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黄的炮制历史沿革
- 格式:pdf
- 大小:201.13 KB
- 文档页数:2
试论大黄炮制方法及药性研究作者:谭春萍来源:《东方食疗与保健》2016年第11期【摘要】大黄是中药材中的一种,一般指马蹄大黄。
大黄具有泄下攻积、止血以及解毒等功效,在中药领域内得到广泛应用。
为促进大黄药效的有效发挥,在临床应用中往往结合患者病情以及个体差异来对大黄进行科学炮制,以更好的满足中药行业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大黄;中药炮制;药性大黄是多年生的高大草本植物,大多生长于山地林缘或草坡上,一般为人工栽培或野生生长后得到。
大黄的根茎粗壮,高度在2m左右,呈光滑状态。
大黄的根与根状茎可作药用。
为促进中药学的不断发展进步,本文简要探讨大黄炮制方法,并对其药性进行研究,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1大黄的炮制方法及药性1.1酒大黄的炮制酒大黄的炮制具有一定特殊性,应当取片状或块状大黄适量,以黄酒喷淋均匀后,加以适当闷润,待黄酒被大黄吸尽后,将其置于标准规格的炒制容器内,开文火进行炒制,密切观察大黄的颜色变化,待大黄呈微干状态且色泽变深后,去除炒制碎屑,即可得到酒大黄。
通过研究可知,通过黄酒对大黄进行炒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大黄的成分,减少大黄内总游离蒽醌类衍生物,并保证结合型甙稳定,此种情况下酒大黄炮制过程中实际耗损率在5%左右。
酒大黄也具有一定泄下作用,但与生大黄相比则泄下作用稍弱,而在黄酒的作用下,使得酒大黄作用于人体后能够引药上行,对于牙龈肿痛以及清热解毒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1.2熟大黄的炮制在这一过程中,以黄酒浸润透的大黄作为主要炮制材料,取适量切厚片或块状,将其置蒸器蒸笼内进行蒸制。
在蒸制过程中应确保蒸器蒸笼处于密闭状态,以保证实际蒸制效果,以武火蒸6-8小时左右。
当蒸一定时间后,观察大黄可发现其内外呈显出黑褐色。
将大黄取出并晒至八成干,之后再次置于蒸器蒸笼内进行密闭蒸制,时间相同,取出后大黄呈干燥状态,颜色为黑褐色。
炮制完成的熟大黄中结合性大黄酸明显降低,剩余微量的番泻苷。
熟大黄具有相对缓和的泻下作用,在临床应用中能够减轻腹痛副作用,并且作用于人体后有活血祛瘀之功效。
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作用及应用通过对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炮制作用及应用的探讨,结合现代研究成果,认为生大黄和酒制大黄是最理想的大黄炮制品,可能成为最终的发展方向。
标签:大黄;炮制;发展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imatum L)、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 Maxim.ex Reg)或药用大黄(R.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和根茎。
主产于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区,野生或栽培,药材以质地坚实、断面“锦纹”明显、红综色、稍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者为佳。
在25种常用中药中,大黄居于前十位[1]。
从本草文献可知,大黄的炮制品种在20种以上,沿用至今的炮制品仍有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熟大黄、酒熟大黄、大黄炭、清宁片等数种,其中以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最为常用。
2005版《中国药典》收载有以上4种炮制品种。
大黄作为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历来被各医家所重视,从汉代《金匮玉函经》以后的本草医书中大多见有大黄的多种炮制品,但是在不同时代及不同本草中所载的大黄炮制品的制法及所用的辅料均有不同之处。
为了探讨合理的大黄炮制方法,研究其炮制作用,更好地发挥其药用价值,利于临床用药,本文就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炮制作用及应用作一探讨。
并为提高大黄的炮制质量及辨证用药作参考。
1 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大黄的炮制品早在汉代就有记载,酒浸、酒洗用于临床,大医家张仲景的《金匮玉函经》有“大黄去皮、酒洗、酒浸、蒸”的记载。
梁代陶宏景的《本草经集注》中有“大黄破如米豆、炒至黑”的记载,说明炒大黄这一炮制品从梁代就诞生了。
最早的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在过去蒸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七蒸七晒”的炮制方法,从而更加完善了熟大黄的炮制技术。
到了唐代,产生了醋蒸、湿纸煨大黄的炮制技术。
宋代的《银海指南》中有:“大黄切作小块,用泔水浸透,以侧柏叶铺甑,入大黄蒸过晒干”,这是米泔水制大黄的初步诞生,同时代的《局方》有“大黄或蒸过用,或糖灰中泡熟用,若取猛利,即生焙干用”的说法。
大黄炮制历史沿革、标准概况与现代研究进展目录一、大黄炮制历史沿革 (2)(一)起源与传说 (3)(二)古代文献记载 (4)(三)炮制方法演变 (5)(四)现代炮制规范 (6)二、大黄标准概况 (7)(一)原植物标准 (8)(二)炮制工艺标准 (9)(三)质量标准 (10)(四)贮藏与运输标准 (11)三、大黄现代研究进展 (12)(一)药效学研究 (14)(二)药理学研究 (15)(三)临床应用研究 (16)(四)制剂研究 (17)(五)化学成分研究 (19)(六)药理毒理研究 (20)(七)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21)(八)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22)一、大黄炮制历史沿革大黄(学名:Rheum officinale Wall.),为蓼科大黄属植物,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药材。
大黄的炮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商朝时期。
据史书记载,大黄最早被用于治疗疾病,如痈肿、疮疡、瘀血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黄的炮制方法和药用效果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大黄的炮制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当时的医学家已经掌握了大黄的煎煮、炒制、蒸制等多种炮制方法。
大黄的药用范围也逐渐扩大,除了治疗疮疡、瘀血等传统疾病外,还开始应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
大黄的炮制技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多种新的炮制方法,如酒浸、蜜炙等。
这些新的炮制方法使得大黄的药用效果更加明显,同时也提高了大黄的药用价值。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详细记载了大黄的各种炮制方法和药用效果,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大黄的炮制技术继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炮制方法,如醋炙、姜炙等。
大黄的药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除了治疗疮疡、瘀血等传统疾病外,还开始应用于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等现代疾病。
大黄的炮制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时的医学家已经掌握了大黄的各种炮制方法,如生晒、炒制、蒸制等。
大黄的药用范围也更加广泛,除了治疗各种疾病外,还开始应用于美容养颜等方面。
大黄炮制与临床应用研究作者:帅昌德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0年第05期【关键词】大黄;炮制;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28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048-2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imatum L)、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 Maxim.ex BALF)、药用大黄(R.officinale Baill)的根及块根。
性寒味苦,归脾、胃、大肠、肝、心经,《神农本草经》列为下经,谓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瘕、积聚、恶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出新、通利水谷,现代研究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功效[1]。
1大黄的主要成分大黄主要成分为蒽醌衍生物,总量约占3%~5%,它主要以氧化苷元(游离型)及其与糖结合的苷(结合型)两种形式存在:其中,氧化苷元(游离型)较少,一般占总量的10%-20%,包括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等,具有抗菌消炎、抗肿瘤等广泛的药理作用。
与糖结合的苷(结合型)是其主要成分,也是具有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
主要包括蒽醌苷和双蒽酮苷,其中双蒽酮甙泻下作用最强。
双蒽酮甙有番泻苷A、B、C、D、E、F。
此外,尚含有鞣质,约占5%,为大黄收敛作用的有效成分,以及少量的有机酸和微量元素。
2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大黄作为临床常用中药,常需与其他辅料混合进行不同加工炮制后随症使用。
从本草文献上可以查到历代医家采用了酒、醋、姜、盐、蜜、石灰、米泔水、芒硝等辅料和炮、蒸、煨、炒、熬、浸、洗、煮、煅、焙、烧等炮制方法,如《本草述钩元》:“化脾积血块,多用醋熬成膏。
其酒浸煨熟者,寒因热用也”,《本经逢原》:“若峻用攻下生用。
邪气在上,必用酒浸上引,而驱热下行。
破瘀血韭菜制。
虚劳吐血,内有瘀积,韭菜拌炒黑用之。
大肠风秘燥结,皂荚绿矾酒制”。
迄今仍在沿用的有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熟大黄、酒熟大黄、大黄炭、清宁片等。
中药大黄的炮制研究综述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临床用药理论和药物配制的需要,将药材进一步加工的传统工艺,它是我国医药学的宝贵遗产,中药炮制的方法众多,与药效一般有着密切关系,正如前人所说:“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
”。
实践证明,通过炮制能使中药饮片达到一定的净度和纯度标准、消除或减低中药的毒性或副作用、改变和增强中药饮片固有的性能。
大黄作为传统中药的一种以其能泻火解毒、主治湿热黄疸、跌打瘀肿、便秘等作用,被广泛研究。
1. 中药大黄概述:蓼科植物中称为大黄的原植物有60多种,中药正品大黄是指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北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南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去除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大黄主要分布于陕西、四川、湖北及云南等省。
由于大黄的炮制方法各异,因此中药大黄的处方用名也很多有:大黄、生大黄、川军、酒军、酒大黄、醋大黄、熟军、熟大黄和大黄炭.成品大黄为不规则厚片或块,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中心有文理,微显朱砂点,质轻、气清香,味苦而微涩.酒大黄表面黑褐色,质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和心经,主要用于治疗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治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滞不停闭、时行热疫、暴眼赤痛、阳黄、水肿、疔疮、汤火伤等症。
经研究发现:中药大黄中起药效的是以蒽醌及其衍生物和游离苷元(如大黄酸、大黄素等)为主的一大类化合物.在现今,大黄的炮制方法有生用、制用两大类。
生用主要是粉碎、闷润(取原药材,洗净闷透,切片,晒干);制用有酒大黄、单炒、炒焦、炒炭、单蒸、酒蒸、煮制、蜜制、酒制等方法。
2. 大黄的炮制方法及其炮制后药性和用途2.1. 生大黄的炮制及其炮制后药性和用途2.1.1. 炮制:其炮制为取原药材拣净杂质,大小分档,洗净,焖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厚片或块,晾干或低温干燥,片面黄色,呈槟榔纹及朱砂点,气味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