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心理学第六讲__心理账户
- 格式:ppt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22
心理账户的通俗解释
心理账户是一种通俗的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概念,用于描述人们对资金或财务状况的感知和心理认知,而非实际的财务数字。
这个概念强调了人们对金钱和财务的情感和主观感受,而不仅仅是冷静的理性计算。
以下是对心理账户的通俗解释:
1.主观感受:心理账户是指人们对于自己的金钱流动和财务决策
产生的主观感受。
这可能包括对于花费、储蓄、投资等方面的
情感反应。
2.分隔认知:人们往往会将金钱分隔成不同的账户,每个账户都
有特定的用途和情感联系。
例如,可能会有一个娱乐账户、一
个储蓄账户、一个投资账户等。
3.情感影响:在心理账户中,情感和心理状态对于财务决策的影
响很大。
例如,当人们把钱视为特定用途(如娱乐)时,他们
可能更容易在该账户中支出。
4.目标设定:人们可能会为每个心理账户设定特定的财务目标,
这些目标可以是情感驱动的,而非单纯基于理性考虑。
5.时间影响:时间因素也是心理账户的一部分。
例如,人们可能
在短期账户中更愿意花费,而在长期账户中更注重储蓄和投资。
6.行为影响:心理账户的存在可能会对人们的财务行为产生影响,
他们的决策可能更受到情感、心理账户分隔和目标设定的驱动。
总体而言,心理账户强调了人们对金钱的情感认知,这种认知可能
会在财务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理解心理账户的概念有助于更全面地解释和预测个体和群体的财务行为。
浅谈心理账户心理账户是指人们在心理上自然而然地对自己的金钱进行分配和管理。
它主要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处理自己的金钱,并且能够指导人们在消费、储蓄和投资等方面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简单来说,心理账户就是人们把不同的金钱进行分类管理的心理机制。
心理账户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经济学领域中的理性预算理论。
理性预算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时,通常会先为不同的支出和储蓄目标分配特定的资金,然后才会进行消费和投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支出和储蓄目标会逐渐变得固定和不可调整。
这种观点引起了心理学家们的兴趣,他们开始着手研究人类心理账户的实际情况。
心理账户的特点就是人们会把金钱分成不同的“账户”,并在不同的目的上使用它们。
这些账户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当下账户,用于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第二类是未来账户,用于储蓄和投资,以便将来的消费需要;第三类是遗产账户,用于资助子女和其他人的教育、医疗和其他需求。
心理账户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金钱,并且在做出决策时,考虑更多的因素。
比如,当下账户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控制每月的日常开支,让人不会因为冲动消费而血本无归。
未来账户可以帮助人们储蓄和投资,以便在未来的重要时刻为自己和别人提供多种福利。
遗产账户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家庭或企业财务,以达到经济稳定和成功的状态。
当然,心理账户也有一些缺点。
首先,心理账户可以导致人们消费的浪费和过度消费。
有些人会觉得自己有很多未来的账户,所以没有节制地消费,从而导致财务紧张。
其次,心理账户也可以阻止人们理性地进行投资和其他金融决策。
有些人可能会拒绝在一个“账户”中的金钱进行投资,即使这样可以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
因此,关于心理账户的使用,人们应该尝试遵循一些指导原则,以达到最好的管理效果。
首先,人们需要保持理性消费,不要陷入过度消费的陷阱。
此外,人们还应该尽量平衡不同的心理账户,确保每个账户都能得到适当的关注和资金支持。
最后,人们应该尝试以整体形式来看待自己的心理账户和财务状况,而不是随意分散和分割自己的金钱。
浅谈心理账户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是指我们对不同资产或负债的心理分配方法,即将同等金额的钱分配到不同的账户中,然后按照不同的账户使用方式进行消费。
这种心理账户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如我们会将工资分成生活费、储蓄款、旅游基金等不同的账户,然后分别用于生活支出、投资等。
心理账户的形成,一方面是人类进化历程中的天生本能,另一方面也与个体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
在众多心理账户中,三种通常比较显著,它们分别是基础账户、储蓄账户和投资账户。
基础账户(basic account)是我们日常支出的账户。
我们往往会将月工资在此账户中取出,用于满足日常的食物、水、房租、交通等必要开支。
这个账户最容易遭受过度使用和过早消耗,因为我们总是倾向于用它来满足其他心理账户的需求。
储蓄账户(saving account)是我们用来保存未来可支配的资产的账户。
当我们的基础账户充足时,我们会将一部分资产转移到这个账户中,用来应对未来的紧急情况,或者是为财务目标如旅行、购买汽车等做铺垫。
这个账户的目的往往都是与未来相关的,因此它需要更加谨慎和稳定。
投资账户(investment account)是我们用于超越日常财务目标,获取更高价值的账户。
这种账户经常是我们熟知的股票、基金、房地产等长期投资工具。
在这个账户中,我们为未来的超常盈利机会做准备,努力获取更高的回报率。
这个账户通常需要更长期的思考,同时也需要更高的风险承受能力。
虽然心理账户的划分方式很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最优的。
我们的心理账户往往会受到一些非理性的影响,比如损失厌恶和锚定效应等。
损失厌恶使得我们更愿意选择风险不确定性低的账户,而锚定效应则让我们过度关注先前的决策和状态,产生僵化思维。
因此,了解和规避这些心理障碍是我们更好地管理心理账户的关键所在。
总的来说,心理账户很好地解释了人类的财务习惯和行为表现,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投资决策和消费选择。
对于个人而言,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心理账户有助于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而对于社会而言,合理管理社会的心理账户是财富公平分配和经济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浅谈心理账户心理账户指的是个人在心理上对自己财务情况的评估和感受。
它涵盖个人对所拥有的财富、债务和支出等的情感反应,形成一种心理账户的概念。
心理账户可以分为三类:收入账户、消费账户和储蓄账户。
收入账户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收入有何种认知和感受,包括薪水、投资回报和其他非工资收入等。
消费账户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支出的感知和认知,包括日常支出、消费习惯、生活水平等。
储蓄账户是指个人对自己储蓄行为的感知和认知,包括储蓄目的、储蓄方式、储蓄偏好等。
心理账户的形成是由人的个性、来自社会的信息和个人经验三个因素综合而成的。
每个人的心理账户并不相同,会随着个人的情况和经验不断变化。
心理账户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会参考来自外界的信息和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不断建立心理账户,并随着时间和经验的增长而不断调整和更新。
心理账户的存在和形成对人们的财务决策和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
例如,当人们从自己的储蓄账户中提取钱用于消费时,这可能会导致他们情感上的不适和痛苦。
相反,当收入账户增加时,人们可能会感到愉悦和满足感,并争取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和享受更好的生活。
在决定财务行为时,人们会参考自己的心理账户,并在情感层面上评估自己的财务状况,从而做出更符合自己的决策。
心理账户的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对个人财务教育和理财规划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对于个人来说,应该建立和维护一个正面的心理账户,尽可能避免财务压力和负面的情绪。
另外,重视并合理规划自己的收入和支出,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过分消费,合理储蓄和投资,从而提升个人的财务能力和积累财富。
总之,心理账户是由个人情感反应、来自社会的信息和个人经验等综合形成的一种心理概念。
心理账户的存在和形成对人们的财务决策和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重视自己的心理账户,合理规划自己的财务状况,建立正面的财务信念和行为习惯,将有助于提升个人的财务管理能力和经济状况。
常见的心理账户概述心理账户是指人们在认知和情感层面上对个人经济和财务决策的一种心理状态。
它是一个概念性的工具,用来描述个人对金钱和经济决策的态度、信念和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面临各种与金钱相关的决策,而心理账户则对我们的决策起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心理账户,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金钱观念和行为模式。
1. 收入账户收入账户是人们对待个人收入的一种心理账户。
在这个账户中,人们容易将收入与支出进行对应,并将积极的情感和自我价值感与收入联系起来。
在收入账户中,人们通常会根据收入的多少来衡量自己的经济状况和成功程度。
这种心理账户可能导致人们过度关注收入,并在面临高额支出时感到焦虑和压力。
为了更好地管理收入账户,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设定明确的财务目标,如储蓄、投资或还债,以有助于更好地规划和管理收入。
•建立紧急备用金,以应对突发的支出需求。
•学会合理分配收入,确保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适度享受生活。
2. 储蓄账户储蓄账户是人们对待储蓄的一种心理账户。
在这个账户中,人们通常会将储蓄金额作为一种未来的经济保障,并与安全感联系在一起。
储蓄账户的存在可以让人们在面临困难时有一种安全感,并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
为了更好地管理储蓄账户,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建议:•建立自动储蓄计划,将一部分收入自动转移到储蓄账户中,以确保固定的储蓄。
•制定合理的储蓄目标,并设定时间表,以追求更高的储蓄水平。
•寻找高收益的储蓄工具或投资项目,以增加储蓄账户的价值。
3. 消费账户消费账户是人们对待消费的一种心理账户。
在这个账户中,人们通常会把消费与奖励、享受和满足感联系起来。
在消费账户中,人们容易陷入过度消费的问题,而忽视了长期的财务规划和理性消费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管理消费账户,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制定合理的消费预算,确保消费行为在可控范围内。
•慎重考虑每一笔消费,避免冲动购物和无谓的浪费。
•培养理性消费的习惯,避免过度追求即时满足感而忽视长远利益。
⼼理账户理论—什么是⼼理账户?⼼理账户是相对于真实账户⽽⾔的。
⼈在做决策时,有⼀个真实的账户,记录着真实的盈亏;与此同时,⼈还会在⼼理上建⽴⼀个账户。
⼼理账户与真实账户有⼀定的关系,它会随着真实账户⽽变化,但⼜不完全对等。
那么,当你做决策的时候,你依据的是真实账户还是⼼理账户呢?别着急回答,我先⽤⼀个经典的例⼦带你感受⼀下。
第⼀种情况,你花了1500元买了⼀张⾳乐会的门票,你在去的路上,发现票丢了,售票处这个时候仍在售票,你会再买⼀张吗?第⼆种情况,你去听⼀场⾳乐会,打算去现场买票,票价是1500元。
但是,你在去的路上,丢了1500元,如果你带的钱仍然充⾜,你会继续买票听⾳乐会吗?你是不是丢了票,就会选择回家,但是丢了钱,就会接着去听呢?为什么会这样呢?从传统⾦融学的观点看,两种情形是⼀样的,⼈的真实账户都是少了1500元。
但研究表明,多数⼈在丢了票以后会决定回家,但在丢了钱呢,会决定继续买票。
这种⾏为差异就可以⽤⼼理账户来解释了。
决策者有很多个⼼理账户,单独记账。
在⾳乐会的⼼理账户中,听⾳乐会的享受价值相当于它的票价1500元。
在第⼀种情况下,丢了票,再买⼀张票,⼼理账户就会感觉⾳乐会的成本变成了3000元,超过了听⾳乐会带来的享受,所以你可能不愿意再买票了。
⽽在第⼆种情况下,丢了1500元钱的损失是放在现⾦这个⼼理账户⾥的,并没有和⾳乐会的⼼理账户相关联。
所以,丢了钱,还是不会影响你去听⾳乐会这个决策的。
这就说明了,决策⾏为不是受真实账户影响,⽽是受⼼理账户影响的。
⽽且,对于投资者来说很重要的⼀点是,⼈的⼼理账户有很多个,彼此分割,你在决策的时候没有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
心理账户什么叫心理账户呢?传统经济学认为,钱是没有标签的,钱就是钱,每一张相同面值的钞票都是可以互相替代的。
不管你这些钱是血汗换来的,还是刮奖刮到的,或是马路上拾到的。
在赌城拉斯维加斯,流行一句口诀:永远不要把左口袋里的钱输光了。
职业赌徒常用的手法是,把重要的钱和不重要的钱分别放在不同的口袋里,比如,把不重要的钱放在右口袋,右手是负责支出的,把赢回来的钱放在左口袋里,左手是负责收入的。
这样,当右口袋一文不剩时,左口袋多少还能剩一点。
在电影《幸运牌手》里,左口袋不止指一些重要的赌资,还代表着亲情、爱情。
左口袋的钱跟右口袋的钱一样吗?对于一个绝对理性的人来说,其实是没什么不同的。
但是,一个正常人,是不可能完全理性的。
在人们的潜意识里面会给钱贴上不同的标签:血汗钱、辛苦钱、救命钱、意外之财、飞来横财、黑钱、大钱、零花钱,等等。
不同的钱,人们会赋予他们不同的价值。
经济学家伯南克曾经说过:“在经济萧条时期,必要时,我们可以派直升机从天上直接撒钱。
”心理账户,是指人们会根据钱用途的不同,无意识的将他们进行归类,并将它们综合起来进行管理。
中国有句谚语,人无外财不富。
外财,是意外之财,从字面上已经反映出人们已经不自觉的应用了心理账户,把钱分为了理应所得的内财和天外飞来的横财。
心理账户的存在,会导致不同的花费率。
花费率,即经济学家所称的边际消费率,即花出的钱与得到的钱所成的比率。
很多人认为,花费率不会超过100%。
比如说,阿福所在的某个单位中秋节给你发放了1000元的红包,但到中秋节结束时,阿福却发现他因此花费了3000元。
原来是阿福因为这1000元的红包,花费比平时阔绰了许多,在饭馆、商场里面消费了3000元。
因为他心理上有恃无恐,老是觉得有这1000元做后盾。
他不仅把这1000元当做可支配的意外之财,而且这种乐观的不谨慎,使他不知不觉中挪用了其他账户,把本来另有用途的2000元也花费了。
一笔本来金额不多的小钱财,却会因此而让人花费更多,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心理现象。
浅谈心理账户心理账户是指在人的心理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通常是指以某种分割或切割的方式将人的时间、精力、资源或资产等划分为不同的账户,不同账户之间彼此独立且不可转换,同时各账户有不同的使用目的和规则。
心理账户是人们对于自身的一种概念化认识,是人们对于时间和资源的分配方式的一种体现。
心理账户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经济学领域,主要用来解释人们在进行决策时的心理过程。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发现心理账户也存在于人类的许多其他领域中,如个人财务、家庭生活、职业发展等。
因此,心理账户不再仅仅是经济学中的概念,而是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心理账户在经济学中的研究表明,人们习惯将资产或收入按照不同的类别划分为不同的账户,并按照不同的规则进行分配和支配。
例如,人们往往会将收入划分为消费账户、储蓄账户、投资账户等;而在消费账户中,又会按照不同的需求和优先级划分为饮食账户、交通账户、娱乐账户等。
这种账户划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自己的资源,同时避免账户之间的资源交叉和浪费。
在心理账户中,各账户之间是独立的,一旦存入某个账户的资金被花费了,该账户就会出现负余额,而其他账户的余额则不会受到影响。
这种设定让人们更加理智地进行资源运用和财务规划。
同时,心理账户的划分也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对资源的配置和需求,从而更好地决策和规划自己的未来。
心理账户在个人生活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们常常会将自己的日常时间划分为工作时间、家庭时间、休闲时间等不同的账户,并且按照不同的规则进行分配和使用。
例如,人们往往会在工作时间内精力专注,高效工作;而在家庭时间内,则更注重和家人的交流和沟通。
这种时间账户的划分和分配可以让人们更加明确自己的生活目标和方向,并更好地平衡和调整不同生活领域之间的关系。
总之,心理账户是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在人类的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以某种切割或分割的方式对人类的资源进行划分和管理,让人们更加合理地运用时间和资源,更好地规划和实现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