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黄的合理配伍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96.43 KB
- 文档页数:1
大黄的用法范文大黄(学名:Rheum palmatum L.)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蓼科大黄属。
大黄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的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之一、大黄可用于治疗便秘、消炎止痛、通过调整气血来治疗病症等。
在中医药中,大黄常用于清热泻火、引导药性下行的目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大黄的用法。
1.煎汤服用:将大黄切碎或研磨成粉末,加水煎煮约20-30分钟,去渣后分成若干剂,每剂10-15克,可口服。
这种方法适用于治疗便秘、痈肿疮疖等病症。
2.煮汁饮用:将大黄切碎后加水煮沸,再用文火煮20-30分钟,滤取药液,去渣后饮用。
每次服用10-30克,每天可分2-3次饮用。
这种方法适用于治疗肠风、腹痛、寒热劳欲等病症。
3.煎膏外敷:将大黄切碎后加水煎煮,煮至浓稠后加入草莓霜或红花霜,搅拌均匀后放凉,可用于外敷。
这种方法适用于治疗痈肿疮疖、湿疹瘙痒等病症。
4.研粉或调成膏剂:将大黄研磨成粉末或调配成膏剂,外用于治疗瘰疬、湿疹等病症。
可每天涂抹一次或数次,根据病情和需要调整使用频率和用量。
5.配伍用药:大黄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可起到相互增效的作用。
例如:-大黄与黄连、黄芩等药物配伍,可用于治疗黄疸、胃热呕吐等病症;-大黄与厚朴、枳壳等药物配伍,可用于治疗胃气上逆、呕吐等病症;-大黄与大戟、芒硝等药物配伍,可用于治疗湿热下注、淋病、痈肿疮疖等病症。
与其他草药配伍使用时需要特别注意剂量和用药方法,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或不良反应。
6.外用艾灸:将大黄研磨成末,将其与艾叶混合,制成大黄艾炷,用于艾灸治疗相关病症。
例如,对于治疗风湿疼痛、关节炎等病症,可在相应穴位上点燃大黄艾炷进行熏灸,起到活血化瘀、祛风止痛的作用。
除了上述常见的使用方法外,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大黄的用法还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
但需要注意的是,大黄属于强烈泻下药物,使用时应根据具体病情、体质和医生建议确定使用剂量和方法,避免滥用或不当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三黄(大黄、黄连、黄芩)的11种用法】...
【组成】川大黄、川黄连、黄芩(泻心汤)
【主治】心胃火炽,迫血妄行,以致吐衄便秘,或三焦积热,目赤口疮,或外科痈肿属于热毒炽盛者。
【临床应用】
一、急性衄血——大黄,黄连,黄芩+茜草
二、肺结核咯血——大黄,黄连,黄芩+茜草,阿胶,小蓟
三、高血压脑病——大黄,黄连,黄芩(急症可用)
四、急性充血性眼病——大黄,黄连,黄芩+生石膏,麻黄
五、舌炎——大黄,黄连,黄芩
六、经行吐衄(倒经)——大黄,黄连,黄芩+怀牛膝,当归
七、湿疮、湿疹——大黄,黄连,黄芩(倍量)
八、充血性头痛——大黄,黄连,黄芩+生石膏
九、急性热痢——大黄,黄连,黄芩+生白芍
十、火毒疮疖——大黄,黄连,黄芩+银花,蝉蜕,赤芍
十一、肝郁化火证——大黄,黄连,黄芩+龙胆草、栀子、柴胡、
滑石。
大黄十用(医方荟萃)1、治疗高血压症:大黄能纠正脂质代谢紊乱,降低甘油三脂和低密度脂蛋白,使高密度蛋白明显升高。
用法:生大黄研成粉,每日口服3次,每次3克,连服2个月。
2、治疗急性胰腺炎:用大黄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优于西药。
用法:大黄30。
50克,加开水130~200毫升,浸泡20~30分钟,分3次口服,疗程3~5天,大便保持在每天3—5次。
3、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研究证实,大黄能使血尿素氮和肌苷明显降低,从而起到延缓慢性肾衰的作用。
用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大黄30克水煎,保留灌肠,每日1—2次,每次30~50分钟,10天为1疗程;或大黄60克,加水560毫升,文火煮沸,每日1剂,频服,保持大便呈稀水样。
4、治疗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大黄能改善微循环,具有消炎、止血功能。
用法:大剂量大黄30~40克,幼儿酌减,每月2—3次,水煎服,沸后不超过10分钟。
5、治疗急性肠梗阻:大黄粉冲剂9克,每日2次,一般服药1~3次,即可排气,排便,腹胀,腹痛缓解;胃肠功能恢复。
6、治疗术后肠麻痹:大黄100克;加水100毫升,浸泡后煎煮过滤,待浸液冷至,37摄氏度时进行直肠灌注,保留10~20分钟,每日2~3次。
7、治疗褥疮:生大黄粉、滑石粉各等量混匀;用时先将褥疮洗净拭干,再将药粉撤于褥疮局部,轻者每天1次,重者每天2次。
8、治疗银屑病:以熟大黄6~20克,生大黄3~15克,早晚各煎取药液150毫升左右内服,同时以生、熟大黄各30克,加适量30%乙醇浸泡1周。
去渣取汁100毫升,每日外擦患部1~2次。
9、治疗支气管扩张症:大黄(酒炒)18克,水煎服,每日1剂。
10、治疗带状疤疹:用法:生大黄末20克,雄黄6克,用适量的醋调后外敷,每天换药1次;另用大黄泡服,代茶饮,每天10克。
(郭振东)。
大黄药对(2)——升麻配大黄之方剂介绍吴文博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大黄药对小结龙胆草-大黄;黄连-大黄;生地-大黄;大黄-芒硝;大黄-枳实;大黄-栀子;大黄-附子;大黄-石榴皮;大黄-巴豆;牵牛子—大黄;大黄-厚朴;大黄-荆芥;大黄-人参;大黄-肉桂;升麻-大黄;茵陈-大黄;川芎—大黄;丹皮-大黄;赤芍-大黄等等。
升麻配大黄的意义大黄苦寒,气味俱厚,走而不守,荡涤积聚,无所阻碍,抗菌解毒,泻火凉血,逐瘀通经,利胆退黄;升麻体轻升散,升阳散郁,清热解毒,疏风透疹。
大黄以沉降为主,升麻以升散为要。
二药伍用,升降兼备,相反相成,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甚妙。
主治①吐血;②崩漏诸症。
大黄、升麻伍用,善治出血诸症。
治疗清窍出血者,大黄宜酒炒后施用,借酒性之上升,驱瘀热以下。
治吐血(胃出血)者,宜与炒白术伍用。
治便血、尿血、崩漏诸症,升麻宜炒炭施用,以展其升清止血之功。
升麻配大黄的方剂大黄汤《鬼遗》卷三:组成服法:大黄3两,栀子50个,升麻2两,黄芩3两,芒消1两。
上切。
时毒:一男子冬月耳面赤肿,发热口干,脉洪实而便秘,此三阳蕴热症也。
必舍时从症治之,以五利大黄汤一剂便行二次,赤肿稍退,内热稍疏。
又以升麻解毒汤二服,肿消而病愈。
此为用寒远寒之意也。
功能主治痈疽,发背,时毒焮肿赤痛,烦渴便秘,脉实数;年四十已,还强壮,常大患热痈无定处,大小便不通。
升麻大黄汤《伤寒总病论》卷三组成服法:升麻3分,木通3分,白蔹3分,黄芩1两,芍药1两,甘草半两,大黄1两半。
上(口父)咀。
水3升,煮2升半,下大黄煮1升半,温温饮1盏。
利下为度。
功效主治:天行后毒气,手足肿痛欲脱,必作痈脓。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论文大黄(学名:Rheum palmatum L.)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以下将详细介绍大黄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
大黄具有明显的泻药作用,主要成分为芦丁、大黄素和酚酸类化合物等。
它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加速食物在肠道中的通过,增加粪便的体积和湿度,从而产生通便作用。
同时,大黄还具有抑制肠道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的作用,可增加肠道腔内液体的分泌,从而进一步促进排便。
因此,大黄被广泛用于治疗便秘和积热等相关疾病。
除了泻药作用外,大黄还具有抗炎作用。
大黄中的大黄素具有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的能力,能够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白细胞的浸润,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临床研究显示,大黄可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
此外,大黄还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大黄中的芦丁和大黄素具有对热毒的清除作用,可以降低体内的炎热程度,减少毒素的累积,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
大黄常用于治疗热毒病、湿热病等疾病。
除了上述药理作用外,大黄还具有调理肠道菌群、排毒养颜、消肿止痛等作用。
临床应用方面,大黄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与其他草药进行配伍应用,如与黄连、黄芩等配伍应用可以增强其泻火、清热作用,与白术、茯苓等配伍应用可以改善脾胃湿热症状。
然而,大黄也有一些潜在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长期过量使用大黄可能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电解质紊乱等副作用。
同时,孕妇、哺乳期女性和腹泻型疾病患者等应慎用大黄。
因此,在使用大黄时需要遵循医嘱,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使用,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大黄具有明显的泻药、抗炎和清热解毒等作用,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便秘、炎症性肠病、湿热病等疾病。
但使用大黄时需注意其潜在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合理使用大黄,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疗效。
《伤寒杂病论》中大黄配伍应用探讨[摘要] 通过查阅古籍、文献、分析总结《伤寒杂病论》中大黄的应用,探讨大黄配伍规律的辨证特点和临床使用。
《伤寒杂病论》中大黄配伍严谨,应用灵活,值得深入发掘和探讨,并且认真继承,充分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大黄;配伍;辨证;应用[中图分类号] r2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2(c)-0129-02[key words] treatise on febril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rhubarb; compatibility; dialectical; application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本经》谓其“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1]。
大黄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具有泻下攻积、活血袪瘀、清热解毒、利胆退黄、凉血止血等功效,临床应用甚为广泛。
《伤寒杂病论》中除去重复外,两书共计有方剂323首,应用大黄的方剂共34首,占总方剂数的10.5%,足见张仲景对大黄非常重视[2]。
本文从《伤寒杂病论》中寻找以大黄为主的药物配伍规律的辨证性和临床使用。
1 大黄与泻下药配伍1.1 配芒硝大黄苦寒,清泻热毒,用于肠道积滞,大便秘积;芒硝咸寒,软坚润燥。
二者相须为用,攻下之力增强,为大承气汤与调胃承气汤之主药,主治阳明热结腑实证。
症见热盛便秘,腹胀满,口干,舌苔焦起刺,脉沉实有力。
大承气汤中用厚朴、枳实以行气除满,调胃承气汤则佐甘草缓急和中,通便而不伤胃气。
大黄配芒硝临床可治疗急性肠梗阻、慢性阑尾炎、急性腹膜炎、急性肠痉挛、急性胃胀气、外感高热不退等。
1.2 配甘遂大黄泻热祛瘀,能使瘀血从下而去;甘遂攻逐水饮,性较峻猛。
二药同用,既泻瘀血,又泻水饮。
方如大黄甘遂汤,主治水血相结证,大黄和甘遂用量比例是2∶1;大陷胸汤主治水饮与热邪结聚所致水饮结胸证,大黄和甘遂用量比例近12∶1,症见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
千百年来中医高手治堵要法——大黄的六腑配伍法电影《绝世高手》主演范伟的海报可以这么说,不善于用大黄者,非高手也。
大黄泄满,推陈出新,去陈垢而安五脏,如戡定战乱以致天下太平,故有“将军”、“川军”之别名。
《神农本草经》云,大黄:苦,寒。
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那么,历代中医高手是如何选用大黄的呢?现将我总结的“六腑配伍法”列举如下:1.胆腑不通。
因外感、内伤、劳倦或病后,导致胆腑或胆道不通,如黄疸,胆石症,胆囊炎,肝炎等。
用大黄退黄降浊,利胆通下。
如退黄第一方“茵陈蒿汤”,和解少阳,通下里实的“大柴胡汤”。
胆囊炎、胆石症引起腹部疼痛2.小肠不通。
阳明腑实,大便硬而未燥,出现腹胀满,心烦,属热结小肠。
用大黄泻热通便,消滞除满。
如“小承气汤”。
方中用大黄、厚朴、枳实三味同煎。
3.胃腑不通。
阳明燥热与糟粕结于胃腑,以致胃气失和,腑气不降。
用大黄泻热去实,下顺腑气,如“调胃承气汤”。
方中用大黄、炙甘草、芒硝。
注意这里原方是大黄与炙甘草同煎,后入芒硝。
4.大肠不通。
阳明腑实,燥屎內结日久,灼伤津液,腑气不通。
属热结大肠。
用大黄迅速通泻肠中的燥屎。
如“大承气汤”。
注意这里大黄是后下。
不同于小承。
“大黄少煎则泻下力强,多煮则祛瘀力显。
”这是大黄的用法重点,因此我打上引号。
便秘就像被塞的瓶怎么也倒不出来5.膀胱腑不通。
膀胱主水道,水道不通则小便不利,涩痛,后腰处胀痛等。
如淋证——热淋、石淋、血淋。
也就是西医的尿道炎、膀胱炎、尿路结石之类,用大黄通利小便,清热泻火。
如名方“八正散”。
如是说,凡管道陈旧堵塞,瘀浊雍积,大黄最善!下焦湿热——膀胱炎、尿道炎6.血腑不通。
其实《神农本草经》先讲大黄有下瘀血,破癥瘕积聚之效,然后再讲有涤荡肠胃,通利水谷之功。
可见大黄下瘀之力强。
所以历代医家常用大黄来活血化瘀。
在诸多活血化瘀药中,唯有大黄能开瘀血下行通道,化周身瘀血浊阴成黑褐色大便排出。
大黄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功能主治大黄是一种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它具有以下主要功能和主治:•泻下通便:大黄含有丰富的草酸,具有良好的通便作用,可用于治疗便秘、积食等肠胃道问题。
•消肿止痛:大黄具有抗炎作用,能够减轻肿痛症状,常用于治疗疼痛、肿胀等病症。
•清热泻火:大黄能清热泻火,常用于治疗热毒性病症,如口腔溃疡、痈肿等。
•通经活络:大黄能够活血通经,可用于调理妇科问题,如痛经、月经不调等。
•散结消痈:大黄有一定的散结消痈作用,常用于治疗肿瘤、淋巴结炎等疾病。
•治疗湿疹:大黄有较好的清热解毒作用,可用于治疗湿疹、皮肤瘙痒等问题。
用法大黄可以内服、外用,常见的用法有:1.内服:将大黄研磨成细末,每次可口服1-3克。
可直接冲服或与蜂蜜、糖浆等混合服用,一般每日2-3次。
2.外用:将大黄研磨成细末后,可加入适量的清水调成糊状,涂抹于患处。
对于肿胀疼痛的问题,也可将大黄研磨后煮水洗患处。
大黄一般不宜长期连续使用,常见的用药周期为1-2周。
注意事项在使用大黄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慎用;2.对大黄过敏者禁用;3.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4.大黄不宜与酒类、咖啡等同服;5.大黄使用后可能会出现短暂的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6.在使用大黄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用量大黄的用量一般根据个体情况、症状轻重及配伍药物等因素来确定。
一般的推荐用量如下:•成人每次口服1-3克,每日2-3次;•儿童用量需减半,每次口服0.5-1.5克,每日2-3次。
用量需根据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调整,遵循医生嘱托。
使用大黄时,应注意控制剂量,避免过量使用,以免出现副作用。
小结大黄作为一种中药材,具有良好的通便、消肿、清热泻火、通经活络、散结消痈等功能主治。
使用时需要注意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尤其是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谨慎使用。
在使用大黄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大黄。
外行吃人参,内行吃大黄!大黄的9种绝佳搭...
外行吃人参,内行吃大黄!大黄的9种绝佳搭配!
1、大黄配上芒硝——增强泻下热结之功。
可用于温热病热结便秘,高热不退者。
2、大黄配上附子——具温下寒积之功。
可用于脾阳不足,冷积便秘。
3、大黄配上白芷——具通便泄热,解毒消痈之功。
可用于背疽初起,便秘脉实者。
4、大黄配上当归——具活血祛淤之功。
可用于跌打损伤,淤血在内之胀满。
5、大黄配上生地——具下泄热,凉血止血之功。
可用于鼻衄兼有便秘者。
6、大黄配上地榆——外用有清热解毒,生肌敛疮之功。
可用于水火烫伤及热毒疮疡。
7、大黄配上滑石——外用有清热解毒、收湿敛疮之功。
可用于褥疮湿烂。
8、大黄配上党参、当归——具益气养血,通便泄热之功。
可用于里实热结而气血虚者。
9、大黄配上生地黄、玄参——具养阴增液,泻下热结之功。
可用于热结阴伤,津枯肠燥便秘者。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或学习参考,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操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