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理论必读经典
- 格式:ppt
- 大小:866.00 KB
- 文档页数:18
壹、绪论(懿涵)本文所要介绍的是质化研究中的扎根理论研究。
将介绍扎根理论的意义、渊源、哲学基础等,并着重在其内涵,即其技术、实作部份,这也是扎根理论与其它质化研究最大的不同所在。
贰、扎根理论的概念为了了解扎根理论研究,我们需介绍扎根理论的意义、方法等概念,以促使能够全盘了解扎根理论研究的学术发展过程。
一、意义扎根理论的创始者为Barney Glaser与Anselm Strauss,然这两位学者在不同年代所出版有关扎根理论的描述时,都一直对扎根理论进行补充与修正,兹就按照时间顺序驴列扎根理论的意义。
扎根理论的意义在最初1967年所出版的「扎根理论的发现」一书中,对于扎根理论的定义是在如何从数据中发展理论,而这就称之为扎根理论。
即扎根理论强调在社会研究中经由系统化的施行与分析以获得理论(Glaser & Strauss,1967:1)。
其次Strauss在1987年所出版的书中对于扎根理论的定义是,扎根理论方法论的出现在质化资料上是朝向发展一个理论,无需要委托任何特别形式的资料,研究的管道。
扎根理论并非是一个特别的方法或技能,它是进行质化分析的一种方式,它包含了一些区分的特征,例如理论性抽样(theoretical sampling);某种方法论的引导,例如持续的比较及使用一译码的典范(coding paradigm),确立一概念化发展(Strauss,1987:5)。
最后Strauss与Corbin在1990年所著一书(国内学者徐宗国译),认为扎根理论是用归纳的方式,对现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结果。
换言之,扎根理论是经由系统化的资料搜集与分析,而发掘、发展,并已暂时地验证过的理论。
因此,资料的搜集和分析,与理论的发展是彼此相关、彼此影响的。
发展扎根理论的人,不是先有一个理论然后去证实它;而是他先有一个待研究的领域,然后自此领域中萌生出概念和理论(徐宗国译,1997)。
国内学者徐宗国(1997)依其译者序中,亦对扎根理论提出一综合的观点。
经典扎根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优势扎根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主要强调个体心理过程中的认知和价值取向是由个体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并将文化作为认知的基础。
扎根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扎根理论可以揭示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念。
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家庭、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并鼓励个体为社会整体做出贡献。
扎根理论强调了文化对认知和情感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念,包括集体主义、社交礼仪、孝道思想等,从而更好地应对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文化差异。
第二,扎根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应对中国人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中国人在决策和思考问题时往往考虑的不仅是个人利益,更多的是集体利益和社会认可。
扎根理论提供了一种文化认知的视角,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并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的文化环境。
第三,扎根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设计更符合中国文化的教育和组织管理方式。
中国文化中强调对长辈和上级的尊重和敬意,也强调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
扎根理论在这方面提供了一种针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学生和员工的思维模式,并设计更符合中国文化的教育和组织管理方式。
第四,扎根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构建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桥梁。
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流中最大的障碍,也是跨文化交流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扎根理论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文化认知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思考方式,并将这些文化价值融入到跨文化交流合作中,建立起更多的跨文化合作的桥梁。
综上所述,扎根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优势十分明显,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念,提高我们的文化认知能力,还可以应用于教育、组织管理和跨文化交流等实际场景中,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方法一文读懂“扎根理论”一、研究范式和扎根理论毫无疑问,方法论对于任何一个致力于做研究的学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即人类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
正如迈尔斯所说:研究者要想为读者呈现一个确实可信的研究报告,就必须要向外界清楚阐述自己的研究倾向以及如何构建这个世界的外观,也就是研究方法。
但笔者认为,迈尔斯在这里所说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是一种研究设计,按照克罗蒂观点,一个完整的研究设计至少应该包括四个要素:认识论(哲学基础)、理论视角、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
因而,如果要想更好地理解方法论,还必须要和本体论与认识论结合起来,正因为如此,有学者认为用“范式”来探讨这类问题更合适。
但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复杂性,产生的研究方法、形成的研究范式也异常繁多,为了更好地展现不同研究范式之间的关系,本文归纳了一些常用研究范式,如表1所示。
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研究范式,其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也各不相同。
本文所探讨的扎根理论,如果从价值取向与研究目的上来说,属于实证研究范式;从理论视角上来说,属于解释主义范式;从研究方法上来说,属于质性研究②;从研究形态上来说,属于经验研究范式;而从认识论(哲学基础)上来说,它又属于建构主义范畴。
这也使它成为近年来在社会学领域内使用最为广泛,却又是误解最深的研究方法论之一。
然而,作为“当前社会科学中最有影响的研究范式”和走在“质性研究革命的最前沿”的一种研究方法论,很多人对它既充满期待,又无所适从。
因为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传统的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分歧;填补了宏大研究与微观研究之间的鸿沟。
但同时,扎根理论又是一个充满争议、开放包容与不断发展的新兴研究方法。
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扎根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本质与内涵、思路与方法、争议与反思等角度来系统梳理扎根理论的理论体系,并结合其在工作场所学习中的相关实例,探讨它的具体应用,以期进一步丰富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理论,拓展相关研究方法。
陈向明:初识扎根理论,再识“⼀切都是数据”初识“扎根理论”最早接触“扎根理论”这个概念是在1988年,当时我刚开始在哈佛⼤学读博⼠,质性研究课程的必读书中就有Glaser和Strauss的《扎根理论之发现:质性研究的策略》 (1967) (以下简称《扎根理论之发现》) 以及Strauss和Corbin的《质性研究基础——扎根理论的程序和⽅法》 (1990)。
我虽然做了⼏项质性研究课题,也对原始资料进⾏了系统的编码和理论建构,但对“扎根理论”这个概念及其使⽤⽅法并⽆清晰的理解和应⽤能⼒。
1995年,我回到北京⼤学教质性研究这门课,在教学和做实证研究(empirical research)的过程中,也经常提到“扎根理论”这个概念,但应⽤它的范围⽐较窄,基本停留在⾃下⽽上开放编码的层次。
⾃2011年起,我和⼏位同事⼏乎每年都在北京⼤学开设“质性研究⽅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暑期学校。
课程开到⼀定阶段之后,⼤家感觉内容需要聚焦,于是决定先对扎根理论进⾏系统的介绍和操练,因为它相⽐质性研究中的其他路径(民族志、现象学、个案研究、叙事探究、话语分析等)更为基础,更容易上⼿,也更好教。
为了获得对扎根理论基本⼀致的认识,我们教学团队组织了⼀个⼩型读书会,系统地研读扎根理论的经典著作,包括了解Glaser与Strauss之间的学术之争以及Charmaz对⾃⼰的两位⽼师的超越。
⾄此,我们感觉对扎根理论终于有了⼀个⽐较全⾯、系统的了解。
扎根理论可以被定义为:⼀套逻辑⼀致的“发现”理论的资料收集和分析程序(Glaser and Strauss,1967),是能够捕捉和概念化社会环境中潜在模式的⼀种研究路径(approach)。
其要义可以被总结为:研究的⽬的是⽣成理论,⽽理论必须来⾃经验资料(empirical data);研究是⼀个针对现象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从资料中发现、发展和检验理论的过程;研究结果是对现实的理论呈现,通过系统的资料收集和分析程序⽽发现的理论被称为“扎根理论”(Glaser and Strauss,1967)。
《经典扎根理论•前言》译稿前言《扎根理论的发现》(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也译为《发现扎根理论》)(Glaser & Strauss, 1967)发表以来,扎根理论(GT)大受欢迎并且已经成为引用最多的研究方法之一。
扎根理论研究者来自社会工作、护理、医学、保健连锁、教育、管理和商业等广泛的专业领域,他们是扎根理论的实践者和学者,正力图解释自己学科内的一些行为模式。
扎根理论通过使用简洁但对经验性现实颇具解释力的高影响变量,提供了一个“敏感性的认知”(Glaser, 1998,第62页)。
对扎根理论的广泛兴趣导致许多期刊发表文章和文本来指导研究人员使用该方法论。
人们对研究扎根理论的本质和实践都感兴趣——格拉泽形象地称之为“修辞决斗”(the rhetorical wrestle)(Glaser,1998,第3章),这其中既包括著名学者也有新手研究者(Walsh, Holton, Bailyn, Fernandez, Levina, & Glaser,2015a)。
扎根理论的“吸引力”(Glaser, 1998, p. 62)是有高回报的,但学习扎根理论和使用扎根理论是一个延迟的行动学习过程(Glaser, 1978, p. 6;2001,p.1;2003,p.78)。
做中学(从实践中学习)被认为是极其重要的方式。
正如格拉泽在他的问题诊断研讨会上经常评论的那样,一个扎根理论(基于数据的理论)是渐进的;它非常接近正在发生的事情,但从未完全捕捉到现实。
它的命题性质允许理论使用者用不断补充的数据和不断发展的技能来修正它。
在第一次扎根理论研究中所遗漏的可以在以后的研究中实现和修正。
经典扎根理论的新理论家发现,他们正在自己的体系内(凭借扎根理论)打开新的领域。
他们正在努力掌握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对他们来说是新的,而且通常对主管和同事来说也是不熟悉的,或者被误认为是一种解释主义范式的质性研究方法。
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在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领域,一个十分著名的方法是格拉斯(Glaser )和斯特劳斯(Strauss )提出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1967)。
扎根理论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Strauss,1987:5)。
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
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
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
在哲学思想上,扎根理论方法基于的是后实证主义的范式,强调对目前已经建构的理论进行证伪。
扎根理论的方法起源于格拉斯和斯特劳斯两人(1965,1968)60年代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
这个方面的形成与两方面的理论思想有关,分别来自哲学和社会学:一是美国的实用主义,特别是杜威、G.米德和皮尔士的思想,他们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注重对有问题的情境进行处理,在问题解决中产生方法;另外一个影响来自芝加哥社会学派,该学派广泛使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强调从行动者的角度理解社会互动、社会过程和社会变化。
一、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从资料中产生理论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
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
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
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
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
第八章经典扎根理论的写作要点:•理解写作本身为何以及如何成为经典GT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挑选和书写备忘录做好鉴别和认识的准备•了解可能阻碍写作的障碍并了解一些消除这些障碍的方法在前一章中,我们看到了数据分析的迭代性质,这是一种基础理论的出现。
在GT中写作是这个迭代过程的一部分,从收集的第一个数据开始,当你开始写备忘录时来帮助分析和概念化。
备忘录在第六章中有介绍。
在这一章中,我们关注的是写出你们新兴理论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是如何整合在一起的。
在进行GT 时,写作和思考是相互嵌入和交织在一起的:“写作是思维的实际表达…写作是一种基本的探究行为,它与生成或收集、阅读和编码数据一样有价值,甚至更重要”(Birks ,Mills,2012,p.126)。
Charmaz(2014)将编写和重写GT描述为发现过程的一部分:当你写作的时候,你会获得更多的洞察力,并对你的数据产生更多的想法。
你会看到更清晰的类别之间的联系,并从中得到启示。
因此,写作和重写成为分析过程的关键阶段。
写作不仅仅需要报道。
通过撰写和重写草稿,你可以提出隐含论点,提供它们的语境,与现存文献建立链接,批判性地检查类别,提出你的分析,并提供支持你的分析论点的数据。
每一个连续的草案都变得更加理论化和全面(p.289)●准备写作的过程一些研究者认为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方法(理查森,2000)。
这种观点特别适合GT方法,因为编写是经典GT的一部分。
写作不是在研究完成后才做的事情。
”写作是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时机是循序渐进的,它不是可选择的”(Glaser,2012,p.12),因为它有助于概念化:“写作和思维在构建一个有根据的理论中密不可分”(Birks&Mills,2012,p.130)。
在收集并不断分析数据、产生概念、撰写备忘录之后,扎根理论的理论家往往会达到概念过载的状态。
在这个阶段,研究人员经常面对一大堆备忘录,表明他们已经准备好对备忘录进行分类。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一、本文概述扎根理论是一种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定性研究方法,它强调从实际观察出发,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数据来生成理论。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方法。
文章将首先介绍扎根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然后详细阐述其核心思路,包括如何从原始数据中提取概念、如何建立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形成理论等。
接着,文章将介绍扎根理论的具体方法,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理论构建等步骤,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操作指南。
文章将讨论扎根理论的优点、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通过本文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掌握扎根理论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好地应用于自己的研究中。
二、扎根理论的发展历程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从具体情境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理论。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由社会学家巴尼·格拉泽(Barney Glaser)和安塞尔姆·施特劳斯(Anselm Strauss)共同提出。
在扎根理论的初期阶段,格拉泽和施特劳斯强调了对实际数据的深入分析和归纳,认为只有通过对原始数据的细致观察和理解,才能发现隐藏在其中的规律性模式。
他们提倡“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即从具体个案出发,逐步归纳出更广泛的概念和理论。
随着扎根理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应用这种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扎根理论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特征和方法论体系。
例如,它强调对研究问题的敏感性,认为研究者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不断发现和探索新的研究问题;它也注重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认为只有真实的数据才能产生有效的理论。
近年来,扎根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被用于解释各种社会现象,也被用于指导实践和政策制定。
随着大数据和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扎根理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一篇小文章,学习一下扎根理论写在前面:自从接触千字营之精神,我便深深被吸引,碎碎念的文字,我半小时就可以写一篇。
可是我终究觉得这样的模式只是让自我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不外看,我便难以进步。
加之深感读研的美好时光一晃而过,平时虽然有一些琐事缠身,但自由安排的时间还是很多,在剩下的时间里抓紧一切时间再奋斗一把,读书看报学习,而至于结果如何不去过多追问和焦虑。
于是我今日在读威廉姆斯的思想,结果被老师叫去报销,中途打断之后,便再也没有读,主要是看了看他的思想,我有点难以理解,于是搁置了。
明日再读。
今日主要看了看扎根理论。
读的是《大学教师对“好老师:之理解的实践推理》,也是多亏了教经管和高教的小学妹,我才补上上节课C老师讲的东西。
之前我只是读关于扎根理论的书籍,读的一直云里雾里的。
关于学习方法的问题,大概是从写开题的文献综述开始,我开始有所感悟。
不会写论文和写的不好虽然和读书多少有关,但我想更多的是我还是没有真正去读每段每句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
以前虽然知道要这么读,可是就是没办法这么读。
当然我也体会到,我们经常问过来人,你们如何读书的?过来人也通常会说,多读多看,没有好的办法。
是的,读书当真没有捷径。
没有大量的认真的积累,怎么会有变化。
只是,我当年跨专业来读文科,没有过早的体悟到这个道理。
只是如今再感慨也不算晚吧。
这次那些小学妹针对这篇文章做PPT汇报,我就以文字的方式呈现吧。
我想从研究问题的聚焦,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方法的确立以及如何编码。
研究问题研究问题确定为大学教师是如何理解好老师的?在这个主问题之下,研究者开始把它细化为三个子问题:好老师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这些特征对他们是重要的?这样的好老师的理解对他们产生了什么影响?关于研究问题,研究者也是在进入研究现场后不断的聚焦的,比如从一开始的考察好老师的特征,一开始静态的特征,后来转向动态的特征。
子问题也在不断的变化。
研究对象关于研究对象的选择。
《经典扎根理论》第六章分析数据第六章分析数据要点:理解描述性分析和概念分析之间的区别阐明如何使用连续比较分析方法区分扎根理论中使用的不同类型和阶段的编码理解分析型备忘录在扎根理论分析中的关键作用阐明如何识别核心类属理解扎根理论中数据分析的迭代性质评估应用软件对扎根理论分析的影响本章,我们将聚焦经典扎根理论中采用的数据分析技术。
通过编码和备忘录的方法将数据概念化是扎根理论分析的基础,其目标是发现社会行为的潜在模式,从而解释研究兴趣领域内的主要问题或关注点。
这种潜在模式分析方法说明了在社会环境中揭示激发可预测行为的主要关注点的复杂性。
这样的行为模式往往是微妙且根深蒂固的,需要仔细关注数据中所揭示的内容。
扎根理论关注一个问题——个主要的关注点——并专注于那个解释该关注点如何被永久处理、管理或解决的行为模式。
这种模式——核心类属——随着数据的开放编码和概念化而出现。
一旦这种模式出现,分析人员就会转移注意力,专注于理论抽样和有选择地对进一步的数据进行编码,以详细阐述这一核心类属和任何似乎与该核心类属相关的概念,并最终使他们饱和。
核心类属,作为一种模式,通过理论编码将其建模,以组织和整合该核心类属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这种理论编码不是被选择的,而是通过对分析型备忘录大量地手工整理而产生的,借助分析人员通过对分析想法的前意识处理所产生的创造性见解。
这些分析想法已经渗透到通过有意识的努力来分析数据之外了,被格拉泽(1998)称为“无药之旅”。
事件可以被描述为数据中所观察或表述的现象或经验的指标。
使用连续比较分析方法对这些事件进行标记和分析,生成最初的实质性代码和后来的理论代码。
这一过程首先通过仔细阅读数据进行实质性编码,将事件确定为数据中新出现的概念的指标。
当理论家将数据中的事件与事件进行比较,然后将事件与新兴的概念进行比较时,一个主要的问题或关注点在编码数据中浮现出来。
而一个类属成为研究的焦点,它似乎可以解释围绕这个问题或关注点的大部分变化。
第五章发现数据要点:理解扎根理论对数据的使用知道如何为一项扎根研究收集数据理解做扎根理论时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反复性为什么“一切都是数据”作为扎根理论家,我们有极大的自由来识别和利用在分析中获得的任何相关的、可获得的所有的数据,这样做可以增强我们理论的力量来解释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们在选择和发现数据时使用这些数据来解释有争议的行为模式。
这种解释能力是很多人被吸引到扎根理论研究中的主要原因。
其概念性的力量使得扎根理论不仅对理论家来说很有价值,而且由于其聚焦于解释“影响力高的主要问题”(Glaser, 1995, p. 4),所以对实践者和参与者来说,扎根理论也很有意义。
扎根理论过程确保了当我们的研究结束时,其结果是“可操作的”(Schon, 1983)。
正如Walsh (2014c)所强调的,在许多方法论书籍中,关于方法和技术的论述很多,而关于数据的论述却很少。
然而如果没有数据,方法和技术就没有多大意义,因为“数据是建立理论的必要基础”(Evermann ,Tate, 2011, p. 634),在大多数情况下,你需要好的数据来产生好的理论(Lyytinen, 2009)。
Creswell(2014)将定性数据描述为文本和图像,定量数据为数字。
定量数据这一术语主要用来描述一种可被计算或被数据化表达的信息,可以被进行数据分析(Monette Sullivan,Delong, 2011),而定性数据则以文字的形式对某种现象进行深度解释、提供信息。
然而,研究者可以选择量化质性数据(Sandelowski et al., 2009)或者限定(Creswell,2007)或质性化(Sandelowski,2000)定量数据。
研究人员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技术使用二手数据,而不用管使用什么方法来收集这些数据。
虽然许多扎根理论研究很大程度上依赖定性数据和访谈作为数据收集的主要方法,扎根理论可以使用任何所有数据以及数据收集方法,包括观察、视听媒体,或来自任何来源的调查(如报告、报纸或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