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与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617.00 KB
- 文档页数:28
汉字的语义演化与文化内涵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的语义演化与文化内涵是我们了解和探索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以及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古代人们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写的文字,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形态,但其语义却一直在不断变化和丰富。
汉字的语义演化是由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不断深化。
例如,最早的象形字是通过描绘物体的形状来表示其意义,比如“人”字就是通过描绘人的形态来表示人类。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他们开始通过组合和变形的方式来表示更加抽象的概念。
比如,“心”字最初是描绘心脏的形状,后来逐渐演变成表示内心、情感的概念。
汉字的语义演化还受到文化传承和时代变迁的影响。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这些都反映在汉字的语义演化中。
比如,“礼”字最初是用来表示祭祀的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礼貌的概念。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礼仪的高度重视和崇尚。
汉字的语义演化还与汉字的构造和组合有关。
汉字的构造是通过基本的笔画和部首进行组合而成的。
部首是汉字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一类字的意义。
通过不同部首的组合,可以产生不同的意义。
比如,“木”是表示树木的部首,“林”是表示树木丛生的字,而“森”则表示树木茂密、密集的意思。
这种构造和组合的方式使汉字的语义演化更加灵活和丰富。
汉字的语义演化还与文化内涵的传承和发展有关。
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道”字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它代表着宇宙的规律和人生的道路。
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通过汉字的语义演化得到了更加丰富和多样的表达。
汉字的语义演化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
通过研究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语言之间的差异与共通之处显得尤为重要。
尤其对于词语的语义,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其在不同的语言中呈现出各自独特的特点。
英汉词语的文化语义对比研究旨在探究这两种语言在文化内涵、表达方式及语义演化等方面的异同,有助于增进两国之间的理解与交流。
二、英汉词语文化语义的共性与差异1. 共性(1)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相似性:在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时,英汉词语常呈现出相似或共通的语义。
如“阳光”在汉语中常被翻译为“sunshine”,这种语义上的相似性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共同感知。
(2)相似的表达方式:在某些表达上,英汉词语有着相似的表达方式,如礼貌用语、问候语等。
这反映了两种文化在社交习惯和礼仪方面的共通之处。
2. 差异(1)文化内涵的差异: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同一事物在不同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龙”在汉语中象征着权力、尊贵和吉祥,而在英语中则更多地被视为强大和威严的象征。
(2)表达方式的差异:在表达同一概念时,英汉词语可能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如描述颜色时,汉语中的“火红”在英语中往往需要使用更多的词汇和表达来传达这一含义。
三、影响英汉词语文化语义的因素1. 历史背景:历史的发展与演变对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词语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语义和文化内涵。
例如,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词语随着历史的推移而逐渐丧失了其原有的含义。
2. 地域性:地理环境、民族风俗等地域性因素也影响了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使同一事物在不同地域的语义存在差异。
例如,对于某些动植物的称呼和描述,不同地域的英汉词语可能存在差异。
3. 社会习俗:社会习俗和礼仪规范对语言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使词语在表达同一概念时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
如中西方在对待家庭、友情等人际关系上的差异导致了词语语义的差异。
四、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的价值与意义1. 增进跨文化交流:通过对比研究英汉词语的文化语义,有助于增进两国之间的理解与交流,减少误解和冲突。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
★我国最早研究语言和文化关系的语言学家——罗常培《语言与文化》1.语言与文化研究的相关领域1)跨文化交际学a)不同民族不同语言间的交际b)不同民族同一语言间的交际主要研究不同民族在跨文化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方面的问题,研究社会习俗、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对交际的影响及可能造成的障碍;研究交际原则、交际策略和交际方式等。
70年代和80年代以来,跨文化交际学进入了成熟和发展时期,王福祥教授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国际跨文化交际学会于1972年成立,并在日本东京召开了首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研讨会二,跨文化交际学成为大学的一门课程,代表性教科书有《现代文化人类学读本》《跨文化交际学选读》三,先后出版了该学科方面的理论著作,四,跨文化交际学推动了外语教学改革2)语言国情学,主要研究词语,民族文化语义,其核心是词汇背景理论语言国情学研究的目的更侧重于外语教学语言国情或语言文化学,包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应用研究主要是把它作为教学论的一个方面,侧重研究不同教学阶段的语言国情,教学原则和教材编写原则以及篇章中的民族文化背景注释等等理论研究主要侧重于语言个层面上的民族文化特点,例如语音层语法层词汇语义成言语行为审美观,价值观等等2.语言与文化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角度美国学者美国学者费舍,扎雷曾倡导采用语义图对词汇的文化内涵作对比分析的方法英国传播学家威廉斯:追溯词源,研究词义的演变,说明某一词目具有哪些含义,但未做跨文化对比分析前苏联学者科斯托马洛夫和韦列夏金提出词汇背景理论,把词义分为概念义素和非概念义素两大部分语言的文化性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文化功能是语言文化性最为集中的体现,首先,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他的生存和发展与文化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且受到文化的制约语言的文化属性,具体表述为主体同一性,归属同一性,习得同一性语言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反映文化,传播文化,制约文化三个方面语言作为文化的符号,必然具备其特有的认知功能和实践功能( 获取,诉说,构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播手段和创造工具,语言是文化中的文化,是文化中的特殊文化,人类交际思维及信息的载体和工具,记录与传承其他文化,语言又可称作符号文化文化的概念广义指的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的是精神文化,比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文化的结构分类多样广义的文化大致分为三类,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
42文化对语义范畴中词汇区别方式的影响■田烁琪/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摘 要: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语言的发展变化中,词汇的变化尤为突出。
随着历史的变迁、文化的进步,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文化的积淀,在这个变化中词汇自然产生了变化,在不同文化间词汇的区别方式也有差异。
本文旨在证明文化的对比与变迁对语义范畴中词汇区别方式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变迁 文化对比 区分方式一、文化的变迁(一)同义词群的简化中国具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的丰富性毋庸置疑,而随着文化环境的推进语言词汇的变化也是值得进行深入探究的。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恩伯说:“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够反映与之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词汇上。
”在此,仅以牛部字群为例展示此字同义词群的简化过程。
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而涉及牛字部相关的词群也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而不断的丰富。
在古代,类名称牛,具体名称还有“黄牛,幽牛,牡,牝,大牢”等。
甚至同一颜色也有不同的名称,种类繁多,这是处在当今时代的我们所不能想象的。
而如今食材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牛仅仅只是作为一种人们众多食物中的一种肉食而存在,所以牛科动物在如今人眼里根本不算什么,区分方式最多加上一些表示“性质”、“色彩”、“大小”、“状态”的形容词,例如“奶牛”,“大牛”,“黄牛”。
从牛部字群的例子中,可以清晰地由于历史文化的变迁,牛部字群仿佛时代文化的缩影一般,牛同义词群的数量由多到少,区分方式的由复杂多样到简单单一。
(二)同义词群的细化当然随着文化的变迁,同义词群的区分方式不仅仅逐渐简化。
在古汉语中,颜色一词的本义指面色、脸色,后来“颜色”一词的词义在使用中扩大了范围,不仅指人的面色,表情,也具有更多丰富内涵。
商代甲骨文中就出现了“黑”,它一般只是用来形容牲畜毛色,例如“黑豕”。
西周时期产生了“玄”,黑色的范畴也更加广泛了一些有“黝,盧,墨,黔,黧,黮”。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1.语构文化,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汉语语构的特点是不注重形式标志、强调语言结构内部意义关系“意合”,这就意味着汉语语构的灵活性和简约性。
如:“苹果多少钱一斤?”“苹果一斤多少钱?”“一斤苹果多少钱?”“多少钱一斤苹果?”这几个句子语序不同,基本意思则一样。
又如“衣服淋湿了”和“淋湿衣服了”等句只要从意义上总体把握,施动者与受动者的换位并不会产生歧义或误解。
在古典诗词中“意合”更发挥到了极致,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样完全由名词排列而无任何表示语法关系的形式标志。
语义完全靠意合,形成了中国诗歌独特的凝练含蓄的风格和优美的意境。
但是汉语的重意合、多灵活性,也不意味着汉语结构无规律可言。
2.语义文化,指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是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它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模式。
一个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和概念体现在词汇中,而在别的语言中没有对应词语,如不加解释,第二语言学习者就难以理解。
胡明扬先生又把它分成受特定自然环境制约的语汇(如“梅雨”、“梯田”、“戈壁滩”等);受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语汇(如“馒头”、“旗袍”、“四合院”等);受受特定社会和经济制度制约的语汇(如“科举”、“下放”、“农转非”等);以及受特定精神文化生活制约的语汇(如“虚岁”、“黄道吉日”、“红娘”等)。
此外还有成语、歇后语等。
还有则是某一事物或概念虽在不同的语言中有对应词语,但词义却存在很大差别,因而在语言交际中最容易造成误解和障碍。
如“农民”一词在不同制度的国家所指不同,词的内涵意义有差别。
3.语用文化,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
称呼,中国人讲究长幼、尊卑、亲疏的人际关系,对长辈(包括老师)、对上级不能直呼其名。
为表示亲近和尊重,有时对不熟悉的人用亲疏称谓,甚至出现“解放军叔叔”、“护士阿姨”的称呼。
网络流行语语义分析与文化研究网络流行语是近年来网络文化的一大特色。
从最初的“见光死”、“神回复”等词汇演化到现在的“996”、“蓝瘦香菇”等词汇,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了人们用来交流和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
但是,一个流行语的兴起过程却不是简单的搞笑、卖萌或者反讽,它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因素也决定了这些网络语言的命运。
因此,对网络流行语进行语义分析和文化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首先,从语义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一般都是由一个或多个词汇组成的单独的片段。
这些单独的片段常常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组合方式,使得它们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语言形态。
例如,“666”这个网络流行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语法上,它是由三个相同的数字构成的,没有任何语法连接词或符号来联系它们。
而在词汇上,它的意思指的是表示赞叹和认可的词语,这种意思和传统汉语的语法特点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理解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和意义是非常关键的。
其次,从文化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的兴起和发展也和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现代社会中,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同的网络社区、平台以及在线游戏,都会促进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
而其中很多网络语言的来源和内涵都具有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例如,“蓝瘦香菇”这个流行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浙江的一位中年汉子,他在拍视频时不慎被石板砸中。
这个短视频出现后,很快在网络上流传开来,并以很快地速度形成了“蓝瘦香菇”的语言形式。
这个流行语的传播,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喜欢“恶搞”的文化情节,另一方面则反映了中年男性在现代社会中非常受到关注这一社会心理现象。
再次,要理解好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和文化内涵,就必须关注它们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
随着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社会文化在向多元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人们对于时间、空间、物品、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
而网络流行语的兴起和传播则是这一时代变革的一个缩影。
它们的形象既反映了人们对于现实和虚拟空间的不断交织和边界模糊,又展现了人们对于多元文化和个性化表达的渴望,更呈现出一种富有人性、亲切、幽默、反常的叙事姿态,构成了网民对于网络世界的独特表达方式。
汉语语法与语义的文化因素与解读汉语作为一种古老而丰富的语言,不仅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文字系统,还贯穿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语法和语义作为语言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中也受到了文化因素的深刻影响。
本文将探讨汉语语法与语义中的文化因素,并解读其对于语言理解与表达的影响。
一、汉字的象形性及文化内涵的体现汉字作为汉语的书写系统,不仅传承了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同时也体现了丰富的象形意义和文化内涵。
汉字的构造和形态往往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所描述事物的形状、特征以及背后的文化意义。
例如,“山”字的形状就像是三座高山,意味着高大、崇高和不可动摇。
而“水”字采用了三个波浪形的横线,形象地表达出了水的流动和无穷变化。
这种象形性的特点使得汉字在语义层面能够直观地传递出丰富的文化信息。
通过对汉字的解读和运用,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底蕴。
例如,“福”字的其中一个部首是“示”,表示人们向神佛示好,而另一个部首是“田”,意味着在农耕社会中福气的来源与丰收紧密相关。
这种文化内涵的传达,使得汉字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敬语与社会地位的体现汉语中的敬语使用非常丰富,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尊老敬贤的传统文化影响。
在语法和语义中,敬语体现了人们对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的称呼和尊重。
例如,在面对长辈、师长或上级领导时,人们使用比较尊敬的称谓,如“先生”、“阁下”、“尊敬的”等。
这种敬语的使用不仅反映了汉语社会的等级观念,也体现了中国人讲究礼貌和尊重的传统文化。
通过正确地使用敬语,人们能够展示出自己的社会修养和对他人的尊重,从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成语与典故的文化背景与解读成语和典故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汉语语义中体现文化因素的重要表现形式。
成语是一种由多个字组成的固定短语,具有特定义义和一定的故事背景。
典故则是指那些在文学、历史、传说等方面被多次引用和传播的故事或典范。
通过学习和了解成语与典故的文化背景,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语言表达方式。
语义与文化一、词义与文化1.在语言的各要素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和直接。
2.更多的学者把词汇的意义简单分为“指示意义”和“内涵意义”两种。
指示意义往往也是概念意义,即词典上写明的意义。
内涵意义包括了象征意义、联想意义、风格意义、感情色彩等成分。
一般来说,词汇的指示意义是对客观事物或事件的命名和描述,含义比较客观也比较稳定,通常不会影响跨文化交际中意义的传递和理解。
但是内涵意义是附加意义,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往往是特定文化中约定俗成的,而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他认为重合词汇、平行词汇、全空缺词汇都不会引起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而半空缺词汇和冲突词汇中那些指示意义相同而内涵意义不完全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词语,最容易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全空缺词汇包括反映各国文化特征的所谓“文化词汇”二、颜色词、动物词、数字词颜色词的联想意义和象征意义有文化的差异。
三、禁忌与委婉语四、敬语与谦辞1.在很多国家的语言中,敬语都是非常重要的礼貌手段,人们会根据对方的地位、年龄、辈分以及与对方的亲疏关系来选择适当的敬语。
2.汉语中对别人的尊称有:君、足下、阁下、贵校、府上、令堂、仁兄、贤弟、令爱、贵姓、指教、拜访、光临、高见、大作……汉语中的谦辞有:敝人、在下、家父、贱内、犬子、小女、拙著、拙见、寒舍……3.权利距离是影响中国人选择是否用敬语的重要因素,对于职位、年龄、辈分比自己高的人一般要用“您”。
韩国人在使用敬语方面有更严格的等级观念,他们对年龄比自己大的人一律使用敬语,即使同辈也不例外。
4.亲疏距离是影响欧洲人使用敬语的一个重要因素。
5.汉语敬语和谦辞的使用是汉语学习者的一个难点,因此,汉语教师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需要了解自己国家和所任教国家敬语和谦辞使用的场合和对象,做到以礼待人,显示良好的文化修养,而且需要给汉语学习者讲明汉语中敬语和谦语的用法和语境,使学生避免在使用时出现错误,提高他们的汉语交际能力。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语言是传播文化知识、思想和价值观的主要工具,因此在文化变革和影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个语言不仅提供了描述特定事物、思想和社会群体习俗的工具,而且也能够揭示特定文化之间的不同之处,以及人们如何理解这些不同之处。
此外,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还建立在语言的语义结构(如句子结构)和文化知识(如故事,典故和经验)等概念之间的耦合上。
一个文化的语言不仅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语言框架,而且同时也提供了文化特有的术语来描述特定的社会群体、各种情感和动作。
另外,语言对文化也有很大影响。
这种影响既出现在语言发展中,也出现在文化发展中。
语言有时候可以反映出文化背景中出现的变化,比如新技术、新经济、新思想、新制度等。
而文化发展也可能影响语言的发展,比如一些外来语言的使用或者某种共同历史的发展对某种语言的影响。
因此,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千丝万缕的,它们共同影响着彼此的发展,以及文化传播的方式。
- 1 -。
中文翻译的难题与策略在不同的语言中进行翻译是一项既具有挑战性又充满乐趣的工作。
中文翻译作为一门艺术和技能,面临许多独特的难题。
本文将探讨中文翻译的难题,并提供一些应对策略。
一、语义和文化差异1.1.意义与涵义:中文有许多词汇和表达方式,其意义和涵义在其他语言中往往无法完全对应。
这可能导致翻译结果失去原文所传达的细微差异。
应对策略:译者应对目标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并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如释译、论证和加注等,以保持原汁原味的表达。
1.2.文化因素:翻译中经常涉及到文化因素,如习语、谚语、礼仪等。
这些因素可能与目标语言和文化中的概念不同,导致翻译出现困难。
应对策略:译者需要深入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并充分考虑文化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适当进行文化解释和调整,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二、语法和句式结构2.1.语法结构:中文和其他语言的语法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如主谓宾的顺序和名词短语的位置。
这些差异给翻译带来一定的挑战。
应对策略:译者需熟悉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并注意在翻译过程中调整句子结构,以确保语法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2.2.句式变化:中文和其他语言在句式和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例如,中文中常使用长句和插入结构,这在其他语言中可能难以处理。
应对策略:译者应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句式特点,进行适当的转换和调整。
另外,适当使用标点符号和连接词来确保句子流畅和易读。
三、词汇选择和风格匹配3.1.词汇选择:中文有丰富多样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但有些词汇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对应的直译,或者意义有所不同。
应对策略:译者需要全面掌握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词汇特点,并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翻译词汇。
有时,译者需要使用注释或附注来解释某些难以直译的词汇。
3.2.风格匹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有各自的表达风格和习惯。
在翻译中,保持原文的风格并使其在目标语言中自然流畅是一个难题。
应对策略:译者需要在保持准确性的同时,灵活运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习惯,使翻译结果更贴合目标受众的语言和文化环境。
语义的文化诠释语义文化诠释是人类社会最困难的理解是研究领域。
它建立在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它不仅仅是把某个动词的定义,还涉及到文化的深度理解和语义的多层次表达。
正如著名的文化学者马尔科姆曼(Malcolm Mann)所说:“语义是深入文化本身,透过解读文化深处所展现的对象,把它转化为文化的概念。
”在语义文化诠释中,文字是用来描述文化的主要工具。
文字只是文化意义体系中一部分,它们可以提供关于行为活动和其他文化元素的信息。
文字也可用于提供语义模型,用来指导人们如何理解言论和文化涵义。
在此过程中,语义文化诠释也被用来把文字和文化元素联系在一起,以便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
这一过程也有助于构建人们之间的联系,使他们更容易沟通和交流,并能够更好地识别文化的不同之处。
为了进一步讨论语义文化诠释,有必要探讨其发展历史。
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那时符号被用来表达抽象的观点和想法。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语言系统更进一步加强了语义文化诠释,以便理解文字和文化概念。
公元14世纪,哥特式文化更进一步强调了文学和文化概念之间的联系,这也是语义文化诠释发展的持续动力。
十六世纪时,拉丁文学的崛起也对语义文化诠释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字的正确使用和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拉丁文学中表达的文化概念。
此外,十七世纪时,学习文化语义受到了很多鼓励,这也促进了语义文化诠释的发展。
在现代,语义文化诠释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多样性和全球化。
当世界各地的文化相互交流和影响时,就需要抓住文化的不同特点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也更容易地接触到不同文化中的言语,从而使得理解文化变得更加容易。
这些因素都有助于推动语义文化诠释的发展,也使得理解文化更容易实现。
总之,语义文化诠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行为,它能够丰富人们对文化的理解,也能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不同文化,并能够以此加强他们之间的联系。
一、语言差异与文化差异文化背景不同,操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常常发生下列情况: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
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由于一句话说得不得体,可以使听者发笑,甚至捧腹大笑;一句毫无恶意的话可以使对方不快或气愤;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国外演讲的人经常发现听众对他讲的某个笑话毫无反应,面无表情,鸦雀无声;然而,在国内,同一个笑话会使听众笑得前仰后合。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
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
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问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
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择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
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
这里我们粗略探讨一下英语国家的人(或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以美国人为代表)与中国人之间的文化差异。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是多方面的,我们只围绕语言交际这一方面进行考察。
至于其他,如生活方式、衣着打扮、举止行为、饮食习性等等与语言交际无关的差异,则不赘述。
即使在语言交际范围内,我们也只能探讨一些最常见的差别。
比如,“知识分子”和intellectual在中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意是大不相同的。
在中国,“知识分子”一般包括大学教师、大学生以及医生、工程师、翻译人员等一切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而且中学教师也是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