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旅游文化总论剖析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2.05 MB
- 文档页数:7
第一章旅游文化概述第一节文化与旅游文化一、文化1、文化的概念文化的内涵如何界定?至如今,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尚不能得出定论。
一般来说,人们对“文化”概念存在有两个层面的理解。
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
开个玩笑,一个男人站街角,呸一口唾沫飞出去,就是一个文化现象了。
如果是两个女人,一个哼一声儿,一个呸一声儿,这文化就复杂多了。
“文化”是一个外延非常宽泛的词汇。
就拿与我们学习、生活相关的来说,顺手我们就拿出很多:校园文化、饮食文化、课堂文化、服饰文化、企业文化、网络文化、民族文化,大的包罗万象,小的到一些事情。
正因为如此,人们在“文化”内涵的界定上常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歧义丛生。
所以,有人称“文化”是一张“无网之网”。
据不完全统计,自从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第一次给“文化”下了明确的定义到现在,有关文化的定义已达400余种。
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一切其他才能和经验在内的整个复合体”。
换而言之,物质自然以外的一切均为文化,凡打上人的印迹的存在均为文化。
与广义文化相对的是狭义文化。
狭义文化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也就是说,文化是相对有形物质的东西,包括人类的各种精神现象或产物,如思想境界、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知识学问等精神生活领域的东西。
在此基础上,人们根据视角的不同,对文化结构进一步分类: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从空间角度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
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边缘文化。
从经济形态方面,又有牧猎文化,渔盐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之分等等。
《辞海》对文化的解释是:“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
旅游学概论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不仅包括目的地的历史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还包括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民俗活动和艺术表演等。
旅游文化既是一种物质文化,也是一种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主要指的是那些具体的景点、建筑、纪念品等,而精神文化则指的是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以及宗教、哲学、道德等思想观念。
旅游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多元性。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旅游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价值,因此每个目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
例如,中国的旅游文化以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宗教文化为特色,而马尔代夫的旅游文化则主要以美丽的海滩和奢华的度假村为主要特点。
旅游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互动性。
旅游活动是一种双向的文化传递过程,旅游者不仅是旅游目的地的观察者,也是参与者和体验者。
旅游者通过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品尝当地美食、购买当地特色纪念品等,与目的地的文化进行互动,从而切身体验和感受当地的文化。
旅游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旅游文化是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他们会考虑目的地的旅游资源以及当地的文化魅力。
如果一个目的地拥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游客就会更有兴趣前往,并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进行旅游消费。
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对旅游文化产生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会带动当地的文化产业的繁荣,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旅游文化的内涵。
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旅游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
保护和传承旅游文化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对旅游文化的保护和管理,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必要的经济和政策支持。
企业应注重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
同时,社会各界应加强文化教育,培养和招募文化人才,推动旅游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旅游文化是旅游学概论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代表了一个旅游目的地的独特魅力,也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上编旅游文化理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旅游文化课该讲些什么内容?如果课程或教材名为“旅游文化”,通常是介绍跟旅游相关的文化知识。
如果课程或教材名称为“旅游文化学”,通常从纵横两条线展开。
纵向的线索梳理旅游文化的源流;横向的线索沿着旅游的主体、客体、中介体、客源地与目的地社会环境等方面展开。
第二节国内学术界对旅游文化的基本认识一、“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文化是人类文化在旅游中的普遍显现。
”从静态结构看,它包括三个层面:旅游的观念层面、旅游的制度层面、旅游的物质层面。
从动态过程看,它“包括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中介体(旅游制度和企业)、旅游客体(旅游对象)和旅游社会环境四个环节的文化。
”──谢贵安、华国梁《旅游文化学》“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是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地过程和结果。
”──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旅游文化是由旅游活动引发的出发地(久居地)、目的地、旅游主体三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创造,是一种非定居文化。
与之相对的是定居文化。
──章海荣《旅游文化学》二、“旅游文化学”的界定㈠概念“旅游文化学是有关旅游活动及其文化现象的学科体系。
”(谢贵安)“旅游文化学是关于旅游文化的本质以及旅游文化产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马波)概括:旅游文化学是研究旅游文化的科学。
㈡旅游文化学的相关学科支撑学科:旅游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涉及学科:历史学、地理学、美学、心理学、哲学以及各类文化知识。
结论:旅游文化是一门边缘学科、交叉学科。
三、旅游文化系统、结构及其特征㈠旅游文化系统出发地社会环境文化子系统旅游主体文化子系统旅游文化系统旅游中介体文化子系统旅游客体文化子系统目的地社会环境文化子系统㈡旅游文化结构1、旅游文化物质层指旅游过程中的物质实体,包括旅游设施、旅游商品、旅游吸引物等。
2、旅游文化制度行为层指旅游活动中的各种社会规范和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包括政策、法规、民俗等。
上编旅游文化理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旅游文化课该讲些什么内容?如果课程或教材名为“旅游文化”,通常是介绍跟旅游相关的文化知识。
如果课程或教材名称为“旅游文化学”,通常从纵横两条线展开。
纵向的线索梳理旅游文化的源流;横向的线索沿着旅游的主体、客体、中介体、客源地与目的地社会环境等方面展开。
第二节国内学术界对旅游文化的基本认识一、“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文化是人类文化在旅游中的普遍显现。
”从静态结构看,它包括三个层面:旅游的观念层面、旅游的制度层面、旅游的物质层面。
从动态过程看,它“包括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中介体(旅游制度和企业)、旅游客体(旅游对象)和旅游社会环境四个环节的文化。
”──谢贵安、华国梁《旅游文化学》“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是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地过程和结果。
”──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旅游文化是由旅游活动引发的出发地(久居地)、目的地、旅游主体三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创造,是一种非定居文化。
与之相对的是定居文化。
──章海荣《旅游文化学》二、“旅游文化学”的界定㈠概念“旅游文化学是有关旅游活动及其文化现象的学科体系。
”(谢贵安)“旅游文化学是关于旅游文化的本质以及旅游文化产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马波)概括:旅游文化学是研究旅游文化的科学。
㈡旅游文化学的相关学科支撑学科:旅游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涉及学科:历史学、地理学、美学、心理学、哲学以及各类文化知识。
结论:旅游文化是一门边缘学科、交叉学科。
三、旅游文化系统、结构及其特征㈠旅游文化系统出发地社会环境文化子系统旅游主体文化子系统旅游文化系统旅游中介体文化子系统旅游客体文化子系统目的地社会环境文化子系统㈡旅游文化结构1、旅游文化物质层指旅游过程中的物质实体,包括旅游设施、旅游商品、旅游吸引物等。
2、旅游文化制度行为层指旅游活动中的各种社会规范和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包括政策、法规、民俗等。
中国旅游文化概论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的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概述”,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旅游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国旅游文化的分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各类旅游文化现象,提高对中国旅游文化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他们对我国旅游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国旅游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重点: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分类及其实践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旅游景点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旅游景点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内涵与特点。
教学细节:结合多媒体课件,逐步讲解,举例说明。
的分类。
4. 例题讲解:讲解关于中国旅游文化的经典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细节: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解答并分析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细节:学生当堂完成,教师批改并讲解。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旅游文化概述2. 内容:发展历程内涵与特点分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你所熟悉的旅游景点,从中国旅游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
2. 作业要求:不少于800字,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了解中国旅游文化,可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纪录片、实地考察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的分类。
2. 例题讲解:讲解关于中国旅游文化的经典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作业设计:分析你所熟悉的旅游景点,从中国旅游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
旅游文化绪论第一章绪论旅游文化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研究依据,同时又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
旅游文化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它既是旅游管理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又是文化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因而,要弄清楚旅游文化的概念,首先要弄清楚旅游和文化的概念。
第一节旅游文化的概念一、关于旅游:学生异地读书、农民异地打工、三峡大移民、华侨回大陆定居、学者到外地参加学术会议期间安排了一些参观。
旅游活动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在古代中国,旅游其实是一种仕人、学子、士大夫等地主官僚阶层的社会活动,特别是在唐宋以后,旅游已经体现出较为明显的游览风光、愉悦心情、增长见识的功利性特色,也可以说这时候的旅游是精英旅游。
中国历史上的司马迁、李白、苏轼、陆游、徐霞客、顾炎武等等都是足迹遍天下的人,他们的旅行都是伴随着对世界、对人生的深沉思考,他们的文化经验重点不是在知识的增量,而在观念的改变上,在其世界观、人生观的改变上,因此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与中国旅游活动的开展几乎同步,西方国家关于旅游活动的记载也屡见于史册。
但是由于科技不够发达,交通工具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等多种因素,直到20世纪中期以前,世界旅游还停留在初步阶段,属于传统旅游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起来,大众旅游的形式开始形成,旅游进入他的现代时期,旅游业也成为许多国家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
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旅游理论方面的研究的进一步展开。
学术界目前通行的关于旅游的概念不下十余种,综合起来,又都侧重于三个主要方面侧重三个主要方面1、强调动机。
认为旅游活动在于消遣、休息或是为了丰富其经历和文化教养。
2、突出时间。
认为旅游是在某个国家或地区逗留至少超过二十四小时的旅行活动。
3、重视空间。
认为旅游是离开定居点到较远的地方逗留。
因而,在这里我们认为现代社会中的旅游不同于古代文人的游山玩水或徐霞客式的旅行和科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