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学+第一章+绪论
- 格式:ppt
- 大小:332.00 KB
- 文档页数:18
旅游文化试题及答案【篇一:旅游文化学概论—闫红霞—习题参考答案】txt>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有谢灵运、徐霞客、玄奘。
3旅游文化研究方法.模式分析法、区域比较法、演绎法和归纳法。
二、简答题1.旅游文化的功能是什么?一般说来,旅游文化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一是保存与传承(认知)功能。
旅游文化是对各种旅游文化事象的记录和储存,是各种旅游文化成果的凝聚和沉淀。
二是教育与启智功能。
旅游文化不仅有积极的教化,而且还具有启智功能,能启发人的思维、启发人的智力,有助于人类的不断创新。
三是愉悦与审美功能。
人类对异国他乡的文化自有一种特别的新奇感,对优秀的文化自有强烈的愉悦感,旅游活动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四是规范与凝聚功能。
施游文化特别是一些传统习惯和民间禁忌具有规范人们行为的功能。
五是交流与经济功能。
旅游文化和旅游文化之间可以通过旅游介体(旅行社、旅游交通和导游等)实现沟通。
2.旅游文化的特征是什么?地域性。
不仅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不同的国家,甚至一个国家不同地域也有不同的旅游文化特征。
.民族性。
不同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旅游文化传统,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性还有旅游亚文化。
历史性。
旅游活动是人类历史渊源久远的一项文化活动,旅游文化的积淀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
传承性。
在历史时问序列上代代相传、承续不绝的特征。
当然,旅游文化的传承性包含进化、冲突和整合。
3.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是什么?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从旅游文学中突出地表现出来,概括起来,就是重游传统,重人传统,政治传统和与民同乐传统。
4西方古代旅游文化的特征是什么?这种特征主要是早期旅游的宗教性。
希腊人对奥林匹斯诸神的崇拜构成了西方原始宗教的主要源头,也构成了西方古代旅游隐含的精神资源。
进入中世纪以后,基督教的一元神取代了多神教的统治,为数不多的外出旅游者又主要是赤足敝衣,一路苦行的朝圣旅游者。
旅游文化学课程讲义---------------------------------------上编旅游文化理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旅游文化课该讲些什么内容?如果课程或教材名为“旅游文化”,通常是介绍跟旅游相关的文化知识。
如果课程或教材名称为“旅游文化学”,通常从纵横两条线展开。
纵向的线索梳理旅游文化的源流;横向的线索沿着旅游的主体、客体、中介体、客源地与目的地社会环境等方面展开。
第二节国内学术界对旅游文化的基本认识一、“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文化是人类文化在旅游中的普遍显现。
”从静态结构看,它包括三个层面:旅游的观念层面、旅游的制度层面、旅游的物质层面。
从动态过程看,它“包括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中介体(旅游制度和企业)、旅游客体(旅游对象)和旅游社会环境四个环节的文化。
”──谢贵安、华国梁《旅游文化学》“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是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地过程和结果。
”──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旅游文化是由旅游活动引发的出发地(久居地)、目的地、旅游主体三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创造,是一种非定居文化。
与之相对的是定居文化。
──章海荣《旅游文化学》二、“旅游文化学”的界定㈠概念“旅游文化学是有关旅游活动及其文化现象的学科体系。
”(谢贵安)“旅游文化学是关于旅游文化的本质以及旅游文化产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马波)概括:旅游文化学是研究旅游文化的科学。
㈡旅游文化学的相关学科支撑学科:旅游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涉及学科:历史学、地理学、美学、心理学、哲学以及各类文化知识。
结论:旅游文化是一门边缘学科、交叉学科。
三、旅游文化系统、结构及其特征㈠旅游文化系统出发地社会环境文化子系统旅游主体文化子系统旅游文化系统旅游中介体文化子系统旅游客体文化子系统目的地社会环境文化子系统㈡旅游文化结构1、旅游文化物质层指旅游过程中的物质实体,包括旅游设施、旅游商品、旅游吸引物等。
旅游文化学主讲: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张建平副教授引言现代旅游既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活动现象,同时更是一种重要的人类社会文化活动现象。
因此,对于现代旅游活动现象及其本质,我们不仅要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对之作出科学、深入、理性的思考、分析、研究与实践,同时还应以文化的角度和视野,分析研究探讨旅游活动过程中所蕴涵和折射出来的各种文化现象及其规律。
旅游文化是旅游与文化的一种深层次的结合,是旅游活动中创造的全新专门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新的生长点,是现代旅游的一个重要层面。
旅游文化学是一门分析研究探讨旅游文化活动现象、本质及规律的学科,它对于我们深入认识现代旅游和提高旅游文化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旅游文化学》课程内容体系第一章旅游文化概论1.1 文化概述1.2 旅游文化的概念、特征和结构1.3 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1.4 我国旅游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第二章旅游主体文化2.1 旅游主体及其文化规定性2.2 文化对旅游消费动机和行为的影响2.3 旅游主体的文化人格与塑造2.4 休闲文化对旅游主体性情的调适第三章旅游客体文化3.1 旅游客体文化的内容层次结构3.2 旅游客体的社会文化功能3.3 文化积淀与自然景观美3.4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3.5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特性3.6 作为文化现象的宗教旅游资源3.7 对旅游资源开发的文化学分析第四章旅游介体文化4.1 旅游介体文化概述4.2 旅游介体的品牌文化和管理文化4.3 旅游服务者的文化人格塑造第五章旅游社会环境文化5.1 旅游客源地社会环境文化5.2 旅游接待地社会环境文化及其调适与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专题学习欣赏1.泰山(世界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2.秦始皇陵及兵马俑(世界文化遗产)3.曲阜孔庙、孔府、孔林(世界文化遗产)4.长城(世界文化遗产)5.明清故宫(世界文化遗产)6.北京的皇家祭坛——天坛(世界文化遗产)7.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清东陵和清西陵)(世界文化遗产)8.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9.黄龙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10.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11.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区(世界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12.黄山(世界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13.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14.平遥古城(世界文化遗产)15.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世界文化遗产)16.苏州古典园林(世界文化遗产)17.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世界文化遗产)18.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19.青城山和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20.武当山古建筑群(世界文化遗产)21.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22.云岗石窟(世界文化遗产)23.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24.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25.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及罗布林卡(世界文化遗产)参考文献1.《旅游文化学》.谢贵安,华国梁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2.《现代旅游文化学》.马波编著.青岛出版社,2003年1月第2版3.《旅游文化学导论》.沈祖祥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4.《旅游美学新编》.王柯平著.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5.《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制作.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出版发行6.《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上、下).王新建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7.《中国的世界遗产》.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出版.(大型画册)8.《中国世界遗产图典》.旅游天地杂志社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9.《中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文化部中华文化信息网,浙江摄影出版社编.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2年8月第1版10.《中国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旅游》.柳正恒,林可编著.湖南地图出版社,2002年2月第 1版.(共五辑)11.《世界遗产概论》.刘红婴,王健民著.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12.《世界遗产与年轻人》(中文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上海三联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13.《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陶伟著.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14.《中华遗产》.中华书局主办,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协办.邮发代号:80—25315.《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国家文物局、建设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编.中华书局,2004年7月16.《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唐鸣镝等编著.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17.《旅游文物鉴赏》.顾维舟等编著.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年18.《中华文明之光》.袁行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2版19.《中华文化讲座丛书》.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吴同瑞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20.《厚重河南》.大河报社编辑室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共十辑)21.《经典洛阳》.齐永长等主编.中国文化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共四卷)22.《洛阳春秋》.中央电视台《千秋史话》栏目制作.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4年23.《旅游》(月刊).北京市旅游局主管,旅游杂志社编辑出版.邮发代号:2—15924.《风景名胜》(月刊).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协办.邮发代号:32—7425.《中国国家地理》.(月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主办.邮发代号:2—80626.中国世界遗产网(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27.中国旅游网(国家旅游区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8.国家建设部网站(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city/other/29.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Chineseindex.html30.中国国家森林公园/31.国家水利风景区http: //. cn/slfjq/3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网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3.国家文物局网站(世界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TV—国家地理频道/geography/35.中国风景名胜网/36.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网/37.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38.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本课程成绩评定方式1.本课程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和平时考核成绩综合评定。
第一章绪论人类旅游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是自由生命表现的一种形式,属于精神性的享受,是文化驱使的结果。
旅游文化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心理学、历史学、文学、宗教学等学科有着程度不同的联系。
有鉴于此,在细致深入探讨中国旅游文化之前,首先应对文化、旅游文化的概念、构成、内涵、特征进行界定,对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以及旅游文化在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作出客观中肯的认识,此为绪论。
第一节旅游文化概述一、文化与旅游文化释义旅游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生活方式。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其社会成员一生中都会发生这样特殊的经历。
我国唐代学者孔颖达指出:“旅者,客寄之名,羁旅之称,失其本居而寄他方。
”这是目前已知关于旅游较早的定义。
英国学者伯卡特·梅特里克认为:“旅游是人们离开他经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一个旅游点的运动和逗留在该地的各种活动。
”德国学者蒙根·罗特对旅游的理解增加了文化的内涵:“旅游是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的文化的需要,或个人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在异地的人的交往。
”可以看出,旅游应是一种有着浓厚文化属性的活动,它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化”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易经·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指自然规律,“人文”指人伦社会规范。
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指文化出于自然而又能驾驭自然。
近代之前,我国的“文化”含义一直指向宗法社会的文治教化和人伦规范,不具备现代意义的“文化”内涵。
据专家考证,我们现在通用的“文化”一词,首先是日本学者在译介西方有关词汇时使用了导源于中国的“文化”一词,然后由留日学生再从东土把它引渡回国。
经过这一番转折,“文化”一词被赋予了更深广的意蕴。
从实质上说,文化的含义就是“人化”或者“人类化”,也就是说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