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协商民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之策
- 格式:docx
- 大小:205.83 KB
- 文档页数:6
基层协商民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之策
作者:
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6年第03期
摘 要:文章通过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等方式,立足于对葫芦岛市龙港区目前基层协商民主的现状,针对当前基层协商民主中存在的现实困惑进行分析,以期探索一条新时期发展基层协商民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基层;协商民主;实践;问题;对策
积极开展基层协商民主是实现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中国基层协商民主在推进中探索出很多实践形式,也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本课题通过研究葫芦岛市龙港区基层协商民主的现状,分析当前基层协商民主中存在的现实困惑,试图探索新时期发展基层协商民主的有效路径。
文章所称基层协商民主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城市社区、农村和企事业单位的各类主体,就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有组织的协商,依法参与基层公共决策和基层社会治理的民主实践。
一、葫芦岛市龙港区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研究
龙港区是葫芦岛市中心城区。在葫芦岛市六个县(市)区中,该区的基层协商民主工作较为突出。
(一)充分发挥政协的作用
龙港区本届政协委员176名,分别来自区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党派、团体、基层组织及其他各界。委员整体素质好,参与协商民主的意识和能力较强。
1.加强政协委员参与协商民主的主动性。龙港区自2008年以来不断探索多元化的协商民主参与形式。通过经常开展各种协商议事、视察、调研活动和广泛的民主监督工作,使协商民主成为常态。全区以政协主动的协商民主、积极参政履职的影响力,切实做到“三在前”、“三在先”,即重大决策要协商在党委决策之前、人大通过之前、政府实施之前;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要先协商后决策,对重要人事安排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要先协商后决定,制定重要地方性政府法规要先协商后通过。通过长期的努力,龙港区基本形成了各级领导对区政协工作重视的常态化及区政协对委员工作重视的常态化,政协委员参与协商民主的主动性大大增强。
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RESEARCHGUIDE总第186期2013年第4期SerialNo.186No.4,201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人民
民主的重要形式”的论断。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概念第一次
在党的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和确立。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
书记的党中央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协商民主思想
的继承和发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协商民主政治实践
的理论升华和伟大创造,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于推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也将作出
积极贡献。但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过程中,我们必
须牢牢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必须坚持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
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
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
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
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
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
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
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
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
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
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我们
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
邓小平同志1992年在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指出:“恐怕再有
政治思想工作对基层治理创新的推动作用研究
摘要
在深化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中,基层治理作为最基础的治理环节,其创新性和盘活性备受瞩目。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的迅速发展,基层治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寻求新的治理模式,提升治理效能,已成为重大的实践课题。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思想工作的价值和功能正在逐渐凸显出来。本研究将从全面正确理解政治思想工作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在基层治理创新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基层认知水平,以及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从而有力地推动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政治思想工作;基层治理创新;治理效能
1、政治思想工作及基层治理概述
1.1 政治思想工作的内涵
政治思想工作是为了引导和影响人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促进整个社会的政治稳定和发展。它涵盖了政治教育、政治宣传、政治引导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形塑人们的价值观、信仰体系和行为准则,引导社会各界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1.2 基层治理的现状
基层治理的参与度仍然存在不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党委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基层治理的重要体现。在实际运行中,一些地方党委在决策中往往忽略群众的参与,导致决策方式单一、民意无法有效表达。一些地方基层治理中的群众参与方式还比较被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基层治理中存在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由于缺乏权力分配体系和合理的权力监督机制,一些地方的基层治理中容易出现权力垄断、腐败问题。这不仅损害了基层治理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也削弱了基层治理的执行力和效率。
基层治理的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基层政府是直接与民众接触最紧密的层级,其提供的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民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在一些地方,基层政府的服务态度不够亲民,服务能力不足,导致民众对基层治理的不满情绪增加。由于基层治理的服务能力不足,一些社会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进一步产生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2020年第23期总第548对策参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十四五”期间要努力实现“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这是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治理的科学指引。党的十九大对基层治理进行了新的论述,意义深远。深刻理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论述的重要性,致力于基层治理工作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
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探析
何爱云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文章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切入点,从夯实党在基层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基层治理的效能、党建和基层治理优势互换等方面阐述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内在逻辑,重点探讨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方法创新和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实践路径。关键词:党建;基层治理;内在逻辑;时代价值;实现路径DOI:10.16653/ki.32-1034/f.2020.023.008
[5]滕建勇,曹鹏,杨成龙.高校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现状分析及对策——基于上海高校的调研[J].思想理论教育,2016(12):74-79.[6]李燕萍,虞虎,王昊,等.面向大数据时代的城市规划研究响应与应对方略[J].城市发展研究,2017(10):7-16.[7]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方式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8]习近平: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EB/OL].(2017-12-09)./2017-12/09/c_1122084706.htm.[9]米华全,申小蓉.运用大数据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6(8):75-78.[10]梁晓莹,陈群,杨志东.云梦“大数据”管理党员[EB/OL].(2016-10-13)./local/2016-10/13/c_129320213.htm.[11]吴储岐.为党建插上信息化“翅膀”[EB/OL].(2017-10-10)./n1/2017/1010/c117092-29577316.html.[12]金毅,许鸿艳.大数据时代我国推进网络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9(3):76-82.(作者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信息传媒艺
“社会治理”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
一、本文概述
“社会治理”是现代社会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涵盖了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商、合作的过程。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社会治理”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以期为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理论内涵方面,本文将详细阐述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基本原则和主要特征。我们认为,社会治理强调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协商合作,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问题,追求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治理环境。同时,社会治理还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在实践路径方面,本文将从多个层面探讨如何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强与社会组织和公众的沟通与协作,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应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法治化水平,为社会治理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再次,应推动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应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探讨“社会治理”的内涵和路径,以期为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参考。
二、社会治理的理论内涵
社会治理,作为一种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其理论内涵丰富且深远。它强调的不仅仅是政府的单一管理,而是包括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主体在内的协同合作与共同参与。这种协同治理的理念,突破了传统公共管理模式的局限,将治理视角从单一的政府管理扩展到全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社会治理注重权力运行的多元性。在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中,政府是唯一的权力中心,负责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然而,在社会治理的框架下,权力运行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各方都可以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通过协商、对话和合作,共同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社会治理强调责任分担的共享性。社会治理不再将责任完全归咎于政府,而是倡导全社会各界共同分担责任。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各方都需要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发挥自己的作用,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责任分担的共享性,有助于增强社会的整体责任感和凝聚力,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
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及对策
作者:付诚;王一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201411期
摘要:公民参与社区治理是近年来国内倡导的一种新型社会治理形式,但在实践中出现了社区治理主体关系不清晰、社区自组织能力不足、公民精神缺失、居民普遍存在“搭便车”行为等现实障碍,公民参与社区治理面临制度困境、组织困境和文化困境。现阶段推进公民参与社区治理,单纯强调社会政策干预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培育社区共同体、重整社区权力体系、提高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组织性、建立协商民主的社区治理机制、构建社区公民精神等,建构一个融社会、经济、政治政策为一体,具有包容性的有利于公民成长的政策体系。
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
公民参与社区治理是近年来国内积极倡导的一种新型社会治理形式。但由于参与的规范性、制度性建设不够,现实中公民参与社区治理并没有预期的那样乐观,遭遇到了制度困境、组织困境和文化困境。
1.制度困境
由于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及治理启动较晚,且政策创新具有典型的“拿来主义”特点,导致这些政策与原有社会运行规则和社会发展现实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矛盾和冲突。从总体上看,我国《宪法》、《物权法》、《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物业管理条例》等都鼓励和支持公民有序参与社区治理,并为公民制度化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了合法渠道,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氛围。但这并不意味着实践中公民参与的制度渠道必然畅通,当前公民参与社区治理仍然面临着诸多制度困境。
(1)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定位与实践中的错位
现实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居委会与法律规定的社区自治组织的地位不符。《居委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近年来,为应对日益增加的基层管理任务,各级政府都在强调管理重心下移。由于相关配套措施不到位,一些政府部门及其派出机构甚至将监管和服务的责任也下放到街道和社区,居委会承担了大量由上级机关布置或交办的不属于自治组织的行政性及指派性工作。在一些地区的城市中社区居委会已退化为政府及其派出机构下属的“准行政组织”。相关政府部门对居委会进行名目繁多的考核,居委会为了获取区政府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的认可和更多的经费支持,只对这些上级政府部门负责,而不是按法律规定对居民会议负责。由此导致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很少关心,再加上居委会工作方式的封闭性,缺少透明度和民主参与氛围,使得社区居民对居委会的利益表达功能持怀疑态度。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地位与功能在实践中与法律规定有一定的差距。[1]
龙源期刊网
关于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思考
作者:金凌俭 任义
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04期
摘要:协商民主是在20世纪后期西方学术界开始关注的新领域。协商民主是强调在多元社会现实的这种背景下,通过普通的公民参与,就决策与立法达成共识。协商民主和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有着一定的契合之处,汲取协商民主的理论和实践精神,提出借鉴西方协商民主,加强和完善政治协商制度。
关键词:协商民主多元社会现实政治参与政治协商制度
中图分类号:D6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349-01
全球化的深入,社会复杂性的增多和大规模社会不平等的存在,面对这多元的社会现实,代议制民主在实践中不断受到挑战,并逐渐与其所坚守的民主理念相悖。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和反思自由主义民主模式是否就是民主的唯一合法的形式。在此实践和理论背景下,20世纪后期,西方学术界许多学者开始关注一种新的民主理论模式:协商民主。它是传统民主范式的复兴。在公民实践理性的基础上,协商民主激发了理性立法、参与政治和公民自治的理想。
一、协商民主的阐释
协商民主是具有多维度的含义,它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目标:即追求政治平等和决策中的审议性。它也是一种公共咨询:政治治理的手段,也是一种政治参与的过程,更是一种民主化的、科学化的决策过程。协商民主旨在追求一个人格受到尊重、每个人的声音及其理性观点得到尊重的公正社会。
协商民主是一种决策机制。它强调公共议题应该由决策影响的人,通过理性的讨论、对话、审议等方式做出决策。协商民主是一种治理机制。它强调在多元社会中,政府与公众对共同事务进行共同决策,而且协商参与者应该以集体利益为目标,因此,它是“一种具有巨大潜能的民主治理形式,它能够有效回应文化间对话和多元文化社会认知的某些核心问题。”协商民主是一种公共参与。协商民主做为民主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更为强调公民参与的重要性,普通公民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以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行为。协商民主强调公民参与的平等性、责任性、理性化。
2024年政协工作总结
2024年政协工作总结精选3篇 〔一〕
2024年政协工作总结
2024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事业开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全国政协团结合作,共同推进改革开展,为祖国繁荣富强奉献了力量。以下是本人对2024年政协工作的总结:
一、政协立足把握热点难点问题,推动重要议题不断获得新进展。
政协作为提出意见建议的专业机构,在2024年继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针对全国开展中出现的重要议题,政协开展研究和调查,不断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详细到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如“精准扶贫”、“全民安康”等,政协出一系列方案措施,引起了国务院的关注。为今后的制定政策,乃至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有效支持。
二、政协进一步肩负建言献策责任,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开展的重要力量。
在2024年,人民群众对政协的期望越来越高。国内经济、社会客观环境发生了许多变化,要求政协必须及时跟进,为人民群众所希望、所迫切求解决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思路和方案。对此,政协不断深化自身工作,进一步加强和人民群众沟通和联络,继续发挥建言献策的责任和作用。通过广泛组织社情民意,广泛听取各类专家、智库的意见和建议,为全国各级政府提供了有用的参考。
三、政协在践行民主协商、参政议政上获得重要成果,为我国民主政治体制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
政协作为我国优秀的民主参政组织,在近年来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认可,并在民主协商、参政议政等方面有了长足开展。在2024年,政协倡导“协商民主”,积极参与和推动法律和制度的制定和修订。另外,政协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反____”和“清廉政治”建立,促进全国党内经常化、长效化的巡视考核工作,打破了党内的利益集团,实现了党风政风的有效整治。
四、政协深化党风廉政建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在政协工作中,廉政建立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议题。在2024年,政协探究了新的思路,以纪检监察委员会为主导,结合职能,推动党的管党治党向基层延伸。不断发挥组织优势,加强宣传教育,推进问责制度建立等形式,实在做到从党员领导干部、党组织、群众鼓励等多方面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协圈圜口 No.5.2o13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刍议
梁晓宇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中 国共产党推进协商民主制度的历史担当,这将有利于丰富民主形式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是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组织形式,是发挥协商民主的重要舞台。人民政协协商民主也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彰显。 关键词:人民政协;协商民主;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D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13)05—0009—04
一、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探索奠定了新时期人民
政协协商民主的基础
协商民主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本 是西方政治学家针对代议制民主政治体制在当代发
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局限性,对民主本质进行深刻反
思后提出的一套应对之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蕴含着深刻的协商要素,作为 它的组织机构的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是我国民主自身
发展内生的因素,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
理论和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和中国文
化相结合的产物。陕甘宁边区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局 部执政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启多党合作的实践
时期。毛泽东在那时就开明提出“共产党的这个同
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原则,是固定不移的,是永 远不变的。”…在陕甘宁边区局部执政时期,中国共
产党按“三三制”建立了各级政权组织。即通过民主
选举产生的抗日民主政权在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 非党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中国共产党
在局部执政时期对下面的不同意见不是采用强制拒
绝的方式,而是事前协商,努力达成共识,最后再通 过表决来做出决定。可以看出,中共在抗日战争时
期创立的以“三三制”政权形式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政 治制度,其实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协商要素,它是中国
共产党对协商民主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学习考察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报告(精选2篇)
学习考察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报告「篇一」
学习考察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报告
政协民主监督是加强人民政协履职能力和提升监督效能的有效途径。为了进一步推进政协民主监督工作,本文将结合我近期进行的考察和学习,就政协民主监督的意义、如何提升监督效能以及政协监督工作的难点与瓶颈进行探讨。
首先,政协民主监督的意义不容忽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协履行着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等职能,而民主监督则是政协的重要使命之一。民主监督通过政协委员履职中的提案、批评和建议等方式,实现对政府行政、立法机关和党委等党政机关的监督。它不仅是确保政府机关依法行政、服务人民的重要途径,而且有助于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行政效能。
其次,政协民主监督工作中如何提升监督效能是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政协民主监督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监督能力相对薄弱、监督形式单一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升监督效能,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政协委员的能力培养。政协委员作为政协民主监督的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政策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政协应加大对委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与工作能力,以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责。
二是创新监督形式。传统的提案、批评和建议等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多样化的监督需求。应对社会热点、民生问题以及重大决策进行重点监督,同时推进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在监督工作中的应用,拓宽监督渠道。
三是加强对监督结果的跟踪和落实。监督的目的在于促进问题的解决和工作的改进,因此应加强对监督结果的跟踪和追踪,确保监督工作的落实和效果。
最后,政协的民主监督工作也面临着一些难点和瓶颈。一是工作重难度高,资源不足。由于政协委员在职业和地位上的特殊性,他们的工作密集度往往非常高,而且缺乏专职人员的支持,这对政协民主监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监督结果缺乏实效。尽管政协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对政府有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在实践中,政府对政协提出的建议并未全部采纳,这导致政协委员对民主监督工作的热情受到一定的影响。三是民主监督范围狭窄。政协的民主监督主要集中在党委和政府等政府机关,缺乏对社会舆论和市场经济等领域的监督。
宪政视野下协商民主概念分析
宪政是用宪法和法律来规范公共权力,其目的是规范公共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民主是古老而永恒的话题,也是宪政的追求目标。协商民主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被认为是对自由民主理论和批判理论修正的一种民主形态。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其概念核心是公共协商,强调通过对话、讨论、辩论、审议与共识,达到保证公共理性和公共利益的实现,其完美性被认为是一种乌托邦的政治理想。协商民主有良好的宪政基础,但是在我国的宪政实践中不能很好的运行,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很好的界定协商民主的概念。我们从宪政的角度来探讨协商民主的概念,以及通过对协商民主概念的界定、制度价值分析以及运行现状反思,以期构建在宪政轨道上的协商民主运行机制。
标签:宪政;协商民主;概念
前言:协商民主理论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兴起的。1980年,约瑟夫·毕塞特在《协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数原则》一文中首次从学术意义上使用“协商民主(deliberativedemocracy)”一词。1987年曼宁在《政治理论》第ls期《论合法性和政治协商》和1989年科恩在《协商与民主合法性》上真正赋予协商民主很强的动力。20世纪90年代后期,协商民主理论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当今西方政治思想界的领军人物,如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英国著名社会政治理论家安东尼·吉登斯、德国思想领袖尤尔根·哈贝马斯等都是协商民主的积极倡导者。协商民主作为一种复兴的民主理论,被认为是对自由民主理论和批判理论的修正,同时也被认为是乌托邦式的民主理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协商民主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事业的重要内容。协商民主在我国也有着较好的运行(如中国政治协商会议)。但是,我国协商民主研究大都是对西方协商民主的介绍。所以,有必要从宪政的角度来定义协商民主,构建在宪政轨道上平稳运行的协商民主机制,用以指导我国的宪政实践,促进政治文明的实现。
国外的协商民主
从词源学意义上考察,民主(Democracy)一词源自古希腊词,由demos和kratos两个短语组成,demos指人民,kratos意指权力和统治,因此民主的原意是人民的统治或人民的权力。随后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民主”的含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出现了诸如自由民主、代议民主、理性主义民主、经验主义民主、选举式民主、参与式民主、竞争式民主、合作式民主等有关民主理论的解释或派别。关于民主内涵的概念性把握难有定论,正如乔·萨托利所言,“我们生活在一个以民主观混乱为特色的时代里”[1],然而“民主获得若干意义我们尚可容忍,但它若是可以无所不指,那就太过分了”[1]。因此,在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中,民主必然存在客观内容和具体所指。从应然和实然的双向维度来考察,民主在根本上是作为一种协调和解决社会利益矛盾的相对文明的政治机制而存在的。
第一节 国外的协商民主理论
协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又称为审议民主、商议民主、审议式民主,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协商民主是指具有多元文化特征和利益相关性的公民,自由、平等、公开地运用理性,参与公共决策和政治生活,不受限制地交流各种观点;通过辩论寻找能信服于人的方法,促进参与者偏好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一致或共识。协商民主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竞争性选举、票决民主的困境,弥补选举、票决民主的缺陷。
20世纪末,随着人们对自由民主(Liberal Democracy)和代议民主(Representative
Democracy)等民主理论的批判性反思,以及世界各地普选、竞选等竞争性民主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矛盾的日益增多,单纯强调选举的竞争性及普遍性的民主价值取向日渐为诸多现代政治学家所质疑。一些西方学者开始把研究的焦点逐渐转向了对“协商性民主”的理论探究,期望在现代社会中建立起以公共协商为核心价值理念的民主政治形式。约瑟夫·毕塞特(Joseph Bessettle)较早从学术视角提出了这一概念,之后罗尔斯、哈贝马斯等许多西方学者对协商性民主理论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和研究。詹姆斯·D.费伦指出:“公共讨论而不是遵循更机械的投票程序可能会鼓励具有公共精神的理由和建议,它们将有助于促进所有人的利益。”[2]罗尔斯认为:“多数裁决原则的程序不管怎样被规定和限制,它作为一种程序手段显然只具有一个从属的地位。”[3]“在立法阶段中,我们必须依赖立法阶段的实际讨论过程而在允许的范围内选择一个政策。”[4]哈贝马斯在对“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等西方传统民主模式进行批判反思的同时,提出了不同于自由派和共和派的第三种民主模式——建立在“交往行动理论”和“商谈理论”基础之上的“商议性政治”,其指出“商议性政治的程序构成了民主过程的核心”[5],主张通过建制化的方式和程序促使民主的意见、意志、法律及公共决策的形成和实现。詹姆斯·博曼认为:“协商是民主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以自由平等的公民实现理性一致为基础。”[6]德雷泽克(Dryzek)认为:“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一方面是基于自由主义理论,另一方面是基于批评理论。”[7]
龙源期刊网
协商民主的优势与作用
作者:孙宝林
来源:《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02期
摘 要: 协商民主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而且是我们党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有力措施。协商民主有助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有助于拓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有助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必须发挥协商民主的优势和作用。
关键词: 协商民主; 优势; 作用
中图分类号: D6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4)02-0060-04
Advantages and Consultation Role of Democracy
SUN Bao-lin
(Beijing Institute of Socialism,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Deliberative democracy not only fully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but also effective measures to deepen political reform our Party. Deliberative
democracy helps improve the Party’s leadership and governance; help expand citizens’ orderly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hannels; contribute to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s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四下基层制度和方法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四下基层制度和方法是指在基层单位实施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法。基层单位是指国家、地方和企事业单位中层级最低的机构,如村委会、社区居委会、企业车间等。四下基层制度和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基层单位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服务群众。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四下基层制度和方法。
一、四下基层制度
1.民主决策制度:民主决策是指在基层单位中,通过会议、座谈等形式,集体讨论、协商,达成共识,做出决策。这种制度能够发挥群众的智慧,增强凝聚力和执行力,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2.权责等同制度:权责等同制度是指在基层单位中,每个人的权利和责任是相对应的,权责相对等。只有拥有相应权利的人才能够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样能够确保工作的高效、顺利开展。
3.综合协调制度:综合协调制度是指在基层单位中,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工作任务。这种制度能够有效地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推动工作的顺利进行。 4.责任追究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是指在基层单位中,对工作中犯错误、失职渎职的人员进行追究责任。这种制度能够强化工作纪律和责任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1.开展教育培训:对基层干部和员工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增强他们的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
2.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工作考核制度,对基层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创新工作方式:鼓励基层单位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果。
4.加强组织协调:加强基层单位各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实现优质服务。
第二篇示例:
四下基层制度和方法是指在基层单位实施四项监督制度和方法的一种管理模式。四项制度包括:一是民主管理制度,二是法律监督制度,三是经济核算制度,四是宣传教育制度。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四项基层制度和方法的内容和意义。
2023年第2期(总第331期) 学 习 与 探 索Study&Exploration No.2ꎬ2023 Serial.No.331政治发展研究
比较视野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发展形态分析
李 笑 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ꎬ北京100089)
摘 要:民主是现代政治发展的主要目标ꎮ西方民主转型范式对众多后发国家实现民主化的目标、动力和路径具有一定的影响ꎬ但该范式存在将竞争性选举视为政治发展的唯一目标、否定经济社会发展是民主政治的结构性前提等弊端ꎮ改革开放以来ꎬ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ꎬ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新形态ꎮ从人民民主推进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发展形态可以概括为ꎬ执政党及其主导的公共权威担当着国家建构与民主发展的中轴力量ꎬ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进行自我完善与发展ꎬ渐进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ꎬ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推动民主创新ꎬ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机统一ꎮ这一全新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对后发国家建构民主政治提供了积极的启示ꎮ关键词:全过程人民民主ꎻ中国式现代化ꎻ民主转型ꎻ政治发展形态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23)02-0058-0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马克思主义民主观视域下的全过程民主运行机制研究”(21CKS022)作者简介:李笑宇ꎬ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讲师ꎬ博士ꎮ 一、引言
现代化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向现
代性全面转型ꎬ并广泛引起人类社会在生产方式、
行为模式、思想文化、制度组织等多个层面发生根
本性变革的过程ꎮ政治发展是指政治体系在现代
化转型中向高级形态的变迁过程ꎬ具体表现为政
治权威的世俗化、政治结构功能的分殊化、政治参
与的广泛化ꎮ政治发展形态则是由领导力量、发
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路径、发展性质、发展战略
等因素构成的一种综合形式与状态ꎮ“二战”以
课时3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核心考点一 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
1.基层群众自治的含义和特点
含义 是指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在居住地范围内,依托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民主制度和治理模式
特点 发生领域的基层性、民主参与的直接性、管理活动的自治性
2.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
村民委员会 居民委员会
依据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性质 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主要
职能 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 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
产生 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选举产生,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居民委员会成员由居民选举产生,向居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管理 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规范村民和村干部的行为 居委会成员居民选,社区大事居民定,日常事务居民管
意义 大大调动了广大村民/居民参与乡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村民/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素质和能力
归纳提升 村委会与乡镇政府、村支部、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关系
(1)村委会是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政权基层组织,不是基层国家机关,不是基层政府。
(2)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是一种指导关系,村委会在乡镇政府指导下工作,非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3)村支部是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委会的工作,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4)村务监督委员会独立行使监督权,对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不从事具体的村务工作。
1.人民群众依托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间接行使民主权利。
纠正:人民群众依托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2.实行基层群众自治,能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基层协商民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之策
作者:
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6年第03期
摘 要:文章通过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等方式,立足于对葫芦岛市龙港区目前基层协商民主的现状,针对当前基层协商民主中存在的现实困惑进行分析,以期探索一条新时期发展基层协商民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基层;协商民主;实践;问题;对策
积极开展基层协商民主是实现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中国基层协商民主在推进中探索出很多实践形式,也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本课题通过研究葫芦岛市龙港区基层协商民主的现状,分析当前基层协商民主中存在的现实困惑,试图探索新时期发展基层协商民主的有效路径。
文章所称基层协商民主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城市社区、农村和企事业单位的各类主体,就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有组织的协商,依法参与基层公共决策和基层社会治理的民主实践。
一、葫芦岛市龙港区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研究
龙港区是葫芦岛市中心城区。在葫芦岛市六个县(市)区中,该区的基层协商民主工作较为突出。
(一)充分发挥政协的作用
龙港区本届政协委员176名,分别来自区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党派、团体、基层组织及其他各界。委员整体素质好,参与协商民主的意识和能力较强。
1.加强政协委员参与协商民主的主动性。龙港区自2008年以来不断探索多元化的协商民主参与形式。通过经常开展各种协商议事、视察、调研活动和广泛的民主监督工作,使协商民主成为常态。全区以政协主动的协商民主、积极参政履职的影响力,切实做到“三在前”、“三在先”,即重大决策要协商在党委决策之前、人大通过之前、政府实施之前;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要先协商后决策,对重要人事安排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要先协商后决定,制定重要地方性政府法规要先协商后通过。通过长期的努力,龙港区基本形成了各级领导对区政协工作重视的常态化及区政协对委员工作重视的常态化,政协委员参与协商民主的主动性大大增强。
2.增强政协民主协商方式的灵活性。龙港区政协以各界别委员为主体,组建了7个委员界别活动组。每年初,以区政协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为依据,指导各委员活动组开展经常性活动。各委员活动组依托各自的界别优势,围绕政府重点工作和社会热点,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协商议事。如:针对“全区新农合发展”、“青山保护绿化工程建设”、“两河五村改造工程回迁安置小区建设”、“基础教育强区建设”等问题,各界别组广泛开展调研视察活动,以专题协商形式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区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回应。
3.增强政协民主监督的实效性。为确保民主监督的实效性,龙港区不断推进和完善民主监督员派驻工作。从2009年开始推进,到2012年底,实现了从全区各部門到各乡街、检法两院的全覆盖。选派72名政协委员,划分5个片区18个监督小组,派驻到36家单位。政协班子成员带队深入,机关各委办包片负责协调指导,强势推进。几年来,民主监督组坚特“监督就是服务”的理念,与派驻单位密切沟通配合,妥善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如:区政协派驻教育局民主监督组针对备受社会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中小学择校择班问题,深入到区属重点中小学校,对“中小学阳光分班”工作进行现场全程持续监督,得到社会各界好评。由于委员们工作深入细致,求真务实,使政协民主监督与党委、政府工作有效对接,形成了良性互动。同时,通过民主监督工作,也解决了许多涉及百姓民生的实际问题。
(二)建立社会治理网格化体系
2013年,为了更好地发挥基层协商民主的作用,将协商民主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不断拓宽居民诉求及民主议政建言渠道,龙港区开始筹建社会治理网格化体系。
1.回应民生诉求,完善网格体系。该体系是在转变政府执政思路、回应社会公众对民生问题诉求的背景下提出的,具体包括四项内容:一是建立四级网格联动机制,实现全区内“人、事、地、物、组织”信息的全方位常态化收集;二是建立重大政务决策直接邀请居民参与意见表达机制,通过网格化平台,为居民搭建起直接回应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的桥梁;三是增加了数字化网络平台、热线电话平台、短信平台三条渠道,使全区居民可以直接参与到全区各项工作的决策、推进、反馈之中;四是建立以利益相关人为主体的权益纠纷协商解决机制,在网格化指挥平台中,增加了部门联动、联席会议等制度,定期、限时解决问题。 2.汇聚民智民力,扩大民主参与。该体系的核心是公民参与和协商治理,龙港区委、区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引入民主机制,通过进一步深化、扩大居民参与,聚集民智、利用民力,实现信息收集、决策、执行、监督和评估反馈环节的优化。(见下表)
3.多方互联互动,共同发挥作用。龙港区目前的基层协商民主可以概括为“三位一体”,即党政、市民、媒体的三位一体。在搭建协商民主平台、满足不同利益主体多元化诉求、解决个人与群体矛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党政主导力、媒体引导力和市民主体力的作用。政府在推动建立网格化信息平台、民主决策机制、完善民生工程实施体制、主导公民参与实施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媒体通过搭建公共协商平台、保障公民知情权和参与权来引导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市民通过网格化信息平台参与到政府过程的信息收集、决策、执行、监督、评估等环节来表达和维护个人与集体利益诉求。
二、基层协商民主实践存在的问题
从葫芦岛市龙港区的基层协商民主实践来看,可以肯定地说,基层协商民主是实现实质民主的有效途径,是促进理性表达、平衡各方利益的有效手段,是促进公共决策合法性与科学性的有效选择,是监督公共权力的有效方法,也为构建良好的公民精神提供了有效路径。然而,我国的基层协商民主还存在着大量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正是基层协商民主发展面临的现实困惑。
(一)公众参与度低,协商容易流于形式
在基层推行协商民主时,人们对于协商民主的认知至关重要。由于受到传统历史价值观及传统政治体制的影响,基层公众对于政治参与并不敏感,也就缺乏持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动力。这就导致,虽然目前城市社区的居民通过协商方式参与政治的情形已然存在,但是民主参与意识并不强,参与程度也很低。从龙港区来看,协商主体仍以政协委员为主,主要的协商民主仍然依托于区政协委员,居民实际参与度较低,居民议事会中居民代表参与不足的现象较为普遍。
造成这一问题的深层原因是城市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与群体利益脱节,相关性较弱。在从“街居制”向“社区制”的管理体制过渡过程中,人们从心理上还不能完全解除对政府的人身依附和心理依附的观念。再加上在经济欠发达、甚至是较为落后的区域,必然存在大量的失业群体、社会闲散人员、困难户等社会边缘化群体,他们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参与到政治过程之中,甚至出现了零参与的现象。
参与是民主的实质和保障,低水平的政治参与将协商民主置于尴尬地位。协商民主若缺少公众的真正参与,就极有可能流于形式。
(二)利益驱动的参与难以转化为责任驱动的参与 在政治民主化的初期,民众普遍缺乏主动参与政治的热情,他们参与的动力通常在于当地政府部门的动员,而参与的目的则在于能够获得经济利益。因此,我国的基层协商民主参与主要是利益驱动型的。
可是,政治的发展要求政治参与由利益驱动型向责任驱动型转变。这是因为,当人们的利益得到满足、富裕起来之后,其关注点不再局限于个人利益,而更多地转向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然而,在现实的协商民主中,由责任驱动而参与协商的凤毛麟角。因此,要想在协商民主中真正实现责任驱动,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三)协商民主主体的不对等
协商民主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平等。参与协商既需要资源平等——平等获得政治影响力的机会,也需要能力的平等——参与主体同意他人观点的非强制性及进行说服的技能,然而在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中,协商参与者所占有的资源和进行民主参与的能力很难实现真正的平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真正的协商民主的实现。
首先,协商主体占有资源的不平等。社会成员平等地占有政治资源是建设民主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即是说公民能够主动自愿地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并对政治决策具有基本相同的影响力,这要求社会中的资源分配必须能够保证没有人会因为资源的缺乏而无法参与到协商民主活动中。然而在现实的基层协商民主实践中,公民由于资产、身份等的不同,导致其对决策影响力存在较大的差异。
其次,协商主体自身能力的不平等。协商主体由于自身教育水平、社会经验、思维能力等的不同,导致参与能力参差不齐。这就意味着部分参与者因为自身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有效运用政治资源来影响民主协商的过程。
(四)协商参与者的代表性不足
目前我國基层协商活动中,参与者主要由两种形式产生:一是居民自愿报名参与,二是由基层组织机构在辖区人口中随机抽选。由于我国当前基层协商民主存在着制度不健全、公众参与意识薄弱以及参与程度较低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在协商民主过程中,参与者未必都是真正的利益相关方,或者协商的议题涉及了多方的利益群体但却只有部分相关方参与,又或者是在协商过程中缺少客观中立的第三方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很难期待基层协商民主能够真正实现“实质上的民主”。
三、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的一般路径
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可通过以下路径推进。 (一)健全当前现有的协商民主制度
我国民主协商的非制度化主要不是缺乏法律、法规,而是这些法律规范没有被纳入协商运作的过程,实施不足。协商是政府与社会对话的主要渠道,是实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主要方式,必须通过协商制度安排将民众的意见和要求反映到决策中,提高决策合法性。具体来说,就是要强化协商民主的程序和制度,实现议题制度化、程序制度化与监督制度化。
(二)合理利用新技术改进协商民主的质量
龙港区关于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积极的思路,即通过信息化来改进协商民主。协商民主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信息的对称性,协商的各方对当前的政治决策和议题议程都应有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才可能进行有效的协商。因此,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应用已经是大势所趋。应该借助信息化平台来公开信息,保障协商主体的参与权和知情权,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对等。
(三)培育全社会的协商民主文化
协商民主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文化,需要有文化的支撑。首先,要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提高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能力,增强公民对社会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现阶段我国相当大一部分的公民都对政治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了明显的参与热情和愿望,如要求政务公开、维护知情权、自我管理、参与决策等。对此,基层各级党委、政府机构应该对公民的参与意愿进行积极回应,保护公民这种可贵的参与意识。其次,要构建公共政治的文化环境。要努力实现公民在普遍的政治文化满足基础上产生政治文化认同与政治参与热情,构建公民共有的政治文化。
(四)进一步创新协商民主的实践形式
在新的历史时期,基层各级党委、政府需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协商民主形式,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首先是创新选题角度,确保协商的议题符合本地实际情况及民众的利益诉求;其次通过构建协商民主的载体创新参与平台,如龙港区的网格化信息平台;再次要以拓宽协商民主路径为目的创新沟通渠道。通过多种路径与民众沟通,求同存异,增强协商民主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