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抗癌药物研究发展相关-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68.54 KB
- 文档页数:17
第1篇 尊敬的领导、同事们: 转眼间,一年一度的癌症科研工作已告一段落。在此,我谨以此篇工作总结,回顾过去一年在癌症研究领域的成果与不足,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一、工作回顾 1. 项目研究 过去一年,我们团队围绕癌症发生、发展及治疗等关键环节,开展了以下项目研究: (1)癌症分子机制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蛋白质组学等技术,揭示了部分癌症相关基因的突变规律,为癌症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及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2)癌症靶向治疗研究:针对肿瘤特异性新抗原,我们团队成功开发出一套名为SNAF的抗原预测AI算法,为开发嵌合抗原受体(CAR-T)等免疫疗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3)癌症药物研发:针对部分癌症患者对传统化疗药物耐受性差的问题,我们团队筛选出多种新型抗癌药物,有望为癌症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2. 科研成果 过去一年,我们团队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0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5的论文2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授权1项;参与编写学术专著1部。
3. 学术交流 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与国际知名专家开展合作研究,拓宽了学术视野,提高了团队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
二、工作不足 1. 研究深度不够:部分研究项目尚未深入到分子层面,有待进一步挖掘。 2. 研究成果转化率低:部分研究成果尚未转化为实际应用,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 3. 人才队伍建设:团队中高层次的科研人才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三、未来展望 1. 深化研究:针对癌症发生、发展及治疗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争取在分子层面取得突破。
2. 加强产学研合作: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3. 人才培养: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团队整体科研水平。 总之,过去一年,我们在癌症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攻克癌症这一世界性难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 第2篇 一、前言 自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癌症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作为我国科研工作者,我们肩负着攻克癌症、拯救生命的重任。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所在的研究团队在癌症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科研课题专栏本期科研课题专栏主编:冉炜 冉炜,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二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曾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主任、口腔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预防保健体检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口腔医学专业实践,在颅颌面部重点对疑难重症的综合诊治领域开展了多项技术创新与探索。
对头颈颌面部重症疑难病症的诊治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诊疗操作技术,尤其擅长口腔颌面部较大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和颌面-颅底及颌面部巨大肿瘤的诊断治疗。
直接参加世界第八例,中国首例双头连体婴的术前手术方案设计,并制作双头婴三维实体模型及行多次术前颅颌面部手术模拟演练,最终获得成功,创建了颅颌面与颅脑外科多学科协同治疗成功的临床实例。
国内外核心刊物和国内外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11篇,撰写专著8本,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1项。
目前担任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广东省健康服务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健康管理产学研联盟副秘书长,香港医学科学院资深院士兼副院长,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学会颅颌面学组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学组副组长,国家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等。
Cullin蛋白家族在癌症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高志远谢腾蒯冀湖北民族大学附属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448000通信作者:谢腾,Email:*******************【摘要】Cullin蛋白家族成员作为支架参与泛素连接酶E3的构成,在蛋白质泛素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不断有研究发现,Cullin介导的底物降解控制着范围广泛的细胞过程,包括增殖、分化和凋亡。
Cullin活性的失调通过癌蛋白的积累或肿瘤抑制因子的过度降解促进了肿瘤的发生。
本文对Cullin可能促进或抑制癌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并指出今后的科研方向。
【关键词】Cullin;癌;蛋白基金项目:湖北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8CFB784);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面上项目(WJ2019M076);2019荆门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支持(2019YFZD041)Relationship between Cullin protein family and malignant tumorsGao Zhiyuan,Xie Teng,Kuai Ji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Jingmen First People's Hospital,Hubei Minzu University,Jingmen44800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Xie Teng,Email:*******************【Abstract】Cullin protein family members participate in the formation of ubiquitin ligase E3as scaffolds,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tein ubiquitination.In recent years,continuous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Cullin-mediated substrate degradation controls a wide range of cellular processes,including proliferation,differentiation,and apoptosis.The disorder of Cullin activity promotes the occurrence of tumors through the accumulation of oncoproteins or the excessive degradation of tumor suppressor factors.This paper reviews the function and structure of Cullin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malignant tumors,and points out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Key words】Cullin;Cancer;ProteinFund program:General Project of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Hubei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8CFB784);General Project of Hubei Provincial Health Commission(WJ2019M076);Support for Key Projects of Jingm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 in 2019(2019YFZD041)泛素化修饰是一个或多个泛素分子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与底物蛋白结合的翻译后修饰过程,经泛素化修饰后的底物蛋白可以被26S蛋白酶体识别并降解;具体由泛素分子、多种酶系统(E1泛素活化酶、E2泛素结合酶、E3泛素连接酶)、底物蛋白以及蛋白酶体参与,共同构成泛素-蛋白酶系统[1]。
【Nature、Cell聚焦】癌症免疫疗法“最新综述”近几年,癌症免疫疗法进入飞速发展阶段,然而尽管这一突破性的技术给科学界带来了很大的惊喜,也吸引了一大批制药企业加入这一领域,但包括检查点抑制剂、过继细胞疗法、癌症疫苗在内的各项技术仍存在很多需要克服的障碍。
近期,Cell、Nature等杂志发表了多篇癌症免疫综述,共同探讨了推动免疫治疗发展的方法。
目前免疫治疗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免疫细胞疗法。
简单说就是抽取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把肿瘤的特征“告诉”免疫细胞,在体外诱导出可能具有杀伤肿瘤能力的细胞,再输回患者体内进行“战斗”。
此类疗法包括LAK,DC,CIK,DC-CIK,CAR-T,TCR-T,NK,CAR-NK,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s)等等。
但是经过十数年的研究,大浪淘沙始到金,眼下有出色作用的是CAR-T,TCR-T这两种细胞治疗方法。
另一种是免疫检测点阻断剂药物。
这些药物能使癌细胞周围削弱免疫系统的信号失效,使免疫细胞不被蒙蔽,继续攻击肿瘤细胞。
如抗体阻断CTLA-4以及PD-1通路,能阻断肿瘤细胞对T细胞的“欺骗”,让T 细胞恢复对肿瘤细胞识别和杀伤的能力。
魏则西托香港朋友带回来的产生疗效的“靶向药”Keytruda正属于PD-1抗体药物,是被美国FDA批准的首个PD-1抗体药物。
本文中,盘点了近期癌症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
Science:癌症免疫疗法重大突破,利用他人的T细胞抵抗癌症doi:10.1126/science.aaf2288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荷兰癌症研究所、挪威奥斯陆大学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癌症免疫疗法上取得新的突破,他们证实即便一个人自己的T 细胞(一类免疫细胞)不能够识别和抵抗他们自身的肿瘤,但是其他人的T细胞可能会做到这点。
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5月19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argeting of cancer neoantigens with donor-derived T cell receptor repertoires”。
Journal of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Vol.47No.2.2021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47卷)第2期DOI:10.15942/j.jcsu.2021.02.00l 运动抗癌的过去、现衽与未来朱为模摘要:近几十年的国内外研究,证明了运动在预防和治疗人类癌症中的积极作用。
运动在国外已经作为“协同药”进入癌症治疗的临床第一线,运动肿瘤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也因此诞生和成长。
文章回顾了国内外运动抗癌发展史,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并对未来的研究主攻方向和实践中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展望与阐述。
关键词:运动是良药;运动处方;循证医学中图分类号:G80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9154(2021)02-0001-08癌症是因为异常细胞侵入其他组织,扩散至身体的其他部位并失控生长的疾病。
由于现代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抽烟、不运动、吃垃圾食品、压力大、肥胖等)和人口的老龄化,癌症在很多国家已经一跃成为人类的主要杀手之一。
过去得了癌症,临床医生通常是建议患者休息并避免体育锻炼或运动。
但从20世纪80年代起大量运动与癌症的研究让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运动在癌症预防和治疗中的积极作用。
有关研究的数量也呈指数级增长,据统计,在过去10年中,已有数千项运动与癌症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多个大型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得以完成,所有这些都扩展了我们对这个领域的认知。
现在我们已经有足够科学证据来证明患有癌症的人能从运动中受益,一门新兴的癌症治疗学科即运动肿瘤学(Exercise Oncology)也应运而生。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像用药一样,精确地用运动来参与癌症的治疗和干预。
本文旨在通过对运动抗癌发展历史回顾,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以及对运动肿瘤学做的系统介绍,以期待更多的学者参与这个新学科的研究和实践,为人类战胜这个凶险的疾病共同奋斗。
1运动抗癌的过去1.1概念的提出:癌症病人创造了历史其实国外用运动来抗癌的历史并不很长。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论文【关键词】中药药理传统中药药理和现代中药药理的研究各具特色。
前者是从整体出发对中药作用的总结和归纳;后者则是以实验生物学为基础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是深入发展和认识传统中药的重要途径之一。
近年来,国内外对中药药理的研究发展迅速。
特别是在抗癌药物、心血管药物、免疫药物及抗生育药物方面的研究,获得了显著的成绩。
如抗癌药物冬凌草甲素和乙素、仙鹤草、刺五加等;心血管药物丹参和健心灵注射液(生黄芪、丹参、川芎、桂枝)等;免疫促进剂人参、海宝、生姜、黄芪、女贞子,免疫抑制剂土贝、大蒜、花椒等;抗生育药棉酚、寻骨风、姜等[1,2]。
近年国内外学者对中药复方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这是因为中药复方具有疗效高、副作用少等优点。
通过对复方的研究,可以证明中药配伍的合理性,以便发现新用途、新剂型。
有的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新技术、新方法,使中药的研究提高到了现代医学的分子和细胞水平。
下面笔者就中药药理与归经和中药复方的研究谈谈个人的看法。
1中药药理与归经的关系实验表明,中药的归经学说对临床有指导意义,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如在研究用环磷酰胺使小鼠白细胞下降为指标,再给予药物治疗中发现,升高白细胞的中药多归肝、肾经。
如补益药中的女贞子、山萸肉、熟地黄等[3]。
五味归经如酸、苦、甘、辛、咸分别入肝、心、脾、肺、肾经。
中药五味根据其归经的不同,功效也就不同。
如黄连、黄芩、黄柏均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然黄连泻心火而除烦,黄芩泻肺热而解肌,黄柏泻肾火而坚阴。
苍耳子少量轻宣走至巅顶,重用通下走足膝。
白术中剂量健脾止泻,大剂量则益气治老年便秘。
又如中医术语中的“引火归原”、“引热下行”等。
诸如此类的问题,可通过对中药归经学说的深入研究更科学的加以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中药的归经理论是中医临床疗效的总结和归纳,在研究中药药理与其归经关系时,不能仅局限于古人的归经学说,在通过大量实验有所创新,以使中药的归经学说得到更科学的解释。
有关癌症的论文荟萃(三)(2015-03-27 18:51:18)标签:健康文章一:中医治疗癌症的一些切身体会一、半数以上癌症可以治愈癌症多为虚实夹杂。
正虚体现为气血大亏甚或元气衰败;邪实则是痰气郁结或是瘀血湿浊内阻,因而扶正祛邪就成了治疗癌症的不二法门。
但祛邪恐有伤正之虞,扶正又有恋邪之患,所以何时适于祛邪何时应予扶正,及如何祛邪如何扶正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直接关乎成败。
1·因虚致实,扶正即是祛邪抗癌据笔者二十余年的临床观察,癌症患者均以元气大亏为本,以痰凝血瘀为标。
普通的气虚血亏者一般是不会癌变的,而其痰凝血瘀则多为气血大亏、失于运化所致,其根源仍在正虚上。
有的癌症患者貌似强健,饮食体力均不逊常人,但其脉常沉涩,色常晦暗,已隐气血衰败之机矣。
尝接诊一王姓肝癌患者,体健硕,日前仍在山上采石,仅稍觉腹胀耳,B超提示占位110mm*80mm,并有中量腹水。
告之病重,反以为欺之而拒绝治疗,十四日后其人遂殁。
另治一肝癌患者李某,2000年在某市医院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占位60mm*110mm,确诊之初即由亲属来我院代为求药。
由于未见患者,不知虚实,来人则谓其体质壮实,看不出有何病状,唯时称上腹痛。
思其占位颇大,必历时较久,暗耗气血,加之工作繁重,虽大肉未脱,其虚必矣。
遂以大补元气、益肝健脾、佐以化痰逐瘀为法,用我院科研成果涣膈二号为主,配合涣膈三号,服药6天,上腹疼痛消失;36天,占位缩小为24*60mm;共治疗106天,00年7月MRI检查提示占位消失。
迄今8年,身体健康。
上二例均有邪实体盛之征,然元气实已大亏,几至涣散。
故王某失治而旋殁,李某以固护元气为法而获救。
若只见有形之肿块而忽视元气之将绝,浪施软坚散结、祛瘀解毒等切削克伐之品则李某亦危矣。
现代科学认为,癌症是由于基因突变所致,而这种突变则是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紊乱的基础上渐进形成的。
因为免疫调节功能失调,体内肿瘤抑制基因失去了对原癌基因的监控能力,导致细胞分化程度降低,这种低分化细胞具有无限生长性,这就形成了癌症。
乳腺癌论文乳腺癌论文1.引言1.1 背景1.2 目的1.3 研究问题1.4 研究方法2.乳腺癌的定义与分类2.1 乳腺癌的定义2.2 乳腺癌的分类3.乳腺癌的发病原因与危险因素3.1 基因突变与乳腺癌3.2 遗传因素3.3 雌激素与乳腺癌3.4 年龄与乳腺癌3.5 其他危险因素4.乳腺癌的临床表现与早期检测4.1 乳腺癌的常见症状4.2 乳腺癌的体检方法4.3 乳腺癌的影像学检查4.4 乳腺癌的病理检查5.乳腺癌的分期与治疗策略5.1 乳腺癌的分期5.2 乳腺癌的治疗方法①手术治疗②放疗③化疗④目标治疗⑤辅助治疗6.乳腺癌的预后与复发6.1 乳腺癌的预后因素6.2 乳腺癌的复发与转移7.乳腺癌的预防与健康教育7.1 乳腺癌的预防措施7.2 乳腺癌的健康教育8.结论附件:1.乳腺癌病例分析数据2.乳腺癌相关图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乳腺癌:一种常见恶性肿瘤,发生于乳房组织中的癌症。
2.分期:根据肿瘤的大小、淋巴结参与情况和远处脏器转移情况将肿瘤划分为不同阶段的过程。
3.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和周围组织来治疗乳腺癌。
4.放疗:使用高能射线照射肿瘤区域,以杀死癌细胞或阻止其生长和扩散。
5.化疗:使用抗癌药物来杀死或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分裂。
6.目标治疗:使用特定的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来针对癌细胞中的特定分子或靶点。
7.辅助治疗:手术治疗后的额外治疗,旨在杀死剩余的癌细胞或减少复发风险。
8.预后:乳腺癌的预后指望患者在特定疾病状态下生存的预测。
9.复发:乳腺癌在治疗后重新出现的现象。
10.预防措施:预防乳腺癌的具体行动,如定期体检、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变等。
11.健康教育:向公众提供有关乳腺癌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的信息和培训。
有关癌症的论文荟萃(三)(2015-03-27 18:51:18)标签:健康文章一:中医治疗癌症的一些切身体会一、半数以上癌症可以治愈癌症多为虚实夹杂。
正虚体现为气血大亏甚或元气衰败;邪实则是痰气郁结或是瘀血湿浊内阻,因而扶正祛邪就成了治疗癌症的不二法门。
但祛邪恐有伤正之虞,扶正又有恋邪之患,所以何时适于祛邪何时应予扶正,及如何祛邪如何扶正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直接关乎成败。
1·因虚致实,扶正即是祛邪抗癌据笔者二十余年的临床观察,癌症患者均以元气大亏为本,以痰凝血瘀为标。
普通的气虚血亏者一般是不会癌变的,而其痰凝血瘀则多为气血大亏、失于运化所致,其根源仍在正虚上。
有的癌症患者貌似强健,饮食体力均不逊常人,但其脉常沉涩,色常晦暗,已隐气血衰败之机矣。
尝接诊一王姓肝癌患者,体健硕,日前仍在山上采石,仅稍觉腹胀耳,B超提示占位110mm*80mm,并有中量腹水。
告之病重,反以为欺之而拒绝治疗,十四日后其人遂殁。
另治一肝癌患者李某,2000年在某市医院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占位60mm*110mm,确诊之初即由亲属来我院代为求药。
由于未见患者,不知虚实,来人则谓其体质壮实,看不出有何病状,唯时称上腹痛。
思其占位颇大,必历时较久,暗耗气血,加之工作繁重,虽大肉未脱,其虚必矣。
遂以大补元气、益肝健脾、佐以化痰逐瘀为法,用我院科研成果涣膈二号为主,配合涣膈三号,服药6天,上腹疼痛消失;36天,占位缩小为24*60mm;共治疗106天,00年7月MRI检查提示占位消失。
迄今8年,身体健康。
上二例均有邪实体盛之征,然元气实已大亏,几至涣散。
故王某失治而旋殁,李某以固护元气为法而获救。
若只见有形之肿块而忽视元气之将绝,浪施软坚散结、祛瘀解毒等切削克伐之品则李某亦危矣。
现代科学认为,癌症是由于基因突变所致,而这种突变则是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紊乱的基础上渐进形成的。
因为免疫调节功能失调,体内肿瘤抑制基因失去了对原癌基因的监控能力,导致细胞分化程度降低,这种低分化细胞具有无限生长性,这就形成了癌症。
余甘子的药理研究进展【关键词】余甘子摘要:余甘子是一种在食品和新药开发方面具有良好前景的植物,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就余甘子在降脂减肥和抗动脉粥样硬化、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抗微生物感染、抗炎、降糖、降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关键词:余甘子;药理作用 LI Xiuli1 ,YE Feng2 , YU Tengfei3 (1.Medical School of Chifeng College, Chifeng, Inner Mongolia 024000, China; 2.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50, China; 3.Pharmacetical School of Inner Monglia Medical College, Huhehaote 010000,China) Abstract:Phyllanthus emblica is a plant of great value in health foods and developing new medicines and no significantly toxic reactions were reported.Recent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its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were described in the paper, such as hypolipidemia antiatherosclerosis(AS), antioxidation,anticaducity,antitumor,antiinfection,antiinflammation ,hypoglycemi a hypotension and so on. Key words:Phytlanthus emblica; Pharmacological effect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是大戟科(Euphorbiaceae)叶下珠属(Phyllanthus)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广泛分布于我国广西、广东、福建、贵州、云南等省,国外中南半岛亦有分布,是一种亚热带野生果树。
第 30 卷 第 5 期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Vol.30 No.52009 年 JOURNAL OF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热点及发展方向□黄雅琼1,石德顺2(1. 玉林师范学院 化学与生物系 副教授 博士,广西,玉林 537000) (2. 广西大学 动物繁殖研究所 研究员 博士,广西,南宁 530005) 【摘 要】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突飞猛进,基因工程药物在现代生物制药产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基因工程药物已经成研究生命攸关的关键课题。
本文对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颇为关注,并展望了基因工程药物美好的发展前景.【关键词】基因工程药物;研究;热点;发展方向;前景【中图分类号】Q78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4671(2009)05-0067-03项目资助:玉林师范学院重点项目立项(2009YJZK01)Hot Topics and Developmental Direction of GeneticallyEngineered PharmaceuticsHUANG Ya-qiong 1,SHI De-shun 2(1. Ph. D., Associate Professor, Dept. of Chemistry & Biology,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2. Ph. D., Researcher, Institute of Animal Reproduction,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5)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biology technology, Genetically Engineered Pharmaceutics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modern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 The Genetically Engineered Pharmaceutics has gradually become a crucial research subject currently. Therefore, we attempt to expound the hot topics and focused developmental direction of it. Furthermore, its developmental prospects are also viewed in this paper.Key words: Genetically Engineered Pharmaceutics;research;hot topics;direction;prospects**1 前言四大科学支柱:微电子、生物技术、新型材料和航天技术[1]的现代科学技术在当今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而其中以生物技术的发展科学成就尤其突出,成绩斐然.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药物和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关联到人们的生活质量、生存状态和生命意义.面对人们对美好生活渴望和对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的内在追求,面对国内制药行业对基因工程药物技术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面对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基因工程药物在制药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2]指出,未来15年,中国要在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9 年第 5 期生物技术领域切实掌握一批前沿技术,包括靶标发现、动植物品种与药物分子设计、基因操作和蛋白质工程、基于干细胞的人体组织工程和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包括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等. 随着我国的基因工程药物研究深入,为满足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 遵循科学实践发展观的需求,与时俱进,与国际先进技术缩小差距,基因工程药物与现代科研技术密切结合,将逐渐进入国际市场. 基因工程药物在治病救人和防治疑难重症及抗癌等方面发挥着巨大贡献.2 基因工程药物基因工程药物是指用现代基因重组高科技对基因进行克隆,通过重组DNA导入大肠杆菌、酵母或动物细胞成功构建工程菌株或细胞株,在工程菌株、细胞中所表达生产的新型药物包括细胞因子、多肽类激素、溶血栓药物、疫苗、抗体、反义RNA及基因治疗药物等等多种难治疾病的基因工程药物.3 基因工程药物研究的热点随着基因工程药物的发展,转基因技术研究的深入,转基因技术在制药业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的基因制药行业已初具规模[3]. 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逐步深入,生物反应器、反义核酸技术、RNAi技术和siRNA等基因技术的不断完善,采用小分子干扰手段进行基因治疗极具发展潜力. 使用现代生物学、医学、药学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方法生产基因工程药物,治疗遗传疾病和肿瘤等病症引起了全世界更多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发展和完善生物药物制剂、大分子药物吸收、转运机理研究和给药系统研究、代谢工程—组合生物学与新药研发、糖生物学和糖基化工程与新药研究等成为最热门的研究热点. 基因工程药物的生物机理和传导机制及生物信息组学和代谢功能的研究受到了高度关注. 而且,生物信息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特别是蛋白质组学、药物基因组学与基因药物研究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DNA芯片技术、构建生物分子库以研制新药、定点突变、DNA洗牌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新蛋白质设计等基因工程药物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医学应用价值深远.4 基因工程药物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基因工程药物目前的研究方向是通过关键技术的突破性研究,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治疗人类重大疾病能够产生确切的疗效,毒副作用较小,可以进行大型规模化生产,质量较为稳定的、功能可控的基因工程药物,并且在原有基因工程药物的基础上,开发系列制剂,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扩大临床治疗效果和应用范围.基因工程药物的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将针对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创伤修复、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和肿瘤等方面),在基因工程多肽及基因治疗药物、疫苗、重大疾病防治药物、药物新剂型、分子诊断技术等方面进行突破性的研究和发展,并研制和加大力度开发对老年疾病的治疗,研发能够产生有效作用的新型制剂和特效药物.5 前景和展望基因工程药物的发展给生物医药领域带来了不断的突破.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更有利于帮助我们确定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靶标以及寻找更多的有效治疗药物[4].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后基因组计划、蛋白质组学研究和RNA的功能等的不断研究,人体重要器官的生理活动和功能与疾病相关的基因的关系逐渐研究深入,功能的改变引起了人体生理功能衰退和功能的缺失的基因结构逐渐被认识清楚,引发众多疑难问题和顽固疾病的机理逐渐研究清晰. 基因重组细胞因子、基因重组激素、基因重组溶血栓药物、基因工程血液代用品、基因工程重组蛋白药物、反义核酸药物、RNAi基因治疗药物和siRNA基因治疗药物等对抗病毒感染、抗肿瘤治疗、对基因功能的研究及识别和确认基因靶点等领域的功能研究不断深入,新型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制不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运用基因工程药物进行基因治疗,是治疗人类的遗传病症、癌症的转移和扩散等并发症、衰老疾病、心血管病症、传染性病毒和代谢性疾病等众多疾病治疗的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因此,基因工程药物对人类生存和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治疗潜力,发展前景广阔.6 结语基因工程药物理论和技术科学的快速发展,工艺和研制等技术不断进步,促进了人们对基因工程药物认识和理解的加深,基因工程药越来越突显【参考文献】[1] 李元主编.基因工程药物[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7.[2]《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国 发[2005]44号),中共中央国务院,2006年2月9日.[3] 李哲.转基因技术在我国生物制药领域的应用与发展[J]. 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 2008. Vol. 2,No. 6,49-52.[4] 兰欣. 我国生物制药的开发现状与展望[J]. 菏泽学院学报, 2007,4. Vol 29. No. 2. 92-95.【收稿日期 2009-09-03】【责任编辑 谢文海】取、传递、加工、存贮、使用等等是十分复杂的,因此仅仅研究给定的信源,以及它所发出信息的统计特性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不能不涉及到信息的产生、信息的使用,从而涉及到信息的语义和信息的效用(价值)问题. 正是由于这种客观需要,使得其研究对象不得不由统计信息向语义信息和有效信息方面伸展. 可见,信息科学的产生是与大系统理论、系统工程的发展、系统科学的形成分不开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信息科学是与系统科学一道发展起来的,两者相辅相成. 它们在实质上都以大系统和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不过研究的角度不同. 这意味着人类认识史和科学史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要在新的水平上重新对整体性的对象加以研究,这类对象一般不仅规模巨大,联系复杂,而且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因而研究起来特别困难. 与此相联,方法论问题也就特别突出.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发展决定了信息科学研究对象扩展的必要性,而新的科学方法的出现则使这一扩展具有可能性. 我们知道,研究对象、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研究对象会出现不同的理论,而不同的理论则派生出以之为根据的方法,对于开创性的工作来说,针对新的研究对象,有时还必须提出开创性的新的方法来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1] C E Shannon.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M]. B.S.T.J.vol.27 July and Oct .1948.[2] /question/22894222.html[OL], 2007-4-6.[3] /auto/data/25461/detail.php? thisid= 1970[OL],2005-01-22.[4] S Guiasu. Information Theory With Application[M].McGraw—Hill, Inc 1997.[5] 高庆狮. 新模糊集合理论基础[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社,2006.【收稿日期 2009-01-13】【责任编辑 谢明俊】(上接第 33 页)黄雅琼,刘 力,张 鹏,李桂芬,庞 起,朱万仁,石德顺 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热点及发展方向出它在现代生物技术制药领域的重要性,以及迫切发展基因工程药物的时代紧迫感. 随着科技发展和更新,不断丰富和更新的基因工程药物理论、探索基因工程药物的生物活性、发展基因工程药物的新技术程序和合成途径,加快临床研究和技术开发及应用,对于提高生命的质量和生存的意义、预防衰老、治疗肿瘤等疾病有重要的医学应用价值. 基因工程药物已经成为研究人类生存的生命攸关的重要研究领域,对基因工程药物的深入研究,可不断促进人类生命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
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学习考试成绩单(试卷封面)任课教师签名:批改日期:注:1、以撰写论文为考核形式的,填写此表,综合考试可不填;2、本成绩单由任课教师填写,填好后与作业(试卷)一并送院(系)研究生秘书处;3、学位课总评成绩须以百分制记分。
喜树碱类抗癌药物的研究进展王坤(111102026 分析化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摘要:喜树碱类药物是用于临床的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是继紫杉醇后又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抗癌药,已成为目前抗癌药物中研究的热点。
20-(S)-喜树碱(CPT) 是一种具有广谱抗癌活性的生物碱,其抗癌活性主要体现在CPT的内酯环能够与DNA拓扑异构酶І结合并异化DNA拓扑结构,进而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然而,喜树碱内酯环在生理环境下极易水解开环形成羧酸盐,导致药物失活;同时喜树碱本身所存在的水溶性差、对正常机体组织毒副作用大等缺点也极大限制了CPT的临床应用。
因此,针对提高CPT稳定性、水溶性及靶向性的改性研究对推广CPT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了最近几年关于喜树碱改性方面的一些工作,包括针对CPT的A、B和内酯E环上活泼氢改性得到的小分子衍生物及前体药物,以及利用共价或非共价键合作用设计合成的聚合物或天然大分子以及胶束等可担载喜树碱的给药系统等关键词:抗肿瘤药物;喜树碱;作用机理;改性喜树为山茱萸目珙桐科乔木植物,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高大落叶乔木,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及西南各省区。
1966年美国的Monroe E. Wall首次从喜树茎的提取物中分离出喜树碱(camptothecin,CPT),随后人们研究发现喜树碱对胃肠道肿瘤、膀胱癌、肝癌和白血病等恶性肿瘤[9]均有一定疗效。
但它也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包括骨髓抑制、呕吐、腹泻和严重的出血性膀胱炎等,在随后的十多年间相关研究大大减少,临床应用几乎陷入停顿。
直到1985年发现喜树碱能阻断拓扑异构酶Ⅰ(TopoⅠ)的合成,TopoⅠ是一种与细胞分裂密切相关的一种酶,阻断这种酶的产生即可阻止癌细胞的生长,说明喜树碱的作用靶标是TopoⅠ而不是拓扑异构酶Ⅱ( TopoⅡ),这正是喜树碱独特的抗癌机制,从而使喜树碱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中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中药学毕业论文题目700字1. 《中药复方对抗癌药物的协同作用及机制研究》中药已经在癌症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本论文将探讨中药复方与现代抗癌药物的协同作用,以及协同作用的机制研究。
2. 《中药提取物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探究》心血管疾病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一大健康问题,本论文将研究中药提取物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的作用,并探究其机制。
3. 《中药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和机制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本论文将探讨中药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及其机制研究。
4. 《基于中药化学评价的药材质量控制研究》药材质量控制是中药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本论文将基于中药化学评价方法,研究中药质量控制的相关问题。
5.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药效物质与靶标的相互作用研究》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与靶标的相互作用是中药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本论文将探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与靶标的相互作用机制。
6. 《中药药理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情况调查分析》中药药理学研究是中药学研究的基础,本论文将调查分析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现状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情况。
7. 《中药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中药在免疫调节中有一定的疗效,本论文将研究中药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情况及其机制。
8. 《中药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消化系统疾病对人体健康产生较大影响,本论文将探究中药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及其作用机制。
9. 《中药在皮肤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皮肤疾病对人们的外貌和心理健康带来了困扰,本论文将研究中药在皮肤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及其作用机制。
10. 《中药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肝脏疾病是临床常见病,中药在肝脏疾病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本论文将探究中药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及其作用机制。
青蒿素研抗癌药资料近日,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dic ine发表了中科院营养所关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抗癌研究的最新发现文章。
在王慧研究员的指导下,博士生陈涛通过肿瘤细胞系和动物模型,系统研究了青蒿素及其主要衍生物对卵巢癌的潜在抗癌活性以及构效关系,并探讨了相关分子机制。
研究表明,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在该类化合物中活性较强,能有效的抑制卵巢癌的生长,其抗癌机制是通过“死亡受体以及线粒体介导的-Caspases依赖性”凋亡信号途径来实现的;同时双氢青蒿素可以作为化疗药物增敏剂,明显提高卵巢癌一线化疗药卡铂(Carboplatin)的疗效。
该研究为青蒿素类化合物作为新型抗癌(辅助)药物用于临床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名词解释:青蒿素(Artemisinin),是从黄花蒿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为目前最有效的抗疟疾药物之一,其主要衍生物有双氢青蒿素、蒿甲醚、蒿乙醚、青蒿琥酯等。
近年来,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作用受到了广泛关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已将其纳入抗癌药物筛选与抗癌活性研究计划。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的王慧研究组关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癌研究于日前取得新进展。
继关于双氢青蒿素能有效抑制卵巢癌生长的研究论文发表后,该研究组博士生侯俊梅又发现此类化合物对肝癌有潜的在抗癌活性,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2008 Sep 1; 14:5519-30)上。
营养所青蒿素类化合物抗肝癌研究取得新进展该研究从细胞及动物水平证实了青蒿素类化合物青蒿素(Artemisinin)和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在肝癌中的治疗作用,并探讨了其分子机理。
研究发现,此类化合物可诱导肿瘤细胞G1 周期阻滞,并通过上调活化的天冬氨酸特异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 3)及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在裸鼠异体移植瘤模型中证实双氢青蒿素可作为肝癌化疗药物吉西他滨(Gemcitabine)的增敏剂。
论文设计题目抗癌药物的研究发展目录摘要 (2)Abstract (3)前言 (4)1、概述 (5)2、癌症的病因………………………………………5-63、抗癌药物按作用机制的分类,不良发应…………6-8 3.1、抗癌药物按作用机制的分类………………………6-73.2、抗癌药物的不良反应 (8)4、抗癌药(Anticancer drugs)………………………………8-95、其他抗癌药物…………………………………………9-106、基因工程药物 (10)7、纳米技术的应用 (11)8、抗癌的辅助药物 (12)9、结语 (12)参考文献………………………………………………………12-14摘要癌症是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主要死因之一。
尽管到目前为止已有数十种化疗或辅助抗癌药物可以用于临床治疗,但大多数药物只能使病情缓解,无法达到治愈的目的。
虽然一些儿童的癌症或成人皮肤肿瘤有治愈或长期缓解的可能,但大多数死亡率很高而又很常见的癌症如胃癌、食道癌、肺癌等仍缺乏有效的抗癌药物。
近年来,各国都在抗癌药物的研究与发展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有所突破。
本文的主要内容有抗癌中西药的研究对比,抗癌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及其不良发应,其他抗癌药物等,还有纳米技术的应用和抗癌的辅助药物。
关键词:抗癌药物;研究发展;中西药对比;其他抗癌药物;辅助用药AbstractCancer is one of the main cause of death in mo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oday. Although so far there have been dozens of chemotherapy or auxiliary anti-cancer drugs can be used in clinical treatment, but most of the drugs can only make the remission, unable to reach the purpose of cure. Although some children or adult skin cancer tumors cure or alleviate the possibility of for a long time, but most of the mortality rate is very high and very common such as gastric cancer, esophageal cancer, lung cancer is still lack of effective anti-cancer drugs. In recent years, all countries on the anti-cancer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vested a lot of manpower and material resources, hope to a breakthrough in the near future.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the research of anticancer Chinese comparison, classification and action mechanism of antitumor drug and adverse reaction of other anticancer drugs,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 of nanotechnology and cancer adjuvant drugs.Key words: cancer drug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Chinese and western contrast; Other cancer drugs;adjuvant前言癌症(cancer)也称恶性肿瘤,和它相对的是良性肿瘤。
癌症是由于机体细胞失去正常调控, 过度增殖而引起的疾病。
过度增殖的细胞称癌细胞,癌细胞常可侵犯周围组织甚至可经体内循环系统和/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身体其他部分(癌症转移)。
癌症有许多类型,而病症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癌细胞所在部位、恶性程度及是否发生转移。
一旦确诊,常以结合手术、化疗和放疗的方式进行治疗。
如果癌症未经治疗,通常最终结果将导致死亡。
各个年龄层的人都有可能患癌症,由于去氧核糖核酸的损伤会随着年龄而累积增加,年纪越大得癌症的机会也随之增加。
癌症在发达国家中已成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美国每年逝世的4个人当中就有一人是因癌症而死,这一数字在世界范围则是十万分之一百到三百五十。
在古代中国殷商时代的古人就对肿瘤有所认识,并将它定为“瘤”的病名,且在中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灵枢篇》中,就有瘤的分类及记载,并提到瘤的起因等。
而一直到了宋代车轩居士所著的《卫济宝书》中(公元1171年)才第一次使用“癌”这个名词。
但这些论述及症状的描写,似乎较倾向于肿疡或痈疽,和“恶性肿瘤”并不完全相符合。
直到150年后,明代杨士瀛在其著作《仁齐直指方》中才明确指出:“癌者,上高下深,如岩穴之状,颗颗累垂……男多发于腹,女多发于乳。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各种因素的影响,癌症的发病率也不断提高。
抗癌药物的研究刻不容缓。
1、概述癌症是一大类恶性肿瘤的统称,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顽症,近年来抗癌药物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目前治疗恶性肿瘤多采用综合手段,除了手术、放射治疗、免疫治疗和中药治疗以外,化学治疗日益受到重视。
癌症死亡数字如此之高,据分析除了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相关外,发展中国家癌症患者生存率一直较低也是重要原因。
现有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在杀伤恶性肿瘤的同时,对一些正常组织也有一定程度的损害。
新药的研究刻不容缓。
2.癌症的病因人类为什么会患上癌症?众多医学研究及临床试验揭开了病魔的面纱:人体细胞电子被抢夺是万病之源,活性氧(自由基ROS)是一种缺乏电子的物质(不饱和电子物质),进入人体后到处争夺电子,如果夺去细胞蛋白分子的电子,使蛋白质接上支链发生烷基化,形成畸变的分子而致癌。
该畸变分子由于自己缺少电子,又要去夺取邻近分子的电子,又使邻近分子也发生畸变而致癌。
这样,恶性循环就会形成大量畸变的蛋白分子,这些畸变的蛋白分子繁殖复制时,基因突变。
形成大量癌细胞,最后出现癌症。
癌症病情凶险异常,癌细胞的繁殖、扩散的速度极快,现代医药常常束手无策。
目睹癌症肆虐,难道人类就要坐以待毙吗?其实不然。
俗话说:一物降一物。
临床试验证明:人体得到负氧离子后,由于负离子带负电有多余的电子,可提供大量电子,从而阻断恶性循环,癌细胞就可防止或被抑制。
另外,负氧离子通过调节因恶性肿瘤引起的体内的酸碱失衡及氧化还原状况失衡,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性,促进正常的细胞代谢,减轻,消除化疗的不良负作用,对患者的治疗非常有益。
简言之就是负氧离子不仅可以有效的抑制癌细胞转移更能从根本上预防癌症的发生,绝杀癌症毫不留情。
医学家指出癌症病因是:机体在环境污染、化学污染(化学毒素)、电离辐射、自由基毒素、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等)及其代谢毒素、遗传特性、内分泌失衡、免疫功能紊乱等等各种致癌物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身体正常细胞发生癌变的结果,常表现为:局部组织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局部肿块。
癌症是机体正常细胞在多原因、多阶段与多次突变所引起的一大类疾病。
3、抗癌药物按作用机制分类及不良发应3.1抗恶性肿瘤药物按作用机制分类:1.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抗嘌呤药:即嘌呤核苷酸合成抑制剂,如巯嘌呤、硫鸟嘌呤、喷司他丁等。
抗嘧啶药:主要靠抑制嘧啶的生物合成而起到抗瘤作用,如:氟尿嘧啶。
抗叶酸药:为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如甲氨蝶呤。
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如羟基脲。
DNA多聚酶抑制剂,如阿糖胞苷。
2.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烷化剂、丝裂霉素、顺铂、丙卡巴肼等可与DNA交叉联结;博莱霉素靠产生自由基破坏DNA结构。
3.嵌入DNA中干扰转录DNA的药物,如放线菌素类、柔红霉素、阿霉素等。
4.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药物,如门冬酰胺酶、紫杉醇、秋水仙碱、长春花生物碱类等。
5.影响体内激素平衡的药物,如雌激素、孕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注·新型抗癌药物传统抗癌药物都是通过影响DNA合成和细胞有丝分裂而发挥作用的,这些肿瘤药物的作用比较强,但缺乏选择性,毒副作用也比较大。
人们希望能提高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性,高度选择地打击肿瘤细胞而不伤害正常组织。
3.2抗癌药物的不良反应(1)、骨髓抑制,白细胞、血小板下降明显,可导致感染及出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细胞下降。
(2)、消化道反应,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
(3)、口腔粘膜反应,如口炎、咽炎、溃疡等。
(4)、脱发。
(5)、神经系统毒性,如周围神经炎。
4、抗癌药(Anticancer drugs)目前全球各国已批准上市的抗癌药物大约有130~150种。
用这些药物配制成的各种抗癌药物制剂大约有1300~1500种。
此外全球正在研究之中但尚未获得批准上市的抗癌新药约有800多种,其中属于小分子的化学抗癌药物约400种。
这些抗癌新药将是人类未来20年~50年内与癌症抗争的新型武器,也代表了目前人类抗癌药物研究的最高水准。
癌症的治疗中,药物治疗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有效的抗癌药物的使用,可以帮助患者获得更长的生存时间,拥有活下来的希望,目前最为常见的抗癌药物有化疗药物、中药、生物制药、靶向药物等。
而且由于基因重组技术于1973年的发明,造成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的蓬勃发展,蛋白质癌症药物的发展也随新技术的开发而进入了新的时代;其中成功研发上市的药物有细胞激素类药物(Cytokine)、治疗用拟人单株抗体(Humanized monoclonal)等。
抗癌药最常见的严重不良反应是抑制骨髓。
目前在抗癌药物根据其治疗特点的不同分为西药和中药两大类。
西药中包括化疗和生物靶向治疗药物等,而中药包括临床上常用的方剂药物和中成药。
生活环境和方式的变化和人口的老龄化、生存压力的增大等客观因素产生的影响,导致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成为第一位致死疾病。
肿瘤药的销售也水涨船高,保持稳定高速的增长,2006年,抗肿瘤药市场增长率为33.22%,2007年上半年与2006年同期相比增长率为33.86%。
抗肿瘤新药不断出现,众多患者在选择上也出现了茫然。
在众多抗肿瘤药中,天然植物类抗肿瘤药所占的比重最大,占据了27.0%的份额,其次为抗代谢类肿瘤药,占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