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社会学角度看

从社会学角度看

从社会学角度看
从社会学角度看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论文题目:从社会学角度看农村家长随迁型陪读现象

课程名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考试方式论文

专业 2013级社会工作硕士

姓名程秀敏

学号 2013102650 成绩

指导教师胡德宝

从社会学角度看农村家长随迁型陪读现象

摘要:随着我国陪读家庭数量的增加,“陪读式”人口迁移数量也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我国一种新型的人口流动方式。陪读既是一个老现象又是一个新问题,因为现今的陪读具有其鲜明的特点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本文主要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随迁型陪读的成因及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以及对策分析。

关键词:陪读农村家长社会学角度

The Analysis on the Phenomenon of the Accompanied Studying Parents’ Action in

Sociological Point of View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read along with the family, "read along" type migration of population is also growing China has become a new type of population flow. Read with both an old phenomenon is a new problem, because the days are read along with their distinctive features also brings a lot of problems. In this paper, from a sociological point of view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type Suiqian read along and the impact on all aspects of society and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Read along rural parents Sociological Point of View

问题的提出:想到这一问题主要是源于自己家乡(江西上饶鄱阳)的“陪读盛行”的实际情况,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因为陪读迁移到附近的县城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流动现象。在查阅了大量关于陪读的论文和期刊后发现众多学者在教育学和传播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社会学并没有很充分的研究,所以就想从社会学角度对陪读式迁移现象进行简单的探讨。

研究现状

(一)历年的研究情况

表1各年关于陪读现象研究的文献及百分比(单位:篇)

年份篇数百分比(%)

1994 3 2.9

1996 2 1.9

1998 1 1.0

2000 3 2.9

2003 12 11.7

2004 23 22.3

2005 23 22.3

2006 28 27.2

2007 8 7.8

合计103 100.0

(二)社会陪读现象研究的学科视角

表2 文献资料学科视角的归类统计(单位:篇)

学科视角篇数百分比(%) 传播34 33.0

教育33 32.0

心理11 10.7

社会21 20.4

其他 4 3.9

合计103 100.0

(三)社会陪读现象的研究对象

表3各时段社会陪读现象的主要研究对象(单位:篇)

研究时段父母陪读配偶陪读隔代亲属陪读情侣陪读下属陪读

1994~1998

篇数 5 0 0 1 0 百分比(%) 83.3 0 0 16.7 0

1999~2003

篇数11 1 2 0 1 百分比(%) 73.3 6.7 13.3 0 6.7

2004~2007

篇数67 3 4 6 2 百分比(%) 81.7 3.7 4.9 7.3 2.4

合计

篇数83 4 6 7 3 百分比(%)80.6 3.9 5.8 6.8 2.9

(四)社会陪读现象主要研究内容

表4各时段社会陪读现象研究的主要内容(单位:篇)

研究时段现象综述教育失衡心理动因亲子关系影响及对策

1994~1998

篇数 3 2 0 0 1 百分比(%) 50.0 33.3 0 0 16.7

1999~2003

篇数7 0 1 0 7 百分比(%) 46.7 0 6.7 0 46.7

2004~2007

篇数41 8 8 10 15 百分比(%) 50.0 9.8 9.8 12.2 18.3

合计篇数51 10 9 10 23

从表一可以看出94年陪读这一现象开始受到学者的关注,03年是一个转折点对陪读的关注骤然升温。说明陪读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表二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学者主要是从传播学和教育学方面来研究的,社会学次之心理学再之。说明陪读一开始就是受到新闻传媒的关注以及教育的关注,在其他学科方面仍存在研究缺失的地方,所以应该要从各个角度对陪读进行深入的研究。

表三可以看出对陪读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父母,隔代亲属陪读次之,最后再是配偶和情侣陪读等。从中也可以看出比较符合中国陪读的特点,父母对子女成材的心情更急切,而且也更愿意为了自己的孩子放弃自己的工作或者劳作只要孩子成绩好能考上比较理想的学校,父母愿意为孩子付出这些。

表四可以看出人们对现象综述的研究比较多,而队教育失衡、心理动因、亲子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较少,说明我国关于陪读方面的研究多为笼统总结性的而对具体的因素方面的研究却很少。

研究目标:陪读现象已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存在于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社会问题。

1、研究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利于家长基于更理性的原因去选择陪读。

同时也有利于亲子关系朝着更和谐的方向发展,家长的初衷与实际效果

能够更趋一致。

2、研究这一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有助于陪读者更慎重地做出是否要陪读

的决定。

3、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陪读式人口迁移现象,有助于人们从社会学的角度

去考虑问题。把自身个人的事情放到整个社会大环境中去考虑,考虑它

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尽量发挥其有利效果,减少其负面效果。

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方法,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对陪读性人口迁移做出了一些简单的分析。

陪读的概念及发展阶段

1、陪读的概念

有关陪读的定义,学界尚无定论。总的来说,陪读可分为四种形式。

(1)临陪:主要表现为家长在双休日或业余时间陪学龄前儿童学习钢琴、书法绘画、体育等专业特长。

(2)半陪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初三、高三等毕业阶段。子女在家中食宿的,晚上学到几点家长就陪到几点,与子女一同熬夜。对住校的子女,家长一个

星期去学校三四趟,甚至天天去看的也不在少数。:

(3)暗陪:主要是指表面上是在工作其实是在陪读,以工作的借口来陪读。(4)全陪

而本文所要研究的陪读主要是指第四种全陪,主要是指来自农村的家庭为了照料在城镇的小学或中学读书的子女,陪读者放弃工作或者劳作,在学校周围租房居住,全职照顾子女生活起居和学习的一种现象。

2、陪读的发展阶段:陪读现象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90年之前,在古代多为随从陪同主人一起去学习并照顾主人的衣食住行,这和现代意义上的陪读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为了阶段的完整性还是也将其算为了一个阶段。

第二阶段出现在1990 年到1998 年之间,这一阶段的陪读属于良性肿瘤段,在此之前,可能有零星的陪读现象还引不起社会重视。这一阶段主要有三种陪读形式:第一种是出国留学陪读,在知网搜到关于陪读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写的一位妻子去国外陪伴他老公,照顾他老公。这种陪读方式主要是为了家庭团聚,主要是由于淘金热的出现像王小波等一群人就是在这个时候去的国外。第二种是父母在孩子下课后,帮忙补习孩子的功课,帮助孩子更好的学习。第三种是特殊专业的学生父母给其陪读,主要是艺术专业的学生。这一阶段,虽然陪读对孩子而言会降低其独立能力,但是对孩子而言也有很多好处,而且这一阶段的陪读只出现在小范围内,对社会并没有造成特别大的影响。

第三阶段的陪读从1998 年到2006 年左右,在这一阶段,陪读肿瘤已经开始膨胀并发生变异。从CNKI 文献看,1999 年真正的陪读现象出现,城市普通工人,下岗工人,小城市市民,或为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或为圆阶层跃升梦想,开始跨地域地择校,陪读; 希望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一阶段的陪读与1998年国有企业大规模的下岗,高校大扩招,基础教育质量的分化进一步加剧紧密相关。而且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家长越来越担心孩子找不到好工作,而且由于家长的观念固化,认为读书是唯一的出路。

第四阶段的陪读从2006 年到现在,这一阶段陪读想象发生质变,成为社会之癌。由于城乡教育资源的进一步分化,越来越多的农村学校被合并有的甚至倒闭。在这种情况下,好多家长不得不把孩子送到附近的县城去读书,可是又考虑到孩子年龄偏小无法很好地照顾自己,所以好多家长甚至会放弃自己的工作专门给孩子陪读。可是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也造成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对社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陪读的社会成因分析

陪读的原因主要从个人、家长、学校、社会等四个方面来分析。陪读现象的

出现是多方面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一、学生学习压力过重和各方面素质的不断下降是陪读现象产生的主体原因。现在的学生学业压力重如山,这个形容一点不错。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了,导致学生晚上经常要熬夜才能将练习做完,如果时间稍没规划好,练习就不能当天做完只能拖到隔天。可是第二天又会有新的作业,这样累积下去的话真的会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现在的小学就是如此,更不用说初中高中。而且现在的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又处于急剧下滑的阶段,比如身体素质远没有以前的小孩身体素质强导致容易生病。还有就是自律意识也不强,这样就容易受到外界网络等事务的诱惑。所以父母基于这些考虑,决定还是去陪读,因为一方面可以监督孩子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可以照顾孩子的身体。

二、学生家长不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为陪读现象开启绿灯。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是每个人都可以理解的,但是家长却把读书看成了子女成才的唯一途径,这种观念很明显是有不对的。可是这种观念在家长的思想里已经根深蒂固了。所以只要孩子能提高学习成绩,家长毅然决然地就选择了陪读。

三、学校只注重学习而疏于成人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机制是陪读现象产生的助燃

剂。

学校以考试的分数为出发点,考考考,分分分,只看分数,忽视其他;只顾少数所谓“尖子”“精英”“升学对象”,主张严格筛选淘汰,提高升学率;忽视学生兴趣、才能、个性的发挥,强调大量作业,频繁考试,以标准答案为准绳,反复训练;认为教学过程只是线性的,填鸭式、灌输式。学校的这种做法让很多家长特别无奈,为了自己的孩子能更好地学习所以只能选择陪读。

四、社会因素是陪读现象普遍存在的诱发因素。

1、就业压力的影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一般而言,在就业过程中比较有竞争力是那些学历比较高,毕业院校比较好的学生,所以在这个满是竞争的社会,优胜劣汰原则无处不在。因此,家长会竭尽全力的去帮助子女,使其能够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中取得胜利。而陪读是最佳选择之一。家长陪读既能全方位照顾到孩子,又能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或辅导。

2、社会不良事件的影响和诱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成为青少年学习、交往、娱乐的主要手段。但是许多孩子因迷恋网络游戏而难以自拔,因此荒废了学业,有的在网络中受不良信息的影响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而父母担心如果不陪读,可能会导致孩子行为失控,在社会上会变坏。另外,由于中小学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上的发育都还不成熟,所以其自觉性、自控力还不强,极易受到身边不良事件

的影响。家长陪读,可对其进行监督和引导。

社会学理论解释

1、推—拉理论

在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下,1950 年代末唐纳德·博格等人提出“推一拉”理论,着眼于迁移原因的研究。这一理论认为:迁出地必有种种消极因素形成“推力”把当地居民推出原居住地;而迁入地必有种种积极因素形成“拉力”把外地居民吸引过来。形成“推力”的因素诸如自然资源枯竭、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村劳动力过剩导致失业率上升、较低的经济收入水平等。形成“拉力”的积极因素,诸如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工资收入、较好的生活水平、较好的受教育机会、文化设施和交通条件等。迁移者总是在比较了迁出和迁入两地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多寡以及迁移后的正负效益利弊得失后做出是否迁移抉择。该理论由于在解释人口迁移的动因方面较贴切,因而到目前为止仍受国际学术界的推崇。

2、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

科尔曼(Coleman, J.)是理性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社会学的理性选择是“社会人”的理性选择,人们在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时会考虑制度的因素、文化的因素,人们往往是在一定文化和制度规范的基础上去追求自身利益。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至少对传统经济学的理性假设作了补充:一是改变传统的完全理性假设,以有限理性取代;二是扩大了利益的含义,即利益既可以是有形的物或金钱,也可以是关心、尊重等符号性的东西;三是关注制度文化等因素对人的目的性行动的影响作用。可以说,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并没有推翻“经济人”,而只是对“经济人”的理性作了修正和补充。

陪读产生的影响

陪读产生的影响无外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有利影响总的来说就是减轻了学生的生活负担,让学生可以安心地学习,不用做太多的日常事务(不用自己洗衣服、不用自己打扫卫生等);其次对学生的身体有好处,家长陪读可以保证学生在发育阶段良好的营养供应;再次在一定程度可以监督孩子学习可以避免孩子与不良社会少年的接触;最后,家长从农村到城里去给孩子陪读,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拉动县城经济的发展。但是本文着重想从陪读的不利影响入手,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对学生

1、造成学生的“能力缺失症”。

众所周知,家长给孩子陪读的一个中心理念是孩子只需要也只能读书,所以除了学习以外的所有事情陪读家长都是包办的。这就造成孩子日常生活技能的缺失,不会洗衣服,不会整理东西。会让孩子逐渐产生一种对家长的依赖心理,久

而久之自己就会丧失该有的独立能力,容易造成动手能力差只会死读书,不会理论联系实际。其实从另一方面说学生的自我选择能力,自我判断能力。自我分析能力都会降低,因为这些能力在他们最需要培养的时期已经被父母给耽搁了。

2、造成学生的社会化缺失。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中小学阶段是孩子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特别重要的阶段,可是在陪读的时候很多正常的社会化活动被耽搁了或者说被阻止了,使得学生不能进行正常的社会化活动。

二、对家长

1、闲暇时间的安排问题。在城里给孩子陪读除了日常的家务劳动其他的时间都是空闲的,这就自然而然地面对一个闲暇时间的安排问题。而且农村家长去到城里又不像城里的家长一样有自己的朋辈群体,可以有固定的休闲娱乐活动。总的来说生活会比较单调与无聊。

2、新环境的社会融入问题。农村家长去到城里,由于生活习惯、语言、娱乐休闲方式、工作类型、受教育水平等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导致他们在融入新环境方面会面临一定的困难,比如城里的房屋居住方式是和农村的房屋居住方式就有很大的不同,农村的邻里关系比较和睦可是城里之间邻里关系却很冷漠所以导致家长在朋辈群里这块会有缺失的感觉。

三、对家庭

1、家庭经济负担加重

去到城里陪读,家长一般都会在学校附近租房子。可是也是由于陪读现象的火热,导致学校周围的房价也是涨得飞快,这也在一定层面上说明了陪读与房价之间的恶性循环关系。除了房租,还有就是在城里陪读的日常生活花销,在家里蔬菜可以自己种可是到了城里什么都必须要购买,这也无形中增加了家庭负担。再者就是县城的物价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比农村高

2、家庭结构变得更松散

一般农村家长去陪读都是母亲去陪读,而父亲为了生计就只身一人出门打工。这就造成了假性单亲家庭的模式,夫妻长期不在一起严重影响了夫妻感情的稳定,从而也影响了家庭结构的稳固。

3、家庭收入相对降低。

家庭收入相对来说会降低,但是也不乏收入增加的情况。那就是陪读者在陪读的地方找到了一份比以前好很多的工作,或者以前以前压根就没有工作,现在有

工作了。可是后一种情况出现的还是比较少的,少了一个劳动力而且花销还更大了,家庭收入自然就降低了。

四、对学校

1、家长陪读对学校的最大影响就是不利于学校达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的教育目标

2、其次,由于被陪读学生在学校要利用大量的时间学习,放学回去之后还要在家长的督促下继续学习,他们没有多少时间与同学一起交流与交往。

避免不合理陪读现象的对策

1、优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首先,教育公平不只是机会公平,也包括教育财政公平。根据调整特殊需要的原则,政府有义务为民族、种族、经济地位、居住地、语言、身心发展处境不利的学生拨更多的教育经费。其次,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数量、水平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2、转变传统人才观念,科学看待人才培养。

传统的人才观念一般认为学历高代表一切,在社会上就具有竞争优势。也就是说存在着明显的学历等级分层的观念,这是导致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陪读的一个重要原因。学历也是影响就业的一个只管重要的因素,有些工作就明确有学历的要求,这导致了好多人为了以后能有个好工作而拼命地好好读书,父母也会拼命的为孩子读书创造一个特别好的环境,其实这些观念都是不合理的,所以如何建立一个理性的教育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3、学校方面:

(1)完善学校常规管理。好多家长选择陪读就是因为学校的好多管理不合理,家长担心孩子的安全,所以很无奈地选择去陪读。

(2)改善学校卫生条件。学校的卫生环境也是一个学校能否被外界肯定的一个评判标准。学校食堂的卫生一直是家长很担心的一个部分,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的时候,不但营养跟不上没连基本的卫生都没法保证。所以学校必须要改善他的卫生环境

(3)加强教育引导。在调查中,可以看出,由于各种原因,学校对于家长陪读采取不提倡不反对的态度。这说明,无论是学生、家长、学校还有社会,对学生成绩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一切。农村中小学生家长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差别很大,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家长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都可以采取正确的方法。鉴于此,学校应该加强教育引导。

4、学生要学会自理自立,培养自身责任感对于陪读现象,把责任单方面地推到家或孩子身上都是不可取的,它是家长和孩子双方共同造成的。在被陪读

的学生中,很多孩子自理自立能力较差,根本无法照顾自己。对于父母而言,都希望孩子能够成熟起来,以便适应校园乃至社会生活。对于学生自身,也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的头等大事。因此,学生应从小养成勤奋、独立、自立的良好习惯,不要过度依赖父母,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自己做,这样,在成长的道路上才能逐渐积累生活的财富

5、家长要转变子女培养方式,注重子女全面发展。。家长督促孩子学习本没有错,但过度地介入、监督和呵护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不利于其能力的发展,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父母自我教育的最高层次就在于教会儿童的自我教育。这样才能有助于孩子的长期发展。

结语:以上就是我对随迁型陪读现象的一些分析与探讨,但由于缺乏具体的实际调查所以仍存在大量不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收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农村陪读的人数会越来越多,如何理性地进行陪读是仍一项值得研究的话题。

参考文献

[1] 黄淑贞.高校陪读的弊端及对策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06,25(4):160.

[2] 李长红.中学生“陪读”现象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4(5):10-11.

[3] 邱泽奇.扫描中国“陪读大军”专家点评[J].Women of China(中文海外版),2005(6):39.

[4] 王桂新.子女求学带来人口迁移,陪读成为人口流动新方式[J].瞭望东方周刊,2005(4).

[5] 王文龙: 《农村阶层分化与教育分化的累积循环因果效应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12 年第13 期。

[6] 赵凤霞.农民陪读现象的社会学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83,107.

[8] 郑燕娜.农村母亲“陪读”现象的社会学解读[J].法制与社会,2007(8):70—79.

[9] 高玉华.家长“陪读热”的社会学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9.

从社会学分析肖申克的救赎

从社会学分析《肖申克的救赎》 软件工程134班刘倩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故事起源于1947年,银行家安迪·杜弗伦的妻子有婚外情,被误认酒醉后为杀妻及其情人的凶手而被判无期徒刑。在肖申克监狱20年的牢狱生活他遭遇屈辱和打击,却始终不失希望,一直以自己的爱好专长在监狱中发光发彩。他自觉因为对妻子不够关心而引起这些悲哀的事件,所以承受20年的牢狱之灾只为赎罪。而坚忍20年后,就立志逃出这个魔窟,不愿承受强加在自己身上的罪责与惩罚,最终成功地过上了芝华塔尼欧的闲散生活。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社会学的角度并结合自己的见解分析这整个故事。 一、社会文化与社会制度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所获得的各种能力和习惯。 社会制度是用来安排人们的活动、满足诸如秩序、信仰,生产等社会需要而设立的一套习俗、民俗、行为模式,如法律制度、家庭制度等。 若想清晰地理解这部电影,了解美国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必不可少的。 在故事的开始就是审判的一幕,我们不解安迪为什么一直保持沉默,从一般思维考虑,被定罪是应该讲究真凭实据,而在当时,欧美法律体系中这种推理性的司法系统已经足够定罪,对无期徒刑的判决,安迪是无法做多余的挣扎。 入狱不久,安迪就遭受了狱中色情狂魔的屡屡侵犯。当时的美国监狱狱政混乱,狱警只要能在私底下得到好处,对狱霸的暴行从来不闻不问。之后安迪折磨的减轻得多亏美国监狱实施的狱政改革,肖申克开始实行狱外劳动制,让犯人在相当的监督下到狱外劳作,包括从事各种公共劳动。拿典狱长诺顿的话来说,“这是狱政的一大进步,他们将学到诚实劳动的价值。”然而,在狱政历史上受到积极评价的狱外劳动制却也打开了狱方贪污腐败的方便之门……这一系列的文化、制度背景为安迪的救赎路增加了不寻常的色彩。 二、社会角色与社会互动(同性恋、体制化) 安迪的入狱意味着他的社会角色从银行家瞬间中断,成为了阶下囚。和另外一位刚开始就表现惊恐暴躁,以至于被乱棍打死的囚徒相比,安迪只沉浸在个人的世界里,他悠闲的步调和白净的脸庞很快引起“三姐妹”的注意。欲用性的方式侵占。这不单单只是两个社会角色的冲突,还有两个角色间的道德观和荣辱观。“三姐妹”常年监禁,性生活得不到满足,他们摒弃了安迪本有的男性角色而赋予安迪新的身份,这也是他们角色不清的表现。 “体制化”是电影给我最深刻的一个词汇。图书管理员老布的死亡反映的就是由角色中断带来的社会互动问题。 影片里的瑞德说:“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围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2018雅尔《社会学与中国社会》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认为,解决不稳定问题的治本之道还是要靠()。(1.0分)1.0 分 A、政府 B、社会 C、法治 D、群众 我的答案:C 2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具有的社会群体特征不包括()。(1.0分)1.0 分 A、有将近一半人接受过中高等教育 B、更为彻底地接受了都市生活方式 C、社会关系逐渐由同学同事网络转向亲属老乡网络 D、自身的发展定位主要放置在城市 我的答案:C 3社会学导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是严复译介了以下那本书()(1.0分)1.0 分 A、《群学肄言》 B、《社会学导论》 C、《共同体与社会》 D、《社会学研究》 我的答案:D 4中国农村的主要问题不包括()。(1.0分)1.0 分 A、政治层面的农村治理体制与治理结构的问题 B、经济层面的农村发展问题,包括贫困问题的解决

C、制度层面的以农民为本位的问题 D、社会层面的人口与劳动问题 我的答案:C 5与农村社区相比,都市生活的特点不包括()。(1.0分)1.0 分 A、生活更加丰富和复杂 B、陌生人的社会,事本主义 C、文化更为异质化 D、个人主义、个体自主性更弱 我的答案:D 6泰坦尼克号上,二等舱乘客的幸存率是三等舱乘客的()。(1.0分)1.0 分 A、0.5倍 B、0.8倍 C、1.4倍 D、1.7倍 我的答案:D 7一般来说,公司内部的个体之间的一定具有的关系是()。(1.0分)1.0 分 A、强关系 B、弱关系 C、正式关系 D、非正式关系 我的答案:C 8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认为六个特定条件在特定情况下结合起来或相互作用时才能导致集体行为的产生,这六个特定条件不包括()。(1.0分)1.0 分

从管理学角度解读经典之作《西游记》

从管理学角度剖析《西游记》 学院: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班级:物流0970 姓名梁兵学号: 9208097046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一朵怒放的奇葩。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风靡文坛,故事流传,广及民间,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雅俗共赏。《西游记》它的艺术成就、人物塑造、思想内容等是多方面,多角度的。现在我就从现代的管理学角度去分析这部经典之作 师徒四人好比是一个团队,孙悟空是这个团队里当之无愧的核心员工,承担了取经过程中的重要任务,而且可以说没有他可能就无法取回真经。而且老孙的人脉也非常广,当自己不能完成任务的时候会去天上找朋友帮忙,应该说无论智商还是情商都很高,但是就是唐僧套上一顶帽子,从此就身不由己了。可见唐僧深知对孙悟空的管理,对于老孙来说,成佛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也没有物质激励,要管住这样的员工,就得下狠招。 沙和尚是一个老实人,有人说他适合做人力资源总监。其实我认为他是整个过程中最深藏不露的人,城府极深。有人说,沙和尚是取经途中最没用的人,之前有看过一个讨论题,如果要在唐僧团队里炒掉一个人你会炒谁,当时很多人都选择了沙和尚,除了在流沙河一场戏里起到主要作用外,其他的时候也没见着他做出什么贡献,但是企业就是需要一个这样的人。新的劳动合同法马上就要实施了,工会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了,不妨让沙和尚去当个工会主席什么的,符合他老好人的形象,而且他也容易取得职工的信任,最重要的是沙和尚很听老板的话。 至于猪八戒,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猪八戒就成了大家喜欢的一个角色,我想这一点吴承恩老先生是根本不会想到的。猪八戒好吃懒做、贪财好色。如果HR招聘,一定不会选择这样的员工,可是偏偏他就在西行途中成了角儿,现在一提到团队就会提到西游记,讲到西游记的团队管理就会提到猪八戒。老猪是一个团队里的润滑剂,“江湖”极深,他没有太高的追求和生活目标,其实是个没什么理想的人,正是这样他随遇而安,他最大的特点是很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这个团队里他排行老三,对领导尊敬,对老孙也很客气,对沙和尚又有所不同应该说他的定位还是准确的。此外,老猪最可取的一点就是心态好,现在我们都讲快乐工作,要减压,多向他学习就OK啦。 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白龙马,虽然我很喜欢马,尤其是白色的马,但是我还是感觉这匹马儿有点愚忠。我们都知道作为一个有能力、有抱负的青年,应该寻求更好的发展,白龙马宁可做唐总的坐骑而放弃了大好机会,这一点就很难认同了,关键是唐总也没太把马儿当回事儿。这白龙马应该就是我们招聘时常常说到的稳

越轨社会学

熟人社会中送法下乡的困境——对影片《被告山杠爷》的法社会学思考 【摘要】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了深刻的变化,以习惯法为宗的乡土社会在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时,如何做到迎法下乡,并内化到熟人社会之中,面临着传统思想与现代文明的二重困境。本文以影片《被告山杠爷》为切入点,审视熟人社会中送法下乡的现实困境。 【关键词】熟人社会、习惯法、送法下乡、国家法 电影《被告山杠爷》讲述的是四川省一个非常偏远的山村—堆堆坪村发生的故事。赵山杠是村党支部书记,更是村子的“当家人”,他把村里的秩序管理得井井有条 ,深受村民的爱戴和尊敬。职责和耿直的品性也使山杠爷与村里少数的刁汉泼妇不时发生冲突 ,在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 ,他甚至采取了一些法律看来相当过激的手段 ,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把这些视为山杠爷犯了法 ,这在堆堆坪村引起了轩然大波…… 《被告山杠爷》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 其表现出的法律与现实的冲突 , 法的“不近人情”、“不通人性”, 使许多人深受震撼 , 他们困惑不解 , 甚至忿忿不平:为什么法律不去惩罚贪官污吏、地痞流氓 , 却将山杠爷这样具有高尚品行的人逮捕入狱 , 法律究竟意义何在?看完影片,有不少人为山杠爷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也有人谴责山杠爷的家长式作风;对其那些行之有效但却违法的“土办法”, 有人喝彩,有人反对,也有人表示理解;对山杠爷的结局,有人潸然泪下,有人扼腕叹息……山杠爷的故事的确令人沉重、酸楚,却又回味无穷。更重要的是,他的悲剧性结局留给了我们许多法社会学的思考。 一、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 山杠爷所在的堆堆坪村远离城市、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生活节奏缓慢,是一个典型的乡土社会。而这种农业经济就决定了堆堆坪不可能产生现代的法治观念和人权观念 , 山杠爷的传统治理模式恰恰与这种小 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相吻合,堆堆坪根本还不具备“法治”这棵大树生存的气候和土壤。这是村民们认可山杠爷、服从山杠爷的重要原因之一。 山杠爷是国家权力与农村社会的交汇处, 他既是国家权力的末梢, 也是乡土社会成员。他是偏僻山区堆堆坪的最高领导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他为党的事业勤勤恳恳地做着实实在在的工作。因此, 他深受堆堆坪村民们的爱戴和拥护。然而 , 山杠爷在工作中却违法了。 费孝通先生描绘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其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其二,乡村人口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其三,大多的农民聚村而居;其四,村民活动范围受地域限制,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形成一个“熟人社会”;其五,维持乡土社会中人际之间关系的是“礼”、“孝”、“悌”、“信”等道德伦理。 法律追求严肃、平等、一致,其工具性掩盖了那深埋于底下的人类对公正的需求。山杠爷的入狱本身就体现了中国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很多漏洞。位置的闭塞导致了文化的落后,在这样的环境中能有多少人知法、懂法?法律意识、法律遵守又从何谈起?在充满“背景”性的对话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不同,以及彼此之间的强弱对比,以及前者融入后者的艰难过程。 二、习惯法与国家的冲突 中国处在法治社会的转型时期,而地势偏远的山村更由于其地理位置、经济水平、文化繁荣程度等的劣势而成为了中国法治发展道路上最薄弱的一环。习惯在这些地区有着高于法律的意义;在执法活动当中,很难保障所谓的程序正义;村支书、村干部等个人的意志与法律条文等同;执法手段强硬,损害人权的事件时有发生。更为典型的是,这些地区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将国家法律具体化为适合自身的简单行为规则,在现实中,这些简单的行为规则,显然比国家制定的法律条文更有执行力。传统的执法意识与现代执法规则发生的碰撞,面对社会对规则、程序、正义等价值越来越深层次的追求,传统执法手段自身面临严重危机。山杠爷的做法不仅没人抱怨,反而得到了当地居民的支持和肯定。此时此地,人治与法治我们该如何取舍? 笔者认为,乡村社区秩序不能由习惯法来塑造 ,而应当由国家权力来塑造。司法权之所以交付公权力 ,是由法律的公共意志性、权威性、稳定性与国家性决定的。在现代的法律制度中 ,习惯法不能成为司法审判的依据 ,即使习惯法在当今的乡土社会中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公权力留下的空白 点 ,但是宗族审判仍不能以一种法律制度的形式存在 ,习惯法可以引入村民纠纷的调解制度中 ,甚至可以作为司法审判的参考 ,但是却不能作为法律而运用到实际审判中。只有这样 ,法律法规才能取代陈旧的村规、习惯 ,法治理念才能取代传统落后的思想 ,也就是说 ,公权力对宗族权的替代 ,是当今乡土正义实现的现实手段。 三、送法下乡,依法治国

从社会学文化角度分析影片《刮痧》

从社会学的文化角度分析影片《刮痧》 影片中,移民美国的中国传统父亲徐大同小有成就,事业上已经是美国人的他,但作为文化人的他却是一个秉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父亲,他不忘“打是亲骂是爱,笃信中医,尊敬父亲。而这也同时为后来的以他及其父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冲突埋下伏笔。儿子的丹尼斯闹肚发烧,在家的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而这就成了丹尼斯一次意外事故后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法庭上,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证人和证词,使许大同百口莫辩。而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又无法解释通过口耳相传的经验中医学。面对控方律师对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规范的“全新解释”,许大同最后终于失去冷静和理智……最终判决儿子离开自己被监护起来。为了是孩子回家夫妻两人只有分居。最后昆兰来到美国,终于了解到在中国这是一种在普通不过的小偏方,最后在他的努力下,撤诉,一家团圆。 影片从中医传统疗法的一种——刮痧入手,通过中西方对刮痧的不同看法以小见大,反映了中西方文化﹑教育等差异。 文化的冲突常常在无形中发挥作用,当人们还没意识到它时,后果已经形成。在《刮痧》这部电影中,由文化引起的法律冲突就正是如此。法律冲突的产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原因,文化差异是引发法律冲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

们生活在一个法律多元的世界中,当相互接触时,文化观念差异和相互不了解就很可能导致价值观甚至是法律或法律观的冲突。大同的父亲认为,刮痧这个事儿在中国几千年了,这怎么到了美国就说不清楚了?其实很简单,因为在美国的文化里就没有一种要把人搞得“伤痕累累”的治疗方法,就没有用“精”、“气”、“神”、“经”、“脉”对人体生理系统进行解释的“科学”。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美国的法律就不可能为刮痧留下合法的位置,把一个人弄得伤痕累累不是虐待还能是什么?只有当文化差异或者说文化盲区被认识后,冲突才可能解决。影片中,大同的麻烦来源于他的老板、儿童福利局的官员、法官对刮痧一无所知,来自于美国法律对中国文化的认识盲点。而大同的转机则始于这些美国人逐渐认识、理解刮痧,进而理解大同(以及其父亲)的行为。他们对异文化的认识态度令人感动,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法律冲突,最终只能通过文化的交流和理解而得到真正地解决。 当一个人到一个和自己的文化有很大差异的地方,往往会发现身处于一个陌生的世界。即使语言相通但仍可能不知道怎样的行为才是恰当的或礼貌的,甚至还会因为对规范的不了解导致误会或冲突的发生。这是因为文化具有整合功能,使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规范、社会结构趋向于整体化,来自不同文化的个体融入必将很困难。就像电影里的大同,抱着“打是心疼骂是爱”的想法对待自己的儿子却换来老师的严厉批评;大同的老板就是不明白为什么大同打丹丹是给自己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期末答案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期末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认为,解决不稳定问题的治本之道还是要靠()。(1.0分)1.0 分 A、政府 B、社会 C、法治 D、群众 我的答案:C 2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具有的社会群体特征不包括()。(1.0分)1.0 分 A、有将近一半人接受过中高等教育 B、更为彻底地接受了都市生活方式 C、社会关系逐渐由同学同事网络转向亲属老乡网络 D、自身的发展定位主要放置在城市 我的答案:C 3社会学导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是严复译介了以下那本书()(1.0分)1.0 分 A、《群学肄言》 B、《社会学导论》 C、《共同体与社会》 D、《社会学研究》 我的答案:D 4中国农村的主要问题不包括()。(1.0分)1.0 分 A、政治层面的农村治理体制与治理结构的问题

B、经济层面的农村发展问题,包括贫困问题的解决 C、制度层面的以农民为本位的问题 D、社会层面的人口与劳动问题 我的答案:C 5与农村社区相比,都市生活的特点不包括()。(1.0分)1.0 分 A、生活更加丰富和复杂 B、陌生人的社会,事本主义 C、文化更为异质化 D、个人主义、个体自主性更弱 我的答案:D 6泰坦尼克号上,二等舱乘客的幸存率是三等舱乘客的()。(1.0分)1.0 分 A、0.5倍 B、0.8倍 C、1.4倍 D、1.7倍 我的答案:D 7一般来说,公司内部的个体之间的一定具有的关系是()。(1.0分)1.0 分 A、强关系 B、弱关系 C、正式关系 D、非正式关系 我的答案:C

共识_分歧与趋势_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

2009年1月 河北学刊 Jan.,2009第29卷第1期 Hebei Acade m ic Journal Vol.29 No.1 共识、分歧与趋势: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 陈劲松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随着1979年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和重建,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也陆续开展起来。经过差不多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丰硕的成果,既取得了很多共识,也存在一些重要分歧。 [关键词]中国社会学史;共识;分歧;趋势 [作者简介]陈劲松(1967—),男,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学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9)01-0088-05 [收稿日期]2008-09-25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由于社会学被取消,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也被迫中断。直到1979年社会学在中国恢复、重建以后,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才又陆续开展起来。本文拟对1979年以来近三十年中国社会学史研究取得的成果作比较全面、概括的梳理和评述,并对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未来趋势作初步的展望。 一、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的三个阶段 中国社会学史是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学科,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传入中国,在中国立足、发展,不断与中国的实际结合,并在中国社会发挥自身作用的历史[1](P1)。根据笔者的研究,1979年至今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的进程,可以初略地分为三个阶段:1979年至1989年为起步阶段,1990年至1999年为争鸣阶段, 2000年至今为深化阶段。 众所周知,1979年随着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有一个问题迫切需要回答,即社会学研究在中国的历史状况曾经是怎样的?对于社会学的专业领域来说,对建国初期的早期社会学的引进、发展的回顾总结是社会学重建的重要动力。而对于非专业领域来说,则存在着社会学知识普及化的需求。总之,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之初的现实决定着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现实即处于起步阶段。在起步阶段,中国社会学史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就是1987年出版的两部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专著,一部是杨雅彬的《中国社会学史》,一部是韩明谟的《中国社会学史》。 之所以将1990年至1999年称之为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争鸣阶段,主要是社会学史学界因为围绕着第一阶段的研究问题展开了富有意义的争论,其中主要围绕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上下限、分歧、范围、发展迟缓的原因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取得了部分共识。这个阶段的重要象征就是围绕韩明谟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发表的《中国社会学社会应用的历史传统》而引发的争论。争论主要在韩明谟与陈树德之间展开,至1994年韩明谟在《社会学研究》第4期发表《中国社会学史不等于西方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史———三与陈树德同志商榷》一文,共进行了三轮,持续时间达八年之久,为社会学界所瞩目。 2000年至今是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深化阶段。这一阶段虽然在一些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争论,但并不妨碍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继续前行。在经历了起步和争鸣阶段之后,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似乎更为成熟,并取得了更为喜人的成果。这一阶段的主要象征性成果是郑杭生、李迎生所著《中国社会学史新编》,杨雅彬专著《近代中国社会学》,闫明专著《一个学科与一个时代:社会学在中国》,韩明谟专著《中国社会学名家》,郑杭生、刘少杰主编《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刘少杰专著《中国社会学的发端与扩展》。 二、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中的共识 随着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不断展开和争鸣,在一些问题上逐步取得了共识: 其一,在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意义上取得了共识。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国社会学史是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学史开展相关研究,是中国社会学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虽然在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分期问题上仍然存在极大的分歧,但 88

运用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电影《人生》

运用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电影《人生》 电影《人生》描述了发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农村青年的生活,展现了在当时社会体制下城乡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性,揭示了当时城乡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社会现状。 本片讲述的虽然是一个传统“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但由于男主角高加林的心态和遭遇,恰好能切实地反映出当时大陆知识青年渴望从农村回归城镇,并且不惜一切往上爬的时代风气,因而能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共呜。高加林原是小镇中的教师,被干部的儿子三星挤掉,让他再做农民,高情绪上无法适应,活得相当痛苦。村姑巧珍对高加林一向仰慕,乃主动接近他。正当二人恋情公开之时,高的叔叔当上本县大官,安排他到城里…… 高加林高中毕业后,本可以留在小学任教,但这个名额却被大队长高明楼拿去给了自己的儿子。加林对此非常生气,并受到很大打击。村里的善良姑娘刘巧珍虽然一字不识,却欣赏并恋慕有文化的加林。巧珍时常帮他,并向加林表白了自己的心意。巧珍的爱使加林感到格外温暖,也热情给予了回应。两个人一起在村里搞起了卫生革命,治理井水,干得有声有色。但他的兴趣还是在写作上,不愿意永远就这样生活在村里。高加林的叔叔转业后当上了地区劳动局局长,高明楼怕顶高加林名额的事会得罪他,便想办法将加林安排进县委当通讯干事。加林的老同学黄亚萍倾心于工作出色的加林,并努力帮他在报社谋得职位。虽然远在乡下的巧珍一直思念着加林,但加林留恋城里的优越生活,决定与巧珍分手。但本以为能留在城里的加林,因黄亚萍前男友的母亲气愤于儿子被抛弃的事情举报高加林到县委工作的手续有问题,加林的叔叔不循私情,将加林解职。加林回到村里,发现巧珍已被迫嫁给他人,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 从电影中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个问题,在占我国人口总数一半多的农村人口中,有多少像高加林这样出身贫寒又想改变命运的人因为受到城乡体制的压抑而失去机会,一辈子无法实现个人价值呢?伦理社会学讲到成功的要素有德、志、力、才、命五大要素。德为道德,志为志向,力为后天努力程度,才为天资、天赋,命则是命运,在这些要素里,命运总是最先发挥作用的。而泾渭分明的城乡体制决定了个人命运的不同。以高加林为例,他出生在一个落后的农村,贫寒的家境首先就让他成为弱势群体的一部分,而又因为他是农村人,所以注定他只能拥有与城市人相比较少的资源,包括物质与精神资源,而农村落后的生产力也无法使他迅速脱贫致富,改变世代贫穷的面貌,而他又是一个接受了较高等教育,对人生有较高的追求,渴望实现他的人身价值的知识青年。所以,矛盾产生了,当他靠现有的力量和资源无法支撑他的理想和抱负时,他就只能利用外界的力量去改变自己获取资源的渠道,但是这种渠道单一而又不稳定,因此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其实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社会结构,早期中国历史发展致使阶级及城乡的划分尤为明显,城乡分化尤为突出,城乡之间的资源占有严重不平衡,社会机会、财富占有、职业地位以及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严重不平均。在这种体制下,农村居民在社会上的整体处于弱势地位,他们通常表现出来的特征就是有强烈的自尊心,担负这家庭的振兴,希望获得较多的社会财富,改变农村身份,获得比原始身份稍高的社会地位。其实他们的愿望很简单,没有像城市的孩子那样想成为科学家、商业大亨、明星、运动员什么的,这都是由他们从小的生活环境及生活阅历决定的。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最终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城乡的差异性正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障碍,它使社会成员在资源的占有上产生了不均,在机会的选择上不平等,在财富的占有上不均衡,在人身价值的实现上不公平。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进一步调整城乡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调整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尔雅答案分

。。。。。。。。。。。。。。。。。。。。。。。。。。。。。。。。。。。。。。。。。。。。。。。。。。。。。。。。。。。。。。。。。。。。。。。。。。。。。。。。。。。。。。。。。。。。。。。。。。。。。。。。。。。。。。。。。。。。。。。。。。。。。。。。。。。。。。。。。。。。。。。。。。。。。。。。。。 我们都就是社会性动物 1 以下说法不正确得就是(D) A、人类社会具有一种超越其各个部分之与得整体系统性质,这就是社会学从总体上研究社会得客观依据。 B、社会学就是一门从社会结构得视角出发,来研究社会行动、社会生活与社会变化得学科。 C、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个现代公民,为我们自身得幸福与社会得进步提供方法。 D、社会学就是资产阶级学科,与社会主义不相容。 2 下列观点就是卡西尔提出得就是(A) A、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得动物来取代将人定义为理性得动物。 B、人应被定义为“社会动物”,社会性就是人得本质属性。 C、人就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得存在物。 D、人就是“有责任得”存在物,就是一种道德主体。 3 以下关于社会学得说法正确就是(AC) A、社会学中并不存在一种单一得、占统治地位得理论观点。 B、社会学不研究经济问题。

C、学习社会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生活中得现象。 D、社会学就是一门科学,因此只要掌握好社会学得研究方法就行了。 4 社会学概念就是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一书中正式提出得。(√) 5 与心理学相比,社会学更侧重于研究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得心理变 化问题。(×) 命运多舛明证其力量所在 1 曾经在清华社会学系任教得社会学家有(ABC) A、费孝通 B、潘光旦 C、陈达 D、吴文藻 2 以下有关中国社会学得历史不正确得就是(BC) A、教会学校对中国设立社会学系贡献巨大。

越轨社会学教学大纲

《越轨社会学》教学大纲 皮艺军编写

法学专业选修课程教学大纲 1290 目录 一、前言 (1291) (一)课程性质 (1291) (二)编写目的 (1292) (三)课程简介 (1293) 第一章:越轨的界定 (1293) 第二章:研究方法和学科的定位 (1293) 第三章:宏观理论 (1294) 第四章:中观理论 (1294) 第五章:微观理论 (1294) 第六章:多层次理论 (1294) 第七章到第九章:暴力越轨、性越轨和非诚信越轨。 (1294) 第十章:社会控制 (1294)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295) (一)课程教学目的 (1295) (二)课程要求 (1295) 三、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1296) (一)课程主要内容 (1296) 第一章 越轨的界定 (1296)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学科地位 (1298) 第三章 宏观理论 (1299) 第四章 中观理论 (1301) 第五章 微观理论的解释 (1301) 第六章 多层次理论 (1302) 第七章 暴力越轨 (1303) 第八章 性越轨 (1303) 第九章 违背诚信的越轨 (1303) 第十章 越轨的社会控制 (1303) (二)学时分配 (1303) 四、相关教学环节 (1305) 五、复习与思考题 (1306) 六、拓展阅读书目 (1307)

越轨社会学 一、前言 我校开设的越轨社会学是全国范围内第一个采用自编教材进行讲授的课程。越轨社会学不论在政法院校,还是在国内的文科院校,都应当是一门新的课程。在国内尝试开设这门课程的院校十分罕见。即使像复旦大学和华东政法学院开这门课的院校里,也没有专门的教材。在中国政法大学这门课程从2003年开设之初就收到良好的效果,作为全校通选课,申报选修人数十分踊跃,当年选修人数高达400多人,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反映这门课视角新颖,方法实用,内容丰富,在重点讲授规范法学的课堂上,这门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由于国内尚未出现有关越轨社会学的系统论著,系统介绍和讲授越轨社会学知识的教材,在国内尚属首例。所参考的资料也十分有限。2004年本校看到这门课程的价值和发展前景,将《越轨社会学概论》列为《新纪元高等政法院校系列教材》即时予以出版。这是该研究领域内第一部系列讲授越轨社会学的教材。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以违反社会价值准则的现象和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与伦理学中的悖德行为、犯罪学中研究的违法行为以及刑法学中的犯罪行为相区别。越轨行为被当作与上述行为共同具有内在相似性的行为,其表现形态、发生机制和控制方法都与上述行为相类似。因此,对越轨行为的研究应当成为研究悖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参考。本课程结合越轨现象和行为的观察、统计和分析,重点讲授社会学的方法论,掌握观察越轨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分析经验事实的途径。从而把知识的吸收和知识的发现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研究的顺序来看,如果说法学就是对特定的越轨行为运用法律加以制裁和正式干预的学问。那么,法律所依靠的基础学科是什么,当然是那些有关越轨、违规和犯罪行为机制研究的相关学科。越轨社会学是以人类理性判断的准则、对规则的制定、遵守与违反为起点,这显然是最为基本的知识。 从方法论上来看,法学体系并没有足够的空间来接受科学意义上的方法论,而主要仰赖于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反之,本学科作为一门整合的学科,任何可以用于观察人类行为的方法都不会受到排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种实证方法都被用于观察越轨。因此,法学只有要这一学科的实证方法为依托,才有可能最终实现其价值,才有可能真正跻身于科学之林。 从学科的性质来看,法学是一门规范学科,但在整个规范体系中,法律本身只是一门特定门类的规则。本学科涉及的是一门大规则,是包括法律、道德、习俗、纪律、舆论和人类价值准则在内的大规则。大规则里所涉及的原理,是法学的上位学科的基础理论,就像社会性是阶级性的上位概念一样。因而,在学科一体化的建构中本学科属于基础学科。 从研究的对象来看,法律只对事实与法律规范的对应关系感兴趣,对违法的原因并不在意。而本学科从这个意义上讲是一门违规行为的原因学,这是一门事实学,并不像法学那样关心规范的内容,而是要追索人类创制规范、毁坏规范的原因所在。人类的终极追求,不是对恶行的“报复性反应”,而是要通过事实探明恶最初始的发端并扼制它。 从规范的实现过程来看,法律是对某种危害行为的滞后反应,是在恶行发生之后才去处理作恶的人。法律是以外在的、他律的、强制的形式出现的。被外在力量所束缚才能遵循规范,这并没有把人与动物真正区分开来。本学科所关注的社会价值准则有可能内化成为制约恶性冲动的内部力量,实现自律,这才是人类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 从规范的功能来看,法律主要是为了制止人们作恶而制定的,法律的强制性本身就蕴含着不得已的恶。人类社会不仅是为了抑恶,还要扬善。本学科里的那些可以包容法律的大规则,其功能不 1291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超星网络课

我们都是社会性动物已完成成绩:100.0 分 1 【单选题】下列观点是卡西尔提出的是() A、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来取代将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 B、人应被定义为“社会动物”,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C、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 D、人是“有责任的”存在物,是一种道德主体。 我的答案:A 得分:25.0 分 2 【多选题】以下关于社会学的说法正确是() A、社会学中并不存在一种单一的、占统治地位的理论观点。 B、社会学不研究经济问题。 C、学习社会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现象。 D、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因此只要掌握好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就行了。 我的答案:AC 得分:25.0 分 3 【判断题】社会学概念是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一书中正式提出的。()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与心理学相比,社会学更侧重于研究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问题。() 我的答案:X 得分:25.0分 命运多舛明证其力量所在已完成成绩:100.0 分 多选题】曾经在清华社会学系任教的社会学家有() A、费孝通

B、潘光旦 C、陈达 D、吴文藻 我的答案:ABC 得分:33.3 分 2 【判断题】1950 年3 月,潘光旦在《社会学系怎样改造》一文中提出主动改造的建议,以期社会学系继续存在。() 我的答案:X 得分:33.3分 3 【判断题】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于2000 年重建,距被取缔的1952 年相隔已48 年。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社会人都应具备的心智品质已完成成绩:100.0 分 1 【单选题】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有思想、会选择、能行动的主体,因此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比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更不易研究。 B、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一概念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 卷中正式提出的。 C、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那样一般的、有力的理论。 D、社会学是累积的,通常透过不断检证、否证既有的理论与经验,在此基础上修正、说明并改善原有的社会学的知识。 我的答案:B 得分:25.0 分 【多选题】社会学的想象力适合用来解释以下哪些情形() A、小华与父母很疏远,因为他们外出打工,很少见面。 B、丽丽与同学闹矛盾了,现在心情不好不想吃饭。 C、来自农村的小刚发现大学同学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来自农村的他觉得很不可思议。

从管理学角度进行自我分析

从管理学角度进行自我分析 工商11-2 孙璐 6

从管理学角度进行自我分析 摘要进入大学一年多,扮演的角色也随之发生变化,从单纯的被人管理,到管理者被管理者角色的兼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变,科学的自我分析有助于这种转变。本文将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个角度,综合运用管理学方面的知识,进行全面深刻的自我分析。 关键词管理者被管理者 SWOT分析困惑干扰未来期望 正文 一、自我分析概述 自我分析,是指对自我理性、深刻、全面的分析,他比自我介绍更深刻,同时又包含自我评价的内容。进行自我分析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人在不断的变化、进步,自我的分析也应该不断的更新。古人有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然而“知己”应是首要任务。 自我分析与自我剖析、自我研究相类似,都是一个人为更进一步了解自身,包括了解自身的优缺点,(主要是为了解缺点),而列出的相关逻辑上的分析与对比。做出相应的分析结果,进而制定相应的对策。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自我分析而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 二、自我分析方法 自我分析方法主要有橱窗分析法、决策平衡单、swot分析法。本文将会运用SWOT分析法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个角度进行全面的自我分析。 SWOT分析法是最常用的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技术,是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分析方法的简称。 三、个人基本情况 孙璐,女,于2011年9月考入北京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将于2015年7月毕业。现读大二年级,任经济管理学院紫穹志愿服务团实践部副部长,班级团支书。职场目标是从事经管类的工作并成为一名优秀的经理人。

关于《浪潮》的社会学解读

关于《浪潮》的社会学解读 院系:政管学院 班级:行政管理6班 姓名:周莹 学号:12003320615

关于《浪潮》的社会学解读 摘要:德国电影《浪潮》讲述里文格尔先生在学校的活动周,成立了名叫“浪潮”的事例。探讨独裁统治现今是否可能再现?为了验证这一问题,文格尔先生做出了一次大胆尝试。他改变了平时的教育方法,让学生们变得更有纪律性。“浪潮”组织应运而生,他们确定了服装,名称,标志,手势等。活动刚开始,一切似乎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浪潮”确实影响学生做出了正确有利的改变,然而后来“浪潮”的发展却脱离了轨道,以致最后引发了一死一伤的校园惨剧,文格尔老师也被警方带走。影片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学意义,从社会学方面的知识来看浪潮,分析影片中的人物,从中思考在当今中国、世界,是否还存在独裁统治。 关键词:浪潮社会学 一、社会化角度解读浪潮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浪潮中的一群高中生正在进行早期社会化,在这个过程当中,学校、家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文格尔先生作为老师,起一定的思想教育启蒙作用,学生把他看作是榜样、领导,因而崇拜他。而由于家庭的原因对浪潮的态度不一样,例如:蒂姆缺乏家庭的关爱,因而全心投入浪潮。卡罗的家庭相反,把浪潮的强调纪律性教育视为是可怕的。还有莫娜在进行社会化的过程中,和其他学生有不同,她反对去个性化,提倡民主,因此她第一个推出文格尔先生的课,包括之后又帮助卡罗反对浪潮,这一切与她早期的完善的社会化是分不开的。而作为浪潮的领导人文格尔老师正在进行成年社会化,主要是处理家庭问题,婚姻对他来说在这个时期很重要,他和妻子的关系很好,最后因为浪潮双方吵的很厉害,这也使他意识到浪潮使自己的变化。 二、社会文化角度解读浪潮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所获得的各种能力和习惯。在第一节课上,廷斯认为独裁统治因为缺乏民主基础,不可能在现代社会发生,而其他大部分学生也认为不会发生,在这样的社会文化中,学生们认为自己是优秀的人,不会随意听信他人的话,加入独裁集团。 三、社会认同角度解读浪潮 文格尔先生内心隐藏着自卑,在电影后面,文格尔与他太太的争吵可以看出。他通过成人自考拿到了体育与政治学学位,而他的太太却有硕士文凭,这使他觉得自己处于弱势,因而用“半吊子教育家”来形容自己。在“浪潮”中受到的瞩目与尊敬使他得到了优越感,觉得自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超越了自己的妻子。而在此时,他的妻子却与他唱反调。这使他很不高兴,内心的自卑使他多疑,他怀疑妻子嫉妒他。巨大的优越感使他认不清现实,蒙蔽了内心,他控制不住自己,最后导致家庭矛盾激化,妻子出走。文格尔先生出现了自我认同危机,他每个星

看完这20部电影管理学

看完这20部电影,你可以去全球任何一家公司做董事长或总经理2012-5-22 15:20 阅读(10) 转载自李毕南 ?赞 ?转载 ?分享 ?评论(1) ?复制地址 ?举报 ?更多 上一篇| 下一篇:注册会计师审计学... 看完这20部电影,你可以去全球任何一家公司做董事长或总经理.. 在复杂的商业社会,你想创业,不懂经济、不懂商业、不懂人情世故、不懂法律边沿,你只有勇气、只有梦想、只有天真,那么也就只有一场空。这20部电影都是商学院学生在学习商科时被要求必须看的影片,其中包括哈佛商学院一直首推的《华尔街》,还有沃顿商学院排第一位的《颠倒乾坤》,斯坦福要求商科学生必看的《锅炉房》。看完之后,你会对商业运行的本质和规则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你的职场生涯亦会有不小的帮助。 1.《华尔街》(Wall Street)(1987)

内部交易是违法的,不违法怎么能够发财,关键看如何违法的同时可以掩盖。不看这个影片怎么能够随便进入股市? 2.《拜金一族》(Glengarry Glenn Ross)(1992)

当房地产进入萧条的时候,美国房屋中介的销售顾问都在忙什么?看他们如何利用数据库,如何门到门地将房地产销售出去,如何在萧条期包装房地产,如何瞄准新婚家庭的住房需求。 3.《颠倒乾坤》(Trading Places)(1983)

经济是交易行为的代名词。只要有交易,就需要学会评估交易是否合算,就需要透视交易对方内心的秘密。交易中学到的核心法则,在世界上任何国家只要有交易的地方都适用。 4.《锅炉房》(Boiler Room)(2000)

难以想象的是违法交易几乎与证券市场形影不离。一个19岁的年轻人如此近距离地目睹财富的操纵过程,让谁富有,那不过是一个随机的选择。 5.《硅谷传奇》(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1999)

社会学: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越轨行为

从社会学角度看越轨行为 一、对社会越轨行为的阐述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依据社会规范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可以把越轨行为分为创造性越轨行为和破坏性越轨行为。不过,人们在论及越轨行为时多狭义地定义为破坏性越轨行为。即社会成员(主要是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违反法律、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社会习俗的所有行为。 二、越轨行为原因的理论分析 (一)天生犯罪论。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是提出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把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的特作为社会越轨的原因,他经过研究发现犯罪人的头骨与正常人不同,而与类人猿相似,他们具有生物学上的低劣的、野性的遗传特征。所以他认为社会越轨是由于人的体质中的生理缺陷造成的。 (二)精神分析论。著名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解释了越轨的原因。在弗洛伊德看来, 人的人格有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个性结构中的本我代表着生物性本能, 它是按“快乐原则”行事。如果人的社会化不完善,个性发展有缺陷,则个性结构中的对本我起压抑作用的自我部分难以对本我进行有效的控制,是本我有可能盲目释放,与规范相悖,这便使个体表现了越轨行为。自我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接触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过程,如果其认识过程中接触到违反社会规范的事物,就会存在潜在的越轨。另外, 由于个性发展不良, 使个体的个性结构中的第三部分一超我不完备,这种人常缺乏明确的罪恶感,会以越轨的方式来发泄其受到压抑的本能。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还包括人的生本能和死本能的观点。生的本能是性欲、恋爱和建设的欲望;死本能表现为一种求杀的欲望。当后种欲望向外发泄时, 便成为破坏、损害、征服的动力, 即侵犯性越轨倾向。(三)社会失范论。这种理论始于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他认为,产生越轨行为的原因在于社会结构。而社会规范是社会结构最重要的一部分。社会规范通过人们互相交流、彼此施影响而发挥强制作用。当人际交流广泛、彼此影响力大时,社会一体化程度便高,社会规范的强制力也就大,越轨行为便会减少;反之,则是社会一体化程度下降,上功能混乱,社会趋于解体,出现社会失范, 越轨行为

中国社会学史中国社会学史考试卷模拟考试题.docx

《中国社会学史》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的作者是?()( ) A.费孝通 B.吴文藻 C.李达 D.孙本文 2、对建国前中国早期社会学作系统总结的中国社会学史著作是?()( ) A.杨雅彬的《中国社会学史》 B.韩明谟的《中国社会学史》 C.孙本文的《当代中国社会学》 D.郑杭生、李迎生的《中国社会学史新编》 3、下列哪本著作是孙本文先生于建国前出版的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著作?()( ) A.《社会学原理》 B.《社会学发凡》 C.《当代中国社会学》 D.《社会学ABC 》 4、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的第一部专史是?()( ) A.杨雅彬的《中国社会学史》 B.韩明谟的《中国社会学史》 C.孙本文的《当代中国社会学》 D.张琢的《现代中国社会学》(1979-1989)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

5、社会学界于下列哪一年出版了两部中国社会学史同名专著?()() A.1984年 B.1987年 C.1998年 D.1990年 6、将中国社会学史划分为“发轫期、萌芽期、幼苗期、成长期与改革期”的是下列哪位学者?()() A.李剑华 B.蔡毓骢 C.杨堃 D.韩明谟 7、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完成的中国社会学史著作是?()() A.杨雅彬的《中国社会学史》 B.韩明谟的《中国社会学史》 C.孙本文的《当代中国社会学》 D.张琢的《现代中国社会学》(1979-1989) 8、群学”概念来源于我国古代哪一位思想家?()() A.庄子 B.孟子 C.老子 D.荀子 9、国人始用“社会学”正式译名翻译出版的第一部外国社会学著作是?()() A.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 B.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 C.季廷史的《社会学提纲》 D.有贺长雄的《族制进化论》 10、西方社会学著作直接传入中国的开端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