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55.40 KB
- 文档页数:3
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路蓉 1 张烽 2(1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检验药学系07检三3班303707155 2 无锡三院检验科)摘要目的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机制关键词耐药机制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b)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可从环境中及人类血液、脓汁、唾液、尿液、皮肤和粘膜中分离出来。
由于鲍曼不动杆菌对湿热、紫外线、化学消毒剂有较强抵抗力,在环境中的存活时间长,它可在病人中播散并引起医院感染。
近些年来,随着多重耐药(multidrug-resistant, MDR)甚至泛耐药(pan-resistant)鲍曼不动杆菌的不断涌现,已使这种细菌对大部分抗生素产生耐药,甚至仅对多粘菌素敏感,使其发病率和致死率日益升高。
氨基糖苷类(aminoglycosides),是由链霉菌或小单胞菌等微生物产生或经半合成制取的一类由氨基糖(或中性糖)与氨基环醇以苷键相结合的易溶于水的碱性抗生素。
具有浓度依赖性快速杀菌作用、耐药性低、临床有效和价廉等优点,被广泛用于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和其他严重感染的治疗。
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1.细菌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钝化药物;2.细菌产16SrRNA甲基化酶保护细菌之药物作用靶位16SrRNA基因免受药物攻击;3.主动外排系统过度表达等。
而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等其他类型药物的另两种耐药机制:1.细菌之氨基糖苷类药物作用靶位16SrRNA基因(16SrDNA)突变[1,2];2.外膜蛋白改变[3,4]在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中是否发挥作用尚未见报道。
1. 产生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研究表明,鲍氏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的主要原因是产生了氨基糖苷修饰酶。
鲍曼不动杆菌可通过乙酰化、磷酸化、核苷酸化等化学转变方法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耐药。
已知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有乙酰转移酶(AAC)﹑核苷转移酶(ANT)和磷酸转移酶(APH)三类共30余种[5]。
中国卫生产业193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研究及感染治疗控制方面的新进展邝咏云云南楚雄州人民医院,云南楚雄 675000[摘要] 鲍曼不动杆菌是临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分布在自然和医院环境中,它有极强环境适应能力和获得外源性耐药基因的能力,易在医院内引起暴发流行。
近年来,多重耐药及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医院感染增多,可引起呼吸道相关性肺炎、尿路感染、菌血症等,由于临床治疗困难,引起了广泛关注。
泛耐药菌株几乎无药可治,病死率极高,因此它们被称为21世纪革兰阴性杆菌中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 SA )”[1]引起广泛关注。
本文主要就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流行情况、耐药机制研究及临床感染治疗控制方面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临床治疗;医院感染[中图分类号] R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3)10(c)-0193-02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近年来的感染在增多,且其耐药性日益严重,已引起临床和微生物学者的严重关注。
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也可引发败血症、泌尿系感染、继发性脑膜炎等。
鲍曼不动杆菌在医院的环境中分布很广且可长期存活,对危重患者和CCU 及ICU 中的患者威胁很大,也将此类感染称做IC U 获得性感染。
国内耐碳青霉稀类的鲍曼不动杆菌发展很快,在最近发现的“多重耐药”与“耐碳青霉烯类”的鲍曼不动杆菌(M DR A B )和(CR A B ),在我国内地很多地方均已出现,所以要引起高度警惕,并要及时采取重要措施。
1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现状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 DR A B ),通常指的是对抗绿脓的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抗生素复合制剂、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五类抗菌药物中三类以上耐药的菌株,泛耐药菌株鲍曼不动杆菌(PDR A B )通常指对以上抗菌药物均耐药的菌株[2]。
目前,我国临床分离的M D R A B 和P D R A B 有逐年上升趋势,根据2010年中国耐药监测网数据[3]显示,鲍曼不动杆菌位于临床分离阴性菌的第三位,5523株不动杆菌属(鲍曼不动杆菌占89.6%)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为57.1%和58.3%,其中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从2009年17.0%升到21.4%。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7 Vo1.17 No.512·综述·鲍曼不动杆菌耐受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机制研究进展卢俊婉,沈佳慧(丽水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0 引言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革兰阴性球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医院环境和人体皮肤表面,引起的医院感染逐年增多。
其主要引起院内呼吸道感染、伤口感染、泌尿道感染,继发性脑膜炎,也可引起败血症等。
氨基糖苷类药物在20世纪40年代由Waksman 首次发现,除厌氧菌因膜势能值低和弱的电子传递系统等使得该类药物难以进入细菌胞内而表现为天然耐药外,该类药物对大多数革兰阴性细菌有较强抗菌作用。
因此无论在临床医学还是在畜牧兽医业,此类药物均应用广泛。
但由于氨基糖苷类药物在临床上的过度使用和滥用,其耐药情况越来越严重。
1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现状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其多重耐药和广泛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困扰。
1.1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的基本情况。
鲍曼不动杆菌属耐药现象非常普遍,耐药程度逐年增强,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报告显示:2012年非发酵革兰阴性菌中,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62.3 %,MDR 菌和XDR 菌的检出率分别为80. 3%和72.5 %。
与2011年相比,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仍然在增长。
除了在北美和欧洲耐药率略低外,在多数国家和地区也同样呈现出多重耐药特性,而碳青霉烯耐药率在中东地区最高,可达65.6%,在欧洲最低,为39.3%。
1.2 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比较复杂,几乎各类抗生素的基因型及耐药表型都在该菌上有所表现,迄今为止可归纳为产生水解酶、外膜孔蛋白的减少或缺失、16SrRNA 甲基化酶修饰、药物外排泵机形成、细菌形成生物被膜等几种机制介导该菌的耐药性。
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耐药机制及研究进展
黄远祥
【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年(卷),期】2016(0)6
【摘要】鲍曼不动杆菌为临床常见的细菌之一,其分布广泛,是医院感染的条件致病菌之一,属革兰阴性球杆菌,易引起患者的呼吸道、泌尿道及伤口、血压等发生一系列医院感染现象。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迁延不愈,可在菌血症、尿路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的基础上继发脑膜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鲍曼不动杆菌的致病性和耐药性均与其生物被膜有一定关系,故其生物膜耐药机制的研究和检测已成为目前国际、国内相关领域的热议话题。
本研究对鲍曼不动杆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进行测定,并对其生物膜的耐药机制和耐药能力进行研究,旨在为鲍曼不动杆菌的生物膜耐药机制和监测提供依据。
【总页数】3页(P173-175)
【作者】黄远祥
【作者单位】广西苍梧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5
【相关文献】
1.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2.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3.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及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
4.鲍曼不动杆菌生物
膜形成与耐药的关系及治疗的研究进展5.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鲍曼不动杆菌可引起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感染,致死率高,近年来该菌分离率和耐药率逐年升高,如何有效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尤为重要,然而,能透彻研究其耐药机制可以给临床带来更大获益。
本文主要针对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及四环素类的耐药机制加以综述。
1 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和碳青霉烯类。
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主要是β-内酰胺酶的产生,其他还包括膜孔道蛋白的缺失、外排泵的表达和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等。
β-内酰胺酶按分子生物学分类(Ambler分类)可分为4类:A类酶,主要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B类为金属酶;C类为头孢菌素酶(AmpC酶);D类为苯唑西林酶(OXA酶)。
1.1 A类ESBLs酶指由细菌质粒介导的,并可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所抑制的一类酶。
目前在鲍曼不动杆菌中发现的ESBLs基因主要有TEM型、SHV型、KPC型、PER型及VEB型等。
Vahaboglu等[1]首次从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检出了PER-1型超广谱酶。
曹春鸾[2]发现产PER型ESBLs 鲍曼不动杆菌,且所研究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多含有TEM型基因和AmpC基因。
Laurent在鲍曼不动杆菌中检出了VEB-1型ESBLs。
我国报道VEB 检出率为10%[3]。
2009年美国首先发现了KPC阳性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4]。
Naas[5]在鲍曼不动杆菌中检测出了SHV-5型酶,我国浙江发现了产SHV-12型的鲍曼不动杆菌。
1.2 B类B类即金属酶,不能被克拉维酸、他唑巴坦和舒巴坦抑制,可被金属螯合剂依地酸和巯基类化合物抑制。
鲍曼不动杆菌中发现的金属酶有IMP型、VIM型和SIM型。
2000年Takahashi在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中检测出IMP-1型基因。
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耐药现状及机制研究进展王宇航1 蔡 芸2,*(1 解放军医学院,北京 100853;2 解放军总医院药物临床研究中心,北京 100853)摘要: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是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最后防线,但随着临床对多黏菌素类药物使用增多,鲍曼不动杆菌对其耐药的报道也陆续出现,相关耐药机制的研究成为热点。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类耐药报道以及耐药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合理应用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保持其抗菌活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多黏菌素类;耐药率;耐药机制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志码:AAdvances in research on the status and mechanism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resistance to polymyxinsWang Yu-hang 1 and Cai Yun 2(1 Medical School of Chinese PLA , Beijing 100853; 2 Center of Medicine Clinical Research, PLA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853)Abstract Polymyxin antibiotics are the last line of defense for the multidrug 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 But due to the increasing use of polymyxins in clinical practice, reports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resistance have also appeared. Research on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s has also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is paper, the reports on the resistance of polymyxins in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nd the mechanism of drug resistance in recent years are review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olymyxins and the maintenance of their antibacterial activity.Key words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 Polymyxins; Drug resistance rate;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收稿日期:2018-12-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81573472和81770004);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No. 2018ZX09201013)作者简介:王宇航,男,生于1991年,硕士,主要从事抗菌药物临床评价研究。
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A) 是非发酵糖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体的各个部位,是医院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
近年来临床分离的致病菌中ABA 逐年增多,对常见抗生素的耐药率达84.96%,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1]。
ABA 具有多重耐性及耐药途径多的特点,生物膜的形成是其出现多重耐甚至泛耐药的主要原因,当人体免疫系统受损时,细菌容易在人体组织或导尿管等医疗设备形成生物膜[2] ,了解最新国内外ABA 的生物膜相关信息对我们研究ABA 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ABA 生物膜的形成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菌生物膜被膜又称菌膜,是细菌为适应自然环境在生长过程中吸附于医学辅材或机体黏膜表面后形成的特殊形式菌群,生物膜的启动和发展,并不只是一个细菌偶然的表面黏附,相反是一个高度调控的一系列变化过程[3]。
鲍曼不动杆菌具有较强的黏附功能,细菌很容易吸附于人体组织或物体表面,通过自身分泌胞外多糖基质,脂蛋白和纤维蛋白的复合物使细菌互相粘连形成菌膜[5],当环境刺激细胞并通过胞外多糖基质、表面蛋白等之间的信号表达引来其它ABA 的聚集,通过细胞的双组分泌调节系统产生的细菌群体感应效应,促使浮游生物和微菌落互相融合,使其逐渐形成一个彼此之间有液体通道相连的三维聚合物网状结构的成熟的生物膜[4] 。
ABA 生物膜的形成一般包括如下过程:(1)细菌利用菌毛等胞外细菌器不稳定的吸附在载体表面上,此为可逆过程。
(2)通过细菌分泌的胞外多糖等基质使细菌不断增殖和积累而形成多层微菌落,此为不可逆过程。
(3)生物膜通过形成聚合物的结构而形成生物膜的初级结构,在细菌的群体感应系统(QS)的不断作用下使菌膜的厚度增加形成成熟的生物膜结构。
(4)成熟的生物膜在内在调节和外部作用下部分脱落不断释放细菌,向远处传播使之形成新的生物膜[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