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周仲瑛_瘀热_学说的思路与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871.54 KB
- 文档页数:3
周仲瑛教授从痰湿瘀滞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经验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重视从痰湿瘀滞论治,清化痰湿瘀滞为基本治法,以十味脂肝汤基础方,该方以疏肝理气、清化痰湿、活血消浊等复法组方,随证加减。
从理法方药不同角度详细介绍周仲瑛教授辨治本病的临床经验。
标签: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湿瘀滞;周仲瑛近年来,中医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研究报道逐渐增多,显示中医药防治本病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但在其理论上尚未形成共识,尤其是扶正与祛邪主次不同学者各抒己见、见仁见智。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以下称“周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倡导病证结合、审机论治的辨证思路,对NAFLD 的病因病机和选方用药均具有独到经验,现总结报道如下。
1病因为“多因复合”为患NAFLD属中医学“胁痛”、“肝痞”、“痰浊”、“积聚”等病证范畴。
病因包括:①饮食失节:平素偏食肥甘、厚味、辛辣烧烤之品,痰湿浊邪壅遏中焦,脾胃失于运化,邪犯肝胆,肝失疏泄,壅滞于肝,发为脂肪肝。
②情志不畅:人到中老年,焦虑、抑郁、恼怒情况繁多,久则肝郁气滞,三焦气化失常,气血津液运行失调,瘀浊阻滞于肝,或肝气横逆,损伤脾胃,内生痰湿,滞留不去,或木郁化火,灼津为痰,湿热痰浊留着肝胆,皆可成脂肪肝。
张仁炳等[1]曾有研究发现,心理压力大的人群中NAFLD的检出率更高,而郑航霄[2]则报道精神分裂症患者与NAFLD有密切相关性。
都说明精神因素是本病的重要病因之一。
③劳逸失度:随着工作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过于安逸、久坐少动者日渐增多,筋骨懈堕,气血不畅,壅遏不行,津液气血瘀阻,困阻脾胃失运,浊气壅积不化,结聚肝胆,留着为患。
《温热经纬》所谓:“过逸则脾滞,脾气滞而少健运,则饮停湿聚矣”。
④先天禀赋不足:禀赋不足,加之烦劳过度,肾精亏损,阴阳失衡,肾失气化,或水不涵木,肝失疏泄,或阳不温脾,运化失常,皆可滋生痰湿瘀浊。
⑤病后失调:如长期肥胖、高血脂症、消渴、营养失调等病,或失治或误治,影响脾胃功能,水谷不能化生精微,湿聚成痰,痰浊阻络,血行不畅,痰瘀互结于肝,阻滞肝脉发为本病。
名老中医周仲瑛经验集【临证经验〈活血化瘀论〉】瘀血,是中医学特有的病理学说,临床所涉及的范围甚为广泛,不论任何疾病,或是在病的某一阶段,凡是反映“瘀血”这一共同病理特征,或兼有“瘀血”症状,如瘀痛,青紫瘀斑,症积肿块,瘀热,舌有青紫斑点,脉涩、结、沉、迟,或有出血,精神神志和感觉、运动异常而有瘀象者,均可采用或佐用活血化瘀法。
由于同一血瘀证,病情有轻重缓急的不同,致病因素多端,标本邪正虚实有别,脏腑病位不一,症状特点各异。
为此,周氏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血瘀证,常根据瘀血的病理特点及瘀阻之部位,分列十九种具体治法。
(一)辨病理因素立七法1.理气祛瘀法主要用于滞与血瘀并见的气滞血瘀证,且为治疗一切瘀血实证最为重要的基础**。
其证候特点是合并气机郁结,表现为多种痛证,如心胸胁肋腹等处闷痛、胀痛、刺痛、绞痛,腹满,或肋下、腹中触有症块,但质尚软而不坚,性郁或善怒,目青,舌质隐青,脉涩不畅或弦迟。
多见于消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某些心血管病及妇科疾患,如慢性肝炎及胆囊炎、溃疡病、肠粘连、神经官能症、冠心病、心绞痛、痛经、闭经、附件炎等。
常用方药为血府逐瘀汤,药如柴胡、香附、木香、陈皮、乌药、玫瑰花、檀香、沉香、旋复花、青皮、枳壳、川芎、广郁金、玄胡索、片姜黄、红花等,重者可参入莪术、三棱。
治疗气滞血瘀证,应根据活血必先理气,气行则血行的原理采用理气法,选用调气、行气、破气药;按脏腑病位,选用疏肝、理脾(胃)、降肺等药。
活血药着重选用“血中之气药”,重者可予破血行气之品。
2.散寒(温经)祛瘀法主要用于寒凝与血瘀并见的“寒凝血瘀”证;表现寒性冷痛,如脘腹、肢体冷痛,四肢不温,青紫麻木,遇冷为甚,面青,舌质青紫,脉沉迟细涩。
多见于胃病,外周血管疾患及妇女病,如溃疡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氏病、风湿性关节炎、痛经、冻伤等。
治疗应选用偏于辛温的祛瘀类药,以加强行瘀通脉、散寒解痛的功能。
常用当归四逆汤、愈痛散加减。
药如桂枝、细辛、干姜、乌头、吴萸、小茴香及当归、川芎、红花、五灵脂、乳香、片姜黄等。
周仲瑛从瘀热论治急难杂症经验
徐(瑾);郭立中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2013(35)5
【摘要】瘀热一词首见于《伤寒杂病论》,所言瘀热有2层含义:其一为瘀血与热相结;其二为郁热。
现代瘀热的定义是指在急性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病变发展的一定阶段,火热毒邪或兼夹痰湿壅于血分,搏血为瘀,致血热、血瘀2种病理因素互为搏结、相合为患而形成一种特殊证候类别,即为瘀热相搏证,其病位在营血、脉络,病理变化为瘀热相搏,脏腑受损,治疗大法为凉血化瘀并重。
单纯运用清热凉血法或活血化瘀法,往往疗效欠佳。
【总页数】3页(P645-647)
【作者】徐(瑾);郭立中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46;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急难症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7;R255.702.5
【相关文献】
1.周仲瑛从瘀热阻窍论治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经验——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二
2.周仲瑛从瘀热论治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三
3.周仲瑛从湿热瘀毒论治慢性肾脏疾病的临床经验——周仲瑛瘀热
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四4.周仲瑛从瘀热论治重型肝炎临证经验——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一5.周仲瑛从瘀热论治精神神经疾病经验介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周仲瑛教授外感发热诊治思想的继承与实践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罗翌一、周仲瑛教授外感发热诊治思想1、外感发热是常见急症之一,具有发病急,变化快之特点,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感染性发热。
据我院急诊科统计,急诊门诊以发热就诊的病人约40%。
周仲瑛教授提出急诊应注重外感发热的理论及临床辨治规律的研究。
认为外感时邪以风邪为主,风邪可以夹寒夹热夹湿,与疫毒(戾气)杂感伤人。
六淫之邪,由皮毛肌腠而入,先滞络脉,由表而里,传至脏腑,发为热病。
疫毒之邪,多由口鼻而入,充斥于人体,循卫气营血而分属于上、中、下三焦之脏腑。
外感发热的病机是外邪入侵,人体正气与之相搏,正邪交争于体内,或热、毒充斥于人体,而发热,即所谓"阳胜则热",发生阳气偏盛的热性病变。
邪热疫毒其性猛烈,起病急,传变快,故出现热势高等实热之证。
发热病变,以阳胜为主,其病机变化最易化火,火热充斥体内,进而伤津耗液。
故在整个热病中,都以温热伤津,阴液耗损为特点,常常产生一系列的火炽伤阴之病理反应。
再者热毒之邪过盛,邪毒内传,营血耗伤,因而临床上易于发生神昏、出血的变证,即所谓逆传,来势凶险,预后较差。
2、周仲瑛教授认为热毒炽盛是外感发热的基本病理特征。
热毒不仅是指从外感受的温热邪毒,还包括毒邪作用于机体后所化生的火热之毒,热毒侵害人体脏腑组织,产生腑实、阴伤、血瘀等一系列病理结果。
热毒化火入里,蕴积阳明,与肠中糟粕结成燥屎,导致热结腑实,腑气不通,邪热无以外泄,导致腑热上冲,热扰心神,可见神昏、谵妄等。
阴伤是温热病的共同特征,外感发热,邪热鸱张,必然重灼阴津,阴液亏损,一方面使脏腑组织缺乏足够的濡养,功能活动严重损害;另一方面,阴虚阳亢,邪热之势更炽.也耗伤阴液.正不胜邪,气热传营。
同时.阴液耗伤、脉道不充、血液粘稠,可致血行艰涩为瘀,或因热伤血络,迫血妄行,血出瘀留。
如此虚实互为因果,形成邪热传营的重要病理环节。
在治疗上,由于邪毒卫气营血传变过程极为迅速,在气分阶段甚至卫分阶段,邪热多已波及营分,可见气营两燔之候,此时辨治不必拘泥于“到气才可清气",凡见到面红目赤,肌肤粘膜隐有疹点,舌红,少津,口渴等症,气热传营分先兆者,即以清气凉营法治之,于此周老提出“到气就可气营两清”的诊疗思想。
国医大师周仲瑛从痰瘀热结辨治系统性硬化症经验撷要杨昊偌;周捷;孙鑫;聂炜珏;周学平【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24(48)1【摘要】[目的]总结国医大师周仲瑛从痰瘀热结复合病机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的临证经验,为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通过临床学习、收集整理周老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的医案,从病因病机、辨机论治、用药特色等方面阐述周老治疗该病的临床经验,并举医案一则加以佐证。
[结果]周老认为,系统性硬化症的病机关键为痰瘀热结,病理因素以“痰、瘀、热”为主导,三者转化相兼,复合为患,贯穿病程始终;根据病情进展及病理因素的演变,治疗多从痰瘀热结复合病机入手。
痰瘀内生,胶结为患,治宜化痰祛瘀、逐邪蠲痹;痰热蕴结,热扰则发,治宜清化痰热、宣痹散结;瘀热相搏,血热鸱张,治宜凉血散瘀、寓透于清;伤阴耗气,虚热内生,治宜益气养阴、扶正祛邪。
文中所附验案,周老辨为痰瘀热结、风湿痹阻、气阴两伤证,治以化痰祛瘀、透热蠲痹、益气养阴,方用白薇煎合秦艽鳖甲散加减。
[结论]国医大师周仲瑛倡导辨证宜首重病机,从痰瘀热结复合病机辨治系统性硬化症,复法合治,灵活遣方,疗效显著,其经验值得传承推广。
【总页数】5页(P41-45)【作者】杨昊偌;周捷;孙鑫;聂炜珏;周学平【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8【相关文献】1.中医“瘀热”病机理论证治·外感篇--周仲瑛国医大师“瘀热”相关学术经验发微之二2.中医“瘀热”病机理论证治·内伤杂病篇--周仲瑛国医大师“瘀热”相关学术经验发微之三3.国医大师周仲瑛从瘀热辨治胸痹经验4.国医大师周仲瑛从痰瘀郁毒辨治肺癌癌性疼痛5.国医大师周仲瑛辨治肺源性心脏病临证经验撷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周仲瑛从湿热瘀毒论治慢性肾脏疾病的临床经验——周仲瑛
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四
郭立中;陈四清;赵金荣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
【年(卷),期】2010(042)010
【摘要】@@ (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一~之三已分别刊登于本刊2009年第6期和2010年第1期、第5期)rn慢性肾脏疾病是以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损伤为特征的一类疾病.水肿和小便异常是其主症,病情反复消长,缠绵难愈,多有免疫反应的参与.常见的疾病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间质性肾炎、IgA肾病、肾病综合征、各种继发性肾病以及慢性肾功能衰竭等.慢性肾脏疾病属内科系统的难治性疾病范畴,其病程冗长,病证复杂,治疗较为棘手.
【总页数】3页(P12-14)
【作者】郭立中;陈四清;赵金荣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46;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4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92
【相关文献】
1.周仲瑛从瘀热阻窍论治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经验——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二 [J], 陈四清;郭立中
2.周仲瑛从瘀热论治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三 [J], 郭立中;陈四清;皇玲玲
3.周仲瑛从瘀热论治重型肝炎临证经验——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一[J], 陈四清;郭立中
4.周仲瑛从瘀热论治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学术思想 [J], 杨宁;过伟峰
5.周仲瑛重视慢性肝病湿热瘀毒证治临床经验研究 [J], 叶放;吴勉华;薛博瑜;周学平;李国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周仲瑛老师临床配伍用药规律探讨过伟峰“用药如用兵”,是中医学的一名言。
用兵之道,在于文武韬略,克敌制胜;用药之道,在于运筹妙用,配伍精当。
临床诊疗首重识病辨证,然后用药论治。
老师周仲瑛教授在识病辨证方面审证求机,知常达变,娴熟老辣,自成体系,其“辨证五性论”、“痰瘀相关论”、“瘀热相搏论”等辨证思维的内涵极其丰富;在配伍用药方面师古不泥,博采众长,独具章法。
本文择其几种常用的配伍用药法介绍如下。
1苦辛通降配伍用药法苦辛通降法又称苦降辛通法,是将苦寒与辛温两种不同性味与功能的药物,相互配伍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泻心汤类方剂最能体现本法的配伍特点。
周师临床应用苦辛通降法的范围极广,除温病湿热证外,更多地应用于内科杂病的胃痛、痞满、呕吐、噫气等病证。
这些病证的部位均在心下至脐上脘部,病变重点在胃,而与肝胆肠相关。
涉及消化系统的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肠炎、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胆道系统感染和结石、胰腺炎等。
在其它系统病变影响到消化系统,出现胃失通降病理现象者,亦常采用苦辛通降法治疗。
周师应用苦辛通降法的证候病机为邪阻中焦,胃气郁滞,通降失常;临床特点为口干苦粘腻,苔黄浊腻或罩灰,或底白罩黄,舌质红,脉弦滑或兼数;病理因素以热郁为主,并兼夹其它病邪,如寒、痰、湿等,而见寒热错杂、痰热互结、湿热中阻、胃热火郁等证候。
如痞满疼痛单纯由于寒邪、痰饮、湿浊、食滞、中虚等所致,而无热郁的病理表现,周师则不用本法治疗。
苦辛通降法常用的苦寒类药有黄连、黄芩、山栀等,它们均具清热泄痞作用,周师善于根据所治病证,结合药物性能的差异甄别使用。
认为黄连、黄芩性燥,清热燥湿,苦而性滞,寒而气燥,守而不走,宜于湿火之证,以口苦而粘,苔黄腻为应用要点。
栀子性润,尤适宜于郁火之证,以口干渴,苔薄黄,舌质红为应用要点。
苦辛通降法常用的辛温药有干姜、半夏、吴萸、苏梗、厚朴等,它们均有理气开痞作用,周师在与苦寒药配合时各取其所长。
如干姜温中散寒,多用于寒热错杂者;半夏化痰和胃,多用于痰热互结者;吴萸入肝解郁,温中理气,多用于肝胃郁火者;厚朴燥湿宽中,多用于湿热中阻者;苏梗理气降逆,多用于热郁气逆者。
• 1319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9年10 月第24 卷第10 期 CJTCMP,October 2009,Vol.24,No.10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周仲瑛教授为首的课题组先后对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衰、高血压性脑出血、出血性疾病、重症肝炎、慢性乙肝等进行专题研究,通过大量病例观察分析,发现在急性外感热病及某些内伤杂病发展的一定阶段,较多患者可以同时表现血热与血瘀并见,单纯应用清热凉血法或活血化瘀法治疗往往疗效欠佳,而凉血、化瘀合法治疗能取得显效。针对这一现象通过文献回顾,周老推求病理,并经临床验证和实验研究,提出“瘀热”发病学说[1],认为内科领域多种急难病症均存在“瘀热”
病理因素。由于“瘀热”研究具有厚实的工作基础,笔者于2006年申报了科技部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瘀热病因在内科难治病发病中的机制及其分子基础研究”,获得列项资助。在周仲瑛教授指导下,课题组成员经过反复讨论论证,理清了对“瘀热”学说进行研究的脉络。
研究周仲瑛“瘀热”学说的思路与方法
吴勉华,过伟峰,周学平,金妙文,叶放,王志英,李国春,虞舜,袁园(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 210029)摘要:周仲瑛教授“瘀热”发病学说认为“瘀热”是指“瘀”、“热”两种病理因素互相搏结所形成的具有新的特质的复合病理因素,除有瘀和热两种病理因素的致病特点外,尚有自身的特性,是多种外感、内伤疾病可能出现的共同病理基础。瘀热学说的内涵十分丰富,本研究的总体思路是:以文献研究及临床回顾性研究为基础,以临床前瞻性研究及实验研究为延伸点,揭示“瘀热”病因在内科难治病发病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瘀热阻窍证为切入点,采用流行病学观察和实验方法设计研究方案,评价凉血通瘀法的疗效,探索瘀热在病程中的演变转化规律、致病机制及其分子病理学基础。关键词:周仲瑛;瘀热学说;研究思路方法
Study on ideas and methods of ‘stagnated heat’ theory of ZHOU Zhong-ying
WU Mian-hua,GUO Wei-feng,ZHOU Xue-ping, JIN Miao-wen, YE Fang, WANG Zhi-ying, LI Guo-chun, YU Shun, YUAN Yuan
(The First Clinical College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CM, Nanjing 210029,China)Abstract: Professor ZHOU Zhong-ying’s ‘stagnated heat’ theory holds that stagnated heat is a new pathological factor
which is formed by interactivity of blood stasis and heat. Besides each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it has own speciality. It is the same pathological basis of some exogenous and internal diseases. Since the stagnated heat theory has a profuse connotation, we fi rst take the literature and retrospective study as bedrock, then prospective study as expansion point to open out it’s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in refractory diseases’s onset. In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taking the stagnation of blood stasis and heat in the brain as an example, we adopt epidemiologic observation and experimentative method to evaluate the effi cacy of cooling blood and clearing stasis methods,explore the rule of it’s evolvement and transform,as well as the pathogenic mechanism and molecular pathology foundation.Key words: ZHOU Zhong-ying; Stagnated heat theory;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
国家科技部973计划基金资助项目(No.2006CB504807)通讯作者:吴勉华,南京市汉中路282号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邮编:210029,电话:025-5811117,E-mail:gwfwfg2003@sina.com
明确概念,理清思路,确立目标瘀热,是致病之因,同时又是一个病机词汇。周教授指出:“瘀热”是指“瘀”和“热”两种病理因素互相搏结、胶结合和所形成的具有新的特质的复合病理因素,除有瘀和热两种病理因素的致病特点外,尚有自身的特性,是多种外感、内伤疾病可能出现的共同病理基础。瘀热相搏证是指在急性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病变发展的一定阶段,火热毒邪或兼夹痰湿壅于血分,搏血为瘀,以致血热、血瘀两种病理因素相互搏结、相合为患而形成的一种证型。各种疾病,从西医学观点来看,分属于不同系统,具有不同的性质。而从中医学观点分析,导致瘀热的原因尽管各不相同,但殊途同归,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均可能存在瘀热共性,这是异病同治的理论基础。在准确理解“瘀热”概念的基础上,确立对“瘀热”学说研究的总体思路是:以文献研究及临床回顾
· 思路与方法·• 1320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9年10 月第24 卷第10 期 CJTCMP,October 2009,Vol.24,No.10性研究为基础,临床前瞻性研究及实验研究为延伸点,实现临床实践与理论和实验研究的良性互动,互相支撑,探索符合中医自身学术体系的研究方法。预期目标是:揭示“瘀热”病因在内科难治病发病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探寻“瘀热相搏证”及其三个子证——中风急性期瘀热阻窍证、病毒性肝炎湿热瘀毒证、急性肾衰瘀热水结证临证辨治的异同点。以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瘀热阻窍证为切入点,揭示瘀热在病程中的演变转化规律,阐明其致病机制及其分子病理学基础,凸现凉血通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疗效优势,从而提升从“瘀热”论治内科难治性疾病的价值。根据上述总体思路与研究目标,设计了研究“瘀热”学说的具体方案。整理历代医家有关“瘀热”致病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以“瘀热”、“凉血化瘀”、“犀角地黄汤”、“大黄、水牛角、牡丹皮、赤芍、生地黄”为检索目标,并注意调查与本课题相关的“出血性中风”、“慢性乙肝”、“急性肾衰”等疾病的中医研究资料。古代文献重点调查《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千金方》、《外台秘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温疫论》、《温热论》、《血证论》、《医林改错》等典籍,现代文献跟踪最新研究成果。以基础理论、相关方药、医案、实验研究等为条目,进行分类整理,提供检索结果,撰写研究报告,为临床研究方案的制订和校正提供文献及理论依据。从“瘀热”辨治内科难治病的临床回顾性研究1. 凉血化瘀法治疗“瘀热”相关疾病临床科研资料统计分析 周教授根据凉血化瘀法,按病种特点研制系列制剂,治疗“瘀热”相关疾病,积累了 1 000余例原始病例资料。拟对其中的出血性中风、慢性乙肝、急性肾竭3种疾病的病例资料按本项目的研究目标,分2个层次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第1个层次为各病种的特异性研究:①对能体现瘀热相搏3子证的症状、体征经统计学处理分析后进行归纳总结,制订瘀热阻窍证、湿热瘀毒证、瘀热水结证辨证量表;②评定各病种的疗效。第2个层次为瘀热相搏证的共性研究:①对能体现瘀热相搏证共性的症状体征,经统计学处理分析后进行归纳总结,制定瘀热相搏证辨证量表;②评定各病种所有病例的总疗效及瘀热相搏证证候改善情况。2. 凉血化瘀法治疗“瘀热”相关疾病的临床个案分析 在周教授诊治的门诊病例中,用凉血化瘀法治疗的验案俯拾即得,提示“瘀热”是导致多种难
治病证的主要病理因素之一,其疗效也反证了“瘀热”存在的客观性、普遍性。为了提升用“瘀热”学说诊治难治病的临床指导价值,笔者拟搜索提取所有用凉血化瘀法治疗的门诊个案,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①病例搜索方法:设计个案分析软件系统,把1990年以来的门诊病例资料全部录入该系统,然后根据相关主题词搜索病例,再按系统、病种分类。②重点关注病种:中风、病毒性肝炎、动脉硬化、支气管扩张、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糖尿病、高脂血症、肿瘤等。③收集内容:各诊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实验室数据、中医诊断、西医诊断、病机分析、治法、方药、服药方法、医嘱、疗效等。④分析方法:“瘀热”致病的个性特点;对所有病例资料进行连贯、综合分析,分析“瘀热”致病的共性特点。通过上述回顾性研究,显示瘀热相搏证在内科难治病病程中存在的客观性、普遍性、层次性及凉血化瘀方药的有效性。前瞻性研究——凉血通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临床观察瘀热相搏证可见于多种疾病,本课题以点带面,选择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为研究对象,采用流行病学观察和实验方法设计研究方案,评价凉血通瘀法的疗效。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多表现为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等风阳痰火蒙闭神窍证。周教授认为,中风急性期之风火相煽,源于血分瘀热,搏击不解,闭阻脑窍,而令邪热愈炽,瘀阻益甚,进而化火生风生痰,血分瘀热的深重直接影响到病情的轻浅。基于上述观点,笔者假设凉血通瘀法不仅对“瘀热阻窍证”有效,而且对风、火热、痰热、阴虚阳亢等“瘀热”相关病理因素引起的证候均有治疗作用,从疗效反证“瘀热阻窍”是本病的中心病理环节,进一步提升从“瘀热”诊治本病的实用价值。1. 病例纳入标准的制订体现“瘀热阻窍”中心病理环节的地位 既然本病之风火相煽,缘于血分瘀热搏击不解,那么只要切断瘀热阻窍的病理机转,便可遏制风阳痰火等病理因素的形成与进展。据此,笔者收集的治疗病例,不仅限于瘀热阻窍证,并放大至与瘀热相关的多种证候,以观察凉血通瘀法是否对风、火热、痰热等证机同样有治疗作用。中风证候多由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交叉夹杂所形成,周教授谓之“病机证素”。能概括/体现该证候的病机特征,它源于病理因素,但不同于病理因素的简单罗列,亦非多种病理因素的机械叠加。而是结合具体疾病,由病理因素提升出来,并对证候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