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6.3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4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学习主题:了解与探讨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及其现实意义。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特点和意义,理解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基层群众自治、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价值观,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质量及与同学间的交流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完成课后相关问题思考与作业,包括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理解和看法等。
3. 知识理解测试:通过随堂测验或期中、期末考试,评价学生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要介绍我国的政治制度,引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概念,为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2. 基础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概念、特点、实施范围及意义等,使学生对其有全面、系统的认识。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基层群众自治案例,如村委会选举、居民自治等,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了解其实践中的具体情况。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就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优点与不足展开讨论,互相交流看法,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引导和点评。
5.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内容,强调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五、检测与作业1. 随堂检测:进行一次关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感想或看法,鼓励其结合实际生活案例进行分析。
3. 预习任务: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在完成学习后,应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理解和看法。
2. 教师反思:教师应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度、课堂氛围等方面,以便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6.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课题与课时】统编版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六课《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三课时)【课标要求】领悟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学习目标】(1)了解基层群众自治的概念。
(2)了解基层自治组织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了解基层自治有哪些好处?(3)了解为什么要发展基层民主?基层民主实践的具体做法有哪些?【学习过程】学习任务一: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材料一:当前,疫情防控工作仍处于胶着的关键时期,越是如此,越要坚持法治、德治、自治相统一,坚持“防疫为了群众、防疫依靠群众”,泌阳县持续加强党建引领基层自治,构筑疫情防控长效机制:加强党组织对疫情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制定疫情防控“战时”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全面推行村(社区)网格化管理,建立“1+N”联防联控长效机制,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探究任务]1.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概念是什么?2. 我国农村自治组织是什么?它的性质和职能是什么?3.村委会是怎样产生的,它的自治内容有哪些?(居委会和村委会有何区别?)[拓展探究]村委会和国家机关有什么关系?村两委有什么关系?学习任务二:为什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靠保障某村召开村民会议,讨论集资偿还为修水塔所欠贷款事宜,到会113人,108人赞成。
由于多教村民支持,集资工作不到一星期就完成了。
某小区举办“迎新春邻居节”活动,居委会组织社区志愿者教居民编中国结、写“福”字,大家一起热热闹闹迎新春,共创和谐社区。
[探究任务]1.为什么要发展基层民主?2.基层民主实践的具体做法有哪些?[核心归纳]我国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意义?【批改反馈】等级:____________ 批改日期:________存在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检测与作业】1.《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要求,清理整顿村级组织承担的行政事务多、各种检查评比事项多的问题,切实减轻村级组织负担。
(图片导入)图片中的地方是什么地方?你去过你们的居(村)委会吗?你知道他们是做什么的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的第三个基本政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二、新课讲授(一)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探究一:有同学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拍到这样一张照片,元和街道平里村的办公楼前挂着三块牌子,分别是“中共元和街道平里村支部委员会”“元和街道平里村村民委员会”“元和街道平里村村务监督委员会”。
大家提出了不少问题。
A.这三个机构是层级相同的村级组织吗?B.村务监督委员会与另外两个机构是什么关系?C.三块牌子挂在一起,说明三个机构的组成人员是一样的吧。
D.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委会是什么关系?他们管的事情是一样的吗?E.村委会是如何产生的?查找资料,为同学答疑解惑(二)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探究三:某村要制定村规民约,村民们畅所欲言。
A.我觉得应该规定村里重要事项要定期张榜公布B.我想把牲畜毁坏他人庄稼被打死,不赔偿写进去。
C.我看村规民约,让村委会主任定就行了你认为哪些意见可以采纳?哪些不采纳?为什么你还会补充哪些建议?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想法过渡: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农村和城市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基层民主实践。
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行使民主权利的途径吧。
①民主选举: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农村的村民委员会和城市的居民委员会,按法律规定均由本居住地的村民和居民选举产生,在农村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产生,采取村民直接选举的办法,实行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选举结果当场公布。
在城市社区居委会,正从过去的居民代表选举,向更高比例的居民直接选举发展,选举程序更加规范,给城市基层治理带来显著变化。
探究四:某村召开村民会议,讨论集资偿还为修水塔所拖欠贷款事宜,到会113,108人赞成,由于多数村民支持集资工作,不到一星期就完成了。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理解其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意义、特点及其实践方式。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视频、案例和图片,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 准备小组讨论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3. 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以便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
4. 制作PPT课件,清晰地呈现教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了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民主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2. 讲授理论知识:通过讲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概念、内容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该制度的基本知识。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如村民自治、居民自治等,引导学生认识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重要性。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成功的基层群众自治案例,如某地的村民自治组织在推进农村改革、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成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了解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运作方式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6.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时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全面认识。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贯彻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中的第六课“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三框的内容。
本框共安排两目的内容:第一目“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基层群众自治的含义,分析了村民委员会、居民民委员会的产生和职能,阐明了基层民主所具有的特点。
第二目“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广大人民如何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丰富多彩的基层民主实践来保障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阐明其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作为社会主义民主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道基层群众自治的含义,了解基层群众自治的特点,懂得基层群众自治的意义。
2.能够结合实际阐述人民群众通过哪些形式的实践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3.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深刻领会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扩大基层民主、有利于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权力的基本政治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深入推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基层群众自治的含义;基层民主的特点;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形式教学难点: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四、教学过程(所有涉及视频及相关资料可选择性使用)课程导入:观看视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上图是视频资源“【知识解析】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总结: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指的是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在居住地范围内,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民主制度和治理模式,是伴随新中国发展历程而生长起来的基本政治制度。
这个视频中,详细地介绍了我们这节课涉及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不同职能,反映了基层群众自治的生动实践。
接下来,我们对这些内容再做进一步的学习了解。
(一)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1.村民委员会(1)产生观看视频:《韦焕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探索者》(上图是视频资源“【典型案例】韦焕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探索者”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图片导入)图片中的地方是什么地方?你去过你们的居(村)委会吗?你知道他们是做什么的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的第三个基本政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二、新课讲授(一)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探究一:有同学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拍到这样一张照片,元和街道平里村的办公楼前挂着三块牌子,分别是“中共元和街道平里村支部委员会”“元和街道平里村村民委员会”“元和街道平里村村务监督委员会”。
大家提出了不少问题。
A.这三个机构是层级相同的村级组织吗?B.村务监督委员会与另外两个机构是什么关系?C.三块牌子挂在一起,说明三个机构的组成人员是一样的吧。
D.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委会是什么关系?他们管的事情是一样的吗?E.村委会是如何产生的?查找资料,为同学答疑解惑(二)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探究三:某村要制定村规民约,村民们畅所欲言。
A.我觉得应该规定村里重要事项要定期张榜公布B.我想把牲畜毁坏他人庄稼被打死,不赔偿写进去。
C.我看村规民约,让村委会主任定就行了你认为哪些意见可以采纳?哪些不采纳?为什么你还会补充哪些建议?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想法过渡: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农村和城市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基层民主实践。
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行使民主权利的途径吧。
①民主选举: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农村的村民委员会和城市的居民委员会,按法律规定均由本居住地的村民和居民选举产生,在农村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产生,采取村民直接选举的办法,实行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选举结果当场公布。
在城市社区居委会,正从过去的居民代表选举,向更高比例的居民直接选举发展,选举程序更加规范,给城市基层治理带来显著变化。
探究四:某村召开村民会议,讨论集资偿还为修水塔所拖欠贷款事宜,到会113,108人赞成,由于多数村民支持集资工作,不到一星期就完成了。
6.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教学设计)【核心素养】政治认同: 通过学习认同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懂得这一基本制度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好制度,有其独特的优势,增强制度自信。
科学精神: 全面了解村委会和居委会这一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能够准确区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法治意识: 在参与所在农村或社区的基层自治活动中要增强法治观念,依法有序参与、行使民主权利。
公共参与: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参与基层民主实践活动,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
【教学难点】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途径和方式【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法、讲授法和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视频《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像石榴籽抱在一起》二、新课讲授议题一: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议学情境:走进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屏南乡合寨村,一棵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老樟树生机勃勃、郁郁葱葱。
1980年2月5日晚,就是在这棵老樟树下亮起一盏马灯,当时的大队党支部书记蒙宝亮主持召开了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会,正酝酿着如何成立由村民自主选举、自我管理的新型组织。
合寨村的这棵老樟树,成为中国村民自治历史进程的见证。
合寨村是一个比较偏远的乡村,位于宜州、柳江、忻城3县(区)交界处,全村有12个自然屯,1052户,4398人,壮族人口占95.3%,70%的地形为山地。
中国第一个村民自治组织,就产生于原合寨生产大队的一个自然屯——果地屯。
因而,合寨被称为“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
议学任务:结合上述材料,思考合寨村这一基层治理模式彰显了基层治理有何特点?学生讨论:教师总结:1、基层群众自治的含义: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在居住地范围内,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民主制度和治理模式。
2、特点:与国家和政府层面的政治民主相比,基层民主具有发生领域的基层性、民主参与的直接性、管理活动的自治性。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框内容是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中,第六课“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三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以一个“探究与分享”导入,包括了两目的知识。
第一目“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阐述基层群众自治的含义,逐一介绍村民委员会和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城市基层群众自治的相关内容;第二目“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阐述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说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相关内容。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学习了我国的三个基本政治制度,了解了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含义、组织形式、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的内容与该制度的意义,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知识基础。
但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一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此了解比较少,只停留在感受层面,没有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学习,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没有直观、深刻的了解,所以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陈桂清的案例,认同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并理解其基本内容,懂得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好制度,有其独特的优势,增强制度自信。
2.通过了解柏洋村民主议事会,结合实例,理解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内涵和意义。
能够在公共生活中积极主动参与基层民主实践活动,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
2.教学难点: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自觉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管理。
五、教学过程以复习巩固、提问的形式导入新课。
思考并回答教师问题。
教师活动:提问系列问题: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方式?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有哪些?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并引入新课主题“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6.3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学案【课标要求】领悟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学习目标】1.政治认同:相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促进基层群众政治参与的好制度,有其独特优势,树立制度自信。
2.科学精神:理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知道村/居委会和党政机关的区别。
3.公共参与:社会实践感悟“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这句话。
【知识梳理】(一)概念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指的是人民群众在城乡()下,在居住地范围内,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民主制度和治理模式。
(二)基层民主的特点与国家和政府层面的政治民主相比,基层民主具有发生领域的()、民主参与的()、管理活动的()等特点。
有人形象地称之为“草根民主”。
(三)自治组织1.村民委员会(1)性质: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2)职能其主要职能是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
(3)自治内容①村民委员会成员由()选举产生,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②在农村基层治理实践中,制定村民()或(),是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运用民主的办法来管理本村的日常事务,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难题自己解的有效途径。
2.居民委员会⑴性质:按照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是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⑵任务:其任务是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
⑶自治内容①居民委员会成员由()产生,向居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②居委会成员居民选,(),日常事务居民管。
⑷意义:大大调动了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素质和能力。
(四)为什么要发展基层民主1.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
2.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政治制度。
()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应该将其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加以推进。
(五)基层民主实践的做法:在我国农村和城市,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基层民主实践。
1.民主选举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农村的()和城市的(),按法律规定均由本居住地的村民或居民选举产生。
在农村,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产生采取村民()选举的办法,实行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选举结果当场公布。
在城市,社区居委会正从过去的居民代表选举,向更高比例的居民直接选举发展,选举程序更加规范,给城市基层治理带来显著变化。
2.民主协商城乡基层的公共事务千头万绪,应该也必须由众人商量着办。
只有本着()的原则,让居民或村民合理表达意见和建议,求同存异,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好方案,促成基层社会的和谐。
我国城乡的基层民主协商,在街道或乡镇、社区或行政村以及企事业单位等不同的层次展开,也贯穿基层治理的全过程。
3.民主决策城乡基层的公共决策与每家每户的利益直接相关。
按民主决策要求,在农村,凡关系村()的事项都要由村民以()或()参与的方式集体作出决定。
在城市,社区公共事务的民主决策通过召开()进行。
4.民主管理在法律上,基层公共事务的管理属于本村的()或本区的();在现实运作中,一般要通过一定的程序,授权给()来进行。
依法制定自治章程和议事规则,推动日常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做好基层民主管理工作的()。
5.民主监督负责城乡基层公共事务管理的居委会和村委会,事实上都掌握一定的权力。
要防止以权谋私,尽可能避免管理工作的失误,必须实行()。
凡是与基层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和需要让基层群众知晓的事项都应(),让每个居民或村民了解,还应对基层自治组织的实际管理工作进行评议。
【体系构建】【当堂检测】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指出,贫困户退出,由村“两委”(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组织民主评议后提出,经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核实、拟退出贫困户认可,在村内公示无异议后,公告退出,并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销号。
这表明( )①基层政权开展民主管理、实行村民自治②村“两委”在村民自治中发挥重要作用③基层民主制度有利于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④社会公示制度确保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2.2019年2月12日,安徽省W村积极创新农村基层治理方式,树立“党建+”的理念,打造了“党小组+村民理事会”工作模式,凡村中公共事务,按照先由村党小组提出,然后交村民理事会讨论,再召开村民大会表决,村委会负责实施、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的流程办理。
“党小组+村民理事会”工作模式( )①调动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发挥了村民在自我管理中的主体作用②创新了政府社会治理的方式,提高了政府服务的效能③有利于将党的领导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机结合,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搭建平台④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党的社会建设职能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3.某地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纵向”改革社区治理体制,使自治空间得到释放,“横向”建设居民议事会和民生微实事两大参与机制,构筑社会协同体系,在此基础上组织居民有序参与社区事务,切实解决了一批社区治理的痛点和难点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创新社区治理模式( )①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能力,增强社区居民幸福感②是民主管理的基础,有利于调动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③可以丰富基层群众自治实践形式,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④是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保障公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某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群众的利益让群众作主,群众的问题让群众解决。
通过社区协商,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关心的纠纷调解类、环境整治类、基础设施类、社区治理类、社区活动类五大类共1 000余件具体问题。
这一“村民自治”的模式( )①是村民参与管理社会的基础②进一步完善了基层政权的组织形式③提供了有效的利益协商渠道④保障了村民在自我管理中的主体地位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某社区在创建“全国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过程中,创立了社区党工委领导下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情代表”议政模式。
这种模式( )①丰富了基层民主形式②扩大了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③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④拓宽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渠道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6.A市在乡村治理过程中积极推进,构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各类村级组织,各种协会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协同治理结构。
通过平等协商、共建共享,有效整合乡村各项资源,实现了乡村治理效益最大化。
这一做法( )①发挥了各类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主体作用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③有利于构建基层社会善治新体系④有利于维护村民的各项权益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某地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建立区、镇、村三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组建征地拆迁、劳动争议、医患纠纷等12个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职责整合、力量融合和能效聚合。
同时,积极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发挥村(社区)法律明白人、“五老”人员、老年协会、计生协会、群众议事会、乡风文明理事会等资源优势,已化解矛盾纠纷5849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该地的做法( )①提升了行政管理效能,有利于化解人民内部矛盾②坚持了民主协商,有利于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③变革了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性质,有利于构建多元共治平台④提升了化解矛盾纠纷效率,有利于减少司法成本8.某社区中有些年轻父母工作忙,长辈不在身边,照护幼儿成为不少家庭的烦恼。
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成员提出一个方案,建议在社区活动中心内建立幼儿托管点,开展小规模、社区化托育服务。
该方案能否实施应( )A.由居民委员会讨论决定 B.由居民委员会主任决定C.提请政府部门讨论决定 D.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9.为缩短学生上学路程与保障学生安全,某村村民希望新修一条便道。
村党支部、村委会为此建立基层协商民主理事会。
理事会就工程要不要建、由谁建、资金来源等问题广泛征求民意,经过民主协商,最终决定修建便道。
村理事会的建立( )①改变了村民自治的主体②维护了村民的切身利益③丰富了村民自治的实践形式④规范了村民的行为方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城市的老旧小区往往存在矛盾纠纷多、安全隐患多、服务需求多等管理难题。
江苏南通某社区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社区邻里建设基本实现了“一邻一品”,即一个邻里一个品牌微服务项目。
如今,“互助邻里”的“老伙伴志愿服务队”、“健乐邻里”的“温情调解队”等,都活跃在邻里建设的大舞台上,为居民群众默默服务和奉献着。
“一邻一品”成为了居民自治的“精神家园”,有效破解了老旧小区的诸多难题。
该社区的“一邻一品”建设( )①促进居民自我监督,扩大了居民民主权利②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③创新社区行政管理模式,提高社区组织的自治功能④促进居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推进文明祥和社区建设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11.在新农村建设中,A村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做到公开有底账、议事有记录、档案有专柜,使每次的村务公开内容都有据可查,这些“让事实说话”“给群众以明白,还干部以清白”的事例,着实给该村干部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益处。
结合材料,请对如何完善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机制提出几点建议。
答案【当堂检测】1--5CABDC 6--10CADCC11.①在村委会选举中,正确行使民主权利,自己选举当家人。
②通过村民会议等发表意见,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
③通过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等,规范村民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
④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保证村民切实监督村干部的行为和村民委员会的工作,使村民自治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