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
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
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
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①,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节选自郑燮《游江》)【注】①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________②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③心窃乐之________④学者诚能八面玲珑__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3)【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4)【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
【答案】(1)靠近;情趣;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确实(果真;实在)(2)①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②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
(3)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4)【甲】段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名之者谁名:________②醉翁之意不在酒意:________③杂然而前陈者陈:________(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第一段写亭子之前层层铺垫,交代了亭子的得名来由,这是为了突出文章中心:醉。
B. 第二段对景美详写,第三段对酒香略写,照应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C. 文章中写了禽鸟的乐趣,作者认为它们的乐趣与人不同,它们只享山林的乐趣,并不懂得人的乐趣是什么。
D. 全文环环相扣,从醉翁亭的命名引出“醉翁”的深意,从早晚与四季的景致引出滁人游琅琊之乐,从日暮醉归引出太守之乐,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泂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則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鱗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巴陵胜状/旗开得胜B. 薄暮冥冥/日薄西山C. 去国怀乡/忧国忧民D. 把酒临风/临危受命(3)在第二段中找出两个描绘景物的成语,并分别写出其描绘的景物特点。
(4)文章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5)人生难免会有失意和苦痛,学过本文后,你认为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坎坷与挫折呢?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做法。
【答案】(1)北宋;范仲淹(2)B(3)①浩浩汤汤,描绘洞庭湖水势浩大的特点。
②朝晖夕阴,描绘岳阳楼景色早晚阴晴多变的特点。
③气象万千,描绘岳阳楼之景雄伟壮丽、千变万化的特点。
(4)围绕“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回答即可。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②去国怀乡________③宠辱偕忘________④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古仁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滕子京也有这样的胸襟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作者怎么样的思想境界?【答案】(1)日光;国都;一起;探求(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水面映着月光,金波闪动,静静的月影像下沉的碧玉。
(3)有。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体现滕子京,屡遭贬谪,却没有因此沉沦,而是积极整改,政绩显著,所以他做到不以物喜。
(4)忧国忧民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
【解析】【分析】(1)“至若春和景明”翻译为“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景”意思是“日光”。
“去国怀乡”翻译为“离开京城,怀念家乡”,“国”意思是“国都”。
“宠辱偕忘”翻译为“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偕”意思是“一起”。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翻译为“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求”意思是“探求”。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富贵不能淫》与《郭永传》,完成小题。
富贵不能淫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郭永传刘豫①举济南来寇,大名孤城无援,永②率士昼夜乘城,伺间则出兵狙击。
(甲)……攻围益急,俘东平、济南人,大呼城下日:“二郡已降。
降者富贵,不降者无噍类③。
”益谦④辈相顾色动,永大言日:“今日正吾侪报国之时。
”(乙)……良久城陷,永坐城楼上,或掖⑥之以归,诸子环泣请去。
(丙)……金人遣骑召永,永正衣冠南向再拜讫,易幅巾⑤而入,黏罕⑦日:“阻降者谁?”永熟视曰:“不降者我。
”金人奇永状貌,且素闻其贤,乃自相语,欲以富贵啖⑧永,永嗔目唾日:“无知犬豕,恨不醢⑨尔以报国家,何说降乎?”怒骂不绝。
金人讳其言,麾之使去,永复厉声日:“胡不速杀我死?当率义鬼灭尔曹。
”大名人在系者⑩无不以手加额,为之出涕,金人怒断所举手。
乃杀之,一家皆遇害。
虽素不与永合者皆面恸,金人去,相与负其尸瘗⑩之。
(选自《宋史》)注:①[刘豫]北宋叛臣,原济南知府。
投降后,协助金人攻宋。
②[永]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北宋抗金官吏。
③[噍(jiào)类]指活着的或活下来的人。
④[益谦]指张益谦,北宋将领,此役中降金。
⑤[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
⑥[掖]拽着别人的胳膊。
⑦[黏(nián)罕]金朝名将。
⑧[啖(dàn)]用利益引诱人。
⑨[醢(hǎi)]古代的一种酷刑,指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
⑩[在系者]指被俘虏的人。
⑩[瘗(yì)]埋葬。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长生猪胡御史牧亭言:其里有人畜一猪,见邻叟辄瞋目狂吼,奔突欲噬,见他人则否。
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
既而憬然省曰:“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世无不可解之冤。
”乃以善价赎得,送佛寺为长生猪。
后再见之弭①耳昵就非复曩②态矣。
【注】①弭mǐ:耷拉。
②曩nǎng:从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其里有人畜一猪________②既而憬然省曰________③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________④乃以善价赎得________(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的句子的意思。
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
(4)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答案】(1)养;醒悟;大概;于是(2)后再见之 /弭耳昵就 /非复曩态矣(3)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4)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及语境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省”这里是醒悟的意思;“殆”这里是大概的意思。
(2)根据句意及语法进行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此,这头猪见到老翁时,就耷拉着双耳靠近他,不像往日那凶恶的样子了。
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后再见之/弭耳昵就 /非复曩态矣。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叟翁;甚:很;啖:吃:而:连词,表顺接。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4)结合故事内容分析,故事中的老翁开始因为这头猪见了自己便瞪着眼睛发怒猛奔过去咬自己就想着要把他杀吃掉,后来最终只是把它送到寺庙里作为长生猪供养,而猪对老翁的态度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由此启示我们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
故答案为:⑴养;醒悟;大概;于是⑵后再见之 /弭耳昵就 /非复曩态矣⑶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诸将效①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②山陵,前左水泽。
’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③,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
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④士大夫⑤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注】①效:贡献,呈献,②倍:通“背”,背向,背着。
③陈:通“阵”,布阵摆开阵势,④拊循:抚慰,安抚,引申为受过训练,听从指挥。
⑤士大夫:指一般将士(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 诸将效首虏,毕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B. 顾诸君不察耳/元方入门不顾C. 置之亡地而后存/且焉置士石D. 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今非昔比(2)请用三“/”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3)你认为韩信用兵有什么特点?背水之战这一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答案】(1)A(2)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3)特点:不拘泥古法,实事求是;通晓士卒心理、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启示:①遇到艰难处境时,要敢于拼搏、不冒险;②处于逆填时。
如果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就难以摆脱困境。
【解析】【分析】(1)A项,两个“毕”都解释为:全、都。
B项,第一个“顾”:不过、但是;第二个“顾”:回头看。
C项,第一个“置”:置于;第二个“置”:放置。
D项,第一个“今”:这次。
第二个“今”:如今、现在。
故选A。
(2)这句话的大意是:况且我所率领的并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这即是所谓的‘驱赶着街市上的平民百姓去作战’,势必非把他们置于死地,使他们人人为各自的生存而战不可!所以应该这样停顿: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3)韩信带领的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因此他根据实际情况,变通战法;并且他把战士置于死地,让他们为各自的生存而战,可以看出他通晓士兵心理。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岳阳楼记(节选)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范仲淹传(节选)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①之,且曰:“奉亲②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③。
寻通判河中府,徙④陈州。
时方建太一宫及洪福院,市材木陕西。
仲淹言:“昭应、寿宁,天戒⑤不远。
今又侈土木⑥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以蠲除⑦积负。
”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
(选自《宋史》,有删改)【注】①极言:非常激进的进言。
②奉亲:侍奉母亲。
③不报:不予答复。
④徙:贬官。
⑤天戒:天示惩戒。
⑥侈土木:大兴土木。
⑦蠲除:清除,减免。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②微斯人________③寻通判河中府________④市材木陕西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B.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C.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D.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4)【甲】文中的“古仁人之心”有什么内涵?【乙】文中范仲淹“忧其君”与“忧其民”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1)曾经;如果没有;不久;购买(2)C(3)①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担心他的国君。
②向着南面朝拜太后,不可被后世效法。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毛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③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④及下船________(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在文中有何作用?(4)晚上正是寒气倍增之时,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由此可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5)作者写西湖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答案】(1)消失;哪能;客居;等到(2)①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都是白茫茫的。
②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
(3)写出了大雪后天寒地冻、天无飞鸟、西湖人迹稀少、万籁俱寂的特点,渲染了寂静的气氛,为下文写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
(4)作者痴迷山水的情趣、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5)运用侧面烘托的写法,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晰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水墨画,情趣盎然。
【解析】【分析】(1)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本题中“绝”是消失;焉得:哪能的意思。
据此进行回答。
(2)文言语句翻译要注意重点词语及特殊句式的理解。
如:“一”:全;更:还;故答案为:①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都是白茫茫的。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威后)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选自《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②微斯人________③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________④有粮者亦食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3)【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4)【乙】文中赵威后认为怎样才能使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哪句话与赵威后的这种思想相照应?请写下来。
【答案】(1)探求;如果没有;派,让;吃,给……吃(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这个人是帮助君主抚养人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功业呢?(3)议论,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4)要以民为本,重用贤士,才能使国家发展壮大。
【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与之照应。
【解析】【分析】⑴文言实词的理解: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
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
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
① 求:动词,探求;② 微:表假设,如果没有;③ 使:动词,派,让;④ 食:动词,吃,给……吃。
⑵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优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以下两则文言文,达成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但是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别有用心不在酒,在意山川之间也。
山川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此中有茅舍,有棋声,有茶烟飞扬而出,心窃乐之。
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川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
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
予认为,学者诚能左右逢源①,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节选自郑燮《游江》)【注】①左右逢源,原指房屋周围八方敞亮透明,此指多角度思虑或赏识。
1)解说以下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________②别有用心不在酒________③心窃乐之________④学者诚能左右逢源________(2)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川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3)【乙】段作者“由中望外”赏识到如何的美景?(用原文作答)4)【甲】、【乙】两段借山川各表达了如何的感情?请联系文段谈谈。
【答案】(1)凑近;情味;以为乐(把看作快乐的事);的确(果然;实在)(2)①赏识山川的乐趣,领悟在内心,寄望在饮酒上。
②次日,我拜会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好久。
3)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4)【甲】段作者借游览山川表达自己对山川的喜爱;【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川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川悟出了一个真理:作画、写文章,以致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虑或赏识。
【分析】【剖析】(1)依据平常对文言词语的累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意”这里是情味的意思;“乐”属于此类活用,这里是认为乐(把看作快乐的事);“诚”属于古今异义词,这里是“真、实在”的意思。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记过合浦①苏轼余自海康②适合浦,连日大雨,桥梁大坏,水无津涯。
自兴廉村净行院下,乘小舟至官寨,闻自此西皆涨水,无复桥船,或劝乘疍③并海④即白石。
是日六月晦⑤,无月,碇宿大海中。
天水相接,星河满天,起坐四顾太息:“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稚子过⑥在旁酣睡,呼不应。
所撰《书》、《易》、《论语》皆以自随,而世未有别本。
抚之而叹曰:“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已而果然。
七月四日合浦记,时元符三年也。
【注】①合浦:郡名,即廉州,治所为今广西省合浦县。
廉州,辖今广西省合浦县西南。
②海康:郡名,即雷州。
其下“廉村”、“官寨”、“白石”、“徐闻”皆地名。
③乘疍:乘坐疍船(指南方少数民族的船舶)。
④并海:依海,沿着海路。
⑤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⑥过:苏轼幼子苏过,字叔党,人称小坡。
苏过亦为北宋文学家,自号斜川居士,有《斜川集》留世。
(1)文言文字词解释。
①或:或劝乘疍并海即白石________ 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②适:余自海康适合浦________ 而此地适与余近________③碇:形声,字从石,定从声。
“定”意为平息静止。
“石”指石块或石墩。
故“碇”本义表示稳定船身或系船的石墩;在“碇宿大海中”句中,“碇”意思是________。
(2)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限断两处)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3)翻译文中画线句。
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4)文中写了两次叹息,“四顾太息”和“抚之而叹”,作者“叹息”的是________,更“叹”________。
(5)研读全文,分析苏轼的心境变化。
【答案】(1)有的人;有时;到;恰好;船停泊或下碇(2)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3)老天要是没打算把你们带走,那我们此次一定能度过一难”结果还真是灵验。
(4)自己命运如此不济,屡遭险境;自己所修订的《书》《易》《论语》怕是难度此险,不能传于世间(5)苏轼的人生经历了乌台诗案后的三起三落,被贬到海南这样的一个荒凉之地,生活非常困苦。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古诗文阅读(甲)泛舟后溪[唐]羊士谔①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唐朝人。
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乙)游岳阳楼记(节选)[明]袁中道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
时有小舫往来,如绳头细字,(A)白溪练①上。
取酒共酌意致闲谈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日墓,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
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②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昔滕子京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
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第以束发③登朝,(B)为名臣,(C)为名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④矣,有何可哭?至若予者,为毛锥子⑤所窘,一往四十余年,不得备国家一亭一障之用。
玄鬓已皤,壮心日灰。
近来又遭知己骨肉之变,寒雁一影,飘零天末,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注释】①练:白色丝绢。
②愀然(qiǎo):形容神色变得严肃或不愉快。
③束发:年纪轻。
④政最:政绩考核第一等。
⑤毛锥子:毛笔的别称。
(1)请将文言词语“出”“入”“着”准确填入(A)(B)(C)处。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词语。
①泫然不能自已也________②昔滕子京左迁此地 ________③壮心日灰 ________④是则真可哭也 ________(3)用“/”为下面句子断句,共断3处。
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4)根据选文画横线句的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
古人惜墨如金,却蓄意无尽。
有人认为要解读古人文意,翻译不如品味咀嚼。
“炮车云生”,绘尽云之状貌;“猛风大起”极言风之狂烈;“湖浪奔腾”摹写浪涛之________;“雪山汹涌”则描画________之澎湃。
(5)古诗《泛舟后溪》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歌意象描述。
(6)结合《泛舟后溪》《游岳阳楼记》,说说羊士谔、袁中道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古仁人的情怀有何不同?【答案】(1)A.着; B.入; C.出(2)停止;降职或远调;一天天;这(3)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醉翁亭记(节选)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丰乐亭记》(节选)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②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③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④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⑤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①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
②刻露:鲜明地显露。
③本:根据。
④上:皇上。
⑤刺史:即欧阳修。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树林阴翳(阴影)B. 佳木秀而繁阴(茂盛)C. 宣上恩德(宣扬)D. 遂书以名其亭焉(写下)(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B. 晦明/变化者C.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D. 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3)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甲】【乙】两文在描写自然美景时,都描写了花、树、霜等自然景物。
B. 【甲】【乙】两文在描绘山川美之余,还都描绘了一幅官民同游的风俗画面。
C. 【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贬官滁州时所作,志趣情感一致,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
D. 从【甲】【乙】两文可知,“醉翁亭”“丰乐亭”都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命名的。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淄川①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
每当授徒乡间,长昼多暇,独舒蒲席②于大树下,左茗右烟,手握葵扇,偃蹇③终日。
遇行客樵渔,必遮邀烟茗,谈谑移时。
虽床笫④鄙亵之语,市井荒唐之言,亦倾听无倦容。
人以其易亲,故乐近之。
晚归篝灯,组织所闻,或合数人之话语为一事,或合数事之曲折为一传⑤,但冀首尾完具,以悦观听。
其文非一朝所猝办⑥,其事亦非一日所网罗,历二十年,稿三数易,始得此高不盈寸之《聊斋志异》。
(摘自《清稗类钞》)(乙)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
自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
范仲淹与之同年⑦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
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仲淹,求《岳阳楼记》。
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摘自《过庭录》)【注释】①〔淄川〕古地名,今山东境内。
②〔蒲席〕用蒲苇编织的席子。
③〔偃蹇〕形容曲背。
④〔床笫〕指男女私情之事。
⑤〔传〕故事。
⑥〔猝办〕一下子完成。
⑦〔同年〕指同一年考中进士。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字。
①稿三数易________②罕受人言________③自谪巴陵________(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3处)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
(3)请选出与“人以其易亲”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以悦观听B. 正患无隙以规之C. 子京忽以书抵仲淹D. 不以物喜(4)小杭读文章时画出了不理解的语句,请你帮他翻译成现代汉语。
遇行客樵渔,必遮邀烟茗,谈谑移时。
(5)结合两文内容,请从创作过程与创作目的两个角度谈谈《聊斋志异》和《岳阳楼记》的不同之处。
【答案】(1)更改、改变;少;被贬官,降职(2)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
(3)D(4)碰到行人旅客柴夫渔民,蒲松龄必定邀请他们抽烟喝茶遮阴纳凉,谈笑多时。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张元忭字子荩,别号阳和,越之山阴人。
父天复,行太仆卿。
隆庆戊辰,太仆就逮于滇,先生侍之以往。
太仆释归,先生如京讼冤。
事解,又归慰太仆于家。
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
辛未,登进士第一人,授翰林修撰。
万历己卯,教习内书堂。
先生谓“寺人在天子左右,其贤不肖为国治乱所系”。
因取《中鉴录》谆谆诲之。
丁亥升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读。
明年三月卒官,年五十一。
(选自《明儒学案,有删减》)【乙】公生而古貌魁然,稍长好读书。
安人①怜之,戒无溺苦于学。
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颂不令母知。
总角时,岳岳②负意气,数矢口谈时政得失,人物减否。
太仆公故抑之,不答也。
会杨忠慜③谏死,公遥为诔④词,慷慨泣下沾衿。
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
尝读书至朱子《格言篇》,辄乙⑤其处而沉思。
……有异母弟二人,太仆公病以属公。
公扮⑥之,恩义隆备。
居常饭脱粟,衣洗补,而贩施宗党若弗及。
盖公行益,力追古人。
(选自《续藏书》,有删减)【注】①安人:指张元忭之母。
②岳岳:锋芒毕露的样子。
③杨忠慜(mǐn):明代大儒,谏臣。
④诔(lěi):致悼词。
⑤乙:读书时勾画记号。
⑥扮(fěn):合并。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因取《中鉴录》________②三月卒官________③安人怜之________④病以属公________(2)文中画横线句未作断句,请仔细揣摩,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意思。
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颂不令母知。
(3)小传讲求记述简略,但人物形象鲜明。
【甲】【乙】两文在刻画张元忭这一人物时使用了不同描写方法,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简要评析。
①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
②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
(4)明代政治家王锡爵在为张元忭撰写的铭文中赞道:“尔贞尔介,而表正儒林。
式如玉,式如全。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嘻!微斯人,吾谁与归?【乙】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①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②,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
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又新敖仓③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
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
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④,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注】①殍殣(piáo jǐn):饿死的人。
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
③敖仓:粮仓。
④晏然:安宁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或异二者之为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B. 然则何时而乐也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C. 以惠贫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D. 好为佛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4)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
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________,A________”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________”和“C________”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
八年级阅读(一)养鸟有道
所云不得笼中养鸟,而予又未尝不爱鸟,但养鸟之有道耳。
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
将旦时,睡梦初醒,尚展转在被,听一片啁啾,如《云门》、《咸池》①之奏;及披衣而起,颒面漱口啜茗,见其扬翚振彩②,倏③往倏来,目不暇给,固非一笼一羽之乐而已。
大率平生乐趣,欲以天地为囿④江汉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
比之盆鱼笼鸟,其钜细仁何如也⑤!
【注释】①《云门》、《咸池》:古代乐舞名. ②扬翚(huì)振彩:张开五彩缤纷的翅膀飞翔。
③倏:迅速,极快的样子。
④囿:。
⑤其钜细仁何如也:意思是这样空间的大小,用心的仁慈或残忍,相差多么远啊!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及.披衣而起及:等到
B、比之盆鱼笼.鸟笼:用笼子养
C、而予又未尝.不爱鸟尝:曾
D、为.鸟国鸟家为:替
9、对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大率平生乐趣,欲以天地为囿,江汉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
A、大率平生乐趣欲/以天地为囿/江汉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
B、大率平生乐趣/欲以天/地为囿/江汉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
C、大率平生乐趣/欲以天地为囿/江汉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
D、大率平生乐趣/欲以天地为囿/江汉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
10、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为鸟儿们营造一方繁衍生息的乐园。
B、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要给自然界的动植物一片自由的天地。
C、家长、学校、社会注重孩子教育,要给予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
D、要尊重每个生命,让每个生命都能拥有自由。
11.将上面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
所云不得笼中养鸟,而予又未尝不爱鸟,但养鸟之有道耳。
(二)詹以工为师
万历末,詹懋①举者,守②颍州,偶召木工,詹适弹琴,工立户外,翘首画指,若议其善否③耳。
呼问之曰:“颇善此乎?”曰:“然。
”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甚妙。
詹大惊异,诘所自。
工曰:“家在西郭外,曾见一老人,贸薪入城,担头常囊此。
因请观之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
”詹予以金,不受,曰:“某,贱工也,受工之直④而已。
”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
”果良琴也。
詹乃从之学,一时琴师莫能及。
注释:①懋:(mào)②守:镇守,做……知州。
颍州,在今安徽阜阳一带。
③否:差,不好。
④直:同“值”,价值。
8.对文中加点的词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詹适弹琴适:适合
B.翘首画指翘:抬起
C.担头常囊此囊:用口袋装
D.詹乃从之学从:跟从
9.对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因请观之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
A.因请观之/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
B.因请/观之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
C.因请/观之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v
D.因请观之/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詹懋举“大惊异”的原因是:此人虽是木工,却不仅懂得评琴技,自己的琴技更是了得。
B.木工曾见一老人带薪金进城,担心薪金掉了,便放在扁担一边的口袋里。
C.木工只接受作为一个木工的报酬,不接受其他钱财,可见木工是个既轻财又重才之人。
D.詹以工为师,启示我们要懂得虚心好学,不耻下问,不断学习超越自我。
11.将上面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
(三)天台陈君庭学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
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
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
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
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
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9.对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
A.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
B.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
C.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
D.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为诗做
B.屡从大将北征有劳多次
C.越三年过了
D.苟有所得苟且
11.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庭学跟随大将军北征时,所到之处无不游历观览。
B.“我”之前认识的陈庭学和三年后的陈庭学辞职归来的精神、志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C.文中第一段写陈庭学的气宇轩昂,主要得益于他个人对书本的努力学习。
D.作者用古代的贤士的行为来勉励陈庭学。
13.将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
(四)李孝子传
右衽
嘉定之曲江里有孝子李维煌,字裕光。
父岩士,生孝子十年殁,家无旨畜①,母针衽以供孝子出就外塾。
泣曰:“养亲,儿职也。
儿不养母,乃藉母养儿,儿心何安!”遂弃书史,勤耕作,市珍怪之食,进之母,而己甘食淡焉。
母病喉,勺饮,喀喀②不下者三昼夜矣。
孝子呼天求救,母梦神人刺以针曰:“哀而子之孝也。
”觉,一汗而愈。
雍正七年秋,海风起,城中生波涛,孝子居故漏穿,夜半屋摇摇然,孝子趋负母,伏几下。
俄而前后庐舍崩,所避处独完。
相传其幼时,居父丧,寝苫块中,哀号三年,每出入,邻人指曰:小孝子,小孝子。
盖其天性然也。
乾隆三十年,大吏闻于朝,建坊曲江里,立祠其旁。
论曰:《孝经》一书,圣人所以为人子训者至矣。
然世人方读书以求孝而李氏孝子独因孝以废书何耶?中庸曰:“率性③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古之人能率其性者,无俟于教也。
不然,慈乌反哺,羔羊跪乳,使彼所读何书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七》,有删节)
【注】①旨畜:贮藏的美好食品。
②喀喀(kā):呕吐声。
③率性:遵循本性。
8、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市珍怪之食,进之母市:买
B、大吏闻于朝闻:听
C、所避处独完完:完好
D、孝子趋负母趋:快步走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然世人方读书以求孝而李氏孝子独因孝以废书何耶
A、然/世人方读书以求孝/而李氏孝子/独因孝以废书/何耶
B、然/世人方读书/以求孝/而李氏孝子独因孝/以废书何耶
C、然世人/方读书以求孝/而李氏孝子独/因孝以废书/何耶
D、然世人/方读书/以求孝/而李氏孝子/独因孝以废书何耶
10、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维煌的母亲靠缝补衣物来供他到外塾读书,他努力耕种更加发奋学习。
B、李维煌家境贫寒,住的房屋破烂不堪,每逢刮风下雨屋子都会摇晃。
C、李维煌的母亲的喉咙有疾病,他呼天求救,但是母亲的病还是没有好转。
D、古代那些能遵循本性做事的人,是不用等待教化的。
正如慈鸟反哺母鸟,羔羊跪着吃奶。
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养亲,儿职也。
儿不养母,乃藉母养儿,儿心何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