔离措施,及时上报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病例。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及防控措施1、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当发现有多重耐药菌株流行可能时,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及时组织调查,临床科室、检验科必须密切协作,并在全院公布感染发生情况,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抗菌药物使用指导小组,减少使用可促使这些特殊病原体选择性生长的药物,同时组织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多重耐药菌的预防与控制的标准操作规程由于医疗侵入性操作的增多和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多重耐药菌感染不仅使病人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更使治疗用药的艰难性增加。
为加强MDRO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的安全,特制定本制度.一、监测的目标微生物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ESBLs介导的多重耐药菌肠杆菌科细菌:如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 (PDR)-AB】和铜绿假单细胞菌【MDR(PDR)-PA】、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其他肠杆菌属细菌、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以及新出现的万古霉素中介(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VISA(VRSA)】,艰难梭菌(CD),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PRSP)等多重耐药菌。
二、建立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及报告制度1、临床科室各临床科室医师在接诊感染性疾患者后,应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及时从感染部位特别是无菌部位采集合格的标本做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特别是外院转入留置各种导管患者必须做病原学检查),并追踪检验结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科室人员发现检验结果为多重耐药菌时,应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并及时通知全科医护人员,早期采取防控措施。
若属于医院感染病例24小时内网报医院院感办.2、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对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
对多重耐药菌应在细菌检验报告上备注“多重耐药菌”标识,以提示临床。
当检测到异常的耐药模式时应立即通知院感办及临床科室主任,便于早期采取措施控制院内传播。
3、医院院感办每天通过微生物实验室监测结果,分析耐药菌的性质,由片区专职人员到临床科室督导防控工作.4、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特殊病原体或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发现部门应立即报告院感办.院感办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要求上报医务科。
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加强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 MDRO)感染预防与控制,降低MDRO医院感染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11〕5号)、《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以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特修订我院《预防和控制医院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2016年版)》。
一、多重耐药菌监测与管理范围多重耐药菌主要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耐药的细菌。
我院监测范围的多重耐药菌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最常见的是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等)、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铜绿假单胞菌(CR-PA)、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肺炎克雷伯菌(CR-KP)、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大肠埃希菌(CR-EC)。
重点监测与管理部门:重症医学科、新生儿科、呼吸内科(含呼吸重症监护室)、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血液内科、老年病科和急诊重症监护室等。
重点监测与管理人群:长期收治在ICU的患者、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留置各种管道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
二、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措施(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
各科室应提供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重点监测与管理部门应配备充足的洗手卫生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消毒。
(二)隔离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1.患者安置临床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防控近来年,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呈总体上升趋势,在某些病房已成为首位的病原菌。
该菌属于条件致病菌、耐药性高,正常人也可能携带,存在于正常人体的皮肤、呼吸道和泌尿道,也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水及土壤中。
在非发酵菌的感染中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近年有上升趋势。
随着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肿瘤化疗药物的广泛使用。
该菌引起的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日益突出。
其多重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困难。
一、鲍曼不动杆菌来源及感染率鲍曼不动杆菌属非发酵革兰氏阴性菌,鲍曼不动杆菌是个已命名的杂交群之一,其氧化酶呈阴性、无动力,能在44℃环境生长。
近年来,不动杆菌在的医院感染不断增高。
不动杆菌已成为医院肺部感染的重要致病菌。
在下呼吸道感染中占第2位。
鲍曼不动杆菌往往与其它病原菌如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真菌等形成混合感染,容易被忽视。
约70%阳性标本来自呼吸道、尿液、分泌物、血液、脓液、脑脊液、甚至胸、腹水中也有检出鲍曼不动杆菌的报道。
由于不动杆菌为人体的正常菌群,常寄生于皮肤、泌尿生殖道及肠道,约7%的正常人咽喉部能检出不动杆菌,医务人员手部的带菌率约29%。
此外,在水、土壤、医院等环境均有广泛的分布。
鲍曼不动杆菌对湿热、紫外线、各种化学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常规消毒只能抑制其生长而无法将其彻底杀灭)。
因此,家属、探访者、医护人员甚至消毒不力的医护用具都可能携带该菌。
当各种原因导致病人体内菌群紊乱形成菌群替代及进行侵入性操作尤其是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时,不动杆菌易成为致病菌,导致下呼吸道感染。
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70年代初,不动杆菌对庆大霉素、头孢菌素类较为敏感,以后后耐药性逐渐增高,因内外资料均显示鲍曼不动杆菌能够产生β-内酰胺酶,而导致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能携带多种耐药基因,还能传递、接受耐药基因而获得多种耐药谱,因此,临床多见多重耐药菌株。
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高,对多粘菌素、妥布霉素及阿米卡星等抗生素的敏感性也相对较高,临床控制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不能单凭经验与习惯盲目应用,尤其不能盲目地大量使用各种广谱、超广谱抗生素,以避免先造成抗生素选择压力下的细菌耐药。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患者的特殊护理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细菌,它具有高度的耐药性,对多种抗生素都有抵抗力。
此类细菌感染的患者治疗难度较大,需要进行特殊的护理和管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感染风险和保障患者安全和康复。
1、隔离措施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强烈传染的病原体,因此患者需要实行有效的隔离措施,以避免细菌传播和感染。
隔离包括单间隔离、手部卫生、穿戴隔离衣等,所有接触患者的医护人员都应该遵守隔离制度,定期更换口罩、手套和工作服等,保持卫生洁净。
2、个人卫生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易通过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途径传播,因此患者的个人卫生要做好,保持皮肤清洁、消化道通畅、呼吸道通畅等。
工作人员应该定期观察患者的体温、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并对卫生情况进行记录,及时发现患者体征变化,准确判断病情,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3、心理护理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会对患者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如忧虑、恐惧和孤独等,因此患者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缓解压力和恐慌情绪,增强自信和希望。
医护人员应该积极和患者沟通,关心患者需求,为患者提供安慰和支持,鼓励患者积极治疗,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增加康复机会。
4、饮食营养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会对患者的饮食造成一定的影响,如食欲不振、口干舌燥等,因此患者需要适当的饮食护理,提供营养均衡的食物,保证患者的能量和营养需求。
医护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预测治疗方案,制定合理的食谱,在食品卫生和消毒等方面加强管控。
总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需要进行特殊护理,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感染情况,加强感染控制和治疗,保证患者安全和康复。
此外,加强感染知识培训和宣传,帮助公众了解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害,并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
ICU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治疗和预防2015经验性治疗•鲍曼不动杆菌爆发或之前有鲍曼不动杆菌的定植,如果发生严重感染,推荐经验性覆盖鲍曼不动杆菌。
•碳氰酶烯类药物耐药率低的地区,针对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可使用碳氰酶烯类药物。
•高度怀疑耐碳氰酶烯类药物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时,可考虑使用多粘菌素;如果没有多粘菌素,不推荐单独用替加环素或舒巴坦。
针对性治疗•临床医生要依靠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将不动杆菌属中的鲍曼不动杆菌与其他不动杆菌区分开来。
•严重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推荐舒巴坦剂量为9-12g/天,分三次用药。
•针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复杂皮肤及皮肤结构感染或复杂腹腔感染,可以考虑用替加环素做为针对性治疗药物。
针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其他部位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可考虑采用更高剂量的替加环素(负荷量200mg,以后每12小时100mg),甚至需要与其他药物联用。
•严重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或菌血症,治疗疗程为2周。
预防•所有鲍曼不动杆菌定植或感染的患者均应接触隔离。
•推荐采用多方面措施消除鲍曼不动杆菌流行,包括加强教育、抗生素管理、重视手卫生、严格的接触和隔离措施、环境清洁和主动监测。
一、微生物学问题1.临床实验室鉴定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当能够将不动杆菌属中的鲍曼不动杆菌与其他不动杆菌区分开来(BII)。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不需要常规鉴定鲍曼不动杆菌具体为哪一种,但从研究的角度或鲍曼不动杆菌爆发分析时,推荐鉴定到种(BII)。
推荐临床实验室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准确鉴定鲍曼不动杆菌为哪一种,避免使用基因表型鉴定(BIII)。
2.临床实验室检测鲍曼不动杆菌的不均一耐药标准化或商品化的微稀释法并不能很好检出鲍曼不动杆菌的不均一耐药,但在平板上观察抑制区的菌落或E试验可能做为一种间接的方法(CII)。
基于目前发表的数据,做出任何关于不均一耐药的临床意义的结论都为时尚早(CIII)。
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是一份集结了我国医学领域专家智慧的重要文献。
本共识旨在全面、系统地阐述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诊断、治疗及防控策略,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实用的指导建议,以期提升我国对该类感染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鲍曼不动杆菌作为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近年来在医院感染中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临床治疗的棘手问题。
因此,本共识的发布对于规范我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诊治流程,降低感染率,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介绍鲍曼不动杆菌的生物学特性、感染流行病学及其所致疾病的临床表现。
随后,我们将重点阐述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诊断方法,包括实验室检测、影像学检查等,并提出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要点。
在治疗方面,我们将讨论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治疗方案及调整策略,强调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本共识还将关注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包括医院感染管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环境消毒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共识的发布,我们期望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份全面、实用的参考指南,帮助他们在面对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时能够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推动我国医学界在感染性疾病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为提升我国医疗水平、保障人民健康贡献力量。
二、诊断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微生物学检测。
临床表现多样,可能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取决于感染部位和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检查等可提供一定的线索,但往往无特异性。
微生物学检测是确诊的关键。
通常,需要通过采集患者的痰液、血液、尿液等样本进行培养和鉴定。
在培养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厌氧环境的控制,因为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兼性厌氧菌。
若培养出鲍曼不动杆菌,应进一步进行药敏试验,以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诊断过程中,还应注意与其他常见病原体感染的鉴别,如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1.多重耐药菌定义: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2.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等。
3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和报告要求。
3.1临床科室3.1.1各科室医师在接诊感染患者后,应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并追踪检验结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若属于医院感染散发则于24小时内通过医院感染监控软件进行医院感染病例报告;若发现本病区有3例及以上同种病原菌且耐药谱相同,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的,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3.1.2特别要加大对 ICU、新生儿病房等重点部门以及长期收治在 ICU 的患者,留置各种管道患者的多重耐药菌监测及病原学送检工作。
3.1.3临床科室内部报告及与其他科室之间报告要求。
3.1.3.1科室人员接到微生物实验室多重耐药菌检出电话报告后,接电话者应立即反馈到管床医师,医师应下“接触隔离”长期医嘱并在《多重耐药监测登记本》进行登记,同时报告科主任并通知本组医师、护士长或责任护士。
3.1.3.1科主任、护士长应在早会上告知全科医护人员。
3.1.3.2护士长或责任护士负责对家属及陪护人员消毒隔离知识宣教。
3.1.3.3护士长通知并指导病区保洁员做好环境及物品消毒及终末消毒。
3.1.3.4患者换床、转科、送医技科室辅助检查或需要手术治疗时应告知相关科室的接诊医师或护士,做好接触隔离及终末消毒。
3.2检验科3.2.1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监测出多重耐药菌后,第一时间先电话报告临床科室并登记,登记内容包括接电话者、报告时间;并通过网络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3.2.2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当至少每半年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