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账户和后悔理论的报童问题研究_李宴
- 格式:pdf
- 大小:475.75 KB
- 文档页数:4
2017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塞勒:如何管理好你的心理账户和禀赋效应2017年度令人瞩目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予了芝加哥大学布斯(Booth)商学院的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
年逾古稀的塞勒以研究“人性”的经济学而著称,他所从事的领域——行为经济学,结合了经济学和心理学两大领域,用心理学的理论解释经济学所不能解释的人类的经济行为。
如果说2002年诺奖首次颁予了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那时行为经济学尚属经济学边缘学科的话,那么随着罗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2013年获诺奖和今年塞勒的获奖,行为经济学已成了主流经济学的重要分支。
就如贝克尔(Becker)所言:经济学已经进入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人们认为经济学仅限于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结构,仅此而已(即传统市场学);到了第二阶段,经济理论的范围扩大到全面研究商品现象,即研究货币交换关系;今天,经济研究的领域已囊括人类的全部行为及与之有关的全部决定。
对“经济人”假设的挑战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最大冲击就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挑战。
“经济人”假设(homo economicus)是传统经济学思想体系中的前提性假设和基础性假设,并作为全部理论架构的逻辑支撑点和方法论原则。
它主张:人是完全理性的(unbounded rationality)。
每个人是自己利益的最好判断者,在各项利益的比较中选择自我的最大利益;人具有完全的意志力(unbonded willpower)。
人可以去抵制各种诱惑。
人是完全自私的( unbounded selfishness)。
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的是个人利益,通常没有促进社会利益的动机。
“经济人”假设作为高度抽象的理性模型,固然使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功利化、体系化、逻辑化成为可能。
然而,行为经济学认为由于外部世界的复杂多变以及个体在信息获取加工上的认知限制远不能达到“经济人”假设所设想的完全理性计算的程度,因此,“自利”不可能在个体对成本——收益的精确计算以及完全理性选择的基础上来实现。
心理账户理论研究综述
张耿;胡少龙
【期刊名称】《山东纺织经济》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心理账户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萨勒教授于1985年正式提出,而基本到了2000年以后中国才开始有了心理账户方面的研究.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心理账户理论的研究及实践,最后提出心理账户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研究方向.
【总页数】4页(P43-46)
【作者】张耿;胡少龙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3;武汉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9.9
【相关文献】
1.关于心理账户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的研究综述 [J], 李懿欣
2.消费者促销心理理论研究--基于心理账户视角 [J], 陈益琳
3.心理账户与消费领域国内研究综述 [J], 黄扬嘉;王梦;王枫;伍兆丰
4.基于心理账户的知识型员工薪酬激励问题的研究综述 [J], 王吉发;敖海燕;陈航
5.心理账户与超前消费的研究综述 [J], 张骏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悔的经济心理学□姬十三在经济行为中,后悔是最常见的心理情绪之一,对这一事件的心理学研究目前只是纯学术性的探索,但是这一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却能够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产生影响暴富的故事有许多版本,但是对于大多数股民来说,却成为刺痛他们的讯号,在买进卖出之间,总存在这样那样的懊悔,让他们感叹与唾手可得的财富失之交臂。
而那些至今尚未介入股市的围观者,则为错过了这个大牛市而后悔。
在经济行为中,后悔是最常见的心理情绪之一,激荡的股市,如今成为这种心理的浓缩场。
假设有两位股民,一位将他买的B公司的股票换成了A公司的,结果,现在B公司的股票大幅上涨,他发现如果当初继续持有这些股票,就能赚得1200元;另一位股民,他一开始买的就是A公司的股票,虽然曾经打算换成B公司的,但是终究没有付诸实施,同样,他也很后悔,因为如果当初换股,现在就能赚得1200元。
虽然故事的经过不同,但他俩都损失了假想中的1200元,现在,又同样陷入了自责和后悔中。
问题是,你觉得他俩哪个更后悔呢?这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及其长期合作伙伴阿莫斯·特韦尔斯基(Amos Tversky)在1982年进行的一项经济心理学研究(2002年,卡尼曼凭借在经济心理学领域的开拓性研究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当时的测试中,92%的受试者认为前者更后悔。
研究者推测说,这是因为想象前者没有换股继续持有,比想象后者换了股更容易。
这项研究被认为是关于后悔研究的经典实验。
1986年,卡尼曼提出了“作为效应”来描述这一现象,并用标准理论对其进行解释。
标准理论认为通常情况下,“不作为”是正常态,而“作为”是反常的,因此,想象继续维持“不作为”的状态要较为容易,如果“作为”了但依然引起负面的结果,就会激起更为强烈的后悔情绪。
再来看看下面的例子:两位乘客都迟到了30分钟到达机场,结果,克雷恩被告知,他的航班早就准时起飞了,而托马斯则得知,他的那班飞机延迟了25分钟起飞,恰恰在5分钟前离开。
心理账户研究综述专业:应用心理学姓名:鲍金玲指导教师:王荣山摘要心理账户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由理查德·萨勒(Richard Thaler)教授于1985年正式提出的。
而到了21世纪初以后,在我国才有了有关心理账户方面的研究。
“心理账户”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尤其是经济结果的编码、分类和估价的过程。
它揭示了人们在进行资金活动时的心理认知过程。
本文从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和相关研究领域上展开论述,并提出了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心理账户,研究综述,认知过程ABSTRACTMental accounting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economic,It was made by Richard Thaler in 1985. After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began to the study of the mental accounts in china. " Mental accounting" is that people on the psychological results, in particular the economic results of the process of coding, classification and valuation.It reveals the funding activities of the people in cognitive processes. This article is studying on the related theory of the mental accounting and related research field,and put forward some further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trend.Key words:Mental accounting, Research summary, Mental accounting theory, Application fields1引言心理账户这一概念体现了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结合的思想,有关它的研究也是在行为经济学这一研究大背景下形成的。
心理账户理论范文系列文章背景:你去听一音乐会,你不小心掉了已经买好的1300元的门票,你选择不去还是再买一张。
我想你大概率会不去。
换过了,你在去音乐会的路上掉了1300元,你是选着回去,还是接着买一张音乐会的门票。
我想你大概会选择接着买一张门票。
为什么是同样一件事,不同的发送条件有不同的选择呢?这就是心理账户。
你把买好的1300元的门票放到单独一个账户上,现金放到另外一个账户上。
当音乐会那个账户清零了,你就选择不去了。
如果你中途掉了钱,你的音乐会的账户还在,你不觉得你对音乐会门票有什么损失,会接着买票进场。
这表明你做决策不单受到你的真实账户影响,而且还受到心理账户影响。
心理账户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你做投资时候,你往往把资产分为几个部分,一部分投银行,一部分投资风险资产,比如买股票。
然后各自的账户分开来算账。
放银行的是希望保本,放股市的是希望致富。
但理性人就不一样了。
他会把所有资产都作为统一的资产来管理,没有心理账户,就像对待投资的组合一样。
会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来配置最合适的投资组合。
受心理账户影响,你用来吃法的钱绝不感用来冒险,用来炒股的钱,涨跌都相对坦然。
你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心理账户单独核算,可以帮你约束消费和存蓄。
心理账户有什么问题?后果来说,这导致人们缺乏长远的目光,不能全局看问题,因厌恶损失而使投资过分保守。
其次,这对总体组合来说不是最优解。
还有,每个账户单独计算,风险容忍度不同。
对股票的风险容忍度搞,对教育储备金风险容忍低,这也让投资者对没个账户单独决策,导致操作失误,更加偏离最优总组合。
心理账户对生活决策的影响•先付账还是后付账问题你去旅游,先付款游全部,和分开在旅游途中一份份给,心理体验是不一样的。
•工资和福利发放问题工资和福利分开发放能提高员工的幸福程度。
尽管这两者都是个人收入。
如果一起发放的话,幸福感没分开的强。
如何理性决策?在投资时不要对各个资产单独决策,也不要太在意单个账户的涨跌,而把它们放一起进行全盘考虑。
浅谈心理账户作者:惠盼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14期摘要: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ichard H.Thaler最主要的贡献是心理账户理论,此理论详细描述了个体在对自身所拥有的资产进行决策时的心理认知过程,主要是指个体在心理上对决策的结果进行编码、分类和评估。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心理账户的形成进行了说明;指出其非替代性、享乐主义与局部账户等特征;介绍了心理账户在消费决策和金融投资决策过程中的相应研究。
在以后的研究中应使用多种方法,对心理账户潜在的认知过程和神经机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关键词:心理账户;非替代性;享乐主义编辑;局部账户;消费决策;金融投资决策一、心理账户理论(一)心理账户理论的形成1980年查德·泰勒为了对个体在经济决策中会受到沉没成本效应影响的原因进行阐释和说明,首次提出心理账户这一概念。
在1999年,泰勒发表了一篇名为"mental accounting matters”的文章,这篇文章中,泰勒对心理账户的毕生研究做了个总结,指出心理账户是人们或组织在心理上对消费活动所产生的结果给予编码、分类和评估的过程,它揭露了人们在消费活动过程中的心理认知过程。
(二)心理账户的基本特征1.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在传统的经济学看来,金钱的来源不会影响个体的经济决策,因为金钱是能够互相替代的。
然而,现实世界中,每个账户中的资产是不可以相互代替的,每个账户中的资产有不同的来历,也有不同的用途,这即为心理账户的第二个特征:非替代性。
通常,个体对自身辛苦工作获得的钱会用于平常生活开支,因此会节约和谨慎,但对自己意外获得的钱却很大方,一般会用于享乐性支出。
2.享乐主义编辑泰勒受到期望理论的享乐主义原则的启发,提出了心理账户享乐主义编辑的特点。
此原则由四部分组成。
A整合损失,指当个体面对很多损失时,将这些损失整合会降低个体的痛苦体验;B 分开收益,指当个体面对多个收益时,将这些收益分开会提高个体的满意程度;C 小收益和大损失分开,是指当个体既遭受损失又获得收益且损失大于收益时,若将这些损失和收益分开,那这些收益所带来的满意感将会中和一部分由这些损失所带来的痛苦感;D 小损失整合进大收益,是指当个体既遭受损失又获得收益并收益大于损失时,若将损失和收益整合,这样就可以降低由损失带来的痛苦体验。
浅谈后悔理论在金融领域的拓展应用后悔理论最早进行的是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后来派生到经济学领域。
后悔是一种严重影响决策过程并且在不同个体和不同环境间有很大差异的一种情绪。
投资者在未进行最优的货币对冲决策时会体验到后悔,因此,投资者预期他们在未来会体验到后悔,并将它们合并到目标函数当中去,笔者希望本文研究为投资者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后悔后悔厌恶套期保值引言后悔是一种关于疼痛和愤怒的认知上的间接情感,它出现在代理人发现他们在过去作了一个不好的决定并且本来有可能会有一个更好的结果时。
在金融市场,当他们所选择的投资产出与另一个明显的可替代投资相比不尽如人意时,代理们会体验到后悔。
与失望相反,失望是由与之前的期望相反的负面结果产生的,而后悔则是和所作决定的责任感强烈相关的。
在实验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领域有大量的文献支持后悔情绪影响不确定性下的决策这一假设。
后悔是一种强有力的负面情绪,以至于对未来体验的展望能导致个体作出与期望效用范式相关的次优的非理性决策。
根据Connolly和Zeelenberg(2002)的陈述,后悔是从决策理论家那里所接受到的最多注意力的情绪。
在实验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方面有大量的文献表明,后悔对不确定性下的决策的影响超过了失望和传统的不确定测量。
心理学文献显示,当采取行动后的不利结果的后悔体验比没有采取行动的后悔体验更强烈。
并且,在不确定性下作决策时,预期后悔也被纳入考虑范围。
此外,预期后悔也受到未选择项的可视结果的影响。
就神经生物学的文献来看,Camille等人(2004)也表示从神经的角度来看,后悔不同于失望,并且不能够体验后悔也会扭曲在不确定性下的决策制定。
Coricelli等人(2005)测量了大脑在重复的彩票选择的活动,结果显示后悔体验会导致在作决策的一瞬间的后悔厌恶。
在跨文化和专业的环境方面也有后悔厌恶的截面数据。
最新的文献表明,后悔在医药领域是当分析真实生活中的决策的一种重要情绪,并且它被进行了情境研究。
Management经管空间0502015年5月 基于心理账户的知识型员工薪酬激励问题的研究综述①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王吉发 敖海燕 陈航摘 要:如何有效地运用薪酬手段来激励知识型员工已经是当下管理学界的热门话题,只有考虑到员工心理的薪酬政策才是有效的激励措施,因此从心理感知的角度来研究知识型员工的薪酬激励问题将成为学术研究的趋势。
本文从心理账户理论和知识型员工的薪酬激励问题两方面梳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及观点,针对当前研究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 心理账户 薪酬激励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5(c)-050-031 引言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下,世界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日新月异,这无不昭示着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知识经济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以知识型员工为主要信息传递者,通过对知识的生产、存储、应用、更新、传递、共享来实现知识的管理,企业机构的创新,社会经济文化的提升。
然而不幸的是,企业同时也面临着知识型员工工作热情不高,人才流失不断的困境。
如何有效地激励知识型员工已成为当下管理学界的热门话题。
心理账户理论解释了心理账户是如何影响员工做出非理性决策行为的。
心理账户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知识型员工对薪酬要素的分类,进而其对企业薪酬策略措施效果的评价。
通过考虑知识型员工在感知薪酬中的心理账户结构及估价规律,可以真正了解员工对薪酬结构和薪酬整体运行策略的诉求。
本文正是基于此,侧重将分析心理账户理论及知识型员工薪酬激励问题的相关研究文献,并进行评述。
2 心理账户理论的研究现状和水平2.1 心理账户理论在国外的研究现状20世纪70年代在行为主义的心理学思潮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行为经济学以实验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的经济行为。
行为经济学用大量的研究成果证明了人们存在诸多的认识偏见即非理性,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理性人”的基本假设。
这些成果中就包括了心理账户理论。
收稿日期:2014-10-0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3711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项目编号:71311120090;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ZR2012GM002。
作者简介:李宴(1990-),男,山东临沂人,青岛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决策分析、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胡劲松(1966-),男,湖北金山人,青岛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决策分析、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物流科技2014年第12期Logistics Sci-Tech No.12,2014誗基金项目誗文章编号:1002-3100(2014)12-0004-04摘要:考虑到零售商存货后悔和缺货后悔的心理效用,文章将心理账户理论和后悔理论纳入报童模型,建立了报童的随机后悔效用函数,证明了期望后悔效用函数的凹性,以及最优购量满足的最优性条件。
同时解析地进行了存货后悔和缺货后悔决策权重系数的比较静态分析。
结果发现:其最优订购量随存货后悔权重系数增加而减少,随缺货后悔权重系数增加而增加。
最后,数值验证了存货后悔和缺货后悔对最优订购量的影响。
关键词:心理账户理论;后悔理论;后悔厌恶;期望后悔效用;报童问题中图分类号:F250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Considered the retailer's psychological effect of inventory regret and stockout regret,both the mental accounting and re -gret theory were introduced into newsvendor model,random regret utility function of newsvendor was established,and the concavi -ty of the expected regret utility function and optimal condition for optimal order quanlity were parative static analy -sis of inventory regret and stockout regret weighting coefficients was given simultaneously.The results shows that:the optimal or -der quantity decreases with inventory regret weighting coefficient increasing,and increases with the stockout regret weighting coef -ficient increasing.Finally,numerical examples illustrate the impact of inventory and stockout regret aversion degree on the optimal order quantity.Key words:mental accounting theory;regret theory;regret aversion;expected regret utility;newsvendor problem0引言报童模型是随机库存理论的基本模型之一。
由于其简洁的形式,报童模型已被广泛应用到诸多领域,如产能规划、收益管理、保险、时装、供应链契约设计等。
经典报童模型假设零售商是风险中性的,在权衡存货和缺货基础上,选择使自身期望利润最大化的最优订购量。
但大量实证研究表明:零售商的订购决策与期望利润最大化订购量并不一致。
例如,Kahn (1992)[1]发现,Chrysler 比竞争对手如GM 和Ford 保有更大的库存量,这种行为体现了对缺货的厌恶。
Fisher 等(1996)[2]发现时装制造商总是比风险中性决策者的订购量低,这种行为体现了对浪费的厌恶。
随后,众多学者考虑零售商的风险态度,建立了最大期望效用的报童模型。
然而,大量的心理学实验发现:报童订购量偏离期望效用最大的订购量。
例如,Schweitzer 等(2000)[3]实验研究发现:在不确定性情形下,报童的订购量总是偏离期望效用理论下的报童最优订购量。
产生订购量偏离最大期望效用订购量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零售商具有决策偏好。
Thaler (1980)[4]首次提出了后悔厌恶的概念,并用Kahneman 等(1979)[5]在前景理论中提出的参照依赖解释了后悔厌恶行为。
随后,Loomes 等(1982)[6]和Bell (1982)[7]研究了投资者的决策行为,放弃了期望效用理论的独立性假设,分别独立提出了不确定情形下的后悔理论。
遗憾的是,该理论只适用于决策者面临两种选择的情况。
但在许多情况下决策者更在两个以上的选择中做决策。
接下来,Quiggin (1994)[8]在Loomes 和Bell 的研究基础上,将后悔理论拓展到一般选择集下,使该理论不仅可以应用于有限备选方案决策问题,而且可以应用于无限备选方案的选择情形。
基于心理账户和后悔理论的报童问题研究Research on Newsvendor Problem Based on Mental Accounting and Regret Theory李宴,崔玲,胡劲松(青岛大学,山东青岛266071)LI Yan,CUI Ling,HU Jin-song (Qingdao University,Qingdao 266071,China)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DOI:10.13714/ki.1002-3100.2014.12.002在此之后,部分学者将后悔厌恶应用到资本市场及报童问题的研究中。
Michael 等(2003)[9]将后悔理论应用到保险研究中,实验构造了后悔期望效用函数,研究发现个体的保险购买决策行为与后悔理论一致,而且发现后悔理论可以解释保险市场偏好低免赔保险的现象;Dodonova (2003)[10]将后悔理论应用到资产定价问题中,建立了后悔厌恶模型,该模型很好地预测了资产市场对好消息和坏消息的过度反应现象,并能解释股票收益率过度波动的现象。
Alexander 等(2006)[11]研究了后悔厌恶对养老保险金的影响,发现后悔的预期负效用对投资组合选择有重要影响,与风险规避投资者相比,后悔厌恶投资者在股票溢价较低持有更多股票,在股票溢价较高时,持有更少股票。
Perakis 等(2008)[12]将后悔理论应用到不完全信息的报童模型中,发现最小最大后悔目标能权衡存货和缺货,并推导出了最小化报童最大后悔值的订购量;徐绪松等(2008)[13]研究了基于后悔厌恶的投资组合问题,并发现后悔厌恶投资组合模型的组合前沿存在两基金分离现象;张顺明等(2009)[14]将后悔理论与期望效用理论和前景理论进行了对比,指出后悔理论比前景理论更简单,并能解释期望效用理论的悖论;李立等(2010)[15]将后悔情绪纳入报童决策模型,建立了考虑后悔情绪的报童决策模型;翁鸣(2012)[16]基于后悔理论,通过构造后悔厌恶效用函数,研究了后悔厌恶的报童投资组合问题。
值得指出的是,Perakis [12]、徐绪松[13]、李立[15]、翁鸣(2012)[16]等研究并未综合考虑决策者对:(1)后悔值(即实际结果与最优结果的差值)评价的非线性特性;(2)不同决策行为导致的相同后悔值的评价权重不同。
鉴于此,本文拟将心理账户和后悔理论纳入报童问题中,针对零售商的后悔厌恶行为,建立基于期望后悔效用函数的零售商订购策略,并分析存货和缺货后悔厌恶程度对其行为的影响。
1数学模型本文研究具有后悔厌恶行为的零售商从制造商处订购某种易逝品,然后将该产品销往需求市场,以使自身期望后悔效用最大的订购策略。
设w 为零售商的单位产品订购费,p 为需求市场的单位产品零售价格,v 为未售出产品的残值,s 为单位产品的缺货成本。
根据无套利原则,显然p>w>v >0。
假设市场需求为0,D 区间上的随机需求x ,其概率密度函数为f ;;x ,累积分布函数为F ;;x 。
假设q 为零售商的产品订购量。
基于上述费用结构,零售商的随机利润为:πr q ;;;x =p min q ,;;x +v max q-x ,;;0-s max x-q ,;;0或等价表示为:πr q ;;;x =πr vq ;;;x =p-;;v x-w-;;v q ,0≤x ≤q πr sq ;;;x =-sx+p+s-;;w q ,q<x ≤D ;式中,πr vq ;;;x 为供过于求下的利润,πr sq ;;;x 为供不应求下的利润。
若零售商的订购量q 恰好等于市场需求x ,则零售商实现最大利润πrmaxq ;;;x |q=x =p-;;w x 。
由此,供过于求下的存货后悔值为πrmaxq ;;;x |q=x -πr v q ;;;x 。
供不应求下的缺货后悔值为πrmaxq ;;;x |q=x -πr sq ;;;x 。
显然,若给定零售商决策行为(即订购量)q ,那么零售商的随机后悔值为:R x ;;;q =πrmax q ;;;x |q=x -πr v q ;;;x ,0<x ≤qπr maxq ;;;x |q=x-πr sq ;;;x ,q<x ≤D ;受Michael 等(2003)[9]在保险研究中后悔效用函数构建的启发,给定q 时,零售商的随机后悔效用函数为:R U q ;;;x =πr vq ;;;x -k ·g πr maxq ;;;x |q=x -πr vq ;;;x;;,0<x ≤qπr sq ;;;x-k ·g πrmax q ;;;x |q=x-πr sq ;;;x;;,q<x ≤D ;式中,g ;;·为后悔函数,k >;;0为后悔函数g ;;·的非负权重系数。
实验表明(Bell ,1982):g ;;·为非负递增凸函数,即当x >0时,g ;;x >0,g ';;x >0,g '';;x >0;且当x =0时,g ;;0=0,g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