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妈妈手)
- 格式:doc
- 大小:359.00 KB
- 文档页数:6
狭窄性腱鞘炎症状,表现竟然是这样!
狭窄性腱鞘炎是一种很常见的腱鞘疾病,中老年人患该疾病的可能性更高,患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疼痛,这种疼痛感非常难受,很多人为此非常痛苦,好在现在这了该疾病的方法有很多,病情较轻的可以保守治疗,另外可以采取手术疗法。
★一、狭窄性腱鞘炎症状
手指弹响伴明显疼痛,严重者患指屈曲不敢活动。
疼痛常在掌指关节掌侧,体检时可在远侧掌横纹处扪及痛性结节,活动时随屈肌腱上下移动,并可发生弹响。
各手指发病频度依次为拇、中、环指。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表现在桡骨茎突处疼痛,局部压痛,有时可扪及痛性结节。
握拳尺偏腕关节时,疼痛加剧。
★二、诊断
1.指屈肌腱腱鞘炎
(1)常见于妇女,好发于拇、中、环三指。
(2)局部有疼痛和压痛,并可扪及硬结。
硬结可随手指屈伸而活动。
(3)可出现“弹响”,严重时,患指屈伸活动受限,或是伸直位不能屈曲,或是屈曲位不能伸直。
2.桡骨茎突腱鞘炎
(1)腕桡骨茎处有疼痛、压痛和局限性肿胀。
拇指与腕关节活动时疼痛加重。
(2)桡骨茎突腱鞘炎试验:患手握拳,拇指屈于掌内,腕尺偏,若在桡骨茎突处产生疼痛加剧,表示有腱鞘炎。
★三、治疗
1.保守治疗:减少活动,热敷,类固醇鞘管内注射有较好的疗效。
2.如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行狭窄的腱鞘切除术。
3.小儿先天性狭窄性狭窄性鞘炎,一般保守治疗无效,应采取手术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详细介绍
导语:相信大家在生活中的时候也很少听说过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这种疾病,所以对于这类疾病都非常的陌生,但是这类疾病的患者大多数都是因为以前
相信大家在生活中的时候也很少听说过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这种疾病,所以对于这类疾病都非常的陌生,但是这类疾病的患者大多数都是因为以前做了太多的体力活导致的,而且还不注意自己的休息,下面我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详细介绍:
1.发病机制
在桡骨茎突的凹面上有一坚强的韧带(伸肌支持带)附着,形成一鞘管。
其中有拇长展肌及拇短伸肌肌腱通过。
拇指在手的功能上占有重要地位。
手及腕的劳动骤然增加时可损伤肌腱及鞘管,出现疼痛。
2.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是腕桡侧疼痛,可向手及前臂放射。
拇指活动无力。
倒热水瓶时疼痛明显。
可有弹响和闭锁。
局部可见有小的隆起,并能触及到小的硬结,有压痛。
Finkelstein试验即握拳尺偏实验:拇指握于掌心,然后握拳,轻轻尺偏腕关节,桡骨茎突出现剧痛者为阳性。
3.治疗
疼痛时应减少拇指及腕的活动,局部热敷或理疗有一定疗效。
症状明显时可用醋酸强的松封闭,将药物注入鞘管方能有效。
疼痛严重、保守治疗无效或多次复发时应手术治疗。
手术在局麻下进行,切断压迫肌腱的韧带,症状可得到控制。
4.预防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病因】(一)发病原因桡骨茎突部有一窄而浅的骨沟,底面凹凸不平,沟面覆以腕背横韧带,形成一个骨纤维性鞘管,构成腕背第一腱鞘间隔。
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通过此鞘管后,折成一定的角度,分别止于第一掌骨和拇指近节指骨(图2),肌腱滑动时产生较大的摩擦力。
当拇指和腕部活动时,此折角加大,从而更增加了肌腱与鞘管壁的摩擦,久之可发生腱鞘炎,致使鞘管壁变厚,肌腱局部增粗,逐渐产生狭窄症状。
尤其是拇长展肌腱,参与拇指的对掌运动,活动较多,对发病的作用较大。
因为女性的肌腱折角大,所以发病率较男性高。
另外,有时鞘管内有迷走的肌腱存在(多为伸肌腱),这种解剖变异亦可产生狭窄性腱鞘炎的症状。
【症状】1.一般症状本病常见于家务劳动及手工操作者,中老年妇女多见,女与男比例约为6∶1。
起病缓慢,主要表现为:桡骨茎突部局限性疼痛、隆起;伸拇受限,拇指做大幅度伸屈活动时产生疼痛,可放射至手、肘、肩等处。
2.局部症状检查时桡骨茎突处有轻度肿胀,局部压痛明显。
有时可在局部触及一硬结,或在拇指外展时有摩擦感和摩擦音,少数可有弹响。
芬氏(Finkelstein)征阳性,即拇指内收屈曲,其他四指握拇指于掌心,此时将腕关节向尺侧偏倾,桡骨茎突处产生剧烈疼痛即属阳性,为本病的特有体征(图3)。
【饮食保健】a【护理】无相关资料。
【治疗】(一)治疗1.非手术疗法一般非手术疗法有效,如减少手腕活动、腕托保护、外涂红花油等活血消肿药物和帖敷膏药。
方法:口服非甾体消炎药(NSAID)和行物理治疗等。
必要时可做局部封闭治疗,用1%利多卡因5ml加醋酸曲安奈德12.5mg,在局部严密皮肤消毒下注射于腱鞘内,每周1次,可连续注射3~4次。
2.手术疗法经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效者,可在局部麻醉下行狭窄腱鞘切开术。
术中注意探查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是否包裹在同一腱鞘内。
若是分别在两个腱鞘中,则必须把两个腱鞘都切开。
如有迷走肌腱,必须切除。
将肌腱提起,检查腱鞘底部有无异常,如有骨刺则需切除。
常见腱鞘炎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疾病概述、临床表现、检查、特殊查体、辅助检查、鉴别诊断、预后、治疗及激素注射操作流程桡骨茎突部是最常见的腱鞘炎发病部位,下面将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诊治予以系统整理,并附激素注射操作流程。
概述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是指腕关节处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肿胀或狭窄。
炎症导致腱鞘(肌腱滑膜)增厚,从而限制肌腱在腱鞘内滑动。
此病女性多见,常常由于反复活动拇指引起。
另外,此病也往往出现在产后节段,可能由于激素水平改变以及母亲在举起婴儿时腕关节反复尺偏导致。
临床表现桡骨茎突处肿胀、拇指活动时或者握拳时诱发疼痛、出现扳机现象,即患者活动拇指时出现锁定或者卡顿、部分患者也能注意到肌腱活动时的捻发音。
检查桡骨远端背侧第一伸肌腱间隔处肿胀、压痛;屈伸拇指时该处可触及捻发音。
特殊查体1、 Eichhoff test:拇指握拳,手腕偏离尺侧,试验结果为阳性,导致桡骨茎突疼痛。
2、Finkelstein’s test检查者握住患者的拇指,手腕呈尺侧偏移,试验结果为阳性,引起桡骨茎突疼痛。
3、Brunelli’s test保持手腕的桡侧偏移,用力外展拇指,肌腱相对腱鞘滑动,引起疼痛辅助检查尽管此病大多可由临床病史和查体结合诊断,仍然需要考虑是否需要拍摄腕关节前后位及侧位 X 线,以排除任何可能的骨质异常,如创伤引起的桡骨茎突畸形、肌腱炎的钙化等。
鉴别诊断①拇指腕掌关节炎(关节处肿胀,关节挤压诱发疼痛);②腕关节背侧囊肿(体表可扪及肿块);③桡侧腕屈肌肌腱炎(该肌腱处疼痛,肿胀);④舟状骨骨折(解剖位置鼻烟壶区压痛);⑤交叉综合征(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腱与桡侧伸腕长、短肌腱交叉处发生肌腱炎);⑥腕关节炎(活动时腕关节疼痛,X 线可鉴别)。
预后出现慢性疼痛,肌力下降,拇指活动丢失等。
肌腱断裂可能发生,较少见。
治疗1、2 周的非甾体消炎药物,注意胃粘膜保护2、前臂拇指人字支具固定(限制腕关节和拇指活动)3、以上治疗无效,可以在腱鞘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注意勿把激素注入肌腱内,切勿注入桡动脉浅支,否则容易出现桡侧三个手指血管痉挛或者栓塞导致指端坏死可能,注射次数尽量不要超过三次(后附操作流程)。
有种腱鞘炎叫”妈妈手”文/张美琳专家指导/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王秋石女性的一生当中会扮演许多角色:父母的女儿,丈夫的妻子,孩子的妈妈,公婆的儿媳……多重身份的转换让她们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压力与负担,很容易因为这样那样的情况而损害到自己的健康,这其中,“妈妈手”就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损伤。
今年61岁的李阿姨替女儿遭了这种罪,长时间抱孩子抱成了“妈妈手”。
常常抱外孙连胳膊都抬不起来了都说隔辈亲,这老话真是不假。
老人照看孙辈儿尽心尽力,爱不释手,恨不得天天抱着小宝宝。
然而,李阿姨就不这样,她说自己现在一听抱孩子就哆嗦。
由于女儿女婿工作忙,李阿姨一直住在女儿家帮忙带外孙。
从外孙出生,李阿姨就常将小外孙抱在怀里,长此以往形成了习惯,姥姥的怀抱成为宝宝睡觉的摇篮,小外孙每晩非得姥姥悠着才肯入睡。
如今,小外孙已经19个月了。
李阿姨的右手腕开始隐隐作痛,最近更是疼得厉害,连胳膊都抬不起来了,“别说抱孩子T,有时端碗都不行,还不小心打碎过呢!一听抱孩子,我就哆嗦。
”李阿姨说。
32长期过度使用手腕患上“妈妈手”疼痛难忍的李阿姨在女儿的陪伴下来到医院就诊,经过细致查体,医生诊断其患上“妈妈手”。
啥是“妈妈手”?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医生王秋石向李阿姨解释,“妈妈手”的专业名称为橈骨茎突处狭窄性腱鞘炎,是腱鞘炎的一种,发生于橈骨茎突部。
主要临床表现是握拳外展时局部剧痛、提物乏力,在橈骨茎突可触及豆大结节,压痛明显,特别是在大拇指做主动或是有阻力的伸直与伸展动作时疼痛感更加明显。
李阿姨长期过度使用手腕、拇指部位及保持同一种抱婴姿势,造成手腕肌腱部位缺血水肿而产生无菌性炎症,导致手腕疼痛,而且持续不缓解。
“其实'妈妈手'并不是新生儿家庭的专利,工作中需要频繁和用力使用拇指的职业者,比如厨师、打字员、职业乐器演奏者、保洁员、手机族等因为需要反复使用腕关节,都属于该病的高发人群。
”王医生表示。
如酸痛感不强烈可热敷毛巾放松肌肉王医生表示,如患“妈妈手”,应尽量避免高重复性的拇指以及手腕的伸展运动,不要过度用力,不要长时间用拇指抓握,比如单手拿盆等。
二、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妈妈手)狭窄性腱鞘炎在指、趾、腕、踝等部均可发生,但以桡骨茎突部即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的共同腱鞘,及第一掌骨头部的拇长屈肌腱鞘为最多见。
由于腱鞘因损伤而发生纤维变化,引起鞘管狭窄,肌腱在鞘管内活动受限制,因此称为狭窄性腱鞘炎,又称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狭窄性腱鞘炎。
孕妇在怀孕过程中,因肢体的水肿使原本就狭窄的腱鞘空间,变得更小,再加上产后长时间抱小孩,便会使症状更为剧烈。
如时间过久,则会进一步造成腱鞘肥厚的现象,此时在腕部拇指侧近端可摸到一突出肿块,不知情的病人,会以为是肿瘤而担心不已。
其实不过是肥厚的肌腱罢了。
此病也并不是妈妈的专利,任何人只要过度使用手腕,接会产生此症状,特别好发于中年女性。
【解剖生理】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起于前臂骨间膜和桡骨干,通过桡骨茎突旁的浅沟,拇短伸肌止于拇指近节指骨茎低部,拇长展肌止于第一掌骨基底部。
桡骨下端茎突部的腱沟内不平滑,沟的浅面有腕背侧韧带覆盖,形成骨性纤维管。
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同一个腱鞘,长约7到8厘米。
腱鞘分内外两层,内层与肌腱紧密粘附,外层通过滑液腔与内层分开,在两端内外两层相互移行,构成封闭的腔隙,内外两层之间有滑液,以防止或减少肌腱活动时的摩擦。
腱鞘有保护肌腱,免受骨骼和其它组织的摩擦及压迫。
肌腱出骨性纤维管以后,有一百零五度的角度折向止点(此角度女性较大)。
在作拇指内收握拳尺偏时,此角度更为加大。
【病因病理】腕部在桡骨下端茎突处有一个腱鞘,鞘内有拇长展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两根肌腱一起通过而进入拇指背侧。
由于腱沟浅而窄,底面突出不平,沟面覆盖腕背韧带,因此,两腱均被约束于仅在正常时尚能容纳的一狭窄且较坚硬的鞘内。
大拇指的伸肌及外展肌经过手腕时也常因使力不当而发炎,因与妈妈长时间抱小孩有关,故又称妈妈手。
人们在日常生产活动中,任何需要持续外展拇指的操作,如抱小孩、拧洗衣服、包装等经常的持久的操作,使肌腱在狭窄的腱鞘内不断地运动摩擦,可以引起腱鞘的损伤性炎症。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病因、症状和治疗引言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De Quervain's tenosynovitis)是一种常见的手腕疾病,影响着用手腕和拇指进行活动的个体。
该疾病通常在40岁以下的人群中较常见,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
本文将探讨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病因、症状以及治疗方法。
病因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主要原因是桡骨茎突区域的肌腱受到过度使用,导致腱鞘发炎。
具体的病因因素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 反复重复活动:经常进行重复性的活动,如打字、使用手机、扭转手腕,都可能将桡骨茎突区域的肌腱过度使用,导致炎症的发生。
2. 姿势不当:长时间使用不正确的手腕和拇指姿势,如屈腕状态下使用手机或使用不恰当的姿势执笔写字,也会增加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风险。
3. 性别因素: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具体原因尚不明确。
但是一些研究表明,女性激素在发病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症状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主要症状包括:1. 疼痛:持续或间断性的疼痛是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最常见的症状。
疼痛通常出现在桡骨茎突区域附近,疼痛可以向下延伸到手腕和拇指。
2. 肿胀和红肿:在炎症严重的情况下,桡骨茎突区域可能会出现肿胀和红肿的症状。
3. 动作受限:由于炎症和肿胀的影响,手腕和拇指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使得一些日常活动难以完成,如握物或旋转拧钮。
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治疗方法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式:1. 休息和限制活动:在疼痛和炎症出现时,给予患者足够的休息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避免进行过度的手腕和拇指活动,以允许炎症得到缓解。
2. 冷热治疗:冷敷可以帮助减轻炎症和肿胀,用冰包敷在桡骨茎突区域。
热敷则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放松肌肉。
3. 药物治疗:非处方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可以用于缓解疼痛和减轻炎症。
若症状严重,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局部激素注射以减轻炎症。
桡⾻茎突狭窄性腱鞘炎(deQuervain病)桡⾻茎突狭窄性腱鞘炎(de Quervain病)
腕背第⼀个筋膜室位于桡⾻茎突,为⼀纤维⾻通道,其中容纳外展拇长肌腱及伸拇短肌腱,此
部位的腱鞘炎即为桡⾻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这⼀疾病由Fritz de Quervain于1895年⾸先报道,因此⼜名de Quervain病。
病因及好发⼈群:
反复外展拇指的同时尺偏腕关节是造成此疾病的病因。
外展拇长肌腱及伸拇短肌腱出鞘管后,
呈折⾓分别⽌于第⼀掌⾻基底及拇指近节指⾻基底,腕关节尺偏、伸直时,此折⾓明显增⼤,
增加了肌腱与鞘管之间的摩擦,长期反复的慢性刺激,导致鞘管⽔肿狭窄,诱发炎症。
该病发病率较⾼,50-70岁为好发年龄,孕期、产后哺乳期妇⼥也为好发⼈群。
⼥性患者约为男性患者的6倍。
检查结果包括肌腱变性。
肌腱变性的诊断的特征在于增厚形式的异常形态(可通过与第2⾄MRI检查结果
第6区中肌腱的相对⼤⼩⽐较确定),或以T1加权图像上信号强度增加为特征的异常信号强度在流体敏感序列上提亮到简单流体的⽔平。
也可能遇到叠加在肌腱上的肌腱撕裂。
存在定位于肌
腱鞘或隔室的流体,以及周围软组织⽔肿伴随相邻脂肪的损失,桡⾻茎突的平⾯和邻近的⾻髓
⽔肿也有助于建⽴这种诊断。
de Quervain病。
T2加权脂肪抑制冠状MR图像(A)显⽰具有滑膜不规则性的第⼀伸肌隔室(箭头)扩张的液体。
从近端(B)到远端(C)的顺序T2 *加权轴向MR图像显⽰具有纵向分裂(箭头)的肌腱的异常形态,具有流体的隔室的膨胀(箭头)和相邻的桡⾻茎突的侵蚀(弯曲的)
箭头)。
浮针病例------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病因病理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①慢性损伤,肌腱在腱鞘内长期、反复和快速用力活动;②急性损伤,暴力作用于腱鞘引起腱鞘损伤;③病理因素,结核、类风湿性或风湿病,先天性肌腱异常等。
早期腱鞘充血、水肿及渗出增多,反复损伤,迁延日久,则肌腱和腱鞘发生慢性结缔组织增生、肥厚,肉芽组织形成,透明性变和粘连等病理变化。
腱鞘韧带的水肿和增生使骨一纤维隧道狭窄,压迫水肿和增生的肌腱形成葫芦样肿大,限制肌腱的滑动。
腱鞘的厚度可由正常的0.1cm增至0.3cm。
若肿大肌腱通过狭窄腱鞘时,可发生弹拨动作和响声,称弹响指或板机指。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诊断依据1.腕部用力或提物时疼痛。
2.桡骨茎突处压痛,可摸到硬结节。
3.Finkelstein征阳性。
鉴别诊断1.腱鞘囊肿:多见从事体力劳动的女性,腕部最多见,在好发部位出现一圆形包块,直径1-3cm,可有酸胀感或放射痛,触之有囊性感、波动感,基底固定,与皮肤无粘连,穿刺可抽出胶冻样粘液。
2.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多见于依靠手指单调频繁用力工作或需手持坚硬物体的工作者,常见掌指关节疼痛不适,活动受限,局部有压痛,甚至出现弹响。
掌指关节掌面可触及结节状隆起,伸屈活动时,可在结节处触摸到摩擦感及弹跳感。
治疗思路1.早期行局部封闭:用醋酸氢化可的松或强的松龙12.5—25mg 加1%普鲁卡因2ml行局部鞘管内注射,每周一次,连续3—4次为一疗程。
2.局部制动:尽量避免手部活动,如洗衣、拧毛巾等。
必要时石膏固定2—4周。
3.理疗或热敷。
4.手术疗法:反复发作而保守疗法无效者,可手术切开狭窄的腱鞘,松解粘连,但要注意勿伤及头静脉和桡神经浅支。
浮针医学观点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属于肌肉前病痛,是由于拇长展肌腱及拇短伸肌腱充血、肿胀,而包绕肌腱的纤维鞘管肥厚,肌腱在腱鞘内滑动受阻的症状。
浮针治疗拇长展肌、拇短伸肌,肱桡肌等肌肉,常能收到良好的即时效果,但我们处理患肌之后,必须注意休息,使原先肿大的肌腱恢复,才能取得满意的远期效果。
二、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妈妈手)
狭窄性腱鞘炎在指、趾、腕、踝等部均可发生,但以桡骨茎突部即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的共同腱鞘,及第一掌骨头部的拇长屈肌腱鞘为最多见。
由于腱鞘因损伤而发生纤维变化,引起鞘管狭窄,肌腱在鞘管内活动受限制,因此称为狭窄性腱鞘炎,又称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狭窄性腱鞘炎。
孕妇在怀孕过程中,因肢体的水肿使原本就狭窄的腱鞘空间,变得更小,再加上产后长时间抱小孩,便会使症状更为剧烈。
如时间过久,则会进一步造成腱鞘肥厚的现象,此时在腕部拇指侧近端可摸到一突出肿块,不知情的病人,会以为是肿瘤而担心不已。
其实不过是肥厚的肌腱罢了。
此病也并不是妈妈的专利,任何人只要过度使用手腕,接会产生此症状,特别好发于中年女性。
【解剖生理】
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起于前臂骨间膜和桡骨干,通过桡骨茎突旁的浅沟,拇短伸肌止于拇指近节指骨茎低部,拇长展肌止于第一掌骨基底部。
桡骨下端茎突部的腱沟内不平滑,沟的浅面有腕背侧韧带覆盖,形成骨性纤维管。
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同一个腱鞘,长约7到8厘米。
腱鞘分内外两层,内层与肌腱紧密粘附,外层通过滑液腔与内层分开,在两端内外两层相互移行,构成封闭的腔隙,内外两层之间有滑液,以防止或减少肌腱活动时的摩擦。
腱
鞘有保护肌腱,免受骨骼和其它组织的摩擦及压迫。
肌腱出骨性纤维管以后,有一百零五度的角度折向止点(此角度女性较大)。
在作拇指内收握拳尺偏时,此角度更为加大。
【病因病理】
腕部在桡骨下端茎突处有一个腱鞘,鞘内有拇长展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两根肌腱一起通过而进入拇指背侧。
由于腱沟浅而窄,底面突出不平,沟面覆盖腕背韧带,因此,两腱均被约束于仅在正常时尚能容纳的一狭窄且较坚硬的鞘内。
大拇指的伸肌及外展肌经过手腕时也常因使力不当而发炎,因与妈妈长时间抱小孩有关,故又称妈妈手。
人们在日常生产活动中,任何需要持续外展拇指的操作,如抱小孩、拧洗衣服、包装等经常的持久的操作,使肌腱在狭窄的腱鞘内不断地运动摩擦,可以引起腱鞘的损伤性炎症。
腱鞘由于损伤性炎性,水肿,并逐渐增厚,而使腔道更狭窄,严重者在鞘内滑动的肌腱也可变细,但其上下端则稍可变粗形如葫芦状,甚至会发生肌腱纤维的磨损或裂断(图8-12~14)。
当肌腱肿胀后,鞘内的张力增加,即产生疼痛及功能障碍,称为狭窄性腱鞘炎。
多发生于腕部经常向尺侧或桡侧屈曲时使用手指握力或做快速动作之人员,多为慢性职业性疾患,如包装工人、制鞋工人、钢板誊写员、家庭妇女及产妇多抱小孩后。
早期肌腱发生水肿,以后因受挤压而逐渐变息,但其上下两端可增粗,甚至发生肌腱纤维的摩损或撕裂。
个别病例偶可发生桡骨茎突部骨膜炎,出现局部增生或硬结。
【临床表现与诊断】
无明显急性外伤史,但有引起慢性损伤的病史。
主诉腕部桡侧及拇指周围疼痛,腕部无力,腕部的活动也有不等程度之限制,在桡骨茎突虚有明显压痛点,或有轻度肿胀,有时甚至有较硬的颗粒样突出,疼痛或可放射至手、前臂。
拇指主动内收与外展,或腕部外展,均可引起疼痛。
如使患者拇指内收握拳,腕向尺侧偏屈,引起腱鞘部的紧张,压力增加,可引起剧痛(图8-15)发生疼痛之原因,是伸拇短肌及外展拇长肌因握拳而呈紧张,若再向尺侧倾斜,则紧张更甚,与肌腱之摩擦也更剧。
但如将拇指不屈于掌内而在掌外,则手向尺侧倾斜时,有时疼痛就不明显。
1.本病多见于中年以上,女多于男(约6:1),好发于家庭妇女和手工操作者(如纺织工人、木工和抄写员等),哺乳期及更年期妇女更易患本病,起病缓慢。
亦有因用力过度而突然病者。
早期症状仅觉局部酸痛。
2.腕部桡侧疼痛、无力,活动受限制,拇指内收、尺偏时疼痛加剧。
有时疼痛可向下放射到手指,向上放散至前臂或上臂。
严重病例,病程久者可出现大鱼际肌萎缩(由于废用引起)。
3.检查可见桡骨茎突部轻度肿胀、压痛明显,皮下可触及与软骨相似的豆状(似黄豆或绿豆状)硬结。
严重病例,拇指外展和背伸时,能触及摩擦音,个别病例亦可出现弹响声。
4.握拳尺偏试验阳性。
X线检查一般正常。
【治疗】
(一)理筋手法
1.准备手法:医者用拇指揉按,以活血舒筋。
医者再以拇指点按手三里,并按经脉循行往下揉,和点压合谷穴及天窗、缺盆、中府等穴。
2.医者一手握住患腕,另一手握其手指进行牵引,并使患腕向掌屈背屈,进行缓缓旋转。
3.推按阳溪穴(相当于桡骨茎突局部)。
以右手为例,术者左手拇指置于桡骨茎突部,右手食指及中指夹持患者拇指,拇指及食指等握患者其他四指,并向下牵引,同时向尺侧极度屈曲〔图8-16(1)〕。
4.以后术者用左拇指捏紧桡骨茎突部,用力向掌侧推压挤按,同时右手用力将患者腕部掌屈〔图8-16(2)〕以后再伸展,反覆3~4次。
术后在桡骨茎突处敷以消瘀止痛膏,此手法每日一次。
5.取穴曲池、阳溪、合谷、偏历、列缺、大鱼际等。
施术手法滚、揉、弹拨、理筋、拨伸。
时间及刺激量每次治疗十五到二十分钟,每日一次。
刺激量应因人因症而定。
三个步骤
(1)推滚揉搓腕部法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腕部垫枕,掌面朝下。
术者立或坐于伤侧,用一手握持伤肢腕部,另手小鱼际部推滚伤处及其上下;继之,用拇指或大鱼际部反复揉搓桡骨茎突部,以热感为度。
(2)拨伸屈腕弹理法病人取坐位。
术者立于伤侧,用一手与伤侧手掌相合握住拇指,另手拇指按压于桡骨茎突部,余四指固定腕部尺侧,在双手反向拨伸下,将腕部向尺侧屈曲。
同时拇指弹理该处肌腱、腱鞘数十次。
(3)按摩经络俞穴法病人取坐位。
术者用一手托握伤肢固定,另手拇指揉拨手阳明大肠经的肘下段数遍;而后,压缺盆,弹拨腋下大筋、上臂桡神经点,点按曲池、列缺,揉拨阳溪、合谷穴。
(二)其它疗法
伤处可用中药熏洗,或敷用消炎止痛膏,内服小活络丹。
治疗期间,腕关节尽量制动休息。
亦可用醋酸强的松龙十二点五毫克加百分之一奴夫卡因2毫升,作鞘管内注射,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
对局部有硬结,非手术疗法无效,且症状严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切开部分鞘管,疗效甚好。
腱鞘炎和腱鞘囊肿的区别
腱鞘是包绕肌腱的鞘状结构。
外层为纤维组织,附着在骨及邻近的组织上,起到固定及保护肌腱的作用。
内层为滑膜可滋养肌腱,并分泌滑液有利于肌腱的滑动由于反复过度摩擦,引起肌腱及腱鞘发生炎症、水肿、纤维鞘壁增厚形成狭窄环,肌腱的纤维化和增粗造成肌腱在鞘管内滑动困难,就是狭窄性腱鞘炎。
腱鞘囊肿是发生在关节或腱鞘周围的半球状囊性而且有弹性的肿块,内含胶冻样物质。
病因尚不清楚,好发于腕背及足背,可能与慢性外伤有一定关系。
诊断要点腱鞘炎是屈拇及屈指肌腱,狭窄的部位在掌骨颈的掌侧。
另一个部位为桡骨茎突处的腱鞘炎,拇短伸腱及拇展长腱同在此处的鞘管内,发病时握拳位尺偏手腕时,引起患处痛,并有压痛。
腱鞘囊肿是在无意中发现,无痛。
有的可有无力或酸痛。
肿块不与皮肤粘连,其基底与腱鞘或关节囊相连,有的与关节腔相通。
治疗建议腱鞘炎的治疗:患处可用热疗、按摩及充分休息3周左右,特别要减少引起疾病的手工劳动。
局部封闭治疗,可使早期腱鞘炎得到缓解,每周封闭一次。
上述方法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时,应做腱鞘切开术,术后应早期做屈伸手指活动,防止肌腱粘连。
术后1个月内免手工劳动。
腱鞘囊肿的治疗:通过挤压或捶击,使囊肿破裂,逐渐自行吸收,但是治疗后可能复发。
与关节腔相通的不容易破裂。
或采用穿刺抽出囊液,注入肾上腺皮质激素或透明质酸酶,有一定疗效。
其他方法治疗无效时,可手术切除囊肿。
术后应避免患病的关节剧烈活动1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