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故事两则-
- 格式:ppt
- 大小:289.00 KB
- 文档页数:18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反思
这两则故事均选自《庄子•秋水》,讲的都是庄子与惠子的故事。
《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
故事富有趣味性,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比喻巧妙贴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可以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
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感染。
教学本文,目的不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一书的思想,把握其艺术特征,而在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游濠梁”所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知识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能力目标: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情感目标: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以下问题:
1、在第一则疏通文意的时候,耗时过多,导致对课文内容分析时间过少,存在着蜻蜓点水之感,一带而过。
学生印象不够深刻。
2、由于学习时间过多,所以在教学时进度没有把握,给学生留的自主学习时间太少,幸而提前已经让学生预习过了,否则就只能成夹生饭了。
3、有些环节设计不当,比如说“你喜欢那一则,为什么?”可以删去,这样的话拓展延伸就有时间了。
4、课件设计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比如说疏通文章部分的对比不明显,字体也较小。
《庄子》故事两则(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两则《庄子》故事。
2. 学生能够解释并运用庄子的一些哲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通过学习《庄子》故事,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学生能够理解庄子关于自然、人生和道德的哲学思想,并尝试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学生通过写作和展示,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将讲解两则《庄子》故事,分别是《逍遥游》和《齐物论》。
《逍遥游》讲述了一个关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讨论鱼乐的故事。
故事中,庄子提出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哲学思想,强调知识的无限性。
《齐物论》则是庄子与颜回的对话,讨论了是非之辩和道的问题。
庄子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观点,强调言语和名的局限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两则《庄子》故事。
2. 学生能够解释并运用庄子的一些哲学思想。
难点:1. 学生能够理解庄子的一些抽象和深奥的哲学思想。
2. 学生能够将庄子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和实践活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将讲解两则《庄子》故事的情节和庄子的哲学思想。
2. 互动讨论法:学生将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分享对庄子的理解和感悟。
3. 实践活动法:学生将通过写作和展示,将庄子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讨论鱼乐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庄子》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逍遥游》和《齐物论》两则故事的情节和庄子的哲学思想。
3. 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分享对庄子的理解和感悟。
4. 应用:学生进行写作和展示,将庄子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5.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进行点评,并强调庄子的哲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庄子故事两则【题目解说】《惠子相梁》出自《庄子·秋水》,作者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周。
在这篇短文中,庄子将自己比作鹓刍鸟,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走近作家】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难点解析】1.《惠子相梁》比喻意义:鹓雏(yuān chú)的故事里,鹓雏(yuān chú)比喻志向高洁之士。
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
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雏(yuān chú),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
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
而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使惠子自己觉得愧疚,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说明庄子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稀罕功名利禄的人。
惠子是个醉心于功名利禄,见利忘义,没主见的人。
2. 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有一种刨根问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庄子智辩,重欣赏,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感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的移情同感的作用。
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写作特色】1.《惠子相梁》:①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
②善于运用比喻。
【词语积累】1. 一词多义:①吓仰而视之曰:“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吓用作动词,威胁②于鹓雏(yuān chú)发于南海:起飞、从;于是鸱得腐鼠:在;而飞于北海:到达③固固不知子矣:固然。
21《庄子》两则北冥有鱼一、字词积累北冥.(通“溟”,大海)有鱼,其名.(名称)曰鲲.(kūn)(传说中的大鱼)。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连词,表承接关系)为鸟,其名为.(叫)鹏.(传说中的大鸟)。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奋起,这里指鼓起翅膀)而飞,其翼若.(像)垂.(悬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就)将徙.(迁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池)也。
齐谐者,志.(记载)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在水面上)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三千里,抟.(tuán)(环旋着往上飞)扶摇..(旋风)而上者九.(表虚数,不是实指)万里,去.(离开)以.(凭借)六月息.(这里指风)者也。
”野马..(扬在..(春天林泽中的雾气。
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
)也,尘埃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也,生物之以息.(气息)相吹(吹拂)也。
天之苍苍..(深蓝),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尽)邪?其.(指代“鹏”)视下.(往下)也,亦若是.(这样)则已.(罢了)矣。
1.通假字北冥.有鱼(“冥”通“溟”,海)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邪”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呢”)2.词性活用怒.而飞怒:形容词作动词,奋发,振翅。
鲲之大.大: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
《齐谐》者,志怪.者也。
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3.古今异义的词野马..也,尘埃也。
古义:流动的雾气。
今义:野生之马南冥者,天池..也。
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今义:湖泊的名称。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海波动荡。
今义:海洋运输4.一词多义⑴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名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出名)名.列前茅。
(名次)⑵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名词,气息,这里指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名词,气息)北山愚公长息.曰。
(动词,叹气)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平息)⑶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