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曼不动杆菌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20
鲍曼不动杆菌专家共识引言鲍曼不动杆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是一种罕见但具有高度致病性的细菌,引起的疾病被称为巴氏杆菌病(Melioidosis)。
这种疾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普遍存在,并且近年来出现了全球性扩散的趋势。
为了加强对鲍曼不动杆菌的管理和控制,国际上一些专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形成了以下的专家共识。
一、鲍曼不动杆菌的基本特征•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属于土壤杆菌科(Burkholderiaceae)。
•其细胞形态为短杆状或直杆状,具有某些生物学特征,如荚膜的存在。
•鲍曼不动杆菌喜欢生长在湿度适中、含有机质的土壤中,特别是在稻田、蔗田等地。
•它是一种兼性厌氧菌,可以在氧气缺乏的环境下生存和繁殖。
二、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疾病•巴氏杆菌病(Melioidosis)是由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性疾病。
患者可表现为肺炎、败血症、脓毒症、心内膜炎等症状。
•巴氏杆菌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皮肤划伤、呼吸道进入人体。
•巴氏杆菌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较高的发病率,但近年来也在非热带地区报告了越来越多的病例。
三、鲍曼不动杆菌的防控措施1. 个人防护•对于有可能接触鲍曼不动杆菌的人群,如农民、实验人员等,应穿戴防护服、手套、口罩等,避免直接接触。
•在进入疑似鲍曼不动杆菌暴露区域后,应注意及时洗手和清洁工作场所,避免细菌的传播和扩散。
2. 环境控制•确保水质卫生,特别是稻田、蔗田等农田的灌溉水或水源。
•加强农田管理,控制土壤湿度,避免造成细菌繁殖的有利条件。
•对于疫区或高风险区域,可采取灭菌措施,如喷洒杀菌剂等。
3. 医疗防控•对于确诊或疑似巴氏杆菌病患者,应尽快转入隔离区进行治疗,避免细菌在医院内传播。
•医疗机构应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如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诊疗区域的隔离等,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四、鲍曼不动杆菌的治疗和研究进展•目前,针对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治疗主要是抗生素治疗,如氟喹诺酮类药物、β-内酰胺类药物等。
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革兰阴性细菌,其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广泛分布,常常对患者产生严重的感染,尤其是对于危重病患者来说,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问题在临床上也备受关注,因为它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又具有易弥散性,所以对其的耐药性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一、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鲍曼不动杆菌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呼吸道、尿路、伤口和血液,而在重症监护病房内,其感染率更是较高。
据统计,约有10%至35%的重症监护病房内的病患受到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并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上升。
鲍曼不动杆菌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接受长时间生命维持治疗的患者、有手术史的患者等人群更容易导致感染。
在临床分布上,鲍曼不动杆菌主要通过医源性途径传播,例如医护人员、病人的手接触传播、呼吸机连接管的交叉感染等。
在医疗卫生机构中,重点感染控制的工作也应重视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控制。
鲍曼不动杆菌因其广泛分布以及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而备受关注。
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等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使其在临床上的治疗变得日益困难。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了较强的耐药性,包括头孢菌素、青霉素等。
在临床治疗中,使用这类抗生素往往难以有效清除鲍曼不动杆菌,使感染难以控制。
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于鲍曼不动杆菌的效果也较差,其中包括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
对于合并感染的患者来说,这类抗生素的减敏现象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3. 喹诺酮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如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对于鲍曼不动杆菌也存在一定的耐药性,造成了在临床上的治疗困难。
针对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问题,临床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药物选择,尽可能采用联合用药或者选择对其具有一定敏感性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鲍曼不动杆菌的基本知识与检测方法
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属于不动杆菌属。
它是一种在医院和医疗机构中常见的病原体,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因此治疗起来比较困难。
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基本知识与检测方法对于防控其传播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
鲍曼不动杆菌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例如通过手、医疗设备、环境等。
该细菌可在皮肤、呼吸道、泌尿道等部位引起感染,导致肺炎、泌尿道感染、伤口感染等多种疾病。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患者通常病情较重,需要长时间住院治疗,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为了有效地控制鲍曼不动杆菌的传播和感染,需要对医务人员、患者和环境进行监测。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细菌培养、生化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等。
其中,细菌培养是确诊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金标准,可以通过采集痰液、血液、尿液等标本进行培养。
生化鉴定可以通过对细菌的生理特征进行分析,确定其属、种和亚种等分类信息。
药物敏感性试验可以指导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在检测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止交叉感染和环境污染。
实验室工作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加强个人防护措施,如戴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实验结束后需要对实验室进行彻底消毒,并按照医疗废物处理相关规定对废弃物进行处置。
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难以治疗的病原体,加强对其基本知识与检测方
法的认识和掌握,有利于预防和控制其传播,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的健康水平。
鲍曼不动杆菌(Ab, 为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属于条件致病菌。
肺炎克雷伯菌存在于人体上呼吸道和肠道,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便经呼吸道进入肺内而引起大叶或小叶融合性实变,以上叶较为多见
铜绿假单胞菌,本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属于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18~24h可以见到扁平、湿润的菌落,该菌所产生的带荧光的水溶性青脓素与绿脓素相结合将使得培养基呈亮绿色;在血琼脂平板上生长时可以见到在菌落的周围有溶血环,菌落呈金属光泽;如果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则呈浑浊状生长,在液体表面形成菌落,而在培养基底部细菌的. 该菌氧化酶阳性,能氧化分解葡萄糖和木糖,产酸不产气,但不分解乳糖和蔗糖。
液化明胶、可分解尿素,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并产生氮气,吲哚阴性,利用枸橼酸盐,精氨酸双水解酶阳性。
鲍曼不动杆菌st分型意义鲍曼不动杆菌(Burkholderia cepaci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它可以在土壤、水体和植物根际等各种环境中繁殖生存。
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类主要依据其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组结构,其中st分型是一种常用的分类方法。
st分型是基于多重位点序列分析(MLSA)的方法,通过对多个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和分析,确定不同菌株之间的遗传关系。
st分型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不同鲍曼不动杆菌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和流行病学特征,对于疫情的监测和溯源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的st分型代表着不同的遗传群体,每个遗传群体都有其特定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特征。
这些特征可能与菌株的耐药性、致病性和生态适应性等相关。
通过对不同st分型菌株的研究,科学家可以了解不同菌株对宿主的影响程度,进而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st分型还可以用于追踪和控制鲍曼不动杆菌的传播。
由于鲍曼不动杆菌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尤其对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造成较大威胁,因此对其传播途径和感染源的监测十分重要。
通过对感染来源进行st分型,可以追踪到致病菌株的来源,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感染的风险。
st分型还有助于研究鲍曼不动杆菌的进化历程和遗传演化规律。
通过对不同st分型的菌株进行比较,可以了解其遗传变异的规律,推断不同菌株之间的进化关系。
这对于揭示鲍曼不动杆菌的起源、演化和适应性进化有重要意义,也为鲍曼不动杆菌的基因工程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鲍曼不动杆菌st分型在研究鲍曼不动杆菌的遗传多样性、流行病学特征、传播途径和进化规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不同st分型菌株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st分型也为追踪和控制鲍曼不动杆菌的传播提供了重要工具和思路。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它可以导致严重的感染,特别是在医院和护理设施中。
这种细菌的耐药性很强,对多种抗生素具有抵抗能力,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传播途径鲍曼不动杆菌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源传播,包括感染患者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
它也可以通过环境传播,例如医院的表面、医疗设备、床单等。
此外,它还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尤其是在呼吸机使用的情况下。
感染部位鲍曼不动杆菌可以感染人体的多个部位,包括皮肤、血液、呼吸道和泌尿生殖系统等。
其中,血液感染是最为严重和常见的一种,往往会导致败血症和其他严重并发症。
症状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症状取决于感染部位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和寒战•皮肤感染部位出现红肿、疼痛和渗液•咳嗽、胸闷和呼吸困难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尿频、尿急和尿痛等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症状但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症状可能并不明显,特别是对于免疫系统较强的人群。
因此,对于有疑似感染的患者,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测和诊断。
治疗方法由于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很强,治疗非常困难。
通常需要进行药敏实验来确定对该细菌有效的抗生素。
治疗方案可能包括联合用药或者采用最新的抗生素。
此外,手术可能需要对感染部位进行清创和引流。
预防和控制预防和控制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医院和护理设施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措施:1.严格执行手卫生措施:医护人员和访客在接触病人前后要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2.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不必要的使用,减少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
3.消毒和清洁环境:定期对医院的表面、设备和床单等进行消毒和清洁,减少细菌的传播。
4.隔离感染源:对于已经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患者,要进行隔离,避免传播给其他人。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医院感染,对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预防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执行手卫生措施、控制抗生素使用、消毒和清洁环境,以及隔离感染源。
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一、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鲍曼不动杆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尤其是对于患者的感染管理提出了挑战。
在临床上,鲍曼不动杆菌可引起多种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但在CF患者中,鲍曼不动杆菌多引起呼吸道感染,且其感染率相对较高。
据报道,CF患者中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率可高达3%~5%。
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特别是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
在CF 患者中,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会导致病情加重,加快肺功能衰退,并增加治疗的复杂度。
在临床上要高度警惕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近年来,对于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由于鲍曼不动杆菌在环境中的广泛分布和多样化,以及对抗生素的广泛耐药性,使得临床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生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特别是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常见的耐药性机制包括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s)和外膜蛋白通道蛋白(porin)缺陷等。
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由于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问题,导致其感染难以控制,治疗效果差。
对于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问题亟待解决,以便指导临床治疗和感染控制。
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主要是通过多种机制来实现的。
鲍曼不动杆菌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s)来降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特别是产生金属β-内酰胺酶类酶(Metallo-β-lactamases),使得对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呈现高度的耐药性。
鲍曼不动杆菌存在外膜蛋白通道蛋白(porin)缺陷,使得抗生素难以进入细胞内部,从而对抗生素产生抗性。
鲍曼不动杆菌还可能通过上调多种外泌胞囊泡和多糖生物合成酶类基因来提高其耐药性。
对于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需要加强相关研究,深入了解其耐药性的形成和演化机制,以便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和抗生素药物。
鲍曼不动杆菌专家共识解读背景简介鲍曼不动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病原微生物,可以引起多种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该菌种在医院环境中很常见,且属于耐药菌,因此对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为加强对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专家针对该菌种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进行了讨论,形成了共识解读。
疾病流行病学特征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病原潜力很强的细菌。
此菌种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土壤和水体中、生存环境广泛、且能够适应多种生态环境条件的细菌,常见于监狱、医院、社区等人员密集的场所。
随着耐药性菌株的出现,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越来越难以治疗。
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或皮肤接触传播,因此需要加强病源防控,在医院和社区等人员密集场所中要加强卫生管理。
临床表现及诊断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该菌种可引起各种类型的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且常表现为长期慢性感染,难以痊愈。
临床上可以出现发热、咳嗽、胸痛、咳痰、呼吸急促、疼痛、局部皮肤红肿等症状。
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进行细菌培养及抗生素敏感试验。
治疗原则与策略在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时,需要考虑到菌株的耐药性。
对于敏感菌株,应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近年来,关于鲍曼不动杆菌的治疗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纳尼米西单抗等新药物的应用为良好的临床疗效提供了支持。
此外,对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治疗还应该加强宿主免疫力的提高、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措施。
预防措施及控制策略为减少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发生和传播,需要采取有效措施。
首先需要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加强医院和社区等场所的管理。
其次要做好病原学监测,及时发现患者和环境中的感染源。
同时,对于高危人群应加强预防措施,如细菌灭活剂使用、局部消毒等。
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重要病原微生物,其感染会给患者带来较高的危害。
针对该病的预防和治疗对于临床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陈佰义何礼贤胡必杰倪语星邱海波石岩施毅王辉王明贵杨毅张菁俞云松【编者按】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21世纪临床重要致病茵。
鲍曼不动杆菌基因组研究发现其具有快速获得和传播耐药性的能力,多重耐药、广泛耐药、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已呈世界性流行,成为全球抗感染领域的挑战,更是目前我国最重要的“超级细菌”。
由于鲍曼不动杆菌在自然环境、医院环境的广泛存在及在住院患者的多部位定植,临床医生在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控制上存在诸多困惑。
为提高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水平,遏制我国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和感染流行的快速增长,由《中华医学杂志》组织,32位国内知名专家共同发起,邀请全国326位专家参与,历时7个多月,召开了12场专题讨论会,得到了卫生部行业基金(《临床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研究及应用》,编号201002021)的支持,经过充分的意见搜集和讨论,最终达成了这份《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
共识荟萃了国外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的最新进展,总结了我国绝大多数权威专家对于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的宝贵经验,是规范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和防控的指导性文件。
该共识的制定和提出,将对我国多重耐药菌的诊治与防控做出引领和示范,有助于改善我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现状,有助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广大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
原中华医学会会长著名呼吸病专家钟南山院士专门寄语:“合理用药,预防不动杆菌耐药”。
由于鲍曼不动杆菌的自身特点,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和防控仍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需要广大专家的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不断完善专家共识。
作者单位:按姓氏拼音排序: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佰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何礼贤、胡必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倪语星);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邱海波、杨毅);北京协和医院(石岩),南京军区总医院(施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辉);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明贵、张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俞云松)通讯作者:俞云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杭州310016,Email:yvys119@一、概述:共识目的和意义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强大的获得耐药性和克隆传播的能力,多重耐药、广泛耐药、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呈世界性流行[1],已成为我国院内感染最重要的病原菌之一。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MDRAB)是指对下列五类抗菌药物中至少三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包括:抗假单胞菌头孢菌素、抗假单胞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含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 包括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彬/舒巴坦)、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Extensively Drug Resistant A.baumannii,XDRAB)是指仅对 1 ~ 2 种潜在有抗不动杆菌活性的药物[ 主要指替加环素和( 或) 多黏菌素)敏感的菌株。
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an Drug Resistant A.baumannii,PDRAB)则指对目前所能获得的潜在有抗不动杆菌活性的抗菌药物( 包括多黏菌素、替加环素) 均耐药的菌株[2-4]。
目前,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控制上存在诸多困惑,制定针对该问题的权威共识将能规范并提高我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及防控水平。
二、流行病学、耐药状况及主要耐药机制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我国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
根据2010 年中国CHINET 细菌耐药性监测网数据显示,我国10 省市14 家教学医院鲍曼不动杆菌占临床分离革兰阴性菌的16.11%,仅次于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
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在体外长期存活能力,易造成克隆播散[5-6]。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危险因素包括:长时间住院、入住监护室、接受机械通气、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暴露以及严重基础疾病等[7]。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常见于危重患者,常伴有其他细菌和( 或) 真菌的感染[8]。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病死率高[9],但目前缺乏其归因病死率的大规模临床研究。
鲍曼不动杆菌可引起医院获得性肺炎、血流感染、腹腔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7]。
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最常见的部位是肺部,是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尤其是呼吸机相关肺炎(V AP)重要的致病菌。
2010 年CHINET 监测提示不动杆菌占所有呼吸道标本分离革兰阴性菌的19.4%,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占17.5%;位居脑脊液及其他无菌体液分离革兰阴性菌的第一位,分离率为7.2%;占血流感染革兰阴性菌的 3.9%;伤口脓液分离革兰阴性菌的7.2%;尿液分离革兰阴性菌的 2.7%。
不动杆菌占腹腔感染分离菌的4.2%[10]。
鲍曼不动杆菌导致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主要见于澳洲和亚洲的新加坡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11]。
国外也有鲍曼不动杆菌社区血流感染、脑膜炎、皮肤软组织感染的个例报道[11]。
目前我国大陆未见报道。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情况日趋严重。
国外研究发现多黏菌素 E 的敏感性最高[12];我国缺乏多黏菌素E 大规模的耐药监测数据,有研究提示其耐药率最低,为10.8%[5],其次是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米诺环素。
2010 年中国CHINET 监测数据显示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为30.7%、米诺环素为31.2%,其他药物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西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苄西/舒巴坦、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等耐药率均在50%以上。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存在地区和医院差异,临床医生应了解当地尤其是所在医院耐药监测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有[1]:(1)产生抗菌药物灭活酶:①β内酰胺酶:最主要的是D 组的OXA-23 酶,部分菌株还携带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酶(AmpC)和 B 类的金属β- 内酰胺酶;②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由于各种修饰酶的底物不同,可导致一种和几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2)药物作用靶位改变:拓扑异构酶gyrA、parC 基因突变导致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annA 等16S rRNA 甲基化酶导致几乎所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3)药物到达作用靶位量的减少:包括外膜孔蛋白通透性的下降及外排泵的过度表达。
鲍曼不动杆菌基因组显示[13],其富含外排泵基因,外排泵高表达在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感染病原学诊断鲍曼不动杆菌是条件致病菌,广泛分布于医院环境,易在住院患者皮肤、结膜、口腔、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等部位定植[7]。
临床采集各类标本时应当尽可能避免污染。
(1)在采集血液、脑脊液等体液标本时,应进行严格的皮肤消毒、避免污染。
血培养应当严格按照规范进行。
(2)采集痰标本时,应充分告知患者留样方法和要求、必要时采用气管镜下防污染毛刷采样,尽量提高痰标本质量。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要严格把握痰标本的质量,痰标本接种前应进行革兰染色镜检,判断痰标本是否合格,同时注意有无白细胞吞噬或伴行现象及细菌的染色和形态。
呼吸道标本的半定量、定虽细菌培养能够为临床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3)对于鲍曼不动杆菌皮肤感染由于取材易被皮肤正常菌群污染,甚至出现多种细菌并存的培养结果,病变部位取样应注意采用不同的方法:①浅表、开放性脓疱和创口感染:清创后,使用拭子在创口涂抹即可;②蜂窝织炎和丹毒:穿刺针抽吸组织取样,但不易获取,培养阳性率较低;③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用组织活检、穿刺针抽吸、外科手术等方法取深层组织进行培养,不能用创口拭子进行培养。
鲍曼不动杆菌为革兰阴性球杆菌,单个或成对排列,专性需氧,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动力阴性,容易与其他非发酵菌区别。
需要注意的是,鲍曼不动杆菌革兰染色不易脱色,尤其是血培养阳性标本直接涂片染色,易染成革兰阳性球菌。
根据DNA 杂交技术,不动杆菌分为25个DNA同源群(或基因型)[14]。
但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很难将不动杆菌鉴定到种水平,准确将不动杆菌鉴定到种常需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15-18]。
目前,临床微生物实验室采用传统的生化试验和自动化细菌鉴定系统(如API 20NE、Vitek 2、Phoenix 和Micro Scan Walk Away 等)鉴定不动杆菌,由于鲍曼不动杆菌、醋酸钙不动杆菌、不动杆菌基因型 3 和不动杆菌基因型13TU 生化表型十分接近,很难区分,通常都鉴定并报告为醋酸钙不动杆菌- 鲍曼不动杆菌复合体,部分医院则直接报告为鲍曼不动杆菌。
因此,目前临床报告的鲍曼不动杆菌实际为“鲍曼不动杆菌群”。
“鲍曼不动杆菌群”的四种菌种致病力、耐药性相近,临床诊断和治疗相似。
根据美国临床标准化委员会CLSI规定[19],不动杆菌属菌种抗菌药物敏感试验可采用K-B 纸片扩散法或MIC 法。
对于XDRAB 或PDRAB 菌株建议采用MIC 法测定药物敏感性,给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用药参考。
对于XDRAB 或PDRAB 感染,推荐根据临床需要进行联合药敏试验,如琼脂棋盘稀释法可精确判断两药是否有协同、相加或拮抗作用,但该方法较为繁琐;也可采用K-B 法,将待测药敏纸片放置相邻、距离合适的位置,次日观察两个纸片间抑菌圈是否有扩大;或用Etest 法,把Etest 条在合适的位置交叉叠放,可粗略观察药物间是否有协同作用。
联合药敏方案主要选择以含舒巴坦的合剂或多黏菌素 E 为基础的联合。
四、感染治疗1.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抗菌治疗原则:应综合考虑感染病原菌的敏感性、感染部位及严重程度、患者病理生理状况和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
主要原则有:(1)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对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达50%或以上,经验选用抗菌药物困难,故应尽量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药物;(2)联合用药,特别是对于XDRAB或PDRAB 感染常需联合用药;(3)通常需用较大剂最;(4)疗程常需较长;(5)根据不同感染部位选择组织浓度高的药物,并根据PK /PD 理论制定合适的给药方案;(6)肝、肾功能异常者、老年人,抗菌药物的剂量应根据血清肌酐清除率及肝功能情况作适当调整;(7)混合感染比例高,常需结合临床覆盖其他感染菌;(8)常需结合临床给予支持治疗和良好的护理。
2. 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常用抗菌药物:(1)舒巴坦及含舒巴坦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合制剂:因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对不动杆菌属细菌具抗菌作用,故含舒巴坦的复合制剂对不动杆菌具良好的抗菌活性,国外常使用氨苄西林/舒巴坦,国内多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